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短的较少,要人生哲理和抒情的,选择林清玄的散文。推荐你读《感性的蝴蝶》《思想的天鹅》。人生哲理的:1,河的感觉,2,佛鼓,3,养着水母的秋天。等等。抒情的:1,迷路的云, 2,发芽的心情(也包含很多人生的哲思)等等。我先找一篇给你看一下:
《迷路的云》--林清玄
《孤独之旅》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的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他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的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搀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第二天,父子俩登上了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从此,他们将以这里为家,在这一带芦荡放鸭,直到明年春天。
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的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的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他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青,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谒乡的天空,心里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孤独寂寞散文
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躲在幽静的房间里,慢慢的忘记一些不该记忆的东西,适应现实的生活。说忘记其实是一种表象,或许多年以后,偶尔地翻起,有些心酸,有些甜蜜,如陈年的美酒,醇香如故,独自品享。
牐犗不兑桓鋈硕雷月眯校享受那种孤独的美妙。漫漫的旅途中,独自一人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边整理着被生活、工作扰得乱七八糟的思绪。面对着秀丽可人的风景,犹如面对着人生,面对着社会,面对着繁杂的尘世,竟有一种醉心的乐趣。一度迷茫、忧郁、困顿的心此时也豁然开朗,心底的寒意和凄凉也且行且远。
牐犑率瞪希一些事情原本简单得像一杯白开水,用神秘的眼光来看,反而显得复杂了。人也如此,每一个人都有在灵魂上痛感寂寞的时候。但我们应该醒悟,人与人之间只能在笑语喧腾的时候显得亲热,在彼此信任的时候显得明了,在一方表达善意的时候显得仁慈,除此之外,没有谁真正会分担你心灵上的寂寞。所以人还是要活得简单些。
牐牴露兰拍的时候,漫无目的地收拾一些残存的记忆;孤独寂寞的时候,提起久违的笔墨,让清淡的墨香悠然绽放在如诗的烟云弥漫里;孤独寂寞的时候,品着香茗,没完没了地听那些流行歌曲;孤独寂寞的时候,独自骑着单车,毫无目的地漫游,心竟是如此的娴静。
牐牻褚梗又是一个孤独的夜。雪,悄然而至,纷纷扬扬,飘落在燥热的城市里。此时寂寞地想:雪是那么的寂静,清纯,一览无余的美,却也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被迫无奈匆匆的消失。看来人世间没有纯美极致的事物,心事如落花,让它飘零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化作香泥。
牐犃瞪瞎露溃爱上寂寞。在寂寞孤独中学会坚强,在孤独寂寞中磨练发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
讲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空城,是我。
经年行路,风霜中最惦念的是故乡那扇小轩窗,几次梦里潜入芭蕉院,‘看见少年的她梳出自发。她的夜半孤影总让我不能放心.
无家,可以禀明死生;无兄弟,可以话桑麻;等我的人,我却无梦相赠。
身, 已如秋蓬,心,寄托行云流永,我怎能再做春闺梦里人? , 。
故里重回,旧友流散;与我缔结初梦的人也已儿女成行。最后一个牵动心绪的人既已建筑家室,守住了春花秋月,我可以完全放下了。
她不会知道那个出远门的人,枯坐在市集一隅,远远看她提篮牵儿从眼前走过。
她不会听到,当她与小贩评论斤两时,我幽微的唱叹。
她不会知道,多少次我在梦中重回江亭,折了春柳,放在她打水浇衣的井边。
她不明白,我仍然熟诵当年的誓词。每当与锣鼓花轿错
身时,那誓言又绞痛了我的心。
她怎能了解,我山高水长地想遗忘她的容貌,又在异乡庄园寻找似她身影的人。
我仍是一个不告而别的人,毁了她少年春闺的人,辜负她的人。
当她走入另一个屋檐,她的少年空城也归还给我了。
那么,除了遥遥一见,我焉能怀抱两座空城走到她的面前,把残枝败柳的故事又说一遍呢?
