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黄巢水库,何时风景旧曾谙散文,本文共11篇,供大家参考。
黄巢水库,何时风景旧曾谙散文
前几日,爱好钓鱼的弟弟带着三口之家,还有他那到哪都放不下的渔具来我这儿,想泉城这以水出名的地方垂钓处应该很多。
第二日便让我指块适合垂钓的好地儿,我想了好几个都自我否定了;好像现在有水的地方都插满了“禁止垂钓”的牌子。这个行家见一时半会儿我也找不出,便提点我说:“这儿处在郊外的河啦、水库这类的都应该没问题。”我一听“水库”忽的来了灵光,“去黄巢水库吧!那儿人少、车少、安静,应该是个垂钓的好地方。”
说去就去,早饭后就带好工具立刻出发了,好在时间早,路上的车不算多,没堵。
我带着有种久别重逢的兴奋,一路上就连两个孩子的吵闹声都有些悦耳了,
记得上次去那得是十年前了,当时刚毕业不久,和老公假日里有大把的时间,在家呆闲了就想出去逛逛;那次是想去九如山,没成想车上睡着了给坐到了终点站,现在已不记得是哪路公交车了;我一醒来就问“九如山到了?”司机很热心的告诉我们这是黄巢水库,没门票但也很不错。因为在济南几年了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心理多少有点沮丧。
下车后的景色着实把我震惊了!这儿可真算得上是荒郊野外了,公交车就停在一条小碎石路上,终点站原来是在山上!周围都是果树,因正值秋季,挂满了黄彤彤的柿子,红艳艳的山楂,空气里到处充斥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还隐约带着些许果香;
沿小路没走多久,发现了一处农舍改造成的饭庄;放在路边的盆里整齐的码放着切成大段的鱼;篱笆里圈养着鸡、鸭、鹅,看到有人经过时都挣着喉咙的叫着;穿过饭庄也没见几个游客,可群山之间环抱着的偌大水库映入眼帘,
站在水库的石桥上向前望不到源头,那水沿着群山绵延向远方;蓝天、青山、碧水连成一片,却又色彩层次分明;水库被脚下这座超大的石桥界开;另一边绵延向下的河道也是群山环绕;远处依稀可见的村庄屋舍点缀在这青山绿景中,好一幅原生态景色的美图啊!
站在桥上向下看,桥下的水透着诡异的黑色,应该是水太深的缘故,只一眼,就有种头晕目眩想掉下去的吸力,让人不敢再看;
穿过石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下走,被一阵声势浩大的轰鸣声吸引;沿着声音转过一段后,偌大的瀑布凭空出现,太震撼了!在远处看白茫茫的一片由天而降,厚重的像一块白色的大理石,没有缝隙的镶嵌在山上,那轰鸣声原来就是湍急的瀑布声;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瀑布,兴奋去又不敢靠近,离得远远的空气中都透着潮气,带着些许腥味,却格外的清新;
当时只是后悔没带相机,想要把这难得一见恢宏的景象永久留下,老公抓起我的手向瀑布跑去,还没靠近就有无数的水花飞溅到脸上、身上;
有几个游人在更近处大声吼叫,那声音很快就被轰鸣声淹没,头上、身上到处透湿,还要争先的的想要离着瀑布近些,再近些;好像越接近瀑布越能感受到它的宏伟;我们在大瀑布边嬉闹了好久,不愿离开。
再向下走,就是一块块原木搭建成了下山的路;走在上面,透过木板的缝隙隐约可看到下面碧绿的水,水若再涨些,便会透过缝隙漫过脚裸,真成了水中漫步了;左边是青山,右边是绿水,行走在着山水美景中,完全是身在画中的感觉,真希望时间就此静止了。
怪不得那么多的名人志士隐入山中;恐怕只有这山水的灵气使人的心灵净化,才能体会到俗世人所没有的神仙意境,这或许正是古人所谓的“人杰地灵”吧。
我俩就这样一直的走着看着想着,因为游客稀少,静谧的山中时不时传出几声鸟鸣,几声虫叫,在这山水间尤显的格外响亮;不知觉间便走到了山下的村庄,休息时偶遇一位老者,闲聊起来才知道这下山的路有五里,平时一活动就气喘吁吁的我,竟没觉得疲惫!
