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元宵节散文(元宵节散文结尾)

元宵节散文(元宵节散文结尾)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散文,本文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元宵节经典散文

时光如梭,元宵节已经来了。元宵节的夜,朗月星空,凉风徐徐,群星眨着调皮的眼睛,凌空嘻嘻,俯瞰大地,似乎在这元宵之夜,被人间美好所吸引。

仰望夜空,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形成了七彩的花朵弥漫苍穹,把天空央托的绚丽多彩,美丽壮观。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荡漾空中。此情此景,突然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如果此刻在家乡,我想这时一定会在灯棚前欣赏那美丽壮观的传统文化艺术。

我的家乡是一座古老的小镇,临水环山,交通方便,有着几百年传统文化历史的城镇,灯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三代(清代、民国、当代),具有三百年的历史,每年的腊月,那些老艺人就开始筹备,设计,绘画,手工,经过多日的辛苦操劳和努力,正月十三,正面三层,美丽壮观的灯棚,坐落在镇政府的门前的十字路口。

灯棚底面高于地面2米以上,供游人穿行;二层下设布制横额,迎面四根盘龙灯柱,分别间隔架设在12块门槛灯上,柱灯上面连接灯房斗拱飞檐,分开左右三个空间,悬挂24块面灯,面灯下挂玻璃宫灯和玲珑珠灯,中间纵深处陈设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各种古玩,后壁中堂张挂名人字画,左、中、上方遮盖棚布。三层以上以海马文兽压脊,飞檐斗拱下装面灯24块,四组彩灯吊在飞檐挑角上,每组9盏,称九莲灯。

其灯具、彩绘、设置随着时代的进程各自反映时代色彩,门槛灯多绘制12生肖,三层正面面灯常常绘制24孝图,戏曲故事画面,有水浒、西游记故事画面。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微型电机制作火车穿山洞,随着时代的变迁,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而创作面灯。灯棚每年花样翻新,争奇斗艳,远近驰名,把节日装扮得加多彩绚丽,更加喜庆,节元宵的晚上,方圆左近的人们,带着家人,带着凳子,背着孩子,用架子车拉着老人,陆续到来,灯鹏上彩光四射,面灯上的各种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喇叭上放着欢快的音乐,灯鹏周围人山人海。

八点左右云彩灯开始表演,云彩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蹈,其表演形式是用八个人,四男四女,每人手执二灯,初上场以小横步至台前,相继作顺灯(转圆圈),揭地皮、单折、双折、单折带、双折带、满折、盘龙(正龙、倒龙)对莲、里五花,外五花等队形画面,以形容云的动荡,由轻轻飘动到激烈飞行。

云彩灯从乾陵十五年传承至今,曾在七十年代进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热情赞誉并题词。

听着轻快欢乐的音乐,看着轻盈优美的舞蹈,随着观众阵阵的欢笑和热烈的掌声,场外的鞭炮声,还有绽放空中的朵朵灿烂的烟花,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每个人连上挂着喜悦的表情,沉侵在节日那喜气盈盈的氛围中。

到了正月十六,人们都早早吃完早饭,来到马路两侧等待文艺大军的到来,全真的乡村,学校,工厂等所有的团体单位,都会献上精彩的节目。

我们的镇上有一座大庙,每年的这时候,文艺大军都要先去朝拜列为神灵,祈祷平安,九点来钟,拜过神灵的文艺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过来了,前边鞭炮开道,两个人打着的横幅,上写着<欢度元宵》,后面是两辆拖拉机拉着大鼓大刹,几位帅气的年轻小伙,身穿大红,腰束彩带,雪白的毛巾扎在头顶,锣鼓打得有板有眼,震耳欲聋。紧接着舞狮队,在人们的印象中,狮子是百兽吉祥至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尤其在重要的节日里,舞狮表演,意示人们对吉祥,平安,幸福的渴望。舞狮人头戴大头佛面具,下穿灯笼裤,身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后边又过来一个人身穿长袍,要系彩带,手中高高举起大大红红的.绣球,紧追绣球的是一条张大嘴巴,被十几个身穿彩衣,头上扎着白色毛巾的人上下舞动的的长龙,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它善于变化,能翻云复雨,吞云吐雾,元宵节舞龙,以示人们祈福本年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后面是高跷队,腰鼓队,大秧歌,抬花轿,旱船队,等等数不过来,每一个队都会在灯棚旁边耍上一阵,也叫祭灯棚,那些化妆丑大姐的男人,时不时向周围的观众飘洒眉眼儿,玩儿个鬼脸儿,逗得人们哄场大笑。

节目结束,已是下午两点多,这喜庆的节日里,在娱乐烘托的气氛中,人们忘却了饥饿和疲惫。

篇2:元宵节经典散文

翻开汉文化节典,寻找元宵节的味道,一曲远古的传唱,扯出字丽墨香,偷遛古院书斋,弥漫千古历时,烟薰我空下,随影古风长衫,披发持笛,酌酒独醉,低吟轻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这曲调虽有些空落、惆怅,然更有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的惊喜,全然没有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里的那种忧伤之感。

