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7篇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让情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催化荆.拟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为中心,分析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以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弘扬语文的人文精神.

作 者:冯秋珍 李燕玲 Feng Qiuzhen Li Yanling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7级,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8(2) 分类号:H195.3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策略  

篇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促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作 者:刘侠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赵华侨

【中图分类号】G553.8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27-0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4: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董红勤

摘要: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因为立意美、构思美、语言美、情感美的文章都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情感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以情感人,以情益智,以情悟文,就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轻松,使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DD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篇6: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之我见

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作 者:李志谦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唐县实验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过程   情感气息   出情入理  

篇7: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营中学 朱绍利

【摘 要】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多角度多方式渗透情感教育,才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语言教学要重视情商,触发共鸣重视情感,作文教学重视情境。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驾着智慧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关键词】情商;情感;情境

著名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多角度多方式渗透情感教育,才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

一、语言教学要重视情商

情商是人成功的要素,有情味的语言才是美的语言。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智商轻美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则表现为重视语言的逻辑性而忽视语言的情感。这样做也许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变得规范和严密起来,但是缺乏情味的语言,即使处处合乎语法逻辑,也是苍白干瘪和缺乏感染力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章的内容提供了情感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据此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学生置身其间,感知课文内容,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读书做人相统一,升华道德感;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逐步加深,循环往复,使学生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与教师必须学会语言上的沟通,使学生阅读时能体味作者的内心,那么复杂的东西也会变得容易理解。因此,语言教学重视情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才会洋溢着人情味。

二、触发共鸣重视情感

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教材动情的事,让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教师把自己体验到的这些感情,用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使他们的感情合着课文的节拍起伏跳荡,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与课文的思想感情一拍即合、感同身受、连类而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融美于心灵”(柏拉图语)。我们要触发共鸣的是健康、积极地感情,对颓废、消极的感情则应引导学生识别、抵制从而使学生的感情高尚起来。触发共鸣注重学生情感,促进语言情味,它必能滋润学生心里爱美的种子,绽开学生只会情感的奇葩。

三、作文教学重视情境

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敢说真情,真笑真怒才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在作文中创设情境,就是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给学生作文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大胆的开辟一个协作自由天地。

作文教学,从广义来说,只要是指令性的命题作文,那命题就是给学生提供的情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说在一定的限制下写出规定的文章。像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尤其重视情境作文,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情境作文,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作文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他们发现事实、事理,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而不是从书上或者什么写作词典里抄来的套语、套话。安排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有从善求胜的心理,本能的进取心会使他们不仅有“我想说”的需要,大多数人都有“我表现好”的欲望,学生感知的敏捷性带来情感的丰富性及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境能育情,情能造境;境生情,情生境,境与情相因相生,相得益彰。学生言之有物,文之有情。真情的流淌,才是天下的真文章。

四、小结

时代在进步,语文教学也要为学生打开一个清新的窗口。语文教学不但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用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扩大信息传输量,使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绕过暗礁。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驾着智慧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西溪中学 叶文萍

一定的历史事件不只是由一定的历史人物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发生的,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我国近代着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地理空间的概念,就会影响到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同时,离开地图死记一些历史知识点,也容易出现乱套的现象,基于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人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结合历史地图加以说明,可使历史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好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便于理解

历史教学当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历史地图可给学生一种全方位、直观的感觉,教师通过地图将历史知识揉合其中,这样学生会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我们在讲到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只要将新航路开发图挂出来,教师指着图把一个一个航海家慢慢讲来,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谁第一个进入印度洋,又是谁第一个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以及还有谁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环球航行的。通过这幅图的讲解,人物和地理结合在一起,给学生的印象就相当得深刻。同时,也使学生更能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的重大影响。但如果脱离了这幅图,照本宣科,学生就只会认识一些航海家的姓名和事迹,至于谁到哪航海,有什么特征,就不太清楚,对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影响也就无法直观地去理解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好地理简图,学生在听课中会形成非常好的历史时空感,这样,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情况、以及影响等,学生就更能够理解的透彻一些。

二、使历史教学更加条理、清晰化,便于讲解

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地理简图的运用,有时就会使我们叙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也听不出个所以然,如能结合历史地图,往往可以使历史教学内容便于叙述,而且条理清晰,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也相当明了了。

例如: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那么红军长征的路线在图上就一目了然了:首先从瑞金、长汀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这部分内容,教师在熟悉教材之后,讲述时便可一边引导学生看图示,一边讲述所到地点发生的事情,这样便可一气呵成,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听完这课后就会有如亲自长征过一次的感觉、起点在哪、中途干啥、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及其意义,以及长征途中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也就相当明了了。这一课,如果教师只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一个一个的地点很多、很乱,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也就稀里糊涂了。

