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唢呐王美文(形容唢呐的美文)

唢呐王美文(形容唢呐的美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2篇唢呐王美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唢呐王美文

唢呐王美文

在桠村,唢呐吹得好的人,就数李三毛和王吹吹。李三毛出道早,全村人都叫他锁呐王。按辈份,王吹吹是李三毛的徒孙,但这个徒孙却有点“大逆不道”。他放话说,当唢呐王可以,赢了我再说。

机会终于来了。张铁匠死了娘,请王吹吹去闹丧,和他搭档的刚好是李三毛。桠村吹唢呐一般是两人合奏,互相补充,互相应和,这样吹出的声音才好听。两人合吹了一曲,引出了一片唏嘘声。王吹吹得意洋洋地扬起头看天,斜也不斜李三毛一眼。

天上,笼一层黑云,像要下雨的样子。王吹吹就看着那层黑云,慢悠悠地说,你敢不敢比,比谁能把雨吹下来?!

李三毛一怔,望了望天,沉思了一会,说,好吧,谁先?王吹吹又看了看天,那云比先前更黑了,黑得像要掉下来。雨马上就要下了,不能让他抢了先机。王吹吹有了主意,笑着说,你是前辈,让我先来吧。王吹吹把“前辈”两个字说得很重。李三毛不介意,大度地说,好,你先!王吹吹吸气、鼓腮……一曲哭丧调,徐徐吹了出来。喇叭对着黑云,黑云开始慢慢翻卷。王吹吹哭了,看热闹的人哭了,但雨却没掉下来。泪眼朦胧中,王吹吹看见李三毛抹了把眼睛,手里的唢呐对准了黑云。李三毛吹的是同一首曲子。一曲没吹完,在场的人全都不能自已,众皆号淘大哭。天上的黑云翻得更快了,一团更大的`黑云罩上了头顶。黑云终于掉下来了,变成了哗啦啦的雨,像人们哗哗的泪。

李三毛赢了,但王吹吹心服口不服,说要找时间再比比,谁赢了,才是真正的唢呐王。

不比了,我把它让给你吧!李三毛说。

让给我?你这是臊我脸哩。王吹吹甩下这话,不管张铁匠如何挽留,自顾自收了家伙,回家了。

以后,村里人只能闻其唢呐声,很少见到王吹吹其人了,有时一连十来天也不见他的人影儿。他这是在苦练绝技哩。村里人说。李三毛呢,处变不惊,该干啥还干啥。请他的人,排队成了长队。他经常是走了东家,去西家,很少落屋。这天中午,李三毛从桐村闹丧回来,渴了,环顾四周,没处有水喝。于是,他对不远处一丛杂草说,把水拿来我喝点吧!过了一会,一个人从中走了出来,竟是王吹吹。王吹吹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李三毛喝了水,盯着王吹吹的脸,问,跟了我这么多天,有收获了?吹给我听听?王吹吹却扬了扬了头,说,谁跟你了?我也是路过这儿。李三毛知道王吹吹一向傲气,即使是偷艺,也不会承认的。李三毛转移话题,问,还比吗?当然比!王吹吹挺着胸,脱口而出。好吧,你赢了我,我才高兴哩,李三毛笑着说,你还是跟在后面,小心别让人发现了。说完,他快走了几大步,甩下了王吹吹。

没过多久,大槐的婚期到了。他经不住怂恿,有意请了李三毛和王吹吹。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哩。

快比吧,今天,你们谁赢了,谁就是唢呐王。

刚扯开场子,村里人里三层外三层就围了过来,大喊大叫。

今天,我们比吹流行歌曲,看谁吹得多,吹得好。王吹吹高声说。

好!李三毛手心揉搓着下巴上的胡茬子,低声应战。

这次,你先来!王吹吹说。

李三毛也不推辞,吹了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吹完,人们鼓掌叫好。王吹吹吹的是《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吹完,也赢得一片叫好声。就这样,二人一言不发,你吹完了,我接上;我吹完了,你接上。大槐院子里满是树,像一片绿云,云朵里,鸟儿飞来了,叽叽喳喳地应和。

天,渐渐黑了。灯光,亮起来了。

王吹吹和李三毛还在吹。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二人的嘴肿了,没力气了。吹到半夜,李三毛接不上了,他含着唢呐,吸不进气。一吸,嘴就痛。还吹吗?李三毛歪着嘴问,吹!王吹吹吐出这个字,使出吃奶的力气又吹上了。可是,他只吹到一半,就瘫在了地上。看王吹吹倒地,李三毛打起精神,一曲吹完,也像散了架,瘫了下去。

李三毛多吹半首,又赢了。

毕竟,李三毛上了年纪,经这一折磨,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他就死了。出殡那天,王吹吹披麻戴孝,把李三毛送到了坟地。

第二天,有人说,在李三毛的坟地里,唢呐寂寞地响了一个晚上。一些人不信,就跑去找王吹吹,想问个明白。家里没有,他们就去了坟地。果然,王吹吹坐在地上,一根手指上,全是凝固的血块。嘴里的唢呐,杵在地上,吹出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嘘——嘘——”声。他的嘴,已经肿成了香肠。

坟前的石碑上,写着三个血字:唢呐王。

篇2:唢呐

沁阳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产生于河南沁阳,后来走上国际。

目录简介历史音域音色戏曲伴奏收缩展开简介

唢呐,英文名称为surna,是中华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历史

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为流行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金元时期传入中国。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中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 然而唢呐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北亚的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高加索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索尔纳、沙赫呐伊、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而唢呐则是近代的汉语称呼。

