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阅读经典带来的改变论文(阅读经典带来的改变论文)

阅读经典带来的改变论文(阅读经典带来的改变论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10篇阅读经典带来的改变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地藏经带来的改变

地藏经带来的改变

年终总结快要截止了,还是没有完成最后的功课。功课继续,总结该交得交。

我的2016行年流年各种糟糕,流年一堆虽然不懂但看起来就一团糟的词,行年印象最深的血光之灾和产厄之危。

作为一个大龄,孩子四岁的八零后,很多人见到问的最多的就是,还不生二胎?一是因为我的小池三部曲没有完成,二是因为这产厄之危,我总是回答明年再说,问及原因,总是推脱身体不好,气血不足,调理一年再说,而这确实也是实情,所以也还算过的去的理由。

就那么巧,新年刚过发现我怀孕了。并且是一个讨债的孩子,其实想想也是,在这种一切不顺的一年计划外出现的孩子,必然不是善缘。

刚开始满心排斥,心里不能接受,每天处在抑郁和烦躁中。开始了地藏经的临时功课。不知道是不是地藏经开始起作用了,时间不久我就从心里接受了她。并且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我看不得一切肉食,无论生的还是熟的。

从来没有刻意的去吃素,虽然一直很想,也坚持过一段时间,但是总是还是被各种肉肉诱惑到放弃。这个孩子刚来的时候,只是不想看到肉,但是家人总觉得不吃肉怎么可以,尤其怀孕更应该补补,妈妈就给我做各种包子饺子等看不到型的小肉馅希望我能多吃一口。

后来意外发现只要吃肉就各种恶心头疼不适,不吃的话完全没有不舒服,于是开始了我真正的素食。

可能是地藏经在我心里起到作用了,从对这孩子的讨厌不接受,慢慢的变成感恩,是她让我真正开始并且坚持了一直想尝试的.素食。无论她来跟我讨的是什么债,我欠她的,我甘愿还。

小池告诉我多多念地藏经,有可能会有一个报恩的灵来到这里。直到生,我拖拖拉拉只念了200遍,现在想想真是浪费了太多时间,明明每天四五遍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后期每天四五遍的时候没有觉得累,反而满心欢喜。而且家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化最大的就是我老公,做饭家务照顾我,无微不至,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包括上次怀孕。

我能感觉到都是地藏经的功德,虽然我回向的都是孩子的问题,但是家人的改变自己心态的改变确实真实发生的。

感恩地藏经,并且感恩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我又一次真实的体会到念经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其实生的最后几天我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小私心,虽然我希望变成善灵,但是心里却有一丝的不舍和愧疚,明明是我亏欠了她,这一次有能还债的机会我却在盼她走。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犹豫,也不知道这种犹豫对不对,希望小池指点。

生的时候还算顺利,只是耗光了我之前本来就积攒不多念经功德,身边的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月子里家里一堆人乱成一团,产后抑郁也伴随着整个月子,我糟心但是明白这都是我应该接受的,要想改变只能念经念经念经!

不得不提的是极珍香,像是我的救命稻草一样,每次上香都祈祷一切顺利,家人融洽相处,慢慢的到月子的后期,果然大家的关系又回到了之前的样子,感恩!

三部曲的第二部好像拖拖拉拉有一年多了吧,最后的五千遍是最近在完成的,还有一千多,其实应该很快,短短的经文一分多钟就可以完成一遍,偏偏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一读就犯困,我睡眠一直非常不好,一度我把这经文当做了催眠曲,但是现在这个催眠作用越来越严重,最快的时候一遍都完不成就秒睡,年前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这一千遍,嗯,一定!

之前因为卖的一个产品涉及到杀生的一个环节,后来终于意识到,本来答应小池要写一篇关于这件事的文字,其实这件事过去不久我就已经写好了,但是一直没有发给小池,心里总是有障碍,关于自己的情况文字内容太明显,好多佛友都知道是我怎么办?