我不知道,古人为何要落愁牵绊在元宵节,抖落那一抹情忧?难道情为何物即是凡间落尘。不惑的心绪在打结,心逐随节典指引,让思灵去看今朝一些古地的元宵节,以此来疏散自己的被染情怀。

轻步元宵闹街,穿梭各地灯会,花灯寄寓,元宵灯诗、灯联、灯谜、歌谣、传说氤氲上扬,看北京灯市、湖北胜芳灯会、安徽大邵村蛇灯、山西挂花灯、河南陕县社火表演、宁波石浦鱼灯、山东淄川放河灯、陕西秧歌、江苏武进“照田财”、杭州民间斋素诵经、江西新建竹灯扫墓、湖北云梦“照绝地蚕”、武昌“龙换酒”、湖南常德椒汤、四川元宵“四偷”(偷汤圆偷青偷檐灯偷红)、开县元宵对骂、福建邵武庙宇绕境迎香、南部儿童相互掷石、广东佛山过通济桥、佛冈民间互掷豆腐、贵州松桃苗族“滚龙”、云南云龙迎三崇神和立棚祭祀等等,好一派祭典去邪人欢祈福闹元宵景象。

张灯结彩、狮舞龙腾、彩扇翩跹热气沸腾,元宵姑娘、皮影相思、破镜重圆、燃灯七盏、双喜临门古味意长,而猜灯谜、玩杂技魔术、耍龙灯、踩高跷、跳秧歌、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等,直观感受古训、家训、乡规、民约,薰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真是年味最浓是元宵。

借元宵赏景,放浪漫情调,情切切爱浓浓,原真就是情人节,这极实是不用我辈论说古人的多情。元宵味,味在情,一缕温馨闹香:团聚在汤圆月圆,甜蜜在热闹排场,燃情在今宵明夜,豪放在灯笼陌路……

篇3:元宵节散文

中国人恐怕是最爱过节了,除在国外采购回来的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单就本国土产节日就足以称得上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就拿过年来说,小年夜的喧嚣开始,要到那“二月二,龙抬头”才是结束,现如今节奏加快,待正月十五入夜后的那一阵敲锣打鼓、花灯盈盈、焰火晚会一过,年味就淡了,机关人员也开始正常收心上班了。

在众多节日里,我独钟爱元宵节,这不仅是忙碌的走亲串友的年既将过完,又可正常工作生活 了。更主要的是元宵节注入了各种文化品位,正所谓“过佳节,品佳节”,就是这么一“品”,能提醒自己咸甜自知,酸辣有感。大凡喜爱过节者,他们多爱春节除夕,我是商人,却品不出过年有多好的味道。有头有脸之人在那等着你,员工在那盼着你。还有老者喜儿孙满堂,幼者喜甜糖新衣,他们都能品出过年的一些味道。那夹在中间的一辈恐怕就只欢喜个节日气氛。除夕夜的欢乐固然欢乐,却过于浮彩与喧闹,对我等却品不出些许味道。至此,才明白,“过节”与“品节”是大不相同的。我更偏好“品”的感觉。“品”是一种感受,非听非嗅,超脱五感之外。自古文人多好品,品山品水,品月品星,品歌品画,品得松林竹柏叶常青,品得明月窈然出东山。我不是文人,会品不会品,暂且不论,品罢就定然有所得。于是,上达人文学 网品那“缪斯杯”作家邀请赛入围文章 ,开始还品出了一丝甜意,我有《惜情》《留言》《写作课》入围了,但当他们问我出多少钱,入几星级会员?才能参赛时,品中味道就只剩下苦涩。

佳节之中,品来别具风味者,元宵节也。我不能因为一个有辱斯文的比赛而不去品了,记得去年去品那焰火晚会,人山人海的街道,彩灯高挂,我开车从桥南到桥北开了足足两小时,到桥北一问,焰火晚会已经放完,又开两小时回桥南,虽没品到焰火晚会,但品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品到了一张张笑脸。同是一日之节,它在每一段时间里都有不同的感情,今年,清晨就是一串鞭炮的响声压过了雄鸡的打鸣,勾起除夕热闹的回忆。上街走走,寒春清冷依旧,但远处锣鼓一响、红绸缎一映入眼帘,心便热了起来。传下来的主题亘古不变,锣鼓秧歌、花脸小丑、地花鼓正演唱着“正月里闹花灯”,在这个喜新厌旧的时代,这些已然不太受欢迎,我这年岁甚至略大些的都已觉得俗不可耐,更有甚者,索性嗤之以鼻,我也觉得俗,但又有谁说俗物不可品?在我看来,品得品得。事物虽俗,品到的却是超脱物外。俗,也要俗的有文化,如若不然,再会品也只能是油腻腻的糟粕。可时下,糟粕倒是挚爱。