出村等坐公交的地方,还有一个瀑布,比山上的那个气势上逊色不少,也小的多;不过,这里的游人却多了不少,有拍照的、嬉水的,都玩的不亦乐乎;因为在山上已见过更震撼的瀑布,我们也没了当初的兴奋劲……
“姐,到了没?导航显示还有3公里了。”弟问我,也将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我恍惚间望向窗外,那似曾相识的山村还在;“过不久应该快到山下的瀑布了。”我说,车子继续向前开去。
咦?!我印象中的小河溪水呢?那涴衣妇人呢?再前面那山脚村头瀑布呢?直到山顶也没有寻到;这时路边已经停了不少的车,两个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劲儿,边嬉闹着边向下搬渔具;
水库边已经有不少人安营扎寨,开始垂钓了;好不容易安顿好他们,我说:“我去别处看看。”弟媳也跟了过来,我只是向前急切的找寻着;那山顶的.饭庄还在,甚至比几年前更气派了;那鸡、鸭、鹅还有笼子中的大狗也在,石桥也在,水库里的水却很少了,偌大的水库显得空荡荡的,也彰显的群山有些萧条;
水库边上何时多了几个别墅小院,有些人开着车穿过石桥,进入院中,院里面飘出了摇滚音乐,在青山绿水中听着有些突兀;
我不甘心的继续向前走,直至半山腰也没再听到记忆中的轰鸣声,只是看到一面石壁,因为曾经长时间的被水冲刷,说不出的光滑,在阳光下隐隐泛着青光;
那下山的木桥路也裸露出原本浸在水中的桥桩,实木桥面因长时间缺少水的滋润,看着干巴巴的,像沙漠中干渴的嘴唇;周围来来往往的游人却比十年前多了许多。
弟媳指着两边的青山说:“这儿的景色还不错,咱拍几张照吧!”,相对于看惯了的城里的高楼大厦、热闹繁华,这儿还真的算的上不错,却不及曾经所见的十分之一;那时的这儿像尚未被掀开面纱的仕女,处处透着尘世外的安宁飘逸、秀美灵气、温润如玉;
人生若只如初见,无论是人,是物都如此;现在连大自然亦是如此了,我拿起随身的手机一连拍了好几张,生恐晚会儿连当下的景色也没有了。
晚饭间,儿子昂着兴奋的小脸不停地给他老爸描绘着今日的趣事,老公问我:“今年干旱,那儿变化挺大吧,看着怎么样?”,“还行吧!”我说,却没了想继续谈下去的兴致,转移了话题;
就让那年的美好留在他的记忆深处吧,就算是到了丰水年,那山只恐早已不是那山了……
风景旧曾谙散文
夜,未央,伴着几缕寂寞的空城,醉醉回望,过去的时光。
袖守的记忆,是两相难忘的衷肠。河岸的花柳,和着微微凉的琴声飘舞、迷乱着芬芳。谁是谁的牵绊?谁,住进谁的心房,从未离开?
情如雨,爱如碑,寂寞如霜泪相随。奏一曲肝肠寸断,舞一阙妖娆翩跹,踯躅在梦里的幻想,曾几度失控,哽咽落泪。花落、花开终是梦,潮起、潮退皆成空!凡间的守望,终究输给了凄凉!
看树影婆娑,奈不住内心的一丝渴望,任凭在脑海中荡荡穿梭。流年淡出的轮廓,隐隐现现,美丽的风景,消逝在弹指一挥的瞬间。还是只说那一时的缱绻,是误解成的姻缘一线,再划过心弦?也增添了别样的眷恋……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空怅望,在那惊觉已是花落尽的物是人非中,轻轻,梳理着往事,也轻轻,梳弄着已久的心事。远去的`掠影,是谁,在残垣断壁处的回忆里苦苦挣扎,浅浅歌唱,沉沉叹息!留下的是遗憾,带不走的是忧伤。未知又何妨!不问时光,也别再去向往。
无言万语泣衷肠,却道相思不能忘。阡陌万丈,一场再见,谱写了离别的殇。思念亦成河…
--也只是纵然一梦,梦寻天下,不问归期。惘然的瞬间,无语凝噎,旧时的旧事,又怎舍得被搁浅?
