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小境界的美文(灵魂最高的境界美文)

小境界的美文(灵魂最高的境界美文)


篇1: 小境界的美文

小境界的美文

在佛教中,有108种烦恼之说,佛教的理想就是克服这些烦恼,达到涅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佛家认为要从“心”开始,曰“修心”。

常见的修心方式是数佛珠,佛珠以108颗一串者为“上品”,用手缓缓捻动这108颗念珠,便可破这“百八烦恼”。还有“拜正”:一步一叩首,在潜心跪拜的过程中,即抵御了一个又一个的烦恼。108拜,便可抵御108种烦恼。

还有一种方式,更是意境悠远:古寺、老树、昏鸦,突然,钟声响起,“惊”起昏鸦一片。这钟声一波波漾向田野、村庄,顿时,一切都有了生机,但见炊烟袅袅,牧童斜坐牛背,笛声悠扬,村妇挥动围裙,召唤小儿,老人眯着眼蹲在墙根,如老僧般入定。

这一幕幕人间烟火如电影画面般回传至寺院,让敲钟的僧人愈加兴奋,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如挽弓般将木槌满满拉开,在108下的起起落落中,他的心也随着那钟声飞出寺院,飞向田野、村庄。

修心方式不拘一格,历史上就有位老兄选择了下面这种修行方式。这位老兄名叫李甲龙,韩国人,生于1860年,在他24岁那一年,入山修行。进山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建塔!

建塔的原料,是散落在山谷和路边的石头,为增加难度,李甲龙规定,石头之间不能用粘合剂,不能为便于修筑,而对石头进行任何人工斧凿,最难的是,他将塔大多建在了悬崖上。

他白天建塔,夜晚诵经,饿了,就以野果充饥,这样一干就是30年,不多不少,一共建了108座塔。这些塔一二十米高,形态各异,如108条好汉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

李甲龙去世后,这些塔成了景点。当游人站在山脚,仰望这些建在绝壁上的.石塔,震惊之余,石塔的建造方法,一直像谜一样,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如此艰巨的工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做到的呢?

现代人的烦恼,层出不穷,又岂止108种?我们已很难像李甲龙那样,割舍尘世的一切去做个苦行僧,我们所能做到的,或许仅仅是在面对纷扰的世事时,尽量让自己淡然一点,如此,虽不能抵达佛家的涅境界,亦能进入一种恬淡自适的人生小境界。

篇2:大境界与小乐趣美文摘抄

大境界与小乐趣美文摘抄

为了——当然不止是为了——身心的健康,第一,要善良仁爱。人生有许多快乐,首先是做好事最快乐,理解旁人与原谅旁人最快乐。第二,是大境界与小乐趣。大境界,就是说不争一日之短长,不计较鼻子底下那点得失,不在乎一时的被误解、被攻击,赢得起也输得起,随大流得起也孤独得起、孤立得起,无私至少是少私故少惧,胸有大志则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总是能在不同的境遇中看到光明、看到转机、看到希望、看到教益,叫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大境界不搞小争斗,不为别的,至少是为没有时间。把时间放在蝇营狗苟上,斤斤计较上,鸡毛蒜皮上,你说,他这一辈子还能有多大出息?

小乐趣是指不拒绝小事情,并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快乐也是价值。快乐不仅在生活的终极目标远大理想那里,也在生活的具体而微小的各种事项与过程之中。快乐不仅在于达到目标,也在于为达到目标而走过的全过程。黎明即起,洒扫庭院,是乐趣。买油条或者熬稀饭,磨豆浆或者煮牛奶,烤面包或者茶泡饭也是乐趣。挤大巴,看众生,看情侣们到了公共汽车上仍然脉脉含情是一种乐趣。订份报看很好,到公共阅报栏免费看好多种报也很快乐。做饭炒菜烙饼包饺子买现成的速冻饺子洗碗很快乐,修自行车修抽水马桶修电门接保险丝都很有趣。与明白人谈话是一种享受,与糊涂人磨牙让你知道世上竟有这种不可理喻的人在,不也是开眼吗?

