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黄河万里写入怀(描写黄河的文章经典)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黄河万里写入怀(描写黄河的文章经典)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黄河万里写入怀,本文共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黄河万里写入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首诗,我背诵了几十年。

黄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的“母亲河”! 她孕育于早更新世纪,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九曲十八弯地迂回东进,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最后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至今已有一百多万年。

黄河!源远流长的河------

王之涣写黄河入海流这首诗,是登临山西蒲州古城的鹳鹊楼时写的。我没去过,没有实地观赏过他诗中的景观。但我登临过与鹳鹊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武昌黄鹤楼,虽不是王之涣诗中写的落日时分,但登临极顶举目远眺,看连绵起伏的群山和逶迤而去的长江,在视野尽头冉冉而没,也就想起王之涣写黄河这首诗,想象着“黄河入海流”是怎样的一种壮观?

一个邀请,让我夙愿如偿。

去年的11月3日,受“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组委会邀请,我参加了“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以及“黄河故道之约——作家眼中的河口区”大型文学采风活动。

我便黄河九曲十八弯,在当天晚上赶到了河口宾馆。

第二天上午,在河口区政务中心开过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山东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李登建分别主持的颁奖会和高峰论坛,听了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陈亚军的专题讲座,接下来就是采风活动。

我们浩荡一行先后到了百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曙光汇泰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渤海口海参基地、新户村果园居精品民宿、孤岛槐树林温泉旅游区、黄河王酒业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采风。我们每到一处都要走几十公里车程,一路广袤千里,地远天宽------

陪同我们一行的东营电视台记者、微名“冰之心”告诉我,黄河每年生产16亿吨泥沙,其中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有利于种植的冲积平原,而绝大部分泥沙输至河口,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年均造陆3万亩,是“沧海桑田”的真实体现。

“冰之心”说:“我们河口不仅是一块新生湿地,也是中国沿海土地、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浅海资源最为富集的‘金三角’!”

听“冰之心”说了一长串的数字后,我笑着说:“那你们河口区,可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区土面积最为广阔的区了?”

“冰之心”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行程的转来走去中,我们看到了别具一格的河口风光,简单纯粹的黄河之美------

河口西部有一处蜿蜒千里、起伏连绵的滩涂湿地。这里生长着成片的翅碱蓬,当地人称“黄须菜”。黄须菜一簇簇地生长,高20厘米左右,远远望去像是长满红苔藓的沙滩,又像是一张张铺于海岸的红地毯,火海朝霞地灿烂------站在我身旁的另一位东营电视台女记者对我说,现在正是黄须菜开花之时,所以一片红,到了每年的初春,黄须菜则给河口这片新淤地盖上一层新绿,似是江南一望无际的禾苗地。这位女记者还说了有关黄须菜的传说。她说薛仁贵征东曾路过此地,当时追兵逼迫军粮尽绝,兵士们饥寒交迫形势十分危急,幸好有黄须菜充饥,大军才转危为安。后来征东胜利,薛仁贵设宴庆功时记起黄须菜的功绩,令人采来摆上宴席,并将其冠名为“皇帝菜”。我听了恍然大悟,笑着对她说:“黄须菜,不就是皇帝菜的谐音么?”

孤岛镇的槐林公园据说有20万亩之大,我们采风一行到了后只能坐电瓶车,像国家元首检阅仪仗队一样,在茫茫林海中穿行。行进中轻风阵阵送爽,绿树婆娑起舞,令人心驰神往,只可惜我们错过了五月的槐花之约,未能徜徉槐花盛开的汪洋花海。

孤东海堤全长80多公里,横卧大海滩头镇海锁浪,称之为“海上长城”。我们在堤上走,只见堤外是宽阔的大海,海鸥飞翔,渔帆点点;堤内是一座座单井和井组平台组成的油田,笨驴式的石油探采机一上一下的工作着,景致宛如海市蜃楼。

我们走进了黄河口天然柽柳林。“冰之心”告诉我,把“柽”拆开,柽就是“乃木中之圣”,是一种抗盐碱、耐旱涝、抵贫瘠,改良土壤,美化环境,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柽柳坚硬的枝干可提供单丁、炼制栲胶、编织花篮、制作盆景,它一年三次开花,故又名“三春柳”。 柽柳花酿制的蜜色似琥珀似凝脂,甘甜爽口,是营养健身的上佳补品。这时是金色时节,我们看到的柽柳有的三丛五株长在路边田头,有的攀枝连理成片生长,柽柳花密密匝匝的平铺开去,似漫天飞雪,柽柳林内深处鸥飞雁鸣,獾鹤起舞------不时为我拍照的“冰之心”告诉我,天将下雨时柽柳枝叶特别挺拔滋润,花朵分外艳丽醉人,因此又有“雨师”之称。

我们采风一行终于九曲十八弯来到了的黄河口。不过,举目环顾全是茫茫无边的芦苇荡-----我问“冰之心”说:“这就是黄河的入海口呀?”

“冰之心”说:“这里是黄河故道,黄河原先的入海口。穿过这片芦苇荡往左走没多远,就是黄河现在新的入海口。”

“冰之心”解释说:“我们等一会要去的黄河现在新的入海口,位于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855年黄河由钢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演变而成。而我们现在身处的这片百里平原,则是黄河改道入海后形成的新生湿地,依河傍渠随道,到处生长着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这连绵不断巍然壮观的芦苇荡里有野生动物1524多种,包括271种鸟类,其中珍稀鸟类有天鹅、丹顶鹤等50多种。如果你们春天来这里,放眼望去则是一块巨大的碧绿地毯,风吹浪起,坦荡无垠。”

“冰之心”说的芦苇荡春景,当然令我遐想。

这秋天时节的芦苇荡,如果芦苇一枝一丛的也许看不上眼,但连成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了,画面就美不胜收!我们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生态木栈道走进芦苇荡,只见苇叶渐白,苇穗裹实,有的芦杆高达几米,粗壮挺立,犹如等待检阅的千军万马,素洁齐整;有的芦杆只有几十厘米高,像蒲草一样地一丛丛地团在水洼里,攒着劲要伸向蓝天;风起后芦海波起浪伏,芦花蓬松像棉絮一样弥天盖地,又似漫天飞雪,飘飘洒洒;芦海的堰湖中有成群的大雁和野鸭在自由自地凫水,不时扑楞楞地飞起,漫天蔽日翱翔一阵再回落水中------看我落在后边不时停下来拍照,“冰之心”怕我掉队误了行程,一次次地回过头来催我往前走。而木桃和白玫两位美女,则举着自拍架子不停地摆出各种姿态自拍,还走进芦苇丛中半抱芦花犹遮面地拍艺术照,手机摔在地上了,捡起来又拍----

我踏着芦苇荡里咚咚作响的生态木栈道,问“冰之心”说:“怎么用木条,在水中修观景亭和建栈道啊,不会很快就腐朽了么?”

冰之心说:“和观景亭一样,这条长800米宽2.6米的木栈道,全部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俄罗斯樟子松木,可在水中使用,看起来质朴无华,但它直接伸入芦苇荡中,被湿地和芦苇荡包围,栈道曲折迂回的每个拐角处设有休闲凉亭和观景楼,站在亭楼上可以看到神奇湿地、天然柳林和新、老河道,是赶海、观潮、赏月、看日出的理想之处。”

我们紧走慢走,终于来到黄河新的入海口。我站在码头边上,看浑黄的黄河水滚滚奔腾东来,又汹涌澎湃西去,望着河海交汇后的汪洋大海,心里既失望,又震撼!

我失望的,是此时码头边上的望塔已经关闭,不能一览河海交汇的壮丽景观。只是还好,我在码头边上看到一块巨大的诗碑,诗句描绘了这天下奇景:东观沧海共天长,西望九曲擎夕阳。两水蓝黄白云伴,千秋惠泽大无疆。

我失望的,是此时河边的游船已停航,我们采风一行,不能乘船在河面上逡巡浏览。

更让我失望的,是此时不能下到黄河边去亲亲黄河水,像我当年在长江边那样,浸水洗尘。而我,这时多想鞠一把黄河水,洗个脸,喝一口,湿漉漉地抚胸拍拍几下啊---

像是安慰我的怅然若失,“冰之心”说:“黄河入海景观多壮丽啊!从飞机航拍的照片可以看,黄河入海的河海交汇处,恰如一条黄蓝相间的飘带,把浑浊的河水与碧蓝的海水劈为两半,黄河水犹如一条巨型黄舌伸入蔚蓝大海的口中,河黄海蓝,经纬分明-----若是碰上涨大潮,海潮溯源而上,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倾泻而下,二龙咆哮奔腾相互争斗,搅作一团后声如雷鸣-----”

