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诗歌的鉴赏10篇(诗歌比较鉴赏方法归纳)

诗歌的鉴赏10篇(诗歌比较鉴赏方法归纳)


诗歌的鉴赏1

  台阶(卢君雅)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青春的告别,

  曾经容光焕发的脸,

  如今却皱纹满面。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快乐的告别,

  曾经幸福美满的家,

  如今却痛苦不堪。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低级的告别,

  努力攀上更高的台阶,

  方才若有所失!

诗歌的鉴赏2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

  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说

  看哪,

  这是**!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

诗歌的鉴赏3

    早晨

    似一片浅滩

    依依稀稀

    朝露

    似冰花的泪

    诞生着滋润

    九里香的闺房

    蔓延着芬芳

    蜜蜂

    追赶着夏天的脚步,惜取

    花儿的第一缕芬芳

    响午的写意

    如河边的烟柳

    绿韵重重

    阳光的暖怀

    如园丁的真诚

    付出了勤劳

    九里香的闺房

    蔓延着芬芳

    蜜蜂

    喜欢这样的午后

    拥抱着阳光

    努力地索取第一缕温暖

    献给九里香

    黄昏的时候

    蜜蜂成了花的恋人

    一段蜂花传说

    悄悄地注入初夏的窗口

    等待风来风往,把

    故事传送他方……

诗歌的鉴赏4

  秋暮_诗歌鉴赏

  秋暮

  [俄国]丘特切夫

  清朗明净的秋日之暮里

  有一种动人的神秘的美......

  树林呈现出不祥的华丽,

  绯红的秋叶在低语微微;

  宁静的蓝天,轻轻的雾覆,

  览罩着孤苦凄凉的地面,

  时而有一阵冷风突如其来,

  仿佛是风暴将临的预感。

  一片枯萎疲惫,万物凋谢,

  柔顺的微笑笼罩着一切,——

  在理性生物身上,这称作

  面对苦难时的崇高的盖怯。

  (飞白译)

  【赏析】

  《秋暮》是丘特切夫的一首早期诗作,作于1830年。这首诗没有地域色彩,它具有的普遍性,见之于大自然在这一季节的共同现象。或者说,见之于这一景象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共同经验。

  《秋暮》流露出的是凄凉和惆张,有一种忧患情绪和悲剧色彩。

  《秋暮》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人真切之感。秋叶绯红,窃窃私语,清朗明净的空气中和华丽的树林间流动着的那种动人的神秘美,其实是一种泛神**的万物有灵之美。这美出现在冬雪风暴来临之前,所以呈现出不祥的华丽。在这不祥的华丽中,仿佛可隐隐预感到孕育在冬寒之中的朦胧的荒芫和萧条。秋暮时,常常会有一阵冷风蓦然而起,穿过树林,刮过光秃秃的大地,吹向远方,枯黄的大地更添了一层愁苦和荒凉的阴冷色。在不可抗拒的宇宙意志面前,万物凋谢颓败,但就在宇宙意志创造的这幅凄凉的杰作中,万物之众灵还怀着一贯固有的温馨的柔情,在这古老星球的每个角落,泛着羞涩的微笑,伤感签名,而这微笑真是大自然中所有具有灵性之物,在“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虽羞答答,但是却勇于赴难献身的“崇高的羞怯”。诗人的想象和择词可谓奇绝惊人!丘特切夫诗笔下的这一“羞怯”,事实上是人与自然产生通感时心灵轨迹的曲折反映。

  不是吗?在这“羞怯”之中,可以深切地感觉到,其中包?着多少惋惜和叹息,包含着多少失落和茫然,还有那关于永远无法再重新的“唯一”的遗憾,以及那难以表达和难以形容的微微发颤的思绪的泪花。这“羞怯”不仅使这首诗产生出魅力无穷的“崇高”感,而且正像当时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的那样,它有力地证明了丘特切夫的“惊人才华”。(季新*)

诗歌的鉴赏5

  过苏州

  苏舜钦①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②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的自得,写山水有情;(2分)