走向国际

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在音乐形式内容以及乐器上都有所改革,唢呐也受到影响。 (一)民族乐团(国乐团)中的地位: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民族乐团, 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铜管乐器较为缺乏,在写曲子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担负起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曲段。而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尤其缺乏中低音域),且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管民族乐团中中低音声部的不足。 (二)独奏曲的发展: 唢呐特殊的音色及丰富的表现力,相较于在乐团中合奏,更适合于独奏。近现代的乐器改革者,首先从传统民间的器乐的曲子改编。其中最有名的唢呐音乐家是任同祥,他在1950年代开始,由山东鼓吹的唢呐曲目中,改编了许多独奏乐曲,其中最有名的曲子是《百鸟朝凤》,曲子中以唢呐模仿多种鸟鸣的声音。其后,许多出生于民间的唢呐演奏者,也纷纷从事新的独奏曲的改编创作。1990年代以后也逐渐出现大型的协奏曲,如关乃忠所写的《花木兰》协奏曲(吸收了豫剧音乐)等。

音域音色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这使得一方面唢呐的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使得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藉由音高的控制,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而哨子的调整工夫,也因此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除了哨子状况的好坏会影响省力与否及音准之外,视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作哨子的细微调整。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戏曲伴奏

唢呐是明清以来传统中国民间经常使用的乐器,其出现的场合如下: (一)戏曲伴奏:许多中国戏曲的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呐,尤其是中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为然,而在清代中叶以后最广为流行的京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呐。 (二)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其中鼓吹乐是指以唢呐等管为主奏打击乐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乐种是山东鼓吹,吹打乐则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一同的演出,比较有名的乐种如像是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这类器乐的演出多在各种节日或地方集市时出现。 (三)民间歌舞乐:用于歌舞的伴奏之用,例如南方的采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又称社火) 常用在节日及丰收等场合。 (四)其他类型器乐曲:如潮州音乐、北管音乐,客家汉乐、还有广东音乐的少数曲目。这些音乐一般是以室内演出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北管音乐经常出现在室外的各种婚丧喜庆的场合。 (五)宫庭用乐:包括以仪式为主的雅乐以及用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鼓吹乐之中,都用到唢呐类的乐器(但有些宫庭乐的乐器名称很难区分是属于唢呐类还是号角类的乐器)。

篇3:去的唢呐声的美文

去的唢呐声的美文

和爸通电话,中间有巨大响声传来,问爸是什么声音,爸说是鞭炮声,问何事,爸说可能是院子谁家买了新车,也可能是谁家走了亲人。完了爸说,你何老师今儿不在了。我愣了一下,怎么会?爸说老师上午带孙子散步回来,晕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何老师是我的初中物理老师,老师的课严肃活泼,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化抽象为生活实例,寓枯燥理论于趣味试验,擅长文科的我也总是高分。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板书认真漂亮、干净整洁。或许早年间的很多乡间老师都是这样的德艺双馨,但这个老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初中物理课并不多,业余时间别的老师都留在办公室里,要么忙于备课批改,要么忙于应酬走动,何老师很少呆在办公室。不上课的时候很少在学校看见老师,但总能在乡间婚丧嫁娶的礼乐队伍中看到老师的身影除了物理老师这份儿正职,老师最钟情的就是吹唢呐。一人独奏又有什么意思?于是镇上凡是有人家有婚丧嫁娶的,老师总乐于去帮忙。为这事儿,老师没少受非议。都在一个镇上,家长们和老师都是乡党,彼此都熟悉,在家长们看来老师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误人子弟。在学校看来,这更是有辱校风。但因为老师教得好,而且再不好找到这么优秀且经验丰富的物理老师,所以谁也不能拿老师怎样。于是,学校和家长们渐渐也接受了。永远记得老师吹起唢呐时那惬意舒展的神情,那样悠然自得,和远处隐约传来的秦腔声,又是多么的'和拍!以至于每次路遇时,我都不忍心因为打招呼而惊扰老师的那份迷醉。

记得有一次下午第一节课是物理课,我们左等右等不见老师来,有经验的伙伴说:老师该不会又去哪户人家吹喇叭去了吧?伙伴话音刚落,教室里笑声一片。果不其然,还真是!免不了老师又挨了一顿训,但后来再见老师,依然一脸平和,若无其事。课上老师给大家解释,上次是真的忘了,以后不会误事儿了。我们都喜欢老师,何况多一节自由活动岂不更好?谁会在意?

虽然大家都蛮喜欢老师的,但老师和大家并不亲热,除了课上及课下该有的辅导之类,私底下并没有和大伙儿打成一片。老师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不卑不亢,不迎不拒。没有最喜欢哪个,也没有最厌恶哪个,对谁都是一个样子,温文尔雅、不怒自威。记得那时候有学生在课上捣乱,老师从不呵斥打骂,只是静静看着那人,等一会儿,等这个人安静了,接着讲课。

回家经常会在路上遇见老师,因为要路过老师家附近。每次遇见,叫声老师,老师都是微微一笑,说一句回来了。像一个疑问句,又像是一个陈述句。像是在问,又像是在回答。

老师走了,我没有来得及回去送他,坐在这里回想当年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原本就有些难过。而一想到以后回家再也不会遇见老师,没有了那句回来了,心里更是难受,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老师从不像别的老师一样问过我,你在哪里上班,工资如何,房子买在了哪里,结婚了没有,男朋友是做什么的。老师好像只会微微一笑说一句:回来了。可是我却再也听不到了。

在我心里,老师永远是年轻的模样,忘情吹着唢呐,动情之处头和身子也情不自禁随着旋律起伏摇晃,而眼睛也是闭着的,那份专注和投入真让人羡慕。

篇4:唢呐诗歌

唢呐诗歌

卖鼠戏的人又走过了,

唔啦啦地吹着唢呐,

在肩上负着他小小的舞台。

我看见

远远的一个失了躯体的影子,

啼泣在长街,

作最后的徘徊。

今天是一个寂寞的日子,

连落叶的声息也没有了。

愈远,愈远,

只听到唢呐还在唔啦啦地,

我是沉入在苍白的`梦里,

哑了的音乐似

停息在荒凉的琴弦上,

象火光样睡眠,

当火焰死时。

篇5:那年的唢呐声情感美文

那年的唢呐声情感美文

临江小镇,落落依山。东南山谷,自小华村以上,林木茂盛,沿山间公路迤逦前行,过白石桥十八里,是大华村。这里十几户人家,远不及谷口小华村几十户的规模,所以有个大字,为因桦树多,而且粗壮高大。