反反复复在这个问题里纠结。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再想起这件事,觉得知道是我又如何?甚至想不起来当时纠结的点到底还有什么。心一下子就放开了,有时间再修改整理,争取早早发给小池。

拓展阅读:念《地藏经》的境界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

不像《金刚经》那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尤其是般若经典,他们就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一听说,《地藏经》是基础,那更是瞧不起了。这类人,是以思维来解读经典。如论修行多久,他永远无法入道。好比世间的专家,他研究道理很多,但他无法入道。对于了生死,对于生命体验,他们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念佛老人。懂得多,不一定就代表他的修行正确。

出现第一种境界的人,一般是专家,或者学佛久了,那些老油条,尤其是听了许多大德开示讲经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多的人。

第二层,就是喜欢念《地藏经》,但念了会怕,感觉有鬼神听经,也感觉念经能消除业障。

这类人,他一般不怎么用思维,他用心去念,所以他能打开法界的磁场,接触到鬼神道去。这个境界,又比第一类的人要高。虽然他刚学佛。有的刚学佛的人,信心很足。有的人学佛久了,成了老油条了。

那这个境界,是好境界。只要我们有业障,身边就跟着鬼神。他是我们错误的思维和行动,佛教叫做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在法界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变现出来,他就是鬼。

有的人很排斥鬼,也很怕他。古人讲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自己做了错事,自然就会怕。错事有错事的磁场,你要去化解掉这个磁场。这个就是超度。这一层,是《地藏经》的意义。应该来说,普遍人念《地藏经》,都会停留在第二层上。因为只有消除了错误的思维,磁场后,你才能达到第三层。

第三层,念《地藏经》时,就好像诸佛菩萨在聚会。

弘一大师说《地藏经》属于华严的部分,华严是富贵。很多人会认为说,《华严经》讲的是心地宝藏,《地藏经》也是。所以属于华严部分。我觉得,不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地藏经》本来具足华严的大方广的庄严。

我们念经,不要去思维,要去念,然后去感知他。你看《地藏经》中,释迦佛在忉利天,有许多菩萨,天龙鬼神都来,后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你看有这么多菩萨都来了。来证明《地藏经》和地藏菩萨的功德。这个场面中,没有声闻,缘觉,只有菩萨。而且一出场,就是场面宏大,放光动地的,这个是一场很欢快的聚会。

还有一点,在《地藏经》中出现了许多鬼王。这些鬼王,都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证明?因为佛在这部经中,给主命鬼王授记成佛。《法华经》中,佛才给声闻罗汉,还有其他比丘授记。那《地藏经》中,佛给鬼王授记,说他是未来成佛。所以这里面的法会,是非常殊胜。

如果没有第二层的修持,无法达到第三层。《地藏经》中讲到阎浮提众生有业障,就是凡夫的生命显现出来,有所缺乏。也就是有业障。你必须去慢慢消除。这个业障,比如悭贪嫉妒,自赞毁他,不肯布施等,这些都是业障。一有业障,那生命中就会出现像地狱般痛苦。这就不够圆满。

篇2:《比比和朋友》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论文

《比比和朋友》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论文

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幼儿的情绪发展对他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化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展宁宁,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l期)。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所说,当今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所要面对的困扰和心理紧张在日益增加,但是国内系统地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还非常缺乏。于是我们在XX市引进了《比比和朋友》,旨在借鉴这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过的幼儿情绪及社会性课程,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受益,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新经验,看到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的新变化与新思考。

一、从侧重情绪控制到关注情绪表达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情绪的培养,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情绪控制。比如当五六岁的孩子以哭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时,有的成人会认为孩子是在以哭为武器达到强迫成人满足他们需求的目的;有的成人会认为哭不是好方法,不解决任何问题等。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会告诉他们,“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别哭,好孩子要勇敢”。于是,小小的孩子就开始学会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羞于真实表达。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幼儿所有或正或负的情绪表达,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惟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如何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吴海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第3期)。而《比比和朋友》课程在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方面,正是强调“情绪识别、表达与调节”。它告诉孩子们在悲伤时,哭也是一种能让自己获得安慰的方法,只是要注意哭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伤害身体,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妨碍他人。它还用发动孩子们主动检索已有经验、提出新策略等方式,告诉孩子们除哭以外有更多“有用的办法”。当案例中的张老师告诉孩子们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时,孩子们是惊讶与兴奋的,因为他们从自己本能就会的哭中看到了它有着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的作用,这就是宣泄负性情绪的价值,同时知道要理性地运用哭这一策略既使自己感到舒服又不影响别人。