  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绿”“白”相间;(1分)

  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1分)

  (2)“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1分)

  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1分)

  (3)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

  语言朴素,不肆雕琢,清新自然;

  情感*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诗歌的鉴赏6

  “诗歌鉴赏”历来是让学生头痛的一个考点,缺乏知识积累,“读不懂”已将很多学生拦在诗歌鉴赏的门槛之外。但当诗歌鉴赏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时候,毕竟还有选项可依托来解读。自20xx年之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题,令很多学生倍感吃力,诗歌鉴赏这一道题着着实实让学生吃尽苦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个考点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确考纲要求,抓准要点,解读诗歌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xx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比如:

  1、审清题目: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机”的泄露者,因为它对诗中广泛丰富的内容往往有较明显的提示作用,抓准题目,也就大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陆游《书愤》一诗,单从题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发的感慨与忧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情结句的方式却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类型的诗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铺垫、蓄势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浓烈情感喷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抓重点字词:阅读诗歌时如能抓住一些能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词,则犹如找到一把能开启诗歌意蕴的钥匙,能迅速解读诗歌。如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这两个重点词语,则基本能判断这首诗大约写的是“思乡羁愁”之类的情感。

  4、抓重点意象: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最小单位;古代诗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来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鹧鸪、杜鹃、羌笛、浮云等。其实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积累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公共意象”,则无疑对理解诗歌有极大的帮助的。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把握诗歌的内容一些辅助**而已,阅读诗歌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二、仔细分析题目,理清答题思路

  1、仔细分析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现以

  20xx年全国高考17题为例,试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a、诗眼是哪两个字;b、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c、诗的主题是什么;d、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2、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笔者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b形象的基本特征+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b主旨情感。

  以鉴赏诗歌形象为例:骆宾王《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问:请具体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蝉”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这道题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来**:a(什么形象)“蝉”是清高君子形象。b(形象特征)它虽自身高洁,却受打击,被压抑,“露重飞难进”写蝉因为被露水打湿了翅膀,无法高飞;“风多响易沉”写出因风大,蝉的鸣声被盖住。c(形象意义)从而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蒙受冤狱,有冤难诉,空有壮志却无法施展的悲愤。

  三、两点说明

  1、试题设问的方式可能很灵活,但一般不离上述几种情况,考生应懂得追根溯源,对号入座。

诗歌的鉴赏7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 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 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 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 局势下,积极**,而得不到**,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诗歌的鉴赏8

  今年中秋

  一轮金黄照九州

  月光如雨

  洒我心头

  君知否?

  不是温柔

  尽是离愁

  今年中秋

  皓月当空兴悠悠

  月色如银

  铺满心头

  君知否?

  望尽天涯

  望断层楼

  今年中秋

  皎洁清轮耀未休

  明月如镜

  挂我心头

  曾记否?

  往梦依稀中

  半是亲人

  半是挚友

  哦!今又中秋

  ****浮云游

  月华如练

  无限锦绣

  曾记否?

  相思雨潺潺

  分手岁月稠

  故家今何在

  袅娜杨和柳

  问蟾宫:

  世间断肠人皆有

  对视无语泪先流

  几多相思

  那人“正恁凝愁”

  哦!今又中秋

  清风明月景如旧

  月光如酒

  润我歌喉

  君知否?

  桃花易落

  红颜已空瘦

  啊!可数的星斗

  滴不尽的更漏……

  20xx,12,02于墨香斋

诗歌的鉴赏9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分析法

  1、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2、语言分析法:重点理解有感**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3、表现手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4、意境分析法: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

  1、类别方面: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2、风格方面: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3、技巧方面: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修辞方面: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5、情感方面: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诗歌的鉴赏10

