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孙犁(孙犁)

孙犁(孙犁)


孙犁散文名篇

《织席记》是作家孙犁的散文名篇。

作品以近乎速写的笔调,记叙了白洋淀织席女子的劳动场面和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乡村集市的风情,表现出织席女子们急于卖席的急迫心情。因为她们只有迅速卖出席子,才能再到苇市买苇,当天回家解苇,甚至轧出眉子,赶制好下集的席子,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挣得生活所需。织席女子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抗战胜利后,织席女子们“绝处逢生”。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使织席女子们“收获很大”。政府还将苇田分给穷人,使人们有了“生活上的最大变化”。

这篇文章取材虽小,但开掘颇深。就像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作者凭着敏锐的眼光,从寻常的苇席中,从织席女们的平凡劳动中,发现了并不寻常的时代巨变和社会进步,给那个新旧交错的时代保存了一幅珍贵的留影。

黄鹂孙犁散文类型

《黄鹂》孙犁散文类型:叙事抒情散文。

文章记叙三次见黄鹂的经过,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思考的三个层次。描述初次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山村听到黄鹂的啼叫和看到鸟的迅飞,意在表现对美的执著追求;记叙在青岛的杨树林里又遇黄鹂,表现的是尊重爱美之心的可贵,以及对摧残美的事物的鄙视和憎恶,表达了愿美常驻人间的心灵呼唤;写第三次在鸟市上看到关在鸟笼里的黄鹂,则进一步表现了对美的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全篇文势起伏,跌宕有致;寓深理于琐事,笔法圆熟。语言朴质清新,具有素淡雅致的艺术风格,是作者建国后的散文代表作。

远山的怀念孙犁散文赏析

这篇小说大体上能够概括孙犁小说的一些风格特色:取材小中见大; 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小说的构思由两个细节——“山地蓝”和一双袜子引发开去,布局巧妙,章法严谨。小说由当前出发,追忆往事,从一个农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土靛染的浅蓝粗布裤褂,回想起多年前山地战斗生活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由和平时期很少见到的土里土气的浅蓝粗布联想起战争年代被视为“鲜亮好看”的“山地蓝”;再由山地不种棉花,以麻代线,连袜底也用麻来纳,引出一双袜子的故事,然后回叙“我”与那个姑娘及其一家人那段难以忘却的动人的往事。

因为这双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成了老交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正是1941年冬天,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年代。那双袜子的经历侧面透示了时代的风云,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它是如此坚实牢固。

“我”走遍了山南塞北,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由于一次偶然的疏忽,袜子被奔腾的黄河水冲走了,却冲不掉“我”对山地生活的回忆,也冲不掉“我”对那姑娘的怀念之情。

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像嚼橄榄一样,念起来回味无穷。可见小说的思路是沿着上述那两个鲜为人注意的细节逐层延伸、拓展,开掘出新意的。构思就显得很独特,不落俗套。

新时期孙犁的散文被称为

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孙犁的芦花荡是散文吗

不是的。《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100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本书分为两辑,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采蒲台的苇等40余篇。

孙犁原名

孙犁(1913~)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

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1945年回冀中农村。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6年起因病辍笔。

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读音

读音是sūn lí。

犁汉语汉字

犁:lí ㄌㄧˊ。《说文解字》:“犁,耕也。从牛、黎声。”。牛耕地是犁之范式。本义:用犁耕地。如:犁地。犁庭扫闾(喻彻底摧毁敌巢。亦称“犁庭扫穴”)。衍义:引申指“耕地的农具”。如:犁杖、犁铧、犁头、木犁。衍义:又用作姓。

形声字。从牛,利声。本义:牛耕。

犂,耕也。——《说文》。字亦作犁。犁其庭。——《汉书·匈奴传》。注:“耕也。”

嘱咐孙犁原文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累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走过各式各样的山路,五台附近的高山,黄河两岸的陡山,延安和塞北的大土圪垯山,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去,枪背在肩上、拿在手里八年了。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可是不瞒人说,八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家,特别是在休息时间,这种想念,很使一个战士苦恼。这样的时候,他就拿起书来或是到操场去,或是到菜园子里去,借游戏、劳动和学习,好把这些事情忘掉。

