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不苦美文摘抄
国际超级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今年47岁,天生双腿残疾,遭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可是他在节目录制现场接受采访时,说起这些遭遇却面带轻松的微笑。
主持人问了一个现场观众很想知道的问题:“面对命运强加给你的这些痛苦,你是怎样做到还能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的?”约翰·库提斯没有直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而是喊来了后台的助手,吩咐助手拿来一桶矿泉水和一包咖啡粉,以及一个汤匙和两个小纸杯。约翰·库提斯吩咐助手按他的要求操作。助手将矿泉水倒满了小纸杯,然后取了一汤匙咖啡粉倒在一个小纸杯中,摇匀后递给了主持人。约翰·库提斯说:“请你喝一口试一试,然后说说味道如何。”主持人喝了一口后说:“味道很苦。”助手又取了相同分量的`一匙咖啡粉倒入了那一桶矿泉水中,然后摇动水桶,再将桶里的水倒到另一个纸杯中。约翰·库提斯说:“请主持人再喝一口试试,然后说说味道如何?”主持人喝了一口后说:“很清凉,没有苦味。”
这时,约翰·库提斯说:“其实,人生的痛苦如同这一汤匙咖啡,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我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我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桶水,这样就感觉不到痛苦了。”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小实验”给我们——用一桶水洗澡。当时我听了后觉得好新鲜,好有趣。所以在吃完晚饭后,我就破天荒地立马洗澡去了!
当我倒好一小桶温水准备脱衣服洗澡的时候,一个问题从我脑海崩了出来。唉哟!怎么量这桶水的升数呢?我想起老师给我们的提示:可以用易拉罐子,矿泉水瓶等等来!于是,我赶紧找来了康师傅矿泉水瓶,一瓶550毫升。
开始洗澡了,第一次这么洗,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激动呢,是因为觉得好新鲜。紧张呢,是因为害怕实验失败。
在我准备往身上涂沐浴露时,我思考着这次实验的目的——怎么节约水,使试验成功呢?如果像平时那样,挤一大堆沐浴露的话,自然而然会使水用去很多的!后来,我想到把少许沐浴露放在手上,揉均匀了,然后擦在左腿与右腿上,这样沐浴露就会刚刚好啦!照这样的方法,我在洗身体其他部位的时候涂抹了沐浴露。开始冲洗,我拿出一个可以让我站在上面的大盆子,这个盆子是用来放我洗过的水的,而桶是用来放干净水的。我站在了大盆子上面,用水瓢往水桶里舀水倒在自己身上。哈哈!这方法还是我和爸爸一起想出来的!呃!第一次不用花洒洗澡,感觉有点奇妙。
洗完澡了,桶里还有一点水,我用它们洗了脸。当我穿上衣服后,我算出,我这一次短短的洗澡,竟然是平常人喝水量(550毫升)的7倍。大约是4000毫升,也就是4升水。噢!太惊人了!如果照我平常那样洗澡的话,岂不是用更多水吗?这次洗澡,给我感慨很大,以前,书本说的一天平均每个人用水的数据虽然我也很震惊,但是,却远远比不上这一次的洗澡!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每一滴水!哈哈!实验成功啦!