三、便于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有了历史地图的配合,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学生便可通过直观的途径加深印象,易于记忆,也记得更牢。例如:我们在讲“和同为一家”这课时,一上课我们马上就可以展示给学生一幅“唐朝各民族分布图”。这样便可用教鞭指图,从突厥起按顺时针方向,一一向学生介绍,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地理方位,生活特点,以及和唐朝的关系如何。同时,也可以从这幅图上准确地说出这些古老少数民族是我们现在什么民族的前身。可以说,这一课,学生只要记住这幅图,这课的主要内容都已掌握了。同样,这课如脱离了图示讲解,听过后学生只会觉得唐代少数民族很多,到底谁是现在谁的祖先都搞不清楚了,至于谁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就更乱套了。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堂历史课中,当一幅恰当的历史地图出现时,会勾起学生对新课的渴望,学生会对古地图上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事,会多出一份想象,这样也就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了。学生会对古地图上的地点、事件更多了一份想了解的渴望,他们会更想了解在他看到的古代地点上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个地点又是现在的哪里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历史地图,也会提高学生对地理方位和一些简单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学史能知其位,使历史事件栩栩如生给人以全方位的历史空间感,而不是枯燥沉沉的单调的史实堆积,结合地图学历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愉快、便捷当中轻松地掌握大量生动的史实,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更好地畅想未来。总而言之,充分地运用历史地图融地理知识于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历史的教学效果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创建,而且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意义也是相当大的。

篇8: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江西 宁都 ●黄爱华

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们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更加表明作为人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即给学生传授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因而教学即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感情体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后进生的转变,我觉得更应如此。

那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善于互动,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若教师本身没有健康、积极、丰富的教育教学情感,那教育学生便无从谈起。因而为人师者,必须具备这种教育教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学生实际,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太度体验,如喜、怒、哀、惧、爱、憎、好、恶等。我作为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目睹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重要的顾虑和担心,导致学生情绪时涨时落,用“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长之长,去人之短”(魏源)的方式区别激发每一个学生。如在讲到《墨池记》中“羲之常慕张芝,昨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水到渠成地点出这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古人尚且如此,吾辈怎能不如!在讲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回忆自己求学之艰这段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比较一下,让学生更加珍视今天努力学习,我还顺势布置了本周末的任务是随父母劳动一次,而后以此次劳动为主题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的劳动体会,顺便在周记里列出自己今后的阶段性目标。

三、善于散发,启发学生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其中蕴涵了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学生的周记,记得曾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周记中写到:“秋天,别人在忙着收获,而我却在看落叶飘零”。语句相当不错,意蕴深远,我在班上当众表扬了他,称其作文水平提高很快,连遣词造句也越来越有文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互动,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健康向上品格。

(宁都县第三中学)

篇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能力?” 后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一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认识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从语文科的性质来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可见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只有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课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理智感、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1、以文本导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2、以诵读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3、以艺术染情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4、以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语文世界里为学生撑起一片朗朗的天。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热爱我们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携情感教学 开一路芬芳――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顾淑云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教学模式的三维目标。这三种目标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一味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情感的陶冶。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怎样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一、未有曲调先有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语设计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引起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执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亲爱的同学们,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童年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这样的导入,再配上歌曲《童年》的伴奏,渲染了气氛,使学生立即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激起了对百草园、对三味书屋的向往之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为即将学习的内容营造情境,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寻找与作者及作品情感的共鸣处。当然,在导语的设计上体现情感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要灵活运用,紧扣中心,切忌生搬硬套。比如,抒情类的散文,可以用优美的语言营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其中;小说等文体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公开课时,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可以通过介绍互相了解以此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只要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心中装着情感教育目标,就可以灵活机动地让语文课堂未有曲调先有情了。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即培养学生一切美好的情怀,包括同情、热爱、感恩、坦然、宽容等等。(教学论文 )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张扬个性,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情操。

记得陆永红老师执教《窗前的母亲》,那堂课从导入到感知到品味到应用,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板块清晰,步步到位。文章用这几句话来描述母亲为我们开门的场面,“楼下已是黑乎乎一片,母亲早就老眼昏花,却能十拿九稳及时为我们打开门。”对于这段文字,学生们一般都理解为:母子连心,母亲是因为与我们心灵相通做到了“十拿九稳”,但陆老师在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后则认为,其实母亲并不是感觉特别灵敏,也不是拥有母子连心的特异功能。真正的原因是,母亲因为孤独,因为爱子,一直在聆听着窗外的脚步声,很可能是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又一次在儿女回家时开对了门!这样的解读,就是透过文字读出的温情,是深度的阅读。学生们在体会到母爱无私伟大的同时,更解读了那一份被忽视了的孤单和寂寞,从而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散发着的作者无限的愧意,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泪眼婆娑中培养起“寸草报春晖”的感恩情怀。

