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学者散文”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余光中学者散文特点)

“学者散文”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余光中学者散文特点)


一、“学者散文”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形散而神不散

二、为什么说钱是学者散文

问题不清不楚的,是问钱钟书的散文吗

读过了才会有深刻体会。

他的散文,由一个问题发散而开,在他的论述中,会提到世界各地,古往今来,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的书。再加上钱先生那种调侃的语言,让人有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拿一篇《说笑》来说,开篇就引述古人的:驴鸣似器,马嘶如笑。说明笑不是表示着幽默。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器,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接着引述了亚理士多德、白仑脱、东方朔、荷兰夫人、柏格森等人的观点。实在是佩服钱先生,能把文章这样写,天南地北,上下千年的故事,在他的笔下那样自然而幽默的表述。

然后表明观点,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成为职业了就幽默不起来了。幽默应该是流动的,是不经意的表现。

又补充一条,说提出一件事,有两个动机,要么是尊敬,要么就是利用,幽默的提倡,无疑是后者了。

最后又幽默一下,“幽默被假借,想来不出这两个缘故。然而假货毕竟充不得真。西洋成语称笑声清扬者为“银笑”,假幽默像搀了铅的伪币,发出重浊呆木的声音,只能算铅笑、不过“银笑”也许是卖笑得利,笑中有银之意,好比说“书中有黄金屋”;姑备一说,供给辞曲学者的参考。”

这样的文章,想来是古往今来,没有第二人了。但这样的文章不免被人说成掉书袋,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这样美文每次读都让人有新感觉,因为感觉不管抓住那一头,都可以有更深的思考。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样的文章,要静下心来才能欣赏,不然你会看不懂。

读了十六年的书,还是觉得钱先生的书最值得读,先生虽不入世,文章却都是刺时政的,把人性的空疏、鄙陋,挑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学以致用。

还有当然是先生的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个有名的学者,不跟风,不求名利,不摆架子,与俗世又保持一定距离,只是真诚的做学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学问。

希望这样的解答能给你一点帮助。

三、笔记散文 文化散文 学者散文区别

额、、、都是散文啊

四、通过分析余秋雨学者散文的文化品格

以为好的文章不应只给人以鼓舞,而应该给人一种洗礼,一种责任感,一种有深度的思考。当然,这只是对我一人而言。我属于那种只有三分热度的人,不敢也不愿想明天,因为有太多的未知。对于文章,我喜欢那些会给我带来痛楚的文章,它太刻骨,于是我选择了长久的浸在书里,浸在那种厚重的氛围中。

一本好书可以给人带来的东西远不止那些修辞方式。比如,《文化苦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而其中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便是《道士塔》了。放在以前,我从来没有为中华文化感到悲哀过,但读它,我想若让我碰上那一辆辆满载而归的外国车队,我也会同余秋雨一样,本能的拦下,但之后呢,遥望四野,只残阳如血,唯有放声大哭,时光便也只能停留在那一刻,而后,是永久的沉默,没有答案。这便是文章,存在于两难之间,进,可写,退,可写,但那沉默,却是出自心底的,这比1+1=2更让人感到心痛。但不是无可奈何,我所迷恋的那种责任感便在这两难之间油然而生,无泪,却铭记于心。这也是我喜欢余秋雨的一个重要原因,那种关于文化的痛楚,没有丝毫文学气息,气质便自此而生,而我对于这种痛,这种气质,这种责任感,又是如此的迷恋着,喜欢便近乎疯狂了,但不盲目,正如我读他的《借我一生》,确实佩服他,但这却与文化无关,与悲哀无关。也罢,文首他已提出“谨以此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我呢,本不是这个范畴的,何必强求。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