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不抱怨是一种境界的美文

不抱怨是一种境界的美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篇不抱怨是一种境界的美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励志文章:不抱怨是一种境界

有的人总是爱抱怨,一些人把抱怨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因为抱怨可以出气宣泄,可以麻醉心灵,甚至会把自己的某些挫折、失败归于外界因素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谁听到那些喋喋不休的抱怨,大家只会觉得不顺耳,不开心,甚至厌恶。

依我看与其抱怨别人,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学会了宽容,才能够乐观地生活。从不抱怨,心里一直充满阳光,备受人们尊崇的当属一代天子舜了。

舜出生后不久,亲生母亲离开了人世。孝顺的舜总是小心翼翼地侍奉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他仍然遭到无数次毒打,后来竟被后母撵出家门,一个人流落在历山脚下开荒种地。在清苦的生活中,舜没有一点抱怨,他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他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那样地温馨和睦。他感恩于生活,制作了一首感人的乐歌,唱这只歌的人越来越多,直至唱遍了全国,最后被众人推崇为一代天子。

要说委屈,舜实在是太委屈了;要说抱怨,舜可以无休止地抱怨。他可以抱怨自己怎么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可以抱怨亲生母亲怎么去世得这样早,可以抱怨父亲怎么娶了个这么狠心的女人,可以抱怨历山脚下生活怎么这么苦……可舜的心灵没有这些阴影,他一丁点也不抱怨,还做到了与人和谐、与动物和谐、与大自然和谐,与其说他制作的是首感人的乐歌,不如说是一首动听的和谐歌。他正是用他的乐观豁达、坚忍睿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很多人就像这首歌唱的那样,总觉得自己“受伤”或委屈。在工作上,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而回报的少;在生活上,总觉得自己贡献大而被承认的少;在人际交往中,总觉得自己真心实意而人家却虚情假意……如果这些想法总是在心中涌动,不抱怨才怪呢!

其实,不抱怨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明智的处事原则,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释放,是以清风明月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

不抱怨是一颗挚心,是一片真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只有不抱怨,才能沉淀工作生活中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工作生活中的不幸,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使人善良,真诚,感恩社会,才能幸福一生。

篇2:独处,是一种境界美文

独处,是一种境界美文

独处,是一片情感的家园,是一弯栽满寂寞的新月。是锁住牛郎织女的银河,是李煜笔下无言独上西楼的清秋。它让写满青春的字眼沉淀为成熟,让曾经浑浊的记忆变得清晰,让如黛的青山拥有了久远的山盟,让蔚蓝色的海洋镶嵌了一缕霞光。独处,会将打湿的记忆晾干,将多情的故事重新排序,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隧道,与嫦娥奔月,与织女对话。独处,让神采飞扬的思绪沉淀,让分别的话题点燃,进发的可能是从未曾有过的黯然神伤,也可能是飞扬跋扈般的骄奢淫选。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过独处的滋味。不管是居庙堂之高时的孤寡,还是处江湖之远时的闲适,不论是“无情流水多情客”的无奈,还是“倚楼无语理瑶琴”的遥想,都对于独处有着深深的眷恋。那是让自我放下喧嚣的尘埃,卷起心灵的家当。存储尘封的'记忆。不需要任何矫情造作,也不需含羞待放般等候红尘的眷恋,更不需让别人的身影悄然抹去这份孤独。只希望自己的呼吸能够秉持心跳的声音,能够看到心灵滑过的图像,听到心语的对白。

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佛说,今生我们会相遇,了却一段前世的尘缘,于是我就在寂寞中等你出现,一种笑容灿烂到能融化心底的寒冷,我想那就是你的来临。独处才能修得正果。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刽象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恩,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独处给了一个人美丽的想往,也成就了一代思想家的梦想。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更是一种境界。

