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正确理解吟咏对象的内在神韵来鉴赏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从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沈祥龙曰:“咏物之什,在借物以寓性情。”(《论词随笔》)的确,古人写咏物诗时往往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这些事物的表面上,而是切合所咏之物的内在神韵,关乎着诗人寄托的情感,正所谓“一花一木总关情”。
如,陆游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梅的内在神韵关乎着诗人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里的内在神韵无疑关乎诗人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常见的吟咏对象,如月亮的内在神韵,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柳的内在神韵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落花的内在神韵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慨叹和哀愁;流水的内在神韵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夕阳的内在神韵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大雁的内在神韵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杜鹃、寒蝉的内在神韵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等等,不一而足。由此看来,从正确理解咏物对象的内在神韵来鉴赏高考咏物诗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体悟诗人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情感来鉴赏
古人云:“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世间万物纷芜杂,各具形态,各具性情。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或者观察的角度、了解的深浅等不同,因此虽同咏一“物”,也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感受。
先以“咏梅”的诗歌为例:
林逋的《山园小梅》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赞为咏梅的绝唱。因为诗人特定环境是: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个性情感。
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当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所以,诗人就借颂梅花,暗喻自己不畏的个性情感。
陆游的《梅花绝句》一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写此诗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年事已78岁高龄,赋闲故乡山阴。此诗正是借梅花来关乎着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个性情感。
再以唐代的“咏蝉三绝”为例:
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特定环境正是唐贞观年间,又身居高官,事业有成。为此,他借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自己高洁清远的个性情感。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诗人特定环境是:命运多舛,获罪下狱。诗人借蝉自喻,表达自己遭谗被诬后悲愤的个性情感。
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终生不得志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李商隐,此时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的个性情感。
可见,同样是写“梅”或“蝉”,由于诗人各自特定的环境不同,所关乎着的个性情感也是不同的。为此,鉴赏咏物诗与体悟诗人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情怀是密切相关的。
三、从准确把握咏物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的真切感受,常借助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双关、借代等手法。下面结合具体的诗作阐述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咏物诗: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七绝从表面上看是写石灰,即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突现出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但细细推敲,不难见出诗人的别具匠心,其在咏物,实为言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咏石灰,表达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鉴赏本首诗,准确把握其咏物言志运用比喻的手法是关键。
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鉴赏这首咏物诗,很显然关键是准确把握本诗是运用象征的表达技巧来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注意把握诗歌用春日之柳的繁盛与秋日之柳的衰落对比的手法进行鉴赏,就清楚地看出了诗中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由此看来,鉴赏咏物诗歌时一定要细心分析、准确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否则,丢分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关键词】咏酒诗;饮酒场面;归类;人类文化精神
我国酿酒业源远流长,已有六、七千的历史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品质优良的名酒;我国又是诗的国度,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大量咏酒诗。诗抒情,酒抒怀,诗酒结缘千古来。酒成诗,诗助酒,诗酒相伴最风流!
唐诗中有许多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从饮酒场面上归类,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独酌
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但提到独酌,我们不得不首先想到这位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这是一首看似浪漫的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这首诗题目是“月下独酌”,酒刺激了作者的创作思维,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举杯邀明月”忽发奇想表面上看去作者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确有无限的凄凉,寂寞孤独到邀月与影还不算,在以后的岁月中,连共饮的人都找不到了,只能与月光身影作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天上仙境再见,真是凄凉至极。这种极为奇妙的想象,是作者极为孤寂的感情通过酒的刺激所产生出来的。
二、宴饮
宴饮,顾名思义,是指在宴会中饮酒所作的诗或描写宴会之中饮酒盛况的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在宴上为了回酬白居易的一首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千古名句。酒在这里不单单是指杯中之物了,更多的象征着一股积极向上、不甘沉沦、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酒也使作者得到了一种人生感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也阐明了一种深层的人生哲理。
三、送别、饯行
以酒壮行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已送别、饯行为题材的咏酒诗数量更数不胜数。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唐时,曾有“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的记载。人们送别诗,常常吟起这首诗,白居易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道:“断肠声里唱阳关。”可见此诗入乐后,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别席离筵的绝唱。“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杯酒贮满了朋友的深情厚意。