早上,我缓缓地起了床,穿上衣服,走到了客厅里,望着仅仅只有30L的水,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今天我们一家三口要以这桶水过上24小时,成何体统啊!我用杯子接了小半杯水,在牙刷上挤了点牙膏,过了半分钟就刷完,爸爸妈妈也是如此。
接着又是洗脸,我把一点儿水放在水斗里,将毛巾在上面沾了沾,“艰难”地抹了抹脸,这也算是完工了。坐到椅子上,妈妈拿出了一包的面包,说:“刚才我们已经用了这桶水的9分之1,剩下水的8分之1,我们早餐用来喝,这样我们晚上洗脸刷牙的水也有着落了!”说着便把面包一块一块的分给我们,“我不要喝这桶里的水,家冰箱里有牛奶,早餐我就牛奶加面包!”我抢着说。“那好吧。”吃完早餐后,爸爸又喝了2杯茶,计1L;妈妈洗衣服用去6L水;爸爸浇花浇草又用了3L;洗花盆用去2升。
望着脚下水桶里所剩无几的淡水,我不禁发起了愁:待会儿吃中饭时到底该吃那些饭菜呢?晚上吃饭时也该吃些什么菜呢?夜里刷牙洗脸时谁到底够不够用呀?聪明的爸爸倒是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办法,用勺子在桶里舀一勺水,在汤锅里放入几撮干菜,再把水倒进锅里,用火煮一会儿后就大功告成。我们一致认为这个提议不错,就照着办起来,不一会儿,热腾腾的干菜汤就被我们喝得一干二净。晚上洗澡这一关我们也勉强度过。这次一天用一桶水的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人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每一滴水。”这句话说的好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珍惜水,那么花草都得不到滋润,世界上所有生物都要毁尸灭迹,这其中也包括人类。假如我们人类再不加以珍惜水资源,我们的眼泪将是这世界上最后的水资源了。
姥姥非常喜欢听收音机,每天都能从早上5点一直听到晚上8点,每天的天气怎样,哪个地方停电、停水、停煤气……这样的信息,姥姥都了如指掌,你若问她,她会信手拈来,定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记得有一天,姥姥依旧在主居室里听收音机,而我呢,由于放暑假在家,此时正在客厅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突然,只听姥姥在厨房大喊:“彤彤,快过来!”我以为姥姥出了什么事,赶忙一个箭步冲进厨房,只见姥姥正在用水桶接水,旁边还摆放了好多盆。我连忙问:“姥姥,你这是要干什么?”姥姥急切地说:“要停水、停电了,明天中午才能恢复正常。你快点从我抽屉里拿点钱,到超市买两个手电筒和一盒5号电池回来。”看到姥姥那么急切的样子,我也没有多问,忙从抽屉里取了钱就要往外走。这时又听见姥姥大喊:“路上注意安全!”我连忙应了一声:“姥姥,知道啦!”等我买完手电筒和电池回到家一看,好家伙,厨房里已经被装满了水的盆盆、桶桶占据了所有的空间,甚至连做饭的锅里也装满了水。我好奇地问姥姥:“姥姥,明天中午就来水了,你接那么多干什么?还有这些手电筒和电池?”姥姥笑着说:“楼上的吴阿姨一家和楼下的姜叔叔一家每天都回来的晚,他们回来的时候水电还不早就停了?”哦,我听明白了,姥姥这是想着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啊。
看着姥姥那慈祥的笑容,我的心里瞬间涌动着一股热流,这股热流在我全身流淌,让我感动至今。
假如我是一桶水,我并不想要呆在干净的水池里。我要来到一户穷苦人家里帮助他们。他们家的水缸里的水早已空空如也,缸底朝天,缸里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很显然这户穷苦人家之前喝的水都不是干净的。这时,我会把我自己给那户人家,让他们不再喝那些不干净的水,而是甘甜的泉水。
假如我是一桶水,我并不想跟清澈的河水在一起玩耍,我要来到一座城市,这里浓烟滚滚,有从烟囱里冒出来的黑烟,还有汽车排出来的尾气,这些都使这座城市的空气变得如此不堪。还好我是一桶水,我要给路边的小草,大树都浇上水,让那些小草,大树茁壮成长,净化城市里的`空气。我相信日后这里的空气一定会变得非常清新,空气中还会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假如我是一桶水,我并不想在家家户户的水管里睡觉。我来到一户人家的厨房里,我看到锅里的水快被烧干了,但火还在烧着。我急忙飞到锅里,及时地消除了这一场即将要发生的灾难。我希望,这位锅的主人下一次细心一点,不要再遗忘了正在被火燃烧的锅。