我听了后,想起李白写的《赠斐十四》诗中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心里便也犹如河海两水击浪,感慨万端:黄河啊,一百多万年以来就是如此满怀蔚蓝梦想,经过一万多里的艰难跋涉,九曲十八弯地冲破群山的阻挡,谢绝处处秀美河山的羁留,义无反顾地投向大海的怀抱,在河口与大海甜蜜亲吻,欢情拥抱,合二为一;而大海则以宽广无比的胸怀,接纳黄河水源源不断回归的巨流,水乳交融,而后变得更加的浩瀚无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就像黄河一样自强不息,创造了日月同辉的中华文明,如今走进新时代了,依然怀抱与世界接轨、共建和谐家园、振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回程中,我们走上黄河铁浮桥的时候,一轮金色的夕阳,正从一座黛色山峰缓缓地滑落,在黄河宽畅的水面投下了一条硕大的、波光粼粼的光柱,像是为我们此番不远千里的寻梦之旅,竖起一座金色的路标……

(本文为“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参赛文章)

公众号:化隆文联

篇2:描写黄河散文

描写黄河散文

【冬日黄河】1

黄河没有结冰。

尽管河道变窄,紧邻堤岸大片的曾经有水的河床,没有了水,干裂成一片片,似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历史的笔迹,记录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但,黄河依然保持着本色在向前,依然有旋涡激起人探索的****。

不记得最后一次雨水是什么时候,郑州很久没有遇见雨了,在这零下几度的冬天里,实实在在地构思了一个雪花的梦想。

堤岸之上,感受黄河的胸怀,感受大风吹起的黄沙扑在脸上的疼痛,仿佛人与自然完全相融,能彼此体会心中的那份期盼。远处,几片沙洲打散了黄河水流,几只水鸟从沙洲飞起落入水中不见,片刻又飞起在天空。一切还是这么美。

舍不得离去,走下堤岸,走近水边。水的温度比风温和,站在水边感觉不到沙子在空中的流浪之舞,只有清冷的风低声呼啸,伴着陽光下无声的水流缓行。每一次遇见,想着若把黄河水捧在手中,手掌会被染成黄|色,怎么摩一擦都将无法恢复记忆中的舒适感。其实黄河水从来不曾污染过我的手掌,每一次从水中一抽一离的手指都还是原来的颜色。可,人的感觉如此可怕,又是如此真实,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多次阻止我走近黄河的水,只能站在岸边眺望,猜测,然后恢复平静。

幼时,坐车经黄河大桥,车窗外的黄河水在我眼中无边无际,令人恐惧,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只盼车快快驶过去。等大了,等到了此刻,我却还在怀疑,眼前的黄河是不是曾经的那一条,那大片的水哪里去了?还是它一直就是这个模样,只是因为我变了?

眼前的河道很宽,水域并不宽,也没有波涛涌起,那些旋涡也仿佛只是老人手中的一支画笔,而且是一位瘦弱的老人。明明那水是浅的,看得见河床,至于脚步不敢踏入,不是怕有什么危险,是怕惊扰一位老人胸怀中暗藏的境界吧。此时此刻,这位老人不言不语,眼里没有我也没有其他人,他的目光落在何方,无人知晓,只有一种无形的感觉使我必须对他毕恭毕敬,仅可微笑却不可大言。

女儿站在水汶观测亭的一角,望下面的河水,见有些东西顺水漂流,说,是垃圾吧?

我站在岸边远远地望过去,是死鸟吧。

等了数十分钟,终于漂在眼前,女儿:妈妈,你说对了,是死鸟,你为什么说是死鸟啊?

我说,因为之前你们说有黑色的鸟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出一水面,这么冷的天……

笨死了,为什么不往南方飞啊!女儿感叹。

不是所有的鸟都是候鸟啊。他说。

水中那些黑色的鸟之死,我并不悲伤,只是感觉有些冷,我的眼里是那些正在天空飞翔的鸟,它们依然在沙洲上空游戏,它们不是黑色的。

此时,未近正午,陽光从东南方向来。水,沙,没有叶子的树枝,脚下的草地,坚一硬的石碑,还有继续漂流的死了的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冬日的黄河在我的眼中依然很美,依然能触一动我心底最深处那根弦,牵引着我在冬日里的脚步,默念着今冬无雪……

【黄河赞歌】2

这是一曲黄河恋曲,千百年来陕北的就在这黄河的身边守着这片土地,娶妻生子,守着这片孕育生命的黄土高原就像把自己的性命捧在手心,生怕摔了下来。

陕北的山都是有疤痕的,这一道道伤痕诉说着陕北人的刚毅,生命的顽强,更是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为历史的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古城墙还在每一个城砖上都散发着血的味道,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发生过的征战,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去过那么多的城市。直到来到陕北我才真正认识的生命的艰辛和活着的不易。生活再苦,只要你坚强的活着,就还会有希望,有曙光,

自从驱车进入陕北的土地,我看到的都是黄|色的沙土,看着那黄沙遍地的世界,我感叹着能在这里活下来的植物的勇气。

再也看不到,包着白头巾下地耕作的陕北老农了,出来陕北我还是有些遗憾。

从城市的高处眺望,面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黄河见证着岁月的痕迹,还有历史的沧桑,黄土高原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为她讴歌,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儿女。

快听“风在吼,马在叫”还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传唱,黄河绝恋永远刻写在历史的记忆中,我从未奢求,能紧紧地抱抱黄河,我梦想长大后能静静地躺在黄河的怀里,我是高原人,黄土地是我生在的地方,无论我走的哪里,黄河在我生命中永远是流淌不息的民族情,一段牵挂了远古到未来的民族情,一个赤子不变的民族情,执着而永恒。

我要为黄河写下赞歌,为得是让后世记住黄河的情怀,更是让后世记住自己是高原人,是这片流淌着的黄河水把我们养育大。

前辈们早已为自己心中的黄河写下诗篇,我把我的诗篇唱给黄河,让她那滚滚东去的河水把我的故事,带向未来,带向历史,带向浩瀚的.人类文明。那么我将无悔此生,我可以纵一情为黄河放歌。

听远方有传来了那首赞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母亲】3

真正伟大的自然景观,给人的印象是宽广、博大和辽阔。这些伟物透露出的是一种天地间静穆而自在的气息,它是一种能孕育生命、激发活力、安妥灵魂的气息,也是令人顶礼膜拜的一种气息,如巍巍昆仑、滔滔江河、苍苍林海和青青草原。前的一天,当我第一次在兰州白塔山下一注视夜里的黄河时,我就有了这种感觉。

像兰州这样,沿黄河两岸几十公里巨龙般林立高楼的都市,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一湾静静的黄河给兰州镶上了一条长长的金色飘带,古人称这里为金城,颇为妥贴。其实夜里的黄河,更具魅力。它静谧、安详、沉稳、从容,有如我们操劳了一生的母亲在沉睡。夜色笼罩中的黄河,款款行走而不动声色,缓缓呼吸而了无声息,悄悄流动而似凝固。她隐去了白天满身金黄的衣裳,披上了一身神秘幽暗的长袍。两岸的灯光融在静静的流水中。朦胧之中,我总觉得有无数盏烛光在河流中燃一烧,透着温暖,也透着柔和,如同母亲慈祥的目光深情地望着我,似乎每一道目光都能洞穿我的灵魂,每一道目光都能给我陽光般的温暖。

黄河母亲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搀扶着无数中华儿女站立、行走和长大,她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五千年的黄河从天而降,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灯在夜里的黄河中闪烁。黄河的波光灯影里,浮现着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蚩尤的高大身影;闪烁着《诗经》、《论语》、《史记》、《孙子兵法》等不朽篇章;流淌着周秦汉唐的大气,“四大发明”的辉煌,万里长城的雄伟。凝望夜里的大河,不禁想起秦始皇兵马俑、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个秦兵俑的身后,都有一个在夜里思念儿子的母亲;每一个为新中国献身的英雄儿女身后,都有一位在夜里等待儿女归来的慈母。数千年来,真正为民族、为祖国付出牺牲最多的还是母亲。我痴痴地望着夜里的大河,如同回到了母亲的身旁。远行的疲惫,岁月的蹉跎,灵魂的茫然,似乎全部融入了静静的大河之中,顿觉身心和灵魂在母亲的抚一慰中安宁了下来。望着黄河,我仿佛能望见母亲正行走在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铁流中,能望见母亲正站在故乡的老柏树下送我参军的身影,能望见母亲伴着孤灯在老屋里等我归来的情景。

当年舍不得我远从军旅的是母亲,含泪送我戍边报国的是母亲;白天思念我的是母亲,夜里梦见我的是母亲;巴山夜雨里,把久别故乡的我从车站接回家的是母亲;漫天大雪中,送我归队的也是母亲;我进步时喜泪盈眶的是母亲;我遇挫折时给我慰藉的也是母亲。封封家书,叮咛我安心戍边的是母亲;临终前,叮咛家人隐瞒自己危重病情的也是母亲……1933年,杨柳依依的2月,19岁的母亲参加了红军。1966年,53岁的母亲在雨雪霏霏中回归江南故里时,见到的却是外婆的荒冢,个中滋味难以形容。我也是19岁当的兵,母亲去世前我也未能回到她的身边,留下了无尽的愧疚和终身的遗憾。母亲总是牺牲自己,成全儿女。她留给儿女的愧疚与遗憾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

