在教室里,读着书,听取蛙声一片。这就是夏天。
夜已过十一点,我一个人仍在学习着。我始终认为最适合读书的时间正是这个深夜。窗外的微风吹乱了我眼前的书页。也许这风也想读些什么吧,我一时从书中走了神,这样想道。眼望窗外,我被这夏夜吸引住了。
蛙鸣不绝于耳。好似其中有什么深意。夏天终于来了。和往常的夏一样,一片数不尽的蛙鸣之声,令人怀念。漆黑的窗外,感觉在飞奔,我抱着胳膊,越发深地倾心于这个夏天的感觉。人生啊,如果能停留在这个时刻就好了。
见过大海吗那个无穷尽的宽广,即使我的思想也在接触到海的那一刹那,被这份宽广所感动,好像坠入梦幻的空间,就好像这窗外的空间一样。山连绵不绝,一望无垠,融入那漆黑的背景中。那个漆黑的背景后面一定有一个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世界吧。山顶的人家渗出的淡淡微光就像装饰的夏夜的首饰,一闪一闪,在我眼眸中闪烁。人家,也就意味着一家人吧。我的家人们现在都在干什么呢我思如潮涌。现在如果夏目漱石先生在的话,那一定是绝好的。我一定也能将这景色描绘出来,可是现在,却忘了接续,拿着笔,忘了如何继续。
蛙声依然在耳畔,看了眼时钟,已经十二点了,最初的心情也消失殆尽了。所幸的是,我用这支笔记下了这夏天的味道,用语言永远铭刻下来。也许还是自己经营属于自己的思想比较好吧。这夏天的感觉,十八年来都未曾改变,不知不觉就在我身边,我现在终于感受到了。
“古池青蛙 飞入水中 激起水声一片”但是,和水声相比,蛙声更为美妙,难以忘怀,也许连松尾芭蕉先生也有些小误会吧我拿起书,快到回去的时候了。出教室的时候,最后望望那片天空,稀疏的星星,这就意味着一天的过去吧。我最终从这一天中明白了什么呢
请参考~
这类文章对中文功底的要求比较高,个人不揣鄙陋,聊作翻译,可能无法翻出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感受,但字面词义上应无太大出入。我姑且译之,君姑且读之。
川端康成《雪国》,《伊豆舞女》两本书,都是有四篇组成~
《伊豆的舞女》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印象系列:(1)中风老人的印象;(2)流浪艺人的印象;(3)茶店老板娘、旅店老板娘的印象;(4)孤儿及老奶奶的印象。这几个印象系列是由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印象中又可分为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青年学生在向茶店老板娘打听今晚那些艺人的住处时,老板娘“含有过于轻蔑的话语”使青年学生想到:“要是那样,就让那位舞女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对于文章中的“我”即青年学生的遐想,有一些日本研究者认为这是“邪念”;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了色情堂堂男子汉的正义感,即不含邪念的保护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里,作者把初恋的少女的纯洁视作一种人生理想来渲染的。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因此,这一寻常而又超乎寻常的“好意”换来的是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是个好人啊!”“这话语带有单纯而坦率的韵味,是天真自然是轻轻抛出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声音。”(注:《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学全集9·川端康成集》。)这赞扬使青年学生有了自我确认的信心:“连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作好人”。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然而,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这一心理变化,作者在《伊豆的舞女》的结尾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时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虚的。明天我将带着老奶奶到上野站去买前往水户的车票,这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我感到这一切全融为一体了。……我的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来,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我心里快活得甜滋滋的。”
引文里出现的“空虚”、“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等,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这也就是《伊豆的舞女》的主题的深层内涵。
川端的早期文学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的创造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包括自救)和客观审视(主要是对被侮辱被损害人物的社会环境的揭示)的融合。在以哀伤颓废为基调这一点上,它的道德归向和理想闪烁是主题的核心。这大概就是诺贝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称赞川端康成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的主要原因吧。
被选编入苏教版教科书中的《父母的心》也是川端康成的优秀作品!其构思之奇特,文笔之巧妙,堪称一绝,深受人们的赞美! 《伊豆的舞女》是他的代表作,散文中的“舞女”是可以作为一种意象来理解的。他的代表作是《雪国》我觉得更值得一看,如果你喜欢他的作品我建议你可以去找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