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祥聚地坑院散文,本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祥聚地坑院散文
地坑院,在晋南一带又叫地窨院、天井院。
在我们垣曲老家,只有在西原陈村及长直平原一带,零星地分布,不成气候,远不如在坡根、沟沿及地堰下凿窑口便利,因此,零星分布的地坑院便成了古老村落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些地坑院,大都沧桑的有些年头了,门道里铺就的青砖石块都己磨得光溜溜的,泛着青幽幽的光泽,远的己不知那朝那代了,但近的却记忆尤深,大都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那是个人口飞速增长的年代,也是贫穷叠加的年代,木料奇缺,就连烧火的柴禾都是那样紧张,砌房盖厦几乎就是个梦想,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娶媳妇盖厦,谁经过谁怕”。
住在山庄及沟壑里的人家,大都选择有高差的坡根,打成一排排、一眼眼窑洞,形成一个个院落,而平原地带人口多的家庭,只能找块理想的平地,利用冬闲时间,挥汗如雨,挖土掘地,只要有劳力,有毅力,像愚公移山一样,不用花太多的钱财就能解决安居问题。当然要凿个像模像样,规规正正的地坑院,没有几年光景是拿不下来的,还涌现出了专门以打窑为生的职业打窑人。
这样的地坑院,大都能三面住人,正面为主窑,侧面当做饭的灶
窑、杂物间,储存粮食,过道一般修在主窑对面的边上,紧挨着猪圈、鸡窝、茅厕等,是个标准的地下四合院。
院子中间,一般都栽有一到两棵苹果树,不用几年就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住在这样的院子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冬暖夏凉和安逸。
冬春时节,旭日东升,太阳款款地照射下来,照在坑院里,没有一丝冷风,那怕坑院上面狂风怒吼,天寒地冻,但在坑院里,根本就感觉不出来,那阵阵冷冽的'寒风,只是在头顶上掠过。这时,随便搬把椅子或者凳子,坐在院落里,干一些手把农活,十分地恬淡惬意。夏秋时节,烈阳似火,酷暑难挡,坐在果树的树荫下,一边拿着蒲扇闲摇着,一边品着浓茶,谈天论地,说古道今,自有一番乐趣。
住在地坑院的老人们都说地坑院是块风水宝地,抵风挡寒,聚光聚阳,聚水聚财,凝瑞聚祥,接着地脉仙气,才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谁也未曾想到的是,传了多少代,住了多少年,有些甚至留传了上千年、几千年的地坑院,说不行就不行了,说没人住就真的没人住了,毁灭它、遗弃它只用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起初是土地承包了,农村搞活了,农民开始致富了。率先富足起来的农民便开始走出坑院,在平地上盖起了新房,有的还砌筑成了两层小洋楼,贴上了马赛克。
后来,农民工大量进城了,小学撤并了,小孩子也进城读书了,大人陪读也进城了,地坑院便大量地闲置下来,没了人气,也没了鸡飞狗跳的生机,风吹雨淋,没几年时间便彻底荒芜了,墙皮落了,窑顶塌了,拦马墙倒了,庭院里草比人高,即便是偶有人居住的,也大多是孤寡老人,风烛残年。
再后来,农村实行城镇化改造,好多贫困村异地搬迁了,不少年轻人把还住不住地坑院当作家庭好赖的标志,住在地坑院的人家在村里抬不起脸,讨媳妇都难,伴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好多古村落几乎在一夜间灭失了,整村整村的地坑院被沦为弃子,荒芜成了废墟。
时过境迁。当这些被称为“东方建筑艺术的瑰宝”加速灭失时,当上万个地坑院就要集体沦为遗迹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提出保护古村落,保护地坑院,重整地坑院,利用地坑院,把地坑院当作一种传承,打造成一种文化。
先是晋南的平陆,把地窨院当作乡村旅游的重头戏,重修和恢复了一批古院落,作为山西民居的一个标本和缩影。
