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高中语文趣例情感体验论文(高中语文常见15种情感)

高中语文趣例情感体验论文(高中语文常见15种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篇高中语文趣例情感体验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高中语文趣例情感体验论文

高中语文趣例情感体验论文

一、语文趣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语文趣例的应用可以烘托出课堂情感的教学气氛,优化课程设置。老师在应用语文趣例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感情氛围。例如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介绍相应的作品背景,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氛围,这样再进行课程讲解,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融入作品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情感,进一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2.语文趣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获得的渠道,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上,实现情感的表达目标。合理运用语文趣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基础知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彼此沟通顺畅,促使自身情感的升华。3.学生对语文趣例进行理解时可以更好地联系到生活实际,提升自身的情感感受。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语文趣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更好地提高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4.语文趣例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情感的体验。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情感体验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语文趣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好地发挥语文趣例应用的实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语文趣例进行实际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情感,培养乐观的心理素质。语文趣例已经成为课堂导入的重要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语文趣例的应用有很多手段,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讲解课程内容。

二、情景教学中对于语文趣例的应用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语文趣例教学,有效进行语文课堂导入,将学生引领到教学情景中。情景教学可以将学生引入语文情感体验中,这是情景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以通过情景激发出来,在感性的基础上领略文章的内涵。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消极地对待学习,这对教学及学生的`成长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进行语文情景教学时,要注重对情景的设置中适当地应用语文趣例。

三、写作教学中对语文趣例的应用

1.语文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总结,是实践的重要过程,同时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用语文趣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语文趣例的应用可以使写作教学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明确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表达,学生在词汇的运用上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错误,老师通过语文趣例的应用纠正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趣味中增强高效写作能力。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教学已经成为指导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趣例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的效果。正确地运用语文趣例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例应用,不断优化教学架构,更新教学形式,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四、结语

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语文趣例教学,正确对待语文趣例带来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取得成功。不断发展教育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例子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2:高中语文体验学习的论文

有关高中语文体验学习的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倡导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教给与学生切身相关的知识,并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以及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本文就针对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体验学习;高中语文;运用对策

体验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最基本最自然的学习方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又是建构知识意义、焕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手段和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语文的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体验式学习的涵义

体验式学习就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有效结合。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系数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学生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得出的领悟。

二、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指导。就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体验式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并没有在高校中得到推广与应用。由于体验式教学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有的老师缺乏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理论的正确认识,这就造成老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味按照理论上提供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导致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课堂的现状,从而使体验式教学失去了自身的教学意义。此外,老师在实际的运用中,缺乏对体验式教学实质的认识与了解,盲目地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中,从而降低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率。

2、墨守成规的固化观念。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则变成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只需被动地学习,而不必亲自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会降低。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发展结果,忽略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评价方式的滞后。学校的评价制度对于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课堂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班级的学习成绩,只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名次,忽略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力。这样就背离了体验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和目的,而且使得体验式学习变得更加形式化,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语文课教学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1、创设情境,引入体验。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应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老师还应在课堂上运用较为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来使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体验。譬如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老师可组织学生模拟课文的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此外,老师还可通过运用多媒体来模拟课文情节以及播放相关电影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解析语言,加深体验。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因此对于语文语言的深度解析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老师在解读言语形式上,要促使学生在理解和联想中生成领悟和意义。比如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老师可先通过对关键的词句入手,不断深化和细化阅读,在通过解说特定的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发展背景以及文章的深层含义。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语言的解析,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诵读文本,强化体验。体验式教学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抓住读本问题的特点,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法,来加强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在朗读时,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要选用不同的朗读基调与感情。此外,朗读还可通过分组朗读、个人朗读以及团体朗读等,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内涵。

4、合作探究,完善体验。在语文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同存异,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体验。通过合作研究,来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是当前高校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认识与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推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体验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了解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发展现状,以此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入体验,解析语言,加深体验,诵读文本,强化体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体验式教学发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志平、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11):44、

[2]苏美缘、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5,(50):39-39、

篇3:高中语文情感式问题教学论文

【摘要】

情感式问题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课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式问题教学。

【关键词】

篇4:高中语文情感式问题教学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此时,我们面对着高中生一张张稚嫩的脸,如果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了,若拥有渊博的学识,在你面前却尽显冷漠,这便是失败的教育。学生们把信任交给了我们,我们教给学生的便不只是知识,还有爱与情感的导向。

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候,处于第二叛逆期。且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行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力较强,具有模仿能力,可塑性大。学生在这阶段通常会出现抑郁、暴躁、厌烦等常见的情感问题。而且,学生对事物认识通常不到位,常以主观代替客观。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语文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还应该把情感渗入学科,进行情感式教学。

语文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情感式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文教育关怀,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

然后,需要对班级群体做一个学情分析,探究学生的情感活动,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才能够对症下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灌注情感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作品及阅读中获取情感的共鸣,达到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四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爱与正能量如春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最后,运用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回归现实,正确处理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在这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回归到生活中,让情感的源泉迸发出清澈的水流。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教呢?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群体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合理的教学方式便是因材施教。教师要结合地域文化,并且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对情感式教学做到最好的诠释。比如说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这堂课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导入几个父爱的小故事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然后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中所蕴藏的情感。或者也可以通过提出“你的父亲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课堂,走入文本。在情感式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有效的方式。

学生在教学当中是主体,我们以多种情感式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生又应该怎么学呢?第一,通过朗诵体会揣摩文本中的情感,比如说通过学生个体朗诵、师生配合朗诵、学生群体朗诵,以语言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对情感的深刻体会。第二,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挖掘课本中的情感。第三,通过综合性学习以及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对生活中的事物予以合理的情理性分析。第四,通过有选择性的阅读优秀的作品,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予以塑造。

当然在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处理不当,或只重理论,作为教师,都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心态及方法。在选择情感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问题进行一个良好的导向。1991年11月1日,中国公派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了导师,同学,校领导等六人,他虽然在智力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但是其心理却是不健全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在阳光下成长,在爱和希望中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而不是去培养一个“聪明可怕的杀手”.

二、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情感与理性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在理性上认知情感,而是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情感的存在。“极情”与“极理”都是不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处理得当。感性如林黛玉,忧郁过度,又或者理性如机器人,冷眼看世界,无情感可言,这都不是老师、家长、社会所愿意看到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不可给学生一种虚伪的印象。即使上课再饱含情感,你言行不一致的举止更会让学生反感。比如说某老师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渲染出对母亲浓浓的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要求学生家长送礼的现状,这便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负面的印象。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培养情感的学科。我们倡导情感式教学更是响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今后培养了一批素质型人才,且对异常人格的产生进行了预防。情感式教学是一种人道主义教学,是爱的教育,对社会将产生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从小说的.角度提出下“熏,浸,刺,提”.“熏”和“浸”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范畴体现小说潜移默化的力量, “刺”是指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突然的强烈震动,提则是指小说产生“移人”的力量,使读者的感情完全融入作品之中,与主人公合而为一。我想情感式教育也是如此,教师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体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刺”则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的突然的强烈感受,而“提”则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感情的交流达到共鸣的状态。

总之,情感式教学将如春雨将“润物细无声”,如阳光般温暖人心,实施情感教育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摆在每个学校、每位校长、每名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情感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素质,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和实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5: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

一、研究教材,挖掘情感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情感的文章。“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荷塘月色”的清幽淡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怨之愁;“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的游子思情;“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磅礴气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的亡国之悲……这些作品中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饱含情感,感染力极强,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深入到教材之中,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在课堂上把这些丰富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二、巧设情境,激发情感

