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梁衡散文经典十篇阅读(梁衡的经典散文作品)

梁衡散文经典十篇阅读(梁衡的经典散文作品)


梁衡十大经典散文

全部作品:

著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

有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大无大有周恩来》《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学术研究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我的阅读与写作》《官德十讲》等。

秋思,梁衡,阅读答案

秋思 梁衡 ⑴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⑵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⑶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⑷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1.作者是抓住十吕梁山秋景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2.第②段“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和“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种说法不矛盾么 3.找出第②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试举一例分析他的表达效果。 4.第③段“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心血”,其中“造物者”指的是什么 5.本文对“大自然的秋色”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句与“秋”相关的古诗词。 1热烈、浓艳 2不矛盾,作者写的黄和绿,采用的是衬托的的方法,突出秋色的热烈、浓艳 3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用了比喻,将大杨树比作金色的大扫帚 4、辛勤的劳动者及大自然的风雨、阳光、蜂蝶 5、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毕淑敏最经典的十篇散文

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理闻名文坛。

这是毕淑敏老师最经典的十篇散文:

1、毕淑敏《生命的借记卡》

2、毕淑敏《好好的爱自己》

3、毕淑敏经典散文《读书使人优美》

4、毕淑敏经典散文《紫色人形》

5、毕淑敏经典散文《提醒幸福》

6、毕淑敏经典散文《婚姻鞋》

7、毕淑敏经典散文《孝心无价》

8、毕淑敏经典散文《爱怕什么》

9、毕淑敏经典散文《素面朝天》

10、毕淑敏经典散文《旷野与城市》

梁衡的散文读后感

  为你奉上一篇,关于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的,请你参考:  梁衡散文集读后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晋祠梁衡阅读答案

15、圣母殿:绝在建筑技术高超、雕像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绝在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鱼沼飞梁:绝在突破了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共3分,答出一点得1分) 16、从句中“然而”与“最”两个词可以感受到作者不仅喜爱晋祠的优美山水,更是喜爱晋祠所具有的独特古代文化。(共4分,如果仅答出对晋祠的喜爱之情,得1分;能答出对晋祠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喜爱,得2分;能抓住关键词“然而”和“最”来分析,谈出对晋祠文化的喜爱,得4分) 17、因为晋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二者浑然一体。(共3分) 18、示例1:我以前看长江时,只感到江面的宽阔。读完本文以后,我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时,会调动阅读积累。品味“浪花淘尽多少英雄”的历史沧桑。示例2:我以前看黄鹤楼,只会感受到楼的高大与壮观。但读完本文后,我会在去以前阅读有关的诗词,,这样在登楼远眺时,回忆起载走古人的黄鹤,感受黄鹤楼的神秘之美。(共4分。能结合生活实例答出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得2分。能结合生活实例答出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运用“文化之眼”去欣赏景观得4分。)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

余秋雨和梁衡的散文差别

最开始读散又大多喜欢读余秋雨的力史又化散文,后来偶然间细细品读了下梁衡的散文,不禁要感叹下两位大师在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尽管两人散文创作风格不同,但是都沿自己的路登到了各自不同的巅峰。

读梁衡的散文很大一个特点便是他语言的精炼与简洁,古朴而不失巧妙,理性与哲思并存。思想方直更多的在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引发的联想,深刻并且赞叹。

关于哲理的阐释最著名的应该是梁衡的《匠人与大师》:一、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二、匠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三、匠人较单师善综合。文章后来特意的指明这个世界需要也需要匠人。由此看来,梁衡高度凝练的语言不缺少谨严思想的光辉在那缜密的思维中显得更加闪亮。

梁衡语言古朴,颇有古人之风。“梵音与市声齐飞,游客共香客一体......粉面桃腮,笑意静贮酒窝之中;目如圆杏,言语全在顾盼之间。......”《九化山悟佛》中古木之风尤为明显。另外梁衡散文大多会有四字四字的说辞,乍一看有些刻意效仿古人之嫌,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文字放在梁衡的散文中去读时,会发现一分自然,浑然天成。因为梁衡整篇文章都似乎浸润着这一种古木的美感,所以这出子出现的不显突兀。由此可肯定梁衡对古文学之深。

另外在思想上梁衡的散文绝对有理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中梁衡写少年学柔润的赵体字,到了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后来字写的不好的原因竟然当初没有学比较硬朗有气魄的颜体字。结尾处他这样写道:“人若能先方,即是小时吃苦磨练,修身治学,品行方端,后必有大成;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鲁莽些,可以裁头修边,煨弯成才。”梁衡散文思想之妙可见一斑。

政治散文历来的作家比较少,因为政治太复杂,这就需要作家有丰富的阅历和胆量。梁衡凭借着他出众的胆识与深厚的文字功底成为了政治散文的代表。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有义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白人们反映政治事件,有义务对政治事件做出客观的思考与评价。因此在这里很容易可以明晓梁衡散文之理性精准。