张老师在刚开始建议哭这一策略时,是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也就是说自己可能是抱着疑虑的态度试一试的。但她积极尝试的结果是,既让孩子重新发现了已有经验的价值,又让孩子们感到教师是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因此能“惊喜地接受并很快地应用于生活中。”在最近探访“比比”课程时,当老师向孩子们征询如何使悲伤中的自己获得安慰时,孩子们主动提到了“哭”、“深呼吸”、“想一想开心的事”、“和别人说一说”等情绪调整的策略。

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更自觉、主动地以朋友般平等的身份走近孩子,倾听孩子。

二、从“主观以为”到用心倾听

五六岁的幼儿在生活中,在与家人、教师、同伴的交往中,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情绪困扰。研究表明,幼儿已具备讨厌、伤心、抱歉、担忧、害怕、嫉妒等丰富的情绪感受,但他们对情绪的觉察和应对却处在萌芽阶段,当他们遭遇负面情绪并因此出现过激行为时,并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骆宏,家庭教育,20xx年第10期)。教师如果围绕这一关键点设计和实施情绪课程,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正如张老师反思到的,以前教师却往往主观地以为孩子“思想单纯,不会想一些复杂的事,不会有烦恼”,或者以为“他们有烦恼也一定会说出来”。 回想起课程实施开始之初,很多教师都担心,“这个课程总要求孩子说、讨论,他们有的可说吗?他们能讨论起来吗?他们会喜欢吗?”实际上,教师低估了孩子们情绪感受的水平,不了解孩子们遭遇的情绪困境,即他们正处于“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的阶段,当然就不能深透理解、把握孩子们的发展需求。而《比比和朋友》课程经常使用倾诉与表达这一方法,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回想并说出引发这一情绪感受的情境,特别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用心地倾听孩子们的话,对孩子们的讨论与建议不能用“好”、“坏”这样的字眼来反馈与评价。

案例中张老师和轩轩等孩子在谈论“烦恼”时,轩轩说出的“烦恼”情境是奶奶带生病的他出去玩,本来是开心的事,但他要帮奶奶瞒着父母,不然奶奶会挨批评、被送回老家。这实际是由于两代家长不同的爱的行为但又互不理解,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一方面要担负“瞒哄”爱他的爸妈的内疚,而另一方面又怀揣着怕爱他的奶奶被送走的担忧,所以他深深地“烦恼”着。从轩轩的话中教师亲身感受到五六岁的孩子不再是思想简单、不想复杂的事,他们的情绪情感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而《比比和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幼儿的情绪发展对他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化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展宁宁,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l期)。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所说,当今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所要面对的困扰和心理紧张在日益增加,但是国内系统地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还非常缺乏。于是我们在XX市引进了《比比和朋友》,旨在借鉴这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过的幼儿情绪及社会性课程,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受益,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新经验,看到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的新变化与新思考。

一、从侧重情绪控制到关注情绪表达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情绪的培养,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情绪控制。比如当五六岁的孩子以哭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时,有的成人会认为孩子是在以哭为武器达到强迫成人满足他们需求的目的;有的成人会认为哭不是好方法,不解决任何问题等。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会告诉他们,“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别哭,好孩子要勇敢”。于是,小小的孩子就开始学会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羞于真实表达。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幼儿所有或正或负的情绪表达,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惟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如何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吴海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第3期)。而《比比和朋友》课程在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方面,正是强调“情绪识别、表达与调节”。它告诉孩子们在悲伤时,哭也是一种能让自己获得安慰的方法,只是要注意哭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伤害身体,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妨碍他人。它还用发动孩子们主动检索已有经验、提出新策略等方式,告诉孩子们除哭以外有更多“有用的办法”。当案例中的'张老师告诉孩子们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时,孩子们是惊讶与兴奋的,因为他们从自己本能就会的哭中看到了它有着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的作用,这就是宣泄负性情绪的价值,同时知道要理性地运用哭这一策略既使自己感到舒服又不影响别人。