多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多伟大的人也应该享受普通人的快乐,过普通人的生活。珍惜你有生之年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事,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工作的机会、流汗的机会。我当部长期间常常清晨穿着拖鞋去买炸油饼,此事被新凤霞知道了,她多次提起,反应强烈。其实,这正是我的快乐。

虽然我们还不能穷尽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生命的奥秘、人生的终极,但是我们能不承认人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我们能不承认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一件伟大的奇迹吗?我们能不承认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是万分值得珍惜的吗?我们能不珍惜有生之年之天之小时之分钟吗?我们怎么能动不动就一脑门子官司,动不动就人人欠你二百吊钱的架势?

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毛病中,在各种骂人的词中,无趣是一个很重的词,是一个毁灭性的.词。可悲的是,无趣的人还是太多了。这样的人除了一两样东西,如金钱、官职,顶多再加上鬼鬼祟祟耍心眼儿,再无爱好、再无趣味。一脑门子官司,一脑门子私利,一脑门子是非,顶多再加一肚子吃喝。不读书,不看报,不游山,不玩水,不赏花,不种草,不养龟、鱼、猫、狗,不下棋,不打牌,不劳动,不锻炼,不学习,不唱歌,不跳舞,不打太极拳,不哭,不笑,不幽默,不好奇,不问问题,不看画展,不逛公园,不逛百货公司……自己活得毫无趣味,更败坏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心绪。我有时甚至会偏激地想:“宁做恶人,也不要做一个无趣的男人啊!女人稍稍好一点,女人一般至少还要抓抓生活,心里还有点鸡毛蒜皮的生活气息。”尤其是,一想到一个无趣的人还有配偶,他的配偶将和这样的人共度一生,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篇3:境界美文摘抄

境界美文摘抄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灿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的僧人都簇拥着贵宾,观瞻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地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溢,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种众僧簇拥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静心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语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乱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熟、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吗?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篇4: 境界的美文

境界的美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灿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的僧人都簇拥着贵宾,观瞻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地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溢,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种众僧簇拥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静心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语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乱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熟、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吗?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篇5:追随文化境界美文

追随文化境界美文

如果说文化像条大河,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祥和,那么时代便是曲折的河岸,虽然改变了流水的方向,却不改变水的本质,一样是那么的清澈,迷人。文化是魅力的天使,是上苍撒向人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沐浴饱受干旱折磨的禾苗的一阵甘露……若没有文化,人类的精神必是空虚的,人类文明会止步不前,民族成就无法有所建树。追随文化境界,是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文学讲究境界,孔夫子将文化分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的人,是能体会到学习文化之乐,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充实自我者;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时常和朋友切磋知识,交流精神文化是非常难得的,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批评的乐趣,境界便更进一层;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不知道的知识是快乐,求知永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且,不知道世间过多的繁琐,不也是一件乐事!孔子把“人不知而不愠”看作是追随文化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便可享受在精神上广阔的.天空里,灵魂的自由飞翔。爱文化,求境界的人,想必都领略过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心爱的书籍,渐觉尘嚣远遁,忘却自我也回归自我的快乐。

泰戈尔曾经说过:“在耗尽后结束的,是死亡;但在无限中结束的,才是完美。”我认为,在无限中追求永恒的精神才是文化的完美全部。许多人把学习文化当作是自己追求物质的工具,对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略其本身的价值。一味的追寻物质,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如今书店里畅销的是各种名人成功之路等相关的励志小说,文章里永远会见到如何立志成才如何赚钱如何出名等等,各种利益在诱惑着人们,孩子们只知道学习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可是这不是永恒,也不是精神追求。永恒的精神文化应该是可持续的,有影响力的,可以使狂躁的心灵平静下来,可以使绝望的浪子悬崖勒马,可以让和平鸽衔来橄榄枝,可以抹去孩子脸上的泪水,可以让世界无硝烟无战火。追随文化的境界,就是像范仲淹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化的全部尽在追随精神中体现。

