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出自] 南宋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将晓:天将要亮了。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古代对北方和******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

  名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河:黄河。仞:古时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摩天:天接触,形容很高。

  这两句大意是:万里黄河滚滚东流,奔腾入海;巍巍高山峥嵘雄峙,上接苍天。

  译文1: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译文2: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一年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的祖国大好河山,对***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1)

——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古代对北方和******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

 

  参考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1]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1]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2] [1]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名句赏析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三万里河东入海,

2、五千仞岳上摩天。

3、遗民泪尽胡尘里,

4、南望王师又一年。

5、将晓:天将要亮。

6、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7、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8、“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9、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10、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11、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的人民。

12、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3、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胡:**古代对北方****的泛称。

14、南望:遥望南方。

15、王师:指宋**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古诗的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字词解析: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4、天汉:银河。

5、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6、怆(chuàng):悲伤。

7、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8、河:指黄河。

9、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厘米。

10、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11、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12、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的人民。

13、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4、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古代对北方和******的泛称。

15、南望:远眺南方。

16、王师:指宋朝的**。

句子解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波涛汹涌的黄河,奔腾向东进入大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高高的华山,直冲云霄。

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原人民的眼泪在胡人的**下,都要流尽了。

南望王师又一年:盼望着北伐大军归来的日子,又这样过去了一年。

白话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秀琼小故事:

又是一个睡不着的夜晚 ,辗转难眠,秋天的午夜,寒气开始逼近。

天边似有一丝亮意。

索性,裹起一件外套,走出这茅草屋。一阵寒冷直钻进所有的空隙,从胸前 ,从袖口。瞬间整个人都清醒了。

于是,拄着根拐杖,慢慢地往那透着希望的山顶走去。顺着一丝丝阳光的气息前进。

高处不胜寒,到了山顶,冷风来的更猛。不禁使劲的把身上的薄外套裹的更紧。

远远望去,那奔腾的黄河的水似乎在吼叫,不停地向前冲去,似乎千军万马般勇猛上阵。那巍峨的华山,在这迷雾中也能若隐若现,他高高的站在那,犹如一个坚毅的将军,似乎有冲破天际的气魄。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北伐讨伐敌人的宋朝大军,他们是如此的坚毅和勇猛。

但是,一年又过去了,前方没有传来征服的消息,而环顾着周围,像我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胡人的**和**,让人们的生活水深火热,让多少人在夜里默默流泪,祈求胜利。

而我,在那么多的日夜里,泪已流尽,唯有期盼胜利消息的念头,**着我继续生活下去。

祖国啊,强大的祖国!希望你能如着黄河,如这华山,给人带来希望和坚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4)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全诗翻译赏析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全诗翻译赏析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这两句写秋夜之所见所闻——****,星河明澈,孤雁从空掠过;正是赶制冬衣的季节,千家万户砧杵齐鸣,显出忙碌的景象。从诗意看,恐为诗人闲居长安时作。时战乱频仍,“砧杵夜千家”乃赶制军用冬衣的象征。诗人寂寥落寞之情,从写景中传出。

 

  出自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⑴程延:一作“程近”,事迹不祥,诗人的诗友。

  ⑵簟(diàn):**。

  ⑶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

  ⑷星河:即银河。

  ⑸砧杵(zhēn chǔ):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砧,捣衣石。杵,捣衣棒。

  ⑹节候:节令气候。

  ⑺心期:心所向往。卧:指闲居。落空。

  ⑻向来:刚才。秀句:诗的美称。

  ⑼鸣鸦:天晓鸦鸣。

  韵译

  我早早地枕着**迎风纳凉,清虚的秋夜京城荡漾着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过了星空,千家万户传来了捣衣的声响。

  看节候应该是到了更深夜阑,思念友人心灵相期睡觉也晚。

  刚刚反复吟诵你送我的佳句,不觉乌鸦呱呱啼叫天已渐亮。

  直译

  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赏析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是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陈述诗人卧病深秋的寂寞心情,并对友人赠诗表示谢意。前半首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颈联写更深夜阑,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联写吟咏赠诗,不觉已鸦噪天曙。全诗结构严谨,清幽淡雅。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

  “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节候”,这两个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实观,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二句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以扶病之身而能长夜吟庆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同时,也写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

  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5)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胡:**古代对北方****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王师:指宋朝的**。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6)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翻译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翻译

  在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漾的烟雾,络纬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霸,寒彻无边的大地。

  轻云飘荡,明月已沉向海中,满天星宿闪烁,令人感受到阵阵秋风在天际吹拂。

  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

  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释

  络纬:鸟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子夜:即《子夜歌》,为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菱怨。

  冷光:月光。

  赏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天,黄景仁仍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官署中。此时,他随着朱筠来到六安,于某夜心有所感,写作此诗。 该诗开头两句,诗人描绘秋风萧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天景象。“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写秋高气爽、轻云飘荡的天空景色,天空与大地的秋色相互呼应,极力渲染秋夜幽静的`气氛。“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写空寂的楼台亭榭回荡着《子夜歌》的哀苦声音,《子夜歌》是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多哀怨。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撩人情思,使人难以入眠。歌声冲破静谧的夜空,更增添一种悲秋的气氛。诗用“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作结,描写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渐隐退的景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秋夜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翻译

  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注释

  促织:蟋蟀。

  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远。

  窓:同“窗”。

  赏析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何知”在这里更有惊觉之意。写出闺中妇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现出多年征战对夫妻家人的极度伤害。作者借秋夜思妇伤感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征战的深深痛恨及对因征战长期分离的人民深表同情。

  谢朓对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影响极大。李白的诗中也常见谢朓所写物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就共用了谢朓《秋夜》中“捣衣”、“阶”、“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翻译

  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

  请不要让西风吹尽了沙沙作响的树叶,我恐怕没了它们,到哪里去聆听阵阵秋声。

  注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7)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8)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