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外婆十年祭经典美文

外婆十年祭经典美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5篇外婆十年祭经典美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 外婆十年祭经典美文

外婆十年祭经典美文

不知道何时起,我喜欢上了讲故事,一些难掩于岁月的故事,一些并不欢乐的故事。十年了,看着眼泪依旧婆娑的母亲,我想有些事情终究无法用时间抚平。

十年了,第一次来到外婆的坟前。矮矮的小土坡,埋着母亲的挚爱,也埋着我一生的遗憾。天有点冷,跪着的膝盖格外潮湿,看着墓碑上显眼的字,依旧觉得这就是一场梦。可是一把黄土相隔,便是永别。

母亲和小姨们趴在地上放肆的哭泣,宝宝恐慌的抱着母亲,问奶奶怎么了。母亲指着外婆的坟,说奶奶没有妈妈了!宝宝的小手慌张的擦着母亲的眼睛,满眼的怜惜。

我的外婆是个美人,一双大眼睛里全是慈爱,腿脚不便的她总是趴在窗户边看外面的天空。每次去看望外婆,还没来及打招呼,便看到她微笑的眼睛。她欢喜的向我招手,急忙下了土炕出来迎接外孙的到来。每次去外婆家,她总是特别忙碌,简单的米面被外婆做出新的花样,别提有多好吃。尤其是外婆做的麦穗饭,谁也比不上。

外婆有双巧手,绣的鞋垫像是艺术品。母亲至今珍藏着几双,想念外婆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我们小时候的棉衣、鞋子都是外婆做的,密密麻麻的针线全是她的`爱,多好的鞋子都没有外婆做的舒服,至今也只有怀念了。

苹果成熟的季节,总会提一袋子给外婆送去。她用欢喜的微笑迎接我来,用不舍的眼神目送我离开。不管走多久,总会看到她伸着脖子,痴痴地在门口张望。

后来外婆突然病重,卧床不起,所有人都猝不及防。面对以前的小病小痛,大家习以为常。外婆日渐憔悴的脸色,母亲和小姨们开始恐慌,然而只有我不知道,因为那年我高三。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他们选择了隐瞒。每天忙碌在书山题海的我,很久没有去看望外婆。听到的一直是安好的消息。

因为爷爷奶奶早逝,和外婆一起生活的原因,对她有特殊的依赖。我问外婆什么时候可以来看我,外婆说等我考上大学,一定要来祝贺。一说到考上大学,她的语气比我激动,叮嘱我别太累。我诉说着高考的迷茫和害怕,外婆耐心的一件件劝导。至今我都觉得,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治愈一切的良药。

高考前一个月,外婆去世了。我只能躲在学校的厕所里哭泣,没有时间参加葬礼,没有时间送外婆一程。那段时间我的情绪莫名的失控,眼泪止也止不住。心里空空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想我必须考上大学,才是对外婆的交代。

那天鞭炮四起,身上挂满了红绸,我接受着所有亲朋好友的祝福,唯独我和母亲满脸忧郁。因为外婆没有等到这一天,终究带着遗憾离开了。而我,也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我的喜悦没法给最珍爱的人分享,这个遗憾让我终生难过。如果外婆多等我两个月该多好。

匆匆背着行囊去上大学,来不及去坟前给外婆磕头。只是朝着外婆沉睡的方向烧了一沓纸,跪着告诉她我没让您失望。这一别便是十年,奔波而忙碌的十年。

十年了,经历了曲曲折折的求职历程,经历了亲人的病痛离去,目睹了社会的复杂,感受着人心的浮躁。我想我在努力的成长,我也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小姑娘。可是来到外婆的坟前,和当年一样,情绪崩溃了。我看着墓碑上熟悉的名字,往事在心头翻涌,泣不成声。

一把黄土阴阳相隔,时间冲不淡对亲人的想念。逝去的人留在了梦里,活着的人渐渐老去。这十年如果外婆还在,她的子孙一定能多尽孝的。可是眼前只是一座矮矮的坟,把所有人的心掏空。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是外婆一生的教诲。母亲拉起哭泣的我,说我们努力好好生活、踏实做人是对外婆最大的安慰。逝去的亲人无法挽留,活着的人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人生不易,爱惜亲友。

愿外婆安息,愿亲人安康,愿我像外婆一样坚强,风雨中活出自己的模样。再见,我的外婆!