文化本是用来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像鲁迅一样用笔锋刻画灵魂,以笔代刀扼杀那封固人们几千年来的封建腐朽与黑暗社会的险恶。像莫言这般科幻现实主义,将人性的丑恶流露出来。一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呼唤理性和唤醒良知。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曲折史,富贵荣华的生活使末朝皇帝沉迷酒肉而不理朝政,直至西方列强炮轰过门番醒悟要富民强兵,迟矣!观看历史这面镜子,追随历史这本古书,让这经过时间筛选而遗留下来文化财富引领我们。

追随文化境界,品味精神升华。做一个智者,做引导时代巅峰,追求文化境界的智者。

篇6: 宽容的境界美文

宽容的境界美文

宽容是一种豁达和大度,它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犹如一泓清泉浇灭怨艾仇恨之火,使冲突化为和气,使干戈化为玉帛,使祥和遍布人间,使美德流芳于世;

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 ,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们心理的宁静和恬淡 ;

宽容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 ,它不但可以改善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使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

宽容犹如栽花,它能使人生路上减少荆棘 ,回报你的定是姹紫嫣红;

宽容好似助力,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给自己赢得一个轻装出击的动力;

宽容更像润滑剂 ,它能融解人际的冰块,使彼此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戴。

宽容的内容无所不包,面对胜利者,我们要宽容其功;面对失败者,我们要宽容其败;面对发财者,我们要宽容其富;面对贫穷者,我们要宽容其贫;面对别人的优点、强势 ,我们要宽容其强;面对别人的缺点、不足,我们要宽容其短;面对别人咄咄逼人的言辞,我们要宽容其言。

宽容不是无原则,不是无限度,更不是纵容 ,宽容只是使自己摆脱荣辱与斤斤计较的心态,拓展凡事都耿耿于怀的狭窄心胸。

宽容是相互的 ,西方有一条为人处事的`“黄金规则”,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要想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很多,它不但使你得到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使你得到一个人乃至更多人的心。

宽容需要一种胸怀 ,一种“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的宽广胸怀,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 ,一种“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坦荡胸怀。

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事的基本法则 ,也是宽容的最高境界 。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吧!

篇7:做人的境界美文

做人的境界美文

很多年前看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书的作者周励,在形容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儿女半聪半娇嗔,工作半紧半悠闲,生活半丰半勤俭,读书半洋半轩辕,心情半佛半神仙。”

这是她向往的一种生活,多么幸福惬意!但从文中的一个“半”字,便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知道生活给予我们的,不可能是“全部”,所以,只要其中一半就够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心情半佛半神仙。”真正要达到这种境界,那得修行多少年?

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人的私欲,往往会让人希望得到很多,且还不满足;也会看到别人得到了,而怒火中烧、妒忌由生。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那些人在得到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这个“失”,也包括“付出”。得与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十分公平的分配,没有人从不付出,而只一味得到的。

很多人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想像,憧憬自己一生都一帆风顺,没有一点坎坷,那只是一种过于奢求的幻想。有这样的幻想,说明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挑战生活。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综合体,你只要有一颗快乐、热爱的心,就能够应付自如。

作为有思想的“人”,对于生活的要求,我们只能要“一半”。看过一篇写地震的文章,说的是一位幸存者失去了双臂。当医生告诉他:“你的双手有可能会全部锯掉。”医生说这话时,很担心他受不了这个打击,精神失控。没想到那位幸存者说:“锯吧,我只要还能活着!”

对于一个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来说,只要活着就行,该舍的就得舍去。

我带的最早的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家境不好的.男生,高中两年,我从没见他笑过,总是一脸愁苦郁闷、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是阳光活泼的,何况他家并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无非是家境比别的同学差些,这不足以成为他愁苦郁闷的借口。于是,我找他谈话。他说,他觉得他的命比别人苦。我说,那是你对生活要求太高了。

听我说完这句话后,他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他是不理解我的这种说法。我说:“相对于那些正当青春年华却意外失去生命的人,你命苦吗?和那些生活无着沿街乞讨的人比,你命苦吗?相对于那些失学在家放牛的孩子,你的命苦吗?送你一句话:不要只盯着自己看,多看看别人,你会发现有很多人生活得不如你,可他们仍然微笑着生活。”

从来没有不劳而得的收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生活,做人的境界,就是不要只盯着自己看,要多看看别人成功背后的付出;也不能要求太多,我只要“一半”,或是一半的一半,我们的人生就足够快乐!