张老师在刚开始建议哭这一策略时,是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也就是说自己可能是抱着疑虑的态度试一试的。但她积极尝试的结果是,既让孩子重新发现了已有经验的价值,又让孩子们感到教师是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因此能“惊喜地接受并很快地应用于生活中。”在最近探访“比比”课程时,当老师向孩子们征询如何使悲伤中的自己获得安慰时,孩子们主动提到了“哭”、“深呼吸”、“想一想开心的事”、“和别人说一说”等情绪调整的策略。

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更自觉、主动地以朋友般平等的身份走近孩子,倾听孩子。

二、从“主观以为”到用心倾听

五六岁的幼儿在生活中,在与家人、教师、同伴的交往中,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情绪困扰。研究表明,幼儿已具备讨厌、伤心、抱歉、担忧、害怕、嫉妒等丰富的情绪感受,但他们对情绪的觉察和应对却处在萌芽阶段,当他们遭遇负面情绪并因此出现过激行为时,并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骆宏,家庭教育,20xx年第10期)。教师如果围绕这一关键点设计和实施情绪课程,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正如张老师反思到的,以前教师却往往主观地以为孩子“思想单纯,不会想一些复杂的事,不会有烦恼”,或者以为“他们有烦恼也一定会说出来”。 回想起课程实施开始之初,很多教师都担心,“这个课程总要求孩子说、讨论,他们有的可说吗?他们能讨论起来吗?他们会喜欢吗?”实际上,教师低估了孩子们情绪感受的水平,不了解孩子们遭遇的情绪困境,即他们正处于“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的阶段,当然就不能深透理解、把握孩子们的发展需求。而《比比和朋友》课程经常使用倾诉与表达这一方法,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回想并说出引发这一情绪感受的情境,特别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用心地倾听孩子们的话,对孩子们的讨论与建议不能用“好”、“坏”这样的字眼来反馈与评价。

案例中张老师和轩轩等孩子在谈论“烦恼”时,轩轩说出的“烦恼”情境是奶奶带生病的他出去玩,本来是开心的事,但他要帮奶奶瞒着父母,不然奶奶会挨批评、被送回老家。这实际是由于两代家长不同的爱的行为但又互不理解,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一方面要担负“瞒哄”爱他的爸妈的内疚,而另一方面又怀揣着怕爱他的奶奶被送走的担忧,所以他深深地“烦恼”着。从轩轩的话中教师亲身感受到五六岁的孩子不再是思想简单、不想复杂的事,他们的情绪情感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而《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倾诉”策略正是在帮助孩子们理清“感受与行为之间的关联”,从而在同伴、教师的互相帮助下发现多种情绪应对或行为应对的策略,并主动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调节情绪。而其“倾听”策略使张老师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适时引导孩子体验“倾诉”策略带来的舒服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全体孩子认知“倾诉”这一“有用的”策略。而并不是急于去评价事件中各方的对错,也不去给某个策略贴“好”、“坏”的标签,营造了让孩子们消除戒备心、愿意和老师讲真心话的和谐气氛。

从实验园班的孩子们都很喜欢上“比比课”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比比和朋友》课程策略的有效性。我们期待参加《比比和朋友》课程的教师能够从教学经历中更多地感悟与思考,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篇3: 爸爸带来的改变作文

爸爸带来的改变作文

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了东南里公寓。

这个小区已建有20多年,许多设施已经老旧。后来,从事室内装饰工程的父亲决定要给小区带来些变化。

爸爸喜欢整洁,他时刻要求我注意保持整洁。他总是对我说:“小欧啊,这几天把你书房收拾收拾,这对你学习也好,也让你感到舒适。”也有好几次他一起帮我收拾书柜,清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同时也为我们家带来细微但重要的改变。