阑珊处,昔人已远;夜花前,时光如灿。屋檐下,走笔初色的美丽。安详的夜里,我用华丽续写曾经,也用惊艳点缀着伤悲。浮生若梦,只盼他日再相逢。
夜,未央……路长路短,故里的风景,别搁浅……
本来没打算写这个话题。
看着书,困意袭来,掩卷入梦。黄粱一梦忽还少,教学楼前,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熟悉的面孔洒满灿烂阳光,当年喜欢过的女孩们款款而来,又慢慢消失在教学楼长廊幽暗的尽头,有位姑娘转身向我莞尔一笑,全是十几岁的模样。我提着重重的书包走在楼梯上,爬的异常艰难,每一个台阶似乎都在诉说那刻骨铭心的过往,一口口教室房门敞开,欢迎我的到来,我一排排的走过去,抬头看着班级名称:三年一班、二年五班、三年九班……每一个教室都是那么熟悉,但我却想不起我该走进哪间教室,我傻傻的立在狭长昏暗的走廊,手上的书包愈发沉重、似乎压在了胸口,无法呼吸……教学楼外,风雨大作,心,为之一紧。
惊醒,台风摩羯带来的大雨倾泻而下,我呆呆的坐在书桌前,看了看手机时间,原来只睡了二十分钟。扭头看着窗外,雨滴奋不顾身的砸在地面上,激起的白色泡沫转瞬即逝。起身来到窗前,极目远眺,穿过坚硬的钢筋混凝土、穿过奔驰的汽车、穿过行色匆匆的路人,顺着宽阔的柏油马路继续前行,直到道路变窄、柏油变成泥土、平坦化为泥泞,泥泞的尽头我看到了我的老家。
雨水打到青瓦上,发出悦耳的回响,腾起的.水雾随风摇曳在乡村的天际线。我看到了王大爷牵着他心爱的老黄牛往牛棚里跑,牛蹄在胡同里嵌上了一串农耕的传说,王大爷把斗笠摘下挂在了土坯墙上,拿过一大块干抹布不停地在牛身上擦着雨水,老黄牛回过头来伸出厚厚的、乌青的舌头感激的舔着牛主人身上的汗水。黄牛惬意的“哞”了一声,低沉的对白跨过高高的门槛在胡同里回荡……错对门的二大爷正在房檐下抽着旱烟袋,吧嗒吧嗒的声音让我分不清是雨声还是二大爷吞云吐雾的快乐,抽完一袋烟,二大爷将烟袋锅在布鞋底上使劲敲了敲,咳嗽了一阵,站起身看了看村头的玉米地,久旱的玉米叶在雨水的冲刷下,异常油亮,二大爷刀刻般的脸庞泛起了多日不见的笑容。
我穿上雨衣、背上帆布书包、推开老家的大木门,它咯吱咯吱的向我告别,我顺着耕牛走过的蹄印,上学。老槐树上拴着锈迹斑斑的铁铃铛,铃声响起,大雨戛然而止,我们飞也是的冲出乡村的小学堂,来到村西头惟一的排水沟边上,每次大雨过后,这里都会有“瀑布”,浑浊的巨龙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河道内,小伙伴们惊得张开了嘴巴,发出了啧啧的声音,那溅起的浪花带着我们的童年四散开去,河水不停歇的流向镇上的中学,水声和我的嗓音一样开始变得低沉,春天到了,河边的青草随着我嘴角上的胡须破土而出。上学的路越走越长、越走越远,回过头去,那烟雨蒙蒙的土屋青瓦渐渐模糊、消失在来路的尽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时光不再,如风的少年,难以忘怀的老家,就让这一切活在“风景旧曾谙”里吧!