篇8: 默契的境界的美文

默契的境界的美文

人立于世,每天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们给你的感觉也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有时,你感到非常奇怪、迷惘、不可思议。与一部分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产生某种无聊感、困惑感、疲倦感、失落感;与另一部分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轻松,很洒脱,很自在,很恬适,很随心;还有一部分人,当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则会感到很激动,很兴奋,很愉快,很惬意,也很紧张。为什么会使你产生这种迥然不同的感觉?原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情感的精神涅――默契。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不渴望着沟通情感,协调行动的默契气氛。然而许多人却不懂得如何去创造这种人们喜爱的气氛。相反,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人推向尴尬的局面。

不是吗?当你怀着喜悦、急切的心情久别归来,发现爱人正与他(她)的朋友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电视节目。你迫不及待地渴望与爱人亲昵的欲望定会“短路”。然而,你既不愿怠慢爱人的朋友,流露出失望的心理,又希望爱人的朋友能够敏感地告辞,为久别团圆的伉俪留下一片温馨浓郁的静谧氛围。遗憾的是,你爱人的这位朋友却感知不到你的双重矛盾心理。

诚然,朋友相聚、谈话投机,你完全可以与朋友共享团圆之乐,深坐久留。但是,一对久别夫妻的团圆,免不了恩爱缠绵,互吐相思,你的.存在岂不是淡化了唯有情人共同品尝的浓烈的香醇吗?妨碍了情侣尽情宣泄“久别胜新婚”的缠绵激情、疯狂烈情吗?

也许这位健谈而不善于察颜观色的朋友对此不以为然,并大言不惭地说:“他们可以下逐客令嘛!干吗那么羞羞答答的?”对啦,你既然知道别人不便难为情地向你下逐客令,那么,你为什么不及早地退出他们的家门,给他们留下一个温馨浪漫的二人世界呢?

不言自明,如果在为人处世中,你能做到不必通过多余的语言便能创造一种给人方便洒脱的默契氛围,那么,你必然会受人欢迎,受人尊重。

须知,夫妻间的默契意味着自觉的体贴,关怀和帮助对方。体贴就是揣摩对方的处境和需求,不待对方出言就主动给予帮助。公司职员罗伯特发现妻子海伦在他日常坐的座位上放了只新做的灯芯绒座垫,这使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事业失意蹭蹬,他凝望着冷落的花园和枯枝上的雨滴,思索着人生的艰辛,不料一星烟灰将那美丽而又簇新的座垫烧了一个洞。海伦不声不响地拿出针线,在烧焦的洞上一针针,一线线,一圈圈地绣出了一朵绚丽的花,没有对丈夫说半句怨言,也没有表现出一丝愁云。罗伯特终于从妻子这默契的举动中领悟出了――海伦才是能与他共同度过沉沉黑夜的伴侣。

朋友间的默契意味着心有灵犀一点通,使人走向深刻和丰富,诱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思维艺术和精神修养。几年前,我到北京参加一个讲习班,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位青年记者和襄樊大学的一位“老九”朋友,尽管我与记者们不能经常见面,但我对记者这职业是颇感兴趣的。我主动与他攀谈起来,但马上感到有一股说不清的滋味破坏着我的兴致。他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很会表现自己,但是一点也不吸引我。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别扭,同时感到他身上缺少一种东西。可他缺少什么呢?像他这样伶牙俐齿,左右逢源的人物似乎都不缺少。或许就缺少一点沉静、一点默契吧。我不能苛求他,但为他感到那么一点点遗憾。相反,我与那位“老九”朋友谈得非常默契。开始我颇不以为然,但我发觉他在侦察我的思路,考察我的智商。我顿然紧张起来,不甘失败的我,稍有疏忽,便跟不上他的思路。他觉察了我的紧张,便说:“干吗那么紧张,你太敏感了!以前你从来没有这种情形啊!”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他想用这句话来安慰我。恰在此时,火车到达郑州站,我很想下去走走,松弛一下神经。没有想到他首先邀请了我:“咱们到外面溜哒溜哒吧!”实际上,我与他在整个旅途中的谈话并不像那位记者那样慷慨激昂、眉飞色舞,倒是显得非常沉静、幽雅,非常默契。任何一个话题,无需讲得“赤身露体”,点到为止,便能心领神会。我充分地感受到了他那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心情非常畅快、惬意。