母亲的伟大就在于付出、奉献和牺牲。7月,我在寻访西路军红军女战士的行旅中,拜访了一位当年从四川平昌入伍的红军女战士陈素娥,1936年她在长征路上与红九军军长孙玉清相爱,并怀了孩子。在征战河西的烽火硝烟中,26 岁的孙玉清军长被俘后遭敌人杀害。在一场惨烈的激战中,19岁的陈素娥被马匪抓走后,受尽了屈辱。解放后,陈素娥毅然将儿子送到朝鲜战场作战,让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报效祖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陈素娥受到30多年不公平待遇。,她才被正式承认为孙玉清军长的妻子。19,79岁的红军女战士陈素娥带着60岁的儿子到高台烈士陵园祭奠丈夫孙玉清,她抚一摸一着照片上年轻英武的丈夫,60年的忧伤和思念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她哭泣着说:“玉清呵,玉清,当年在战场上离开你,我才19岁,19岁呵!我等你都等老了,连你的儿子都老了呵!”我在电视上看到这凄楚揪心的一幕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女红军战士陈素娥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位意志坚强、心灵崇高的伟大母亲。如今,这位英雄的红军母亲就生活在兰州的黄河岸边。我特意与陈素娥和她的儿子照了一张一合影像,站在陈素娥老人身边自己如同站在一条大河边,周围仿佛有万顷波涛堪依。她的儿子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母亲万岁”四个字,我至今仍将它保存在身边。这位红军女战士,在我心目中就是巾帼英雄,就是伟大的母亲。

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多少年来,正是“可以为天下母”的黄河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护佑着儿女,才有了英雄辈出的历史和九州大地的安宁。我觉得,五千年来,黄河那血管一样的经络,一直连着儿女的生命和祖国的心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失却黄河母亲,中华民族将无以存在和复兴。

无论是阅读史书,还是观看兵马俑,无论是持一槍一守卫在边关的月下,还是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正是有了无数母亲的牺牲,才有了万众一心的慷慨赴死,才有了血肉筑成的万里长城。寻常岁月中,那些在平凡的世界里默默无闻地奉献和牺牲的母亲,也同样伟大而崇高。如今,只有站在黄河面前,我才会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伟大。我知道,是母亲给了我生命、智慧、力量,给了我顽强和坚韧。只要黄河还在,我就会永远拥有母亲。也许,我这一生只能是一个平凡的铁衣男儿,一个普通的天涯游子,但我决不会在平凡中平庸,更不会在默默无闻中消沉,我会像一滴水那样融入黄河,让自己的生命永远伴随母亲远行。

篇3:黄河散文

关于黄河散文

雪落黄河【1】

小雪,没有飘雪。

大雪,没有飘雪。

冬至,还是没有飘雪。

风,随着意思吹。

吹起了黄河千层浪。

居在金城的人,都期待着一场雪,银装素裹,洗尽铅华。

冬雪罕至,有的只是零零星星的,还没落地就已融化了,轻描淡写的。

终于,一场雪飘然而至。

白雪覆盖了大河上下。

这是春雪,从天而降,来自于空灵,归宿在大地,轻盈明媚地覆盖,不拒绝脚印,不拒绝炊烟,不拒绝广场与蛮野,俗生俗事娓娓道来氤氲成体温的熙攘,人群是最有生命气息的所在。

喧闹的年代如风一般远去,那颗经过生活磨砺的心,却已变得沉静柔软,撒下了温情的种子,萌生出平和的心境。

不再去追逐一场繁华,知道时光是把无情剑,会消遣世上的一切,好花也难免缤纷一地,盛景也有暗淡的一天。

只有那平淡的岁月,伴随我们质朴的生命,眺望黄河东流,闻听河水汤汤,一起走到人生的尽头。

在大地上随意行走,喜欢淡淡的景色,水墨一般的情韵。

我惊异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倾心于它的清新之美,明朗的天空下,青山绿水绕,清泉石上流,优美的景色令人心旌摇荡,生命在瞬间涤清了风尘。

我欣赏开在雨中的一朵花,立在山巅的一棵松,流在荒原的一行水,飘在天上的一朵云。

它们姿态各异,自由自在,超尘脱世,随遇而安,淡然面对苍天大地,保持着远离喧器的静美。

可雪落人群,也是孤寂的。

纵然食遍人间烟火,也好似一枚遗世而独立的雪。

这精灵从银碗里起舞,柔软的美,禅意的美,美到惊艳。

每一场雪来,飘在我心间的,不是雪,而是一个邂逅或者是一场如饥似渴的约会。

雪,静静落在黄河上。

大河远去,带走的不仅仅是雪花,而是一个个故事。

时光之河缓缓流淌,思绪引航,或顺或逆,或停或行,道法自然。

一场雪,飘飘洒洒,让大河上下顿时变得简洁明了。

黄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明净酣畅。

河边的树木,琼枝玉花。

万籁俱寂,任河水东流而去。

流去的是时光,流不走的是记忆。

一条流动的河,让时空开朗。

雪落黄河,四野苍茫。

此时,不禁想起了泰戈尔“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

秋叶是一片叶子最后的风景,死亡是生命结束的时刻,死亡来临还要保持美的状态,却未免过于凄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当然,“质本洁来还洁去”,当面对死亡之时,让自己的灵魂保持美丽,不仅是趋于高尚的人生,也是趋于美好的人生。

静美涵养着一股内气,注重自己的内心修为,更多是一种精神的写照。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滋养。

在这个孕育的时节,我会迎着风,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旷野,在河边发呆,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融融的暖意流遍全身,一种美好的情愫在心中悄然滋长。

幸甚的是倘若遇上雨雪潇潇的日子,会选择一个僻静之处,屏气凝神,倚窗听雪,那轻盈的雪,宛如古筝弹奏出的旋律,清越悠长,丝丝入耳,让人荡起悠悠的情怀,享受一段美妙的时光。

夜深人静,一丝微弱的光线从窗口透进室内,在地上撒上了几许清辉。

习惯在无声的世界里,将自己的心事铺开,用有色温暖的文字,记录一段缱绻的情怀。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忧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们身后紧紧相随。

在乐观者的视线中,经常出现的是明快的色彩;而消极的人看到的,往往总是暗淡的影像。

人生在世,难得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闲,那份可心和舒坦。

雪在飘,思绪满天飞。

没有雪的冬天还叫什么冬天呢?没有冬天的岁月叫什么岁月呢?总有南方的朋友带着炫耀的口吻说:“我们那里四季如春呢!”我听了一点也不羡慕,四季都不分明,那日子该有多混沌,就像人生只有一种味道似的,总有些乏味。

有雪,冬天才有味道,有风韵。

最好是一场大雪,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那种,要不就是“昨夜忽飞三尺雪”的那种。

可是,这座城市总是下点儿小雪,世界只是薄薄地敷了一层粉。

雪像个顽皮的孩子,露了个影子就逃得无影无踪。

整整一个冬天,没有那几天大雪封门的日子,就觉得时光太匆促了,匆促得连脚印都留不下一个。

春雪,留下更多的是人们的喜悦和深呼吸。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笑,对着它哭它就哭。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一路微笑前行,悠然从容地老去,惟愿岁月的静好长驻人间,如唇边那抹恬淡的笑意,温馨如花,温情似水,柔柔而和和,绵绵而长长……

等待大雪不期而至,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洁白的雪世界中重回单纯宁静,回味悠长舒缓的旧时光,让心洗去尘埃,得到休憩。

等待大雪来临,不只为看雪景,亦为了让雪把美好凝固。

大雪纷飞,覆盖一切丑陋,让世界纯净。

雪,让世界增了色,添了柔。

只是一场出其不意的雪,就让人们把冷漠、疲惫渐渐释放,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与雪花撞个满怀。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酣畅,每个人有每个人隐秘的欢乐。

还有什么比在萧瑟中遭遇一场大雪更令人心旌荡漾。

沉睡的土地,被雪花深情的拥吻惊醒,这是天与地的重逢;春天就要来了,这是天与地的秘语。

白雪覆盖下,孕育着风情万种的美丽色彩。

雪花优雅从容,天地在看似安静中萌动。

土地深处的种子悄无声息地发芽,汇积成支撑天与地的震动。

雪落无声,甚至遁形。

虚无缥缈,只觉迎面湿润,沁人心脾。

凝眸处,雪花幻化成薄雾,远处氤氲,近处只有呼吸。

金城在悄无声息的飘雪中,酣然入眠,漫长沉静。

心跳的声音逐渐明晰。

雪花绽放,刺眼的白,四周都是空的。

风吹着雪,暮色苍茫。

一个个故事正在酝酿。

雪花飘呀飘,金城到处都是雪,玉树琼枝,银楼玉宇,一切都宛若仙境。

黄河边树上的雪越积越多枝头,还在簌簌地往下落,花落一般美。

再荒僻的角落,也被雪厚厚地覆盖了,雪从来不会厚此薄彼,带给人间同样的洁白。

一层一层,雪让世界突然间进入一个童话世界。

金城如此多娇,在于兰山上,也在于白塔山上;在于大河上下,也在于笑颜逐开。

幸福会留在人们心里,也会写在人们的`脸上……就像雪花飞舞,滋润着每个人的心。

灯红雪白,中山桥静子一样,千娇百艳。

雪仍在飘,惊艳了世界……纯白和寂静。

霎时,覆盖了这个喧嚣的世界,如此静美!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落黄河之时,静居一隅,可以一个人捧着一杯酒,清点流光碎影,心也如雪一般纯净安宁。

也可以静静地在窗前欣赏飞雪蹁跹,看银装素裹的世界,怀想一些悠远的往事。

若是邀上三五好友,走进农家乐,温一壶酒,上几个菜,品酒酌饮,谈古论今;或无需言语,只是举杯聆听窗外雪花飘落的声音,凝眸一笑,生活的乐趣也大抵如此!

