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韭花香散文
随了年岁的增长,早晚走动已然成为一种强制。早间散步自然选在空气清新的河边小道,而晚上走动却固执地穿行于菜市小街。行走于菜市小街,既可边走边看猎奇捡漏,又可大大消减对“强制”的抵触。
先前的菜市小街整日里人来人往,卖东买西,叫卖连天。尤其是下午下班之后,附近的菜农一人一摊,时蔬鲜嫩;下岗失业者批进零卖,品多价廉;务工家属小吃小喝,现做现卖,风味解馋;勤工学生远买近卖,新潮时尚……。现如今随了“双创”的广泛和深入,拥挤不堪的自由市场及至大街小巷一下子全都干干净净,畅通极了。
“……花,新鲜……花。”自由漫步于空旷的菜市小街,某个昏暗的小巷深处忽然飘来一声飘忽的叫卖。驻足复听细辨:“韭菜花,新鲜的韭菜花。”哦,原来有人躲在昏暗小巷深处叫卖韭菜花。虽然没有随声趋前,但那新鲜的韭菜花已了然于胸了。
韭菜花就是秋天里韭苔上生出的白色花簇。每年此时,乡间菜园里一畦或一片碧绿的韭菜,在秋风的吹拂下,定然会高高低低地钻出一朵朵洁白的小白花儿。伞装的小百花挑在细细嫩嫩、翠翠绿绿的长茎上,随风摇曳。花儿虽小,然几十朵,上百朵凝集于枝头竞相绽放,也是霜白一片。走近了去,浅绿的花萼、淡黄的蕊丝更是惹人怜爱。缩起鼻子深深一嗅,就有一股淡淡的、柔柔的韭香沁人肺腑。
往昔农村老家,各家各户都要在每年秋天,采摘一些韭菜花腌点咸菜。这种用韭菜花做的咸菜酱,我们都叫它“韭花儿”。而韭菜开的花呢?我们则专门叫它韭菜花。
先前的韭花儿制作很简单,就是把韭菜花择洗干净,用蒜臼等工具捣碎,拌上较多的咸盐(咸菜嘛当然很咸的。不过原始的用意是防腐)腌上一腌而已。只是殷实的家庭也或馋嘴的主妇,为了丰富口味方才在想方设法,添加些生姜、青椒等。添加了生姜、青椒的韭花儿,经了一定时间(一周以上)的腌放辛辣咸香。倘若再有条件,把捣成泥状的韭花儿装在透明的玻璃瓶中存放。吃不吃看一眼,仿若要透出瓶壁的.鲜绿也会惹得口水直流。
韭花儿食用从秋天开始,如果足够多的话可以常年食用。吃的时候挖一些放到小碟小碗里,兑上几滴小磨香油一拌和,韭香四溢。用筷头稍稍蘸一点放入口中,再一咀嚼,一种舒心的香辣从舌根升起,直通鼻窍、额头,整个口腔甚或胸腔都会泛出浅浅的酸辣。吃馍可以蘸,吃面可以拌。可以做配菜,也可以充主菜,随食随取很是方便。吃久了,就是喝碗稀饭也要来上一点。
因其食用方便、物美价廉,很多人家都会在秋天里想法多采摘一些韭菜花,而后再多多添加一些罢园(秋季扫尾)的好赖辣椒,腌制成坛成罐的韭花儿。韭菜花和辣椒等原料多了,就要上碾子辗轧。洗好晾干了的韭菜花、青辣椒、生姜等倒在干净的石碾上,只需人力推上几圈,鲜亮鲜亮的韭菜花儿就轧成了(碾久了变成糊状,就没有嚼头了)。儿时,母亲们用小铲子把韭花儿刚刚铲进瓷坛瓦罐,我们便像猴子一般窜到碾盘边,把早就准备好的馍馍掏出来,专挑留有韭花碎屑处蘸。没有馍馍,就拿手指抿一点直接填入口中。那生鲜的韭花儿暴辣暴辣的,往往弄得我们口水涟涟,鼻涕横流。
由韭花儿的得来看,可说它是菜类吃食儿中的低档下品。然而在往昔贫困年代,它也是人们的珍馐美馔:村上谁家常常食得它,便名列大家富户;我们外出求学,有同学“炫富”一定是它;吃皇粮的父亲吃韭花儿,却是只见其吃不见其减(经常兑水加盐)。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追溯中国人吃韭菜的历史,当开始于春秋时代。从《诗经》阳春四月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神看,今天我们吃涮羊肉离不得韭花儿,可能和当年的“献羔祭韭”有关呢。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徇《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的,就有杨凝式的《韭花帖》。杨凝式是五代时梁、唐、晋、汉、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一生狂傲纵诞,人称“杨风子”。说有一年秋天,杨凝式一觉醒来已是午后。恰在此时,宫中就送来一盘韭花儿。为表谢意,杨当即手书一封谢折送往宫中: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杨凝式状”《韭花帖》章法独特,字句疏朗,笔致萧散,澄静精绝。因为是笔札随手而写,每个字都趋于平和简静,意趣闲逸,而通篇又具装饰意味,给人一种疏宕旷远之感。
《韭花帖》被杨氏子孙献给了宋代朝廷后,一直是历代宫中珍品被皇帝收藏,直到清代乾隆。一封不经意写就的手札,连杨凝式自己也未曾料到,它会成为传世之宝。韭花儿使《韭花帖》名声大振,《韭花帖》又使韭花儿徒增名气,这不能不说是蔬菜佐料的一个传奇佳话。
唉,人老了总是怀旧,怀旧了免不了就想起秋来韭花香!