黄河对岸的三门峡陕州西张村镇庙上村,则倾心打造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重整和修缮了三十多个集中连片的地坑院,并力求做到一院一特色,一院一文化,把陕州澄泥砚制作、豫西剪纸、捶草印花、曲苑豫剧、陕州扬高戏及农耕用具、各种作物等嫁植于各个院落,一串串红辣椒红红火火,一辫辫玉米棒子金光灿灿,即将消失的农机具集中展示,一个个地坑院就是一段段文化的缩影,精彩纷呈,展现了一大片恬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这些修茸一新的地坑院落,门套门,院套院,门里有门,院里有院,院与院之间以坑道相连,清一色的木门木窗,青砖滴檐,无不透示着古朴典雅,厚重大气,刚灰过的墙皮则散发着浓郁的白灰泥、麦草泥混合的乡土气息,清新迎面,拙中见巧。
这些地坑院彻底颠覆了我对地坑院的认识,原来还可以做得这么美,这么有魅力,对能在这里体验一把田园生活无比向往。但我还是更倾心文化园后边几个没有改造过仍然住有居民的地坑院,沿着简陋的通道走下去,走进真正的地坑院,这就是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土炕土墙,烟薰火燎,富有生气,最接地气。
地坑院,不仅是冬暖夏凉的避风港,更是凝祥聚瑞的“聚宝盆”。
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
你知道“陕”是哪里吗?你一定会说,陕西,陕西的简称就是陕。其实,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以西才为陕西。那么,这个夹耳的陕,就让人有了诸多兴趣。造物主随性造的这一块陕地,险崛而奇特。这里还有一条著名的崤函古道。黄河以南只有两条狭路可通东西,从洛阳伸出的丝绸古道,至今仍留有一段车辙深深的痕迹,人称崤函古道。古道一直没入崤山天险,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即发生在此。秦皇汉武东巡的车辇,在函谷关写出《道德经》的老子,诗人李白、杜甫们,还有从这里出去的杨玉环、上官婉儿,无不要过这条古道。
千仞峭岩与万里怒涛的冲撞挤压,也在陕地托出了三道塬,并形成了地坑院。我深信,地坑院就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大书,是最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谁能想到,多少年间,竟然有成百上千家村落,潜伏于地平线之下,成为天下奇观。
雪片似梨花,覆满整个陕塬,勾勒出一个个坑院。谁家拦马墙散出了炊烟,让塬上的黎明活泛起来。一条狗钻上来,雪原有了一溜花瓣。这时候听见了鸡鸣,起伏于无边的沉静中。
红衣女子一点点地从地下冒出,手挥扫帚,坑院上方一条小路显现出来。这是新婚不久的女子,来的时候,柿子还在树上,红炫炫地挂满坑院四周。扫帚扫到了塬的边上,塬下,一条大河正蒸腾着雾气远去。
这样的景象也许上世纪初就被德国人航拍在了影像中。坑院虽不用一砖一瓦,却有自己的风骨,所建必有遵循,所用必有遵守,所设必有尊重,说到底,还是民族智慧、东方文明的结晶。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由此惊叹这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独特的陕塬,高险平阔,南有重峦叠嶂的崤山,北临沉郁雄浑的黄河,深沟狭壑纵横,陕州故迹遍布,远处的镜湖,还会有天鹅翔集。站在这样的地方,该是有诗的。唐玄宗旅次陕州,曾吟出“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的诗句。当时驻跸哪里呢?想他没住地坑院,若在地坑院留住一晚,诗中情怀当更为雄奇。
一代诗圣也错过了地坑院,黄昏时匆忙投入的是石壕村的靠山窑。那地方离塬上并不远,却存有不安定因素。若果老杜走上塬来,住在坑院,情境或有不同。说不定晚年选择这里,便不会“茅屋为秋风所破”了。
又过去多少年,慈禧来了。慈禧避乱长安回京,没走回头路。光绪二十年九月,慈禧的銮舆进入函谷关,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得在地坑院落脚。陕塬人没有亏待她,腾出最好的窑院,点起过山灶,给她做“十碗席”。高高在上的慈禧对现在“高高在下”有些不适应,然而面对舒适和美味还是做了一回普通人。