让她永远不知道我是生是死,则她可以安然无恙地被守护着;让她永远怨一个名字,则她可以平安地过眼前日子,不会回头找空城。
离开故里的那夜,我是空了的人。
秋霜已经爬满天,江边停泊的旅舟,或踏歌饮酒,或沉沉地眠睡。三两声夜鸟,更添秋夜静寂,水波摇晃舟身,亦摇晃榻上的我仿佛我与江水、秋霜都是亘古的醒者,靠了岸,又离了岸的。如果,子夜想歌,有什么比叹息更畅怀?
子夜想醉,有什么比忘川之水更能断愁?
忽有钟声隔江传来、染了秋霜的声音听来分外清寂,仿佛偷听了我的心事后,似有似无地为我说经.
说:空山已被雾境收留了:空城,不妨赠给客船去货运;松树林寺里有一口闲钟,正等着天外客,陪它说梵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不管什么方式道别,都对不起初见。
2、因为我太明白,有些话不必说出口。
3、世上所有的道理,敌不过一句随便你。
4、失魂落魄,得过且过。
5、那首关于我们的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
6、她像极你眉眼,却终究不是你的脸。
7、我很想哭,可是爱你爱到没有了力气。
8、想问你,我是不是你那一份独一无二
9、爱是一生磨难,不爱是一生遗憾。
10、忘了你,忘了心。
11、多少人在错误的时空,遇见对的人。
12、时光,改变一切。
13、可能有些不甘,但也被失望填满。
14、慢慢变好,是给自己一个最好的礼物。
15、我还会不会收到你的短信、然后一遍遍地看。
16、良人,不知深情。
17、只要不触我底线,你怎么得瑟都行。
18、想要看清事实,就需要一些疼痛。
19、她和我分手了,为什么情侣名她还不换。
20、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21、蓝天都开始变得浑浊,眼泪怎么会清澈。
22、最害怕的关系就是,超过了友情还不到爱情。
23、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
24、枕上还残留着你的气息,我又想起了你。
25、我揽不住要走的风,抱不住整片天空。
26、爱亦如此,让你有理由背叛整个世界。
27、曾经以为的爱,如今只是习惯。
28、难以启齿,的痛。
29、也许,我只是你心中的一个过客。
30、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因为我愿意。
31、真的喜欢你,也是真的委屈。
32、谁是谁的劫,谁又是谁的救赎。
33、停不下来,放不下,都是我们的过错。
34、我一直从未走远,只是你未曾发现。
35、请在足够了解我知道,再说爱我。
36、余生各自安好,互不打扰。
37、不是不痛了,只是痛太久,麻木了。
38、流年轻叹,安分慢慢按捺不住蠕动的欲望。
39、所有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
40、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叔本华。
本书是德国哲学巨擘叔本华的哲理散文集。常识,于社会而言是公民意识,于个人而言则是一种觉悟。这是一本关于常识与理想之书,相对于梁文道先生娓娓道来的方式,阅读它需要多一点脑力。某种意义上,这位出身“富二代”的德国怪老头就是治愈系的开山鼻祖。全书图文并茂,精美译文佐以精致插图,给人带来无穷的阅读乐趣。
再过一百年,人们会这样描述现在的北京城:那是一大片灰雾笼罩下的楼房,冬天里,灰雾好像冻结在天上 ”
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刻,我就想起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那著名的开头,
“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笔者并不清楚王小波是否有意模仿《百年孤独》,但这两段话无论语言风格还是句法,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
几十年来,《百年孤独》的开篇一直被当作经典争相传诵,影响了国内外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据说莫言当年刚读完本书的开头,当即惊呼“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
《百年孤独》的开头之所以伟大,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小说中从始至终蕴含的的浓厚历史感,小说讲述了一个历经七代人,绵延一百年的庞大家族的故事,因而本书开篇的第一句,便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回顾自己的前半生。
《孤独的收割人》鉴赏
1.作者与背景:
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湖区一个律师舰艇,8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假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这首诗歌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读准字词,点拨韵律,然后齐读这首诗。
3.分析赏鉴:
①第一节:“你看!……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这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
②第二节:“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耐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有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③第三节:“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今后也这样”
这一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④第四节:“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4.开创性的诗歌风格:
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他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柔造作的诗风,对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