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门槛》
基本信息
【名称】《门槛》
【年代】十九世纪
【作者】屠格涅夫
【国家】俄国
【体裁】散文诗
散文集:戴灰眼镜的人 爱之路
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 主要作品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 。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别林斯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
屠格涅夫终身未娶。他一生中唯一的真爱献给了歌唱家波琳·维亚尔多夫人。她是有夫之妇,而且婚姻美满,屠格涅夫和她的家庭保持着友好关系。个人的幸福毫无指望。但他还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这位维亚尔多夫人,只要有可能就住在离她家不远的地方,她的两个女儿出嫁的时候,屠格涅夫给她们各备了一份嫁妆。
屠格涅夫24岁时和女仆阿芙多季雅相恋,屠格涅夫的母亲刚一听到屠格涅夫爱上了阿芙多季雅的传闻,就大发雷霆,下令立即把“犯了过失的女人”从斯巴斯科耶打发走。阿芙多季雅-叶尔莫拉耶芙娜只得到莫斯科去。在那儿,她靠做裁缝糊口。她离开时已经怀孕了,次年春天生了个女儿,名叫别拉盖雅。女儿出生后不久,便被从母亲那儿抱走,送到祖母的庄园。阿芙多季雅·叶尔莫拉耶芙娜后来嫁给小市民卡卢金。屠格涅夫每年付给她赡养费,直到她1875年去世。
屠格涅夫的父亲季诺维也夫斯基,是一名律师。
他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特写集《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表现出浓郁的诗意。
他的主要作品有戏剧《贵族长的早餐》、《村居一月》,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阿霞》《初恋》《处女地》等。屠格涅夫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特点,迅速反映俄国现实,对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为俄罗斯语言规范化做出了贡献。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门槛,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首散文诗。屠格涅夫,俄国小说家,成名作是《猎人笔记》,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俄国19世纪40-70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此篇诗是散文诗,是用对话体来组织全文的。在俄国当时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确有一群女革命家投身于革命运动。屠格涅夫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24日,俄国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女革命家薇拉·扎苏里奇行刺彼得堡行政长官特烈波夫的事件,维拉·扎苏里奇的形象使屠格涅夫久久不能忘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扎苏里奇牺牲四个月后,作家把多年来俄罗斯妇女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在他心中积聚的印象,结合维拉·扎苏里奇这一生动的实例,用《门槛》中这个姑娘体现出来。这是这篇作品产生的背景。
屠格涅夫鸽子是指一种不能做出选择和决策的人。这种人没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只是盲目地服从别人的意志。这个概括源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白痴》,小说主人公伊凡·马西莫维奇·戈罗霍夫便是一个典型的屠格涅夫鸽子。他在和喜爱的女子玛丽娅相处时,完全听从对方的意愿,没有自我主张。这种屠格涅夫鸽子的行为特点,让人们深刻反思自我意识和自我决策的重要性,提高个人思考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面对和应对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问题。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杰出作家,《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