谈淡定【2】

社会上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总在抱怨身边的一切,例如:五年了,电脑设备还是老样子,老板拉着的脸还是老样子,工资待遇还是老样子……然后就是对别人的羡慕,别人家的公司设备是先进的,上司是友善,工资上涨的……自己的东西总是不如别人。

这样的抱怨从未停止,但却改变不了什么,结果在抱怨中还是得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前不久我就遇到了这群人。

我刚从大学毕业,即将走上工作、走上社会。

我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向很多工作多年的前辈咨询经验,但结果却是让我有些意外。

本来认为会收获满满的正能量,结果却是负能量和抱怨。

当他们说:孩子,你太幼稚了,工作没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孩子,单位太坑爹,处处勾心斗角,只为一点业绩;孩子,工作和学校不一样,让领导开心才是最好的捷径;孩子,没有关系很难混,没关系就创造关系,有关系就利用关系……每每这时,我就意识到了,他们也许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群人。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会遇到这群人,或者说我们有意无意的也在扮演着这群人的角色。

不禁想象工作后的我会是怎样?我希望我会保持现有的战斗力,乐观去面对一切。

当他们再次说我太幼稚的时候,我疑惑了,真的是我太幼稚?还是我太执着?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

浮躁和抱怨也许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仍思考了很久。

最后我只想到了三个字:不淡定。

对于淡定,我想了很久。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一句名言:“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思想”。

我将这句话做了简单改变,当做了我大学四年、相信也会是一辈子的座右铭,那就是:克服思想懒惰,追求卓越人生。

思想是一个人乃至全社会进步的灵魂,但如果我们不淡定,结果会怎样?我们会头脑发热,会感情用事,会失去理智,因而无法理性的思考,再加上与生俱来懒惰的天性,我们的思想该如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就像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事例:我们临时接到一个重任,如果只会抱怨,那我们接下来的处理方式,必定是缺乏深入思考的、一种简单的惯性动作的重复,必定会造成效率的低下、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相反,我们保持坦然淡定,不去抱怨,毕竟这种事不可能天天发生。

我们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理性的勤奋思考,寻找最高效的方法,虽然大脑高速运转的思考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让人充实和进步的。

也许,我们不仅能完成重任,还能总结出高效的方法,更能训练出理性思考、淡定心态。

思想勤奋是人生大智慧,而淡定是前提条件。

理性的思考要有冷静的头脑,冷静点的头脑需要淡定的心态。

如果我们面对困难只会怨、不淡定,那何来冷静的头脑去勤奋的思考?

其实话说回来,我们没有理由不淡定。

因为所有我们抱怨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这就是社会,社会就是表面处处显得坑爹实则处处充满希望。

也许我们抱怨关系复杂,社黑暗,人心算计,但哪里没有类似的一些瑕疵?小到一个宿舍,大到一个国家,前进的道路总是磕磕绊绊、不尽如人意。

但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因为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悲喜交集,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就像心电图,没有波折便意味着停止。

没有波折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不存在的。

正是这些所谓的波折与黑暗,所谓的坑爹,才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强,让我们时刻保持进步。

马克斯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面对正常的存在,请保持淡定,无需抱怨。

讲到这里,其实一切都已经很明了了。

我即将走上所谓坑爹的社会,但我并不担心,我相信不淡定的心态导致无法理性的思考,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保持淡定,保持思考,小伙子别怕,努力奔跑吧!

心灵之旅【3】

难得抽的空闲,一家人的集体自驾游终于踏上征程!

第一站,善卷洞。

篇4:描写黄河的散文

描写黄河的散文600字

你,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从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奔腾怒啸,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你,劈高山,斩磐石,粗犷豪放;决昆仑,吼龙门,自强不息;曾濡汹涌,铸磅礴,深厚庄严,蓬勃向上,凝结为炎黄子孙的图腾。几千年惊涛怒吼,几万年生生不息,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的文明,奔涌为民族的象征,铸就了华夏儿女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你,带着鄂陵湖的圣洁,带着札陵湖的永恒,在清澈见底的约占宗列渠里曲折蜿蜒;你,绕过积石山的伟岸,绕过西倾山的.连绵,在水明如镜的星宿海里百转回环;你,穿过连绵不断的莽原,穿过危岩耸立的龙羊峡,把远古冰川凝固的庄严华美、宏伟壮观融进一个民族的血液中,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勤劳、勇敢。

你,跳着豪爽奔放的锅庄舞,唱着悠长高一亢的“拉噜”,在“世界屋脊”穿行;与红原媲美,与白河争流,舒缓着天下第一道弯的磅礴,重叠着宇宙中庄严的幻影;你,碧绿清澈千回百转,桀骜不驯反向西流;你,咆哮出大地湾文化的,奔腾出马家窑文化的灿烂;你,漩涡连连,圈圈相套,套出了农耕社会的文明,套出了无风三尺浪的一道道险关。

你,闯过峭壁的青铜峡,越过黄土堆积的高原,遇到贺兰山开始变得温柔缠一绵,流淌出的中卫平原、河套平原赛过了江南;你,漂浮着羊皮筏子哼着《走西口》在老牛湾与长城握手,伴随着船工号子唱着《信天游》诉说着自己的不平和祈求;你,舟犁碧波水拍云崖暖,河床千曲篙点峰影乱,放过一山迎一山,走过九曲十八弯,重新装点着渤海巨澜。

走近你,李白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说:浪淘风簸自天涯;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奔腾的波涛激起的浪花?是纤夫古铜背上流淌的汗水?不是,是山随水动的风景,是岁月钩沉的哲理。

走近你,我不敢问你有几道弯?不敢问你力如何?只知道你力大无穷,惊涛如山;只知道你载舟鼓帆,决堤覆舟;只知道你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崇山峻岭,横跨河套平原,奔腾在高山深谷之中……

伟哉!壮哉!

篇5: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

这是一曲黄河恋曲,千百年来陕北的就在这黄河的身边守着这片土地,娶妻生子,守着这片孕育生命的黄土高原就像把自己的性命捧在手心,生怕摔了下来。

陕北的山都是有疤痕的,这一道道伤痕诉说着陕北人的刚毅,生命的顽强,更是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为历史的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古城墙还在每一个城砖上都散发着血的味道,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发生过的征战,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去过那么多的城市。直到来到陕北我才真正认识的生命的艰辛和活着的不易。生活再苦,只要你坚强的活着,就还会有希望,有曙光,

自从驱车进入陕北的土地,我看到的都是黄|色的沙土,看着那黄沙遍地的世界,我感叹着能在这里活下来的植物的勇气。

再也看不到,包着白头巾下地耕作的陕北老农了,出来陕北我还是有些遗憾。

从城市的高处眺望,面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黄河见证着岁月的痕迹,还有历史的沧桑,黄土高原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为她讴歌,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儿女。

快听“风在吼,马在叫”还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传唱,黄河绝恋永远刻写在历史的记忆中,我从未奢求,能紧紧地抱抱黄河,我梦想长大后能静静地躺在黄河的怀里,我是高原人,黄土地是我生在的地方,无论我走的哪里,黄河在我生命中永远是流淌不息的民族情,一段牵挂了远古到未来的民族情,一个赤子不变的民族情,执着而永恒。

我要为黄河写下赞歌,为得是让后世记住黄河的情怀,更是让后世记住自己是高原人,是这片流淌着的黄河水把我们养育大。

前辈们早已为自己心中的黄河写下诗篇,我把我的诗篇唱给黄河,让她那滚滚东去的河水把我的故事,带向未来,带向历史,带向浩瀚的人类文明。那么我将无悔此生,我可以纵一情为黄河放歌。

听远方有传来了那首赞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篇6: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

黄河没有结冰。

尽管河道变窄,紧邻堤岸大片的曾经有水的河床,没有了水,干裂成一片片,似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历史的笔迹,记录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但,黄河依然保持着本色在向前,依然有旋涡激起人探索的欲(yu)望。

不记得最后一次雨水是什么时候,郑州很久没有遇见雨了,在这零下几度的冬天里,实实在在地构思了一个雪花的梦想。

堤岸之上,感受黄河的胸怀,感受大风吹起的黄沙扑在脸上的疼痛,仿佛人与自然完全相融,能彼此体会心中的那份期盼。远处,几片沙洲打散了黄河水流,几只水鸟从沙洲飞起落入水中不见,片刻又飞起在天空。一切还是这么美。

舍不得离去,走下堤岸,走近水边。水的温度比风温和,站在水边感觉不到沙子在空中的流浪之舞,只有清冷的风低声呼啸,伴着光下无声的水流缓行。每一次遇见,想着若把黄河水捧在手中,手掌会被染成黄|色,怎么摩一擦都将无法恢复记忆中的舒适感。其实黄河水从来不曾污染过我的手掌,每一次从水中一抽一离的手指都还是原来的颜色。可,人的感觉如此可怕,又是如此真实,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多次阻止我走近黄河的水,只能站在岸边眺望,猜测,然后恢复平静。

幼时,坐车经黄河大桥,车窗外的黄河水在我眼中无边无际,令人恐惧,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只盼车快快驶过去。等大了,等到了此刻,我却还在怀疑,眼前的黄河是不是曾经的那一条,那大片的水哪里去了?还是它一直就是这个模样,只是因为我变了?