课堂上的洋洋洒洒,人前人后的顶天立地,生活圈子的笑谈人生,朋友场上的叱咤风云,当这些已经如过眼云烟销声匿迹之时,内心的焦灼伴随着夜幕的冷却,还原为一片清净的独处。月光细微,大浪淘沙,沉淀出那份珍珠般的孤独。我开始了慢慢的沉思,也潜伏在独处的这份境地上。

篇3:寂是一种境界美文

寂是一种境界美文

寂是孤的意思,一个人独处为孤;寂是静的意思,一个人独处为静。

寂是一种不可多得人生资源,现代人好热闹,拼命地往大城市挤,很难讨得安养寂的方寸。即使拥有了安养寂的`空间,也有闲暇,但群体整体的浮躁不安,也让很多人品尝不出寂的味道。

寂是一种美。寂是风走荷林蛙不鸣;寂是雨打窗台洗晴空;寂是雪落大地了无痕;寂是春闺思亲鸿雁飞;寂是独钓江雪蓑笠翁;寂是相看不厌敬亭山;寂是孤月无眠香枕泪;寂是花间独饮三人影;寂是大漠孤烟落日圆;寂是夜半钟声到客船……

寂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亲近和回归大自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退不舍“匹夫之责”。寂在琴棋书画;寂在梅兰竹菊;寂在香茗美酒;寂在飞鸟走兽;寂在声声慢;寂在步步高。

寂而不寞。因为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因为有爱,就有温暖。

篇4:心静是一种境界美文

心静是一种境界美文

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我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这叫“静为躁君”。

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情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足如此一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存心猿意马的状态。

我的确感到,读书、写作以及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

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今后会更加远离一切热闹,包括媒体的热闹和学界的热闹(我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类别),在安静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的问题想明白。其实,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

好了,祝世界继续热闹。

篇5: 悠闲是一种境界美文

悠闲是一种境界美文

有时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小河边,见到那些慢慢散步、神闲气定的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心生羡慕:多么悠闲的人,多么悠闲的生活啊。有时到朋友的家里,看到朋友在自己的书房里宁静地读书写作,更会生出无限的感慨:这是多么悠闲的人生啊。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悠闲的外表和形式。悠闲是一种人生境界。悠闲的生活,是一种与世无争、心态宁静、恪守我心的生活,不争名利、不争恩怨,独自坚守着自己的心灵世界。面对人生浮沉、成败荣辱,早已物我两忘、心静如水。这种境界,也许只有那些经历过人生的大喜大悲、大痛大快,到达过人生的'巅峰,也到过人生谷底的人才能够拥有。并不是哪一个人想悠闲就能悠闲下来的。因为,无论我们处在哪一种生活环境中,在你的周围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那一个一个的诱惑,你有能力拒之于千里之外吗?这就要一种能力,一种拒绝的能力,一种坚守的能力,一种看淡世事的能力。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无所事事、貌似悠闲的人,那不是悠闲,而是游手好闲。我们也会经常见到那些在大街上闲逛,目光呆滞、神情黯淡的人,那就更不是悠闲,而是一些心事重重的凡夫俗子。这些人只不过是在无谓地消磨着自己的时间而已,他们不知道,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悠闲。

悠闲一定要有充裕的时间。因为只有有了充裕的时间,你才能够细细品味自然、时光、人生的各种细节,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当然,并非只是有足够的时间,没有什么事做才是悠闲,即便你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只要你有一种达观的心态,有一种闲适的心境,你也就拥有了心灵的悠闲。这种悠闲,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你却在自己的感觉中充分享受着悠闲给你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悠闲也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前提。当然,这个基础无法具体确定,可以是富翁,也可以是平民。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不论你想把自己定位在哪一个生活阶层,你必须首先解决你和你的家庭在物质生活当中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说,你必须首先做好一个儿子,做好一个丈夫,做好一个父亲,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去想让自己如何过上悠闲的生活。所以,悠闲的生活一般是中年以后的事情,因为年轻人首先要为自己的责任去努力。

一个老年人想让自己拥有悠闲的生活是再容易不过的了,人到老年如果还不知道悠闲是一种境界,那就真的是人生虚度。一个中年人如果开始设想让自己如何过上悠闲的生活,这个中年人就已经找到人生的真谛了。一个年轻人如果想让自己拥有悠闲的境界,那就需要现在加倍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埋单。

篇6:无言是一种境界美文

好辩是一种执着

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

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

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

即便争赢了又如何?