作者:奔跑的大象121
风景旧曾谙的散文
一、烟雨杏花寒
又到春来,江南风景旧曾谙。
燕子轻俏,贴地争飞,杏花疏雨湿了燕子的翅翼,湿了佳人的衣裙,容我写一个古老的故事,勾勒江南的春景,挥洒江南的柔情。你撑一把纸伞,与她渐渐靠近。一缕朱砂梅的清香将你唤醒,姑娘,春雨犹寒,莫要冻坏了娇身!于是,你移伞给她遮蔽寒雨,换她一声柔柔的感谢,恬静的声音醉了你的心。
那个烟雨濛濛的日子已多久不曾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又是谁先拾起失落的记忆?杏花深处,花雨缤纷,花映她娇美的颜,容颜温润你的眼。是你?!异口同声的低问,宣泄了你们心底的秘密,原来谁也不曾忘记。
你情不自禁脱口低吟:细雨花飞,慕檐上双栖燕子,回首并肩烟雨深处。
她垂首低眸羞涩而语:浓霭烟轻,念池边共舞柳绦,惆怅只影月下时节。
一问一答,所有的悸动在这一刻燃烧。皆是情深人物,又如何不以心相许?!于是,一汀烟雨,一帘杏花,在乍暖犹寒的时候,成了两个心灵上最美的风景。
二、院落梨花雪
又近清明,梨花绽放,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变迁,谁能知彼此是否越加笃定而情深?在梨花飘雪的月夜,执盏对饮,臂弯相绕,喝下的是酒,约定的却是一生。
湘帘半卷,月色窥人,榻上梨花飘砌洁白的柔软,青丝散落枕畔,春风吹落一点嫣红,轻颤。锦被由芳香浸染,年华随着芳菲灿烂。
一纸素笺,点墨柔肠,一杯淡酒,共话西窗,一张素琴,如水情长,一曲清箫,相伴地老,直待天荒。这是否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否就是死生契阔,地久天长?她不曾问,你也从不曾想答。于是,甜蜜依然滋长,谁也不觉人世的沧桑。
多少个月夜,小院花圃,相携相伴,无语赏花。多少个午后,蔷薇架下,相依相偎,品茗清谈。是春光醉了人?还是人醉了春光?在惬意的时光里,谁也不曾想过离别。为何今夜的琴弦奏不出山泉的清冽?为何今夜的泪水湿了清辉漫洒的明月?思绪在孤独的红烛间摇曳,原来缤纷记忆的终只有那个梨花飘雪的月夜。
三、春草凝碧色
春水早已苏醒,青草也换新装,故事还在更迭。姣好的女子斜倚楼头,一块绢帕半掩惆怅的粉面。风依然料峭,掀着她多情的裙摆,舞乱她如瀑的青丝,一抹浅愁,融进她幽深的双眸。
不知在何时,芳草已成离别的笙箫,悄悄奏响那绿色黯然销魂的歌谣。是江淹太多情,还是芳草让离别的人恼?答案无人知晓,只是春天这个浸染着女子伤心颜色的季节,自此使得芳草又平添一段愁情在女子的眼角眉梢。
可还有人记得,十里长亭,执手相看,泪水湿了谁的衣襟?可还有人记得,芳草满路,萋萋一片,碧色染了谁的罗裙?可还有人记得,画角楼头,日暮黄昏,襟袖惹了谁的啼痕?
缓踏芳草,你渐行渐远,她踏上等候的征程,终究难忘的是你离去时的背影,漫天相思混着青草的味道在她心窝里横亘。
等待会使人苍老,等待会使人心焦,可是多情的人哟,宁愿墨守岁月的风霜,也只痴望着你归来的方向。
四、帘卷柳絮风
春阴漠漠,一川风絮轻。珠帘垂地,窗外早已天明。情思酽酽,谁又解她的心?一夜未眠,神思惫懒,却依然固执地起身。纤手漫将珠帘卷,却不见离人还。独坐菱花镜前,呵,照见的是她憔悴的容颜,恍如雨后梨花的凋谢!纤手轻抬,执笔描眉。谁叫女为悦己者容?原来她是怕你回来,见着她朱颜憔悴!
轻移莲步,漫步当日送你离开的路途。碧溪上,小桥横,当日的溪水中映着的是两个人的影。而今,只有她缓步桥上,只影伶仃。极目处,行人少,只有孤烟袅袅。无尽的落寞和惆怅,如那窗前的一帘飞絮,随着你往昔的.足迹缱绻天涯。只是你何曾知道?天涯的彼端有一个女子为你心伤!
