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王衍《甘州曲》诗:“柳眉桃脸不胜春”;如柳眼,形容女子睡眼初展。李商隐《二月二》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如柳腰,形容女子腰肢像柳条一样柔软。韩偓《频访卢秀才》诗:“柳腰莲脸本忘情”。以柳为书名的有:《柳边纪略》、《柳南随笔》、《柳荫记》、《柳氏传》
喜欢一个人,静坐在溪边,静看溪水长流,感悟自然之美。远处袅袅炊烟。夕阳的一脚已经迈下山。觅食的鸟雀带着歌声展示回家的喜悦。禅声蛙声是这个季节最美的音律。
寻一方净土,将灵魂安息。寻一方净土,看云卷云舒。寻一方净土,将心中的那些碎碎念念,潮湿的故事,在最美的笔下描绘成画。
喜欢闲来弄,喜欢一个人漫步在文字的世界里,让待放的心绪在文字的感染下,感悟一份生命的厚重。寒烟清月,让浮躁的心得到片刻淡然。
初春的早晨,窗外细雨绵绵,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轻轻的提起画笔。用淡墨打湿宣纸。和熏的微风,那些深藏在心底褶皱里的纤纤念念,便将一份生命的剪影氤氲在岁月的眼帘上。我以一颗虔诚的心,在文字中寻一份安暖。
春风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乱了我的心,静坐窗前,捧一杯新茶尝尝自然的味道。点燃一支烟,拾起一本书。将自己安放在文字中,不骄躁,不悲不喜,万般柔情,倾注于文字。笔下一程山水,伤感了谁的心田?
风呀,请停下脚步。让我借你的纤纤细手,摇响我窗前紫色的风铃。在有明月的夜晚,赊一笔清辉,倾泻心灵的那份淡然。一季花开,一季花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悸动。人生总是曲曲折折,有伤心,有失意。在我迷茫时落寞时,在文字的世界里修篱种菊,在婉约的唐诗宋词里寻找安详。
《元旦畅想》
年年新岁,旧年的脚步正冲向终点。流年匆匆地东去,日子似流水静静地不断流过。新的一年正站在起点上。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在万声的祝福中正一步一步地走着,走向我们,走进丰裕的心坎,走向远方。它在如梭的岁月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走进辞旧迎新的又一年,走进五彩缤纷的心间。
元旦来了。蓦然回首,盘旋在心里的遗憾不时袭击着心灵,纠结在脑际的无奈缠绕在踏步的心头,难以摆脱。而激动在人生路程上的功成名就也包围着我们,孕育在过去的生活上的亮点也辉煌了一时的角落。过去,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等曾经令人感叹,令人感慨,也曾经令人感动,令人感恩。它们的镜头在一个个地拍下;它们的表演在一幕幕地拉开;它们的故事在讲诉着。新年的元旦扫去阴霾,带来新的气象,塑造新的氛围。伴随着元旦的到来,生活走向又一年新生的开始。
元旦里,每人心里埋下一颗光彩夺目、感动世界的种子。在新的一年里,种子重现绿的光华,把绿色铺满大地,把绿意荡涤在人间,把绿色的希望种植在广袤的土地上,沙漠尽可能多地绿化,污染的尘土不再恶魔般地飘扬,尘世远离讨厌的喧嚣,地球在美丽的绿色中吐露芬芳;疾病、灾难和挫折尽量减少,仁义之树茂盛林立;贫穷、饥饿和劳顿尽量不再存在,关爱之苗茁壮成长。你我浅吟一首《祝你平安》,低唱一首《一年比一年好》,我们一起欢度元旦佳节,喜迎新年。
元旦里,我们每人呵护一棵生命之树。在新的一年里,空气远离污浊,远离烟尘,远离有害物质,把新鲜带给世界,带给人们良好的的环境。植物的生命盎然,广布天下,吸收多余的温室气体,避免因之引起的过度炎热,放出供给呼吸的生命之气。一切在生机勃勃中屹立,一棵棵绿树美化我们的环境,绿化我们的空间,净化我们的心灵。可恶的灾难远离人间;贵重的生命重现神奇;玉树、舟曲和芦山的痛苦不会重演;物质危害不再为恶,食品安全常留人间,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远离生活。生命健健康康,生命永呈绿色,安全长在,平安是福。
元旦里,我们收获丰收的果实。在新的一年里,累累硕果放在经济腾飞的时光里,将最好、最亮、最美的追求实现,用之于民,为民谋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奋力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相处学会珍重自己和别人;勤奋学会知识,学会探究;生命之浪营养我们的心田;丰收的景象川流不息,大地的粮食放满扬眉吐气的仓库,人民解决人口众多的温饱,奔向追求的小康,迈进向往的富裕。
元旦里,我们手捧祝福,敬献情爱。在新的一年里,无论怎样忙里忙外,无论怎样四处奔波,我们放下繁忙,忙里偷闲,找点属于自己的时间,祝福父母,祝福长辈,把真诚的祝愿献上。血溶于水的亲情之花永远开放,永不枯萎,永不凋谢;互助的友情之果长结,甘甜如蜜,芳香独特。关心孩子的爱在弥漫,在传递,在播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风吹来,老人安享晚年,不愁吃穿,不感孤独,亲人环绕四周;孩子得到照顾,得到成长,走向独立,迈向成熟。
元旦里,我们用最真诚的情感祝福自己,祝福他人;生命之林常青,感动洒满世间;丰收的果实得以收获,生活多姿多彩,绽放光芒。我们洒遍热闹沸腾的的喜庆,共同庆祝喜气洋洋的元旦。在欢快地走来的又一个三百六十五天里,挥手告别昨天,留住美好,快乐欢迎新的一年。