如果说梁衡的散文是一幅工整有神韵的书法的那么余秋雨的散文便是由心而发的写意画。

秋雨就必然要谈到《文化苦旅》,就如同谈到夜晚就必然要谈起星星和月亮,《文化苦旅》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的一个抹不去的标签。余秋雨的语言是随着情感而波动的,《文化苦旅》很大的一个特色便是一种强烈并且模糊的情感萦绕着整篇文章尽管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每段话每个字都隐隐的传递着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最典型的要数《道士塔》里时这取义子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梁衡散文晋祠主要内容

梁衡的散文晋祠主要介绍了山西晋祠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意义。

谁有梁衡经典文章推荐

  为你奉上一篇,关于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的,请你参考:

  梁衡散文集读后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十篇叙事性散文阅读要短和答案

迷人的蚂蚁

坐在这间破旧的乡村小学教室,可以看清窗外黛绿的远山——视线之所以清晰,是因为窗户没有玻璃。清凉的山风从左边的窗户吹进来,又从右边的窗户荡出去,了无障碍。

来山村小学,是为搞一次教育调研。教室里的孩子,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新鲜又好奇。

上课铃响了,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一群孩子响亮地吸着鼻涕,喊“老师好”。

年轻的女教师,说话的声音像云雀一样清脆。这堂课,她要教学生加减法。

她招呼学生聚拢到讲台。学生呼啦围成了一圈。老师说,同学们注意,老师要取出教具啦。手势和表情,犹如稔熟的魔术师。她取出两只盒子,然后用粉笔在讲台上画出大大的一个圆圈。

其中一只盒盖打开了。是一群大而黑的蚂蚁。顿时,孩子们黝黑的脸上像涂上重重的油彩,虚张声势地喊,蚂蚁!蚂蚁!年轻的老师脸上漾着神秘的笑,纠正说,不对,这是教具,下面我们看蚂蚁如何算算术。

先做减法。两只蚂蚁被放置到圆圈的中间。一只蚂蚁受惊了,迅速地向圈外爬去,讲台巨大的裂缝挡住了去路,嘘声、尖叫声、拍打座椅之声,给蚂蚁提了个 醒,蚂蚁改变了行进的方向,还是爬出了圈外。圈中只剩下一只,这只蚂蚁误食了老师滴下的一滴蜂蜜,陷入了甜蜜的陷阱,不能自拔。老师微笑地指着它问,现在 还剩几只“一只!”“二减一等于几”“一!”这瞬间爆发出来的童音,响彻了整个山村。

于是,三只、五只、七只,被放置圈中。它们一只只地逃逸,正是为学生演示减法的运算。

加法开始了。另一只盒子被打开,几只瓢虫在盒子里仰面朝天,努力地向空中划着细腿。它们在老师的教棍下,一一走进圈中,为这群孩子演示加法。绚丽的色彩,憨态可掬的样子,短暂的旅程,脚下不平坦的路,行程中的波折,都成为孩子趣味与快乐之源。

这有多么神奇!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像一条条在快乐时光中游弋的鱼。几十分钟前,我还在为这群孩子没有电脑而感到遗憾,现在却为他们拥有如此生动的教具而感到幸运。上帝给每个孩子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窗棂上停着两只蝴蝶,老师挥舞教棍,飞走了一只,这是减法,再飞走一只,还是减法;黄鹂的叫声,一声接着一声,这是加法,另一只鸟参与进来,还是加法。甚至,风,也一阵一阵赶来凑个热闹。

几只蚂蚁、几只蝴蝶、甚至几声鸟叫,都可以作为教具。这大自然迷人的教具,教会了乡村孩子天真烂漫。乡村是贫瘠的——低矮破旧的教室,窗户上没有玻璃——然而,贫瘠中又蕴含无限博大的丰富。

(选自《散文》2008第11期,作者查一路,题目原创)

11.“上帝给每个孩子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请分别指出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2分)

答: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顿时,孩子们黝黑的脸上像涂上重重的油彩,虚张声势地喊,蚂蚁!蚂蚁!

②这有多么神奇!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像一条条在快乐时光中游弋的鱼。

13.文中划线句子两次写到山风,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14.结尾句写到“然而,贫瘠中又蕴含无限博大的丰富”,这句话有含义和作用(6分)

答案

11. 不会太多是指山村孩子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或城镇孩子相对缺失“自然”的教具);不会太少是指山村孩子拥有蚂蚁、瓢虫、等生动的教学工具及天真烂漫的个性(或城镇孩子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12. ①“虚张声势”,贬词褒用,表现出孩子见到新教具夸张、惊喜、得意的神情,也反映出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②运用比喻,表现出孩子沉浸在课堂的自由与快乐之中,也表达作者的肯定之态、欣慰之情。

13. 开头运用环境描写,以山风吹过教室,“了无障碍”,表现乡村的贫瘠,教室的破旧;结尾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以风“也一阵一阵赶来凑个热闹”,表现出教具的迷人,教学的生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l4. 乡村是贫瘠的,教室是破旧的,教具是简陋的,但学习天地是博大宽广的,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师生情感是淳朴和谐的,这是物质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顺应孩子天性的教学的赞赏。

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

4.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的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的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话。在春天,总是阳光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