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红色经典小故事诗歌散文(红色经典故事诗配画简单)

红色经典小故事诗歌散文(红色经典故事诗配画简单)


红色经典小故事对话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陕西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故事多,延安的窑洞,油灯都是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红色经典小故事短篇40字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

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

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诗歌散文推荐经典

古典诗歌首推《诗经》,其次唐诗三百首,散文以庄子的逍遥游,汉代的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现当代的诗歌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春暖花开,散文首先推荐朱自清的《背影》。

红色经典故事

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经典性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具有感人至深、气势磅礴、勇猛奋斗等特点。下面是一些经典的红色故事:

1.《红岩》:讲述了重庆地下抗日组织“红岩”抗日斗争的壮烈历程。

2.《烈火中永生》: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康生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坚忍不拔,最终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故事。

3.《林则徐》:讲述了清朝林则徐在福建巡抚时,勇敢地领导百姓抵制鸦片的经历。

4.《红旗飘飘》: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兵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故事。

5.《茶馆》: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地方上的名茶馆里发生的一系列斗争和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艰难卓绝的生活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些红色经典故事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今天时代精神的继承和传承,对于大家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分钟的红色经典小故事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

6分钟的经典红色小故事

经典红色小故事多不胜数。潘冬子、红该子、半条棉絮、一块银元、一口水井等。

有关四川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

1933年秋天,红军部队驻扎在四川龙潭梁家岭,老班长刘长兵看见当地老乡都踊跃参军,但又缺乏军事素养,就主动对新兵进行战术训练。

当老班长累得靠着枯树坐下时,被首长看见了,首长没等老班长站起来,就向老班长行了一个敬畏的军礼。

靠着这些训练有素的梁家岭战士,在松潘战役和湘江战役中屡建奇功。

井冈山的红色经典小故事概括

在井冈山上发生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这里着重讲述《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空山计》《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等5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

一根灯芯

文/朱良才

朱良才 出生于1900年,湖南汝城人。文中身份为红4军军部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逝世。

在井冈山上,由于被敌人封锁,服装弹药、粮米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可是敌人封锁得紧,油进不了山;山上只出产点茶油,也很少很少。下山活动的部队,打土豪偶然搞了点油,就成了宝贝。

记得上山后不久,毛泽东同志亲自向部队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的规定。内容大致是这样: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此后,在井冈山上,部队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一到夜间,熄灯号“嘀嘀嗒嗒”一响,战士们就都吹熄了灯,只有连部的一盏灯,有一根灯芯亮着。

开始,我们还弄不懂:毛委员有那么多大事要考虑、策划,这么一根灯芯的小事,他为啥还要亲自作规定后来才明白,这不是小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以保证全体人员有油吃,又使这有限的物资用的时间更长一些,能渡过困难,这是个好大的问题哩。

毛泽东同志最会区别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也最善于在一定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的问题。像这么一根灯芯,看来好像事小,但在当时却也要亲自去抓。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深,一直到现在仍念念不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时,总爱用它来检查一下。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