如果你能听见对方内心的声音

他又何尝真正认可你的观点?

我们热衷于争论是非长短

是因为我们的二元知见

这些知见来自“我执”

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标准

如是的实相真理,不是争辩而得

而是默然观照,本来现前

所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言语道断,以心印心,当下相契

一切语言本是戏论

执相而求,谬以千里

所以“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学会无诤,才能安住内心的平静

懂得沉默,才能体悟空性的.智慧

所谓止语,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

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

回归更深的醒觉与自由

在沉默与独处中,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不争不辩,无语无言

是非对错,过眼云烟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止语是一种修行

篇7: 珍惜,是一种境界的美文

珍惜,是一种境界的美文

珍惜一词,人人会说。然做到者几人!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两颗相同的珍珠,到了不同的人的手里的不同际遇。第一个人把珍珠当成了沙子,扔弃在一旁不闻不问,时间一长,那珍珠渐渐黯淡无光,最后竟真成了一粒沙子。而另一个人却将这颗珍珠视若钻石,天天捧在手里呵之护之,珍珠变得越来越珠圆玉润,久而久之,竟真成了一颗晶莹璀璨的钻石。这则故事就说明了珍惜的力量。

但我认为还有更为深广的内涵可以拓展。如果我们光被动地等待被珍惜,那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且往往事与愿违。如果我们不幸遇到前一种人时,若就此消沉,让自己变成沙子,那我们岂不是也和这种人一样愚蠢?所以当遇到的人弃你如敝屣时,你也不必沮丧,更无需眷恋,去开启新的旅程,重焕光彩,寻求下一个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吧。

不过,我们往往很难一眼看清对方是否识货之人,就像珠宝往往也要在几易之后才可能找到真正的主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一切人生际遇呢?我认为,不管对方是不是“真正的主人”,作为我们自己,还是要怀珍惜之心对待当下的这段际遇,直到对方负你弃你为止。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能认同这一点。很多人宁可我负别人,也不想别人负我,让自己遭受伤害和损失。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但这些人往往也只是以世俗功利的眼光看待得失,衡量人生际遇,因而也自然会失去另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幸福体验,我称之为人生大而美的境界。

一般人的肉眼只局限于现世这个肉身,而看不到终极的那部分,自然很难活出大而美的人生境界。

试想一下,你如果是个很懂珍惜的人,你其实就是一个无价之宝,当别人负你弃你时,你也就不会为自己的命运而哀叹,更多的是替对方叹惜了。因为一个手捧珍宝而不自知,不加以珍惜,并将之扔弃的人不是更可怜吗?所以如果让我在被抛弃者与抛弃者中做一个选择,我宁可选择做被抛弃者。因为很多时候抛弃者比被抛弃者更可怜。而有了这种悲悯的人生境界,再大的伤害再大的牺牲,也不会真正挫伤你,摧毁你。当外在的东西都已无法左右你,你还会是一个失败者、可怜者吗?当自己没有做出任何有负他人的行为时,你的心灵也必能永保宁静与坦然。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珍惜一个人,一份感情,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多么好多么优秀,这份感情多么动人心魄弥足珍贵,而是出于我们自己一种成熟的心态,一种做人的境界。当然若以世俗功利的价值去看待,这种行为多半是不值的,但若以人生终极的价值去看待就完全不同了。做为一个除却肉身外尚有灵魂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对得起那个死亡前的.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可以安宁地离开尘世。