设境激情,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常用的情感教学有效手段。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某种特定的环境或场合,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同老师的教授产生默契,与作者产生心灵相通。我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由于时代隔膜,学生体会不到陶渊明辞官归隐、摆脱羁绊的自由欣喜,读起来毫无感情,于是我创设如下情境加以引导:“又是一个周末的早晨,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你走在放假回家的路上,一抬眼,家中的高楼院舍举目在望,家中的乖乖狗发出‘汪汪’的叫声早已出门相迎了,此时的你将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小曲,加快脚步奔向家门……”,沉闷的课堂一经引导,学生顿生感悟,顺着老师的思路说下去,思家的情愫油然而生,归家的欣喜愉悦不言而喻。再读课文,学生就轻而易举的感悟到陶渊明归家时“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的轻快自如。再如,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播放《一剪梅》歌曲的古筝伴奏,营造一种悲凄伤感的气氛,便于引导学生入境,产生情感共鸣。

三、利用资源,丰富情感

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技术设备,能够实现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的有效结合,便于营造情感体验空间,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形象世界,创造出与文本表达需要相适应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渲染之中得到情感体悟。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春江花月夜”图景,并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哀怨低回的感情基调,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感悟作品中所传达的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情。语文老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体验情感。比如老师在讲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好手头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去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等基本文学常识,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容易地体会作者是处在什么样的年代,怀着怎样的心情,经过了哪些波折和心理变化才写出的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资料自行了解杜甫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报国无门、晚年颠沛流离的生平经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很快地读出杜甫诗歌中所表现的身世感慨忧国伤时之情。

四、加强诵读,体悟情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思想光芒,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富含思想精华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在教读《离骚》时,就要抓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等名句,通过反复多遍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能从读中悟出屈原的那种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也积极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形成美妙的视觉画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李白遭权贵排挤,被放出京的遭遇后,再听老师激情昂扬、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神奇壮美的'境界中,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所倾吐的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情感,叩击学生心灵。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途径、方法还很多,例如: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积极情感影响,以情引情,要以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丰富多彩的情感去组织课堂教学,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熏陶学生;再如,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诵比赛、表演课本剧、小品等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表现情感;还可以根据情感体验的需要,巧设导语,诱其入境……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进行情感教学的契机,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抓住机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课堂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是能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6:立足语文课堂培养情感体验论文

立足语文课堂培养情感体验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选材典范,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而上好语文课,让语文教学永远荡漾着情和爱的活水,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梦想。

那么,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培养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借助多媒体、插图、音乐等中介物,让声、形、像、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感动,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成了很多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例如特级教师刘老师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摇桂花”中有“乐”,便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和音乐,为学生呈现出了一幅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当时刘老师和学生一起,伴着音乐入情地说:“金黄的桂花落得我满头都是,落在我的小辫子上,戴花的小姑娘真漂亮;轻柔的桂花落在你的脸上,落进你的脖子里,你感觉——痒痒的,却很舒服;美丽的桂花落得你满身都是,你觉得——自己被香气包围了……”就这样,学生就在与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中被带进了文本的意境。此时,刘老师继续带着学生去享受桂花雨带来的快乐:“伸开你的手,接一接;扬起你的脸,看一看;张开你的嘴,尝一尝;吸吸你的鼻子,嗅一嗅……”学生全然忘了这是课堂,而真以为自己已经到了那棵桂花纷纷飘落的树下,大声喊着:“啊!好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当时很多老师都被刘老师的这一设计折服了。这一情境的创设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二、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俗话说:“想象是创造之母。”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进行理解的过程。但是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而入境入情,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

比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当读到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原先雄伟壮观的景象时,老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瀑布的,在帮助学生品悟了文中的精彩语言,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流连忘返”等语句后,微笑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闭目想象一下文中描写的画面,再进行交流。接着播放了一段雄伟壮观的瀑布录像,在学生啧啧一片的赞叹声中,让学生用富有诗意的语句来赞美一下瀑布的景象,结果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案例中的这位教师,能及时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披文入境,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和升华,还使语言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课堂教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三、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情感是渗透在语文字里行间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通过朗读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感悟文本。

比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学生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把“真是”读得很重,“雪中送炭”一带而过,“啊”读得很响。乍一听,觉得抑扬顿挫,挺不错的,但仔细一品味,就发现学生那样处理欠妥。因为这八个字集中表达了志愿军对大娘的无限感激,而这种感激是由大娘“雪中送炭”而产生的',读好“雪中送炭”这个词是关键。学生那样处理,说明他们对这个词领悟得还不深。因此,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雪中送炭”反复品味,使学生体会到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的。她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战士是把对大娘深深的感激之情全都融进了这四个字中。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去读这句话,学生把“雪中送炭”一词读得字字有份量,“啊”读成了气声,把对大娘的无限感激充分表达了出来。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会发现所谓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地理解文意、体味情感,达成语感的敏化、情感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生活体验,发展个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醒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忘记生活是语文之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例如教学《影子》一课时,可以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带学生到操场上做影子的游戏,然后结合课文讨论: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通过观察并联系生活等途径发现知识、获得乐趣,这既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又是内化教材的过程。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捕捉更为敏锐,也更乐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经验,从而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五、表演体验,感悟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语文课堂中的表演,既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的创造想象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兴表演。

比如教学《自然之道》时,在学生通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安排表演活动。表演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推荐演员。选好演员后,又让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演员“说戏”,谁说得好谁就当导演。表演结束后,我又组织“导演”、“演员”、“观众”进行研讨交流。孩子们小手林立,议论纷纷,整个课堂精彩纷呈,充满了情趣。在这样的表演体验中,学生感之于形,动之于情,悟之于神,对文本的揣摩、咀嚼更深了,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又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培养了个体的创新能力。

最美语文课,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演体验等许多手段,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就能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因为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鸣,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着动人的魅力。

篇7: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渗透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渗透论文

一、创造情境,营造气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人情感教ff关键是引导学生进人情境耶么如何才能入情入境呢?可以通过人物或事物形象的体会和感受,触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教《苏武传》-文时,通过分析苏武的生平、他的生长环K以及他出使西域的细Vi和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对威逼利诱.绝不屈服的爱闻志十的形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形象产生一种敬佩和崇敬之情,带荇这种怡感去阅读和学习文章,这节课的气氛就会始终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不仅可以提尚课堂效率,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疗和感染其次还可以通过朗iifi阅读一些激怡澎湃的诗文或钩子.例如一些抒怡性的散文或岳诗歌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赏析牌精彩的句子或同讯等,例如小说等叙#类的文章.通过-些精彩的语言句子,勾画出文章中的形象,创造氛围,渲染情感.在情境中学^后,还可以通过实际性的营造气氛,例如在教室内做-鸣相关的布,利用多媒体设济播放音乐、视频等,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情感世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人其中,体会特定意义下的特定情感。

二、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动之以情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情感是可以感染到别人的,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尽创造条件?用作者的内心怡感来感染学生.要发掘文亭:的内在情感:作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荇,老师的情感是会影响到学生的,所以,老师要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悄感融入到文章中去,把自己变成作,体会作荇的真实M感,然后通过自己的怡感来感染学生,以悄感怡。

三、把握情感的倾向性,调节情绪

面对不同的人成$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神怙感还会相互转化,消极会转化为积极,快乐会变成悲伤,喜欢也会转化成讨厌等等,在教学中,快乐积极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变得积极,主动去学习,反之,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变得低迷,不船意主动学习。所以,作为老师要始终保持积极向t的情绪,用最好的心态来丨对学生,感染学生情感是一把双刃剑,老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倾叫,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抓住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情感

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体现的方式,要想感悟文章的情感,关键是把握课文的关键语句,关键的语句往往都是则坨点睛之笔,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彳巴握,能够从字里彳f间感受到作荇所赋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这是一篇描写S色的散文,文章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许多对荷花的描写如“出浴的美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是有特殊含义的,通过文饫中对荷叶、荷花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通过文章的语言和句子,我们家源又邪盐兆髡叩那楦小