四、相逢、重逢
少年行(其一)
唐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这首诗吟咏的是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相逢意气为君饮”,这里的酒为诗增添了一种少年豪气。新丰美酒似乎天然为少年游侠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情风流。
五、军中饮酒
以“军中饮酒”作为一类似乎是侧重于以地点分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般的军中饮酒也都应该归入“宴饮”之中。但是军中饮酒有其独特的背景、风格和氛围,场面上自与其它宴饮不同,所以特作为一类。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写边塞军中宴饮,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中风味。“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现了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宴会,且有琵琶弹奏,十分热烈。三四句是写军中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里浅斟低酌,以酒浇愁,而充分地表现了盛唐精神。
有道是有诗必有酒,无酒不成诗,酒成了诗歌的重要题材。唐代大量的咏酒诗是对现实人生的品尝,这些诗词通过咏酒,烛照了人生,已经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精神。唐代咏酒诗精品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惠娟著.《唐宋诗词审美观照》.学林出版社,1999年
[2]郭泮溪著.《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最早的咏梅诗,当是唐末诗人和凝的《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折,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乐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 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被称为咏梅的佳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了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相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及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很高妙。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花再开,风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花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地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匆间,使全词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陆游是特别喜欢梅花的,他的咏梅佳作,其数在百首之上。广为传诵的有“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古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之一);“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二绝之二);“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梅花绝句》十首之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六首之三)。这样的诗句举不胜举,可以看出陆游是爱梅成癖的。
陆游喜欢梅花,同时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可以说是以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是陆游的心骨之作。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力主抗战而遭南宋朝廷的罢黜。他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上阕写梅花的遭遇。首句写梅花开放在荒野,一似受到排挤;次句写“寂寞”,一似政治上的被孤立。“已是”两句写处境的艰难,不仅被孤立排挤,还受到风风雨雨的打击。这正是作者坎坷人生的写照。下阕写梅花的品格。“无意”,可见其光明磊落;“一任”更见其坦荡胸怀,铮铮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他孤芳清雅,节操自持,绝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无疑是作者在屡遭打击下,孤高品性的象征和不怕挫折、决不屈服的倔强自白。主席在1961年12月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桂花的故乡。桂花赋予诗人以灵性,诗人为桂花添光彩。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就有“奠桂酒兮椒浆”之吟唱。桂花,亦名“岩花”,如唐代李勃《留别南溪》所云:“欲知别后留情处,各种岩花次第开。”而宋代范成大的《岩桂》诗则称桂花为“木樨”,诗云:“病著幽窗知几日,瓶花两见木樨开。”桂花有丹桂、银桂、四季桂之分。金桂花色橙黄、娇艳绚丽,诗人赞之曰:“丹葩间绿叶,锦绣相叠重。”银桂清姿雅质,香味最浓,宋代杨万里的“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描绘的就是银桂。宋代吕之声认为,在秋天,惟桂花最美,正如他在《桂花》诗中所云:“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北宋谢逸在《咏岩桂》诗中写道:“轻薄西风未办霜,夜揉黄雪作秋光。摧残六出犹余四,正是天花更着香。”诗人视桂花是由雪花着香后幻化而成的,独见新妍。
历代许多诗人神思遐想,把地上的桂花同传说中月宫吴刚伐桂联系起来,赋予桂花美丽的神话色彩。难怪他们写的咏桂诗,不少同月亮相关连。唐代白居易面对不凡桂花,不禁吟道:“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唐代宋之问认为桂花不是凡物,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人杨万里笔下的桂花出神入化,诗云:“不是人间种,疑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宋代韩驹在咏桂花的诗中也写道:“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这种月桂相连、充满诗情的意境,令人陶醉。
香为花之魂。但在百花王国中,惟桂花之香“清可涤尘,浓能透远”,无怪乎诗人赋咏桂花,都着力在花香上花费笔墨。辛弃疾直言桂花:“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在他的眼里,恐怕是桂花经秋风夕露,把世界熏染得馥郁芬芳。朱淑真的“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谁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道出了桂花凛然傲霜的气魄和沁人心脾的芳香,可谓人恋秋色,桂香醉人,物我相融,令人神往。李清照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兴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对桂花的赞美可谓高唱入云,大有压倒众芳之势。
王晓飞
康熙皇帝吟咏伊通的几首诗作主要是在康熙第二次东巡留下的。这次东巡是在康熙17年(1678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沙俄侵略者又开始在中国东北部黑龙江流域寻衅滋事,骚扰边民,夺地杀人。康熙皇帝借祭祖之机东巡,踏查东北情况,以待同沙俄开战。
这年春末夏初由盛京进入吉林地界,首先进入的是吉林伊通的阿木巴克围场(今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乡),边练兵,边打猎,边娱乐在山水林木间。围场内树大林高,苍松翠柏,草木茂盛,獐狍野鹿漫山乱跑,虎豹狼出没林间,伊通河宛如一条玉带婉转曲折于山间林丛之间,边看兵卒操练,怡人的景致促使康熙皇帝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吉林围接盛京围,天府秋高兽正肥。
本是昔年驰猎处,山青水态记依稀。
依僵执役两将军,率下从公各效勤。
都是沛丰诸子弟,争先奋勇起风云。
东北是满族的肇兴发祥地,是清朝皇帝最珍惜的地方。“山青水态”皇家围场。康熙皇帝自是触景生情,万分慨叹。边看军士们的操练演习,思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岂容沙俄到北国来骚忧侵犯,从而更加意识到加强国事力量的重要。“都是沛丰诸子弟,争先奋勇起风云。”只有军事力量强大,才能牢固镇守祖国的边疆,这是康熙皇帝伟大的愿望!
