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在下,古人说"竹瓦枕虚堂,卧见江南雨后山",余生也晚,没有竹瓦枕的消夏佳具,只有陋席破榻聊以酣眠。早醒来躺在,在幽暗窄狭的空间想象墙外雨中青山。雨丝轻柔,云锦一般笼住山,层层翠浴后愈发漾不休;莫愁湖里满塘荷花,也不知雨后何田田了,轻舟,南调,舆童唱秉椒,棹女歌采莲。江南莲池,最有雨意般的漫。
或许不该赖在思想,这样的节候,理当撑着把油纸伞,在那悠长悠长的雨巷……额,望舒式的漫似乎并不相应。或者可以弃伞而走,且行且歌,然后对远空蒙山光怡然而笑,稼轩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也。不过碌碌俗客,虽不厌青山,未必青山不厌我。或者还可以去秦淮河怀古一番,诗曰"多一江南雨,犹涨秦淮数尺。"细雨微风间独立桥边,细细聆听漾在潋滟影间的轻歌燕舞,还有停泊在江南岸的纸醉诗篇,曾在河边凝眸的雨丝一般的奇女子,还有染桃花,津桃叶的一个个流传在下雨天的故事。或者还可以……
于是披衣而起,细雨声中洗漱完毕。房中昏黄的灯光,窗帷紧闭,目光甚至看不清窗外的细雨缱绻。但"耳得之为声",也会有些新鲜的触动。雨的声音很有韵脚,"风细雨声迟",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侧耳细细品嚼,雨声也有着些许的个:林间枝叶,雨声徐徐;草坪畔,润物无声。至于湖面圆,风举荷花,则雨声如珠;芭蕉叶大,栀子花肥,则雨声如鼓。屋檐底小,雨声落落;溪流蜿蜒,雨声潺潺。雨丝轻柔,曼舞轻动,则声妙在若有若无;雨下如注,瓢泼盆倾,则声动于浩浩奔流。常言道言为心声,想来雨之为声,未尝不是天地之心。
推窗而望,鸣寺的师佛塔格外醒目,雨丝织一件轻灵的袈裟,披在高塔的肩。殿堂见红黄的颜,在朦胧中更觉安宁,小楼一眠轻雨,得浮生半闲。台城宁静地躺在雨丝惹起阵阵涟漪的玄武湖边,依旧烟笼十里堤的,不仅仅是多柳条,更是金陵醉人的雨丝。
江南的雨总比北方来的怅惘,且不论"两鬓从添镜里霜,十年听遍江南雨",单说晨寒侵被,云散风流,也生出"愁思雨声共一楼"的感慨了。细雨梦回塞远,陡然间想念起远在塞外的家乡来,无垠的沙漠间,此时应该是黄沙漫漫红尘滚滚吧。
竹坞无尘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