比如,执教《绿》,教者可以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沉浸到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中,将自己对这一片绿色的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忘情地感悟梅雨潭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文化情怀。又如,执教《错过》时,可以围绕“什么才叫拥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知足的心态,平和的眼光”面对错过,在结合生活和情感经验的体悟中,完成对“坦然”这种健康心态的审美确定。再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作品的主题,很多资料都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固然是一个方面,其实,我们还可以试着将虚幻的小说和现实中的种种行动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试着鼓励孩子超越文章中的人物成为更伟大的人。此外,我们也可以从菲利普夫妇身上看到小人物的辛酸,我们还可以从于勒身上读出做人要踏踏实实,从若瑟夫身上读出对人要自然、朴素、真诚。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

“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开了一个世界的大门。”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加深对其中价值观的理解和领悟。为使语文课堂更灵动,更具魅力,教师在挖掘教材本身内涵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晒月亮》,教师在“演读,创造美”部分,对学生说:“亲爱的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但我们每一个人对童年的记忆却那么刻骨铭心。依稀记得童年时,那段朦胧的记忆,朝霞里欢歌笑语,暮云中追逐嬉戏,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亮,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童年的.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梦想,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仿照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亮,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再写几句表现童年梦想的句子。”老师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激发了学生的诗情,在那个环节里,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总想天上下场糖果雨,总想到银河里去摘星星;有的说,总想与鸽子一起嬉戏,总想追随潺潺的小溪去远足;还有的说,总想拥有一盒彩色铅笔,描绘出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总想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学生充满想象、溢满情感的话语将我们每个人都带到了那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快乐的童年时光,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又如,执教《七颗钻石》,可以让学生续写一个故事,感悟爱心的魅力,学会关爱他人。再如,执教《明天不封阳台》,教师可让学生为城市的环境建设写一条宣传标语,让学生自然地生发出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优秀的、自然生成的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美的情感和世界观,真正收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效果。

当然,要想让语文课堂的情感渗透像呼吸一样自然,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教学表情要丰富生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语文老师要多阅读经典书籍,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使课堂实践不断成熟;比如,语文老师要适时地进行精彩的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们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只要语文老师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作用,并将其自觉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上,学生必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226300)

篇1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自我完善 深处的情趣和韵味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进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就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谈得上理解作品创作意图,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只有进入了情感的境界,才能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再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兴、观、群、怨中,读者既增强了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情感,这样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

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材中的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在课堂上运用好自己的情感,首先要在教学每个部分的内容时,努力去开掘,去发现,去撷取和积累情感,并用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把它传达给学生。

有声语言的基础是标准流利和富于情感变化的普通话,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的语言才能很好地传情:有些情,需要激昂慷慨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深沉舒缓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懊恼愤怒的语言;有些情,需要轻松流畅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描述性的语言。出色的朗读能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彩,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还有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主要用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情感,它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教师在使用有声语言时,适当地加上一些无声语言,如面带微笑、板起面孔、怒目相视、点头示意、摇头晃脑、举手挥臂……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些文章,学生在反复玩味后很快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些较深奥的文章,如古代诗歌、外国文学和“五四”时期的作品等,就要求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情感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事理有更深的理解。

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忘乎所以,失去理智,弄巧成拙。对那些落后腐朽的情感,绝不能大肆渲染,并作形象的抒情。另外,教师也不应把私人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情感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在学生不守纪律时,也应克制自己的不快情感,不轻易发火,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争取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总而言之,要教出语文深处的情趣和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上下一番功夫。

篇12: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

一、善于设计课堂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 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标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

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篇13: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教学的情感过程不可忽视

从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学生在校学习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智能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它的心理过程产生着情感和智慧。因此,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例如,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不可能设想,在人的思想和感情之间可以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给他指出哪句话、哪个行动是纯粹的思想表现,不带半点感情;而另外一些言语和行动,则是单纯的感情流露,不包含丝毫理智。同样道理,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表情达意的,不可能把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同“表情达意”割裂开来。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叶老又说:“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前一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而忽视后一心理过程,即情感、性格过程,往往只把后者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并没有把后者也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来看待,这个问题急需解决。

二、教学过程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三、语文教学要读出情感气息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四、语文教学要追求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4:浅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催化作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催化作用

谁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所教学科的空间进行“育人”,这是为师者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时机各有千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育人”,具体地说,如何让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催化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