人也许在活着的时候,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拥有,有太多的东西要去争取,所以很少会去珍惜身边拥有的东西,很少会去观照自己的灵魂,因此即使扔弃了很多珍宝,造下了很多罪孽,灵魂可能还是浑然无知的,但当一个人所有的身外之物一一失去,手里再也抓不住任何东西的时候,人就会自然而然地面对起自己的灵魂。那个时候,灵魂如果不能安宁,这个人的人生还能称之为成功吗?一个人在死前悔恨、不安的话,又是多么地可怜啊!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去弥补了。所以做人要时刻想着死亡前的自己,要对得起自己的灵魂,不要让它死后还不得安宁。

有人说做人就是做好关系,有人说做人就是要不断创造财富,也有人说做人就是要快乐,还有人说做人就是活出自己,而我说做人就是做一种境界,一种大而美的境界。没有这样境界的人生,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生,这样的人无非是到世间走了一趟而已。

人肉眼所视的空间毕竟是非常狭窄有限的,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里,有着另一方更为广阔的天地,当人生的境界拓展到那个空间时,你就找到了灵魂。所以有人生信仰,有终级情怀的人往往能活出一种大而美的人生境界,而这样的人往往都拥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所以做人做得庸俗,或许能在俗世中如鱼得水,名利双收,过得顺当快乐的生活,但做人若能做得不俗,则是一种高境界了,而其中所蕴藏的幸福和乐趣,却也是一般常人难以体会的。

俗世的欢乐其实是短暂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叔本华说人生的本质是痛苦。是啊,追求俗世的享乐与财物毕竟是有限的。人生短短几十年,如白驹过隙,期间却又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快乐的?特别是当人走向衰老死亡时,更堪凄凉。如果你多去医院、坟墓走一走看一看,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会那么功利吗?

那一声声哀号惨叫,那一道道淋漓鲜血,那步履蹒跚的老头,那佝偻丑陋的老妪,那不堪入目的容颜,那行将朽木的躯体……

什么人又是真正的强者?

俗世中再强大的人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糟老头(老太)罢了。

能见的肉身最终都会变得丑陋可鄙,能见的事物最终都会颓败消亡,于是我们无法面对,无法平静。

人注定在最后一刻只能拥有灵魂,只能以拥有高贵伟大的灵魂而自足、安宁。一个人若连这都丧失了,那么他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了。

篇8:依顺是一种境界美文摘抄

依顺是一种境界美文摘抄

看过作家六六写自家装修文章,感触颇深。

唐师傅是朋友介绍来的,特依顺她,任她怎么折腾,都耐得住性子。他得到六六“耐折腾”的评价,没有丝毫的贬损,而是浓烈的褒奖。

依顺六六的意思,是唐师傅做工的最高准则。先是花很长时间与她沟通,了解她的个人喜好,再带她去建材城选购她喜欢的材料,并努力帮她买齐自己喜欢的饰材,且不超出预算。

唐师傅将客、卫、地墙规划得差不多的时候,六六突然对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老天,这可都是她自己亲自敲定的呢!唐师傅不问缘由马上停工,耐心询问她喜欢什么,并提醒她这要用很多年,绝不要凑合。六六怕麻烦他,很不好意思。他说:“满意是最高标准,只要你满意,我就不怕麻烦。”最后,唐师傅硬是没让她多花钱,又达到了让她满意的目的。

做电视机背景墙也是这样,唐师傅不厌其烦地推荐墙纸,六六都不满意。他也不恼,继续帮她找。后来,六六请朋友手绘一幅凡·高的《星空》作为背景墙,唐师傅大赞这个创意好!依样做好。

通过此次装修,六六对唐师傅说:“你未来会做得很大!你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未来买不起房子,因为你进步的速度会高于房价上涨的速度。”