假如我是一桶水,我并不想在瓶子当中受限制。我来到沙漠,看到一群迷了路的人,他们看起来疲倦不堪,应该是好几天没吃东西,没喝水了。我急忙飞到他们的身边,给他们水喝。他们看到了水,眼睛立刻散发了光芒,水被喝个精光,他们也逐步恢复了能量。
假如我是一桶水,我要飞到各地去帮助人们。
我有事到楼上找刘阿姨,正好要小便,就在他家上了一次厕所。我发现,马桶水箱旁边备有一桶水。我猜想,这肯定是一桶洗过菜或衣服的水,刘阿姨舍不得倒掉,留下来冲厕所用。她真够节约的,我知道她有两个孩子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自己生活又不富裕,难怪几分钱都不放过。真可怜。说实话,看了那桶水后,刘阿姨在我心理的形象还真少了许多呢。
又过了一些天,我到楼下林阿姨家去。巧得很,我在林阿姨家又要小便,不得不到她家的厕所去方便一下,我发现,林阿姨家的厕所也备有一桶水。林阿姨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她的财产最少有几百万,不可能为节约几分钱特意准备一个水桶。
我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林阿姨,你怎么装一桶水放在厕所里?”林阿姨说:“那是中午或晚上休息后冲厕所用的。不知为什么,水箱抽水时特别响,跟牛叫似的,我怕影响楼上楼下的邻居休息。”
我正好夹在林阿姨和刘阿姨之间,确实无数次听到过两家的抽水声,但从不在中午和晚上睡觉后听到过。我自己,却有半夜上厕所的习惯,几乎每天深夜都要上一次厕所,冲一次马桶。在那静静的夜晚,我多少回惊醒过两家的美梦啊!
1、解释词语方法很多,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下面词语的理解,并用词语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百思不得其解
②写话:
2、能根据课文内容提一个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回答这个问题。
3、“说实话,看了那桶水后,刘阿姨在我心里的形象还真小了许多呢。”这是我开始对刘阿姨的印象,读了短文后你对刘阿姨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描绘一下你心目中刘阿姨的新形象。
4、一次来到刘阿姨或林阿姨家,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5、根据故事的发展,把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写在文章后面的横线上
1、①解释:怎样也不明白——多次地去反复地思考也不能理解。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意外或者十分复杂,不可思议,比喻对事情百般思索也没有结果。
②写话:今天的`一道数学题,很难作答,我百思不得其解,幸亏爸爸的启发,我才茅塞顿开。
2、问:从两位阿姨的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答:我们做事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要关爱别人、舍己为人。
3、刘阿姨为了不影响邻居睡觉,备好冲厕所的水,真是一个关爱别人的好心人,刘阿姨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顿时高大了。
4、刘阿姨,您在厕所装了一桶水!是为了半夜上厕所冲水不会吵醒我们,真替上下楼的人们谢谢您感谢您,我也要向您学习,多为别人考虑,多关爱他人。
5、我回到家里,跟妈妈说我家也要准备一桶水,以备我晚上上厕所用。妈妈举双手赞同。从此,我再也不会因为晚上上厕所而影响邻居们。
水和石美文摘抄
河水是温暖的走廊,鸟儿在唱着叽叽喳喳。
几棵水草在打架,鱼儿赶来劝说。
两个人在河间垂钓,一个人被水所吸引。
水中好像有什么宝物。
价值连城的,宝物,在召唤着他。
他知道这是最最至尊的'东西。
另一个人却不知道,依然在垂钓。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鱼。
但至尊宝物在召唤着,他忍不住跳了下去。
水中闪着光芒的宝石在说着古老的语言。
他抓起宝石游上岸,大口吸着氧气。
另一个人跑过来,也看到了他手中的至尊宝石。
他说:“你可以把它送给我吗,今天是我生日。”
那个人回答:”别逗了,你生日是下个月。“
“但我想要它,可不可以把它当做生日礼物?”