不过,陕塬人虽安于一隅,但性情刚毅,遇日本人来犯,自发组织,不让侵略者安宁。至今这里仍有遗迹,纪念抗争中的牺牲者。
头一次住进地坑院,感到有一种四合的凝聚与向下的沉淀力,却离天尤近,繁星框了一院子。院子像塬上开的天窗,所以人们敢大声地说,畅快地笑。这里娶媳妇才真的是入洞房,热炕上任怎么打滚,也不怕偷听了去。三道塬,相互交织和延续的,也许就是这种简单的安逸感。
天黑严的时候,坑院就成了一种暗物质。巨大的安静,使夜溶解得贴切而真实。偶尔有小曲传出,那种抑扬顿挫的眉户调,混合着蛐蛐、咕咕喵、南瓜花、扁豆花的声音,实为一种天韵,有女人在这天韵中剪着窗花,消磨一天中最后的时光。
什么时候有了叽喳的鸣叫,叫不出名字的鸟你说我唱,汇成无与伦比的乡间大集。而坑院还在深深地沉睡。太阳被塬的'一头悄然挑起,镀亮湿漉漉的早晨。塬上永远都散发着一种清香,那是最本质的土的味道。
一位老人从坑院里走上来,见了我,看着不认识,话语却出了口。我赶紧回应,声音里,竟然有一种亲切与感动。
很长一段时日,对于尘世来说,这里是远僻的、深藏的。当地行保护和旅游措施后,地坑院就像尘封的窖酒醇香四溢。纯粹的乡村越来越多地远离了视线,这一片坑院越加亲近地挤占了怀旧的情感。有人来看建筑,有人来搞摄影,有人支着画板写生,有人搜集俚语唱曲,有人学习泥砚剪纸,有人什么也不为,就为了看看与自己的老屋有什么不同。想若是李白苏轼来,也许会把坑院当成一方金樽邀月起舞。地坑院是一个个模子,能翻模出民间艺术的孤绝与惊喜,翻模出华夏中原的诚厚与质朴。
再次来到地坑院时,梨花正旺,柔风掀落片片花瓣,花瓣把一个个院子铺满了,有些花儿高出坑院飞,与桃花杏花汇在一起,直把整个山塬绚成缤纷的世界。通向外面的村路在塬上起伏,渐渐升出一个人,又升出一个人,近了才看清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他们身后是年迈的老人,千叮万嘱地相送。年轻人渐渐没入塬下,只剩纷舞的梨花与摆手的老人。我突然有些伤感,当年坑院里种梨,是图吉利的意思,现在倒有一种离别之情。再多少年过去,坑院里还会有人厮守吗?
阖家欢乐聚散文
手机铃声响了,一接,是嫂子的声音:“还在东明不?”
最近几年,我和媳妇一直是济南东明两地住,所以,嫂子如此问。
“在啊!”
“今儿后晌有空不?来玩呗!”
“好!你通知那两家吧!”
那两家,指我两个妹妹家。
很快,我们三家,各两口,都集中到我二哥家里。寒暄一阵之后,拿出麻将,稀里哗啦,打将起来。一边打,一边逗着玩笑,其乐融融。特别是两个妹夫,一边打麻将,一边不耽误跟两个嫂嫂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逗乐呗!
赶到饭点儿,撤掉麻将,端上饭菜,倒上小酒,喝起来,吃起来,热热闹闹合家欢。吃完喝完,再摆上麻将,最少打到夜里十点多才罢休。不打麻将的,就凑在一起,拉拉家常。
在我们兄弟姊妹之间,每到周末,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习惯。即使父母都不在了,也依然延续着,乐呵着。
这个习惯,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养成的。
那时候,我家本就是三世同堂,十几口人,一口大锅吃饭,一直到我1988年“五一节”从育英巷36号老宅搬走。一口大锅吃饭,养成了我们做子女的恋家情结。我搬走之前,我大妹妹已经结婚了。我搬走以后两三年,我二妹妹也结婚了。但是,我们三家,一到周末,没有很特殊的情况,总要回到育英巷老宅,与爹娘和哥嫂欢聚一堂。
“娘,我给俺爹买的兔肉,还有豆奶粉!”这是我大妹妹。我爹晚年爱吃“三香园”的兔肉,都是我大妹和大妹夫常买那里的兔肉养成的习惯。
“爹,我给您俩买的牛肉,还有葡萄和面苹果!”这是二妹妹。二妹妹知道我爹爱吃西关回族王家的熟牛肉,又特别爱吃葡萄,年龄大了,面苹果嚼得动。
我呢,少不了捎了一些肉食或者蔬菜,准备一大家子人聚餐时吃。总之,大家几乎都不空手,一方面为的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聚餐时也就省了许多事儿。
爹娘呢,只要看见我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他们面前,总是喜不自胜。
我娘,只要我们一到家,看见我们带来了她们的小孙女或者小外孙外孙女,就赶紧忙活着给孩子找吃的。她能进厨房的时候,就赶紧进厨房,忙活起来。不能干活了,就支派我爹:“老头子,赶紧上街买吃的去吧!”
