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初探论文(中学语文教学园地)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初探论文(中学语文教学园地)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15篇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初探论文,供大家阅读。

篇1: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初探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初探论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科,它的美丽不仅仅是语言的美丽,更有意境的美丽,情感的美丽和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美丽。语文是中学教学中很重要的学科。老师给学生们传授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有一个好的语文成绩,有一个高的语文水平,还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有语文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审美情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好语文能够让我们发现美丽的眼睛更加明亮。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试图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能够有审美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感;教学建议

一、引言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审美情感包括对文章句子的审美,对文章情感的审美和和对意境的审美。学生具有审美情感,才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语文,也不会因为学习的枯燥而讨厌学习语文。有了审美情感,他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就能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欣赏语文。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学好了语文,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在其他科目学习中,获益匪浅。

二、语言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是由美丽的文字构成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丽,就能够让我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汉语是中国人的语言,他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被我们沿用。古代人利用文字,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我们后人再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往往会被他们美丽的文字和语言吸引住。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才能够让他们欣赏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章,才能够让他们知道这些语言文字美在哪里,也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试着学习古人的写作方法。语言的美丽是由很多部分构成的,它有美丽的词藻,还有华丽的句式和含蓄的比喻,这样的句子会非常的优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总会让我们用修辞手法造句,或者是让我们在课堂上做仿写句子的试题,然后让我们当众朗读自己写的句子。我们总会想尽办法用比较华丽的词藻和特殊的句式来写句子,好让自己的句子很出众,得到考试的表扬。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审美情感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们常见的修辞手法,让他们每个人都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收集平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并且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利用这些好词好句来装饰自己的文章。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就常常给我们发一些好词好句的资料,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收集起来。有了语言审美情感,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更好的欣赏语文作品,也会有能力自己写出优美的文章。

三、文字意境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句子或者是文章除了有语言美外,意境美也是语文所具有的独特之美。意境的美丽能够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意境审美情感,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所处的环境,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尤其是在欣赏一些优美的文章的时候,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就能够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那些句子里所描绘的优美场景。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桂林,没有亲眼看到过桂林的山水,但是通过文章的描述,学生们就能够在脑海中涌现出桂林的山山水水,能够感受到水的清澈、空气的清新和山的险峻。所以意境审美情感的培养很重要,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们学会去体验作者身处的环境,帮助他们融入到作者设计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即便不能够亲身去经历,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画面,传递情感。

四、文章思想感情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赏析语文作品的情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审美情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文章情感的`审美能力。在很多古诗词中,古人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有忧国忧民的情感,也有怀才不遇的伤怀,还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雅致。能够赏析这些情感,就需要学生们有审美能力,尤其是语文情感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们的语文情感审美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去赏析那些直抒胸臆的文章,这样的情感表达比较直白,学生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等到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后,老师再让他们去审美那些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的文章,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情感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更好地欣赏好文章。

五、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从很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只有全面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语文,才能够让他们全面的发现语文的美。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要有耐心,也得足够细心。一篇美丽的文章,不仅有美丽的语言文字,还有优美的意境,自己含蓄的情感。具有审美情感的人,在欣赏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够被这样的文章深深的吸引,能够通过读文章,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喜欢上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渤,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海霞.语文与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04,(04).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的基础科目,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论是古文诗词、当代诗歌或是外国名著,都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向上意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教师切忌浪费现有的价值资源,而是要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内容悄无声息地渗透于课堂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经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悟到文学的魅力与感染力。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含义广泛,而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阅读水平较低,往往会对某些文章的某些片段断章取义,得出一些不符合作者或者正确三观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详细分析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些片段体现了这些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合理分析,对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之类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文章句子的过程中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德,体会文章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的正确的思想情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诵课文中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并且,朗诵文章对于教师提高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可以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并且是使用正确的感情。例如,不要用思念家乡的感情去朗诵一篇爱国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朗诵视频,在观看朗诵视频的同时更好的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模仿朗诵者,大胆开口朗诵文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播放这一篇诗歌的朗诵音频,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朗诵者在朗诵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情感,再鼓励学生在听完音频之后模仿朗诵者朗诵这一篇饱含热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学生在听与朗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一篇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有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情感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并且仅是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创设教学情景成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新媒体,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在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之下,新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新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之下,更加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城南旧事》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通过演员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播放相关影片给学生们看。学生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基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之下,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学校及教师也逐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价值观,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同时学生对于此学科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使教师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情趣初步养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健康向上的情感观念,这是当代初中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18(3).