五、体会课文内涵,感悟人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学科.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语文,领悟其中的.内涵,感受中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道德品质。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到中闻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的积极怡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朵烀感,弓I起学生的共鸣。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民族情感的文章,老师要注意合理利用,帮助学生树、y积极鲑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高尚的人格,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立人“目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这篇课文退有很多包含人生哲学的名句名肓,通过这些名句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让人一生受用的道理,这些道殚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升华,传承下来,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牛文化的伟大,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情感教荇是语文教学中巾常|要的一部分。

篇8: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但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不断提升,与父母、教师的冲突事件也是逐年增多。在公共场所中,青少年不恰当的举止、言语正横行街头;在学校中,青少年团体欺负、殴打、恐吓校内学生的案件也是经常见报。上述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导致他们在情感方面无法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嚣张跋扈、目无法纪的自私心理。最近发生的许多事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下家庭、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忽视了情感体验教育,从而使他们无法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绪,也无法做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在情感发展方面造成了障碍。

一、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现状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途径,当一个人的情感出现问题,外在行为也会变得异常。近年来,青少年虐待动物、殴打同学,甚至谋杀犯罪的新闻都时常听闻,这些反社会、反治安、反法制的行为都指向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部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都有极大的缺失。很多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自己同学的案件,这两年热议的复旦大学学生毒害室友案件,这些事实都表明,不管你拥有多高的学历、多么丰富的知识,一旦情感体验出现问题,将是非常恐怖的。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代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是长期中国教育体制的漏洞造成的。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是当下众多青少年反常行为中的成因概括点,指的是个体在情感的感觉、理解、表达层面上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1]。

二、从发展心理学研究视角分析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

(一)理性压倒感性的历史传统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都重视理性思维的教学。将人看作理性的实体,却将情感看作是人体的本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都将理性视为追求真理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致力于探寻理性的真理,最后就只剩下理性的人通过科学的方法行进于追求真理的荒漠上。理性之上的教育理念使人渐渐丧失感性情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思想理念都认为感性情感是成功的阻碍。在这种理性至上的背景下,教育渐渐演变成了说教的模式,在情与理的对立面上,理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空间,往往情与理无法共存,仿佛情的存在会产生不良效应。

(二)“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

当下,中国已经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应试教育”过于看重青少年的考试成绩,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演变成了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完全忽视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只剩下冷漠的研究与发现。科学知识仿佛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全国的人民都在为科学知识喝彩的时候,情感被置于一个不见天日的角落[2]。在“应试教育”中,教育就是完成考试,学校的教育变成了机构式的教育,互相攀比学生学习成绩,教育不再是创造文化的源泉,而是彻底将青少年封闭于科学知识中。

(三)情感压抑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元素决定了当下青少年的情感表达方式:内敛、含蓄。所以,青少年会将很多情感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内心世界是非常压抑的。缺少了情感的表达,自然就缺少了自我的思想,从而无法展现在行为之上,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是非常孤僻的。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青少年忍受着痛苦,接受标准化的应试检查,接受教师、父母关于成绩的训斥。其实,没有人际交往,没有真实情感表达,没有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是非常可悲的,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虽然,国家教育开始提倡要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升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但是,教育模式艰难的转变导致当下还是收效甚微。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解决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途径

(一)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

青少年在年少时会有父母的庇佑,但在未来必须离开父母的港湾独立生活,因此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发现,完整体验过社会的人比较容易建立自我的自信心,随之带来属于个体的安全感,从而拥有解决未来社会中出现麻烦的自信心。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社会的`概念越完整、现实,他们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对于未来的期盼也会越多。综上所述,让青少年完整地体验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都提倡保护青少年,甚至有时提供了过多的保护,禁止青少年的各种社交行为,这些举动并非都是正确的。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和学校可以放心地张开双臂,让青少年独立前进,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他们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曾有著名学者发表言论说,凡是孩子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父母和教师没有必要代劳,不要怕孩子做得不够好。

(二)关注青少年在校期间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因此学校是青少年平常花费时间与精力最多的场所。学校如果可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必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的问题。从理论上而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可以带给青少年快乐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到底是满怀期待的还是冷漠呆滞的,教师应该重视这一情况。随着学科知识复杂度的不断提升,青少年对于学习的态度会越来越厌倦,如果学习成绩差,自然也会不断减弱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做到“有心教学”。教师要注意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方式,不可过于亲密又不可过于冷漠,从而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民主、和谐,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两者共同的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去[3]。

(三)充分发挥相关课程的情感体验教育功能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日常任务就是课程学习,教学目标、效果大部分都是依靠课程实现的,但是课程中情感体验教育功能在国内都一直并未被重视起来。青少年从小接触到的教育中都有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从教学目标设立、教学任务分配、教学模式确立再到教学实施以及到教学评测,都受到校方、教育部非常多的重视。但是,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都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会做题目,但不会应用于实际。因此将情感体验教育融入课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忽视情感体验教育功能的课程是不合格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等相关课程的情感体验教育功能,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才能培养青少年健康、完整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更加出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加强青少年情感体验教育的教育目的增开相关体验课程,比如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让青少年学生尽早开始接触这项社会必备技能,通过专门的课程增强自身体验,获得教育效果。

(四)重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

只有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才能加强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才能解决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缺失问题;同时,情感体验缺失也会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国内心理学相关学者曾提出,健全的人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心理并未扭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并未产生报复社会等黑暗想法;第二,可以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与父母、同学、教师之间的相处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没有严重矛盾,不存在自闭状态;第三,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精力与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中,那些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明知道学习是目前第一要务却不能将大部分精力置于此的青少年都存在一定问题。

篇9: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论文

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论文

内容摘要:情感体验是钢琴艺术的首要,然而,在当下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人走入了“技巧至上”的极端,与艺术本质相悖,严重地影响了钢琴艺术的发展。文章提出通过化技为情、观察积情、感物动情、自作移情、得法生情五种方式,使情感体验回归到钢琴艺术之中,促进钢琴艺术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钢琴 情感 体验

钢琴艺术和一切音乐艺术一样,除某些特定的音乐内容外,表现人的情感和情绪应该是首要的,不可或缺的,无情则无乐。然而,在“技巧至上”的观念指导下,许多钢琴演奏者往往过于突出技巧表现,特别关注手指运动的流畅性和力量运用的松紧性,对作品的情感内蕴和自身演奏时的情感体验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化技为情、观察积情、感物动情、自作移情、得法生情五个方面阐述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以此求教于同道者。

化技为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转化中来。是钢琴演奏者体验将“技巧”转化为情感的过程,即“化技为情”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钢琴演奏技术发展、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以情带声,声情并茂”①的审美要求,不但适用于声乐,对钢琴艺术而言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钢琴弹奏出的“琴声”不仅包含了钢琴技术和钢琴修养,更重要的是内蕴了带有作品内容意义的钢琴音色。在钢琴演奏中“以情带声”就是以情感为中心,用情感带动钢琴技巧的发挥和转化,使钢琴技巧脱离机械式的纯动作组合,脱离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式的动作记忆。不但要通过反复练习使弹奏动作达到迅速、精确和自如,更要使弹奏技巧不断蕴积大量的内容意味。在不断地将“技”化为“情”的体验过程中演奏者获得了审美享受,也升华了演奏个性。

