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登圣堂山(登圣堂山从哪条路登山顶节省时间)

登圣堂山(登圣堂山从哪条路登山顶节省时间)


  登圣堂山

  文/九龙

  今年初冬,我参加自治区工会组织的“一线职工疗养活动”,成员大都是来自我县各行各业的一线优秀职工,我们东港征地组几位同志“沾光”参加,地点是来宾市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这是我工作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享受作为“职工”的一种福利,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是感到有特殊的意义。

  我对金秀的第一印象就是到处是大山,金秀县城就在群山环抱之中,进入金秀县城,要穿越不知多少座大山,要走出金秀县城,总是山外有山,山峦叠嶂。金秀的山与山之间挤得很近,挤得好像只有一条缝,舍不得给老百姓多留点耕地和生活空间,耕地一小块一小块躺在山间夹缝之中,民房被挤成一排一排隙在山脚下,或零散分布在山腰间。有些山与山之间连缝都不留,直接拥抱在一起,山腰拥着山腰,山峰连着山峰。盘山公路环绕在谷峰之间,螺旋式攀升,上升到一定高度,白云裹着水汽像涨潮的海水,慢慢灌满山谷,正如歌中唱的“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白绕山间”。方圆几百公里,群山环抱,其中圣堂山是金秀群山中最著名的一座,在金秀县城西南45公里处。整个圣堂山景区方圆150平方公里,由七座1600米以上巍峨奇异的群山组成,主峰圣堂山顶海拔1979米,是桂中第一高峰。得知登圣堂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项目之一,大家都很期待。

  登圣堂山是我们到达金秀的第三天,大家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一大早起来,我们坐了一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圣堂山脚下,再由景区中巴盘旋了半小时送达登山口。从登山口到顶峰有4.6公里,正常情况下要三个多小时才能登顶。下车后,每人买了一根竹竿拐杖,带上一瓶矿泉水,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往山上冲,好似山上有宝藏一样。

  来之前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山上气温低,要多穿衣服。山上五六度的温度是合浦县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了,我特别怕冷,所以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大部队”是上午九点多钟开始登山的,山路陡峭崎岖,不规则蜿蜒而上。石阶路面由紫红色硕岩石块铺成,石块色相质感与路旁岩石相同,故为工人们就地取材铺设,取较平整一面向上,未经任何加工处理,大小不一,不甚平整。大概是前一晚下雨或是水汽大重,石块路面湿漉漉的,走路容易打滑,我们拾阶而上,年轻人大步流星,我们几个年长些的同志小心翼翼往前走,大家兴趣勃勃,边走边对周边或远山迷人的景色喝彩,欢呼声,赞叹声起此彼伏。

  中国十大名山我登上过八座,其实大部分是借助观光览车到达一定位置,再徒步登一段到达顶峰的。如果从山脚徒步登上顶峰,适合专业攀登者和勇敢的登山爱好者,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至少我是不敢的。海拨一千米以下的山适合大众登山运动,比如南宁太明山、桂平西山,我都曾经徒步登顶。圣堂山海拔近两千米,步登距离四五公里,是徒步攀登的理想山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可作为登山运动,也可以探险袭奇。圣堂山在中国不算名山,或许是宣传不够,亦或是从前交通不便。旅游者不多,特别是冬季,登山的人很少,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尽情观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圣堂山地貌与桂林山水的喀斯特地貌不同,喀斯特地貌又称熔岩地貌,它的岩石结构主要是石灰岩,圣堂山的岩石结构为泥盆系紫红色硕岩和石英砂岩组成。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圣堂山山体更加宏伟壮观,独具雄、奇、险、秀、古、野的景观特色。山上神奇秀丽的万亩变色杜鹃林,变幻莫测的云海迷雾,奇松怪树,古朴原始,生物物种繁多,景观独特奇异。通往圣堂山顶峰的岩石路上,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最奇妙的是,走一段再选一隅视野开阔处,站一会欣赏近景,感受触摸的快感;吮吸天然氧吧,感受心房的陶醉;向外远眺,感受视觉的满足。远山云卷云舒,云里雾里,时而清晰时而朦胧;一会云海飘过,万里云海盖山脉,一会俊峰出云端,山峦云海出奇观。蓝天、白云、山峰交融为一体,片刻瞬息万变,神奇莫测,宛若仙境一般。此刻,感觉心在云海中飞翔。