我爹呢,会不言不语,去街上再买些大家喜欢吃的东西回来。有时候,我爹还给我们做他拿手的炸酱面和炒豆腐吃。我娘不在了,我爹不能跑的'时候,就拿出钱,对我二哥或者我二嫂发号施令:“赶紧上街买啥吃去!”
我爹娘喜欢他们的孩子经常在他们眼前晃动。隔几天,不见哪一个来,就嘟囔起来:“XX好长时间不来啦,咋回事儿啊?”
后来,有了电话,一到周末,或者不到周末,就给我们三家打电话:“明儿个来不来?来了想吃啥?”
“炖一大锅羊肉,都来吃吧!”
每句话,每个邀请,都渗透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我从育英巷搬走以后,因为过父母家门而不入,还被我娘嗔怪。
有一天,中午下班,我骑车从育英巷老宅家门过,可巧,碰见本家根堂老二爷,问了我一句:“你不拐里边坐坐哟?”
因为要急着赶回家做饭,就顺口答了一句:“时间太紧张了,以后吧!”
骑上自行车,匆匆走了。
大概是一两天后,我去育英巷老宅,我娘看见我,劈头就问:“你咋恁忙啊?从家门儿过都不拐弯儿啦!”
我知道是根堂老二爷对我娘说了。虽然解释了一番,但总觉得在娘面前像做错了事儿,脸红心慌了好一阵。那以后,只要从育英巷36号老宅过,总要拐进门去,多多少少,总要坐一会儿。
后来,央视春晚,陈红一曲《常回家看看》,让我听得心里滚烫滚烫的。我两个妹妹也告诉我:“听了陈红的《常回家看看》,直想掉泪!”那以后,我们三个更注意经常去看爹娘。当然,周末聚会更是必不可少。
一般的周末家庭大聚会,都是将近中午凑齐,吃过中午饭。我弟兄姊妹四家每家出一个人,围坐一起,打麻将。其实,我们四家兄弟姊妹们平时几乎不与外人打麻将,就是周末,一家亲骨肉汇聚一起,打打麻将,既放松放松,也娱乐娱乐。同时,也让我爹娘跟着高兴高兴。
有时候,麻将桌就摆在我爹娘的客厅里,我爹娘就坐在麻将桌一旁的沙发上,笑盈盈地看着我们打麻将,听我们一边打麻将,一边插科打诨,跟着乐呵。有时候,我爹还站起来,凑近身子,给其中一个人当参谋。
“打三条,打三条!”
“碰!碰!”
比打麻将的人还急。
有时候,麻将桌摆在别的屋子里,不打麻将的,就陪着我爹娘拉家常。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又是家庭大聚餐。高兴了,晚上还接着打,一直打到半夜才作罢。
有时候,周六周日两天,全家二三十口人都在育英巷老宅聚会,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哄哄乱乱。我爹娘就在热闹哄乱之中,乐呵呵地享受着天伦之乐。
如今,爹娘都不在了,我们兄弟姊妹之间,周末聚会的习惯还在延续。前几天,我对我大妹妹说:“有句话说的是,‘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亲人。父母不在,兄弟姊妹是亲戚。’我怎么觉得,我们兄弟姊妹还是亲人呢?”
这都是托我爹娘的福啊!