一、教师要有情感。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赋有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一个教师不好的言辞和举止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及所教学科的厌恶。因此要求教师言辞举止大方,对学生态度和蔼,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备课要有全局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施对一个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大纲,而且还要备学生,应把教材中数学情境与数学“双基”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因素,使学生从教学中轻松地感悟到“双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构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给情感教育留有丰富的.空间。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老师去创设,适宜环境需要老师去构造,运用时机需要老师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然熔入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对数学教学的催化作用。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号的遗漏。为让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笔者巧妙地穿插了情感教育的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登越太空的失败的原因与我国“神五”、“神六”成功登越形成故事化。从中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运算时失误和遗漏逐步减少了,而且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注重情感素材的实效性。情感素材自身要有魅力,对学生要有感染力,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相容性,切忌情感教育的形式化。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一定要恰到时机,恰到好处。使情感素材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催化物。

总之,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数学情境,如何使这些数学情境真正成为情感教育和数学教学和桥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催化作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篇15: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孙许友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镇柳陂中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目标的设置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以努力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本文以师生共同学习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概述。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

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案例: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中,讲到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可以进行如下提问:(1)据统计每年因为煤气中毒的人近1000人,根据你们的知识,你们知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2)日常生活中哪些会产生煤气?(3)遇到煤气中毒的人怎么处理?(4)日常生活中怎么预防煤气中毒?(5)通过化学学习你学到了哪些保护生命健康的知识?

分析:通过5个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让学生来回答,有成就感,同时也促进学生课外多阅读,多学习。特别是第5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知识,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知道很多保护自己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生命健康比考上高一级学校更重要。

总之,情感功能运用得当,课堂气氛良好,师生感情相通,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快乐,从而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调控作用。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牛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蓐,是非、爵恶、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3、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认为可以从教师创情和学生体情两个方面着手。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无~ 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这也正是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成功奥秘。用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f]己的情感之火,然后 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壑个蚺i:数 ‘颗心灵的情感火焰。

2、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

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

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花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7: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李生弼

现行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 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等。教师可以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达到披文入境、体验赏析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呢 ?就我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我的做法。

一、移情入境,体现情境美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 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 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 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 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一课,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 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 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在播放缅怀周总理的音 乐中,发出对周总理的深情的呼唤,引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思念。

3.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 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 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 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4.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带有显明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 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 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如教材《樱花赞》中,作者因受到墓地悲歌的感染, 情绪压抑到“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作者感情 强烈振动,这激情驱使作者用丰富的联想、抒情,创造了一个壮丽的意境,作者情绪达到顶峰:“一堆堆、一 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光流彩”。谈到繁花似锦,动人心弦处,学生自然情不自禁,与作 者的感情共鸣。

5.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中有些文章,学生未曾感受到当 时的情景。如《回延安》、《挥手之间》、《周总理,你在哪里》等。因此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理 解体会。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可这样介绍:“一提起周总理,你们的父辈会终生难忘,他 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人民爱戴他、思念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群山肃穆,万水哽咽,亿万人民忍着万分悲痛,冒 着严寒久久地伫立在长安街,等待着总理的灵车。

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寒风中,多少人喊着“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扑向灵车。诗人正是理解并满足 了人们的愿望写下了这首诗。这番饱醮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形成了庄严悲痛的氛围。

为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地去体验、把握课文表现感情的情境、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有 效地用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朗读、提问、解说,以至站立的姿势和表情都要体现作品的思 想感情这个基调。

此外,以表演的方式(如编课文剧),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导入情境都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

二、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教师要以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1.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味,从而受 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让学生理解此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假如那 样写效果如何?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 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 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真可为妙笔传神。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严妆一段,共12句,写了她的物饰美、服装美、动作美、容貌美,通过对 兰芝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反抗封建礼教的性格。

古往今来多少文章大家往往把感受最深的事物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我们披文入境,认真研读 自然会感到作者锤词炼句的功底和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2.引导设疑,讨论释疑。学贵有疑。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在学生感知入境的思维活动之后进行的,是让学生在借助语言形象对信息进一步 “深化”情况下进行的。在设疑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这 篇文章写了三个事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与战士交谈。作者曾介绍说,创作时本来选了 十几个事例,为什么最后保留了这三个事例?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发现这三个事例表现对象不同,表现 的思想感情不同,表现的精神品质不同。通过分析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体验鉴赏作品的能力。

3.通过联想、想象,使学生从作品中体验情感。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会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和时间,要想 鉴赏美,就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及彼,由内到外。

总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 围,领略文学艺术殿堂里一幅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画图;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想象到 高尚的境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