那个人回答:“没门儿,它是我的。”
于是两个人厮打开来,场面一度混乱。
终于战斗结束了,两个人都被对方打死了。
宝石在闪着光芒,继续在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语言。
这时咕噜来了,咕噜咕噜,“My Precious”。
从此,他丢掉了戒指,玩起宝石来… …
,我们提出的新战略方针中,“提速、增效”放在了首位,如何提速?怎样增效?这中间是有方法可循的,在这里我讲一个自己学外语把二小时的课程增值几倍的故事,相信会对怎么提速、增效有所启示。
我在英语高级班学外语的时候,能把两小时的课程增值到十几个小时。那时我们的老师是从南洋回来的蔡老师,水平很高,人很和蔼,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当时我们学的是新概念英语,蔡老师在讲完课程之后,留出很大一段时间来答疑学生们的提问,我占了答疑的大部分时间,一口气提很多问题,甚至在下课后我还会追着蔡老师问一些课堂之外的、比如《英语世界》等读物的问题,蔡老师一一作答,而且他对我的做法非常支持,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我把课堂的两个小时延长了,自己的学习水平得到了提高,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给其他同学得到了启发,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就是无意中运用了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带着思考去学,思考后又把问题反用于学习中,这样就把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学习,达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深层次互动。这是我发现的一个很大的“窍门”,它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老师主导的“灌输式”被动学习,变成了“我要思考”的主动学习,
学习方式一转变,思路大不一样,老师给你一杯水,你被动吸收不可能吸收到100%,而主动学习的吸收量不仅仅能超出一杯水的容量,甚至可能是一桶水,一缸水。
我们的工作也是这样,创新的无限空间就在于“学”与“思”的结合,在于主动与被动的取舍。“填鸭”式教育把很多人的思考方式给教育颠倒了,致使我们很多人把本该孔子时代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没有继承,以致于到现在还受其束缚,以至于在工作中也非常被动。其实思维一变,创新的空间、提速的空间、增效的空间就会石门顿开。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hmbk51@163.com
关于作者:
黄鸣: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前,从石油专业转向致力于太阳能研究,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奔走呼吁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议案发起人,志愿毕生精力投身于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建设,立志做可再生能源呐喊者,能源替代实践者,子孙利益代言人。联系方式:hmbk51@163.com查看黄鸣详细介绍 浏览黄鸣所有文章 进入黄鸣的博客
从“一桶水”到“长流水”
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教师的知识观要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相对于学生获得的“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桶水”知识的譬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一般的教师知识观。 “学高为师”,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无疑是十分正确。但是,“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知识观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一般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基本停滞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不断重复着过去,传统的信条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知识是以一种文本的`形式静止地存在着,并只为一部分人所占有。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只是教人如何去适应和忠实于“过去”的教育。因此,传统社会教育的任务是把那些信条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教师是学问的代表,他应该掌握适应传统社会生活需要的一切知识、信条和价值准则。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了“一桶水”就可以应付了。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时代突飞猛进,并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知识可以共享,上网可以学到知识。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样社会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的意义能涵盖得了的,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重新构筑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师知识观体现了当代知识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新时期终身学习思想和知识动态观念。 应该指出的是,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因此,他常常高高在上,对学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装纳知识的容器。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霸权”强调的是对文本知识的服从和记忆,藐视个人知识,抑制和打击歧见和批判精神。这种“桶与杯”式的教育使得学校就像一种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而学生就像“迷途的羔羊”。学生的主体精神、教育民主及其价值在教育中几乎完全被忽略。 然而,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需要培育的是一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了解和适应未来的人。在这样恢弘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知识观就必须变革,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辨证思维能力,加强方法论修养,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教师知识观,既强调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科技发展的受益者,更强调应该敏锐地感知和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这种“长流水”变成为有益于学生发展成长的“鲜活水”。不仅如此,新的教师知识观,还强调教师应该系统地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水平,把这种“长流水”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 变革教师的知识观是伟大时代赋予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
从 一桶水说开去(网友来稿)
作者:高青县教研室 孙春邮箱:jyssc@sina.com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从教师传授知识特别是从量的角度讲,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师具有“一桶水”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也并不难,问题是这“桶水”是怎样的水?是一桶陈腐的旧水或是已污染的劣质水,还是一桶既有传统精华又有现代气息的活水、新水?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读书偶感》中说得最为明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一桶水”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是开放的,流动的,有源头的,常新的。