  人生

  是一辆

  正在行驶的列车

  每一个人

  都有属于自己的

  起点

  终点

  有的人

  在冰天雪地里上车

  裹一身冷气

  窗外

  是茫茫的雪源

  是阴冷的天气

  窗内

  是瑟索的身影

  是冰冷的心情

  有的人

  在春光明媚中起程

  带着惬意的心情

  车外

  是阳光灿烂

  是花香鸟语

  车内

  是眉飞色舞

  是歌声四起

  不管你

  在何种天气下动身

  也不管你

  在哪个地点起程

  既然**这趟列车

  你就别无选择

  做一个

  能顺利到达终点的

  乘客

  列车

  一路前行

  上上下下

  会有许多的人

  在你眼中

  他们都是过客

  就像你在他们眼中一样

  这里有缘份

  但这里更有经历

  有幸

  你们同行

  成了朋友同事

  乃至亲人

  就算没有这种缘份

  你们

  也会因为擦肩

  让旅程

  多一些活力

  啊

  世界偌大

  天地偌宽

  人生偌短

  能踏上同一辆列车

  是偶然

  但你们都将画完自己

  旅行的路线

  又是必然

  请珍惜

  每一个和你同行的人

  不管他上下车的地点在何处

  也不管你们是不是有缘份

  因为

  列车的速度很快

  生命的路程太短

  启程时

  你有父母有亲朋送行

  但当你到达终点

  却不知是谁来迎接

  这是事实

  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阅读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1)

——李白的诗歌鉴赏

李白的诗歌鉴赏1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赏析】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激”是激荡、激励,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严忌《哀时命》中有“左祛(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严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挂住的究竟是谁呢?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非常难受。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象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非常相近。

  《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象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2)

——诗歌鉴赏:蒲公英

诗歌鉴赏:蒲公英1

  秋风萧瑟,一片的寂静

 

  风,把冬天推来了

  树木静立,飞鸟不见了

  只有你,虚弱的身体

  抖动在一片枯黄中

  显得那样的弱不禁风

  为了你的寻找

  为了你的理想

  你以残躯斗寒冬

  孤独地,静寞着

  秋风瑟瑟,冬天依依

  你迷茫了

  漫无方向地

  你依然漂泊着

  以一份轻盈和柔和**

  飞过汹涌的大海

  走过那一片迷途

  然后,在一个目光摇晃

  透过朦胧的倒影

  清晰地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3)

——诗歌的鉴赏(5)份

  诗歌的鉴赏 1

  台阶(倪旻澍)

  远远地望见

  那掩映在村落间的台阶

  就好像

  也望见

  父亲苍老的脸

  从顶端走到地面

  仿佛

  也走过我的'整个童年

  还记得

  那青石台阶

  承载父亲的不懈

  血水与汗水

  相交在日日夜夜

  把愿望绘编

  却终将迷惘碎裂

  高高的台阶

  再也没有了父亲的笑颜

  那么我又该用怎样

  苦涩的语言

  来表达我的

  同情与爱怜

  诗歌的鉴赏 2

    早晨

    似一片浅滩

    依依稀稀

    朝露

    似冰花的泪

    诞生着滋润

    九里香的闺房

    蔓延着芬芳

    蜜蜂

    追赶着夏天的脚步,惜取

    花儿的第一缕芬芳

    响午的写意

    如河边的烟柳

    绿韵重重

    阳光的'暖怀

    如园丁的真诚

    付出了勤劳

    九里香的闺房

    蔓延着芬芳

    蜜蜂

    喜欢这样的午后

    拥抱着阳光

    努力地索取第一缕温暖

    献给九里香

    黄昏的时候

    蜜蜂成了花的恋人

    一段蜂花传说

    悄悄地注入初夏的窗口

    等待风来风往,把

    故事传送他方……

  诗歌的鉴赏 3

  台阶(温昭逸)

  老,父。

  旧房,新屋。

  不怕累,不惧苦。

  多年心愿,用心建筑。

  三块青石板,铺就*凡路。

  梦想终得实现,心中满意自足。

  却不料若有所失,只因目标失去。

  无法**日渐衰老,谦卑性格心中常驻。

  诗歌的鉴赏 4

  ●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黄庭坚

  烹茶留客驻金鞍。

  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

  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

  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

  与郎扶玉山。

  黄庭坚词作鉴赏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此词就是黄庭坚十首咏茶词之一。与他首专咏茶有所不同,此首以一女子口吻,咏其与茶颇有因缘之一段爱情。