[2]伏巧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3).

篇3:情感培养与声乐教学论文

情感培养与声乐教学论文推荐

一、教师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阐释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深刻生动地表达歌曲情感是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完美的歌声不仅包括音乐旋律美、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情感色彩美,人们在演唱歌曲时只有以正确的歌唱技巧准确地把握歌曲情感,才能生动地演绎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声乐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该重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所以,声乐教学是一个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情感教学等丰富内容的特殊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从乐理知识上了解和认识歌唱的器官及器官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理,为下一步歌唱技巧教学做理论准备;在技巧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实唱练习使学生感受歌唱的气息、音色、节奏、旋律,使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歌唱和协调歌唱器官的技巧;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恰当的情绪引导和激发学生情感,寓情于景,使之正确把握歌唱情境,而且还要加深学生对歌曲本身内在情感的体会。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许多学生虽已掌握演唱的方法和技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声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如果演唱时只是毫无情感机械的将旋律、节奏演唱出来,那么这种歌唱就违背了音乐表达情感的宗旨和目的,既无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禀赋的不同,教师不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声音训练都达到最佳水平,但学生的情感表达却能够突破这些先天因素的限制达到最佳水平,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重视演唱技巧教学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从而使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方法探究

如上所述,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更包含情感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一视角来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声情结合的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声情并茂”,夯实学生认知情感的基础;其次,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最后,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具体来讲,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声训练时注重声情结合,是培养学生认识情感的基础

发声练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原理、体会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而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发声观念和发声技巧,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声练习既是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巧的重要内容。因而,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当在强调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技巧的同时,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情的实唱演示,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重从发声练习和发声姿态两个方面加强情感教学。虽说发声练习是练声阶段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训练时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没有词语内容的单纯乐句,因而也是一个非常单调乏味的环节。为避免学生陷入为练习而练习的状况,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状态下进行练习,这样即使练声曲没有歌词、没有完整的音乐思想,学生也能体验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正确的发声姿态对歌唱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一定影响。在练习发声时,不同音区的不同音、同一音区的同一个音在发声时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发声姿态变化,正如声乐大师赵梅伯先生说的:身体立直、面露自然愉快微笑、双眉向上的姿态表示轻松愉悦,双眉向下则表示悲伤,也就是说,发声姿态在总体上是一个伴随情感运动的动态过程。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因人、因时而异,以学生熟悉的事情对发声的情感运动状态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体会发声的姿态,从而正确掌握发声状态与姿态上的配合与变化,如在唱低声区时声音稳重深沉,如同大力士提石磨,挺拔沉稳;唱中声区时声音嘹亮、具有穿透力,如同眺望大海一样,舒展悠远;唱高声区时声音清晰收紧,如同抬重物上楼梯,紧张稳重。

(二)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是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

歌唱是表演的艺术,对歌曲的演唱其实就是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分析作品,发挥想象从情感上感染听众。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所说的:如果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就谈不上正确的理解作品,更不要说艺术境界的表现了。

1.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创作出来的,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达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歌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创作改编的经典歌剧《江姐》中的唱段,演唱者在演唱这段歌曲时应当了解这是江姐被捕入狱后抒发情怀时唱的一首咏叹调,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乐观忠诚的.精神;《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痛诉敌人暴行、歌颂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反映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热烈的爱国情感。只有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出色地完成演唱的二度创作。

2.熟悉、朗读歌词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朗读歌词,理解领会歌词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本情。具体来说就是在演唱之前学生必须先熟悉、朗读歌词,准确清晰地咬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通过朗读获得声情上的感性认识,同时以谈话、交流感受和体会建立认同的情境;进入作品之后还要能运用声乐演唱技巧自如的从作品中走出来,淋漓尽致的表达歌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歌词后,了解歌词表达的是作者对心上人的思恋与爱慕之情。准确把握歌词思想内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也为下一步旋律学习定好情感基调。