篇2: 《非典十年祭》观后感

非典发生时,我还太小,但这个字眼一直活跃在我的生活中。我一直没有深入了解,直至今日,我应时地观看了《非典十年祭》,方了解那个劫难。

12月10日,广东出现了第一例上报的非典患者――36岁的黄杏初,非典拉开了序幕。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巧赶上春运,迎来春运狂潮,SARS病毒伴随他们上路。导致非典大战展开,直至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

反观今朝的新型冠状病毒,首个感染者发病日期也是12月,同样面临春运时病毒散播的压力。所幸是管制速度和信息传递同非典比,新冠要更快。我相信现在的医疗手段一定可以遏制病情,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我们需知,在一个公共卫生机制成熟的时代,这样的事原本不用发生的。

我们要以一种更为科学的态度,来问一问自己,“这个病毒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它带走了什么?”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次,会不会还有什么病毒侵袭。

篇3: 《非典十年祭》观后感

前,我还在这座城市的一所学校里上学,SARS来袭的时候大家开始减少外出,教室里门户大开,老师们上一半时间的课就开始放羊,学生们可以躲在宿舍里不出屋,有一些同学甚至在学校里面的草坪上过着不一样的学习生活。当每天的死亡人数传来时,我们都会经历一种莫名的凄凉和恐惧:人就这么脆弱?会不会轮到我们?84消毒液成为我们心理上的一种依附,课业的负累已经被生命的恐慌替代。然而,不能走出去的我只能从新闻里听到种种消息,甚至是非典结束后也不能更详细了解到这个城市经历的各种苦痛,这本《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的场景,在抗非典一线各种努力、辛劳以及在那过程中的酸楚。

非典进入北京是因为携带者,大肆传播却是因为对疫情的无知和刻意的隐瞒,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付出惨痛教训的缘由所在,也是10年前非典给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最大的历史教训。携带者们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把自己身上的病毒复制给了身边的人,包括为他们治病的医生和护士。对于失去生命的恐慌,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不稳定:人们开始相互猜疑,有些人因此更加歇斯底里,还有各种闹剧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那种尴尬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在发展中不得不记住的`痛,历史没有假设,后来者只能从当时的情境中,获取教训和经验。

《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还给我们展示了这种城市里温情的一面:政府开始学会坦诚面对灾难,官员们更是竭尽全力保证城市的稳定;社会积极配合,企业家们不计成本地提供药材、消毒水和防护面具等;人们不仅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开始关心周边人的健康。生命的底限就在于这了,无私的心被无限地放大:如果别人得了SARS病毒,天天接触他们也会的病毒的我们一定会帮助他们;正如同10年后今天的雾霾一样,如果不治理污染,我们的呼吸都没有保证,为什么不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爱与奉献的美德在这个城市中不断传递,时穷节乃现。

10年后的今天,也就是这本书出版之时,我们依然面临着禽流感的侵袭,这一回我们从容了很多了:政府不断公布相关信息,人民积极响应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在这种未知的病毒侵犯有了更多的理性和从容。我们不得不感慨10年前的非典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生存智慧,在这个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的城市里,一场大雨能把交通摧毁,持续的阴霾天气依然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因为拥有那些即使有怨言仍为国出力、为民分忧的民族脊梁,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忘不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社会中坚,我们依然有信心从困顿的现状走出来。挥挥手向10年前的非典告别,告慰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人们:北京城不相信眼泪。

篇4: 《非典十年祭》读后感

一晃,“非典”已过十年,关于“非典”的记忆,也有些模糊了。而由著名作家何建明撰写的《非典十年祭》一书,勾起的不只是我对十年前那场灾难的记忆,更有我对灾难的一点思考。

“非典”爆发之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关于“非典”最早的信息也是从新闻联播中获取的,而此时“非典”已经严重危害着北京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或许新闻联邦与西北小镇的距离太大,我还是把“非典”当成另外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并不为意。大约又过了一周,学校将所有学生召集起来,集体放假,回家壁灾。学校的举动本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却真正引起了小镇所有人对灾难的“重视”。大家开始打听各种防灾绝招。最后,在小镇上最有市场的两个绝招便是喝醋以及喝板蓝根水。结果,醋买脱销了,大家开始用酸的东西代替醋来预防灾害。板蓝根则是身价大增,成了抢手货――也让我明白什么叫物以稀为贵。