  烹茶留客驻金鞍。烹茶二字破题,留客五字尤言过客驻马止息,女子烹茶相留。起句写情事,次句点时间。月斜窗外山。客人投宿,正当黄昏月出。月出人遇,真人生乐事。两人相遇,女子印象极深。别郎容易见郎难。接上来这一声喟叹,便将上二句所写,全化为回忆。别易会难,古今所叹,唯情之所钟有以致之。郎来郎又去,有人思远山。有人,正是女子自指。思远山,遂将意境拓远。远山遮住了女子的愁目,也牵动了她的悠悠情思。

  归去后,忆前欢。换头所写,补足上片前二句相遇与下二句别后之间的那一分离。情郎归去后,女子剩有空忆而已。画屏金博山。画屏掩映,博山销香,那正是前欢的象征。博山,指雕有重叠山形的香炉,金博山即铜制博山炉。此句暗用乐府诗《杨叛儿》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博山销香,一片氤氲,正似前欢之融洽。此地已非窗外之远山,而是室内之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一杯春露,遥接起句之烹茶,写出女子捧茶劝郎。莫留残,是女子殷语,谓一饮须尽。宋袁文《瓮牖闲评》评云:残字下得虽险,而意思极佳。佳就佳如闻女子之声口,如见女子之深情。劝郎饮茶,又包蕴了前此醉饮之情事。

  所以结云:与郎扶玉山。玉山,形容男子醉后仪容之美。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此句不光是写出女子为扶醉酒之情郎,承上句,也有以此清茶为郎解酒之意。

  此首以烹茶捧茶之意象,贯穿女子爱情之本事,题材与题名是若即若离,又不可分离。茶,正是前欢之见证。女子回味前欢之美,实暗与茶味回甘之美相合。茶,又是回味之象征也。此词共九句,起二句结三句为**实写,中间四句大抵为现境,时间错综,情境往复,表现女子之神情惝恍心境迷离。全词意脉相承,妙合无垠,是借茶写情的绝妙之作。

  诗歌的鉴赏 5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

  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说

  看哪,

  这是**!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4)

——古代诗歌鉴赏10篇

古代诗歌鉴赏1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赏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古代诗歌鉴赏2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古代诗歌鉴赏3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鉴赏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金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写出二人被迫分别之苦,与分别的恋恋不舍,作者以托王之心暗喻对面对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唐人诗中,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古代诗歌鉴赏4

  忸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忸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古代诗歌鉴赏5

  【原文】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注释】

  ①咏怀句:谓吟诗抒怀不许重阳节老去。老重阳倒装句式,应读为重阳老。霜雪:指斑白头发。

  ②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详见善权《奉题王性之所藏李伯时画渊明:采菊》注②。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致疑句:谓以致怀疑菊花没有人来欣赏,只好孤芳自赏。按陶渊明赏菊饮酒,引为佳话。此联二句乃借用其意,谓几度的重阳节没有这样欢乐聚会,没有这样饮酒赏菊,实在是虚度了时光,实在对不起菊花。

  ③野心:闲散之心。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用此意。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有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即用此意。

  ④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此处将吴山阁与滕王阁并称。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见前,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上宴集时,正值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与宴,作《滕王阁诗序》。《滕王阁诗序》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此处以方君的诗才与王勃并比,自属溢美夸赞与鼓励之辞。

  【鉴赏】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古代诗歌鉴赏6

  (一)思想感情方面的术语

  1.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时伤世、昔盛今衰、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揭露**者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厌恶官场黑暗等。

  3.壮志难酬、悲叹年华消逝、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等。

  4.久居边关的乡愁、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谭臣心志的告白等。

  5.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闲适轻吊等。

  6.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杨木、激愤等。

  (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电、烘托、衬托、联想、想象、对比、反衬、钊颖、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东衬静、以叙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泥人、对偶、对比、夸张、梵文、反诘、反复、排比、饮用、顶针、互文等。