部落行将遍,吉林望不遥。
迎人山色近,碍路涨痕消。
村野径枫叶,边墙近柳条。
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
瞻就心何切,勤劳竞岂骄。
省方逢大吉,宝穑报丰饶。
伊通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的息慎、到宋元辽明时期的女真,满族先人曾在此居住、繁衍。清初,这里建立了镶黄、正黄二旗,设驿站、置柳边。有边门二座,赫尔苏边门(今二龙湖底)和伊通边门。康熙皇帝一路行来受到旗人们的热烈欢迎,在进入伊通边门时,情不自禁地赋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祝愿子民们能逢凶化吉,风调雨顺,生活安康,勤劳致富,富民安国。
语音不异旧音声,
新到颇怀故土情。
白叟黄童皆惊喜,
山村水郭幼相迎。
这首诗是康熙皇帝进入伊通时百姓欢迎和朝拜后,感动康熙而即兴题写的一首。百姓沿线欢迎皇帝的到来,男女老幼夹道相迎。回到祖宗居住之地,故土情、家乡情、民族情溢于言表,化作诗句更能表达了此时的多感情怀,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每个百姓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给康熙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次东巡,康熙念念不忘的是到叶赫古城来祭奠。寂寞空廓、寒鸦悲鸣,古城在猎猎北风中显得十分凄婉,颓壁残垣,荒草旷野,夕阳如血,勾起康熙无限感慨,登高远眺,触景生情,赋诗一首《经叶赫废城》:
断垒新生草,空城尚野花。
翠花今日幸,谷口动鸣茄。
康熙皇帝经过伊通的时间是短暂的,留下的诗句却是永存的,现今每当与人们提到康乾盛世,提到康熙东巡途经伊通,都会提到这段历史,吟咏着当年康熙写下的诗句。抚古追思,目的是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建设好我们美好的家园!
(作者单位:四平市人大常委会)
思雨
赵振泉
过了惊蛰
心又悬在了半空
年年祈盼
北方的春季总无雨
农民们掐着指头算着时光
簸种擦犁修理农具
可是任人怎样期盼
四月的草原只有黄沙无际
下种的日子已屈指可数
可晴朗的天空中
哪有一丝雨意
早春的日子
我的兄弟姐妹
我的父老乡亲
他们总是喝很酽的红茶
然后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过冬的暖炉
早已拆掉
干冽的风里滚动着焦虑
下场雨吧
给北方的种子
给北方的孩子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有两个基本途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抓好课内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课外读物,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内精读,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他们理解词汇、储备句式,促进其语言经验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阅读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强,写起作文来也毫不费力。因此,广泛地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
二、在吟咏品味中培养语感
吟咏品味是我国传统教育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现在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美文,是吟咏品味语感的好材料。吟咏就是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在一遍一遍的吟咏中,不仅理解文本的意思,而且体味到文字难以言传的韵味。
品味字词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扫清文字上的障碍,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解决。再把词语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比如古诗《暮江吟》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典的解释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而把“铺”放入这句话中去解释:黄昏时的太阳,快接近地平线了,光线斜照在江面上,使整个江面洒满了夕阳的余晖。这时,学生才感知“铺”运用得比“照”、“射”更为准确、形象、生动,它把具体形态的残阳描绘成可以铺陈的实物。学生通过对“铺”的理解,更理解了暮江绚丽多彩的景物。如此一来,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感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在朗诵时,对暮江夕照的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教学《鹅》一诗时,应启发学生想象出一幅明丽的白鹅戏水图,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仿佛看到了白鹅在水中游玩、戏歌,“红掌”划起了清清的水波,感受到白鹅的自由与快乐。这种语言的感受是意会的。教学时也可以运用联想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语言文字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感悟。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在实践与运用中培养语感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我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地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