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孔子故乡行

孔子故乡行


  孔子故乡行

  山东曲阜是孔老夫子的故乡,我第一次来曲阜,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那时年轻少知,行色匆匆,仅跑马观花的看了一个来小时就离开了曲阜,因为历史知识和人生经历不足,对这里的一切印象平平。

  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经历坎坷,且读了一些史书,才对孔老夫子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我怀着一颗虔诚而有敬畏的心,专程重赴曲阜,前来拜渴一下这位古代的圣贤之人。为了方便参观,也想接点圣人的灵气,我在网上查找预定了距离孔庙最近的宾馆。

  下动车后,乘坐出租车,一路顺风,走了很长时间,便左拐右转的来到孔庙左侧。

  长长的红墙灰瓦,古朴大气,清雅宁静。汽车沿红墙边走了一会,便停在了一座仿古酒店门口。

  入酒店后,感觉这里到处都散发着春秋秦汉时的古代建筑气息,长长的甬道,微明的宫灯,深色的长条木桌椅,桌上摆放着线装古籍书,竹简,陶瓷,似忽有意让人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

  房间里十分寂静,各种设置古色古香的。透过窗糊,可看到外面是有意设计的一个青砖石桌小院,墙边上是翠绿的竹林,竹子在晚风中轻轻的摇曳。看了一会,困意袭来,或许是舟车劳顿的原因吧,便躺在大床上,迷迷瞪瞪,不知不觉睡着了。

  也不知睡了多久,忽然,一声炸雷把我惊醒,举头环顾,已经是夜晚时辰。窗外一片漆黑,天空中,偶尔划过一道孤光,接着,便又是滚滚深闷的雷爆声。当我正准备起身看个究竟时,哗啦啦的雨声已经传来。我一时有点震惊,心中也有点发怵。这时,夹杂着滚滚的雷声,雨下大了,哗啦啦的汇聚成了倾盆大雨,落在了窗户玻璃上。我仰头遥望,心想,是不是夜空中的孔老夫子显灵,用暴雨欢迎我这个来自黄土高坡上的远方客人?还是我曾在“文革”时期,随波逐流,骂过他是个坏东西,孔老夫子仍然记恨着?

  拉紧了窗帘,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外面刷刷的雨水声,我胡思乱想,自问自答……

  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室外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吃过早餐,便沿着孔庙高高长长的红色外墙,快步向正门走去。

  此时的正门,早已经站满了远道而来的参观游客,孔庙工作人员举着电喇叭反复喊着,让大家排队,有序入内。

  进入孔庙后,我没有约请导游,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性的去参观,品味欣赏着看到的文物古迹。

  我自己心里总结了一下,孔庙有三多,即门多,碑多,树多。

  一是门多。孔庙建筑的布局,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对称布局,就如同故宫建筑摆设一样,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左右摆放开来。自然中轴门就多了,前面有金声玉坊门,极星门,太和元气坊门,至圣庙坊门,至时门等,穿过这些门,进入核心区的门,分别有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最后到了大成殿。这中轴线左右还有众多对称的堂门,殿门,祠门。这些个门的叫法,都包含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特定的意义。穿过门时,如果细听导游的宣讲,或看看门边立牌的解释,就会受到一次教育。例如同文门,最初建于北宋时期,“同文”二字出自儒家经典《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此门寓意为:用统一的文化、语言、行为等,使天下人们的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之中来。它充分体现了孔子“大一统”的理念。

  二是碑多。这里的古玉碑众多,每块都敦实稳重,大气磅礴。大都为明清时期的皇帝拜谒时,御赐的超大玉碑。每朝皇帝,一生总要亲临一下孔庙,拜谒一下这位至圣至明的老人,然后留下御笔墨宝,歌功颂德一番,雕刻镂石在玉碑上,作为永久的纪念。为了保护这些玉碑,有的还在上面专门建了亭阁,防止风吹日晒。尽管历经岁月的风霜,许多玉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甚至脱落残缺了,但座座大碑还在,从中可看出历代皇帝们对这位圣人的崇敬仰慕之情。我想,历朝历代,如此众多的皇帝亲临拜谒一个人,御赠大碑,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表明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三是树多。孔庙每个院子里,都是古柏挺拔,盘曲多姿,生机盎然。仰望这翠绿苍劲的古柏,心中总是惊叹历史的苍桑,文化的力量。我不时仰头细瞅树上小牌介绍,它们的树龄,大都在600至1000年之间,仔细想一下,这说明孔庙建成和扩充的时期,与植柏的时期是同步的,也说明这座孔庙,是随着儒家文化逐步的传播昌盛,而扩建昌盛的。

  其实,儒学真正成为一种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被认可并朝朝代代的尊重传播,则是在宋元明清时代,这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完善和传播,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北宋的朱熹。宋朝距今1000年左右,这许多的苍柏也就是这个树龄,说明孔庙的苍柏见证了孔庙的历史,相符相成,相互印证。

  看着,走着,累了,我便坐在树荫下的又大又厚的木椅子上休息。此时,经过昨晚大雨洗刷后的一切,显得如此清新,晴朗碧蓝的天空,潮湿的青砖地面,宏伟的红色殿堂,墨绿的茂盛树林,一切的一切,都感觉如此的古香古色,和谐自然。特别还有大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数知了,此起彼伏地鸣叫着,清脆悦耳,纤细动人,宛若大合唱一样,似乎在证明这里的一切,永远充满活力。