  (三)语言特色方面的术语

  质朴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白如画、不事雕饰、通俗流畅、形象生动、典雅绮丽、含蓄隽咏、简洁洗练、活泼明快等。

  (四)写作风格方面的术语

  1.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豪放、婉约、隽秀、单元、闲静、恬淡优美、清新自然、雄健高峻。

  2.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五)描写方法方面的术语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六)表达效果方面的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意远等。

  (七)篇章结构方面的术语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钊颖、伏笔铺垫等。

  (八)归纳诗词主旨方面的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考试中古诗欣赏常用术语,相信大家一定能牢记。术语在手,考试不愁。

古代诗歌鉴赏7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是E。

  二、考查方式

  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

  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古代诗歌鉴赏8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达方式: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⑴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写景常用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2、“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白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又如:商 山 早 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写静,而是采用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花落”、“鸟鸣”的动景反衬出春山之夜的无比宁静。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以及想象之境。如已逝去之景之境,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刘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感觉结合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视听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还应该注意描写的顺序如: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点面等多角度描写等。如《沁园春 长沙》中的景物描写。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其他描写手法:细节描写等。

  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必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

  如: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①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间接抒情。主要了解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B、寓情于景

  如:从 军 北 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碛(qì):沙漠。)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C、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D、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E、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F、触景生情

  二、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就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写出了山林无比的幽静。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以黄莺婉转的啼鸣反衬深院正午时的寂静、清幽。

  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

  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三、其他技巧

  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 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如:《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了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的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的景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借古讽今 在咏史诗中常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古代诗歌鉴赏9

  一、复习导入

  (由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5.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自读法,讨论法

  二、赏析指导

  (一)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二)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举例:

  1.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色彩。

  2.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

古代诗歌鉴赏10

  一、考点解读:

  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派,南朝谢灵运、谢脁等人的诗形成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思想内容往往是:?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书法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内容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情别绪;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者;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民俗。

  ③咏物抒怀诗

  这种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志向。如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接对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了不是**的傲岸性格。

  ④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是叙古诗,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借古讽今,曲折的反应对现实的关注,或者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借古讽今,或者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赠友送别诗

  在*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人写作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的《雨霖铃》。

  ⑥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过游历名山大川,或探访亲友。所谓羁旅就是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三、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

  四、感念亲情至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五、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

  六、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⑦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战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山河。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5)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10篇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1

  台阶(钮馨玥)

  高高低低的台阶,

  反反复复的迷茫。

  各式各样的理想,

  换来无边无际的迷茫。

  坚持不懈了大半辈子,

  为什么如此悲伤?

  人老了,事尽了,

  只能在徘徊中彷徨。

  青石板陶雅莹

  门前三块青石板,

  记录着童年时光。

  宽大干裂的脚板,

  在凼中留下泥浆。

  朴实厚道的父亲,

  在心中埋藏愿望。

  坚持不懈的准备,

  无比的认真漫长。

  摇来晃去的柳条,

  凝聚不散的目光。

  黄昏清凉的台阶,

  倚着疲倦的身庞。

  喜庆欢乐的鞭炮,

  将皱纹悄悄绽放。

  灰白短发迎风荡,

  绵绵细雨绕身旁。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2

  台阶(吴越)

  那是他日夜思恋深深牵挂的台阶啊,

  他不满足,他羡慕,他渴望。

  他还年轻,他还很强壮,

  他还年轻,他还有梦想。

  他用生命去积攒,去拼搏,去努力。

  梦想一步步成真,

  花开了又开,谢了又谢,

  转眼多年过去满是离合悲欢。

  当初的美想已经实现,事到如今他却有些无言,真的实现了吗?

  真的圆满了吗?