钢琴艺术区别于单纯的钢琴演奏技巧,是因为钢琴艺术的表现过程是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完美的,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过程。表演者不但要掌握纯熟的“技巧”,还应该以“弹情”为中心,不断地体验、探寻、挖掘作品内容的深层意蕴,形成音乐形象和情感。完成这个情感体验过程,首先应通过审美主体控制下的演奏力度变化、手指触键的速度变化、演奏气息的操纵、节奏和律动的掌控、指法合理有序的变化等升华了的带有审美意味的钢琴技巧,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钢琴的乐声与情感的交融,钢琴演奏方才有艺术的高度,才可能产生扣人心弦的精品。

在构建钢琴艺术美的运动过程中,“化技为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为此,钢琴演奏者必须使钢琴技巧和艺术修养并驾齐驱、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共同表现情感目标。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动人琴声都是深层情感体验与带情的技巧相结合的产物。钢琴艺术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特别重视感染力的艺术。仅仅掌握了娴熟的钢琴技术,远不是钢琴艺术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将钢琴技术转化为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技巧,将技巧转化为微妙的情感意蕴,赋予技巧以情感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从而实现钢琴艺术的审美理想。所以,上乘钢琴艺术都特别重视在钢琴技巧向情感的转化上下工夫。转化得好则“张弛有度、悠然自得、游刃有余”,转化得差则“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

观察积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生活中来。钢琴演奏者若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不可能有表现生活的能力,就很难理解,或者很难从深层次上理解钢琴作品的表现内容,很难从钢琴音乐的表现中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就很难区划“技”与“情”的界限。众所周知,生活体验是指学习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人的一切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它是一切艺术表现的源泉。在艺术中强调了生活、强调了生活体验,就是强调了艺术高度。

运用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通过钢琴表现技巧来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完美程度的能力,以及掌握和利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生动、准确的能力,是培养和构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钢琴演奏者从生活中汲取的情感愈丰富,钢琴艺术形象就会塑造得愈准确、愈鲜明、愈生动,钢琴表演在表现情感体验方面愈深刻,就愈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就愈能显现从黑白键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钢琴艺术世界和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较高艺术境界。所以,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实质是生活的综合能力,钢琴的表现能力和个人的全面素质的整合概念,它是钢琴艺术全面发展的一种标尺。钢琴艺术从生活中汲取情感体验能力的养成并非易事,并非一时,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学习、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汲取多方营养、多方知识,经不断地锻炼才能形成。

感物动情

钢琴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感于外物而来。这里所指的'物,是指钢琴艺术表现的对象,即人物、事物或景物。是由外物引发的情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情感体验样式,常言道触景生情、“感于物而动”②便是此理。即钢琴艺术表现的情感体验是由外物引起,是由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形式和内容所提供的。钢琴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多依附于外物的刺激,在用琴声表现钢琴作品时,多用托景而抒情。钢琴艺术的心理任务就是要架起情与景的桥梁,寻觅和解决情与景的结合部,以达到情景交融。景是客观的人或物,是“实”,情是钢琴演奏者从钢琴作品内容和生活体验上产生的情思,是“虚”,钢琴艺术的心理控制就是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用以实代虚的手法,以景为基础的化景为情,以景代情,景中有情。另一方面是用求虚离实的表现手法,以情为主,不拘泥人物的原形实况,捕捉人物生动的特色,创造出神似的情感特征。中外不同的钢琴作品都爱表现牧羊女的形象。有的钢琴演奏者着重表现她的职业特色,形象逼真,手持羊鞭动人景象。听起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牧羊女;有的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着意追求牧羊女的生活情趣,使听众感受她不仅是一个牧羊女,也是一个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美丽多姿的妙龄女郎。前者着重强调了外在真实形象带来的情感体验,后者着重强调了内在虚拟形象带来的情感体验。

自作移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自作”而来。钢琴艺术中的“自作”就是演奏者的想象、联想和创造。它是“物为我化”、自我提升的过程。常言道,自作就会带来多情。当用钢琴音响表现黄河时,演奏者便用丰富的想象力将黄河的伟大人格化、情绪化、情感化;当用琴声表现美丽的鲜花时,往往把鲜花女性化。钢琴演奏者将自我的想象、联想和创造转移成情感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钢琴艺术的深层情感体验,是达到情景相生、情物交融,激发自我情感意蕴的高水平演奏效果的必由之路。自我意蕴就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化、个性化。任何钢琴演奏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积累都是相异的,加之艺术经验、品格、流派等等不同,所以每个人对演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能相同的。正因为有这些相异之处,才会出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创造性的钢琴表演,钢琴艺术才会有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新局面。钢琴演奏者掌控了“自作”的心理要素,就可以将其深化为曲中之人,进入“物我为一”的钢琴演奏境界,使主观的情感体验与客观景物的感性形象融为一体,升华为动人而美妙的钢琴音乐。古人云:“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这段话的妙处在一个“入”字,只有心入江水才能操纵自我,使滔滔江水由我而起由我而落。古人亦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登山就好像自己的感情布满山冈,观海就好像自己的感情洋溢在海上。心胸开阔,无拘无束,与风云一起飞翔,进入“神畅”“心快”的境界。两段话有“异语同功”之妙,都是情感体验的“自作”表现,都是情从景、物中自然流出的表现。若能达到“物我为一”的钢琴二度创作境界,那是最难得的钢琴艺术的表现高点。

得法生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从“得法”中来。所谓得法,就是音乐表现的恰如其分。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次分明的情感体验。树立“情为上,技为下”的观念,突出情感。古代人论曲往往:“曲者,勿直也。”意思是说,乐曲要婉转而有情兴,有层次、有起伏、有味可寻。古往今来钢琴家论钢琴艺术,可概括为“得法而生妙”“得法能生情”。就是说在钢琴演奏中善于审机取势,抓住转折点,利用各种钢琴技巧,大造声势,千变万化,把感情推向高潮,获得演奏表演的神趣和最佳效果。在钢琴艺术中既要叙事,又要抒情,叙事是次,抒情是主,叙事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叙事要求清楚生动,抓住情节趣味,介绍人物命运和遭遇,使趣味的悬念贯穿在演奏之中;而抒情部分的弹奏,才是作品的主旨,是钢琴表演者鲜明的情思和观点。既有爱又有恨才能感人之心。主旨就是重点、中心。抓住重点,调动钢琴表现的一切手段,集中突出地表现情感的深层蕴积,要深要透,要激起听众的共鸣。钢琴演奏的主次关系是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该集中而不集中就显得松散;该散不散必然臃肿。二是层次变化的情感体验。即在钢琴艺术表现中,突出情感的多层次变化。这些情感变化来源于钢琴演奏中的强弱、快慢、远近、浓淡、明暗。一个极弱音,可以使你屏息静气,产生强烈的美感;一个强音能使你精神振奋,为之一快;声音的力度处理,会使你感到声音一会儿来自远方,一会儿又近在耳旁,“思绪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使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在情感的色彩上,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由于情感的强度不同,是产生情感变化层次的主要原因:在喜与悲之间就有不同的变化,从大喜到微喜,从极悲到稍悲,层次多有不同,形态和色彩也就多样化了。钢琴作品的内容往往具有多层含义,演奏者的创造性就在于用不同层次的内蕴表现出情感的层次。既要使听众能够理解,又要表现得有深意、有美感、有个性。三是分寸感。把握好情感表现的分寸,见好就收,切忌作超越情感的卖弄。有人玩弄钢琴技巧,自以为高明,往往因此失去音乐表现的主体。注意分寸就是要恰到好处。京剧名家余叔岩所说的“要雄壮又要防止粗野;要灵活又要防止轻佻;要规矩又要防止呆板”就是情有分寸的经验谈。所以钢琴演奏时既要曲折多变,又要统一连贯;既要感情充沛,又要含蓄有味;既要浅中有深、平中有奇,又要亲切动人;既要以刚为主,又要刚柔相济。能放能收、操纵自如。四是表现情感的再创造,通过“自作”使情感升华。钢琴演奏者不但“技”要高,“眼”也要高。眼高就有独到见解,不会人云亦云,就会主动选择情感再创造的方式,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敢于攀高峰,敢于创造,就能弹出心中所有,他人所无的情感特色。张大千论画有三句名言:“戒浮气、戒俗气、戒匠气”,就是要防止艺术的千情一律。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一靠修养,二靠再创造。“眼不高不能越众,胆不大不能驰骋”就是钢琴情感体验的通俗总结。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是钢琴艺术的生命线,是达到高境界、高水平钢琴艺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有人穷一身之力,练就了不错的钢琴技巧,却始终没有悟透情感体验之妙,“有声无情”或“有声少情”,当然既不能感动自己,亦不会感动他人,失去钢琴艺术最值骄傲的美感特质。有人在钢琴练习时,既重技巧又不断超越技巧,“化技为情”,体察生活之真情,“感物而动”“物我为一”,入意、动情、忘我,必然弹奏出钢琴艺术的一定之妙,引导听众进入妙不可言的艺术审美情趣之中。这时,演奏者和欣赏者均会达到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高峰。