爸爸的小学老师曾对他说:“因为你的存在,让我们生活的地方更舒适!”这是爸爸一生中认为最激发自己生活热情的话。

前一阵子,爸爸说:“当今许多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家,而不在乎小区的环境。”

他想要改一改小区的面貌。诚然,一个老小区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已展现出一些衰老的痕迹,观察细致的爸爸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将用自己所学的装修知识为二单元1至4楼的环境做改造。

“小欧啊,爸爸最近在给楼道做装修。”去年底,爸爸对我说,“到时候会有许多变化!”他的眼睛中透出一道自信的光。

可我却不太在意,上下楼梯时,也没看到几个工人在施工。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工程改造在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可我想到:“这种小改造,能带来什么变化呢?”

我观察了单元里的改变,最吸引我的,就是爸爸所改造的灯。

楼梯间的灯发生变化后,我就逐渐习惯了这种灯,而忘了原来灯的模样。

几天前,我们一行人乘坐电梯到九楼,再经楼道走到一楼,探究爸爸装修所带来的变化。

我观察了九楼的灯。在电梯门前,一个孤零零的灯泡被一根线吊住,灯泡是白炽灯,把周围都照成白色,还显得不亮。整个环境看起来苍白无力,也少不了某位同学恶作剧来吓唬大家。

我们快速下到四楼,看到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爸爸拆除了原来的灯泡,装上了又宽又矮的灯罩,并与天花板相连。而仔细一看,一楼到四楼的.灯罩的形状,大小还不一,爱艺术的父亲还把纸撕成纸条,放于二楼的灯罩中,形成了格网。

“那为什么四个楼层灯的形状都不一样呢?”我问爸爸。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爸爸笑道,他的眼角皱纹又浮现了出来,“其实我选这些灯时,都是从一些大型活动中剩下的节能灯中选择的,我要避免这些灯对环境的污染。”

我听了,内心也为爸爸竖起了大拇指,看来,在改造过程中,爸爸也同时注意了环保。

虽说改变灯只是整个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但每当我出门时或在夜里回家时,偏暖的灯光都给了我一种温暖的感觉。爸爸的改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篇4:改变从阅读开始的论文

改变从阅读开始的论文

阅读意味着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城市,改变我们的民族。

我无数次这样表达过我对于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观点: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我们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阅读理念: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这五句话,构成了我的阅读观。

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

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

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 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很久以来,我们一直都将阅读仅看做个体的行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了其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着关键作用。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 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 3000 万。这个在公元70 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斯皮尔伯格、玻尔、费米、

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在全美 200 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 100 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约有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 60%??不胜枚举。

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过或依然在改变着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货币战争》一书甚至认为,是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

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篇5:阅读改变灵魂

阅读改变灵魂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虽然我不是一个男儿。但是我知道就如那首诗所说的。我们要珍惜时间,趁我们年少的时候多读点书。

在我小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看书。但那时的我只会看书上的图片,然后一个人傻傻的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笑。记得儿时印象最深的便是《西游记》,看猪八戒,孙悟空打妖怪的图片就觉得他们好伟大,我也想和他们一样,除恶扬善。保护自己要保护的人。

等稍微长大后,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更厚的书,我很高兴的接过来了,可是打开一看,书中没有一张图片,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顿时脸色一变,生气的把书扔到了地上。然后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在一旁匪夷所思。看我哭了起来,爸爸就问:“怎么了,你不是喜欢看书吗?”我擦擦眼泪。“可是我要的是有图片的`,而且要有那种大英雄的。可是你这个什么都没有,很多字都不认识的。”说完我又哭了起来。“快起来吧,别哭了,乖啊”。可是我丝毫不理。“好了好了,待会帮你去买本有图的书,不过你不要这种书就算了,我自己看,这样我就可以知道好多好多的事。就可以做一个什么都知道的聪明人。”我听了半信半疑。终于有一天……