  茫然不如以前。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3

  台阶(胡钰晗)

  小时候,台阶是三块不太光滑的青石板,

  父亲坐在上面,

  我摔到下面

  后来啊,台阶时被鄙视的地位

  父亲在山里,

  我在家里

  长大后,台阶时父亲努力的结晶

  父亲坐在上面

  村里人走在下面

  而现在,台阶是父亲跨不过去的坎

  我长大了

  父亲老了。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4

  台阶(李嘉翔)

  父亲

  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九级台阶的房屋

  是多年梦想的热泪

  但是父亲

  九级台阶却太虚伪

  梦想也无法再放飞

  剩下的是人生的枯萎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5

  台阶(卢君雅)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青春的告别,

  曾经容光焕发的脸,

  如今却皱纹满面。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快乐的告别,

  曾经幸福美满的家,

  如今却痛苦不堪。

  一级一级的台阶,

  是与低级的告别,

  努力攀上更高的台阶,

  方才若有所失!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6

  台阶(王子安)

  以前的父亲

  是那样的健壮

  三块巨大的青石

  他一口气背了三趟

  而现在的父亲

  却是年老体衰

  九级的台阶

  就走得摇摇晃晃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7

  台阶(王玥)

  坐在昨日的台阶上,

  手指抓着青石板旁,

  依稀记得当时模样,

  只是时光已非当年。

  望着今日的台阶上,

  凹凼不*已变样,

  如今台阶气派光亮,

  只是年迈父亲找不回健康。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8

  台阶(**凡)

  年轻的父亲,

  搬石头造台阶。

  中年的父亲,

  与人建台阶。

  老年的父亲,

  不习惯做台阶。

  现在的父亲,

  不再走出台阶。

  台阶啊台阶,与父亲一样渐渐衰竭!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9

  台阶(王袁子璇)

  看!几年前的我家,

  台阶是多么不*滑,

  但是,

  这三级台阶是多么好哇,

  不会使我们劳乏!

  几年后的我家,

  一个热闹欢快的家!

  台阶在慢慢叠加,

  渐渐变得高大。

  但是,

  父亲变得迷茫,

  他也失去了健康。

台阶的诗歌原文鉴赏10

  台阶(唐植)

  年轻的父亲

  三块青石板的重百斤

  磨断草鞋的麻筋

  汗满衣襟

  半生的光阴

  漫长的准备精心

  目光凝视的绿荫

  冬路的草鞋墙根埋尽

  一个人的热情

  浓雾黄泥的辛勤

  烟枪石板的深情

  晌午问答的轻清

  挑水的步伐

  中年老去父亲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6)

——静的诗歌鉴赏5篇

静的诗歌鉴赏1

  静到含蓄低调

 