注释:

①元代 燕南芝庵《唱论》所倡导和遵循的审美原则。

②先秦(公元前五世纪)公孙尼子《乐记》的美学命题。

篇10: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摘 要语文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人文学科,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论述了实施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意义 方式和方法

一、认识语文情感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语文情感教育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忽略了情感和人性,一味追求升学,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于是,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原来丰富健康的感情被压制,鲜明自由的精神和个性无法形成,以致百年来语文教育步履蹒跚,走不出“少慢差费”的阴影。而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重智轻情轻育人的局面迫切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有注入情感的新鲜血液,把目标放在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上,尊重学生的情感,发掘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封闭的语文教育中扩展精神成长的空间,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语文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当务之急。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不善于理解别人,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语文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龙头,没有起到真正的积极带头作用,没有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反而招来批评怒骂。所以,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安全度过人生中最关键的情感、人格发展期,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现状说明实施语文情感教育再不容忽视,已成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当务之急。

(三)语文情感教育是适应时代严峻挑战的第一要著。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热衷于与计算机、电视机等的交流,淡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长期如此其情感必趋于麻木。面对这种弊端,作为最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应承担起责任。此外,我们还应看到,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我国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人受西方各种价值观、审美观影响,失去了健康、积极的情感,败坏了社会风气。

而处在情感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难以分辨好坏、是非,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侵蚀,导致情感出现危机。语文教学只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对这一点达成共识,是语文教育适应时代种种挑战的第一要著。

二、高中语文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听”以感染。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环节当中,听是基本的交流渠道。一篇优秀的文章,如果教师可以有激情的朗读,而是学生深受感染的话,更容易交流。更能让学生听出教师的感情。教师每一句带有感情的话,都能够使学生在听当中,受到熏陶。在语文课堂内,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孙晨红(无棣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 251900)摘 要 语文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人文学科,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论述了实施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意义 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听的过程当中情感得到锤炼;其次,教师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尊重,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二)“说”以互动。

说话是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我们交流的`必要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说,作为人的最基本素质,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当中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

在每节语文课之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准备想要讲的东西,可以是一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是最近生活学习当中的心得体会,可以是焦点实事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主动表达,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思想。这样无拘无束的表达,如果遇到一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本人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顺机会让学生继续讨论,研究,知道大家都各抒己见之后,稍作总结性的话语,但一般情况下不反驳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有表达的,说出的欲望,激发情感。

(三)“读”以激情。

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总的要读的”,出声读,叫做朗读;不出声,叫做默读。不论怎样都是读。读课文是很重要的,如果是一篇小说,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默读,体会其中的意义;而诗歌,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朗读,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知道如何断句,知道那个词或者字需要重读,就能明白文章的一半主旨。

(四)“写”以动情。

现在的学生对于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很多都是矫揉造作的东西,还有就是无病呻吟,再不就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对于这些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相对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要养成多读书,听新闻,明辨善恶是非;其次,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魅力,这是写作当中要求比较高的一面,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特殊的审美感受能力,独到的见解能力,这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师不仅要热爱语文专业,更应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从事这一学科教学、长期在情理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受熏陶的语文教师更应具有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只有情感,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和信任,缩小情感距离,促进情感的融合。语文情感教育研究还有待充实和深化,笔者期待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之予以高度重视,共同挖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翁光明.新大纲需要语文老师更新哪些教育思想[Z].语文教学网,2003.

[2]金凤.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Z].中学语文教学网,2006.

篇1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的方法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的方法论文

一、情感渗透的先决条件

1.实行情感教育

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就必须实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要教师善于发现教材的情感因素,并及时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情感的对应点和寄托点。对应点也就是教材中与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相似点,比如说一些思乡、思家的诗歌,有的同学也是“离乡背井”的来上高中,这样就容易引起同学们思想上的共鸣。寄托点则是教材中情感寄托之处,比如很多诗歌里的景物就是诗人的寄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这样可以让同学们的理解更加到位。

2.选用情感色彩丰富的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同学们去体会充分其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同学们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或是少情感色彩的教材,很难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共鸣,缺乏语文的生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情感色彩丰富的教材,这样才容易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调,然后去享受其中的美感,体会其中的酸涩感,从而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感。

3.教师做好“情感模范”,把情感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们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若想把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则必须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整个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平时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而才能渗透到教学中。

二、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渗透的策略

1.背景渗透

背景渗透是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们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与感受。这种背景介绍可以有效缩短作者和同学们的时代感,让同学们感觉此景似乎就在眼前,从而快速的走进文章,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格调。比如说苏轼《赤壁赋》,苏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诗人,在这一课中,教学除了给同学们巩固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之外,还要给同学们讲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是在王安石变法中遭到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倾轧报复,一些偶发牢骚的诗文遭受弹劾侮辱,被抓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游览赤壁时所写。虽然苏轼遭受小人的弹劾与侮辱被贬,但是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多处表现出其积极、坦荡、乐观的'态度,这可以让同学们学习苏轼在逆境中开阔自己的心境,培养同学们积极的人生观。

2.形象渗透

形象渗透是通过对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和解剖,包括语言、行动、衣着等,让同学们把握该人物的整体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形象渗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使同学们的精神得以升华。比如说鲁迅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以及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等,这些人物都被作者刻画都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被人们深深的刻在脑海里。这就是形象渗透的魅力所在,可以使同学们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在形象渗透中,教师除了讲解教材中描述的字句以外,还可以播放相关的影片视频或是画,以更直观的展现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让同学们动手绘制课本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也可以加深人物形象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

3.阅读渗透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阅读不仅是同学们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同学们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而要使得阅读更好地发挥其效能,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中,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只有感情的阅读,才能让阅读的内容走进同学们的心中,住进同学们的脑海里,才能让同学们需要用的时候“手到擒来”。阅读中渗透情感,就是要让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读出写作者的情感,提炼其中的精髓,以用作同学们今后写作的素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同学们读,更要让同学们有感情的读,最好是能够提炼其中的精华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能让一个个的写作素材住进同学们的脑海里,也能很好地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4.写作渗透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很大比例。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其写作能力,因为语文写作测试的是同学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目前的高中语文写作上,很多同学都不够重视,总觉得练与不练写作得分都相差不大,于是很多同学平时不注重素材的收集,写作的时候乱编事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又“空”又“假”,没有感情色彩;还有的同学写作时生搬硬套几个例子来证明观点,都没有显现出任何的感情色彩,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文得分总是不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说让自己表达的语言更加优美,让自己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让自己的写作情景更加动人等,总之,要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调”,达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这样,就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写出好文章,也容易得到一个高分数。