行走红尘,见过斤斤计较的,见过唯利是图的,见过睚眦必报的,见过过河拆桥的,却少见这般没来由地依顺的。我也深深地佩服这个唐师傅。

而今,依顺往往被误判成软弱无能的糊涂虫,混世度日的大懒汉,缺乏进取心的大废物。于是,你争我抢不放手,都不依从,都不顺势下坡,所以,摔得鼻青脸肿的有之,跌得头破血流的有之,痛得心都要碎裂的有之。

世上没有恒强恒弱,或站在强的浪尖,或立于弱的洼地,或于强弱转换的.当头,唯有依顺能给我们创造一种奇妙的顺境。就像装修的唐师傅那样,看似没有主见没有出息,实则潜力巨大,就像六六评价的那样,你未来会做得很大!

一位思想家说过,最美妙的爱情不是缠缠绵绵,不是天天互道“我爱你”,而是一方提什么,另一方只说“好呀好呀”!依顺出爱情。跳出爱情圈外,依顺时时处处莫不散发迷人的魅力。

在我看来,依顺是一种境界。在此境中,与人为善的同时,为自己谋了善;与人方便之时,为自己也带来了便利。替人着想,他人也会为自己考虑;爱人所爱,痛人所痛,反过来,当自己爱与痛的时候,人家也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与世无争,世界都是我们的;与人争斗,自己反而困在了斗争中。

有智者说,握紧拳头,里面空空如也,张开双臂,一切都是你的。依顺出境界——依顺他人,依顺生活,依顺日月,依顺世界,我们就能跃入理想的、纯美的智慧之境。

篇9:豁达是一种境界优秀美文

豁达是一种境界优秀美文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心胸宽阔,气量过人,因此在朝廷上下享有很高的威望,为人处世之道也被后人所称赞。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因为事务繁重,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当他夜间伏案办公时,总有一名侍卫在旁边举着蜡烛为他照明。

有一次,韩琦又在夜里起草紧急公文。这个时候,年轻的侍卫有些困倦了,结果一走神儿,蜡烛烧着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忍着痛,没吱声,只是用衣袖将火拂灭,又接着挥笔工作了。

过了一会儿,韩琦终于起草完了公文。他扭头一看,发现举蜡烛的侍卫换人了。原来,之前的那个侍卫烧了统帅头发,自知罪责难逃,便向侍卫长官作了汇报。侍卫长官又惊又怒,随即把他换了下来,重新安排别人秉烛。

韩琦赶紧让侍卫把侍卫长官叫来,他对侍卫长官说:“不要替换刚才那个侍卫,更不要为难他,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所以他会做得更好的。”

韩琦是怕侍卫受到处罚,才当面替他开脱。军中的将士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动得落泪。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珍藏着两个玉杯。他天天把玩,爱不释手。这两个玉杯晶莹剔透,温润光滑,毫无瑕疵,实属玉器中的上品。韩琦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把玉杯摆放在上面,让宾客们一饱眼福。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光临,韩琦就会用玉杯来敬酒。

有一天,有一位官吏前來拜访。谈完工作已近中午,韩琦设宴,摆上玉杯,盛情款待。席间,一个侍吏上前倒酒,不小心把两个玉杯碰落在地,结果摔了个粉碎。在座的官吏都大吃一惊。那个闯祸的侍吏顿时脸色惨白,急忙趴在地上,磕头请罪。

此时的韩琦却面不改色,他笑着对大家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是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韩琦又对那个还趴在地上的侍吏说:“你不过是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呢?快快请起!”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为韩琦的宽宏大量而赞叹,宴会在愉快的气氛中继续进行。

韩琦豁达至此,实在是令人仰止!豁达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方式,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态。豁达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涵养,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有了豁达的心胸,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上闲庭信步,生活也会淡然恬静。