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只具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应是江河,是海洋。现代学生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已不满足于教师给予的“一碗水”,不然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信息源某些方面很可能超过教师,“被学生问倒”或是某些方面根本不如学生已不足为奇。因此,教师不能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而应代之以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身份处于学生之中参与教学,形象一点说,就是要求教师由侯宝林转变为崔永元。要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的让学生走向前台,充分的展现他们的.思想。教师要用“一碗水引出学生一桶水”,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桶外水”。
通过角色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一角色的转变是一场痛苦的转变,但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关键,它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教师-教材-学生”的多维互动,信息的多向交流就成为必然。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区别。
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知识爆炸”,对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即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将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过去注重教师的传授知识,有了“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
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上升,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用教师的一碗水,引出学生一桶水”的认识;
进而,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又有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寻找桶外水”思想。
从“一桶水”到“长流水”
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教师的知识观要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相对于学生获得的“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桶水”知识的譬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一般的教师知识观。
“学高为师”,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无疑是十分正确。但是,“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知识观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一般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基本停滞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不断重复着过去,传统的信条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知识是以一种文本的形式静止地存在着,并只为一部分人所占有。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际上只是教人如何去适应和忠实于“过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此,传统社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任务是把那些信条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教师是学问的代表,他应该掌握适应传统社会生活需要的一切知识、信条和价值准则。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了“一桶水”就可以应付了。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时代突飞猛进,并不断地被引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知识可以共享,上网可以学到知识。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样社会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的意义能涵盖得了的,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重新构筑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师知识观体现了当代知识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新时期终身学习思想和知识动态观念。
应该指出的是,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因此,他常常高高在上,对学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装纳知识的容器。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霸权”强调的是对文本知识的服从和记忆,藐视个人知识,抑制和打击歧见和批判精神。这种“桶与杯”式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得学校就像一种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而学生就像“迷途的羔羊”。学生的主体精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民主及其价值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几乎完全被忽略。
然而,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需要培育的`是一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了解和适应未来的人。在这样恢弘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知识观就必须变革,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辨证思维能力,加强方法论修养,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教师知识观,既强调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科技发展的受益者,更强调应该敏锐地感知和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这种“长流水”变成为有益于学生发展成长的“鲜活水”。不仅如此,新的教师知识观,还强调教师应该系统地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水平,把这种“长流水”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
变革教师的知识观是伟大时代赋予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
[1] [2]
水客王美文摘抄
他的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闽西南梯田以及散落其间的圆土楼方土楼,黑瓦之上,青山隐隐,有几道炊烟袅袅升起。
他收回的目光落在了墙角,几片枯黄的叶子在微风中颤动,鲜红鲜红的柿子缀满了枝头。
家乡的红柿啊。
红柿树下,是一条小路,青石板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他看不到这些,但这条路的每一块石板的形状、质地、厚薄、凹凸、颜色微妙的差别以及路边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他想起五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五十多年前啊,两代人了,也是这么个深秋季节的清晨。他清晰地记得,土圆楼的黑瓦上的湿露在阳光下一圈圈缩小,几丛“狗尾巴草”迎风摇曳。年迈的阿母把包袱送到他手上,又掏出粗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一堆零碎铜钱,塞在他的怀里。
他感觉到喉咙哽咽,鼻子酸楚,双眼模糊了。他赶紧转过身去,大步向山外走去。山垇口,他回望,阿母孤零零的身影还在村口。他大喊一声“阿母”,眼泪就流了下来。
翻越连绵群山,他来到了汀江边。
千里汀江,滔滔南流。
沿汀江出闽西、过粤东、顺韩江、经潮汕,迎接他的是水天相接的浩瀚南海。
历经坎坷,他只身飘泊到了“南洋”槟城。
他见到了三叔公。满头白发的三叔公庄重地交给他一块残缺的铁板。铁板的一面铭刻着伏羲八卦,另一面是一条破空欲飞的蛟龙。
“俺老了,走不动了。俺家子孙,你要接着走!”