柳絮翻飞,迷了伊人的眼。冷墨凝香,丹青染上你的俊颜。琴弦颤动,弹响流年的思念。日复一日,又是暮色四合的时候,她低低地问:谁来弄墨,她又为谁侍砚?谁来横笛,她又给谁抚筝?谁来把盏,她又伴谁一同邀月?明知是无人回答的提问,于是墨依旧洒,琴依旧抚,酒依旧入愁肠。她只能任那一朵柳絮,飞进帘里,任那一缕离愁,潜入梦中。
从此,清宵良夜,独倚西窗,一壶素酒,弦断一曲宫商。
五、肠断落花时
年年岁岁,落花时节又忆君。
她从花落等到花开,从冬去等待春来。杏花烟雨天成了亘古的童话,最唯美的依旧是那夜院中飘雪的梨花,最使人肠断的是那年春草的颜色。因为青石巷里,行走的人影,落尘的窗前,哒哒的马蹄,小径桥头,飞絮沾湿的青衫,永远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难道古老的门扉再没人叩响?难道星点的绿苔再无人轻踏?难道烟迷的流水再难映人面桃花?难道这一年的残香仍不能沁染你的青衫?难道这一年的烟雨仍不能迷蒙你的双眼?难道这一年的飞絮仍要为她等待你而惆怅?轩窗外,数声鶗鴃,声啭柳间。凝露的眼眸,锁满清愁。
于是,在江南的春天,总有一个女子颓坐于紫烟帷幔之后,带着几许清愁,任泪水映湿千山明月,依旧痴守。
一声叹息,一声低泣,唱不尽江南的情愁。故事还在上演,西城的杨柳故弄轻柔,离别的泪依旧难收。谁能告诉谁世间真有长相守?!
又到春来,风景旧曾谙——熟悉的也只能是风景,守候的却是那年心上的人。你把多情的心遗落在江南,她用泪水浇灌。春到江南柳色新,年年忆故人,素弦不敢随手捻,怕听断肠音。
江南风景旧曾谙散文
数不清去过西塘多少回。桃花逐流水的春日,飘着细雪的冬天,冷风夹着细雨的秋季,蝉鸣人鼎沸的盛夏,我都去过。“我累了,去趟西塘吧”,“在家里呆了一整天了,去西塘吃晚饭吧”,“很久没去西塘了”……常常是这样开始的,然后,人就在西塘了。
在西塘,看过凌晨安静的小巷,挤过热情高涨的人群,在河里放过灯,在桥上吹过风,坐在小饭馆的露台上看白墙黑瓦,踩着光滑的石板一路闲逛,听过酒吧街撕心裂肺的'歌声,尝过猫空书店里甜得腻人的奶茶,住过小弄堂里要拐无数个弯才见得到院子的客栈,还在每一间卖小玩意儿的店里盘桓,小心地不错过每一个小物件。
我曾和家人凌晨四点爬起来开车赶到西塘,只为看一眼薄雾笼罩下没有人影的小巷,然后,赶在第一批游人到来前飞奔着离开。我也曾和大学的同学约了在西塘相聚,订好客栈,安置好行李,找一家临水的小饭馆,边吃边聊,顺便看河对岸客栈阳台上发呆的旅人,他们也正无所事事地看着我们,大家都不以为意。我还曾带着父母来春游,坐在排门板上吃臭豆腐,站在桃花树下拍照,照片还在,一身粉红衣,难逃几分村姑气质,但是和西塘的春景很相配。
我喜欢西塘弥漫着的世俗烟火气。清早,小店大门紧闭,小镇的居民们胡乱穿着,蓬着头,在街边生炉子,刷马桶,满不在乎地捧了盛满稀饭的蓝边饭碗到处Q,这种日子他们熟稔得不知过了多少年,似乎也还会长长久久地过下去。游客熙熙攘攘,老人们搬把老旧到破败的藤椅坐在水岸边看盛装出游的人们,皱纹深深,看不清表情,或者,本来就面无表情,人群到了他这里,自然被屏蔽,犹如忽然退去的潮水。某个游人罕至的小院里粗糙地搭了个丝瓜棚,一到夏天,藤蔓缠绕,叶子绿得透明一般,比任何名贵的植物都更加生机勃勃。再老旧的民居,细雨微湿的露台上都会种着一盆植物,牵牛,茑萝,仙人掌,甚至也许只是破搪瓷脸盆里的一棵太阳花,家常却绝不潦草,隆重得刚刚好。
我总是一次次地来到西塘,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和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看风景,买小玩意儿,吃小吃,自然得仿佛我本该如此。谁说不是呢,我本来就是长在水乡小镇的孩子,西塘有我熟悉的日子。
落日斜挂枝头,亦步亦趋,西边的云彩更是拽着落日,该是回家了。田埂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外公在前,我在后。这风景……
金黄色的稻浪夹杂着秋天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又裹挟着一丝秋的凉意,烦躁的心似乎平静了,却又似被外公的淡然所感染,风景的魅力,大抵如此。
夕阳的映衬下,外公那灰白的头发也染上了金黄。一张笑起来便可以安抚人的脸,一双充满着老茧的手,外公是农人,他将生活给了土地。外公会享福,忙里偷闲之中,他总要拉一拉二胡,他的二胡,有平静人心的魔力。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秋的凉意,外公的淡然,不断的感染着我,平抚着我暴躁的心,开始沉静。一路上,外公与同行农人欢声笑语,讨论着哪家作物好,哪家作物最近出了什么问题,该除草了……农人们的质朴,似乎都能在空气中传播。定格,风景自成。