走到步行街,各种舞狮的,耍龙的正在卖劲,给步行街来了个热气腾腾,有奖猜灯谜正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我也湊过去,运气很好,猜中几个,拿了几袋元宵,很高兴这是实实在在地给你这“文化人”,不需交钱入“星级会员”。回家拿油炸,还来了个开口笑。也算是这趟上街不虚此行。

如果以为,元宵节能品的只是这些,那便错了。我钟爱元宵节的缘由在于那元宵团圆夜,花灯挂满有华人的各个街道,姿态万千的焰火照亮了夜空,还有那漫天飘舞的孔明灯,都能让我有一份感动,我感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我感动孔明灯上承载的愿望,我感动有十四亿人抬头仰望着明月。仰望着那过完年后的盛世两会。尽管车多人多,但还得吃饱元宵,带着家人去欣赏 那灿烂焰火,只要品到一份喜悦、希望,便是乐极。

篇4:元宵节散文

元宵节散文精选

光阴荏苒,转眼已越过新春,将至元宵佳节了。

按照习俗,平凉崆峒区新世纪集团必定要在新河湾广场前,支起架子来,燃放烟花,绚烂多姿,让平凉城区的众人倚栏观望,惊叹声迭起,手机、摄像机,而多个小区,社区的人们带着孩子纷纷闪亮登场燃放小型花炮。好不热闹!

就在这人潮涌动的时刻,我总是对那年的元宵节,久久不能忘怀。

七十年代未,我们兄弟三人,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考上了中专,在我上平凉卫校的第一学期,家里因为要缴纳我们三个的学费而犯愁。正月初一的早上,还算明媚的阳光,洒在农院里。可是,平时不怎么抽烟的父亲,垂着脑袋,看不清眼眸里的样子,蹲在院子里,紧锁眉头。任凭那轻薄的烟雾,绕过头顶,散到四周。一缕复一缕,一圈接一圈的。母亲已经做好饭了,端到父亲跟前,他却顺嘴说了声,“放那吧!”便没了下文,只是依旧蹲在原地,继续愁眉不展,暗自思忖。

当时大哥哥已经33岁,二哥24岁,我18岁,都是家里的男孩子,大哥已经结婚,有亇小侄女也5岁多。大哥毕竟年长,大概也能看出来父亲因何事而焦虑了。便试探着说自己不上学了。父亲听罢,把纸烟从嘴里取了出来,淡淡的说了句,“你先吃饭去。”他便不敢吱声了,因为平时父亲的脾气有些不好,他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只能离开了。

大年初一,本应是一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当地有个风俗,初一饺子,初二面。但是今天的饺子,吃的是气氛却不够浓厚。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一不高兴,其余的人都不敢吭声了。只顾吃着碗里的饺子,可是咽起来,异常的不情愿,喉咙就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说不出来的那种滋味。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却能感觉到周围的空气,似乎快要凝固了一般。

“妈,我吃不完了。”大哥把筷子放在碗上,仰头看着母亲说道。

母亲应允他放下碗去。只见他重新回到院子里接水,准备洗碗,用余光偷偷地瞟了一下父亲身旁板凳上放着的那碗饺子,早已经成了更为“臃肿”的模样了,貌似一刹那间裹上了羊皮袄,显得白胖白胖的。

大约过了半个钟头,闻听父亲喊着二哥和我的名字。我兄弟俩闻声,火速来到父亲面前。

“吃饱了吗?”

“嗯!”我俩几乎是异口同声。那神情分明就等着父亲在下一秒的指令。大哥的眼睛告诉我,在猜测父亲将要说出的下文。

就在我俩还在猜测的间隙,脑子还没转过弯的时候,父亲安排他们去拿镰刀,砍刀,麻绳之类的东西。我听罢,心中猜测,莫非是要带我们去河湾砍柴火卖,那能卖多钱,又那么重。

山里人就有他的生存方式,也照应了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时还没有封山育林,所以就不存在当今破坏植被的忧虑。

我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便听到父亲给两个解释,“你们兄弟两个跟着我去河湾砍芦苇去。”

一语刚完,我从小受宠,就笑嘻嘻的问道,“砍芦苇干什么啊?爸!”