村东头,下公路,趟过一条小河,山道蜿蜒而上,几度于参天的桦林中穿行,我那天走了三十多分钟,来在半山腰。也是深秋时节,相对开阔略平缓的一带坡地上有个瓜园,主人姓王,一位瘦削的老者。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特意来拜访全为了好奇,传言他唢呐吹得极好,过年公社上县里参加比赛的秧歌队老者是吹唢呐主将。

记不得有没有行礼如仪之类的开场白,只是突兀的上前,讲了几句奉承话,最后给老者注视着百般不自在,道出此行目的,想听他吹一曲唢呐。当然要是能多来几曲更佳,如果他真如传说讲的哪样好法,这是心里暗想的话。

于今回忆老者的眼神,当初是骤见确有疑惑木讷面孔后边到底有没有鲜活的心思的,适在心理嘀咕之间,给盯视一下,着了痛处的觉出锐利,而锐利又见似深邃,其中还有某样说不出来的东西,深感震撼随即不觉收敛起轻慢,变得肃然起来。现在想,也许一个人的才情,总是会潜存心底,甚或自己也不能完全明了究竟藏置于何处,偶有电光石火般的间隙,至于倏忽一现。

同来的两人,一位是我家中长兄的好友,也是这里大队长,关键他跟老人学吹唢呐,自幼开始有些年头了,本就蒙他引荐的',我大致是忽略了,或那时节年少轻狂,轻狂则无知已甚,以为与老者彼此性情中人,大可三言两语顿相知晤。哪料到老人毫不理会,跟眼前没我这个人一样。才晓得很冒失的自行招呼,到底给老者被唐突的感觉。眼看他慢悠悠竟自去瓜棚下生火煮饭,手脚都没地方放了,仰头佯装四外张望,窘迫中倒是查知时间赶在中午了。

小米粥,玉米面发糕,咸菜还有葱白蘸酱,喜煞人的是老人有酒。他问我:喝酒吗?这是老人同我说的第一句话。

一块不太大、半边给火熏黑的木板上,一盏玻璃酒杯,我用;两个有东方红字样的搪瓷茶缸,我同伴用,老者自己使碗。酒具也是够花哨。后来,我震惊老人的酒量,我本是贪杯者,加之怎样说起读书上的喜好没在意,只是说着谈论着,兴致不觉高涨起来。更叹服老人历史方面的知识渊博,明显不同于那些江湖说书讲古的艺人只一味演绎,老人所讲则居多是依据正史而来。学校教科书里的古文,好多连同作者,以及作者真正的代表作,都非常熟悉,往往随口道来。

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听者,问者,而不是交谈者了。但是,酒喝得快活之极,尤其是两位同伴离席而去,我跟老者对饮,更加没有拘束,好多平日里读书的疑惑倾泻而出,漫无边际的讨教起来。

于是约略知道老人的家世背景,成分不好属于地主,大家族,弟兄排行最小,自幼不解为生计着想,喜欢读书。土改以后一家人零落殆尽,赤贫如洗。其中最是令人怆然的一件,下好聘礼的未婚妻,因为也是大户地主,一家人同样给斗争的惨,父亲被乱棒打死,人硬生生嫁给了本村一个贫雇农。拿他自己话讲:无家无业,贫无立锥之地,加之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哪晓得活到今天。说来也是政府照顾了,好大恩情呀!

这一句话,我分明见他说来百味杂陈的样子,不好追究了。忽听唢呐声起,正是过年时候那种秧歌调,我一向特别喜欢。循声去找,见那两人各绰一把唢呐在吹,许是借着酒劲儿,身上气韵煞是灵动飞扬。一时间我都忘了此来为是要听老人的唢呐,缓过神,暗赞原来大哥的朋友唢呐吹得凭般好,旁人还能比他更好吗?再转念,也是绝对不虚此行,和老人喝酒喝得畅快,谈论文章和古人的事迹更是畅快,想这样的时光未必很多的,就把杯中酒一饮而尽,飒飒的秋风中,没来由的大感兴之所至。

老人旁边看着,笑微微的问道:你喜欢这个?我忙点头称是。他又问道:喜欢它什么,说说看。我回道,我也是矛盾,本来好静的,可是对这个唢呐的热烈有点偏爱。到底喜欢那样说不清。老人抿一口酒,淡淡的道:听听就好了,不必学的。伤气。我茫然点头。

一会儿,那两人搁下唢呐去山腰里打核桃了,没再回来。我过去取来一支,拿手里摆弄,老人示意递给他,我恭敬的托举到他面前。接过去后,他又指着瓜棚里让我去拿一个物件。那是一个木制的小匣子,暗红漆色,蛮精致的。老人打开来,取出一样东西,后来我知道是唢呐的哨子。老人给唢呐换上哨子,擎在手里对我说:小老弟,你大老远跑来,要听这个,老哥哥就我献丑了。

接下来小一个下午,直到日头快落山,那位大队长朋友打发孩子来叫我回村里去,这期间,我一直听老者为我吹唢呐。也不能说是为我,因为,他几乎是任意为之,由着性子在吹奏。起初,我听不出与先前那二人相比的好坏,只是明显的感觉老者的音调更绵长悠远,同是春哥扛活这个曲调,老者吹来竟然让我真有那样听耳入心的感觉来。再者,好多曲子从来没有听过,不像那二人吹的尽是平常流行的歌曲之类。到后来,莫名的感动,时或绵思畅想,时或神凝如滞,时候愤气填膺,时或有泪欲流。

回村子路上,想这唢呐的曲子和音调我都喜欢,总之不像广播里那些瞎闹腾的味道,要说更自然更原始吧,圆润之处显是人的心迹加工造就而来,只是不懂得撩拨自己心情的地方在哪里。以此推想,世人都道知音可贵,的确是那样。我很尊崇这位老者,他的唢呐我听来如醉如痴,然而无从了解他的思想,甚至自己所以感动的缘由也难于用语言描述,那我真正不是知音者。

天色没有完全黑下来,一轮圆月悄然悬在树梢头。路边小河水要么切切如私语要么清爽激扬分外透人心脾,耳边再不住的萦绕唢呐声,念兹在兹,想老者似乎随意提及他正是在未婚妻出嫁那日学的吹唢呐,我忽然醒悟到,我这遭竟真是一番难得的享受,只是怎忍心为自己的享受安上一个名目?说我是来秋山深处的桦林间欣赏了一出悲剧?