三叔公是闻名客家商界的南洋“水客”,那块铁板就是南洋“水客”的百年信物。
他下跪,双手捧过铁板。从此,就许下了自己庄严的承诺;从此,他的命运就与“水客”命运如影随形。
那一年,开饭店的`李狗三伯给了他200洋元的支票,他带回了家乡。六阿婆一家正闹春荒啊,接到支票喜极而泣。
那一年,七嫂子在独守空房9年之后,用剪刀铰下了一双鸳鸯鞋样,让他带给南洋的“那只鬼”。“那只鬼”接到物品,眼圈红了。后来,七嫂子成了“番嫂”,现在,和她的“那只鬼”生意做大了,子孙满堂了。哦,对门山上的茶亭,就是他们捐建的哟。
那一年,累啊,他往返南洋4趟,带回了卢家的3万洋元支票。每一次回来,他都看到山坡上土圆楼一节节地拔高。
那一年,上海成了火海,家乡第十九路军子弟兵用血肉筑成巍巍长城,抗击日本强盗的侵略。当他把南洋华商捐助的一张张巨额支票呈上时,蔡将军血红的双眼,有泪花闪烁。
那一年,山贼劫持了他。山洞火光熊熊,他赤身滚过洞口的刀床。山贼大叫一声“好汉”,放过了他。
那一年哪,在潮汕的乡村,他遇上了一双世界上最明亮最美丽的星星,他闻到了秋日田野稻草的香甜气息,他想醉倒在甜黑的梦乡。那一年哪,他还是走了,伴随着一声悠悠的叹息和两行滚落的泪珠。
如今,他老了,躺在土圆楼的一张木床上。具体地点是福建省永定县中川乡“富字楼”,时间是1987年的一个秋日。
人们都下地或上山干活去了,土圆楼阳光遍地,很安静很安静。
他往返南洋97次,他想凑齐100次。时代变迁和身体条件限制使他的愿望落空了,他没有“成功”,成了一生的遗憾。
他有名有姓,南洋华商们大多尊称他为“光叔”,而闽西客家人则大多叫他“水客王”。
水造房子美文摘抄
在南美洲秘鲁,有一个叫汪澳维利卡的地方,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用一种神奇的矿泉水来盖房子。这种矿泉水盖成的房子,一点也不比我们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子差,它们不仅造价低廉,而且非常美观、实用。
原来,汪澳维利卡这个地方的水,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矿泉水”,里面富含大量的石膏、石灰、石英等矿物成分。当地居民在盖房子前,都会在房址的地基上先做好一个个砖模子,然后再用一根长长的管子把附近山上的矿泉水导引过来,灌到这些砖模子里。然后聪明的当地人就把接下来的任务交给太阳了,让砖模子里的水在强烈的阳光下持续曝晒。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砖模子里的水蒸发殆尽,就会凝结成一块块坚硬的“砖块”。这样,房子的主要墙体就建好了。
如果说汪澳维利卡人的“水房子”是利用大自然的原始馈赠,那么目前,美国科学家对特殊的“水建筑”的研究则更富有科技含量了。
在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上,一座设计新颖、独特的.“水房子”就曾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它后来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佳的科学发明。
这座“水房子”主体部分完全由水构成,正门及墙体实际上只是悬挂着的一道道水幕,当人们进出大门时,水幕会自动向两边分开。房子的墙体设计蕴含着科学家的匠心和智慧,它不仅是一面面水墙,同时还是一个个超大的“显示器”。一面面水墙由数千个小喷头喷发而成,数千条涓涓细流组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这些喷头通过由电脑控制的传感器,进行开关和速射,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而且图像和文字的清晰度非常高。“水墙”里的传感器特别灵敏,当某个人或物体从外面靠近它时,它能够迅捷地感应到,然后迅速改变水流形状,并且自动拉开一道门,以便让人或物体通过。待人或物体穿门而入之后,传感器则会将自动“水门”关上。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巨大、神奇的“水房子”可以在顷刻间消失不见。像某些科幻电影里的镜头那样,它的屋顶可以从数米高的地方迅速降至地面,像海市蜃楼一般,眨眼之间从人们的眼前消逝,不留一丝痕迹。原来“水房子”的顶部是一个纤薄的水层,房子内部有一个巨型的活塞,房顶在活塞推动下,可以上下自由地浮沉。
置身于这样灵动而富有科幻意味的房子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感叹,科学就像那圣洁的智慧之水,正在一天天冲洗着我们的大脑,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给我们带来一场场神奇的魔术表演。她用一种非凡的魔力,让我们在平凡的现象中见证奇迹,这种魔力有个时尚的名字,就叫做创造。
