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4篇国学经典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在讲述悠久的中国精髓时,最重要的一项是——国学,对于国学,给以以下数据∶73.1﹪的家长和86﹪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在以上数据看来,国学的经典,国学的发展,国学的重要性对中国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经典表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而中国的国学可所谓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国学的经典要早灌注在这些孩子们的心灵之中,让他们在这写经典中慢慢酝酿,就像是一坛上了号的酒,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美味,变的陶醉的。
国学在我们许多人的眼中并不是完全丢弃了的,现在我们身边的学校里,时不时的都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些内容来自《三字经》,来自《弟子规》,来自《千字文》。所以我们想一想——连小学生都可以熟练背诵的国学内容,为什么那些总是说要赶上时流,赶上时代的大人们不会呢?为什么不在赶上时代的同时,低头品味那些悠久的中国历史的长河呢?而且,不仅仅是国学,中华民族的精髓都应该理解。
国学,可以这样来分析』﹕“国”代表某个国家,“学”则代表某个国家的学识,某的国家历史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主要以儒家学派的哲学为顶梁柱,国学里的内容是圣人所总结出来的智慧,是心灵的故乡。只要你真正做到了——读国学﹑品国学﹑学国学﹑通国学这个样子,便胜过读了万卷书的人。
我这个人也不是特别的了解国学,略知一二。我个人觉得国学值得去学,国学值得去读,但国学不仅仅包括了这一种,我觉得,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数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国学。我在上面也非常明确的分析了我所认为的国学的含义,只要是“国学”,我们都要应该去学习,去了解,去体会。但是国学的主题依然是我们现在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中庸》、《大学》……
这两个不同的国学,都存在着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国学理解为是美国的、英国的、意大利的、日本的……只不过的是,这是我理解的国学,但我并不知晓你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唯一一个不可否认的便是——国学就是经典,只有真正得到自己国家独具特色的国学的熏陶后,才可以成为以国家真正的好公民。因此——只有让国学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接受到国学的洗礼,才真正的有可能使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
最后,我用国学《论语》中的一句话,来当做结束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学论文: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
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相克关系: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
五行物质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唯物论的普及化,这种学说的影响愈加深入而广泛。但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空前的质疑,一则由于五行并非构成自然社会的五种必需物质,如金,属于可有可无之物;二则,以五种物质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亦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如木生火,需燃木或钻木后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释为遇高温加热则金属变为液态;这种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关系,不符合自然规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问题,属于概念的偷换。因此,关于五行的起源与涵义,又有以下几种观点。
2.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行”的甲骨文为,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张其成教授认为即东、南、西、北,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与此相关的,五时最早也只有四时,即春、夏、秋、冬,只是为了与五方“门当户对”,故在四时之外画蛇添足地生造了一个“长夏”,用来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
3.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4.源自手指的计数
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浅谈国学与语文教育的论文
一、国学和国学热
关于国学是什么这个概念问题,学术界至今仍众说纷纭。“国学”一词到刘师培撰写《国学发微》后就成为了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现大多学者比较认同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一观点。国学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近年来,国学逐渐升温,热度居高不下。国学热表现在:传播范围上,不仅中国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热潮,甚至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多所孔子學院;接受人群上,不光有学者和专家积极研究,普通民众也在热情学习和弘扬;手段途径上,网络、电视剧和电影等电视节目、书籍杂志、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宣传和参与国学热。袁行霈教授曾指出: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
二、国学的当代价值
国学的使命价值。国学的使命价值在于其为中国的现代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侵略来势汹汹,如何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让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的国学的价值立刻凸显出来。作为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凝聚中华民族情感,更自有一套独特的理念,是以文化不息,而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国学中儒学讲求积极入世,儒者学而优则仕,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以民为本,开盛世之太平,使命感强烈。
国学的文化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源远流长的国学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我们民族的标志,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国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深刻的内涵上,上至春秋经典诸子百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同时还有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思想学术体系,文化研究价值极高。
国学的教育价值。国学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三字经》、《百家姓》、《尚书》等国学经典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道德支持。《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讲求格物致知,强调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据悉,大部分幼儿园教育已经加入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启蒙读物,小、初、高中也相应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国学经典教育。大学中的国学与人生课程更是将国学与人生教育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国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国学教育越来越被不同阶层重视,并逐渐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可以看出,国学教育意义重大。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国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增强对中华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支持。国学教育进一步的完善了美育教育,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增强素质教育水平,提高民众思想境界,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深化。结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国学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当前的国学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国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
结合当今素质教育和国学教育的联系,将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做人的教育,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粹也正是对人进行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于立人,在于唤醒教育,这也就与国学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所以说,国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是正确的,可持续的。在,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与语文教育结合的举措重点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围绕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四个阶层,多管齐下,将国学顺利的加入语文教学。首先,将国学教育系统化,将国学教育纳入了学校语文教育体系,编写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学习要点明确化,学习内容统一化,注意将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协调统一。其次,对语文任课教师进行了国学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师资力量,教师按照自主性原则、鼓励