  静到一个男孩偷偷的喜欢一个女孩

  静到一轮新月

  细碎在窗前

  静到一句话

  忽然湿润了眼睛

  静成一本笔记

  印着回忆的画面

  你在那里

  多少次璨然微笑

  静到孤单的等待

  梦时或醒着的想念

静的诗歌鉴赏2

  飞翔,每一片雪花

  都可以有最美的姿势

  在偌大的天空,在夜晚,

  迎着黑暗

  不停歇的飞翔

  低低的落

  静静的白

  然后世界都光亮起来

  街景也在忽然间

  就白茫茫的一片

  而我多希望能

  牵着你的小手

  凭着微风,

  跟着它们**的脚步

  飞翔 飞翔

静的诗歌鉴赏3

  有些果实

  可能还没来得及成熟

  便已开始腐烂

  有些赞美

  可能还没来得及说出

  便已开始厌烦

  有些距离

  可能不是玫瑰可以沟通的

  可是

  你是否看见那些

  沾满香气的手

  在采摘时的伤痕累累

  我不懂这还是不是

  因为孤独

  一个人从哪里出发

  又回到了起点

  在此刻,

  很多事物还是要落下

  我知道,最后成熟的

  摔得最痛

静的诗歌鉴赏4

  在夜晚

  我认出了陈蕃

  他说,大丈夫当扫天下

  薛秦笑了,合拖之木,生于毫末

  我无言可说,转身离开

  一些灰尘还在房间里

  缩小着世界

  一些从外部

  模糊视线

  我频繁的更换扫帚

  以为仅仅是它能让我飞翔

  还有什么,我无法去做

  天下或者征服

  如果有追悔

  他们不过是误入了箴句

  而我是误了温柔

静的诗歌鉴赏5

  写你的名字

  用我所拥有的

  能提及的想念

  去说出一些不指望

  什么爱情和未来的希冀

  写着静

  写着美丽

  写着一个夜晚的月光

  更遥远,更飘渺

  写着水色

  用我所能感觉得到到温柔

  去提及我的喜欢

  更虚无

  但总有一个清晨

  是在任何梦中

  任何我都要牵着你的手

  对你说,喜欢你。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7)

——惠特曼诗歌诗词鉴赏

惠特曼诗歌诗词鉴赏1

  一个一声不响的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到它在一个小小的岬角上孤零零地站着,

  注意到它为了探测四周茫茫无际的空间,

  而怎样从它自己身上发射出细丝,细丝,细丝,

  老是在抽出它们,老是在不倦地迅速发射它们。

  而你,哦,我的灵魂,被包围,被隔开,

  你站在那些无限广阔的空间的海洋中,

  不停地沉思,冒险,投掷,寻求着那些星球,为了将它们连接起来,

  直到你所需要的桥搭起了,直到那韧性的锚下稳了,

  直到你所抛出的游丝挂住了什么地方,哦,我的灵魂。

  一般人总认为惠特曼以长诗名世,以奔放质朴的风格称绝。其实也不尽然。只要细读一下《草叶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亦有不少神秘隽永、警奇清新的小诗。 《一个一声不响的耐心的蜘蛛》便是这类小诗中的名篇。

  这首诗作于一八六二至一八六三年间。当时《草叶集》仍处于毁誉参半的时期,诗人心灵深处常有一种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在这种意义上讲, 《一个不声不响的耐心的蜘蛛》所表现的孤寂与寻觅应该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这首诗里,惠特曼一反往日那种雄健、豪放、明快的诗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忍而孤独的探索者的形象。

  全诗虽然两节十行, 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句子。一句作起,一句作结;一句咏物,一句喻己,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已在篇外。在诗人笔下,我们看到一只孤零零的蜘蛛爬在一块荒僻凄清的海角上。它深陷于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包围之中,孤立无援。但是它却不愿在绝望中等待,而是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苦苦地、耐心地探索着。它不断地从体内排出长长的丝来,试图把它们编织成一座通向大洋彼岸的桥,在海天之间找到希望。这里浩翰的大海与渺小的蜘蛛形成鲜明的反衬。壮阔者愈见壮阔,渺小者愈见渺小。仅寥寥几笔,诗人便将深邃悠远的意境、苍凉静谧的气氛和蜘蛛不甘寂寞、努力探索的形象生动地点染出来。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顺势托出全诗主旨,慨叹起自己在人世间的环境来。在这广阔的世界上他不是同样象只挂在游丝上的蜘蛛吗?他不是同样在执著地追求着希望,寻觅着知音吗?他苦思冥想,不断探索。他真希望有一天他的游丝能“挂住什么地方哟,哦,我的灵魂。”好一个荡气回肠的“哦”字,它既表达了诗人心底真切的愿望,也道出了诗人灵魂深处的孤寂苍凉。

  这首诗构思新颖,比喻准确,衔接浑成,读后使人感到形往神留。如果把这首诗同诗人的《自己之歌》作一个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风格、情调迥然不同。难怪有些评论家会觉得这首诗不象是出自惠特曼那粗犷豪放的歌喉,而更象是出自狄金森那纤细娇弱的手。 其实这并不奇怪, 因为惠特曼的诗才和驾驶文字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诗歌的鉴赏10篇(扩展8)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实用五篇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1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2

  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前两联诗人**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3

  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前两联诗人**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4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此诗为第一首,放言**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5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此诗为第一首,放言**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