三、结束语

语文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远离陈旧的、死板的、固定、千篇 一律的照本宣科教学,完成对高中的情感教育,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势在必行。同时,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策略还需要大家多多探讨研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12: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论文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因其独特的人文性,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突出人文性,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陶冶学深品性,即在日常教学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应透过表面揭示本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良好体验。古人云:师者,传道解惑也。这里所指的“道”是一种更宏大意义上的知识,即人的精神、意识、情感和灵魂,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内在的困惑,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其情商。要实现上述目标,高中语文学科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载体。高中语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而语文学科包含的内容均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中学教育中最为集中的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目标。

1.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具有高度人文性的文章,或体现了忧国忧民者的家国情怀,或体现了多愁善感者的男女之情,又或体现了壮怀激烈者的战友之情,诸如此类,描绘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为此,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渗透,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通过了解,这首词是毛主席青年时期从事革命运动途径长沙时,由眼前所见景色产生了一系列感慨。毛主席在诗词中回忆了青少年时期的斗争生涯,表达了青年革命者的满腔豪情,以及对反动政府的蔑视和抗争,体现出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学习这首词时,教师应逐一解读诗词中的每一句、每一个词,并通过放映视频等辅助手段,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当然,教材中还包含了其他蕴含丰富情感的诗词文章,教师也应结合内容,加强情感教学创新。

2.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情感教学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需要科学分层,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当下的高中班级中学生人数较多,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从而进入“一刀切”的教学怪圈。学生人数越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就越明显,教师对学生的考察难度也会随之上升。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的每个阶段设置一次摸底测验,既要考察学生该阶段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将各阶段的考察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和对比分析,形成对每个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对每个学生建立学习记录档案,随时随地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其形成的情感态度、心理发展等情况也都各不一样。因此,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中的《红楼梦》时,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自我学习中已经充分阅读了这部著作,有的学生只是进行了大致的阅读,还有的学生几乎没有翻阅过这部名著。所以,学生之间就产生了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渗透时,对熟知红楼梦的学生应结合原著内容进一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对一知半解的学生应再次进行内容的梳理,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而对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学生应首先帮助其理清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3.巧用名人轶事增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正所谓文史不分家,高中语文教学应善于应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营造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历史中的名人轶事或体现同袍之谊,或彰显名族情怀,一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照亮人们前行的指路明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讲故事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感悟、学习名人轶事背后的情怀。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屈原的《离骚》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心系家国的博大情怀。教师以此展开,还将学生讲述南宋抗金名臣文天祥的故事,并应用其诗作《过零丁洋》进一步提炼作者的丰富情感。通过多样化的案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4.利用阅读和作文教学加强情感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语文阅读和写作是一项体现人文性、锻炼学生语文素养、孕育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取一些名家散文,内容应包含子女情、兄弟情、济世情怀等各种情感形式,然后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及其含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即安排学生经常性地进行写作,引导其研究各种情感表述手法,广泛阅读各类范文,以写促学,以学促写,相辅相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5.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对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情感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通过科学设计和编排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情感上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还需语文教师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只有多种有利因素综合发挥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意义。

篇13:激活情感体验 有效指导学生习作论文

激活情感体验 有效指导学生习作论文

激活情感体验 有效指导学生习作

■罗丽玲

一篇佳作,一般会渗透学生强烈的情感。如果忽视了情感的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只会沉睡不醒,学生的习作也只会是平淡的叙述,必然缺乏效度和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如果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就会在一定情境中“情动而辞发”。写作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抓住激发契机,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激活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足迹

教师选取和挖掘教材,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摘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盘活学生的习作库存,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个人生活体验的习作。续写是一种激活学生情感的好方法,教师可运用这种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指导。

例1:徜徉在金波《一起长大的玩具》里,读着“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的语句,抽陀螺娴熟的技巧与快乐像一幅美的画卷,开启了我记忆的阀门

(生1续写)儿时经常几个人聚在一起玩,联合对付一人,或几个人一起混合玩,玩得昏天黑地,直到上课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那种嬉戏与酣畅是如此幸福而难忘。安闲自在的读着书,我的心灵又一次在童年幸福的时光中旅行。

(生2续写)儿时,常与几个同学比跳绳,看谁在一分钟内跳的个数多,比赛一开始,手就会不自觉地快速甩起来,脚也跟着手的节奏快速跳,跳绳甩得“呼呼”响,脚也跳得“怦怦”响,绳子甩出无尽的火药味,脚下却跳出了无尽的欢乐。在金波的文章中,我再次重温了儿时快乐的时光!

例2:平凡的家庭,平淡的生活一如平静的水面难以激起情感的涟漪,直至走入泰戈尔《母亲》一文中,诗人在“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反复吟咏中,再现了“母亲温馨的歌谣、呢喃的祈祷和深情的目光”,让我情感的涟漪泛起层层浪花――

(学生续写)怎能忘记那次深夜,您怕我在门外待久了会受凉,便随着我的叫声应声而起,光着脚为我开门的情景;怎能忘记病床上,您放在我额头上粗糙而又温柔的双手;怎能忘记萧瑟的冬日,您为我精心准备的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怎能忘记大雪纷飞的严冬,您在寒风中不住哆嗦为我送伞的身影;怎能忘记漫漫长夜,您为我织毛衣时灯光下映照的缕缕银丝……原来,平淡的生活中演绎着最真实、最厚重的爱啊!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充分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生活的足迹,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使他们在与文本对话中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内蕴的语言高度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

作文就是倾诉,倾诉本应是快乐的,但如今一提写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感到头痛。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有板有眼,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套话连篇、内容干瘪。这样的习作,仿佛是一潭死水,无法让人看到学生蓬勃的朝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的作文训练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桎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释放学生个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带学生进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情感兴奋点,引发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

例1:在一堂心理描写指导课上,上课时我拿着一大张红色的纸,故意露出大大的“感谢信”三个字。同学们立即鸦雀无声,注意力都转向我手中的红纸上。我扬着手上的感谢信微笑地看着大家。学生开始小声猜测,面对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我手中的感谢信是写给我们班学生的,是你们中的一位,想知道是谁吗?”生(齐):“想!”师:“有多想?”生:“超想!”“迫不急待!”……我再次吊学生的胃口:“同学们,把你们此时心中想的写出来,看谁写得好,我就请他第一个来揭开谜底。”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创设学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就更容易在情感体验的情境中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根据同学们的点评,教师归纳心理描写的常用方法: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描写、修辞描写、言行描写,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最后揭开谜底,再次练兵。我请优胜者上台揭开谜底,读感谢信:“感谢七(三)班全体同学,是你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拨动了我爱的心弦;是你们写作的`激情催生了我的教学智慧……”同学们的表情也由激动兴奋变成凝神沉思,情感也在我的创设中激荡,我再次让学生动笔抒写此时的心情。学生此时有了真切的体验,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写起来真情就会自然流露,写作潜能就会被充分激发。

三、激活情感体验,强化对生活和阅读的积累

激活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为情而造文”,学生也正是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但好文章的情感必须是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因此,学生要写出佳作,还要多多留心生活。学生如果平时不善于留心生活,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也很难写好作文。要使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1.生活积累。现在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喜欢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面对这一状况,我想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鼓励学生融入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很多很多,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也就会很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师要导学生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感人之处。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平时,我要求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记录在小组接力纪录的《班级日记本》上,小组成员共同做好相应话题的归类。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周记训练”“每日一说”等形式记录日常生活琐事并及时交流,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2.阅读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可对课文进行提炼:海鸥乔那坦在不被理解、品尝心灵孤寂的情况下,仍不放弃理想,不随波逐流,也没因此愤世嫉俗、顾影自怜,仍渴望飞上更高更远的蓝天;在望天树遭野牛践踏、阴霾整日笼罩的恶境中,断崖下终于由一棵嫩芽长成参天大树。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身学习的体验,谈谈“当生命遭受困难和挫折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感悟到要坚韧、执著地面对生命,才能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由“读”到“写”的迁移效果,让学生领略到阅读被激活的无穷魅力。

