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儒家的散文发展概况?

儒家的散文发展概况?


儒家的散文发展概况

古代散文在古代是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先秦时代的散文,一般分为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史传散文也叫历史散文。《尚书》是目前完整传世的最早著作,它实质上是一部商周时代的史料汇编,以政府公开发布的文诰誓命为主。而经过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则体现了编撰者记事意识的自觉,它“以事系同,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卡十预《春秋左传集解•序》),首尾联贯地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左传》以之为纲,丰富了事件的人物、经过、言语等细节,其叙事的俭约生动,结构的完整严谨,人物形象的复杂丰满,记言中体现的行人辞令之美,代表了先秦史传散文的最高水平。此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国语》,主要记录纵横之士游说诸侯的《战国策》,也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散文也叫历史散文,是先秦各家学派思想的文字载体。儒家的《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日常言行简短的记录汇编,《孟子》收辑了一些富于辩论性的文字,篇幅较长;《旬子》则以论证的清晰、透辟、严整见长。道家的《老子》韵散相间,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似先秦歌谣;《庄子》是公认最富诗意的说理文字,其中形象的奇幻怪诞,语言的汪洋恣肆,意境的瑰玮深沉,与博奥玄妙的哲理思辨相互辉映,使人在玄想时空无限,天道高远的同时,沉浸于世界的神秘、复杂、微妙,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庄子》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归宿,而且在意象、语言等许多方面都为追求个性的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参照。法家的《韩非子》全力阐述政治主张,冷峻严密,还在说理中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增强了议论的感性力量。

秦汉以降,散文大致沿着纪传与说理两个方向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的“古文”家奉为楷模。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奠定了中国史著编撰的基本体例即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交织,对历史予以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示,从而成为“史家之极则”(郑樵《通志•总序》)。其传记塑造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营造戏剧性的冲突来增强情节的感染力,利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来强化人物的性格,最为后世古文创作者与小说家赞赏。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叙事谨严,风格有别于《史记》,而能自成一格。

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儒家经典之最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ト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宏。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总称。这里要指出来的是,先秦时是六经,其中的《乐经》失传了,学者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的。《乐经》没有了,不过后来历代又有许多著作进入“经”的行列,如“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等。其实,“五经”的排序如果按照成就的历史的早晚论,应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儒家经典名言

儒家经典中有很多著名的名言警句。其中最著名的三字经和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打造出一个家庭和谐、国家繁荣、天下太平的社会。

再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名言,都无不传递出那种亲近、仁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以人为本,在经典中强调人类的关爱和尊重,信仰道德原则是立足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儒家经典内容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经典诗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十二经典

儒家思想

一,蒙学 共七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弟子规

二,孔门弟子 《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们所记录整理,关于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三,曾子《大学》

《大学》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编排而成,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四,子思《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五,孟子《孟子》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孔子《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孔子《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八,孔子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九,伏羲 文王 孔子 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十,孔子 左丘明 公羊高 谷梁赤《春秋》左传(译文)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孔子以鲁史为基础所作,其中文字非常简练,事件记载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后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传(亡佚)、夹传(亡佚)。小雅首次将春秋三传合而为一,以便于阅读比较。

十一,左丘明《国语》

这是左丘明《左传》之外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将春秋主要诸侯国,按照国家的思路来撰写的。

十二,荀况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十三,(明)洪应明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十四,(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十五,舒大刚 中国历代大儒

儒家经典学说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第一部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是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儒家经典诗书作品

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4],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十三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国学十三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