我和爸爸一起去买东西,路过书店时我看到了几本书。封面上写着《水浒传》可是我当时看啊看不懂的,还对爸爸说这是水许船。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这个是水浒传,我这才知道自己读错了。我感到羞愧不已。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读那些没有图片,都是文字的书了。因为我不想做一个文盲。虽然在爸爸面前丢脸没关系。可是在别人面前就不好了,我不能够让别人瞧不起我,也不能像一个傻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以后当我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就会查字典。看着一个个字被我读懂,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渐渐地,我开始迷上了看书。当我读完一本名著时,我就会开心的对爸爸说:“嘿嘿,我再多读几本,以后就会比爸爸还要聪明了,喔耶。”这时的我殊不知我要看的书还有成千上万,嘚要多少时间啊。

可是,就这样,我坚持着。因为我不是因为以前的那个原因了。我发现了书中有好多好多有趣,好玩的事。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就像雨果说的。书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灵魂。

而它,正在改变我的灵魂。

而我正在享受着这一改变。因为我乐在其中。

篇6:阅读改变人生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的信中提到:“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能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麦考莱宁愿做读书的穷人也不愿做不读书的富有国王,可见阅读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如果他没有在仔细考察历史古迹的同时饱览历史巨作,能了解历史吗?能更好地发现文物古迹吗?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吗?显然阅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据说犹太人的父母会在孩子刚懂事的时候让他们舔带糖的书本,目的是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它带给你知识,要想存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就得不断地挖掘智慧的深井。于是,犹太人的孩子们便会不断地阅读,从而成为聪明的人。

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阅读成就了伟大的人。司马迁历尽人生沧桑,身处逆境,却坚持大量地阅读优秀文章,是阅读使他读懂了六国的兴衰,读懂了文人墨客的不懈追求,读出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哲理,从而写出旷世之作《史记》。李白在阅读中感慨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居庙堂之高也能纵情山水,成为一代“诗仙”;“诗圣”杜埔也在阅读中深有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明白再好的药也只能医治肉体上的伤,无法弥补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空缺,他在阅读中立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创造出了《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大量民族文学作品,使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投身到了救国的队伍中。

阅读改变人生。当我走进图书馆时看见一句标语“多读一些好书,智慧一个民族”。阅读不仅是一种需要,而是陶冶性情的良药,攀登理想的阶梯,提高人生价值的途径,从而创造有品质的生活。

篇7:阅读改变人生

学者论读书,名家谈人生,大师的智慧,成功的捷径。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如是说。阅读是为了活得体面和高贵。阅读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让人生在有限的'长度内,宽广辽远,波澜壮阔,奔腾汹涌,浩荡激越。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走向梦想的极地。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人类只有百年的航空航天史,然而,阅读却是人类心灵的飞翔机,是最早的“载人宇宙飞船”。它与人生同步,却可以与时间逆行,抵达遥远的未来,揭晓迷离的过去。它可以开启无数个维度空间,让思想纵横捭阖,通向伟大的心灵。

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都环拥着阅读者。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要活着,就必须阅读。

篇8:一件小事带来的改变美文

一件小事带来的改变美文

15岁那年,我向母亲的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学会了打针,我便开始期盼能帮人打针。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操作着。一天,一个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若我能为她注射,便可为她免去每天住医院跑的麻烦。

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这个邻居是到我所在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的,在一家工厂上班。她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这样的邻居请求我为她注射,弄得我心花怒放。

那时,每天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家里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她。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娴熟起来。但是,熟能生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甚至贻误眼前的事情。

一天,她又未了,我开始作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和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针时,我在和她聊天,我们聊小城的新闻,聊学生的前途,等等。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针锅。

有一句很诙谐的俗语——吓出了一脑袋头发,它用来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这句话正好形容了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到很大的惊吓,那根针煮的时间无疑过长。我立即飞奔到灶前关掉开关,打开针锅,锅里的水已经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糊,幸亏针管和针头看上去还算完好。

我不想让她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便装作没事似的,继续开始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为她消毒后,便迅速向眼前那雪白的手臂猛刺。岂料,那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竟然变得软绵无比。我一次次地往下扎,针头便变成了弯钩。针扎不进去,她的手臂上,却已是血迹斑斑。

当时,我心里发慌,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场面,唯有向她承认我的失败,我才能从尴尬的场面中得以解脱。我承认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那个难堪的针头。我的眼泪已止不住地掉下来。