眼前的河道很宽,水域并不宽,也没有波涛涌起,那些旋涡也仿佛只是老人手中的一支画笔,而且是一位瘦弱的老人。明明那水是浅的,看得见河床,至于脚步不敢踏入,不是怕有什么危险,是怕惊扰一位老人胸怀中暗藏的境界吧。此时此刻,这位老人不言不语,眼里没有我也没有其他人,他的目光落在何方,无人知晓,只有一种无形的感觉使我必须对他毕恭毕敬,仅可微笑却不可大言。

女儿站在水汶观测亭的一角,望下面的河水,见有些东西顺水漂流,说,是垃圾吧?

我站在岸边远远地望过去,是死鸟吧。

等了数十分钟,终于漂在眼前,女儿:妈妈,你说对了,是死鸟,你为什么说是死鸟啊?

我说,因为之前你们说有黑色的鸟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出一水面,这么冷的天……

笨死了,为什么不往南方飞啊!女儿感叹。

不是所有的鸟都是候鸟啊。他说。

水中那些黑色的鸟之死,我并不悲伤,只是感觉有些冷,我的眼里是那些正在天空飞翔的鸟,它们依然在沙洲上空游戏,它们不是黑色的。

此时,未近正午,光从东南方向来。水,沙,没有叶子的树枝,脚下的草地,坚一硬的石碑,还有继续漂流的死了的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冬日的黄河在我的眼中依然很美,依然能触一动我心底最深处那根弦,牵引着我在冬日里的脚步,默念着今冬无雪……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

篇7:九曲黄河万里芦荡

五年级一班 王炳

在国庆放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亲眼目睹了黄河湿地的壮观景象。

到达了黄河口之后,首先登上了观景台,远望黄河真是无边无际,水天相接啊;俯视黄河,河水呈深黄色,像一块失去光泽的金子,怪不得叫黄河呢。滚滚的河水“哗哗”的向着大海奔流。不禁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疯癫自天涯。

正陶醉于黄河美景,突然,一声哨响只见几只丹顶鹤飞了起来。它们一会儿扑扇着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会儿平铺翅膀滑翔,而且还不时的“嘎嘎”鸣叫,兴奋不已,把原本宁静的天空打破了。观景台上的'人们有的对着丹顶鹤指指点点,有的在学丹顶鹤飞翔的样子,好不热闹。丹顶鹤似乎知道自己备受欢迎,竟然低飞和人们逗趣,一会儿掠过头顶上空,一会儿直冲云霄。又是一声哨响,丹顶鹤回家了。

观景台的左边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万里芦荡,微风吹过,芦苇随风飘荡。我迫不及待的跑下观景台,来到芦苇丛中,躺在芦苇中间,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颗芦苇了,每天接受太阳的沐浴,听着鸟儿的歌声,好惬意啊。

我喜欢那水天相接的广阔无边,更喜欢那随风荡漾的芦苇荡,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引来自由翱翔的鸟儿,我们应当齐心协力保护好这片美丽的黄河口湿地。

篇8:走黄河散文

走黄河散文

从虢山坐汽车在蜿蜒的山区公路上北行78公里到桃林,从桃林再坐汽车在秦岭脚下西行20多公里到小镇常闫下车,然后走20多里河滩路到大禹渡口,再坐船过了黄河,爬上高高的河岸,再走20多里才能到山西省的未城县。这是水路。

还有一条旱路。就是从桃林坐火车到渭南市的孟塬,再从孟塬车站转乘北上太原的火车到风陵渡下车,在风陵渡再坐公共汽车走100多里,再到未城县城。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河远。20多年前,道路交通远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火车还没有提速,更没有个准点。孟塬是个大车站,又是个机务段,过往车辆要在这里加水,换头,客货交混,杂乱无章,很让人操心。汽车也没有现在多,小蹦车、摩托车更没有现在这样普遍。边远一点的路线,象两省、两地区之间的交往就麻烦多了。

走水路,直线距离看起来近,但除了偶然幸运能搭辆顺车外,一般情况下全凭两条腿。坐火车虽然不走路,但绕得很远,从桃林坐上下午1点46分的火车,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孟塬。而在孟塬往往要等四五个钟头,才能坐上北去的火车。有时遇到人流旺季,过去三、四趟火车都爆满而不停。于是每次都是早上就从虢山出发,晚上八点或者夜里两点才能到未城县。其艰难曲折程度可想而知。

读书求学、教书育人,为生存而奔波。有五年时间,二十多次,我独自一人穿梭在黄河两岸,感受母亲河的春夏秋冬,日夕晨昏,潮涨潮落。

冬天的天,黑得早。我从桃林车站下车时,已是下午一点。又坐小蹦蹦车到汽车站,刚好有一辆去故县的车,我赶快跳上去,走了一截,谁知人家不走常闫这条路。在新华书店门口又跳下来,又勾回去到汽车站。等啊等,终于等着了一辆去故县的车,司机很和气,一问,走常闫了。于是又等了一个钟头,车才开。到常闫下车,一看表已是下午三点了。时间有点晚,心中无把握。脚步迈得很急,只怕走到渡口跟不上最后一班船。心里嘀嘀咕咕,犹豫不绝。走,还是住下?一想到小镇旅社那种油腻、脏兮兮的气味,一夜也不是好熬的。拿住劲走吧,兴许到渡口还有船。

走了五里路,同行的小姑娘到家了,就剩我一人。奇怪,今天没有一个旅伴。一边走,一边心里不踏实。我有点底气不足,以往还能碰上顺车,而今天越是晚了,越是没车。我犹豫不决地走着,心里嘀嘀咕咕想着三个问题:一、撵天黑我能不能走到渡口,二、我走到渡口还有船没有,三、过了河离县城还有二十多里,没有车我走到何时?而现在,最重要的是到渡口还有船没有了。

冬日太阳有气无力地照着绵远的黄尘古道,村庄,枣树,土墙,还有我的`影子。象行走在祖先居住过的部落一样的感觉,几许荒凉,几许凄清。在家时,母亲说我口讷,从小嘴不甜,给谁称呼个“婶”了,“叔”了都觉得很难,但现在出门在外,无依无靠,也只得由自己来问路了。经验告诉我,问路要问上年纪人,他们不打枉扎,实话实说。于是,到了一个村庄,我上前问一个正在打粪的老头:“老伯,我想问一下,我现在走到河边,还能坐上船不能?”老伯看看我,说:“满!”满?满跟上,能跟上?没问题的意思吧。我又走,心急腿快。走了一节,碰见一个拉柴禾的中年男人,我又问:“大叔,你说我现在往河边走,还能跟上坐船吗?”拉车人抬头看了看我,又只说了一个字:“满!”这下我有信心了,又走。又走了几里路,看见一个在地里干活的人,我又上前问,他说:“走快了能跟上,走慢了不强中。”住在河边的人,对过往船只和渡口情况最了解。听了他的话,我又加快了步伐。一边走,一边心里狐狐疑疑。到河边,没有船,天黑了咋办?还不如现在勾回去,住到常闫小镇上的旅社里,明天一早过黄河。但又存着侥幸心理。又走了一截,碰上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他好心地劝我:“别往前走了,太晚了,过不了河咋办?勾回去住到乡政府旅社吧,我就在乡政府工作。”见我犹豫再三,他又说:“你不想勾回去也可以,勾回去还得走七八里。前面那个村子有我的一个熟人,我给你写个条子,你去找他,今晚歇他那儿,明天一早过河。”说着,他撕开一个烟盒,拿出笔,在膝盖上写开了条子。条子上歪歪扭扭写到:“领子:你好!今向你交待一场事,现有苏静同志要过河,但天晚了,让她在你家住一夜。你要好好招呼。王相林。87年11月23日”。真是古道热肠啊。我接过条子,谢了他。

这时我已准备按这位好心人的意见办。但望望日头还高,又准备往前走。我不认识眼前这个王相林,更不认识他的朋友领子,不是万不得已,我怎么能去住一个陌生人的家?看我的神情,他又好心地劝我:“不敢走了,你一个小女家,天黑了老怕怕,住到村里还安全些。”是啊,这里毕竟是河南地界,那亲切的乡音听起来就让人舒服,心理上安全些。其时我已做好了两种打算,如果到河边,有船,我就走了;如果没有船,我再勾回来拿着这位王相林的条子去村里找那个领子。这里到河边,五六里路吧,即使天黑了,勾回来也不用发怵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我想起古诗十九首上的覊旅之思。大概是沿途最后一个村庄了,我又上前问一个中年男人,能过河不能?他说:“满!”这下,我下定决心走到河滩。走啊走,前望望,后望望,人没有人,车没有车,苍苍莽莽,无际无涯,心中着实有些害怕。“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我的脑海翻腾着一些诗句。幸亏年轻,幸亏傻蛋,行囊里装着未成章的诗句,热情还有浪漫,否则我如何能受了这等苦楚?走啊走,忘了饥饿,忘了疲劳,忘了观望,只有一个念头,走!平生没有走过这么快。