篇10:试试不抱怨美文

试试不抱怨美文

我们身边充满了抱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体谅、上级不公平、人生不如意……有的抱怨是我们说给别人的,有的是别人说给我们的,但奇怪的是,几乎没人抱怨过自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讲师蒂莫西·费里斯指出,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满发泄给别人,任何抱怨都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它就像思维的“慢性毒药”,逐渐侵蚀人们的善良、意志、亲情……同时,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二十一天不抱怨,就能改变生活。

抱怨成为“全民情绪”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说。如今,抱怨已不是某个人的发泄渠道,而成为一种“全民情绪”。国内一项调查显示,65。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4。8%的人每天抱怨多达20次以上。抱怨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流行。美国某无线网络公司调查发现,约70%的人表示,有的同事总爱发牢骚;英国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每天要花十四分三十秒钟向亲友倾吐郁闷心情;法国调查显示,93%的人认为本国人爱抱怨;澳大利亚心理学会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自己“压力大”。

在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全球“不抱怨运动”发起人威尔·鲍温看来,人们喜欢抱怨主要有5方面原因。第一,当自己得不到更多关注时,就容易抱怨。第二,人们想逃脱自己的责任,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问题时。第三,出于炫耀心理,因为人们总会抱怨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当他抱怨别人缺点时,其实就在暗示自己没有这种缺点。第四,有的人抱怨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这样的人往往很难超越自己。最后,有人是因为想控制别人,当目的达不到时,就容易用抱怨还击。

不抱怨带来神奇变化

无论是哪种抱怨,带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消极的。一方面,它让人们变成“受害者”,为挫败、失落、愤怒找到正当理由,导致其心态失衡、言语失礼,甚至行为失常。另一方面,抱怨传递的负面情绪会动摇团队“军心”,成天被“祥林嫂”倒“苦水”,亲友也不堪负荷,长此以往,会破坏家庭关系和人际圈子。

更重要的是,抱怨伤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研究表明,经常抱怨会强化消极思维,进而导致大脑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听别人抱怨产生的后果更严重。反复被负面情绪袭击,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蒂莫西·费里斯用时三个月,做到了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并体会到了它给生活带来的神奇改变:1。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每当要描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他都会先在脑子里自问自答,并尽量找出解决方案。2。学会随时赶跑负面思维和消极情绪,让自己的精神和睡眠都得到质的飞跃。3。用陈述事实代替抱怨,让沟通更高效。4。提出建设性意见,无形中引导身边人多思考、少批评,许多问题顺利解决。

有人说,不抱怨是自己与自己建立的心灵契约,是一种阳光、积极、独特的心灵体验。研究也显示,很少抱怨的人生活态度更积极,幸福感强,家庭和朋友关系处理得更好,而且更加自信。

二十一天养成不抱怨的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二十一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成一个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那它就会慢慢成为习惯。

1。换个思考角度。抱怨有传染性,容易让人陷入和周围人相同的负面思维中,此时要马上换个角度想问题。美国职场培训师特雷弗·布莱克说:“当抱怨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时,别等它脱口而出,就立刻换个想法。比如想到‘房子真贵,可我没钱买’,不妨换个想法,‘等我有钱了就把它买下来,但这需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样能给大脑积极暗示,更好地调整自己。

2。转移不良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根深蒂固,难以通过转换角度来消除,可以试试“物理方法”——拿出耳机听音乐、去外面跑步等。

3。常做感恩练习。习惯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可以通过感恩小练习来增加对快乐的记忆:每周抽几天,在睡前列举出几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细微、不重复、具体的。

有时候,自己坚持很久不抱怨了,但亲友、同事突如其来的抱怨却会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避免被外来的抱怨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首先,找借口远离负面对话。比如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试图阻止抱怨会被他们攻击,保持沉默又显得不太礼貌,此时不妨赶紧找理由离开。其次,在脑海里重构他人的消极对话。比如有人说,“我讨厌星期一,因为周末太短,没休息够”,我们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错。”任何积极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别人的牢骚中。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