3.熟记旋律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有人认为对歌曲歌词的学习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情感认识,而对歌曲旋律的学习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对歌词的学习只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学习旋律,根据每句歌词所对应的旋律去学习熟记旋律、表达情感。熟记旋律,唱准音高、音准、节奏、节拍是分析研究声乐作品的基础。教师应当在良好的情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在歌词情感的基点上,自由灵活地运用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巩固所学的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如在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时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赤子对祖**亲的深厚之爱”的情感基调,以情带声、声随情出,才能唱出强弱、浓淡、有起伏变化的旋律。

4.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通过创造想象来完成的,演唱者要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运用再创造想象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词曲家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想象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还可以扩充作品的情感。歌曲中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表达歌曲情感时可以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从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变化,又要鼓励学生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并从其他艺术中积累情感体验,丰富想象。

(三)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是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给他们上台表演和敢于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锻炼,积累演出经验,这样学生在演唱时既能做到坦然自若使表演感情化,还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歌唱环境中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离开情感,声乐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声乐教学中,只有以培养情感为目的追求“声与情”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作者:杨星 单位:许昌学院

篇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美学基础告诉我们:“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对主人公看法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塑造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敬佩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训练,不但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借鉴,在写作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篇5: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学论文

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学论文

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平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习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三、音乐教育的一项基本使命是对学生审美才能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重要手段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音乐欣赏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艺术活动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习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理论验证的机会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的演出或比赛就会演变成突击排演。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举办音乐角逐大赛、手艺大赛,等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不断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举办活动,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很多的演出经验,通过不同的专题和题材,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为今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李萍 单位: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篇6: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摘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遗忘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供我们解读的课堂教学文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

一、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课上设置了两大问题,一大作业: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几幅画面?本文的主人公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他会是什么身份呢?请你以画中人的身份给家里人写封信。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二、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后来的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置得妥当,学生就会就会积极发挥审美功能,让自己的认识深化,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假设你现在是个导游,面对一群外国游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怎样介绍这一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呢?五分钟后,一个平时并不擅言辞的女生含着热泪讲了一番令听者动容的话,她的不卑不亢,从容而不失尊严的讲演让班上的同学群情激昂,笔者认为授课的目的达到了,五十颗正在成熟的心灵激发了澎湃的爱国热情,这是壮美,审美就在这些平凡的例子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赏析清照的词,先由音乐与古代山水画入词,赏稼轩的《菩萨蛮》,由词入画,让学生附乐朗诵,并设置这样的情境:清照与稼轩个拿出自己的一首诗作比较,你认为他们各会拿出哪一首,为什么?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意见迥异,各圆其说,智慧与美感齐集,在一种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诗词风格的探讨与词人各自境遇对词风景的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铸剑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应可休”笔者设置了战争主题影片片段赏析以此入境,又设置了制作反战宣传画,新闻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思维纵横古今,方言内外,激发了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和忧患意识。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应是光明的,审美的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人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早就在批判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篇7: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

一、幽默与情感教学

幽默与情感教学的意义。自古以来,情感都是人们生存与交流的必要条件,它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最真实感受,可以通过情感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与情感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它摆脱了以往陈旧老套的言传身教,而是以幽默的教学语言及感情色彩为切入点。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战斗力,幽默的情感教学,学生在情感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深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大大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伟大尝试与创新。

二、幽默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语文教学方案中融入幽默与情感。语文教学方案是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教学方案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若想语文教学方案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在教学方案中设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和指挥,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掌握学生的知识了解状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另外,将幽默与情感融入教学方案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理,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2.以幽默与情感为切入点开展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需要幽默与情感。原因在于,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如果融入幽默与情感,就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为师生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老师语文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中老师应注意语言的运用,因为语言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老师若采用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真诚的表达,将自身的教学自信传达给学生,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应对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幽默与情感教学,要求老师要重视每位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及辅导,使之拥有学习的自信。另外,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幽默与情感教学。幽默与情感的介入,打破了硬灌输的陈规教学,而是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障碍,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基础科目,在教学中融入幽默与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以后的求学道路奠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幽默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及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说,幽默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师生共赢。