老者道是早年间,每个正月里公社秧歌汇演,他当年的未婚妻都跟着本村秧歌队扭秧歌,还是打头的。那容貌身段自属十里八乡上上之选,设想若两人都参加秧歌队去县里扭秧歌,看着已为人妻的心上人搓动脚步,翩翩起舞,他吹唢呐的那颗心流出的是血还是泪?也许年年岁岁事仿佛,岁岁年年人迟暮,眉眼遮霜,心境蒙尘,纵使奈何桥搬来阳世,这样一路舞过去,这样一路吹过去,都无心分辨了?

揣摩自己的体会,如那唢呐声的高亢,响彻山谷,我浑然不解何以凄厉若然,而又曲调欢快的不行?风吹桦树林,惊情瑟瑟,溪流清涧水,月影依依。唢呐声,分明是将忧作喜,每一分嘹亮,盘迂心头,萦回身侧,且渡风而出,悠然递远。音色与曲调,乍听十分欢畅,回味则极是忧伤。悲凉与亢奋,填塞胸间,越是盼着那音儿再高些,而高出的妖娆即成印迹脑海的挣扎。它唤出一种情绪,隐隐觉着,有那终究是甩不脱,摆不掉,挽江河水,倩它净洗千日;迈千万山,斩踪截影我就避让三年,然无能消却一般!偏又难以寻常的悲喜来称名,只晓得是植根在心底。

其实许久以来,我暗自猜想,那年的唢呐声,若我所感悟,其在老者意中吗??

篇6:宋志军唢呐王阅读答案

宋志军唢呐王阅读答案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风,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

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而小唢呐却有点儿坐不住了,几次他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原来,这李伯不知怎的,打从前年祝寿就为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小唢呐对此是又疑惑又气恼,疑惑的是这李伯的行为实在费解,他哪来那么多钱?又为何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呢?气恼的是自己父亲为何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呢?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

岂料李伯沉吟了一阵,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唢呐演奏的介绍生动形象又不免夸张,不仅引出唢呐王的出场,还突出了唢呐王演奏技艺的高超。

B.李伯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导致了唢呐王的去世,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唢呐年轻气盛,有浮躁的一面,但是敢打敢拼,不失真性情。虽然一开始对唢呐王有所误会,但是在唢呐王倒下之后,知道真相的他追悔莫及。

D.小说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妙,既有比喻、对比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也有肖像、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可谓精彩纷呈,使人身临其境。

E.小说既有父子打擂的紧张情节,还有民间技艺的魅力展现。塑造了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

(2)唢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描写唢呐王的出殡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DCE(D3分C2分E1分)

试题分析:A是介绍“唢呐”和“笙”的合奏;B“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错误。E“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有过于拔高的嫌疑。

(2)①演奏技巧高超的唢呐王;②用心良苦、设法激励儿子精进技艺的父亲;③执着于民间艺术、有强烈的传承责任感的民间艺术家。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3)①描写了宏大肃穆的送葬场面,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艺术效果;②表达了人们对唢呐王的敬重、烘托了人物形象;③表现唢呐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深化了主题。

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主旨和凸显人物形象。此题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4)①情节起伏转折;②善设悬念;③形象鲜明,前后对比;④语言生活化、质朴自然;⑤意蕴丰富、主题多样。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题目,注意从选材、材料的作者安排,主旨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的角度回答。

篇7:唢呐声声作文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每当听到凄惨的唢呐声响起,我就明白有人落架了,要办丧事了。现在,丧葬的习俗依然沿袭不变。

在本地,人们都对逝者十分尊敬。还有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有个好老子,就有个好喜事;有个好儿子,就有个好丧事。”所以不仅为了孝道,还是为了面子。因此人们一般将丧事办得很隆重。

一般,办丧事是从一声声唢呐开始的,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办丧事了,左邻右舍的人们会自发到逝者家里帮忙张罗后事。

然后,人们就开始布置灵堂,灵堂一定要扫干净。之后,在灵堂中放逝者的棺材,逝者长子买的花圈,长明烛,香台。然后将逝者的身上擦洗干净,换好灵服。移到棺材中,再用棺罩罩好。

之后,就开始采办办丧事的食材,请厨师,还必需杀一头猪。

到了中午,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了,逝者亲朋一般都要买花圈和火纸。说起火纸,这一般都是我们这里的人认为逝者到阴间需要过路钱。所以后辈一般给逝者烧大量的火纸来彰显孝道。

这时,丧歌队就辛苦了,丧歌队一班都用鼓,锣,唢呐来演奏,有的唱歌。比如说天地开场,日吉良辰,鲁班到此,修此华堂。还有许多的歌词,又比如在结束时唱的歌词:天上金鸡叫,地上紫鸡啼。看看天大亮,正是收场时等许多的丧乐歌词。

这些歌词有的优美,有的婉转,有的凄惨,有的悲痛。总之各有特色。

慢慢的,伴随着各有特色的丧乐和悲凉婉转的唢呐声,我们到了夜晚。此时有三个大活动,游时,打丧鼓,守灵。

首先开始游时。游时就是由丧乐队带领逝者主要亲人,围绕着用办丧事的凳子所摆成的“奠”字和灵堂来回转七圈。祈求逝者到阴间平平安安,一帆风顺。

其次就是打丧鼓。打丧鼓是由一位老人来办的。每一个村都有专门的打丧鼓的.老人。只见一位老人便打丧鼓边唱着词。词一般都是传唱的老故事,也有随口创作的。有一次,我们村有办丧事的人家,我就在他家听过打丧鼓,并且我就记下了一部分词。例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开下歌场。慢慢的,到了结束的时候,词是这样的: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誉万年兴。唱完之后就结束了打丧鼓。