性原则以及知行合一原则组织学习。初期以渗透教育为主,采用吟咏诵读教学、情境化教学、趣味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国学。培养起学生兴趣爱好,教育学生理性和辩证的学习,科学的认识国学。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新型国学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明辨真伪,不能成为国学的机械复读,有自己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强调自主性。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满招损,谦受益。
1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7、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3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5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5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5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6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6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6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6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6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7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5. 尽信书,不如无书。
6.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7.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8. 满招损,谦受益。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2. 多行不义必自毙。
23.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9.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1.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推荐】国学经典作文锦集6篇】
当我进入一年级后,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弟子规》。里面有很多经典名句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
以前我总是不听妈妈的话,常常惹妈妈生气,做错了事也不认错。学习了国学里的名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现在我已经能够虚心接受批评,知错能改了。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尊老爱幼,学习了国学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后,我明白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我们应该要把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尊老爱幼从我做起!
我会继续在国学里学习和体会做人的道理!
【有关国学经典作文7篇】
一说国学,我就想起上幼儿园时学的《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小朋友们都声嘶力竭的跟着老师朗读,我也大声地读着。当然却不知所云。直到现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也理解了国学魅力所在。
“入则孝”讲的就是亲情。“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告诉我们要认真听取父母的教诲。“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告诉人们要善待、照顾父母。现在家里有暖气空调,不需要我们扇扇子暖被窝,但我们也应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爱我们的父母。
关于学习,孔子也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这个最好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能弄虚作假,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而且要做到学了新知识不忘旧知识,要不断复习巩固。
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都是良好的优秀品质。作为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身边的一些所谓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三字经》和《弟子规》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向导,是我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就像一位严肃的启蒙老师,教给我怎么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不断修正我的坏习惯,伴我成长。
愿我们这一代在这些经典的文学的熏陶下,能拥有许多优良品质,能为国家作出一份贡献,在其陪伴下健康成长。
【【精品】国学经典作文合集6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巍巍如山,勃勃如海,是什么让我们民族的文明如此含宏阔大,深沉磅礴?又是什么让我们民族的文明,如此经久不衰,那就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在没读这篇文言文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我不够聪明就永远比不上那些本来就很聪明的人。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我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尽心尽力的去做任何事,这样即使我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我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尚往来;有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誓死保国;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志存高远;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我们的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观念。
让“国学经典”中智慧之光,引悟我们走出迷茫,努力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7篇】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
挥汗如雨,金桂飘香,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令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他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此孝顺的孔融,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经典文学都是易学难行。放眼望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我们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经典浸润人生,传承国学文明。
【关于国学经典作文七篇】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它好似一杯茶,淡雅幽香,我们要细致入微的品,才能韵出其中的道理。正如《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玉若不精心雕琢,它始终是一块普通而又乏味的“石头”,倘若用心去发现它自身的价值和内在的涵义,那铸造出的就是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它并非是一本纯粹的文学书,更多的是那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它是中国美德与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它的学习,我终身受益匪浅!
阳关透过窗子照射进屋里,那冬日里罕见的光束是如此令人心暖,我走去打开窗户。微风吹起,那摇曳的腊梅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和着冬日里的良辰美景,我不禁想起了在教室里书声琅琅、书香幽幽的那段时光……
儿时
儿时那会儿,教育思想总是离不开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因为学习不仅是为了将来铺路,更多的是为了奠定一个人的品行的好坏。所以在我的幼儿阶段,学校开展了《三字经》的国学学习。
每到了一天学习中的最后一课,那一堂课就是走进国学大门的时光,记忆中那场景依旧充满乐趣:盘腿端坐的我们,手中持着书,在老师的领读下,我们也随声附和,朗朗诵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脑袋优哉游哉地摇着,好似一个个活生生的小书童。
儿时的国学故事里,最熟悉的莫过于“孔融让梨”了,这则故事让我知道了“孝”的概念。而一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学习,我“孝”出了行动。那天晚上,我早早入了被窝,用小小的身躯尽量的暖着。母亲瞧见这“良心发现”的我睡这么早,调侃道:“呦,宝贝,睡觉呢!”“不是啊,我给您暖被窝呢,我要孝顺您!”我吚吚呜呜地说道。前一秒说笑的母亲,顿时眼睛里就泛闪着光珠了……
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下我渐渐明白了国学的重要性,同时我的品行也得到了良好的启蒙!