花香岁月品秋的经典美文
帘卷秋风,染红一片西窗。携秋月的眷恋,收藏秋菊的金丝。酿一壶花香的岁月,品秋,思秋,念秋,读秋,懂秋……
――题记
霏霏秋雨,淋湿了遍山的枫树林,湿了桃源,红了青莲,白了杏花。枫林深处,俯一竹案,缕缕飘逸的茶香,刻一枚枫叶的篆章,在铺开的长卷里,漫步风雨,轻轻落下红印。云浮,燕飞,夕阳吟风,黑幕弄月。盼一山枫红叶不落,阅千首诗花香雪月。品秋,尝岁月的红叶微醉江南,烟雨里朦胧的升腾落霞。悦香的风,清浅的波,牵念月光的思念,点滴成梦,萦绕星碎……
掬一捧心事藏在心里,思秋凝成诗意。撇中有红叶的脉搏,捺里含深情的婉转。片片红叶散落在秋天的睡梦里,莹润着昨夜的唇香。一帘秋雨看菊,半盏陶瓷醉花。只望一叶飘落,凉意浸染芬芳。一朵记忆的小花,雨中变成浓郁的沉香,留下思念的絮语,在风铃声声中远去。凝望着模糊的身影,耳边唯有断断续续的琴瑟,一面花凉萎末,一面日落西沉,轻捻月光,独酌思秋……
岁月,沉淀过往云烟,流年,淡寞风花雪夜。云水碧天里,红叶飘落,聆听着光阴荏苒,潋滟着远黛的青山和斑驳的石板路。一抹西窗的晚霞,醉江南烟雨,醉红叶的林秀。恩爱了一世的情暖,倾心了灵魂摆渡船。念秋,一首诗,一世情,字里行间飘着倩影,吻着红叶。与秋相伴,与叶相拥。在最美的时光里风为弦,雨为弓,醉秋,醉情,醉幸福……
指间飘落的红叶,落地盛开小花,变成了一片片素笺,书写首首情诗,描出粉红的秋恋。读一段文字,字里有情,行间有爱,用心灵的'静谧,感知红叶的温柔,体验秋色的收获。拈一枚秋风,萧瑟着越过岁月的风尘,在繁华的红尘中深情的种下阳光和诗。在隔空的记忆里,一茶,一卷书,拂霓裳羽衣,舞日月星辰。读秋,聆听秋的脚步,轻盈的来,又轻盈的走……
一腔秋诗,满腹秋语。铺开长长的岁月,写尽春的青绿,泼洒夏的绚丽,种下秋的红叶,飘莹雪的优雅。胸前缕缕暖阳,肩落一束花香。砚秋水一池,拾红叶片片,泼墨写意,勾勒淡彩,在水墨丹青里懂秋。演绎出秋品听风,秋思望月,秋念含情,秋读传诗。落阳西斜,把懂秋的诗句薰香呢喃细语,举盏齐眉,轻回婉转里旖旎着芬芳,醉人的阑珊,在懂秋的红叶中……
卷秋风,恋西窗,秋意浓,黄菊藏。在十月的枫林里品秋,思秋,念秋,读秋,懂秋。古筝轻弹岁月,红袖暖藏流年。在枫叶的渡口,收藏嫣红花开,半醒半醉中听花的声音,闻花的莹香……
秋来早晨的美文
(一):关于秋天的美文
火红的夏日悄然逝去,大自然的脚步已迈进了令人向往的金秋。一年四季中,秋显得是那么的清爽,那么的惬意。她没有春的绚丽,也没有夏的火热,更没有冬的寒冷,给人的只是那份满天落叶的浪漫和几分收获的喜悦。
秋天是美的画意,情的诉说,漂亮极了。秋天里果实成熟,火一般的高粱穗,把大地染得鲜红;黄澄澄的稻谷,使田野洒满金色;雪白的棉花瓣,汇成白色的海洋;秋天的色彩丰富,让人向往,令人陶醉。这就是秋天的魅力,一个胸怀博大、充满感情的季节。
秋天是画,是彩云,是流霞,是成熟,是收获。让我们赞美秋天,赞美丰收的图景,赞美这绚丽多姿的秋天风采。
(二):美文 最是秋来梦起时
最是秋来梦起时
一场秋雨一场寒。几阵秋雨过后,秋的气息便很浓了。
一直很喜欢秋天,总觉得再也没有哪个季节能和情绪如此亲近,默契而又妥帖。
选一处秋日的郊野,顺着一条弯弯长长的小径拾级而上,一步一种美丽。
金桂的幽香穿过阳光,迎面而来。或许,过不了多久,满树的霜叶就会红了欲语还羞的脸,层次分明的在风中招摇。树下,间或有淡淡的紫色小花在掩面窃笑……太多读也读不完的色彩充盈着双目,这样的秋是欢欣的。
然而,在绚丽的背后却能捕捉到“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黯然与清冷,尽管无声无息。
那应该是一处古城墙的尽头,残垣断壁,蔓草丛生。还应该有低沉苍劲的埙声如影相伴,若有若无。可总觉得秋色与暮色的双重悲凉太过沧桑,我不大能承受。
我还是喜欢潮湿的空气里弥散的淡淡愁怨。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让人生出一点点的感慨来:有没有一种秋声可以和谁相互注释,有没有一种山色又可以和谁辗转印证呢?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在一个有阳光的傍晚,漫步于小城的林荫下。让风恬静地梳理扬起的丝丝缕缕,把甜蜜和哀伤清晰地分辨,又混合着挽起凝重的.身影,在夕阳的描绘下和秋思一般委婉。一片落叶,打着旋儿作着最后的演出,飘向远方而终究归于平静。远方的天空下,
是否也有落叶跳着蝴蝶的舞蹈?是否也会有谁于同一时分萦绕着相似的感怀呢?