最后就是守灵,人们都相信这是被逝者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都坐在灵堂里。并且不时地点香和烧纸。并且一守就是一夜。对于我这样的好动的人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

一夜就这样就过去了,只要耐下性子,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第二天早饭过后,就是要开馆了,只见棺材一开,唢呐声四起,哭声绵绵,前来吊唁的人们依次走看完了就得封棺。然后用八个人将棺材抬往提前选好的墓地。本地采用的是土葬。这是因为人们都相信“落叶归根”这句话。

将逝者安葬好后,丧乐队散去。一大堆花圈簇拥着新添的坟墓,似在替亲人守护亡灵。之后亲人的祭奠,还有“烧七”。最隆重的是五个七天后的“烧五七”,主要亲戚都到场给逝者放鞭炮烧纸钱,自此一场丧事才算结束了。

岁月流逝,唢呐吹了又停,停了又吹,一声一声响在家乡的村落,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篇8:学吹唢呐作文

暑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到学校学吹唢呐,

学吹唢呐作文

。走到学校的大门口,我就开始紧张起来了。

很快到了教室,我看见了一个象喇叭的东西,觉得很稀奇,老师说那就是唢呐。这时,老师先要我唱首歌。我就唱了首“红星闪闪”,唱完后,老师表扬我唱的好,这可能就是所谓大人们报名上班

然后,老师教我做准备动作,一边又给了我一把唢呐的部件问我:“你能不能把它给组装起来?”我看了一下每个部件,就知道什么组装了,一下子我就把部件给组装了一个唢呐出来,

这又是我暑假里的快乐一天。

篇9:陕北唢呐散文

陕北唢呐散文

在陕北,最有魅力的民间艺术,非陕北唢呐莫属了。它是陕北一道舞动灵魂的景色,早已名扬天下,为世人所知。

你听,一杆长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吹出一个欢天喜地的新面貌。红边牛皮鼓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敲出动人心魄的新感受。一面铜锣地动山摇,声势宏伟,好似闷雷掠空,打出振奋人心的新气象。双镲震天动地、响彻苍穹,犹如猛浪激岸,拍出农家期盼的新生活。

——青铜唢呐吹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这就是举世无双的陕北唢呐。

你看,他们来了,一群彪悍的陕北汉子吹打着来了。悲伤时,苍凉哀怨,萦绕低回,如泣如诉;欢快时,悠扬悦耳,亢奋激越,气势磅礴,把勃勃的生命激情向四方张扬!真乃“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柔和时,一马平川,如沐春风,恰似微风轻轻拂过汪洋大海。

陕北唢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汉唐,距今有两千多年。在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凡是庆天贺地、乔迁新居、感恩送锦旗金匾、过寿、孩子满月都要邀请唢呐乐班,红白喜事更不要说了。唢呐成了陕北人的精神依托和忠实的伴侣,死死活活就爱听那婉转曲折的唢呐声,就爱看那忘我演奏的唢呐乐班。可以说是祖祖辈辈离不开唢呐。过满月的娃娃,咿咿呀呀学语的幼儿,就听到了唢呐;成年后又是唢呐成就了人生美好的姻缘,一生的生活真不知道与唢呐亲密接触多少次,而最终又被那凄凉悲恸的唢呐声送进苍黄浑圆的山峁,或者那些沟壑纵横山梁绵亘的洼、坳、畔上。

就是陕北唢呐的魅力所在,已与陕北人密不可分,生生死死在一起。

陕北唢呐手不是从高等学府毕业的高材、科班,而是黄土地里生来黄土地里长大黄土上勤劳播种收割的朴实的农民。一个村里人,或一家人,或几家嫡系亲属就组成了乐班。一年四季,部分刮风下雨,飘雪寒冬,奔波在陕北这块热土上。

“唢呐来了!唢呐来了!”一群毛孩子站在高高的山丘上一声呐喊,挥扬着胳膊,欢呼着,跳跃着,一捧捧黄土淹没了他们的视线,可无法淹没他们激动无比的心情。忽然间,一声嘹亮的长号恍若隐雷从天边而来,唢呐乐班的器乐旋即排山倒海、骤然响起。顿时,打破了寂静的山村,打破了山野的宁静。循声望去,扎着白羊肚子手巾的憨厚男人尽情演奏,忘却了寒风的凛冽,炎日的暴晒。鼓手咬着牙齿,使劲全力打击着那个牛皮红鼓;铜镲手用尽了自己的手力,一手高抬一手回应击打出激越的镲镲声;打锣人把锣提得与人面同高,闭着眼睛忘情地打着;两个唢呐手时而仰面朝天,时而弯腰俯地,时而面对面吹,时而背对背吹奏,忘乎所以。再看唢呐手那鼓起的两腮,一会似乎要爆裂了,一会似乎要沉陷了,一会又似乎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唢呐乐班两边的男女老少驻足观看,水泄不通的围观人的情绪也会达到极致,忘却了这一天跟在唢呐乐班后面的新娘子。

在白事上的唢呐手,吹奏的曲子大多以悲伤为主。从一早开始待客的悲哀乐曲开始,一天三次断肠的烧纸吹奏,到夜晚踩跪的吹打;从迎帐游街,一天的出子饭,到夜晚的撒路灯;从开吊的黄昏开始不绝于耳地吹奏,一连四五天,甚至七八天地吹奏,到谢世人安葬于黄土下。唢呐手杜鹃啼血般始终如一地吹奏,为的就是主人和亲朋好友的那份惬意。如果单独把唢呐手隔离,听者一定会听者曲子而泪流满面。谢世的人一旦下葬,唢呐手立刻收起乐器,从那种忘我的情节中回到现实,说说心事,也为主人失去亲人而哭泣。