终于走到大禹渡口,但机帆船已经开走了。河边聚了连我在内三个要过河的人。他们说,上边杨家湾渡口还有小船,我们去那边吧。杨家湾渡口距大禹渡有一两里,我就和这两个人又往上走。走了一段路,到了杨家湾渡口,万幸,还有一只小船。是那种羊皮筏子似的小船。我坐上小船,只有五个人。小船晃晃悠悠在河里走,我有些害怕,款款伏在船中心,一动不敢动。终于过了黄河。

太阳已沉下山际,深沟高岸,长河落日,摇曳的荇草,还有吱吱嘎嘎的水鸟,远远近近一片苍茫。坐车是没有指望了。要到县城,还得走20多里。我和刚才船上的两个人--一个老一点的男人和一个半老女人相携往岸上走。他们说带我走近路。我以为他们是一家,其实不是。老头带路,我们沿着大禹渡水电站的管坡往上爬--一千多级台阶啊。从远处看,大禹渡水电站四根管子顺着管坡直插云霄,蔚为壮观。而人在它上面走,就小的象蚂蚁。边走边和老头拉话。原来那女的是个神婆子,会看地方。这个老头是专程到桃林请她来给看地方的。上了管坡顶,高矗在崖头的那棵大禹渡的千年古柏,已看不清模样,望上去只有黑森森一片。老头和神婆子他们往西陌去了,我一个人穿过村庄,向公路方向走去。走管坡,原本是求近的,谁知道却结果越走越远了。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走着问着,不知道究竟有多远。走到一个村口,又问一个老头,老人家说:“哎呀,你咋弄这事,这里离县城还有二十多里,你怎么能走到呢?”我说:“老伯,只要能走到大路上,我是不害怕的。”正说着,一个小孩骑自行车打这里过,老头喊住他,让他带我一截。于是这个孩子带我走到他们村--程村。但一问人,说这里距离县城还有八九里。

只有走吧,天已那么黑了,但路上还不断人,还不怎么害怕。只是脚实在是困了,疼了。刚才紧张的心情一过,脚的问题又提到议事日程。刚才走到河滩,心里急,不觉乏,现在困乏、饥渴,一齐都袭来了。路平平渐渐,似乎没有尽头。走一节,问问人,还是七八里。走一节再问,还是七八里。天!一辆汽车走过来了,我试试探探扬扬手,没有拦住。一辆摩托过来了,我再次羞羞怯怯扬扬手,还是没有挡住。最后,一辆拉沙的拖拉机开过来,这一次,我不敢再错过了,决心挡住它。我走到当路,大声喊一下,向他说明情况,还好,人家停住了。我赶忙跳上去,突突突,一直坐到未城县街口上。其实时间并不是太晚,只是天黑的太早了。

终于我在晚上八点多,敲开了姑姑家的门。

……

汽车迎着寒风,碾着积雪,呼啸着开出车站,把送行的人远远地抛在身后。匆匆,太匆匆。又要离开温馨的家,踏上风雪凄迷的路途。晓星,已冉冉升起;残月,还斜挂在黑魆魆的山头。一阵黎明的奇寒袭来,我打了一个哆嗦,紧紧地裹住大衣。索性做一个梦吧,做一个繁花似锦的梦。朦胧中,车厢传来一阵嚷闹声。睁开眼,天色已大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又是那个玩铅笔套的小痞子在翻动嘴皮子,诱哪个不知情的傻瓜上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舍不得二百二,换不来四百四,舍不得三百三,换不来六百六,舍不得四百四,换不来八百八。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舍不得老婆捉不住和尚……。”他都胡说些什么啊,也不嫌累。我想。

孟塬车站。蜂拥的人流向检票口蠕动。从早晨到现在,西去的列车还没有开过来一趟呢。等啊等,只有等了。3点,4点,5点,一趟,两趟,三趟,车是来了,但严重超员,车门不开。有人从窗户爬进去,里面传来吵骂声。唯一开着的车门,下者下不来,上者上不去,乘务员在叫骂着把人往下拉,打。车一辆辆开走了,站台上的人有增无减。我不能傻等啊,我和一个西安公路学院的女学生商量,咱们去第二站台吧。还有一个中年妇女也随着我们去。但去第二站台要走过高高的天桥,绕很远。我们决定钻过一个停着的货车,尽快走过去。我挎着包刚钻过去,脚还没有站稳,货车就开动了,那个女学生正准备钻,发现车动了就赶快退回去。而这时谁也没有注意,那个中年妇女已钻到车头下面,下楞了,乱动弹。车上地下的人一齐惊呼着:“啊,爬在中间,不要动!”车站工作人员也一起摇旗呐喊,但车一时怎么能停下来呢?轰隆隆,车头拖带着几节车厢呼呼开过,震耳欲聋的声音把那个妇女的心都要震掉。车开过后,中年妇女脸色煞白,瘫软在道轨中间。我和女学生慌忙拉起她。这一下,差点把人吓死,从此我再也不敢钻火车了。

一阵惊险过后,我们又开始在第二站台上等车。终于,最后一列火车开来了,人们一拥而上。我不能失去这最近的机会。我鼓足勇气,一手挎包,一手拚命抓住车门,往里挤,挤。下面的人簇着,拥着,不知怎么就糊里糊涂上来了。车门就在我身后关闭。我正庆幸自己终于上来了,然而立刻就反悔:车厢里密不透风,赛过炎夏酷暑。我被牢牢地固定在车门背后,想挪动一步都是不可能的。两个大汉一左一右象两座大山,胳膊架在我头顶。我觉得呼吸不畅,心想弄不好会捂死的。其实这时捂死也就捂死了,那个热,那个闷呀。

火车开动以后,空气似乎流通了一些。透过脏兮兮的玻璃门,望得见星光下的秦岭峭拔的身影。紧张慌乱、不安全感暂时撤出大脑后,疲劳就准时袭来了。我摇摇晃晃睡着了,仿佛又回到汽车上那个梦中:一只鸽子,红红的小嘴正在啄蒲公英的花朵;草地上,孩子们翩翩起舞,鲜红的绸节随风飘扬;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睁大黑亮的眼睛出神……

186正全力以赴,凭感觉我知道它正在通过黄河大桥。风陵渡车站到了。我将要经过一番拚搏才能下得车来,再将坐在汽车上熬过四个钟头的冬天。午夜两点,我将从车站走到东关姑姑家。一路星辰一路风,只有刻在心上的两行大字在支持着我,走完余下的路:在水一方情如故,离愁别绪终有期。

命运,以这样的形式让我和母亲河亲近,壮阔我的行色,沉郁我的底蕴。

篇9: 黄河血脉散文

黄河血脉散文

看那波涛慵懒,自是仪态万千,看那河水流淌,自是温暖心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华北大地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村落,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任时光飞逝,却在心间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题记

那些个小时候的故事,我不知已对多少人讲过,直到十几载沉浮后的今日,我依然能滔滔不绝的讲给陌生人听。

黄河是神秘的,每年的秋季到来之时,东平湖的水汇聚到主流里,那些鱼就成了两岸热闹的根源。放水进河是为了“调沙”,因为黄土高原的沙土不断的陪伴河水的流淌,整个黄河流域的河床上涨的很是厉害,因此,每年都会从东平湖水库放水,大水的浪涛会带走淤积在河床上的一部分沙土,降低河床的高度和拓宽河道。

我的父亲是一位河工,治理了一辈子黄河,每年的调沙之前,他都会忙碌的看不到人影。鱼到来之前,村子里人们都会补网,打造鱼叉,等待每年一度的盛会。鱼终于到了,第一天我们叫做“鲶鱼集”,因为鲶鱼特别积极,他们会顺着水流第一批来到,河里的浑浊的水,满是黑色的“小圆圈”,那便是鲶鱼了。多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不用使用任何工具,在岸边就能揪住鲶鱼的胡子,把它们揪上来。

小时候,母亲给我缝制了一个尼龙编织袋的袋子,我可以挂在胸前,用来装鲶鱼。大个的鲶鱼是不屑于靠近岸边的,它们张着大大嘴巴,随着河水往东流去,大人们会用鱼叉捉住它们。到了第二天,河里便热闹起来,什么样的鱼都有,鲢鱼、黑鱼、鲫鱼、鲤鱼。鲢鱼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浑浊的河水把它们都呛的冒出头来,惊恐的.胡乱往两个坝头中间的平静处跑,人们便用那种叫做“舀子头”的网来捕捉。“舀子头”很简单,就是用一根长长的杆子在一头用鱼网或者纱窗布做一个用粗铁丝支撑起来的锥形的兜兜,人们用手伸长了杆子,就可以将鱼舀起来。黄河鲤鱼是人们最喜欢的鱼,与湖里的鱼不同,在这里捕捉到的鲤鱼会呈现泥沙那种微微的紫红色。黑鱼是最难捉的,它们的个头大,一般都在黄河中间,我们这里的船是不会载着人们捕鱼的,船工们敬重黄河里的一切生灵。我记忆中,村子里捉住过最大的一条黑鱼能有近20斤,鱼在水里的力量是与体重成倍数的,当时好像是好几个人用了5杆鱼叉,才将它捕获。