夏日炎炎,又到苦瓜丰收时,从苦瓜藤架上摘一枚新鲜苦瓜,切成丝片,或独炒或炒鱼干或炒鸡蛋,清翠欲滴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清香,苦中微涩的鲜味,叫我等苦瓜喜食者爱不释口。若家有糖尿病患者,选做蚌肉苦瓜汤是再合适不过的降血糖上品了。苦瓜提取物含类似胰岛素物质,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中医认为,苦瓜性味甘苦寒凉,能清热、除烦、止渴;蚌肉甘咸而寒,能清热滋阴、止渴利尿。两者合用,清热滋阴,可谓一绝。
初遇苦瓜,我尚年幼。有一年初夏牙龈微微疼痛,从小不让孩子吃药的祖母不知从哪里访来一只浑身癞蛤蟆皮似的瓜,清炒后让我吃,虽苦涩难咽,却下肚后立竿见影消肿止痛。从此,我便喜欢上了“蛤蟆瓜”,嚷嚷着要求祖母在自家田地里种苦瓜。
每年草长莺飞的春天到来时,祖母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几株苦瓜。春风一吹,嫩绿的新芽像刚睡醒的孩子偷偷探出头来,祖母怕散养的鸡鸭啄食瓜苗,找来稻草盖在嫩芽上,再在上面罩个破箩筐。待那些新芽随着孩子们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往上长,长出许多藤条的时候,祖母又吆喝着我们去找些树枝、木条来,只见她用布条在树枝木条间缠绕几圈,一个个简易瓜架子就诞生了。那些藤儿攀附在枝条架上爬呀爬,边爬便变戏法似地探出一朵朵小黄花来。待到气温变暖时,花儿凋零,藤上结出了一个个新嫩的小苦瓜。过几天,站在瓜架下仰头凝望,一个个或露或藏的碧绿宝贝便悬挂在我头顶随风摇曳起来。我则带着满心喜悦飞奔着拽来祖母一起数苦瓜,一个两个……怎么数也数不清。远处看,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相辉印在一起,哪个角度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
夏季到来,苦瓜硕果累累,自家吃不完时,祖母会挑选长相“秀美”的瓜让我挨家挨户给邻居送去。到村头婶婶家门口时,我如去其他邻居家一样嚷嚷道:“蛤蟆瓜要不要?”。婶婶是上过高中的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她边微笑着接过瓜,边拍拍我肩膀更正:“这瓜名叫苦瓜,浑身上下全是宝呢。”直到成年后我才知道,苦瓜原产东印度,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均普遍栽培。苦瓜又叫凉瓜、锦荔枝、癞葡萄,《本草纲目》中时珍曰∶“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实及茎、叶相似得名。”
除了送给左邻右舍分享外,祖母还会特意留几个苦瓜做种子,期待秋季时再载种一茬。若是每天观察,你会发现留在瓜藤上的碧绿一天天变白起来,突然在某天又慢慢由白而红。不明真相的我追在祖母身边询问缘由,祖母微微一笑:“这就叫由生而熟啊。”熟透了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排绯红的果肉,我抢在祖母面前摘下低矮处的苦瓜,微微用力掰开皮,小馋嘴朝着丰厚红软的果肉舔了一下,奇怪,怎么一点苦味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香纯正的甜味,咽下口水,那丝丝甜味直入心田,向骨子里直渗下去。我更加迷惑了,望着祖母求解,祖母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连续唠叨着那句:“先苦后甜,先苦后甜”。年岁逐增,阅历告诉我,这大概就是苦瓜的本质吧——一生漫长积累,终于苦尽甘来。
苦瓜未成熟前通体清苦,祖母也前大半生清苦。中年丧夫的她不得已带着三个月大的父亲改嫁另立门户,祖父家香火靠十四、十二和七岁的三个孩子在祖母两头兼顾的苦撑下延续。我时常在吃苦瓜时想到祖母,饱尝人间沧桑之苦的她在我面前从来没说过以前的经历,我所知晓的也都是从亲戚邻里处东拼西凑而成的片段而已。越是懂她的苦也就越明白苦瓜别名“君子菜”的含义,苦瓜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炖炒煮闷都只苦自己,其他菜都不会沾上一丝苦味,祖母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不愿苦别人。
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苦瓜藤也由翠绿变枯萎,栽种苦瓜的祖母也一年年苍老。如今,祖母离开我十多年了,每次站在瓜架边摘苦瓜,我总会驻足站立片刻,仿佛苦瓜会帮我换回祖母的慈爱。
苦瓜藤奋勇而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苦瓜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正是祖母传承给我的宝贵财富,苦瓜,其实并不苦。
公众号:南湖文学