三、总结

情感是人类沟通交流的载体,积极幽默的情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使人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心情烦躁,阻碍认知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把握幽默与情感的应用,以幽默与情感为切入点,恰合适宜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幽默与情感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高了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篇8: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论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学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知识。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将情感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情感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关注情感教育。在认清情感教育对中学生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情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陶冶情操,愉快学习,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养人才而努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篇9: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情感教育应用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教师在讲解时候,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教育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从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说明文的特点与方法,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展示现实中克隆的实际例子,感受克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涉猎很广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各种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阅读人文类的书籍,还应该阅读历史类、美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只有教师多多的阅读书籍,才能够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思考,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更好地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此,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融入进去,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讲解礼拜的相关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将盛唐的背景、才子的风貌以及李白的生平、才情、狂傲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感受古典文学之美。又例如在讲解《项链》这篇问斩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文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丧失自己美好的青春,是因为她具有强烈的虚荣心;也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在人生错位后又因为自己的诚实勇敢变得美好。从中可以感受到青春易逝,珍惜年华的情感。

2.教师对工作与学生要有热爱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及工作内容有着一定的情感,有的教师是积极面对,热爱的态度,有的教师是冷漠、厌恶的态度,这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与学生来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调动积极地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有积极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激情洋溢,将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带给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交流。语文教师要将语文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生活与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居所,而不仅仅是一种赚钱的工具。除了对语文工作要有积极的感情外,对学生也要有具有爱。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情感,法子内心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思维发展留下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的爱感染学生,学生也会对教师具有真挚的感情,并且将这种感情投入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中,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3.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感性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的最直观的反应。教师使用情感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与思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需要使用情感型的语言,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线的教师需要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中学语文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阶段,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中学,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面并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大多数人认为语文课程学生从小都在学习,学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能够学好语文课程,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就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就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学生这种语文学习态度导致他们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1.2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天生就有缺陷,父母离异或者是其它一些变故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对他们心灵造成伤害,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前途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并且一些学生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这些子女容易养成骄纵性格,他们容易养成很多不良习惯。一些父母不懂得怎样管教孩子,只顾自己工作,或者是将子女提前拉近赚钱行列中,导致学生出现金钱至上的发展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1.3学校因素

事实上,升学考试对学生的发展仍旧起着一定作用,一些学校、教师较为重视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并使用大量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落后,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教师的教育形式太过简单,学生一出现错误就不问缘由进行批评,这样的管教形式不利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我唯一领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做好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样就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进行,促使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喜欢与教师对着干,这样的学习习惯容易造成他们逆反心理,这对一些成绩较好学生并不公平,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在这方面,就对学生成长发展并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后进生转换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转换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需要开展一些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书法大赛、辩论比赛、故事会、手抄报等等,使其能够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内容,之后形成较强语文学习能力。在实践环节中一定要包含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内容,这其中阅读实践是引导学生积累相应学习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习,使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需要引导学生亲自领会相应教学内容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学习空间。

3.2让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首先教师要热爱学习,就需要对后进生多投入一些爱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相应问题,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遗忘他们,促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只要将关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并且学生也会给予教师积极情感回报,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促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3.3增强后进生学习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语文学习目标不能够落实到实处,这样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比如教学态度较差,并且学生较为调皮,教师一定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们。一定要经常与在家长进行讨论,需要与家长有效讨教育子女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协助教师与他们子女。就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教师更加需要用真心感化他们,将学生从情感漩涡中解救出来,促使他们能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关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一定关爱,这样才能够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促使语文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最终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1: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的意义

人文素质就是知识、素质、精神与能力的结合体,指学生们在学习了知识文化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人格以及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恰恰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最佳时机。初中生正处于刚出茅庐,对事物有一定的额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语文教师若能够观察出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变化,在利用课堂的知识内容针对性地给与学生提示和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问题,能够具有爱国情操,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并通过在语文课程方面对词语的积累,不仅仅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审美观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活出自己的人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素质的策略