路过的鱼能持续一星期左右便消失了,河面再次恢复了平静,人们往往谈论很久才会把这个话题抛之脑后。

我们这里有一座泄洪闸,是电机带动的“大家伙”,每年的农田灌溉就靠泄洪闸放水。十几个平方的闸板底下,黑洞洞的,传说那底下曾住着一对巨蟒,人们不知为什么得罪了他们,到了那年,正直大旱,人们找到闸管所的人请求放水,等到电机开始转动,绞盘上的钢丝绳却怎么也不动,直到电机因为过载跳闸了,人们去检查的时候,发现两条巨蟒盘绕在闸板上。于是人们慌了神,请教了村子里的老人后,摆上贡品,磕头谢罪后,再开闸时,水才顺利的流淌出来。我们从也不敢去闸那里游泳,害怕巨蟒会被吃掉,但也从来没见到过它们。

真实发生的故事,便是我们村子一位叫做本福的人,依稀记得,按辈分是叫爷爷的。那年闸管所里的外地人要回家过年,领导们要在村子里挑选几个人看守大院。本福爷爷是光棍,自己一个人只管吃喝度日,酒不离口,一听给钱还管酒喝,马上答应下来。一共挑选了两人,到今日,我早已忘记他的名字了。到了年三十晚上,本福爷爷让那位回家过年去了,回来的时候带点酒菜给他就成。这位巴不得回家里去,天黑就走了。本福爷爷自个边吃着邻里送与他的水饺,喝着高粱酿的头曲酒,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过年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让光棍了一辈子的本福爷爷心里泛酸,他披上大衣,准备到大坝上走一走,看看村子里灯火阑珊的景象。出了闸管所大院的门,正对着的就是大闸,前面好像有人亮起了两盏灯,本福爷爷心里嘀咕,这是谁家“请先人”到这里来了,走到近处一看,顿时魂飞天外,只见一条巨大的蟒蛇,头在大坝上,尾巴却垂到河里去了,得有二三十米长,两个眼睛像两个灯泡那么大,直勾勾的盯着他看。本福爷爷当时身子就软了,娘啊!这是河神啊!那蛇却不动,就这么伏在地上。本福爷爷心想这是要贡品来了,它要是进了村子可麻烦了,可是那蛇挡在大坝上,回村子就只能顺着坝坡下去,绕好几里地才行,没办法,绕吧!就这样本福爷爷回村找到村支书家说了情况,村支书不信,就让他带了十多个小伙子又回去了,很快他们就回来了,吓得都连连喘着粗气的跑。这次大家都相信了,准备好猪肉、鸡鸭鱼肉,还有酒,好几十口子人,就去了。说也奇怪,那蛇也不跑,也不动,更没有攻击人们的意思,贡品摆上也不为所动,就这样人们等到天将亮的时候,那蛇摆摆身子,像是对人们挥手一样,就这么游进河里,一阵水花过后,不见了。因为见到的人多,从小我们就知道河里果真是有那么大蟒蛇的。至今仍会每逢节日、过年都去上供。

关于黄河的故事,是数不胜数的,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讲出几个故事。时光促使我们渐渐老去,只有那流过的河水依然焕发着它无穷的魅力,那浑浊的河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了黄河边上的一代代淳朴的人们。我们走出这里,去往世界的任何地方,但是没有人会忘记自己骨子里流淌的黄河血脉,那份情,已根植心间,已烙进骨骼。

篇10: 黄河情散文

黄河情散文

济南城的水有泾清渭浊之趣,城里的泉水清冽,城北的黄河浑浊。

听到过济水。黄河与济水本是两条河,古济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入海。后来,黄河几经改道,向南翻滚,一下跌落进济水的河床,从而鸠占鹊巢,污了一河的济水,济水从此便退出了四渎。

这是的春天,我前去拜访黄河,人站在济南城北泺口浮桥段的黄河岸边想到的。

那天的济南刮着春风,我的心很不平静。由于是初次去黄河,路很不熟,人一点点地摸索着出城北去,在半路上偶遇到一对来自山东乡下的老夫妻,六七十岁的高龄了,面庞皆黑,穿着有山东村人的特点,很像是从高原上走下来的藏民。他们迷路了,在那里踌躇,他们也是去黄河的,因此便一路同行。

到黄河边了,尽管早有准备,但当目睹到那么宽阔且黄汤似的一条水,还是感到震撼和激动,因为心里太知道这条气势磅礴的大河在华夏的分量了。此时的它平阔阔地滚滚东流,不事喧嚣,犹如一曲雄浑的交响乐,流淌出一串深沉的音符。的确,在这块崇尚儒礼的土地上,它的确不太适合张扬,如此反倒恰好,倒更显出厚重与风度。

我们急着要从泺口浮桥过河到对岸去,河的对岸有黄河母亲像,还有黄河森林公园,立足这岸,已经眺望到了河那岸起伏连绵绿烟飘渺的树影,可我们一回头,那对老夫妻早已经不见了。

浮桥很宽,由很多个巨大的铁箱相连组成,出水不很高,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河水在脚下的涌动,人走在桥上,那些铁箱就随着浪摇摇晃晃,浮浮沉沉地动,好在桥面宽大,桥的两侧又有铁索拦着,所以有惊无险。

公园的大门不气派,略显寒酸,进去后,人就走在了河滩上,至此才惊觉原来从河对岸看到的那一大堆小山似的白沙竟然就是沙雕黄河母亲像。黄河母亲仰躺在一块草地上,脸面半朝着黄河,袒胸露乳,乳大如盆,神态极其安详,在它的身旁,是一大片油菜,花黄了一地。在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中,我们感到黄河的伟大,母亲的伟大。站在河边高高的崖畔上我兴致颇高地留影,背景就是黄河。我想我是借了黄河的气势。

走错了路,沿小路走上了一道荒树丛生的堤埂,可走着走着却发现路没了,前方是更密繁的灌木,在堤埂右侧的绿树掩映里好像是几个农家的院子,一溜的水泥平房,园内种着蔬菜,院子里有一群白鹅由于见到了生人而引颈高歌,不停嘎嘎地叫。

我们正要沿路退出来,这时在灌木丛里却突然跑出来一条极丑陋的细狗,我们被吓到。还好,它的兴趣不在我们,而是自顾自地嘴抵着地在堤埂上来来回回地跑动,似乎在寻觅着什么,后来就跑远了。

再次走上正路,进到公园的中心去。我是奔着森林来的,因此对公园内的各种游乐设施不感兴趣,只在一片疏落的林子里荡了秋千。那是一片榆林,年头不算久,树头都不大,树干也就小碗口那么粗,身子都拧着劲儿地往上长,很高的样子,要钻天了。林子里很干净,地上几乎寸草不生,被游人的脚给踏的。林间有石桌石凳,空气也新鲜,在这个季节里树头上的叶子渐渐地生满了,地上的阴影也渐渐密布,所以对进入园里的游人来说这里相当值得一坐。

粗大的树也有,这一棵,那一棵的,不成规模。据说公园占地1500亩,拥有各种林木30万株,我喜欢植物,对树木更是情有独钟,认为蓊郁的树木能赠人阴凉,给人愉悦,能让心沉静。所以此次前来我除了拜谒黄河就是来园里看树的,于是便一棵棵地沿路观赏下去。

除了身边的,我更注意到远处的那些树,那些树更密实,远观壮阔如绿云,树空间则野草丛生,野味十足。我几次尝试着想奔过去,却发现公园的周边都被铁栅栏和铁丝网给封住了,根本过不去,只能望林叹息。

为了奔到大森林里去,我还误闯进了环形的.足有3华里长的跑马场,转了一个大圈后狼狈地出来,脚踩在松软的沙子上,沙子上全都是马蹄窝。在这种地方走路人的脚有力根本使不上,累得很。

多少有些失望,失望没有找到原始些的大森林,树要几人合围的,林里最好要有野蘑菇,甚至是野生的葡萄和核桃树的那一种。对于久居于城里的人来说,那会更具有诱惑力。我希望能在黄河的边上找到那么一片幽深的森林。

后来我听说在公园的西面哪里有一片大的林子,叫做森林氧吧,这名字可是极其诱人的,不知可是我想找到的那一种。不过这次的时间不够了,只沿着公路向西走了一段人就失去了信心败了回来。

回来的路上,经过路旁的松林,那些松枝干横生,树冠绿得深邃,林间有几株桃花,已开了,红艳艳的花朵串满了枝头,惹人喜爱。我心想着,等下次再来黄河吧,一定要去森林氧吧,去体验一下大森林,我坚信这次我是走错了地方,可还没等到下次,我人便已离开了济南。

