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欲说“广义散文”的是与非(广义上的散文是指)

欲说“广义散文”的是与非(广义上的散文是指)


欲说《“广义散文”的是与非》,自然就牵涉到散文的概念。对于散文概念,我听过不少名家讲座,也读过一些散文理论书籍,可我还是顽固不化地坚持我自己的个人观点——散文就是散文。就如人类的性别,女人就是女人一样,再怎么乔装打扮,女人终究还是女人,这个质性是不可能因为服饰等外部变化而改变的。散文也是,散文的本质“必须以思想开放,用情真诚来铺垫文本基底”,这是散文恒定不变的原则,除此,就像是人类的服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的进化趋向而改变。

就以“五·四”为界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百家争鸣意识,各个不同的政治集团和思想流派,都相对重视利用散文作为文化软武器来抒发哲理,阐述政见,传达观点。那时,通常把韵文以外的文章统称为散文。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散文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尤其是地质学家徐霞客的那部内涵丰富厚重的《徐霞客游记》,颇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已不再是单纯的借景抒情休闲文章了,而是一部集地理历史、人文风情、态生资料、作者思想和精神,既是地理文献又是文学典范,既成了具有供后人学习研究价值之作,又开创了散文新的体裁。

“五·四”之后,散文渐渐地有分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广义散文的概念,除了散文最基本的“思想开放,用情真诚”原则外,散文的范畴却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演进和文学体裁衍变发展而变,从“通常把韵文以外的文章统称散文”,到“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和电影文学那些有指定体裁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如书信日记,随笔杂文,记事抒情游记通信,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直至现在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这些散文范畴的改变,是赋予时猜枝樱代发展规律的意义,自然是被人们接受。但除此以外,往往还存有个人臆想的人为因素,牵强地给散文冠上各种各样的“标新定性散文帽”。近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标新定性散文帽”上巿,诸如:文化散文、行走散文、学者散文、小女子散文、后散文、原散文、新散文、原生态散文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在上世纪初期已经有人提过的效仿再版,更多的则是目前散文作家们出于各自的目的和需要所自创自立的。

其实,我们心里不是不明白,散文就是散文,也只能是散文,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篡改散文有其不可改变的原则定性,就是——“穗丛必须以思想开放,用情真诚来铺垫文本基底”,这是无是非可辩的。那些给散文冠以各种各样的“标新定性散文帽”,不管出搭念于何种目的何种需要,只能说仅仅是个人臆想的一种愿望。避开个人私欲目的不说,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改革创新的愿望,想推翻散文传统性质假设的一种愿望,是一种因为有愿望而激进的行为。如“文化散文”之说,就颇为不妥。因为凡是散文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强调这个散文叫文化散文,那个散文不是文化散文,没有具体的条规毕竟是不合适的。不说这个提法合理与否,从我读过的那些特别调强为“文化散文”的本文来说,却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卖弄文化。有些人读了某一史书,或看到了一个古代遗物,就自以为可以作文了,就有资格写“文化散文”了,但只是大量地引用资料进行感叹。如果是资料多,感悟少,倒也算是多少还沾有一点文化的边;而有些甚至连写作者自己都难以说清其“文化根”在哪里,东一句“孔子”,西一句“老子”,显得有多文化似的,纯粹是挂羊头买狗肉,糊弄读者,简直是瞎扯!

有人认为,新散文的出现,传统散文“小说重虚,散文重实”的观点受到了挑战。我个人不接受这一说法。因为无论冠上何种“散文标新定性帽”,只要是散文,都不可能改变“小说重虚,散文重实”的原则,只是人们对“虚实”的理解与诠释略有不同罢了。散文的“虚”有其底限,即便是在“虚构”叙述时,也重在真诚的坦然,重在性情的展露,这与小说的虚构叙说重在遮蔽、重在刻画是截然不同的。虽然现在小说散文化和散文小说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温瑞安的小说,古龙的小说,都有很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可加入散文美感的小说确实递增了小说美感的力度,而小说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小说还是小说。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庄子的《逍遥游》,卞毓方的成名作《煌煌上庠》,杨永康散文的“多层在场叙述”,都有明显的小说倾向,但他们大多是基于“在场”这一原点上,在不违背“必须以思想开放,用情真诚来铺垫文本基底”的`散文原则上,点缀一下自己情感想象的坦然与展露,用自己的灵魂在与某地某事(某人)相遇而撞击所产生的那份真实情感,和着自己对散文的真诚去分析(怀疑、否定、或肯定)所谓的真实,用来自心魂深处的感悟,否定或肯定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哲理,为读者营造想象旷野,使文本总有一个接着一个,一缕累积一缕的神秘之美。

在一次访谈中,有朋友问我:“散文之难,难在难于掩饰!可以空洞,可以言轻,但那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技巧的问题。散文之上品在于毫不掩饰。所以,现在很多名家不敢大写散文啊!是不是”

我的回答是:每个写作者的成长,都是在坎坷中走向成熟的,我们心中的散文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写作心态是纯的,写作的动机是洁净的,为人之本是善良的,为文作品是上格的,那么在好多地方,在好多时候,在许许多多的领域,就是出现了过犹不及的尴尬又有何妨我们有什么不能坦然面对正是发展中的问题呢

之于散文写作,我认为最容易写的是散文,最难写的还是散文。易写在于散文没有戒律,可以凭心而作,用心叙说心字即成。而最难写的正是因为散文没有戒律。除了不能超越散文的传统性质——我这里指的传统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传统,而是真正地不加以外界任何影响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思想开放,用情真诚”,这一传统宗旨是篡改不了的;再之是“用笔随意,用心而作”的地位也是不可被篡夺的。关键是作者很难做到把静态的文字组合所搭建的物象、事件、人物、现场等在叙述中产生动态实效,很难做到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鲜活在场的直观视像感觉,就像看电视电影那样,边看边有想象的空间……难就难在这个“在场”的把握。因为“在场”是多元化的——有直接在场,间接在场,精神在场(意识在场,想象在场,梦境在场……等)。在不在场,是不是伪在场,都处决于作者的写作状况与写作情怀(真诚与性情)。真诚不同于真事,真诚是指情怀,真事是指事件,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不可混淆的。所以,不能说直接在场就是在场,而间接在场和精神在场(意识在场,想象在场,梦境在场)就是“伪在场”,如果事件都需要真实在场,岂不成了记叙文还有什么文字张力呢这里有一个悖论,在场的真假牵涉到真实与虚构,我终于明白了卞毓方老师谈散文时说过,散文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基本就是这意思,原话忘了)这话的内涵了。

是啊!在对于散文的是非探讨时,我们所期待的还是——文字语言既能多样流通,又能坚持独有的个性亮点,如英国后现代意识流派代表作家伍尔芙的文字语言的魅力,是很多作家毕生所追求的愿望。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