汪曾祺《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散文。作者汪曾祺于娓娓而谈中赞扬了我们祖国悠久而又丰富的文化历史,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文章从“桃花源”的名字写起。汽车开进桃花源。十一月的天气,还开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接下来就追溯这桃花源名字的由来。说明桃花源不可能是真的,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而桃源属武陵,当有优先权了。接着作品就写了参观的“第一个节目”吃擂茶。由吃擂茶就要说到什么是擂茶,擂茶怎么个吃法,吃擂茶的感觉如何,什么地方的擂茶最好吃,以及擂茶的来历,别处的擂茶情况,擂茶的医学道理,等等、等等。
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在山下看了方竹亭。晚饭后,摆出了纸墨笔砚作诗。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在看似很“随便”的叙述中将人、景、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整体的艺术和谐。这种“随便”的文思正是作者有实感,有真情,有卓见的表现。看似漫不经心,随意写来,信手拈来,实则上文中有心,文中有道,文中有深切的意蕴。
作者想告诉人们的是: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仅是一篇寓言,湖南桃源县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桃花源。这里世代住着勤劳的人民,他们吃着传统的擂茶。在旧社会和“文化大革命”中,就是这么一块“世外桃源”,也没有能逃过灾难,但是这里的人民保护了这里的文物,旧的毁掉了,新的正在造起来。此情此景皆蕴含在作者的诗中: “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这种舒散的写法,构成了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征。
《桃花源记》 笔调也是自由活泼的。作者从心所欲不拘一格,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文章是以旅程的游踪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但又不受这种结构框架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灵活多变,紧凑自然。如文章中描写景物或叙写事情之后,常有一小段精彩的议论,这样安排,结构就不呆板。像第三段谈吃擂茶后,就说:“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既说出桃源藠头的特点,又赞扬了桃源藠头之好。又如参观了“秦人洞”后,有人觉得失望。
作者又感慨道;“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作者在行文中还不时对“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的运动作了揭露。在桃花观看完后说:“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又如参观“秦人洞”时,说:“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作者由对善恶美丑的单纯美学评价上升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方竹亭前的竹和碑,都是历代祖先留下的珍贵的宝物,人为的灾难破坏了它,毁灭了它。而文章后面写到那石工的艰辛劳动,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但新的终究是会成功的。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了不少笔墨去钩引史实,广征传说,并将桃花源各处的景色简明而生动的描写穿插其中,使读者获得一个完整、清晰、难忘的印象。诸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摘引夹杂在文中;诸葛亮带兵于此遭瘟疫;《都城纪胜·茶坊》、《梦粱录·茶肆》关于擂茶的记载; 《水浒传》里王婆家卖的姜茶等的叙述,都给人一种历史的深沉之感,使文章生动形象,趣味无穷。
在《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斯琴高娃朗读了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写给母亲》。
原文如下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湿热得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贾平凹,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黒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等50余次。
当斯琴高娃读完 《写给母亲》这篇散文时,她哭了,董卿哭了,观众也都哭了,我也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