爸爸的眼睛有些光亮,然后有些轻松的告诉他们,“割芦苇,回来编灯笼卖。”

一旁的我,提着水桶,正往灶房里走,听见父亲的解释后,暗暗地佩服他。怪不得,村子里的人说我父亲脑袋的形状像个葫芦,电子多。这个时候,我觉得我父亲的脑袋,简直就是个宝葫芦,这里面的秘密,恐怕谁都不知道,也许,唯独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父亲的脑袋,父亲的智慧,父亲随机应变的本事。

说实在的.,当时的二哥虽然已24岁,但自小就有些腿软,走路不很刚强,毕竟是男孩子。既然父亲一句令下,只有服从。父子三人加上我的母亲和小侄女,立刻出发了。要历经两个多小时,下到泾河北岸的河湾里,然后再砍芦苇,捋叶子,捆上,再拖回来。且不说这镰刀长不长眼睛,就说这时间,来回仅走山路,就得将近三个钟头。饿了啃馍,渴了喝水。加上又是正月,这风啸天冷,已经是在挑战体力、耐力了。还要拖着一捆芦苇,拖到家。没有能力,那是扛不住的。

那天,我和大嫂在家里做饭,等他们回来,到了晚上将近六点了,还不见踪影,这饭已经温在竹子做的篦子上了,放在单沿锅里。不免有些担心,焦急的站在路上,翘首南望。

在我无奈的时候,忽然听到铁路上,有个久违了的声音响起,“小心点!”

这是母亲的声音,对,就是母亲的。凭着一种本能,已经辨听出是母亲的声音。

我便奔跑着,向大门外那边跑去。“妈,你们回来了?”

母亲听见了我的声音,便回应,“嗯!快回去热饭。”

母亲知道我还是孩子,是拖不动一捆竹子的,就让我赶紧回家热饭,我转身迈开双腿,一溜烟,冲了回来,赶快打好洗脸水,接着便给灶眼里塞上秸秆,再放上一点硬柴。火着起来了,我的心也愈加地暖和了。因为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亲,还有两个哥哥,终于有热饭吃了,也算是我对他们的一点安慰。

他们放下的芦苇,是四捆。已经是精疲力尽了,巴不得赶快吃饭,然后睡个好觉。洗完脸,便坐在一张小方桌旁,吃起饭来。只听我二哥及侄女说,“我饿死了,饿死我了。”

我接过来,把我碗里的一个馒头,放在了他的碗里,“多吃点。”当时嘴笨,就知道他是我哥,我这个当弟弟的,因为没去干活,必须爱护他,再一个,他今天耗了那么大的力气,肯定饿惨了,理应多吃点。

大哥,二哥看来确实是饿了,来者不拒,就狼吞虎咽起来。一旁的小侄女倒是讲话了,“看我爸,二叔走在路上,拖一捆竹子,还不如我,东倒西歪的,把人吓的,恐怕他跌倒了,跟前不是深沟,就是悬崖。是不是吓饿了啊?”

这小侄女本来话就多,人小嘴不饶人。这下当二哥的在她面前却献丑了。所以,小侄女的心里很自傲,很骄傲。殊不知,父亲知道大弟弟腿软,本来给捆的竹子就比小弟弟的少一点。父母嘴里没说,但都心知肚明。

次日,便是正月初二,今天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也就是说是我那几个姐姐回娘家的时候,恰巧大姐那年身体不适,也就没有回来。趁此,父亲便在院子里破芦苇,弄竹篾,我们就帮着捆竹篾,再进行浸泡,使其变得更有韧性。

大嫂和母亲负责做饭,做家务,做好后勤保障,我还得抽空去放牛,放羊。当时啊,家里喂养的牲畜也比较多,我是男孩子,胆小,害怕。所以,从来让我去放牧。

基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在正月初十之前,父亲就在家里,负责编出各种各样的灯笼造型,有龙、荷花、兔子、桃子等等。妈妈把土炕烧热,坐在上面,不冷,这手指也就灵活了许多。只见竹篾在父亲的怀里跳跃,时左时右,时正时反,好可爱。父亲还要用细线或者细铁丝,将横竖斜交或者垂直相交的竹篾子,从四个不同的方向缠绕,使其固定。于是便有了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多边形的一个个的小框框。

大嫂和母亲除了做饭,就是用白纸按照父亲编的造型,将纸再剪成若干个和灯笼上的每个形状,一模一样的小纸片,一个一个地糊上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纸能绷展,绷平,不让灯笼的基本形状走样。

到了给灯笼穿衣打扮的时候,便由父母亲自来做。父亲指导母亲怎么去给荷花灯笼搓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香瓣来,再如何错开顶空隙,粘了上去。别说,这一张张皱纹纸,拿在父母的手里,折上几下,卷上几下,再搓上几下,便成就了一片粉瓣。看到他们错落有致的盛开在灯笼的白底子上,宛如一朵盛开的夏荷,不由得暗自佩服起父亲来,真可谓是能工巧匠了。

我的手艺只配做个桃子、兔子的装饰工作,例如给桃子剪叶子,或者给桃子穿上外衣:就是用毛笔蘸上颜色,然后一手举着已经用白纸按照格子糊好的灯笼底胚,一手拿着有粉色颜料的毛笔,放在嘴巴前,对着那远处的灯笼一吹。嘿!这星星点点颜色就果真就扑了上去,犹如一只猴子手中所捧的鲜而嫩的桃子。白纸,红色桃子,绿纸剪成的桃叶,还有什么挑剔的啊?