当今社会可怕的不是人们没有知识,可怕的是人们丧失人格,没有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好,更应注意的就是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理解问题,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一)、通过媒体报道吸引学生注重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学大纲指明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跟上社会的进步,了解社会的现实与背景,使学生们掌握新的信息。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过课程的知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们认识到花木兰的聪慧、勇敢与孝顺,接着,教师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近日里新闻报道的事情,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生,家庭贫困,为了能够照顾体弱多病的祖父祖母,没有去更好的学府,而是选择留在自己附近的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每天照顾老人,受到了当代媒体的报道后,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并体现出这个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高尚的精神。最后,学生们在课堂气氛的影响下,都深受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理解人活着不仅仅要为自己,更要为别人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会得到更加珍贵的东西,使学生们通过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二)、通过辩论竞赛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性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爱莲说(周敦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竞赛的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连个小组,让学生们进行搜集有关生活中的案例,能够反映出所学习的《爱莲说》的中心思想,学生们在搜集资料之前,学生首先要掌握这篇课文体现出的精神面貌,能够正视课文中提到的人文素质。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分析社会或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认识事物的性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通过教师评价鼓励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与技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之后,可以问学生们怎样看待丑小鸭的一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悲惨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坎坷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幸福的”,最后,教师说:“大家分析的都很有道理,看待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分析,不仅要注重事情的结果,也要考虑事情发生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特征,能够给与学生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使学生们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珍惜生命。

(四)、通过参加实践感染学生具有优良传统

俗话说口说无凭,学生的好奇心强,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亲身的尝试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们具有优良的传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很多时候优良的传统已被流行的元素所代替,但是有很多优良传统是人们不可以遗忘和丢失的,例如:诚实、勇敢、乐于助人、正直、拾金不昧、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授过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一同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参观“烈士陵墓”一些有纪念价值的遗址,让学生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感受,并深深触动自己的内心,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初中的语文课程中不断地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究,采用了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将良好的人文素质精神渗透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体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人格,把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篇12: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语文教学论文,请参考。

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探究

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探究,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氛围,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善语文课堂现有弊端,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既对老师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提出重要建议与参考,也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意义

(一)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内涵

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情境,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情调与环境的结合,它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课堂的环境共同组成。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引导者,以其智慧与激情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益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们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必要性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好的教学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好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现实的追求,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人心情舒畅,乐观自信,勇于追求和享受生活;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环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氛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与素养,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能通过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研究的现状,发现现有的课堂弊端,分析其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对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出好的策略,从而改善现状。因此,探究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一)现有语文教学课堂弊端

从现有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不难发现,现在中学生课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课堂上没有创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分析现有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弊端,主要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课堂沉闷。

(二)现有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原因探讨

由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现状分析,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并不可观,而造成这沉闷课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无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能及时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应试教育,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他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引导着整个课堂的方向。而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都是辩证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他的优点与不足。现有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中心,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着听课,而这种无趣而刻板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呢?比如教师讲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结构、语言特色、中心思想等。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又如何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不和谐也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学风格,有的学生不赞同自己老师的处事态度,甚至会不满意老师的教学能力,都会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过于威严,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而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那么学生有的便不是尊重,而是害怕和厌恶,对于他的语文课也会由人及物;有的教师素养匮乏,普通话不标准、讲课逻辑混乱、板书杂乱等,都会让学生疲于听课;还有的教师偏心好成绩学生而漠视差成绩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沉闷。虽然现在提倡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最终仍是为了考试。考试是衡量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考试内容又局限于教材,如此,为了取得高分,往往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每天机械的接受着考试的内容,麻木的进行着各种强化训练,只顾着考试考高分,又怎么会有学生真正渴望的快乐课堂?