这样的时候,最适合做着怀念故友的清梦了。
一只鸟儿,以一道优美的弧线穿过空空的暮色,没入视野,有半阕熟悉的陌生的诗词,纠缠上唇间。其实,我何尝懂什么诗词啊,只是独立于黄昏,给千丝万缕的意念找一个虚无的、聊以慰籍的枝柯罢了。
秋去冬来一暖炉美文
终于,南方的冬天快来了。在一片片秋叶中,气温开始不断地向下掉,起早的露水晚来的霜,每一个冰冷的夜晚,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暖炉,这个时候也该热起来了。
幼年畏寒,一到冬天,整个人便冷冰冰的,两只手和脸颊怎么都热不起来,手指更是冻得分不开。于是,一到晚上,一家人轮着抱我,把我捂在怀里,亲戚每每见我,都常说,看你僵硬在那里,总觉得这姑娘快要冻坏了。
我的第一个抱手暖炉是奶奶送我的,一抱就是十多年。那时的抱手暖炉寻常人家是怎么也不舍得用。奶奶对此格外大方。一天,她怀揣着五元钱,跑了好几个商店去找抱手暖炉,都被告知没有,后来索性打电话叫上海的亲眷,告知若有空回来,带一个抱手暖炉。过年时,亲眷带着抱手暖炉回来,奶奶高兴得不得了,拿着十元钱就往他身上塞。
从此,我便像个从前的闺阁大小姐一般,抱着暖炉过日子了。这个铁做的沉甸甸的家伙,里面大约是发热丝,一充上电,整个暖炉便烫起来,十分温暖。奶奶怕我烫伤,依着暖炉的大小做了一个大红的套,我时常捧在怀里,捂了手后,捂脚,捂了脚后,捂脸,一刻都舍不得浪费余温。大红的.灯芯绒外壳以及暖炉的温度便是我童年冬天所有的温暖。
大约铁丝也是有生命的,过了某个点发热的功效就不大了。我上初中后,旧的抱手暖炉便不太热了,我又不习惯热水袋,总感觉没有暖炉那么温度均匀,于是,好几个冬天蜷缩在那里做作业。奶奶听说我抱手暖炉坏了,便给上海的亲眷打电话。上海的亲眷说:这东西上海已经少了,估计你这小地方还有。于是,奶奶一个人跑去商店里买,此时,商店里的暖手货确已更新换代,取而代之的是抱手暖袋,却难觅抱手暖炉的踪迹,奶奶坐着公交车跑了一整天,终于在城郊的一个小商店里找到了抱手暖炉。我就这么又任性地抱着暖炉好几年,暖炉里依旧是奶奶的灯芯绒外壳,依旧是奶奶的叮嘱。有时,奶奶坐在我身边,总会不自觉地伸过手来问:手还凉吗?脚还凉吗?
只是,暖炉很快又不暖了。我上大学之前,奶奶再一次给我满城找抱手暖炉。可是,这一次,真的不再有抱手暖炉了,奶奶和我说,商店里的小年轻听着抱手暖炉可稀奇了,一个个直摇头,还给她介绍各种取暖工具,看着就不实用。那一次,奶奶空手而归,眼角好像挂着眼泪,像个失望的孩子。
从那以后,我不再用暖炉过冬,家里知道我怕冷,装起了暖气扇,入冬后,便开启。今年是我出嫁的第一年,前几日,我母亲打来电话,说:若实在是冷,可以准备开暖气了。忽而,我想起奶奶,给她打了个电话,她接起电话,特别高兴,开口便说:孩子,天冷了,现在没暖炉,该开暖气了。我轻轻地应了一声,眼泪掉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