至于兔子嘛,按照风俗习惯,都喜欢吃草的兔子。我便按照父亲的指导,给兔子剪出弯月般的眉毛,然后再拿毛笔画上眼睛。嘴里衔上一把青草,尾部还要粘上短而上翘的尾巴。兔子的身子上,便任由我随意的驰骋想象了,兔子喜欢吃红萝卜,那就给添上一对十字斜交的红萝卜;喜欢吃青草,那就再画上一丛;喜欢看雪映红梅,那就涂鸦一支干枝梅花。按照通常颜色,进行搭配。那会人的思维,还不会跳出实物的局限,不会有什么创新的,个性的想法。

就这样,我们吃饭没了规律,抽空做饭,吃饭,从来没有一家人围在小方桌旁吃饭的时候了,似乎都成了游击队员。

一连将近十天,在一个桃子灯笼一元五角,一盏莲花灯笼三元的基础上,卖了将近一百五十元,加上家里的攒的一点学费,终于凑够了我们三人的学费一百五十元,才使得我们没有一个人辍学。

父亲把责任不光是挑在肩膀上,还放在心上。他本身就是个“宁可干活,从不受人话“的人,更不可能去张口或者伸手跟街坊邻居借钱。再说了,当时大家伙手里都很紧张,跟前,也都有上学的孩子,哪里还有余钱给我们啊?

虽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却深深地镌刻于心。

每到元宵佳节的时候,在人潮褪尽,万家灯火暖春风的夜晚,在灯盏无眠的夜晚,我的脑海里,依旧闪过那年的元宵节:父亲让我在街道上去卖灯笼,而大嫂做完手里的活。便去邻居家看人家,虚心求教,甚至偷学技艺,做元宵馅,滚元宵。回家立刻模仿着做,以求满足一家人的胃口。

篇5:元宵节散文

传统的元宵节是我国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城乡现在因为有了烟花 ,元宵喧闹尤为热烈,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吉安的元宵也是挺热闹而丰富的。老家吉安永和乡下一带沿用正月里闹元宵的习俗。有位热爱生命 和生活 的好友戏耍着对我说,下辈子要做一个吉安人。乡亲们为了让亲人 姐妹们过年 后再相聚一回,又避免重合日子,因而闹元宵从大年初十至二月初二,各个村子俗定的闹元宵日子不同。俗称上元宵十五,下元宵是正月三十。上元宵十五是月亮 圆,下元宵三十或正月的最后一天也算元月圆满了的意思。现在没有社戏了,以前我们吃过晚饭还得住上一个晚上看乡民演戏。如今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正月十五过元宵,因月圆和中秋 节一样,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而按照北宋文学 家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 后”所描绘的,也当是中国传统的情人 节了,与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 相近。人们往往忙于元宵节的欢闹,忘却了传统情人节表达彼此倾心的美好 欢会——明月 皎皎,垂柳依依,黄昏时分,恋人 相约的唯美情感 。我们现在回忆 从前小时候的经历,依然能够看到恋人相约的影子。

我老家赣江永和镇下的村子叫西溪,在镇南去八里。那一带,庆元宵,包汤圆,燃鞭炮,放烟花。以前也扎花灯,舞狮子,看社戏。我们村是正月最后一天闹元宵,即过下元宵。正月里,“欢度春节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风调雨顺”等等横批和春联贴满家家户户,元宵节日 的气氛溢满村头巷尾。祠堂门前柳树 早吐嫩绿,似乎向人们昭示:春风 来了,春天 来了……

我在吉安城里工作,离老家只有十多公里路,交通方便,平时节假日抽空回乡下省亲。虽说外面的世界 很精彩,现在城里的元宵节红火也很好看,但我总希望 回家乡 永和乡下,重温往日充满欢乐甜蜜的儿时元宵佳节。

西溪老家,每逢春节过后,各村喧天的锣鼓,早已传递着元宵节快要到来的信息。正月过了初十,那些 活跃分子,就拖出沉睡了一年的锣鼓,敲打了起来。咚锵,咚锵,咚咚锵……,在竭力招呼着人们,搅动着那些蠢蠢欲动的心,让人们快快加入闹元宵的队伍中来。最热闹的一天就是元宵节了,这一天无论晴天雨天,白天,路上络绎不断走着行人,亲友们来了,嫁出去的女儿 们,无论早嫁的还是新婚的,她们背着拉着孩子,偕同夫婿也都回到了娘家。大家趁这个团圆节日见见童年 的玩伴,倾诉以往和现在的生活。女儿们聚在祠堂四周坪地上一起剔打着鸡毛毽子,做起儿时的各种游戏。