暮色至,到了家,外公忙碌了一天,洗洗一天的辛劳,趁着庭下如积水空明,外公拿出二胡,与庭院终端坐。红木的琴杆上,刻有
“弓奏太湖美,弦颂江南春”描金小字,六角形的琴筒,一端镶着镂空的木格音箱,一端纹着花纹斑斓的蟒皮,琴筒底上弦弓反复反复拉动留下的白色痕迹,依稀可见。
悠扬之中似涓涓流水淌过人的心扉,又似混在奶白色的月光之中,你直接一起倾泻到庭院之中,慢慢向远方传去,不似二胡应有的悲哀,似一股清泉从高而大的大山上落入水潭,寂静的世界中似乎就只剩下二胡声,仔细听,却又混杂着昆虫的鸣叫声,相互合作,共谱着一曲月下吟诵。这风景,安然,恬静。
外公的几率银发随风飘飘然,脸上,手上都布满了皱纹,随着二胡声响起,外公脸上的皱纹就会慢慢地舒展开来,眼睛半眯着,嘴角浮起一丝淡淡的微笑,是安详的笑,满意的笑。
随着祖父那拉二胡的动作中,我似乎体会到了外公那对于生活的热爱,那对艺术的温情与虔诚,却不乏着那一股作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在这华夏大地上,劳动人民推动着历史发展,他们也最质朴,他们是一群热爱劳动,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人。外公的质朴淡然之中,怀抱着面对生活的真理,笑对生活,笑眯眯地对待世间一切如意与不如意,那么,心中的风景也变就形成了。
仿佛看到,外公踱着步子,在田埂上走过,又看到,他眯着眼,弹奏着手中的二胡,构成那最美的风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题记 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短短二十多字却道出了明媚江南的万种风情,在国人心目中镌刻下千古的缠绵与细腻。似乎人们一提起江南二字,眼前便展开一副浩长的水墨画——绿波、春水、黛屋、古桥、香茗、刺绣…生动之极,跃然纸上。我是江南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江南于我而言,是融进骨血的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柔情。
老家最具江南特色的是一座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归径桥,那儿的景色称不上秀丽风光,吸引我的只是那种烟雨情怀。桥不大,只是一座小拱桥,桥面是石阶式的。但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石面上十分光滑。自行车是可以骑上去的,再从桥面骑下时,车的前轮一颠一颠的,连带着车铃也一叮一叮的。往往只要传来这样一阵声响,巷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准备晚饭,迎接工作归来的丈夫。桥身的材料,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一种类似大理石的质地,摸上去,便如抚摸绣娘们引以为傲的苏锦那样柔滑,让人爱不释手。桥底的石墩很有特色,是一座木椅大小的石狮。石狮张牙舞爪,十分有趣,但因为体格很小,又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
石桥两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那里似乎一切都是婉转的、柔和的。叫人想把它典藏在生命里。
桥的东边有两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类似于明清古宅却又要高了许多。两栋房子都是水泥打基,上部是木质的两层楼,由一座纯木的连廊连起来。房子的主人是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十分苍老,十分慈爱,做得一手好米糕。每次,老爷子都会选在雨天用旧式的木锤将米糕一下一下打出来,按他的说法是让米糕吸吸“水气”是做米糕的规矩,荒废不得。老爷子的米糕永远染着水乡微微杏花色的香糯。而我,就坐在连廊的长凳上,嚼着糯糯的米糕,这时,往往会有雨水从飞檐上滴落的声音,“滴答滴答”,落不尽似的,在地面残碎的石块上开出形状迥异的花来,荡涤着小村的百年尘埃。
桥的对面是一条巷子。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走完过它。它在我面前延展、弯转,没有穷尽,无数的人间烟火在这里发光、燃烧、熄灭。这里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才能使小巷如此深邃,叫人想把它揉碎在光阴里。