三、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策略

(一)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灵魂,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同时他们又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喜欢去发掘、去探索。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导他们的成长,而沉闷的环境只会扼杀他们的思维创新与兴趣爱好,因此它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面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课堂如何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燃起学习的激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仅仅为考高分,而是主动探寻知识,快乐的学习。在自由的空间里将智慧尽情的展露出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是学生的重要导师,尤其是中学生成长阶段,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给予学生知识,更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引导着他们培养优秀和谐的个性和素养。

(二)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途径

1.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在这个的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旧很单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完全忽略了过程,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枯燥而乏味的讲授课堂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插入各种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课堂活动又包括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学生讲课等等。课堂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同学都能畅谈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思想都能得到很好地倾听与讨论。而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贴近课程人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偶尔让学生自己讲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能丰富课堂,使课堂多样化。2.选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循规蹈矩,围绕着考试大纲和教材讲课更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疲于学习,疲于课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丰富的素材,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以创设新奇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学习,在课堂中生活。其次,还应该适当把握课堂的进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状态随时调整,确保课堂的效率。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严厉,课上相互尊重,课下相互关怀,创建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要积极交流互动,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展现,体现学生独特的思维。4.赞许课堂表现,提升学生信心课堂赞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讲出对问题不同的见解。赞许学生的勇气,赞许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觉到被重视,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探索知识。教学课堂氛围虽然只是教学的一个外部环境,它却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研究,梳理了主要问题所在,并明确给出了几点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途径。怎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好?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探索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对语文有了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有了情感,再加上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这情与境的结合,便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1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于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一词的反复出现,意味着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需要情感去激发,以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要求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情融为一体,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主体对客体内蕴的领悟。

1.1声音创境

所谓声音创境,即运用声音或音乐手段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感悟作品。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写到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种腰鼓怎有如此神奇,何以令人想起“落日、马鸣、雷电”,更怪的是还会令人大彻大悟?这些问题,很难讲好,于是可让同学们听一听真正的安塞腰鼓,放一段腰鼓音乐,追随音乐去想象、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阳刚豪迈。实践证明,一支腰鼓给学生的感受,比你说上千言万语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1.2图形创境

所谓图形创境,即运用图画或影像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直观地感悟作品。例: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先看十分钟的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将其置身于朝鲜战场上和影片中的英雄共同经受炮火的洗礼,一起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其感情上的“共鸣”创设情境。这样“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

3.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讨论交流这一感知环节,从而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到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人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各抒己见。

4.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引导学生领悟一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篇14: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篇15: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农村学校,学生基础差,想学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在不断思考着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学生;问题因素;过程与策略;高效课堂;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基础差,想学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在不断探索着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并探索着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所在的学校(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工作时日,学生学习也很刻苦,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始终很差,语文综合素养一直处于低水平,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倍感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校时语文素养未能得到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很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自身的因素。

许多学生到校学习是迫于家长和政府的压力,但到校后未能将学习当成一回事,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学习成绩自然就提不高。

2. 教师的因素。

许多教师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教学的态度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也是死教书,忘却了对学生学习技巧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很差。

3. 社会因素。

广大农村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只等考干部、当干部,再无其他就业机会,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许多家长也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二、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策略

1. 要了解学情。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地域特色,风俗习惯及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知识层次,学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要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航向,使其以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目的去学习;另外教师要再精心筛选学习内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做有效劳动,取得实效。

3. 创建师生民主平等关系,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我们要激发学生,相信他们,转变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我们也要走近学生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做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这样便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师讲与学生学的效率并打造高效课堂 4.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是在课前精心备好课,不但要对教材做到很熟练的利用、整合、化简,而且还要对本班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一个很清楚的认知,了解他们能学什么、学懂什么、接受多少知识点。学生本身也是特殊的课程资源。每位学生由于基础的不一样和家庭条件的不同,在课堂表现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老师要做到“因地制宜”;去关注整体课堂效果和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大胆筛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因为所带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他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接受老师或课本安排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要对所讲授的知识点有一个筛选并安排好每个环节所利用的时间。三是加强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必要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自己在本节课的优点及时的总结归纳,吸取好的`方面可供今后继续采用;二是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一些不合理或失误的环节进行反思,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以及导致的结果和影响,这样经常的反思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改正不良的习惯和教学方式,也能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索研究,做到请益求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离开反思的课堂,长期下去会导致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答案肯定是误人子弟并荒废自己玷污教师的职业。

6. 有效的实施教学环节评价。

这方面的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新的时代对教师给予了新的期望与要求,但只要心系教育,心系学生,把重视学生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自身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做一个真正的教育有心人,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会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这样,我们就不枉此职业,也不枉此生!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