此外,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以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等方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积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材料越多,情感体验越丰富,写作思维越活跃,表达也越清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说的是“功夫”,“如有神”则正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储备写作素材,让它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写作时,便能妙笔生花,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语文课堂是体验情感、挖掘情感、丰富情感的主战场,情感体验是学生生命的本真诉求。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连,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课堂才会洋溢出生命与活力。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不仅要给足直接的生活体验,更要从中诱发原有的体验积累,挖掘和拓展学生的习作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润泽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中学)

篇14:关注情感体验 优化语文教学的论文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感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1.注重教师情感的感染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的,教师的自身情感直接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信任感。如果学生反感、甚至厌恶教师,那么其所教学科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弱势群体要倾注更多的爱。06级学生李海明,功课一塌糊涂,特不遵守纪律,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少人认为他不可救药。我发现他作文写得不错,就在评语中多写些肯定和激励的话,讲评时把他的作文当范文,并帮助他向报刊投稿。当他的文章在校报上接二连三的发表时,老师们惊喜地反映他象变了一个人,成了班里的积极分子。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比如朗读“豪放激昂型”文章,这种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材所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属这种风格,教这类文章,教师应激情饱满,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朗读“清丽婉约型”文章,语调宜轻柔、舒缓,造成一种淡远、幽雅的气氛。比如朗读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一开始就要轻柔,造成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结尾处,要读得轻柔,使学生有身临其景之感。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导语、朗读之后,那便是讲解课文。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用火一般的激情,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教师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2.重视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此时,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 《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伤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人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最后一片叶子》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崇高品质让学生为之感动;《琵琶行》则是在欣赏美妙的琵琶曲后引入正文,让学生一边体会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内心凄凉,一边领会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

纵观历史长河,《诗经》里直率、大胆、朴实的情感,《离骚》中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晓风惨月”……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而这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进行,任何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例子。我力图在课堂上营造情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篇15:论文积极情感体验的探索与运用

论文积极情感体验的探索与运用

若偶遇学生不听课,教师会采取什么样方式加以应对呢?常见的手段就是运用谈话说服、监管围堵、家校联手等方式对学生加以诱导,或逼迫或强制学生承诺不再发生类似行为。难道这就能确保学生一劳永逸地改掉这些习惯吗?就算学生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就能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了吗?即使学生们全部祛除这类积习,顶多也就维持在发展的零向阶段上,即既不努力学习也不惹事闹事。那么,如何使停留在零向阶段的学生跨入发展征程,走上正向积极的人生道路呢?

一、在早读课的诵读声中感受浓烈的进取氛围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课是一天的开始,早读状态如何对后续学习行为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一定要特别重视早读课诵读氛围的营造,重视早读内容的选取与编制,让学生在早读课上有收获、有积累。尤其是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强劲进取的学习状态,感受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学习渴望。教师应以学科计划为依托,制定早读必背要目并及时公布;课代表手持备份,既要提前通知相关学生做足准备,又要在黑板上写出当天必背要目及背诵组别,同时要督促学生主动找老师检查背诵情况。每周课代表汇总各组背诵情况并以此作为在班会课总结的依据。

教师只有经常督促、反复要求、及时跟进才能使全体学生既重视诵读数量又重视诵读质量。宗旨是营造书声琅琅,勤奋好学的早读氛围;形成竞争共生、互惠共生的学习环境,使之产生不进步就掉队的紧迫感。

二、在参与学科竞赛及文体活动中展示自我

学校经常主办学科竞赛活动以及文娱体育活动。每当学校组织这类活动时,班主任都要积极响应,认真准备,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目的是让每一个有专项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专项,让每一个有特长的学生在竞赛中发挥特长,让每一个有好奇心的学生竞相追逐好奇心;即便是没有特长的学生也能在帮助他人成功中体现自己价值。班主任就是要为学生创设成就自己的空间,搭建凸显才华的舞台;就是要给学生完美的人生体验,给学生回忆美好生活的瞬间,给学生自我肯定的机会。而充分展示自己优点、优势、长项的学生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乐观,更加上进。

班主任要改一元人才观为多元人才观,使各式各样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显山露水、在活动中初试锋芒、在活动中锻炼才智、在活动中成长为学生明星,成为同学效仿对象,接受同学们的祝福。

三、在学测科目辅导中下定奋力前进的决心

普通中学每个班上都会有一定比例学业水平测试未过的学生,学测未过意味着语数外成绩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被本科院校录取。因此,这类生最关心的不是语数外三科的学习而是学测未过科目的补考。毕竟必修4C、计算机合格才是他们亟待解决的最现实的问题。所以安排学测科目的专项辅导,加强针对性训练以帮助这类学生通过学测补考,对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进取心,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条块管理质量提升中享受做人尊严

班级组织内,在条块层级上做出成绩的'班委、值周学生、课代表、室长等,班主任都要予以公开表扬和正面赞许,及时认可他们为班级做出的奉献。每天当着你的面把讲台和黑板卖力地擦得干干净的值日生,想得到你颔首微笑;每天及时倾倒垃圾,把纸篓、簸箕、拖把摆放整整齐齐的人期待你的点头致意;每早带头启动早读氛围、率先进班忘我学习之人,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不要忘记送上几句致谢的话;课代表每天不厌其烦敦促不自觉的学生交作业,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级正能量的扩张作努力。

这些虽然看似微不足道,班主任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适当时机,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积极作为给予充分肯定。我们知道,正是这些学生保证了班级常规工作的正常运转,是这些学生营造了干净卫生的物理环境,也是这些学生创设了争先恐后、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生态环境。

五、在荣誉感的提升中增添自信心

定期公布学生取得的进步以及权威部门的表彰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班级荣誉感。市教育局每年都要组织四次市统测,而每次市统测县教研室都会根据成绩增幅设定学科增值奖和集体增值奖。当笔者宣布本班英语学科在市摸底考试中取得增值一等奖时,回应的不是掌声、不是喝彩声,而是咦嘘之声。部分学生竟然质疑这个奖的真实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学生对自己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不清楚,二是他们的英语成绩进步增幅不明显。为消除怀疑、证实进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笔者率领本班课任老师一手抓早读诵读质量,一手抓课堂作业的完成质量。

学生唯有通过专项练、综合练的洗礼与历练才能夯实学科基础、构建学科知识系统,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通过连续两个月的艰苦努力,本班在一模考试中语、数、外、历、政五门学科除数学外均获得学科增值一等奖,同时获得总成绩增值一等奖。这次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雄心抱负。在接下来的二模和三模考试中,本班又一鼓作气拿下学科增值、集体增值两个大满贯。文化成绩的提升与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再得到县教育部门的表彰有力地促进了班级荣誉感的形成,促进了班学风的良性循环。

班级不出问题并不代表班级管理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若要学生从负向阶段跨过零向阶段进而迈向正向阶段,就须遏制并减少负向因素地干扰与破坏,缩短零向守成阶段,拓展正向因子的活动维度。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连同课任教师一起开动脑筋、积极谋划恰当的方法与途径向班级逐渐注入正向因子,培植积极因素使水平各异,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突破自我限高的拘囿,最终获得发展、取得进步。

篇16:例谈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教学论文

例谈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教学论文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健康体验

【摘要】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强调幼儿的体验,要求教师从儿童的经验出发,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幼儿的当前经验,考虑幼儿即将发展的经验。本文从两则健康教育活动案例谈起,引出目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体验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使健康教育活动最终能够达到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激发幼儿健康情感,最终帮助幼儿养成健康行为的目的。