唢呐乐班在乔迁新居、感恩送锦旗金匾、过寿、孩子满月等场合,演奏的不是那么起劲,但也成规模,高潮迭起,精彩绝伦。你闭着眼睛认真听,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一会在似万人行走在平川大道上。犹如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

陕北唢呐乐班,多则八九人,少则六七人,最少也是五个人。老辈人把唢呐叫“龟兹”。据传,唢呐是从遥远的古代西域龟兹国的艺人传下来的,另外一说是汉唐宫廷被贬的伶人流落民间而传下来的。旧时,唢呐手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被人们讥笑为吹鼓手,归三教九流下九流堆的人,往往把他们和拉叫驴配种的、阴阳巫神归于一类。人们甚至吃饭不和他们在一起吃,结亲不和他们攀亲。其实他们都是穷苦潦倒的民间艺人一族,他们斜挂那杆青铜唢呐,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行当艰难谋生,长年风雨雪霜中四处奔波,生存颇不易,其中好多唢呐手是残疾人或“半堂”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唢呐逐渐成为了一种优美的艺术,唢呐手的地位也逐年提高,渐渐被人们接受。经过风雨洗礼的陕北唢呐,犹如一朵盛开的山丹丹花,在陕北大地上开得姹紫嫣红、灿然夺目。由过去的人数少,改为今天几十人、几百人的大乐队,或团队联合吹奏,把独奏、合奏、联奏融合为一体。也由过去走乡串村走向了纷繁的社会人生大舞台:每年正月的唢呐合奏拜年;城市大街秧歌汇演、唢呐汇演,都以气势豪壮的大团队阵容展示的。陕北出色的唢呐手凭借精湛的演出,不管在哪里演出,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乐曲总能让广大观众享受一次难忘而丰富的文化大餐。他们到大城市的农民运动会上吹奏,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吹奏,还走出国门吹到英伦三岛、柏林古都,摘得了国际金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唢呐的曲牌丰富多彩,精美绝伦,成为陕北民间独领风骚的一大品牌,一张美丽的名片,一张亮煌煌巍巍然的地域标签。《狮子令》、《大摆队》、《得胜令》、《大开门》、《苦伶仃》等脍炙人口的曲牌在仰面高天厚土,鼓腮凸帮的唢呐手口中久吹不衰,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群体中久听不厌,仿佛金质的音色注入憨厚的陕北人血液里,把天回地应、水波即兴的旋律回响在岁月的星空。

篇10: 王胖子美文

王胖子美文

王胖子先前是厨子。方圆几里人家的红白事,都请他。

王胖子有三道菜做得出名――好吃。一道刀面白水肉,一道茨菇肉片浇头粉丝,一道猪血子汪豆腐。

“得罪,刀面肉一碗。”

“得罪,得罪,浇头粉丝。”

“得罪,汪豆腐,不烫。”

“哎!四爷啊!豆腐不烫噢!”

“不烫,不烫。”桌上一片笑声。

“不烫。”一勺子下去,嘴烫得歪歪的。“噗嗤,噗嗤”吐着舌头。“王胖子啊!豆腐不烫吧!”

散席后,揩着嘴,有人嘴里叼着火柴头,用火柴头剔牙。“嗯!王胖子菜烧的不丑。”

王胖子听了,“哼”了一声,笑了一下。

王胖子菜烧的不丑,已是公认。“王胖子唉,你菜什么烧法子的?”王胖子笑,不答。王胖子做厨子,时有几个同行暗中注视着他,可看不出个道。王胖子有回酒喝多了,说了一大堆,有句话入了大家的心――“他妈妈的,烧的好吃呢,我把手剁下个哪,不放味精就好吃啦!”。他妈妈的,怪不到的,每次配厨料单子,开那么多味精的。

王胖子的酒后话,解开了大家的迷。倒是以后方圆几里的红白事,很少有人请他做厨子了。

王胖子要吃饭,厨子不做,做什么?以前弄惯了的七碗八碟,现在改行,还真难!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王胖子驾轻就熟,摆摊子卖熏烧。

熏烧摊子开在小镇上的十字路口,没有店面――其实也不需要店面,平板车上加个棚,围上一层纱――挡住苍蝇。家里两间房子做作场,熏烧做好了放在车里,早早的占据十字路口的一角,在车上做个门脸,招牌就叫“王胖子熏烧店”。

开张的那一天,刚过晚八点王胖子就推着车回家了,车上只剩下了砧板和上面的一把刀。他们家的大黄狗围着车子转来转去,一会儿凑到车旁嗅了又嗅,一会儿又到路边翘起了狗腿。王胖子一路上哼着小曲――看来生意不错。

到了第二天,晚上近十点王胖子才回家,车上砧板旁,整只的熏烧鹅睡在那里。大黄狗不在围着车子打转了,腆着肚子,撵着野猫,一路窜来窜去。

一连几天,王胖子都要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整只的熏烧鹅依然睡在砧板旁。大黄狗比以前又胖了些,“王胖子啊!到底是你家的狗,就多大啊!”。王胖子又哼起了小曲――调子像哭丧。

后来没过几天,镇上的十字路口再看不到王胖子熏烧摊子了,也看不到了王胖子,王胖子消失了。

“王胖子呢?胖子到哪块去啦?”

“哎!王胖子也真是的,厨子做不好,熏烧又卖不好,怎个好呢。”

“王胖子做厨子靠味精,熏烧又不能靠味精的,你个卤子要好呢。”

“嗯呢,熏烧就是要靠老卤子,不能不好吃的。”

“恐怕王胖子外去跟人家学去了。”

“晓不得来。”

人们的议论和猜测被一阵鞭炮声打破,十字路口上的一角又被王胖子熏烧摊子的推车占据了。

“王胖子,熏烧摊子又摆啦?”