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一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因为地理熟,一过铁路他就不再把敌人放在心上。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着,为得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一时,强烈的战斗要求和八年的战斗景象涌到心里来。他笑了一笑想,现在应该把这些事情暂时地忘记,集中精神看一看家乡的风土人情吧。他信步走着,想享受享受一个人在特别兴奋时候的愉快心情。他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成的村庄图画。这里离他的家不过九十里路,一天的路程。今天晚上,就可以到家了。

不久,他觉得这种感情有些做作。心里面并不那么激动。幼小的时候,离开家半月十天,当黄昏的时候走近了自己的村庄,望见自己家里烟囱上冒起的袅袅的轻烟,心里就醉了。

现在虽然对自己的家乡还是这样爱好,崇拜,但是那样的一种感情没有了。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村边的炮楼全拆了,砖瓦还堆在那里,有的就近利用起来,垒了个厕所。在形式上,村庄没有发展,没有添新的庄院和房屋。许多高房,大的祠堂,全拆毁修了炮楼,幼时记忆里的几块大坟地,高大的杨树和柏树,也砍伐光了,坟墓暴露出来,显得特别荒凉。但是村庄的血液,人民的心却壮大发展了。一种平原上特有的勃勃生气,更是强烈扑人。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这里离他的村庄十五里路。

堤坡已经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水生从一条小道上穿过,地势一变化,使他不能正确的估计村庄的方向。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的确实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是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不是什么悲喜交加的情绪,这是一种沉重的压迫,对战士的心是很大的消耗。他的心里驱逐这种思想感情,他走的很慢,他决定坐在这里,抽袋烟休息休息。

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打开大衣披在身上。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晚色昏迷的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打打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女人正在叫唤着一个孩子,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

“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说:

“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

“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扑满灰尘的迎门橱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时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

“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

“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

“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

孩子回答说:

“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

“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

水生没答话。她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山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的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她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人家借来,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的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一家团聚。”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回来了的,已经价值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还不睡吗”过了一会,水生问。

“你困你睡吧,我睡不着。”女人慢慢地说。

“我也不困。”水生把大衣盖在身上,“我是有点冷。”

女人看着他那日本皮大衣笑着问: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一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支着身子坐起来,“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

“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那声音转动着,向四面八方有力地传送。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着,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里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打退进攻的敌人的!”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呆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惟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的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驽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

“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

“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

“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呆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的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胜芳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躺在后方,和妻子团聚了八九年。国民党反动派打破了我们的幸福。国民党反动派来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造的罪孽是多么重!要把他们完全消灭!”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敌人在这里,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来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

“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孙犁研究背景

孙犁: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去北平(北京)谋生,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名篇。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记》、论文集《文学短评》等。此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孙犁无花果赏析

芸斋主人曰:植物之华而不实者,盖居十之七。而有花又能结果实者,不过十之三,人类实赖以存活。至于无花果,则植物之特异者耳,故只为植物学者重,并略被观赏焉。

无花果,只结果,不开花,因为是异种只被植物学家所重视。而在孙犁的眼中,小小的无花果却寄托着自己的一段情愫,淡淡的,久久不能散去。

疗养院里打扫卫生的乡村姑娘,摘了无花果拿来给他吃。朴实的姑娘为了证明并不是要害他,将一颗无花果分成两半,一半自己吃了,一半给他吃。就是这么稀松平常小事,可是他却捕捉到其他意味。他看到姑娘的皓齿红唇,嫣然一笑,就像一缕午后的阳光照进了他的心中,静谧温暖,让人很惬意。他的神经衰弱轻了,人也精神起来。但是他却又换上了相思病,又煎熬起来。

就是这样的一次接触,这位农村姑娘的皓齿红唇和嫣然一笑却像无花果的鲜嫩的小芽一般,深深的印在他的心里,甚至于在相隔数年,老伴去世后,他竟然写信给他心中的那位姑娘。杳杳无音后,他对无花果却萌生了一段特别的情愫,这种结果不开花的异种,他却用来观赏。

我想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我们也会有心动时刻,但是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人能像孙犁这般,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心跳的声音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也许只有极具浪漫主 义的人才有吧。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