缘聚散文
一
平,是我隔壁商铺卖鞋的老板娘。她叫秀平,我叫她平。平的男人是我浙江老乡,他叫瑞龙,来自于浙江温州。我和他们有缘在同一个市场经营着商铺。
瑞龙的玲珑长相一看就是个南方人,外观有着明显的浙商精明血统。也许是地域原理?或是吃大米原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高大肥胖者少见。亲不亲故乡人,在二十多年前的北方与老乡处邻居倍感亲切。我们俩个家庭同属南北结合,有许多话题相对一致。
十几岁就离开家乡的瑞龙,跟着老乡来山西运城闯荡。经过多年闯荡与磨炼,瑞龙已成为一个独立经营者。在一次老乡聚会中他有缘结识了在饭店当服务员的平。
平,家里姐妹众多,她是老小。父亲早在她幼年时已故!平和大哥大姐们相差二十多岁!属于典型的中国式小姨大外甥。在她十二岁时母亲去给城里的大哥家照看孩子,因此把小女儿平丢给本村已婚的另一个女儿,平的小姐姐。
十二岁的平个儿很小,从小营养不良的她瘦瘦小小,比同龄人矮一头。可怜的小身躯能被大风刮走!就这小身板在姐姐家还得当劳动力使唤。姐夫认为平是个累赘,是个负担!他这个当姐夫的不应该供养着她!所以整天不给她好脸色,每天把她当佣人使唤!动不动还得找点茬揍她一顿。
上小学五年级的平,胆儿特别小,性格内向,说话走路做事都是慢腾腾地,弱弱地很小心地那种!平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还有一股子仁义的劲。
同班的女友妞娃读不进去书,一心想退学,一个人退学又不好意思。她看准了体格弱小,性格糯弱的平,她鼓动平和她一起退学:“平,咱不上学了,上学没意思,和我一起退学吧?你看你姐夫因为你在上学,家里干的活少,天天地借故骂你打你!你要不上学了他就不会打你了。”
平天生胆小,对妞娃的提议没了主意,不懂得自己该咋办?这蛊惑她的妞娃又是她唯一的好朋友,两人住隔壁,从小玩大的同伴,不听她话又怕得罪了她,胆小软弱的平被妞娃连哄带吓,矛盾地成了她退学的同盟军。
退学后的平,在小姐姐家过着忍饥挨饿的苦日子!她每天干着与身体不符的超强度劳动,时不时还要遭姐夫的嫌弃与打骂,姐姐家里的日子,让平度日如年。平恨母亲狠心丢下她,恨无情无义的姐夫像语文书中的周扒皮。无助的平经常一个人默默地流泪,煎熬地度着苦闷的日子……时间就这样熬过了两年多。
这年底外出打工的村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十五岁的平也想出去打工,摆脱在姐姐家的痛苦生活。她一次次去找回村的这帮人,终于说好了开春后带她一起去打工。平终于摆脱了在姐姐家的牛马生涯。
二
没有人为瑞龙和平操办婚礼。爱不在于形式,感情的深厚在于相互重视,日子过的就是要个简简单单。
平的妈妈病重在床,眼看着将不久于人世!她催促平和瑞龙趁她还有一口气在,赶紧结婚了却她一桩心事!
平回想起那年退学后,每天不停点给小姐家干活,一大早起床去蔬菜地里干农活,等姐姐俩口出工后,她便收工回家带俩外甥。喂猪喂鸡,洗衣服,干完所有家务活,做好中饭等姐姐俩口下工回来。下午俩外甥睡着后,她得去砍捆柴,有时破上两外甥淘气打碎家中物品,姐夫回来她还得挨揍。
妞娃是平受了委屈后唯一能倾诉的对象,妞娃的一点点安慰也能让平静心,让平满足。诉一诉,哭一哭,忍一忍,事情也就过去的了,日子还得过。
可怜的平,最后连这一点点小安慰也被剥夺了!鼓动她退学的妞娃,回家后因承受不了干农活这份辛苦!没多久便开始央求父母她要回学校上学。本来平受了委屈还能找妞娃说说话,这下妞娃出尔反尔丢下平返回了学校。
这时的平面对生活一片迷茫!她属想回学校比登天还难!自私自利的姐夫,怎么可能放走平这个免费的保姆呢?形单影孤的平日子更难熬了……
平心酸地说着过去,微笑地看着今天。结婚后的平小日子越过越甜蜜,小俩口租了一个店面过上了安逸的日子。店铺属人性化市场,有楼上楼下,可以居家过日子,楼上住平一家三口,楼下门店卖鞋。平一边做生意一边养育女儿,勤勤恳恳做买卖,踏踏实实过日子。比起成家前,平觉得自己现在生活在天堂。
三
