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经典说理散文(议论说理散文举例)

经典说理散文(议论说理散文举例)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古代中国是散文大国,也是出现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殷周说理散文的特点

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

先秦说理散文的体例定型

《荀子》《韩非子》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画,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出自先秦说理散文的成语

《老子》:根深蒂固、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哀兵必胜、得寸进尺、金玉满堂、虚怀若谷、知足常乐、出生入死。

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及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他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有哪些说理性散文集

1、概念不同 说理散文,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来讲述哲理的散文叫说理散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2、特点不同 说理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议论文,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3、表达手法 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来源:-议论文 来源:-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进入完全成熟的标志

《荀子》的文章标志着先秦说理文的成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出自于《荀子,劝学》。

《荀子》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他的文章大都有明确是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有充实的论据,从而归纳出结论,首尾结构完整,打破了老子、庄子对话体的框架,不以寓言形象取胜,而以抽象说理见长。

《荀子》论说文的代表作是《劝学》、《王制》、《天伦》、《解蔽》等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伦》和《解蔽》,各有一段对战国诸子的评论,皆高度概括地指出其得失,成为学术史上有价值的论断。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说理性散文

《孤独的收割人》鉴赏

1.作者与背景:

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湖区一个律师舰艇,8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假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这首诗歌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读准字词,点拨韵律,然后齐读这首诗。

3.分析赏鉴:

①第一节:“你看!……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这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

②第二节:“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耐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有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③第三节:“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今后也这样”

这一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④第四节:“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4.开创性的诗歌风格:

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他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柔造作的诗风,对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散文经典概括

要短的较少,要人生哲理和抒情的,选择林清玄的散文。推荐你读《感性的蝴蝶》《思想的天鹅》。人生哲理的:1,河的感觉,2,佛鼓,3,养着水母的秋天。等等。抒情的:1,迷路的云, 2,发芽的心情(也包含很多人生的哲思)等等。我先找一篇给你看一下:

《迷路的云》--林清玄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