元宵节那天一大早,每家每户自备元宵。元宵的制作方法很简便,取米筛子或簸箕做滚元宵的器具,往里撒上糯米干粉,加馅球,用双手将器具滚动至粉全粘至馅上,喷水,再撒粉面,再滚动,反复多次,直至圆子成核桃大小即成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包含着团团圆圆之意。吃过元宵,到了晚上,如果不去看戏,大家就围在一起说说话。那些到了谈婚论嫁的男女便去约会 情人。

小时候,天宽地阔,整个正月都是儿童们的天下,伙伴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在忙过年过节也很少管教,大家乐得自在。乡下那时物资匮乏,人也很穷困。没有商店,没有灯笼、烟花、玩具之类的',但是,童年的我们乐于想象,勤于动手,总能找到快乐 的方法和东西。当然,由于那时没有通电,自然 就没有电视可看。偶尔来场电影 就欢呼四起,一般也就只有社戏。如果遇到有戏看,元宵节便要闹上好几天,客人们也就跟着住上几天。

那会儿,没有电灯,村里的路也是坑坑洼洼。元宵节放焰火的事我们乡下人很少见,偶尔有从外地工作回来的带回几束焰花,大家站在祠堂大门水塘岸上看着放过一两回。大多是每逢元宵节之夜,儿童们或聚在祠堂四周,或聚在村头大树底下开始玩起藏猫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单腿斗鸡类的古老游戏。藏的心鼓乱响、追的气急恍恍、跑的汗水淋漓、乐的欢声笑语。等到玩累了,大人们在村口呼喊,孩子们呼弟唤姊,整衣叫狗,踩着月色 歪歪斜斜地各回各家。

据我母亲 讲,老家以前元宵节的夜里,也会舞龙灯,龙灯分许多节,一条龙灯通常有几十节。龙灯在正月十三开始出来走,十四夜十五夜里要接着继续跑。龙灯很长,跑龙灯要到遍各个村子里,路也长,分节的龙灯跑起来还容易扭来扭去,需要很多的体力消耗,所以跑龙灯通常要由小伙子们去扛。一条龙跑动就是跑龙灯;龙灯在村头村尾、大巷小巷里盘来盘去做各种有难度的动作叫舞龙;一条龙灯与另一条或者另外几条龙灯在路上碰到了,不能掉头就走,要互相用动作询答,一条龙灯要穿梭盘进另一条龙灯相互交错,一起翩翩起舞几个回合后,才能分开,按各自的行进路线继续前进。元宵节,在乡下,最热闹就是看舞龙灯,最好看的就几条龙一起串舞。大家衣着虽然不时尚,不华贵,但是很民族化,戏剧化。

元宵夜是龙灯天下,夜幕下的游龙更加栩栩如生。它飞舞在大巷小巷里,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给全村带来了吉祥。老婆 孩子大呼小叫的,尾随其后凑热闹,路上也挤满了喝彩的人群。

元宵节今非昔比啦。大村小村通路,大巷小巷通明。元宵节放焰火已经是习以为常了。登高远眺,俯视全村,与邻村遥相辉映。焰火此起彼伏,真是火树银花,姹紫嫣红。再加上那鞭炮声声回荡上空,真的是烘托出了一个生机活力而又祥和的夜晚。

乡下的元宵节,开心惬意。劳作了一年的农民 ,风风雨雨的,要在这个时节喧泄出来。用力擂鼓,尽情敲锣……用他们自己的智慧,采用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 ,诠释着他们对农村 美好生活的理解。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正在逐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过完元宵节,人们或农活或去其他工作,又要开始忙起来了,人们新一年的辛勤劳作又要开始了。“春打六九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的父老乡亲们在这个节日期间尽情欢乐,带着一个好心情 ,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种及往后的夏管、秋收、冬藏……

今日元宵节,早上爆竹阵阵,上午风调雨停,往乡下过元宵的行人如织,道路两旁结彩灯笼,好一派喜庆气氛。只是:今年花灯依旧 ,不见儿时情,只附春衫袖。

赶上元宵佳节,在此,我送亲友们一碗汤圆,祝福 大家圆起一场事业的美梦,圆出暖和如春的爱情 ,圆得家人幸福 的团圆,圆来新一年出色的运程!元宵快乐!

篇6:元宵节经典散文

再过几日,便是元宵节了。不免想起关于元宵节的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此词一说为北宋欧阳修所作,另说为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所为,哂词品人士辞,后者之可信度似乎高于前者,但不管如何,都不失为一首好词,对我而言,无甚大碍。

元宵节源于汉,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起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关于元宵节,我所熟知的词句还有另外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元之夜,温软微动的东风里,礼花在空中绽放,四下里散落,那景象,若微风吹落的星雨,惬意,神爽。我与你在人群里穿行,观灯闻笑,待看到一处美景,想与你分享喜悦时,一转头,却发现你已不在我身边,我的目光,在人群里四处找寻,不得。急切中,蓦然回首,你却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正尽意地观那盏灯呢!

