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回忆母亲的两件事

回忆母亲的两件事


  1
我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大村,村前村后有七口天然池塘,水清鱼肥;村附近还有一条悠长小河,蜿蜒曲折。
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政策如同春雨播撒乡村,我家人多,分到五亩责任田。母亲是个劳动好手,从此有了用武之地。
每逢谷雨到来,江南稻田就该插早禾苗。
依稀记得,那一年,我在上四年级。一天清晨,天空晴好,母亲吃过早饭,戴上麦笠,搭上毛巾,提着一水壶凉水,径直往二里外的田里赶。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我戴上小草帽,一步一小心地跟在母亲身后,但还是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我哀求她要去田里看看她插禾苗,她只好依了,拉起我的小手来到一块方田边。
站在田埂上,望着黄泥浑水和满田秧苗,身材瘦小的母亲竟面无惧色。我要下田学插秧,她说我还小干不得,叫我坐在田埂上玩,然后卷起裤脚,踩进田里深深的软泥中,开始插秧。
这时候,我为母亲拾起最近的一束秧苗,她笑吟吟地接过。她扯掉秧苗上的稻草绳,弓下腰,用手指抽出几根秧苗,利索地插进软泥里。说时迟,那时快,她手里那束秧苗齐刷刷地挺立在软泥上。我拍手叫好,母亲乐得脸上开了花。
我坐在青草上,见母亲累了,就把水壶递给她,她撑起腰,喘一口气,喝几口凉水,接着又干。就这样,她连续作战,临近正午,秧苗遍插方田。抬眼望去,青青的秧苗在田里分列整齐,宛如一个解放军方阵,煞是壮观!
我一直好奇: 瘦小的母亲怎么能插得一手好秧?后来,我才听她说,25岁那年她在公社插秧比赛中取得头名。
可是,母亲上了田埂,一身都是泥巴。她爱干净,就牵着我走到附近的一口池塘边。水很清,鱼在跳。她跳到浅水里,然后抱我下水,母子俩清凉了一下。
回家路上,春风吹拂着母亲的两条麻花辫子,吹去了她脸上的疲倦感。我挽着她的手臂,哼着儿歌。
忽然,她低下头,露出和悦的笑容,说:“伢仔(儿子),种田人很辛苦,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就不用受这份苦了!”幼小的我虽然有点懵懂,却歪着脑袋向母亲使劲点头,记住了母亲的谆谆教诲,才会有后来的学业有成。
2
小时候,家里人多吃饭,四个子女上学,母亲在家务农,家里开销很大。父亲在银行上班,但他的工资很低,因此家里常常是青黄不接。
犹记得,我上五年级那年的夏天,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母亲就跟父亲合计,养起了四头猪仔。
往后的日子,母亲每天清早就去池塘边或小河边割猪草,回到家剁好,在土灶上大锅上倒满水,把猪草抛入大锅里,洒上大米,盖上木锅盖,然后夹稻草烧火。大约半个小时后,一锅猪食才能煮好。冬天还好,要是夏天,母亲常常热得满头大汗,全身湿透。煮好了,她就用两只木桶装上猪食,然后用扁担挑起两桶猪食,挑到猪栏里喂猪。
由于母亲的细心伺候,那四头猪仔长得好快,半年后就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有一头猪竟长到300多斤。
那年寒冬,我家卖了三头猪,杀了一头猪过年。父母不但收到了过年钱,而且让全家人连吃了好几天喷香的肉。想起年二十九杀猪,那天中午,母亲给全家煮了半锅蛋汆肉,给我盛了一瓷碗,我吃的时候那滋味可美了,今天的肉恐怕没那个味。
此后十年,我家年年养两头猪,早上中上晚上,母亲一日喂三餐猪食,从未间断,直到全家搬到镇上公路边新屋住。
暑假回到老家,我又去看了老家的池塘和小河,那池塘那小河依然流淌着清澈的水。此刻,窗外路灯高照,静坐小楼窗前,我一边端详着母亲发黄的老照片,一边回忆着母亲曾经为家操劳的日子。
拥有这样的母亲,我怎么能不欣慰呢?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