说起江南,谈起周庄,不得不想起这位富可敌国的苍鬓老者,沈万三。
这是个熟悉的名字,明朝朱元璋的拜把兄弟。家中荣华富贵天子都望尘莫及,而他的家规模之大,装饰之精美,气势雄伟的“七进五门楼”让人为之惊叹。也正是由于他的富贵让天子嫉妒,导致他晚年的悲剧,因修筑苏州街道,皇帝称他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经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沈厅原名敬业堂,后改名松茂堂,坐东朝西,屋宇一百余间,占地2千多平米,广厦百间,良田千亩,江南巨富之宅邸。
向前走,见到飞檐凌厉,莲花垂柱细腻。穿过亭台楼阁,观过皇上喝水的御用井,来到松茂堂,檐高轩敞,栋梁上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凤。天花板华丽无比,雕琢细腻。松茂堂两侧分别有一个半圆形的大理石案台,古时若老爷在家就把案台放在一起,象征团团圆圆,老爷外出就分开放。
来到女宾房,看到正中间供奉福、禄、寿三星,两侧摆着太妃椅。走出房间看到一头卧倒的石牛,这是沈家为了纪念感谢这头耕地牛,为家中赚得第一桶金,也勉励子孙勤劳勤勉。走过沈家宽大的厨房和餐厅,穿过一条清新古朴的长廊,便走出了沈厅,眼前人流不息的景象,仿佛让我回到的明朝,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从门中走出,看自己的女儿身着丝绸,手持羽扇,在女伴们祝福的笑声着走上嫁船,垂柳低抚,放眼四周,江南四才子正坐在茶亭,青衣飘飘,斗诗调侃,融入江南,我看到词人的春怨、秋暮、离愁、谪恨;瞅见江南的落花、残阳、断桥、流水,远村驿亭,蒙蒙烟雨……
江南如梦,江南如诗,江南如话,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袅袅的雾霭,宁静、恬谧、清谈,飘逸在蜃气中有说不出道不尽的淡淡哀愁,无数诗人、词人,在落魄之时,便来到富庶的江南,乘一叶小舟,把所有的愁,溶入一杯浊酒,把江南的山、水、情和自己的壮志未酬吟诵。
历史和文化氤氲弥漫在这座城,岁月更迭,风雨沧桑,依旧化为江南飘渺朦胧的雾,萦绕在桥上,水边,檐下,柳旁,萦绕在阿婆茶沁香的茶水中…
素闻乌镇是镶嵌在色彩斑斓、诗意盎然的江南大地上的一颗黑宝石。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和傍晚。今天,终于来到了这个我心驰神往的鱼米之乡。
进入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屋顶上有零零碎碎的瓦片,外表平凡朴素,里面的房间干净整洁,设计优雅美丽,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沿着斑痕累累的石板小路缓缓而行,静谧的江南水舍仿佛害羞的少女掩映在杨柳秀水中。驼峰般的石桥横卧在车溪河上,朝迎旭日,夕送斜阳。车溪河的水绿的像一块无暇的翡翠,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恋,我静静的站在那,细细的品味这番风景,不禁感慨:好一个秀水江南!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个生活着的乌镇出现在眼前,闪烁的灯光在月色中仿佛在眨眼睛的小星星。远处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拿着铜锣,穿着更衣,嘴里喊着:“风高夜燥,小心火烛。”然后“砰的一声缓缓消失在月色中,这时,一群小朋友的欢笑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扭头一看,原来是在打井水呀,我双手捧着井水,冰凉凉的感觉沁人心脾,仿佛能驱走夏日的炎热,耳边响起了悠扬悦耳的音乐,原来是从似水年华酒吧里传来的,和缓的旋律好像在为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熙熙攮攮的人群中,有一个脖子上挂着箱子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走进一看,原来是卖冰棍的,买一根放入嘴中,冰凉爽口,还带着一阵薄荷的清香,听表姐说,这是她们小时候吃的冰棍,听着她们讲着以前的事情,我的思绪也随着飘很远很远……走到最后,高大雄伟的白莲塔出现在眼前,旁边的喷泉中站着一位仙女,喷泉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我跑进去,忽然,喷泉喷出大量水柱,我顿时成了落汤鸡,传来大家的阵阵欢笑声。好一个活力江南!