  眼前是众多的游人,如一波又一波的潮水,从这个门中出来,又进入了那个大门。许多是青少年,统一鲜艳的着装,同样探寻的眼神,他们都在同时体会感悟这位圣人的思想奥秘。

  我在想,东周列国时期,诸侯争霸天下,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孔子看到眼前的现状,心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善心大发,倡导克己复礼,幻想匡时救世,建立一个德治仁爱的社会,拯救天下。为此,他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苦口婆心的宣传自己“大同”世界的思想主张,极力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尽管历经磨难,处处踫壁,有时忍饥挨饿,如丧家之犬,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信念,始终如一,坚如磐石。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研修诗书,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并且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精神十分可佳。这些弟子们学成返回各国后,在当地传播文化知识,宣传儒家理念,使孔子的思想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不也是他曲线救国救民,宣传自己仁爱思想的好办法吗?

  据说他有弟子3000人,自己认为学得非常好的贤人只有72名,而在这72人中,就有甘肃的3名。他们分别是天水秦城的秦祖、壤驷赤,甘谷的石作蜀。试想当年,他们身处遥远的边关,靠步行跋山涉水走到山东曲阜求学,实属不易。好在他们刻苦钻研,学有所成,成为孔子认可的贤人。返回家乡后传播知识,宣传儒学思想,受到当地人的肯定和推崇。这三人在唐代、明代,被官府分别追制为陇上儒学先贤,成纪侯,少梁伯等。可见,尽管他们已经离世千年了,但他们宣传儒学的功绩仍然被后人记着,他们播散在陇原大地上的种子,已经代代开花,结果。

  眼前这红色的鲁壁,肯定是后来人想像模仿建成的一堵断垣残壁。据说此壁原先为孔子故居的墙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孔子的第九代孙子孔鲋,为躲避法家人物的对书籍的查抄焚毁,偷偷的将书藏于墙壁里。直到改朝换代的汉武帝时期,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才又逐渐地复兴起来,并在发展中汲取道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元素,形成中国的共同理念,儒家思想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多年后,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时,发现了墙壁中珍藏了几百年的《论语》、《孝经》等古文竹简。可见,文化思想的传承,有时候也要经历惊涛骇浪。

  参观完孔庙孔府出门后,在街上我打听去孔林怎么走。由于游人很多,一时打不上出租车。这时,一位大约70多岁的当地老太太,佝偻着身子走过来说:“去孔林啊?坐我的电瓶车走,七里路,十块钱。”望着老人渴求的目光和一脸的诚意,我担心地问,你会开车吗?她说:“我开得特稳,放宽心,没问题。”然后带着我走到一个巷口隐蔽处,上了她的铁皮厢三轮电瓶车。她驾驶自如,一路顺畅,不时指点告诉我说:打出租车也要十块钱,坐马车每人要一百块钱。我这三轮多方便,马上就到。望着她诚实憨厚的样子,我想,这可能也是故乡孔子文化影响的结果吧,心里头情不自禁的油然生出一种敬意感。

  下了电瓶车,穿过石坊,便是孔林了。沿小路走了好长一段路,进入核心区域。

  这里仍然是古柏参天,绿荫遮日,许多树虬枝龙爪,翠绿扶疏,肃穆静立,恰如一位位长者,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细细看挂的小牌介绍,令我吃惊,这里的树龄大都在二千年左右,这表明,陪伴地下的孔子,它们已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了。

  透过林立的古柏,前面有红色的亭子,宫殿,碑室,大多为历朝皇帝拜谒后赐的碑,表明何年何月寡人到过此地,拜谒过孔圣人。

  顺着青砖铺垫的神道,便来到孔子墓地。孔子墓的规模不大,与帝王们高大庄重的陵墓相比,显得低矮平常多了,这也许与他的平民身份相辅相成。

  墓上长满了青草,昨夜一场透雨,今日阳光灿烂,小草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青葱碧绿,生机勃勃。墓的左右和后面被高墙围绕,使人们不能够环绕凭吊。

  这里没有宗教礼仪,不容许焚香烧纸献花,人们只能在静默中虔诚地鞠躬,肃立中真心的凭吊,人们就是相互说话,也小声小气,生怕吵醒这位长眠在地下的老人。一堆黄土,一块石碑,一片松柏,一切显得如此的平淡无奇,但这平淡中才真正展示出一种大美,展现出孔子与人们的亲近。

  墓的左前方,建有一座小房子,据说是他死后弟子们在此守墓三年才离去,但唯独学生子贡哀思未尽,独自一人在此又守了三年,可见师生感情有多么深厚。后人为纪念此事,根据自己的理解,特意建了这个小茅屋,立碑一处,题为:“子贡庐墓处”。

  我在想,这里躺着一位大思想家,一位在东周时期的大智者,他没有私心,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的智慧钩深致远,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仪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引导人们建设并走向一个“大同”的世界。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千百年来,他的学说已经跨越万水千山,传向四面八方,特别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他的儒学早已成为多国共同的文化基调。在西方,儒学也为他们近代的思想启蒙,注入了精神动力。

  现在,孔子离世已经二千多年了,但是,孔子所盼望的大同世界,仍然是人们所憧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应该相信,未来可期,经过长期历史的风吹雨打,人们会看到孔老夫子的理想,逐渐的变为现实。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