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王小波的散文有哪些?(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散文有哪些?(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散文有哪些

呵呵,著名的散文集。是这样的,王小波留下的35万字的杂文曾以《思维的乐趣》和《我的精神家园》两个集子出版过。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又以《沉默的大多数》为书名将这些文字全部收入其中。后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小波全集》第一、二卷出版了他的这些杂文以及之前没有收入集子中的零散杂文。

简单点就是《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几乎全部的杂文。

王小波散文的思想价值有哪些

1、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反面乌托邦——反抗专制):

(1) 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

(2)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创作以独特的思维向度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凸现着自身的价值。

2、自由主义精神:

(1)王小波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体道适性,以求“有智、有性、有超”。

(2)王小波杂文中的大量篇章都是在怀疑、反叛、攻击这种权力话语对个体、尤其是对自由知识分子的压制,表达的是对完整生命和高度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史铁生散文随笔集中有哪些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王小波著名的散文集是什么

《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都是杂文集,小波的杂文,不是散文。

什么是王小波

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

王小波,又名王小皤、王小博。四川青城(今崇州街子)人,茶贩出身,北宋初期农民起义首领。

宋初,宋廷对四川大肆劫掠,引起屡次反宋武装斗争,形成农民起义的中心。 993年(宋淳化四年)2 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因而得到他们的响应和拥护。

十天之内,就有几万人参加。起义军号令严明,对人民秋毫无犯,所到州县,在人民响应下,多半不战而克。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禁止地方官员贪污,有一次,派钦差到蜀地调查。齐元振听到钦差要来,先把贪污得来的财物分散藏在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县,查不出那里官员有贪污行为,回去向朝廷回报,朝廷就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

齐元振骗过了朝廷,搜刮得更厉害。王小波知道彭山的百姓对齐元振怨恨最深,就带起义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响应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分给那里的贫苦百姓。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玘(音qǐ)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张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防备,被冷箭射中了前额。王小波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赏析

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

在作者看来人和猪一样,也是只求自由的本性,“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无疑,猪所处的这种自然状态,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

但是这种自然的规则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长肉。它们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进入了模式化和程序化之中。

杂文巧妙地通过两组对比来表现主题,第一组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置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

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

丰子恺的随笔集是个啥

随笔集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见《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王小波的书

《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

王小波的简介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2]

王小波的小说

被文学评论界鉴定为后现代主义作品。

王小波的小说以“四个时代”冠名,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

这些“时代”作品,有写古人的,有自己亲历的,有写未来的…都显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方式。幽默智慧和趣味,是他小说的特质。

王小波留美时是研究数学和逻辑的,但他成为文坛外的文字高手。他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被读者称为中国的卡夫卡。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