小学
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在学习《三字经》的道路上“毕业”了。但国学文化无止境,升入了小学,就紧接着踏上另一个阶梯:《弟子规》。
已经对国学概念有基础的的我,学起《弟子规》更是得心应手而爱不释手。《弟子规》不仅是国学之经典,而且传承者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其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这项传统礼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交车上的特殊座椅、排队的准则……正是这千古美德才有了现在的国泰民安啊!
这时的我们总是伴随着清晨出生的太阳,带着最佳的精神,全心投入其中,诵出那颗热衷国学的心!
在升华学习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国学文化的魅力。它使我的道德情操得到了文化性的陶冶……
初中
随着《弟子规》的学习时光,我走进了初中的大门,我的人生又更上了一层楼。就在我就读初中的这段期间,中考改革公布了,这则消息的降临,让我更加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这个阶段,我对国学学习的范围已经提高到了广泛。书本上少不了的文言文就是我的目标,它学起来并非大家认为的枯燥乏味,每一则所蕴含的道理与人生真谛,无时无刻地在改变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那文学风采有的简谱素华,好似一张深藏不漏的水墨画,有的则华丽炫美,字字耀人,所写道理也是字字俱到!
“布谷、布谷……”一阵布谷鸟儿的啼啭,让我如梦初醒。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意犹未尽的我不禁感慨道:国学经典无止境,伴我成长永不离!
渐渐地,渐渐地,在漫步国学之林,沉游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好像品出了那“茶”的独道之味了!
【【推荐】国学经典作文锦集7篇】
古往今来,上下千年。这其间,多少将士至死不渝,征战的嘶喊最终被邦国争逐的马蹄声所湮没;又有多少书生忧国忧民,弱不禁风的文笔最终被朝代更替的屠杀所吞噬?或许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之中,又有一些发着耀眼光芒的存在,突破历史的层层包围,历经岁月的重重打磨,穿越时空,遇见你,遇见我。
何谓“经典”?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历久弥新的价值典范。国学是经典,但它又不局限于经典。它可以一气呵成,出口成章,还可以精雕细琢,字字珠玉;它可以是一针见血的讽刺,也可以是温婉柔和的说教;它可以有气吞山河的壮志,也可以有含蓄娇羞的情结;它可以体现无与伦比的远见卓识,更可以体现酣畅淋漓的个性张扬。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写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练成的天际线。”国学,让我们重起文脉之思,重探文化良知,疏朗空间,洗净耳目,沉浮于其中。
甲骨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种文脉潜流,追溯至远古,你会发现,最先浮出水面的,是那朴素得有些拙劣,却开启了中华文明先河的'“文脉之始”——甲骨文。它虽没有颜筋柳骨的端庄雄浑,更比不上张旭草书的控如泉流;它不需要流光溢彩的华丽辞藻,更谈不上义愤填膺的家国之书。它只是默默地刻划着平淡无声的信息,繁衍着传承后世的文明。至此,它还只是一些刻画符号,而它一经发现,从中国大地上不断涌出的古迹,却浩荡了世界。今世今时,在这片持续五千年繁衍着传世文化的大地上,又有许多人像一个个的甲骨文,远离浮华,在阒寂无声中,传承者中华美德。
《诗经》:蒹葭苍苍,千古华章
《诗经》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其中最出色的,还是那些尽人皆知的漾着悠悠情怀的诗篇。《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如同熹微晨光之中女子的姿态,娉娉婷婷却不虚无缥缈,搽脂抹粉却不争富夸豪。一句“关关雎鸠”,一句“雨雪霏霏”,鸿蒙诗意中,叠章反复地歌颂的,是那大胆又羞怯,温柔又敦厚的爱情。
陶渊明:归去来兮,安然自立
“结庐在人境”却“心远地自偏”。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陶渊明了吧。他的诗是干净的诗,没有一丝一毫对功名利禄的争逐,一切都只是依顺自然。即使为贫困所驱使,做官几日,最终也能发现此非本心之所向而“归去来兮”。“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一句诗如一泓清泉滋润着脸庞和心田。只因如此,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不正是一种朴素、纯真吗?陶渊明的诗宛如那条不知远近的溪流,引领着你走向心灵的桃花源。读着陶渊明的诗,你仿佛听到内心深处蓦然响起一个声音:“田园何处有?诗中自可寻。”