乌镇好,风景旧曾谙。我喜欢乌镇,喜欢它的迷人景色,喜欢它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歌声从时间的长河中悠然传来,不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泼墨画卷。
初游江南,风景旧曾谙。
漫步河畔,两岸的老屋静静地立着,白墙黛瓦被时光渐渐驳蚀,已分不清是原先的颜色,或是世事的沧桑。
恰在这时,一股清甜之气从前方古巷中飘来,柔柔的,暖暖的,说不清,道不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循入古巷。
远远的,便看见一株大桑树在古巷的尽头立着,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色的流光从树上飘散开来,渲染了周围的一切。
树下,一位老人,一个摊位以及稀稀朗朗的行人。走进,才发现是卖糖画儿的,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诉说着他曾经历的沧桑,但他的那双眼睛,却格外清明,似能看透世间的一切,他全身被阳光笼罩着,宁静又安详。人,树,古巷,风景这边独好。
我上前,俯身问道:“老爷爷,您做这糖画儿多久了?”老爷爷笑了笑:“很久了,大概十几年了吧。”我诧异,做糖画儿并不是一项回报较好的手艺,究竟是为了什么,竟能让一个人坚持十几年之久?似是看出了我的疑问,老人望着那糖画摊道:“这糖画儿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虽是一门小手艺,但也算得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我不能荒废了呀!”
望着老人那坚定的目光,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老人一天又一天,无论风吹日晒,都一如既往的来到大桑树下,摆着他的摊位,坚守着他的信仰,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但只要他认为值得,就够了。
我内心不禁被老人的这种信念与坚持所震撼,而这也正是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人所具备的一种可贵品质,为了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他们注入了太多的青春及心血,只因他们心中的那份信仰。
走出古巷,我回望,老人依旧安详地坐在树下,守着他的摊位。人,树,古巷,三者的融合构成了一幅画,一道风景线,似它从来就在那里,未曾变过。
远处,不知是谁轻声低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何不忆江南……”
炎炎夏日,没有什么是值得我去耐心观赏的,可我却不甘窝在家里,便想着找一个凉快的地方透透气,打发打发时间。
我打算去三苏祠碰碰运气,因为那里本地人只需十块钱就可以通游,而且我也想看看修缮过后的三苏祠是否另有一番风景。
显然,我们运气很好,三苏祠已经开售票了,修缮后的三苏祠大门已经看不见以往的霉斑了,多了一股子端严味儿,却也少了一丝亲切感,也许是因为刚刚开放,所以人很多:有志同道合骑单车的学生,有嗷嗷待哺的小孩,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外地的旅游团,甚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夏日避暑好像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那么地不约而同。进入园区,眼前豁然开朗:天蓝无顶,湖远无边,景物高低错落有致,远处亭台近处阁,处处绿草茵茵,荷花涩涩,鸟声清脆,疑似误入了仙境,眼睛不停地追寻美好的景物,脚步紧跟,生怕自己的眼睛到了景物旁,身体还在几米开外。
我们的目光紧跟着一只蜻蜓来到了荷花池。满池的荷花,满池的'碧水,满池的碧叶相互映衬着,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概就是如此吧!他们像极了一个个独站高阁看风景的白衣素女,你看她们的脸,不施粉黛,自然白净,丝毫不沾人间烟火,你再看她们的身姿,身着绿裳,挺着脊梁,可不是女中豪杰?那只蜻蜓在她们之间穿梭跳跃着,还颇有一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趣味。微风吹过后,你还可以闻到她们散发出的清香,那淡淡的清香中夹杂着一丝凉意,在炎炎夏日下,也只有她们看起来还那么清爽,感觉到那么清凉。荷花池的一旁还坐落着一间翠竹环抱的小榭,从中传出阵阵悦耳的古琴声。我放轻脚声走了进去,有人过来问我喝茶吗,我回“不用”随即便走了出来。
不知怎地,心情变得有些沉重。踏入林间小道,景色虽美,可是人心惆怅,无心应景。
明明是一样的三苏祠、一样的路、一样的景,经过修缮,可以说是更美,可是路却走不出曾经的感觉,景也品不出过去的蕴味,四处都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到底是过去抑制了现在的美,还是现在破坏了过去的纯?还有那满地的荷花啊,真的是苏轼亲手种下的吗?
我带着一袭热气出门,换来了几分惆怅回家,这叫我是喜还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