  我边走边赏,时而拍照时而录像,迷失在大自然的美色里,忘乎所以了。突然,周边只有我一个人了,看看时间已走了一个多小时,看看路标,才到半山腰,我不知道“大部队”走到哪里了,前看后看都没见到人,我成了“孤独”的登山者。又走了一段,微信群传来消息,我们的“先头部队”——一部分年轻人已经登上圣堂山顶峰。我一点都不觉得惊奇,我也曾经年轻,为目标埋头赶路,风雨兼程,不达目的不罢休,却忘了路上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接着登顶的同志又说,山顶云雾缭绕,周边什么也看不见,只看见顶峰的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圣堂山顶峰”。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实未必。遥想很多年前也是一个冬日,我和单位的同事借助越野汽车登上长白山顶,上面风雪交加,寒风刺骨,能见度不足五米,不单看不到长白山天池,就连脚下的长白山什么模样也看不清;无独有偶,前几年的一个夏天,我好不容易借助观光览车登上黄山,只见风雨飘渺,云雾茫茫,人头攒动,几樽麻黄色巨石耸立,冷冰冰的。挤过人群,走近著名的“迎客松”,只看到它朦胧的身姿在风雨中摇曳,俨然和我们摆手说再见,而不是欢迎来作客。真可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圣堂山除了一条石道,整座山保持原始状态,很少人为因素影响,我用心感受圣堂山原始与古老的韵味,唯恐哪天被资本改造,破坏自然固有的模样,惊动大山的静谧与安详。相对人造景观,我更倾心自然的美丽,原始的纯朴,让人超凡脱俗,心旷神怡。我穿过“冰川遗址”,登上“会仙亭”,跨越“超级原始森林”等人们给山体上各部位起的“外号”,我不在乎她的名称,我用眼睛和内心去欣赏。每到一处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感震撼,对造物主的慷慨恩赐心怀感激,对人类的微不足道追加认知,对大自然的浩瀚神奇顶礼膜拜。这是登山的意义,登山的感悟,登山的收获。此刻,我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边走边脱衣服,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单衣,而手臂是挽着一大捆衣物了。为了赶上大部队,我加快了步伐,突然一只脚踏到石窝子扭了一下,一阵疼痛,我好像崴脚了。我挪到旁边的石敦上坐下,轻轻活动一下脚腕,还好不算很严重。我决定休息一会,从半山腰折返。一方面,不想影响“大部队”下山的汇合时间,另一方面,不能加重脚腕的伤情。只能感慨“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了。

  我撑着竹杖一瘸一拐的往回走,多少有些无奈和伤感。上山容易下山难,再难也要坚持走。走了一会,看见一个外国白人,背着双肩包,脸色红润,头发金黄,虽然外国人的年龄难以判断,但估摸也有六七十岁了,自己一个人吃力地往上走,他朝我微微一笑,我回了一个笑脸。他打个手势,好像是问我距离山顶还有多远,我不懂外语,拿竹手杖在路边的一小片泥沙地里画了一条直线,在直线中间划断分成两半,再把下端的一半中间划断分成两半,用竹杖指点着最末端小段,意思是他只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他认真看着,似乎明白了,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们会心地笑了。我招手向他道别,他继续慢慢向前走,看着他的背影,我肃然起敬。也许我们都是孤独的登山者,我不知道他能否登顶,但是,他还继续向前,我却在后退,他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