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诸子散文中儒家经典的作用(诸子散文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有)

诸子散文中儒家经典的作用(诸子散文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有)


儒家诸子对仁的理解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看来,依于仁者的君子,深知仁德的基础在于良心,在于真诚恻怛之心,有此心就能生此德,而行此德就能保存此心。此间的逻辑关系被孟子清晰地揭示。“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以仁存心”,此之谓也。

明君子的自爱。大家知道,“仁”德在儒家那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而君子正是在多个层面去依仁而行事。儒家仁爱思想完全是靠君子这一特殊主体来落实和推行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亦仁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此之谓也。“仁,亲也”(《说文解字》)。

亲者所表示的正乃是“爱”也。对对象的亲近、亲热、亲切、亲和、亲密等无一不是“爱”的具体表现。“亲爱”“仁爱”是也。在确立了仁德的主旨及其精神在于爱以后,当要懂得这一爱的多层次性。

换句话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包含丰富的爱的内涵的。至少包括自爱、爱人、爱物。当然爱人又分爱亲人和爱人民。由此可见,自爱是儒家仁爱思想首先要讨论的问题,而君子又承担了这一首要任务。

《荀子》记载了孔子对“仁”的三种境界评价的内容。《荀子-子道》篇说:“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使人爱己,仁者爱人,仁者自爱,是孔子三位学生对仁的不同理解,而孔子最后肯定了颜渊的“仁者自爱”答案,并认为如此就可称为“明君子”。孔子赞赏颜回的观点,表明仁的本质内涵应首先在于“自爱”。汉代的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

张载更提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思想。而如何准确理解“自爱”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则又是理解儒家仁爱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自爱就是自觉,自律,自立,自达,自尊,自强,自省,自反。所谓“自觉”,就是自己醒悟,自己明白,自己懂得,自己清楚,自己意识,自己认识。就是自觉到人是宇宙的精华,是“几希”(良心)的拥有者。人“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语),此之谓也;所谓“自律”就是做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端正自己,一切以礼行事,“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语),此之谓也。

孟子更明确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做的不正确,但却匡正别人,更何况是辱没自己,来匡正天下呢所谓自立,自达,具体是立于礼,达于德,然后建功立业,成就事业。也就是说,自立自达首先和最重要的当是道德的挺立和建立;所谓自尊,就是使自己要有尊严的生活,要使别人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按照君子的标准去做人行事,有人格,有情操;所谓自强就是积极有为,坚持信念,不言放弃。

孟子正是将人的自强与居仁由义紧密联系起来的。他说:“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所谓“自省”“自反”,就是要在行有不得的情况下,首先从自身处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是说,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孔孟都喜欢用“射”做例子,以此比喻和强调“自省”“自反”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所谓的“自爱”其实质是强调一系列的“内圣”过程和功夫,是一整套的“为己之学”过程和功夫。通俗的说,所谓的“自爱”就是一系列的“修身”“修己”的功夫论。

如此的“自爱”当然地与“自私自利”毫不相干了,非但不是一回事,相反还是超越,甚而是反对自私自利行径的。真正懂得自爱的人,一定是有修养的人,所以,一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表现于①《庄子》的理想本身就带有诗意,这些理想境界构成了诗意昂然的艺术境界。如:《逍遥游》中描写了翱翔于天地间得大鹏与渺小的斥鴳,由此指出真正的“逍遥游”。造出一个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

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庄生梦蝶。庄子产生了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奇想。

③《庄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间跳荡着强烈的激情。流露庄子的苦闷悲愤之情。后人称其为“蒙叟之哭泣”。例如《大宗师》。《庄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①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庄子》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特色。如:涸辙之鲋能够“忿然作色”。③《庄子》寓言能超乎言意之表。庄子主张“得意忘言”

④《庄子》寓言注意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3.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

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的区别

儒家:孔子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发展继承者所形成的一个派系。儒家思想的确立者是孔子,孔子后出了很多的名人,如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等。儒家学派当然也研究儒学。

儒学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儒学是国学的基础和主干,空子后世的大学问家几乎都有极高的儒学造诣,如李善、程颐、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钱钟书等等。

散文中散的读音

散(sǎn):分散松散散漫散(sàn):散步散伙散心烟消云散

诸子散文中属于著论体的是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秦时期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本语录体散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李耳的著作。