同事间的默契意味着心意的相互契合。旦夕过从的熟人每每相逢一笑,点头致意擦身而过,虽然省去了那背经文似的“到哪里去?”“吃过饭了吗?”之类的问候语,但彼此的内心却在品味着融洽友好的香茗;朝夕相处的同事常常懵懵懂懂地只言片语――“喂,拜托你的事怎么样了?”“近尾声了。”彼此便能心照不宣地明了个中原委。甚而沉默不语的表情、神态变化,彼此也能洞察出心迹的律动。电视连续剧《海外遗恨》中的中国留学研究生陈飞,在两个助手的帮助下,当其研究成果在进行最后阶段的紧张运算时,负责计算机运算的助手梦娇拿着整个研究成果的最后一个计算方程式交给陈飞说:“这个方程式我不太熟悉,还是由你来亲自算吧!”“不,这个方程式,你不可能不熟悉,还是由你完成吧!”陈飞说。

“我知道,成功的最后时刻,由自己亲自做,是多么令人激动!”梦娇说。片刻后,陈飞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泪流满面、大汗淋漓,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坐在计算机旁默默无语。另一位助手华子见状,惊异地问梦娇:“他怎么啦?”梦娇兴奋而惊喜地大叫一声:“啊!成功啦!”由此可见,同事之间的默契不仅包含着理解、会意,更美好的是心与心的沟通。

陌路间的默契意味着一种温馨的美感,是一种超越思维的思维。在这种状态下,常常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而升华,并顿悟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瞬间充分地感受自己,理解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我喜欢默默地被你注视,默默地注视着你;

我渴望深深地被你爱着,深深地爱着你。”

这两句诗不仅仅属于恋人,它属于所有的人。

邻居间的默契体现着无私的奉献,舍身处地的体恤和跨越情感的温情。傍晚,你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苦于没有美味佳肴招待,邻居会主动给送来新鲜的鱼、肉、鸡之类。你家正准备为女儿或儿子操办喜事,隔壁主人会慷慨地将自家的餐具、桌椅及房间腾出来让你使用。尽管你没有请对方帮忙,但是他(她)们自然会一声不响地为你东跑西忙,分忧解难。这种相互帮助、关怀是想不到或来不及想到自己这样做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因此,在邻居间的真正友情更浓烈地体现着默契的境界。

篇9:追求至上境界美文

追求至上境界美文

境界,是人们在修养、学识、道德等方面所处的高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境界有高低之分,只有洞悉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才能向上攀升更高的境界,最终达到至上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要想成就伟业,必须追求第三境界,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王世发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第一境,贵在静下心来,专心致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为第二境,须沉醉其中,物我为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三境,显示的'是一种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彰显的是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状态。事实证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廉洁自律是分境界的。明代著名政论家薛碹提出: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廉政具有层次性,具有崇高境界的人,才可以洞明世理,端正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保持操守,一生廉洁自律。

解决问题有不同境界。《内经》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解决问题就像治病,把握时机体现的是高超本领。这个时机等不来,在于主动作为、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找准最佳时机的能力,才能达到“上医”的境界。

对荣誉的追求也分境界。《颜氏家训》言: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事实就是这样,沽名钓誉者,永远得不到名利。而不追求名利、一心为民、鞠躬尽瘁者,反而得到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

亚圣孟子说人生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种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著名学者张时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度的高低程度,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可以说,一个人境界的高低,领略的人生风光、收获的人生价值、享受的人生愉悦是有差异的。要想获得有意义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精彩,就要不断提升境界。

篇10: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人生的境界”,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悟,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悟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悟,或不甚觉悟。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悟,他就为计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悟,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的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悟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悟。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曾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悟,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