篇7:元宵节经典散文

今天起床来读《武汉报纸》,读到《元宵特刊》中的一篇文《元宵节的爱情故事、诗词及其它》,才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忍不住在此拾人牙慧一番,写下自己对元宵节的记忆和怀想。

据说有不少文章曾经引经据典地证实过,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关于元宵节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传统戏曲中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节破镜重圆......

也有很多诗词记录下了元宵节的爱情故事:那首作者尚有争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关于爱情的那首最为著名的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有南宋那位将秦观的原意完全翻转、才情不让李清照的才女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说来惭愧,这些古典诗词总给我这等凡俗之人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感觉,它美得让我忍不住想接近它,却又有种被它置我于千里之外之感,可望而不可及。重读这些记录了爱情故事的诗词,给人一种爱情始终不能圆满的感伤和悲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有些人就和你在爱里,失散了。不兜不转,兜兜转转,都还是失散了。有一天你们分手了,得已不得已情愿不情愿,伤筋动骨声嘶力竭歇斯底里愤怒悲伤安静压抑,而那个人就那样消失于你的世界了。同时,他静默地关闭了你通向他世界的门,让你徒留感伤!

正因如此,有时候,读到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我总不免又有一种隐隐的不安,那好不容易寻得的爱,又能持续多久?“有时候,爱是坚韧的东西。可是有时候,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杨柳,一窗月光,天明了,就要干涸,萎谢,褪色,消失。短暂到,不能用手指写完,等——待。”

张爱玲给最后一本书起名《小团圆》,在她看来,“爱情在百转千回之后,在经历幻灭之后,总还会留下点什么。”也许,爱情就像那元宵节夜空里高高升空、美焕绝伦、色彩绚烂的烟花,幻灭之后,还是会留下点什么的吧?也许就是那一地狼藉,满怀感概......

唉!越写越感伤了!尽管会哀愁,还是要美丽滴!呵呵!明天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了,说句最俗的祝福吧: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顺带附上去年元宵节俺写下的酸诗一首《我愿意》,愿大家都赶走伤悲,走向幸福!

篇8:元宵节的散文

元宵节那天,阳光明媚,带着儿子到超山玩了一趟。十多年没去,发现“十里梅花香雪海”成了名副其实。暗香浮动,游人如织。我们登高望远,玩得不亦乐乎,途中还遇到了几位多年不见的好友。只是下山的时候双腿直打颤,心中不免感慨,岁月不饶人。

晚上和父母一起在外面吃完饭,我已经累的不行了,赶紧回家休息。儿子却嚷嚷着还要去看灯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所描写的元宵夜和如今没多大区别,今年的灯会和往年也差不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热闹是孩子们的事,与我无关。只是一觉醒来,雨恨云愁,天空完全没了白天的灿烂。或许欧阳修经历的也是这样的情景,才有“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感触吧。

元宵节一过,年味也就没了,生活又回到原有的轨道。上班的正常上班,上学的也开始上学了,而我依旧会晚出晚归,一如既往。忙时会觉得倍加充实,无聊时依然会胡思乱想,日子还是单调与重复。但是,生活却在继续,幸好还可以在这里放飞思绪。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多少往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元宵节过后的日子,在绵绵细雨中开始……

篇9:元宵节的散文

有关元宵节的散文

元宵节是年的最后疼爱

一个人不是孤独,思念一个人才会孤独,思念一个失去的家就会满怀孤独——陈樟玙璠。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漂在锅里,轻轻一拨打着旋儿,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个善感的人,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从感性上讲成了过年的句号,人们的喜悦也将在一天随着爆竹烟花的鸣响、盛开、飘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后归于灰飞烟灭·····

年啊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节日里你会被宠着,疼着,爱着,念着,幸福着,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难过,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里看看过年最后的焰火,嘴里一裹元宵,此岸的烟花在甜蜜见就变成彼岸的重温和回忆,人们又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节啊,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编情为经,织爱为纬,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一锅元宵煮飘摇,一场团聚,一世离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粘着血缘亲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浅,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团圆的'圆满。所以我要说,你快乐,天天像过年,你悲伤,日日像末日。

过了今天的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爱!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疼爱!