第二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气势磅礴。《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道家名著:   《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孙龙子》一书。   兵家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战争中,我国学者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战争的理论策略,这种学问叫做兵学。我国先秦时期研究兵学的理论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其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阴阳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纵横家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医家   代表人物: 扁鹊著有《内经》和《外经》,发明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儒家经典的三礼

  儒家的著作有很多,不得不提的有“三礼”,它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制度典范,而三礼主要表达的是礼节教育、礼仪教育以及礼貌教育,而三礼之道也沿袭至今,教育世人尊师重道,待人有礼。

  本期的为你解答儒家的三礼指的是哪三礼,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知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据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方面的事情)

  《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

  《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礼,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儒家经典在校园的原因

“和谐”古来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带有浓重的东方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和”,达到“天和、人和、心和”就是和谐。在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依托古诗文鉴赏课程,引领师生“学论语、诵论语、悟论语、学做人”,在师生中掀起学习儒家文化的热潮,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思想,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意在“养浩然正气”,旨在“荡朗朗乾坤”。

一、 建设优美而又富有文化的校园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被儒家称为“天和”,具体在我们的学校中,即是师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环境育人,因而要求我们自觉爱护校园设施和校园的一草一木,保持环境卫生,共建一个美丽、洁净、儒雅的学习环境。

我校是一所满蒙民族小学,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建民族团结的前提。学校操场的围墙上,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蒙古大草原的轮廓,那蓝天、那白云都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天高地阔;生动的人物动画展示出各种民族体育运动项目,那招式、那表情都透露着民族体育的独有特色。另有环保教育、晨读美景都让人醉心于这美好、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师生们每日浸染在这充满儒家文化的环境中,每日欣赏着、诵读着、品味着、感悟着,儒家文化的魅力日渐吸引着师生、教育着师生、感染着师生,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提高师生的认识、和谐着师生们的关系。

二、 树立人文而又格物致知的教学意识,实现师与生的和谐

老师和学生是构成学校的人际关系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之“人和”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 师生关系。而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尊重学生,相信人人都能成功;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与成功的乐趣。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教师树立人人成才的意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出众的才华,但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都有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也就是儒家‘有教无类’的中心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打破当时社会地位的贵贱尊卑,让象彦回这样的穷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校园里,体现为“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学生”,让教师们树立“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成功的希望”的教育意识,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往日的“不行”当作可开发的教育资源,有了这种思想,教师们的心态平和了、目光温和了,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后人研究《论语》,对孔子的教育得出一个结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侍坐》篇,讲的就是孔子与几个学生谈社会理想,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说法作出不同评价、不同指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让教师相信教育是可以让“人人有进步,个个能成功”的。

2. “格物致知”“举一反三”,让学生们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这是儒家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就是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绝不含糊。今天,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就需要这种凡事都要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而论语中,孔子与学生的每一次问答,都是学生使他们探寻已久、苦苦思索不能解开的问题。对于孔子而言都是不可设想、不可预知的,而孔子每一次富有真知灼见的回答,其实都是孔子深厚文化底蕴、思想内涵的外露。

教师为学生的辛勤付出,作为学生,要时刻铭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老师怀有一颗知恩、感恩、报恩之心。是老师用爱心将我们引领到文化知识的殿堂,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是老师用辛劳为我们撒播知识的雨露,使我们从幼稚到成熟。正是老师如此爱我们,才严格的要求我们、指正我们,帮助我们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辉煌。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从聆听每一节课做起,从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开始。只有师生互敬互爱,教学相长,才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实现生与生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古诗文鉴赏课上,教师生动地为学生们解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坏朋友。

学生们通过学习论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更教导学生在出现问题时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与同学相处,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岂恕乎”让他们知道“宽容是成功的亲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们懂得“理解是宽容的孪生姐妹、理解是宽容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表现”。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学生们再以“宽容”为主题的习作中,呼唤宽容、解读宽容、践行宽容,努力让自己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

儒家经典中失传的经书

儒家本有六经,为《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乐、春秋”。但《乐经》久已失传。长久以来,历代文人均为儒家重要经籍《乐经》的亡佚而惋惜,抱着有朝一日能重见《乐经》之期冀。

《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儒家关于和谐的经典名句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