她显然已经知道事情的'背后发生了什么,穿好衣服站在我面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再注射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她走了,我哭得更加厉害,耳边,“隔一天吧,隔一天吧……”不断回响。难道真的只是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再也不会来我这里注射了。

但是,第二天下午,她按时来到了我家,手里还拿着两个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型号对不对?六号半。”

这次,我当然注射成功了,用着她给我的新针头。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别人无意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我的眼前,总是闪现着那个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拿著的两个六号半针头。

很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跟旁人谈论过我那次的过失。因为她的不张扬,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也学会了认真去做别的事。

篇9:描写位置带来的改变的作文

描写位置带来的改变的作文

暑假里,我与同学一起去上英语课。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与她都来得比较迟,因此坐在了倒数第二排的位置,比较靠后,远离讲台。后排的同学也比较闲,因为坐得远,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也听不清老师讲的话,大家有的上QQ刷动态,有的在讲义上画动漫,还有的甚至打起了扑克!大家悠闲自得,仿佛不在上英语课。我与同学调整眼镜的角度,凝神屏气,本想获取一点老师所说的知识,可却是徒劳。于是,我与同学放弃了努力听课的念头,记得那是早上七点半的课,我与同学几乎没睡醒就被父母逼来上课了,自己本身也不太喜欢英语,我和同学就摘下眼镜,趴在桌上开始补觉。

本以为可睡个好觉呢,没有想到的是,后排的'空调性能似乎比前排的好很多,吹得猛,再加上打的温度也低,我与同学很快就受不了了,这仿佛置身在南极洲呀,天寒地冻的,别说睡觉了,听课都会直打哆嗦的。我与同学冻得发抖,顶着她那被寒冷伤害着的苦瓜脸对我说:喂,喂,下次我们坐前面的位置吧,我快要被冻死了呀!嗯,下次我死也不来迟了,我们一定要坐到前面。我回答道。

以后的课,我与同学都会提早一段时间到教室,目的很简单,就是抢到前面的位置,避免后排空调的侵害。果真,第二次,我们便抢到了前三排的位置,那里真的是与后排大相径庭,空调的温度不算低,风力也不大,相当适合我与同学。我与同学为这通过改变位置而产生的温度变化而欣喜。同样,我也发现了另一方面的变化。

我发现,我对英语的兴趣和对英语的了解、重视也有很大的提升。坐到前面,就可以听清与看清老师的讲课与板书。我这才发现,在老师的讲述下,英语是如此有趣、重要。各种单词是如何派生与合成的,各种语法、结构是怎么运用的,乃至老师有时讲的英式风土人情这一切无不吸引着我。因此,我更加努力地学英语,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天的考试,我拿了整个补习班第二!

过了许多天,当我再想起刚刚过去的这段经历时,我又有所感触:自己座位位置的变化,其实也是自己相对于知识位置的变化,也是知识在自己心中重要程度位置的变化。有时候,形变,才能引起质变。从表面的位置变化,往往可以有深层的变化。学习上,不要光想,多从实际入手,实践一下,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篇10:改变角度,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改变角度,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我看不见,我就不必为世间丑态而心烦; 我听不见,我便无须为尘世喧嚣而打扰,

改变角度,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 ――――题记 又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我立于“沙场”,看着战局, 想着对策。右路突进?不行,半路就受阻了;左路厮杀?不行,“敌人”该杀进来了。唉,我该怎么办那! “啊!”,一道刺眼的阳光如箭一般射在棋盘上。我不满的叫到:“爸,你把窗帘拉上。”谁知老爸扭头就走,说“自己拉窗帘吧。等你想出来叫我,我在继续和你下。”说着便进了书房。 气死了,我嘀咕了一句便起身去拉上窗帘,挡住那该死的光。看看窗外,就再回到座位去想辙。“嗯?啊我想出来了!”站在老爸的.角度,发现我这要后退一步,就能让路“活”起来啦!“老爸,你快出来,我明白了!” 老爸信步走了出来,随手抛给我一本书,说:“你可终于想出来啦,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