记忆中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元宵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也是新年里的重头戏。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灯笼象征人丁兴旺,团圆喜庆。正月点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灯笼的民俗活动。记得小时候,年三十守岁刚刚结束,过了初五,母亲就张罗着要为我们姐妹们糊灯笼。灯笼的制作要经过扎,糊,写,画多道工序。要选竹节间距较长的竹篾,竹丝要剖得很细。

用这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篾丝编成椭圆形灯笼庸子(坯子)后,再用柔韧的丝皮纸将灯笼庸子团团蒙上,还要用刷子把纸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后在纸上多涂上几遍,使其均匀而透亮。我们姐妹看着母亲用一双巧手在上面画上八仙过海,吉庆有鱼、五谷丰登等图案,心里羡慕不已。母亲一边做,一边给我们讲她小时候在外公家过元宵节,学做灯笼的逸闻趣事,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抱作一团。

灯笼做好后,还未到元宵节,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上蜡烛,用竹竿挑着,高高兴兴去游灯。小孩子们互相比着手中的灯,看谁的好看、漂亮,因为母亲做的灯工艺细腻,图案精致,内容丰富,总会受到邻里的称赞,我真是得意极了,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回到家,兴奋地向母亲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时光飞逝,我们姐妹先后都结婚、生子,母亲年事已高已不再做灯了。每到元宵节,我就牵着儿子的小手,为他点亮一盏灯笼,领着他走出家门,去游灯、观灯、看舞龙、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织,大家笑容满面,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给,也为元宵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当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点亮夜空时,孩子们又蹦又跳,“哇!好美的烟花!”一个个璀璨的礼花将夜空点亮,似彩球,又像绒花,一颗接着一颗冲上了天空,霎时,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蕊,瞬间绽放,犹如一位美丽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洒向了人间。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把天空点亮如同银河一般,光彩夺目,分外耀眼。整个人群沸腾了,游人们不时发出惊叹声和叫好声……儿子简直被迷住了,看得如痴如醉。这真是“火树银花千光照,清辉映月色斑斓。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啊。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现在到处都有买灯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新年。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元宵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的场景;耳边仿佛回响着那熟悉的童谣:“游、游灯笼,灯笼灭了回家睡……”

又是一年元宵节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题记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便已长大。但这只是身体上的成长,我们的心灵,真的成长了吗?

今天是元宵节,我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上午空闲时,匆匆一瞥镜子里的人,不由得有些讶异。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皱眉头的呢?

你有没有什么烦心事,为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或许,这就是人的改变吧,

我默默地给出答案,心底却是一片茫然。为什么呢?

过完元宵节,年也就过完了。窗外偶尔有几声鞭炮炸响的声音,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三三两两的人们说话的声音。元宵节永远都是这样,早上永远不如晚上热闹。

天逐渐明朗起来,到达了一天中阳光最刺眼的时间,随后又逐渐黯淡了下去。直到最后一抹阳光都消失不见,天空才慢慢的变黑,一直到黑暗笼罩大地,不远处的街上,灯像一条沉睡着的火龙一般蜿蜒着,元宵节的高潮才开始。

吃过了晚饭,妈妈又煮了元宵。光线打在它们光滑的皮上,折出好看的晕。妈妈拿起一张桌子,放在地上,又拿出一些带花纹的瓷杯,在瓷杯中盛上元宵,把瓷杯一字排开放在桌子上。又点了一把香,点上了蜡烛。因为有风的缘故,使得火光摇曳不定。

这时候,窗外有烟花开始绽放。它们从炮筒里出世,跃上了它们一生的最高点,拼尽全身的力,只为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待到灯枯油尽之时,那飘落下的“哗啦”声,便是它们自己给自己的鼓掌声,随后便消散在空气中。它们的一生也就这么短短几秒,却得到了人们的喝彩,所以它们不悔,也不怨。

我问自己,你什么时候变得多愁善感了?

这个问题我同样无法解答。

人那,就这样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改造着。

下了楼,我望着正在焚烧吞噬纸的火焰呆呆地出神,直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才把我拉回现实。

鞭炮闪烁着,跳跃着,诉说着它生命的精彩。

放完鞭炮,我便开始放孔明灯。将蜡点燃,看着红色的灯壁慢慢膨胀。我好像感到手中有一股生命在成长,它想要挣脱我给它的束缚,它渴求自由,它向往蓝天——于是,我松开了手,看着它慢慢的向上升起,看着它越来越小,最后,和众多孔明灯一起飞走了,化作群星点点。

我又问自己,你为什么没有许愿?

——许了愿,愿望就能成真吗?现实不是童话,没有心想事成的奇迹,没有如愿以偿的梦想。它无情地把你的梦境撕碎,留你一脸的虚冷。

孔明灯寄托的不是愿望,而是希望。

我再次向天上看去,发现我已经找不到我的希望了。

长大是一瞬间的事,当你想长大时,你就已经长大了;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你永远都在成长。——后记

篇10:元宵节的散文

元宵节,是我们精神的灯节。

一个个过往的日子被洗得锃亮。

我们的心灵趋光,在灯下翻晒。

今夜,将所有的美好用光挥洒。

无数心愿含蓄在光影的造型。

一条人流经过,这些停在岸边的。

灯火,俯身让眼睛上路,丰收。

吐出嫩芽,爱情挂在桃树枝头。

我们不再担忧月的缺蚀。

家是我们的最圆。

在光明的路上前行。

我会像孩子一样。

牵一盏明灯回家。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