而《非典十年祭》重点描写的则是非典主战场――北京的情况。该书共分六章(篇),分别从当时北京市主要负责人、非典患者、普通市民、医护工作者以及专家等角度进行描写。这样描写未必能够完全重现“非典”时的场景,但是要勾勒出“非典”之时的大致面貌则是绰绰有余。其一,作者是在用情写书,在书中总能隐约感到某些心跳的声音;其二,书中所选的故事是具体的,阅读这些故事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读故事而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

常言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以实际情况而论,在灾难面前才会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法律的公正性可能被某些特权人物破坏,但天灾的破坏性绝不不会绕开有特权之人。因此,在巨大的天灾面前,无论受灾者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共同奋起抵抗才是最好的选择。从这意义上来讲,中国人特别是受灾最深的北京人,无疑是做了最好的选择――大家携手共抗天灾“非典”。

在灾难面前,我们会哭,会退缩,更会惧怕。那么,在灾难之后,我们就有理由欢笑着,抛弃所有的惧怕而走向前方?当然,灾难之后,我们必须前行,但是这种前行必须怀揣着因畏惧灾难而做出的反思。“非典”过去十年了,因为十年时间真的是弹指一挥间。“非典”才过去十年,因为十年前那些被灾难吞噬的生命还没有彻底从亲友的记忆中抹掉。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时间无论流失,生命也不可贬值。曾经的痛,特别是关于生命的痛,我们不能忘记。

篇5: 《非典十年祭》读后感

《非典十年祭》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从打开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因为那真是的报告文学,让我再次回到十年前的北京,虽然生活在远离北京的辽宁。不过经过十年,再次和同事谈起非典,虽然我们并没有痛彻心扉的难忘,但对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依然记忆犹新。很清楚地记得我们学校的那场虚惊。家长们谣传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从北京回来后上学了,于是家长们带着口罩,或者用手巾捂着口鼻如抢孩子般把自己的孩子“抢”回了家。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开完校长临时组织的会后,回到教室里,学生已经有一半都离开了。现在想来依然后怕!

非典期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据说封城了,据说可以进北京,但不能出北京,据说大学生们都被关在了校园里,据说……但都是据说。今天手中的书向我讲述了那时候的北京,原来如此!

原来3月份开始,从第一例非典患者开始,北京正处于两会期间,而医务人员对非典几乎没有丝毫防范意识。第一例患者及家人都相继发烧,一个接一个死亡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书中我了解到政府面对疫情的大义凛然,对北京市民的关爱。看到那些政府要员们,在第一线发挥着统领作用,我感动着,市长的决策,医护人员的奉献,当疯抢日常用品的时候,粮食、蔬菜等食品的调拨,防护服的调配,中药饮品的正确决策,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试想如果领导层不顾民众的生死,只想自己的安危,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原来北京的市民在生死之间是这样的,他们不仅关注自己,更关注他人,谁咳嗽了,谁得病了,谁跑到街上去了,他们都时刻关注着,因为那瘟疫来无影去无踪,传染性让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他们不敢出门,空荡荡的地铁,紧闭的门窗,人与人之间的防范,经历过的北京人再度想起,绝对依然心惊肉跳。难怪他们会挖开一条大沟,阻止北京来的车辆,难怪他们会封闭小区,即使是本小区的出租车司机,也会因为接触人多而被拒之门外……

原来那些医护人员,他们被传染得人最多,一批批地倒下,医院被迫关闭,原来病毒室里进行病毒分析的医生竟然是那么漂亮的大夫,原来非典期间,流调队竟然起着那么重要的作用,可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原来是生死突击队。原来那么多人在默默地恪尽职守,他们顾不上自己的亲人,甚至顾不上自己。大灾大难面前,因为有了这些人,所以我们战胜了“瘟疫”!

拿起书到读完,不到3个小时,这么快读完一本较厚的书,完全因为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非典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由非典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们警醒,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我们不能表面风风光光,一定要让他禁得住磨难,如果因为一场暴雨,如果因为沙尘暴就陷入瘫痪,那么我们该做什么,这些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