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最重要的儒家经典散文

最重要的儒家经典散文


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道家名著:   《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孙龙子》一书。   兵家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战争中,我国学者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战争的理论策略,这种学问叫做兵学。我国先秦时期研究兵学的理论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其中以《孙子兵法》最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阴阳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纵横家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认为《淮南王》一书以道家为主,兼才众家。应属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划入道藏)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现在只留下《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医家   代表人物: 扁鹊著有《内经》和《外经》,发明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儒家经典春秋重要内容是

儒家经典春秋重要内容如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郭健最经典的散文

郭健的诗

【秋的组诗】

秋阳,我该怎么赞美你

秋阳,驱散了长夜积聚的寒气

抚慰了长途奔袭勇猛暴躁的寒风

又让山涧的流水叮叮咚咚

吟唱着亘古的诗意……

这自然里的众生

皆因秋阳——从容、温暖

秋光,我该如何赞美你的美德

才不让我的纸笔蒙羞!

如果我也可以像一棵树

一棵树

从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就牢记着大地给他说过的誓言:

要向上生长——不要忘记

要向上、努力地向上!

要向着天空和阳光

让你的枝叶,拥抱自由的梦想

让你的根须,吸吮大地的乳汁

在甜或苦的时光里,

不要忘记你是一棵树

……

鸟儿以你为家

动物受你庇佑

强烈的阳光从你身边穿过

就变得无比温柔

大地给你立足之地

你回馈大地以不离不弃的守护

从站立的那天起

你就顶天立地

没想过倒下

亦未曾屈膝

春夏秋冬

你与高山并肩站立

风雨雷电

你敞开怀抱,拥抱这大地上久远的爱恨

如果我也可以具备你身上,哪怕

一丝的品质

也将会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又一秋

又一个秋天

黄黄的树叶,如往年一样

落了。风也出现了

它恋着深爱的枯叶,满地都可见它追着落叶

爱过的痕迹

山上的红叶,和往年一样

也红的如云朵一样

可惜那不再是曾经的少年,羞红的脸

却似那现在酒后的醉意

在这样一个黄土地上的秋天

它是如此地普通

却又如此地不同

如此地令人铭刻心内。

郭健,

笔名象己,生于1983年3月,甘肃省通渭县人,中国诗歌网会员,通渭县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有《黄土地的孩子》、《乡愁是什么》、《诗句》等六十余篇诗歌作品见于中国诗歌网,还有若干散文作品见于中国作家网。2020年诗歌《跨过寒冬,迎接春光》,获评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众志成城抗疫情”主题优秀文艺作品。2016年拍摄制作了微型纪录片《郭积江大爷的绿色中国梦》,2018年拍摄制作了纪录片《相约李家河》三部曲。

儒家的散文发展概况

古代散文在古代是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先秦时代的散文,一般分为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史传散文也叫历史散文。《尚书》是目前完整传世的最早著作,它实质上是一部商周时代的史料汇编,以政府公开发布的文诰誓命为主。而经过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则体现了编撰者记事意识的自觉,它“以事系同,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卡十预《春秋左传集解•序》),首尾联贯地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左传》以之为纲,丰富了事件的人物、经过、言语等细节,其叙事的俭约生动,结构的完整严谨,人物形象的复杂丰满,记言中体现的行人辞令之美,代表了先秦史传散文的最高水平。此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国语》,主要记录纵横之士游说诸侯的《战国策》,也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散文也叫历史散文,是先秦各家学派思想的文字载体。儒家的《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日常言行简短的记录汇编,《孟子》收辑了一些富于辩论性的文字,篇幅较长;《旬子》则以论证的清晰、透辟、严整见长。道家的《老子》韵散相间,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似先秦歌谣;《庄子》是公认最富诗意的说理文字,其中形象的奇幻怪诞,语言的汪洋恣肆,意境的瑰玮深沉,与博奥玄妙的哲理思辨相互辉映,使人在玄想时空无限,天道高远的同时,沉浸于世界的神秘、复杂、微妙,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庄子》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归宿,而且在意象、语言等许多方面都为追求个性的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参照。法家的《韩非子》全力阐述政治主张,冷峻严密,还在说理中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增强了议论的感性力量。

秦汉以降,散文大致沿着纪传与说理两个方向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的“古文”家奉为楷模。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奠定了中国史著编撰的基本体例即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交织,对历史予以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示,从而成为“史家之极则”(郑樵《通志•总序》)。其传记塑造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营造戏剧性的冲突来增强情节的感染力,利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来强化人物的性格,最为后世古文创作者与小说家赞赏。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叙事谨严,风格有别于《史记》,而能自成一格。

儒家关于教育的重要性经典名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有教无类-《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余秋雨最经典散文小学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凤,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着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

毕淑敏最经典的十篇散文

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理闻名文坛。

这是毕淑敏老师最经典的十篇散文:

1、毕淑敏《生命的借记卡》

2、毕淑敏《好好的爱自己》

3、毕淑敏经典散文《读书使人优美》

4、毕淑敏经典散文《紫色人形》

5、毕淑敏经典散文《提醒幸福》

6、毕淑敏经典散文《婚姻鞋》

7、毕淑敏经典散文《孝心无价》

8、毕淑敏经典散文《爱怕什么》

9、毕淑敏经典散文《素面朝天》

10、毕淑敏经典散文《旷野与城市》

中国最经典的儒家书籍有哪些

十三经。儒家文化的基本典籍,也是最为经典的。《易》、《诗》、《书》、《礼》、《春秋》五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四记《尔雅》(汉)地位:经>传>记>《尔雅》《大学》和《中庸》是在礼记里的,到了南宋才由朱熹将之与《论语》《孟子》纳为一体称四书,十三经堪称体系最完整的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儒家经典之最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ト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宏。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总称。这里要指出来的是,先秦时是六经,其中的《乐经》失传了,学者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的。《乐经》没有了,不过后来历代又有许多著作进入“经”的行列,如“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等。其实,“五经”的排序如果按照成就的历史的早晚论,应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