“嗯,嗯!”王胖子扇着蒲扇赶着苍蝇。

之前人们的议论和猜测现在变成了广而告之。

“你晓得,王胖子熏烧摊子又摆啦!”

“噢!又摆啦!”

王胖子熏烧摊子又摆了,一天、两天,渐渐的摊子前围的人多了起来。

“好玩呢,王胖子几天不见,现在做的熏烧味道还就不错呢。”

“嗯呢,特别是猪头肉还就好吃。”

的确,王胖子的猪头肉真好吃,一天卤五个猪头都不够卖。晚上四点出摊,过了五点基本上就买不到王胖子的猪头肉了。他们家的大黄狗又凑到了摊子前,在四周嗅了又嗅,时不时的停下来,站在原地,流着涎水,死盯着砧板上的碎肉。

“王胖子的猪头肉真好吃。”

“嗯,是好吃呢!”

“恐怕里面放那个的。”

“放哪个的?”

“放,放……”说的人支支吾吾。

王胖子猪头肉里面放那个的,暗地里传开了。可有的人不信,“不可能的,王胖子的熏烧鹅子就不好吃,要放,肯定鹅子里又放,他鹅子怎不好吃的?”不相信的人反问道。

传归传,王胖子的猪头肉就是好吃。现在有时候不上摊,在家里就卖完了。

派出所的李所每天下班后也要到王胖子摊前买点熏烧。王胖子见了李所,喝了酒似的脸胀了通红,低着头。“领导,下班啦。”――王胖子称李所为“领导”。说着,王胖子从摊子的底下拿出切好的猪头肉,“领导,给你留着呢,猪公嘴上的毛弄得干净呢。”

“噢!多少钱啊?”

“你把十块钱。”

“十块钱啊,不要吃亏噢!”李所付了钱,走了。

王胖子稍稍抬起了头,瞄了一眼李所的背影。

王胖子的熏烧摊前好不热闹。怕买不到猪头肉的,有的已赶在出摊前到胖子的家里买去了。渐渐的人们发现了个秘密,王胖子家里多了个穿花衣服的女人。

“怪不到的,我说王胖子的猪头肉这么好吃的,原来他家多了个女的,八成是那个女的做的。”

“我说的呢,王胖子那个几天到哪块去的呢,是请做熏烧好手的!”

“不要瞎说,还好手呢!那个女的把手剁下个烧的啊,还不是放那……那个的。”

人们又开始议论起来。王胖子的猪头肉好吃已吊不起大家的味口,谈的多半是胖子家穿花衣服的女人。

王胖子站在熏烧摊前感觉到了大家异样的目光。

由于熏烧卖的快,王胖子每天早早的就打烊了。每次回家收拾摊子的时候,穿花衣服的女人都问:“猪头肉好卖,鹅子怎卖不掉?”王胖子不答。问急了就说:“留给你和大黄吃。”穿花衣服的女人竖起了拳头挥了挥,放下后又去收拾摊子了。

王胖子每次收摊回来,都要剩一两只熏烧鹅。穿花衣服的女人有点纳闷,熏烧鹅和猪头肉都用的一个老卤,难道味道不一样。王胖子端起酒杯喝他的酒,穿花衣服的'女人开始吃她的猪头肉和熏烧鹅,女人咂了几下嘴,有点生疑――味道还真的不一样,熏烧鹅的味道差多了。穿花衣服的女人按住王胖子的一只手:“胖子,熏烧鹅里你没放我熬得卤?”王胖子不答,只是端起酒杯喝酒,穿花衣服的女人又按住了王胖子的另一只手。王胖子动不得,眯着眼:“明天卤子你自己放。”穿花衣服的女人松开了手。

王胖子的熏烧生意好。过了六点,猪头肉,熏烧鹅全卖光。

王胖子家有个穿花衣服的女人已不再是秘密,但女人从哪里来的?

王胖子自小就成了孤儿,小时候他家一顿,你家一顿,吃着百家饭。长的个刀螂样――瘦啊!长到了十二三岁,能自食其力了,就安到村里,一面做通讯员,一面在村部食堂帮着烧饭,烧着烧着,烧成了厨子。干了几年厨子,可能是菜香熏的就变成了胖子。现在摆摊卖熏烧,生意好不谈,又交了桃花运,弄了个穿花衣服的女人。

李所在家里就着王胖子摊上买来的猪头肉正喝酒,张大肚子拎着两瓶酒走了进来。

“李所,喝酒啊!”

“噢,大肚子。”

张大肚子在李所的对面坐了下来,“王胖子猪头肉还就好吃。”说着不冷不热的笑了笑又看了看李所,拈了块猪公嘴放在了嘴里。

“王胖子猪头肉是好吃,人家在熏烧的味道上下功夫,你倒好,搞歪门邪道。”

“李所哎,不是整顿过了吗,罚又罚过来。”

“这次重新开张还要请你大领导光临呢!”

“这回不得小姐来?”

“我保证,狗六的再有小姐。”

张大肚子要重新开张的是一家浴室,浴室就在镇上的十字路口边,王胖子的熏烧摊子就摆在浴室的门口。张大肚子腆着个青蛙肚子整天在浴室里晃来晃去。

张大肚子和李所是发小,尿水和烂泥就在一起了。还是没办法,实名举报,李所带了几个人把张大肚子的浴室给端了,抓了几个小姐和几个。张大肚子的浴室就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期间,张大肚子也没闲着,趁机又把浴室重新装修了一遍。

王大胖子的熏烧摊前围满了人,厨刀在砧板上飞快的剁着。大黄狗“呼哧,呼哧”拉着舌头,注视着地面,碎肉一落到地上,就扑了上去。

张大肚子找过王大胖子几次,说王大胖子的熏烧摊挡住了浴室的市口,要王大胖子挪个位置,王大胖子没有睬他,还是早早的占据了十字路口的一角。

……

“你晓得,张大肚子的浴室给端了。”

“怎个不晓得,不是老早的事啦。”

“嗯呢,好玩呢。”

“什么好玩,抓几个小姐的。”

张大肚子的浴室给端了是好久的事了,抓了几个小姐和几个,王大胖子是其中之一。王大胖子熏烧摊打烊,就到张大肚子的浴室洗澡,一来二去就跟浴室里的一个小姐熟了,小姐也经常到他摊上买熏烧。李所带人进去,他正跟小姐在房间里。到了派出所,罚三千可以走人。王大胖子算了算,三千块够他卖一阵子熏烧的,舍不得罚。不罚,拘留七天,王大胖子就在看守所呆了七天。

七天后,王大胖子回到了家,同时一个女的也敲开了他家的门。

“来啦,没事吧。”

“我回老家去了。”

“你老家那么远,回去还来干吗?”