《留住一桶水》是一篇命题作文,文章开头通过一则公益广告写出了缺水的严重性,进而引出了我们不珍惜水最后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呼吁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水龙头,正艰难的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枯竭了。这时,出现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一滴泪水。随之出现的是一句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早上起床,要先喝一杯水;洗脸刷牙洗澡要用到水;上学要带上一杯水;衣服裤子脏了要用水洗;拖地、浇花、浇草要用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用到水。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水的存在。公园里的水流得到处都是,公厕内的水龙头无人关,电视里总能看到某个地方企业污染水源……我们在浪费水、污染水。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在家里,在学校,或者在公共场所,不随意浪费每一滴水;看到有浪费水的不良现象,要敢于制止。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一个好学生,不仅自己要有节水意识,更要用实际行动唤起更多的人节约用水;向家人,向叔叔阿姨,向亲朋好友……向身边每一个人,介绍有关水资源方面的知识,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好处。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一桶水与一杯水》(人教版教师随笔)
教师给学生上课时是一定要备课的,这个备课过程就是储水过程。储水越多就越有利于给学生所需的“一杯水”这个道理是所有当老师的都懂得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有的老师不会处理“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还有的老师不知道、也不会储水、备水。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先说怎样储水。语文教师的“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储备起来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读书学习积累,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同时在上课前的备课过程中积累。这里只说教授每一篇作品前大致的储水过程:
1.详尽研习教材,内容章法尽己所能,必须先行领会,不允许在教材还没有看熟时就去看参考书之类的东西。
2.研究教材编写者选此教材的目的,研究教材的哪些章节能够恰当的完成这一目的的教学。
3.查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资料、写作背景资料,相关评论,作品的'疑难问题。
4.研究教学对象。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疑难。
5.预设解决重点难点的办法。
整个教学准备过程就是教者的储水过程,教者准备了“一桶水”,但是一定不能全都给学生,如果全都给了学生,那危害是不言自明的。这个道理教师们也是懂得的。可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处理不好这个关系,把握不好这个“度”呢?我想主要还是对“一杯水”的含义理解得不好。
对学生来讲,这“一杯水”就是作品的重点难点,“一杯水”就是他们渴望掌握的某类知识,“一杯水”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对于编写者来讲,“一杯水”就是一个教学目标,“一杯水”就是培养某个知识能力,“一杯水”就是某一种情感教育。教者由于没有把握好“一杯水”的含义,不能把水给到点子上,有时急于求成把“一桶水”都给了学生,学生不但没能解渴,反倒因饮水过量而导致消化不良。
我们必须摸透学生对“一杯水”的知识需要,必须把握准编写者对“一杯水”所设定的目标,然后对我们所准备的“一桶水”进行梳理、删减、压缩,将学生所需的“一杯水”及时恰当的给予他们。
这样的“一杯水”才是急学生之所急,救学生之所难。给学生“一杯水”就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次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备水一桶,仅给学生一杯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何愁战役不胜,何愁成绩不高呢。
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