苏东坡:浩然之气,纵横天下
苏东坡,这个尽人皆知的文学巨匠,竟不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宠儿。他一次次被卷入莫须有的案件中,回回喊冤,却次次贬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便是他中年人生的真实写照。贬谪黄州的痛苦,他独自忍受。困顿的处境,让他想起已逝的妻子,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千辛万苦带出去的信,却换不回一点友谊的信息,他写下“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他被凄寂所包围,却在凄寂中日渐成熟。他悟出了磊落襟怀,悟出了清纯与空灵,他写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经历了脱胎换骨,以坚韧的心态完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读书可以明理,国学之中多真理。但诵读国学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急于求成。它细细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心田上,又节节延伸到国家,乃至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中。它或许能成为一个国家生存下来的圭臬,亦或能成为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韬略。国学如葳蕤草树,植在国人心上;而随着国学口口相传的美德如滋滋春雨,为我们提供庇护和濡养。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3篇】
周三的读书节经典诵读比赛,我、李葳、佳琪、小未,从周一开始想动作,经过一番改动,在周二开始紧张地排练,并期待着比赛……
周三,虽有小雨作伴,经典诵读比赛还是在第三节课时成功举行。也怪,没上台前我还万分紧张,可一上台,那些紧张、害怕都一下子泡沫般地消失了。
随着二班的表演结束,我们缓缓上场。佳琪、小未两位女生上前一步,开始了我们的表演。不知为何,心中突然平静了许许多多,注视着台下的观众。“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她们后退一步。我与李葳梯形上前。“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伴随着我们优雅的动作,后面的两位女生也一并上前,与我们排成直线,齐读“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行端表正。”最后,我们用一个抱拳和一个挥手,结束了表演。然后坐下观赏其他班的表演。并在最后,四年段六个班合为一个大集体。不知为何,这次,我竟有了一种奇特的、说不出的感觉。或是自豪,也或是开心,与上台时的平静完全相反。
那朗朗上口的千字古文,在我退场之时,在几天之后,依旧映在了我的心上。这会是一个有趣的回忆。
【国学经典作文7篇】
捧起国学经典诗文的那刻,你便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从此,你时时刻刻地陪伴在我的身边。
国学,你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像流水一样流出来,氤氲成乍暖还寒时候草木的笑脸。亲爱的,你禁锢在岁月的沙漠里太久了,早就该有一次灵魂的放逐,在干干净净的黄色脸庞上,绽放礼仪之邦的灿烂笑容,在干干净净的白纸上,像小树苗簌簌地长大,长成一大堆茂盛的枝干和叶子——那叶不是绿色,而是千年不褪的中国红,同样温暖动人。
国学,你在经典书籍上交错缱绻,交汇成我心中的温暖。我们是一体的,你触摸到那块微热的地方了吗?亲爱的,我带你晒太阳去。我们安静地看看蹀躞的流云去流浪,听听华夏大地的脉络里忙碌的心跳,然后我们相顾微笑。
我们在时光中穿梭,你陪我成长。日子好像老电影,播放我们自导自演的喜剧。“爆竹声中一岁除”的除夕夜里,你我一起欢度;“灯树千光照”的元宵夜里,()你我一道逛灯;“皓魄当空宝镜升”的中秋夜里,你我共同赏月。亲爱的,你只是陪我长大,却不会变老,我们一起寻找殷实的不懈的向上的幸福,像一根刺以光的速度向着宇宙那头那个渺远的终点。
若干年以后,我将带你去北京,去敦煌。我们去看长城,我们去看莫高窟,我们穿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带,探寻前人的足迹,萃取先人的文化精髓。我们还要去西藏,仰望圣洁高远的天空,让心变成瓦蓝瓦蓝的颜色。顺便梳个藏族小伙子的发型。亲爱的,你不知道,我那样会有多么帅。我要那么帅地去参拜布达拉宫。亲爱的,在如此圣洁的空气里,活跃在纸上的你会比我更加妩媚。
你从远古走来,博大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奔去,磅礴是你的气概。国学文化,炎黄子孙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