“我想,我想……”

“想做小姐。”

“屁话!我想跟你好!”

“我自身都难保,熏烧又不好卖,还不知道干什么呢。”

“继续卖熏烧。”

“还卖熏烧?把你还要赔进去呢。”

“就卖熏烧,我来卤。”

王胖子摆摊又卖起了熏烧。

穿花衣服的女人做卤的时候不让胖子看,胖子有时也看到几个黑色的壳,闻一闻有茴香味。

“你看,穿花衣服的女的坐到王胖子摊子上了。”

王胖子的熏烧摊生意太好了,胖子也忙不过来,穿花衣服的女人也就跟到了摊子上,帮着打下手――收钱。大黄狗一边盯着地上掉下来的碎肉,一边盯着穿花衣服的女人。

“王胖子熏烧店”干脆改成了“王胖子猪头肉”,猪头肉成了招牌菜。来买的人一半冲着猪头肉,一半冲着穿花衣服的女人。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穿花衣服的女人不在做卤了,改由王胖子做了。

篇11:王老实美文

王老实美文

认识王老实,是因为补车胎的缘故。我上下班的路上,不知为何总是碎玻璃特多,路面虽然天天有清洁工打扫,但老是扫不干净,因此修补车胎也就象吃饭一样,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王老实识字不多,读书时成绩不好老是逃学,父母无法,只好让他缀学利用家里的临街门面开了家修车铺糊糊生活。说是修车铺,其实王老实啥也不会修,只是帮人紧紧螺丝、补补车胎而已。王老实也不说假话,干脆挂了一个专职补车胎的招牌。晃眼间,三十余年过去了,王老实还是不会别的,但补车胎的手艺却是无人能比。凭借铺面市口好,手艺精湛,待人热情,收费又合理,王老实的.生意就特奇的好,好多人都是慕名远道前来补胎,据说临近的四五家同行一年的总收入也比不上他一家。

王老实是忙碌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无论你何时光顾铺子,看见的都是他陀螺似的身影。不过他再忙,修补每一个车胎时的那份认真却常常让人感动。别人车胎补好后,常常例行公式地稍微检查一下就完事,王老实则不同,他会戴上老花眼睛,拿上小镊子,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检查,不找到“罪魁祸手”他常常决不罢手,有时碰上实在找不到什么东西的,他也会用小镊子把沾附在外胎上的小铁屑小石子什么的清除得干干净净。

光顾铺子次数多了,自然与他也就熟识了。逢他修车正忙时,没事也爱在他建在铺子后面的小别墅内转转。一天转到他家院子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一块木板好象掩饰着什么,就随手翻开,竟是满满一袋子玻璃碎片,是人工敲碎的那种,很细很均匀,一粒粒米粒大小放射着刺眼的光芒……

篇12:爸爸的唢呐的散文

爸爸的唢呐的散文

春节又要到了,思念父母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那老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念他啊·····

爸爸,爸爸,你在哪里啊,你和我妈妈还好吗?我好想你们啊····

往事如烟,我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依稀的记得,在我刚记事时,爸爸就是一个可亲的人,虽然有时严厉,但从来没有打过我,还不时的老是夸我,说我懂事,说我是好孩子。我爸爸中等身材,长得很帅,很瘦,梳个背头,虽然黑一些,但是看去是那么的精神。竟管那时后生活很苦,但爸爸总是那么的乐观。我的爸爸还是个大孝子,我奶奶有病,瘫痪了八年,爸爸,妈妈伺候了八年,奶奶说东,他就东,说西他就西,从来不顶嘴,还不时的买好吃的给奶奶吃,奶奶想到那里,就背起奶奶去那里·····这些都是妈妈和我们说的。我两岁的时候奶奶就离开了我们了····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影响爸爸的乐观。

爸爸有一只唢呐,爸爸最喜欢的。爸爸是工厂歌舞团的,五八年,齐齐哈尔成立电视台,把我爸爸借去了,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因为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只有单位,和领导才能看得到。后来爸爸自己主动要求调回来的。

爸爸的唢呐吹的可好了,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

有时候,爸爸的'同事来到我们家,爸爸就拿出来唢呐,吹了起来,哈,别提多好听了,如歌如泣,动听及了,那优美的高亢声音,越过了希望的田野,飞过了流淌的嫩江,在那绿色的草原上嘹亮的回荡着,穿透了苍穹,就像那白云一样,在蓝天里飞翔……欢乐的唢呐声,给我们困苦的生活,带来了欢快的笑声····爸爸好棒奥,在我的心里,爸爸好厉害啊,什么都会。

爸爸十五岁从河北老家,闯了关东,来到了东北学艺,学习唢呐,你说能不厉害吗?爸爸的师兄弟,有的在中央乐团,还有在煤矿文工团的。我的童年,我的少年,就是在爸爸的唢呐声中度过的,虽然很苦,但有爸爸的唢呐声陪伴,我们也是幸福的····

就是在爸爸退休以后,我爸爸还被我的单位领导请去,和我一起排练节目,到市里文艺会演,哈哈,竟然得了奖,厉害吧。

爸爸走了,永远的走了·····他的唢呐声,却一直在我的梦中,他的唢呐吹出的歌声,将会陪伴我终生,我那思念的心····又一次响起了怀念的歌声····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