一、案例分析

随着幼教改革的进行、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了在幼儿园教学中,尤其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体验。但是由于旧观念根深蒂固,新观念尚未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在幼儿园里依然经常看到一些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请大家先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案例一:中班活动《保护牙齿》……教师:牙齿有什么用呀?幼儿:牙齿可以吃东西(吃饭、嚼东西、吃饼干、把东西咬碎)教师:是的,牙齿可以吃东西,但是今天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牙齿可以帮助我们发音。记住了啊,牙齿可以帮助我们发音。

……

教师:尖尖的牙是尖牙,可以撕碎食物;方方的牙是切牙,可以切碎食物;大牙齿是磨牙,可以磨碎食物。来,小朋友跟着老师说一遍……(幼儿重复老师的话)……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的非常突出。对于牙齿的作用,幼儿想得最多的就是吃东西、吃饭、嚼东西、吃饼干、把东西咬碎等,而老师想让幼儿说的除了吃东西这个大家都能体验到的吃的功能,还特意强调了“发音”。牙齿能帮助我们发音,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谈的,可是年幼的孩子能体会到吗?也许在幼儿眼里只要嘴一张就可以发出声音了,和牙齿究竟有多大的关系,恐怕他们是真的很难理解。试想这节课结束以后,会有几个小朋友还会记得牙齿的这个功能呢?接下来教师一遍遍的带领幼儿重复“尖尖的牙是尖牙,可以撕碎食物;方方的牙是切牙,可以切碎食物;大牙齿是磨牙,可以磨碎食物。”其目的何在?是不是通过幼儿念几遍,就能记住各种牙齿的名称和他们的作用?这个活动呈现的是教师对课堂的高控行为,对于中班的幼儿,到底他们有多少人有过牙痛、补牙的经验,老师事先有过调查吗?如果班上有这样的幼儿,教师不妨让他们现身说法,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大家分享,这样可能更容易引起班上其他幼儿的共鸣;至于尖牙、切牙、磨牙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换为替幼儿准备不同的食物,让幼儿现场体验。教师应该明白牙齿的具体名称和结构对幼儿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从活动名称《保护牙齿》可以推想活动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联系幼儿的个体经验,唤起幼儿主动参与讨论具体的保护牙齿的措施。

注重幼儿的体验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儿童为主,真正做到从儿童出发,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既要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注重幼儿的当前经验,还要考虑幼儿即将发展的经验。只有教师找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真正当作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强调健康课中的体验,是因为我们坚信“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体验到的才是最深刻、最鲜活的”,对于学前儿童尤其如此。但是,这会不会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呢?请看接下来的一个案例:案例二:中班活动《能干的小手》(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念《五指歌》,一边玩手指游戏)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的游戏是用什么来玩的呀?幼儿:手……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别的游戏,一会你们自己选一组游戏玩,然后交换。在玩的时候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来玩的?(幼儿四散,自己选择游戏。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子、夹夹子、折纸、放玩具、贴苹果游戏)……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你们看这是什么游戏啊?幼儿:摸口袋(兴奋)教师:在玩游戏的时候你们要想想,你是用什么来摸的?是什么感觉?你们用什么来感觉的?(幼儿玩摸口袋的游戏)……教师:没有手会怎么样呢?幼儿:就不能拿东西了(不能玩玩具、不能吃饭了)教师:那现在小朋友把双手握起来,看看没有手,再玩游戏会怎么样?(幼儿双手紧握在胸前,再次玩分组游戏)……这个活动中,教师多次让幼儿尝试用手去做事情,每次都会在游戏结束后问幼儿“你是用什么来玩的?”教师希望听到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是用手来玩的”,孩子也都是这么回答的,所以教师认为这个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她想每一个环节都让幼儿自己去操作、体验,然后让幼儿关注自己的小手。毋庸置疑,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是不是有必要每一个环节都要在课堂上体验呢?应该说小手能做事的经验每个幼儿都是已经有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而且,如果真的有必要让幼儿现场体验小手多能干,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幼儿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扣子解开或把拉锁拉开,而不必特意准备这么多的材料。

相反,对于没有手会怎么样,让幼儿现场体验则显得更加重要。只有体验到如果没有手,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以后,孩子才会自觉增强保护手的意识,而不需要教师三番五次强调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小手。

二、现存问题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了目前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个焦点问题―――体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体验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1.缺乏体验。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所以成人所要做的就是灌输和填充,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自己“水桶”里的“水”倒进幼儿的“杯子”里,而不管幼儿是否需要,能否接受。具体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必然把自己当作健康知识的权威、健康行为的督导,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幼儿的主体体验。

2.虚假体验。所谓虚假体验是指只有体验形式而无体验实质。教师满足于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过度兴奋状态,而没有被内容吸引,使得结果和过程脱节,致使幼儿产生虚假体验。还有一种情况表现为幼儿仅仅满足于体验的过程,而教师在活动之后给幼儿的评价与幼儿自身的感觉不符,幼儿回答的体验结果仅仅是屈从于教师的权威。

3.过多体验。过多的体验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反复的让幼儿体验,而不顾幼儿在课外的体验是否充足,已有经验是否深刻,现有经验能否提升,导致整个活动重点不突出,各环节花的时间不相上下。这种形式的健康活动常会因为体验过多,导致幼儿只是不断重复原有经验,新经验的提升无从涉及。

三、解决策略

要想避免健康教育中出现的缺乏体验、虚假体验和体验过多问题,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提高健康认识,激发健康情感,养成健康行为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幼儿,思考健康教育活动的本质,通过体验帮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建构新的经验。

教师应当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把自己的“木桶”定位转变为“泉眼”角色,明白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桶”里的死水,而是“泉眼”里涌动的泉水;幼儿不是等着盛水的杯子,而是主动取水的人。教师在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之前,应该通过调查表或家访,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不健康行为、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体健康教学活动。

如针对某中班幼儿不能体会不刷牙会长蛀牙,最后牙齿会烂掉的现有经验,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动画(牙齿和细菌的故事)给幼儿以直观感受;也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牙齿实验,尝试把蛋壳放进醋里面,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感受蛋壳的变化过程,让幼儿体验到如果长期不刷牙,牙齿会变成什么样,提高幼儿主动刷牙的动机。

开展健康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明确形式的丰富多样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活动的开展,而不能因为形式的多样扰乱了幼儿的视线,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只有活动内容与幼儿息息相关,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幼儿才能够主动吸收,健康知识才能最终转化为幼儿的健康行为。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在幼儿的健康体验过程中和体验结束后不要轻易给幼儿以外部的评价,要相信幼儿体验到的就是他所表达的,相信体验的过程重于结果。如在小班开展《香甜的水果》活动时,教师直接出示幼儿常见的水果(也可在水果上画上五官),并模拟水果娃娃的口吻和小朋友打招呼,介绍自己的营养成分和特殊功能就胜过教师精心策划由本园其它教师穿上各种水果的服装更有效。前者给幼儿的是直观的体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在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的前提下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是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对于全体幼儿都已经熟知或有过深刻体验的经验,教师只需带领大家回忆已有经验,适当总结即可。而对于那些只有部分幼儿体验过的经验,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有过体验的幼儿把自己的体验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引起幼儿的共鸣。对于幼儿可能会遇到的,但尚未遇到的经验,教师可以创设独特的情境,引导幼儿集体体验。在同一节健康活动中,教师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帮助幼儿真正提高健康认识,为幼儿养成健康行为作铺垫。

当然,具体的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体验的内容和程度各不相同。体验内容只有与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相联系,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并且是适合幼儿的,也是适宜教学的,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提高健康认识,激发健康情感,最终养成健康行为。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