篇11: 黄河杨柳青散文

黄河杨柳青散文

冬去春来,又到了袅翠笼烟、花开鸟啼的时节。渐渐,雪花一样的柳絮弥漫了整个天空。这纷飞乱舞的飞絮,任性地沾粘在行人身上,也肆意地骚扰着司驾人的视线。的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些许烦恼与不便。

这飘舞的柳絮,也承载着我的思绪,让我的思绪飞扬。望着她毛绒绒的身躯,心里总生发出一丝融融暖意。是的,在故乡的黄河岸边,到处生长着青青的杨柳林。随着黄河的潮涨潮落,在浓浓的柳荫下,我吹着柳笛,挥洒着我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放飞着一个农家少年五彩斑斓的梦想。我就像一株黄河滩上的小杨柳,在母亲河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阳光正好,路边紫荆、樱花、碧桃开得如火如荼。燕子声声里,我嗅着花的芬芳,向着久违的黄河奔去。

这里是黄河的最下游,再往前数公里就是黄河的入海口了。我站在高高的黄河坝上,远眺着这条在心底始终澎湃着的大河,满腔的热血也沸腾起来。眼下,正是黄河的枯水期,看上去它就像一条熟睡的黄龙,安静地盘卧在那里。虽不见了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听不到它响彻云天的嘶吼,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人们亲近它、走近它的脚步。大堤两侧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杨柳林里也挤满了春游的红男绿女。时值中午,游人们欢聚在一起开始了野炊。

我没有一点饿意,我陶醉于黄河岸畔的春风里。我不由地朝着坝头处一棵高大的杨柳树走去。那黛黑、粗糙的躯干,偌大的树冠,多像记忆中故乡的杨柳树呀。我偎依着她,轻轻撩动着那隽秀飘逸的丝条,眼睛里竟有些模糊了!

我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孩子,我有着黄河一样的肤色,我身上沉淀着黄河的泥沙,我的身体里流淌着黄河水一样的血液!

少时,我最先认识的是黄河,是黄河岸边青青的杨柳林。提起这些,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那时的黄河,还有着很强的航运功能。除冬春两季,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运载货物的帆船、汽船穿梭如鲫。混黄的大河上,波翻浪涌、白帆点点、汽笛阵阵,宛若一幅气势恢宏的水墨“耕河图”。

父亲是黄河上的一名船工,几十年的光景里,父亲多是在雨里浪里度过的。记忆中,父亲每次出河归来,都带回许多藤条编织的篓箩、篮筐。这些精致而耐用的篓箩、篮筐,家里用不完,父亲就拿来送给亲戚或街坊邻居。我很是纳闷儿,父亲从哪弄来那么多的篓箩、篮筐呢?那天,在我的追问下,父亲才道出了实情。原来,在船靠岸装卸货物或修整间隙,一向闲不住的父亲就到河滩上砍采柳条、树根,靠这些柳条、树根编筐织篓打发难捱的时光。也正是从那时起,黄河岸边的杨柳树,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记忆中,故乡黄河岸边的杨林树随处可见。河滩上的杨柳树是野生的,一簇簇一丛丛煞是好看。远远望去,就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翡翠项链,佩戴在黄河颀长的脖颈上,给灰头土脸的黄河增添了许多靓丽的色彩。而这些杨柳树,在河水的冲刷下,有的裸露着密匝匝的根须,有的树冠伏地,但她们仍然依照自己的内心,以固有的姿态向上生长。

不远处堤坝下的杨柳树,则是人工栽种的。这些树棵棵枝叶畅茂、树干苍虬,即使父亲这样一米八多的大个子,一个人也很难搂抱过来。黄河堤坝有多长,这些杨柳林就有多长。据说,这些杨柳树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她们并列在堤坝下,就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与堤坝一道守护着黄河的安澜。

春天来了,缺粮少炊的乡亲们就去杨柳林里捋柳芽儿裹腹。夏天到了,杨柳林在给乡亲们呈上另一道美味的同时,也给沉寂的乡村带来不尽的欢乐。太阳刚刚爬到树梢,那些勤快的知了,便可劲地扯开嗓门儿,唱起悦耳的歌谣。夕阳西下,树上的知了刚刚安静下来,那些深藏地下的知了龟儿又粉墨登场。这时,捉知了龟儿的人潮一波接一波地涌到杨柳林里。记得,我每晚都能捉一百多个知了龟儿,娘把这些知了龟儿给俺煎了吃,甭提有多香!在那个缺少浑腥的年代,知了龟儿不仅让乡亲们打了牙祭,还真真记住了“肉滋味”。

那时,只要一放学或暑假里,我们这些穷苦孩子,就背起提篮,手持一根半米长的木棒往大堤的杨柳林跑。我瞅准那棵树上的枯枝儿多,使劲地把木棒往树上一投,那枯枝儿就哗哗地落了下来。捡起的枯枝儿很快就装满提篮。有时,看到树上有粗些的枯枝儿,干脆把鞋子一甩,哧溜爬到树上,双臂紧紧抱住树干,用脚在枯枝上用力一蹬,只听“咔嚓”一声,那应声落地的枯树枝就成了我的战利品。

记得,娘用我捡回的枯树枝烧煮的饭菜特别好吃,那可是正宗的故乡味道,吃了这样的饭菜,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黄河岸边的杨柳树,是故乡极为常见的一个树种,也许因为她“椿栽骨朵枣栽芽,柳树栽在冰凌茬”的坚韧不屈,也许因为她“堤畔枯枝垂绿水,欲钓青青上柳条”的百折不挠,也许因为她发芽最早、落叶最晚,“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良品德,也许因为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灵秀飘逸……

细想,观音菩萨一手持净瓶,一手拿柳枝,是将赐福的甘露洒向人间;清明插于门庭的柳枝,是祈福家人、驱邪降妖的咒符,也是教人自省、纪念先人、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生动教材;先人们取剥去树皮的柳枝用于接骨,可让断骨重获回生;早春幼童响彻田野的柳笛声,则诱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初恋;杨柳叶还是一味功效奇特的中药材……“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杨柳树就是这样的插枝成活,无欲无求。故乡人爱柳、种柳早已成为一种风气,在他们的认知里,慷慨无私的杨柳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崇尚的象征。

在故乡一带有这么个约定成俗的规矩,谁家的长者去世了,出殡时子女们都用新鲜的柳树枝做幡杆和孝棍。柳与“留”谐音,人去难舍,故为“留”之,以表达对故去亲人的哀思和不舍。据说,柳树属阴性,可用来招魂,也能集天地之灵气。逝者下葬后,子女手中的孝棍可插于坟旁。因柳易成活,且生长速度快,这寓意着敝荫佑护后人,以求人丁兴旺。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早已知晓了黄河放荡不羁的习性,这条令人爱恨交加的河流,在造福于世人的同时,也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灾难。每每洪水来袭,这堤坝上的杨柳树自然成了冲锋陷阵的“勇士”。人们就将树冠砍下抛于水中,以阻挡滚滚洪流淘刷河岸,还要将树枝裹入石头,用铁丝扎成一个个庞大的“柳石枕”。这“柳石枕”抛入河后,很好地起到了固坝防坍的作用。杨柳叶还有着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这“净”下的泥沙,又加固了河岸根基。

说来,新中国成立后,黄河这条桀骜不驯,历史上频频决口的害河,之所以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之所以能安澜入海半个多世纪,不能不说有着杨柳树的一份功劳。

多少年来,我一直心存疑虑,自然界中明明有各种各样的杨树,为何人们总把黄河岸畔的柳树叫做杨柳呢?经探究,我终于知道,“杨柳”一词早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该书《小雅・采薇》篇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古人众多写柳赞柳的诗篇里,“杨柳”一词只是古人臆想的一个情思缠绵的文学意象,这“杨柳”指的就是柳树。

关于“杨柳”的来历,还有着一个有趣的历史传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济渠。济渠疏通后,近臣虞世基献计,可在渠两岸上栽种垂柳,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荫,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运河两岸栽种柳树,并亲自带头栽植,还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运河的开通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炀帝南下,运河两岸的杨柳连绵千里,蔚为壮观。这柳丝烟雨中,浸洇的是沸腾的民怨,别离的愁绪。“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荒淫无度、横征暴敛的隋炀帝终难逃被缢死和隋朝灭亡的厄运。

隋炀帝的功过任后人凭说,在历史的天空中,大隋朝以及后来的许多朝代,也早已灰飞烟灭。唯独这黄河畔青青杨柳,仍以婀娜的英姿,大方的仪表,美丽的容颜,耸立于世人面前。

去年初冬,我曾随一个作家团到黄河入海口采风,原本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湿地,尽显肃杀与凄凉。那浩瀚无垠的芦苇荡没有了绿色,那原本铺天盖地、成群结队的侯鸟不见了。唯独湿地深处的野杨柳,依然青翠欲滴、生机勃发。这些树的母亲在遥远的黄河上游,她们原本是一粒弱小的种子,随着滚滚的黄河水迁徙而来。于是,在这片海河交汇的盐碱地上,她们破茧重生、默默生长。这些长不高大,很是低矮的野杨柳,却让我充满无尽的遐想。

一河浊水向东流,杨柳依依总是情。一树浓绿,千缕柔魂。丝丝碧韵,万种风情。青青黄河柳,让我如何不爱她!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