平向我讲述着与瑞龙的相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年的打工生涯,平已出落成窈窕淑女,清清纯纯。瓜子脸上翻着红云,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五年的饭店生活让原先矮小瘦弱的平猛窜了一截,当时的平不算美若天仙,却有一副仙骨临凡的气质,清纯秀丽的平招惹得瑞龙两眼放光,怦然心动。那天瑞龙和一伙老乡去平当服务员的饭店吃饭,平那清秀的外表和温柔可人的'态度,给瑞龙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去后的端龙满脑子都是平的一颦一笑,想到平秀丽的蓉貌,他心儿突突狂跳,掩饰不住心中的阵阵冲动,似有一股燥热的电流袭击着他全身。瑞龙知道自己爱上了可人儿秀平。很快平便被瑞龙猛烈的攻势所捕获,两个苦人儿终于堕入了爱河,两颗孤独的心有了彼此的安慰!平恋爱了!心不再孤独……
五年的打工生涯,平过得心静,饭店服务员没有重大体力活,饭店管吃,生活稳定。平除了租个小房子要交房费外,工资基本不动,眼看着本本上的数字越来越大,平想着日后自己给自己添点嫁妆。她把饭店当成了家,勤快的她做事踏实,闲遐时间也在饭店,见啥干啥,从没请假休息过,五个除夕都在饭店过,深得老板俩口器重。
平恋爱的这年,家中的老母亲病倒了!家里五个姐姐都不愿出钱送母亲去医院,大家认为老人是带孙子累病的,自然有当儿子的承担医药费用。然而儿子不当家,一帮姑子们都不肯出钱,当大嫂的便要把病婆婆送回老家等死。最后几个女儿一合计,以看病为由,把个老娘送到在打工的小女儿平身边。老实善良的平把母亲送进了医院,看着病怏怏的母亲,平阵阵心疼!她不再怨恨那些年母亲狠心丢下她!不再怨恨母亲让她没有了家。她心疼此时有气无力的母亲,她理解了当初为什么母亲不带她一起去哥家。
母亲出院在平小出租屋继续调养。平为母亲花光了五年的积攒。想不到母女俩分别七年之后的团聚却是在母亲的生死关头。母女俩在小屋里静静地守候了三月余。
我先于平转让了商铺。小保姆自顾贪玩,促使我一岁多的儿子两次走丢,受不了如此惊吓的我,决定回家安心带儿子。不久瑞龙也带着平和女儿回了温州老家……
四
多年后我接到来自瑞龙的电话,惊喜之余才知道他们离开后,回老家温州住了两年,又先后转了几个城市,中间换了几个行业,而今又回到了运城市,开了一家家具厂。离别十几年的老友又联系上了!电话里听着瑞龙带着亲切的,浓重的南方腔普通话,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瑞龙和平像候鸟样飞来飞去换地方。再次见到他俩又过去了几个年头。这年他们把女儿送到我住的县城来上高中,巧的是和我儿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原来他们在运城干了两年又搬迁到了郑州。省会郑州有个大型家具批发市场,合适他们把生意做大,他们瞅准了把郑州当落脚点,在郑州一干又是六个年头。经过六年的发展,家具厂业已具规模,批发市场里也有自己门店,还有一批固定的客户。
从儿子上了高中,我也不再东奔西跑。想安心当好儿子陪读,由此真好,平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单元,由我来兼顾两家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待俩孩子我不分彼此。
缘份让我们再一次相聚。
我与平有同胞之亲,手足之情。当年俩人结下的深厚友谊,经过近二十年风雨,犹如陈酿老窖般香淳。两双手再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彼此珍惜着这份厚重的情义……
我与平一南一北交叉相嫁,平到了瑞龙老家,不适应南方的海边生活。吃不惯大米,闻不了海鲜,不服江南水土,整天有气无力,病怏怏,不得已只好又返了回来。而我嫁到山西,则吃不惯面条,喝不了米汤,从吃不惯到主动做,我克服着这一漫长的过程。
平难忘当年我的义气,她至今难忘当年她俩口吵架出走一事。当年她和瑞龙因一点小事吵架,嘴笨的她在端龙面有理说不清,嘴官司打不过瑞龙,一气之下丢下女儿离家出走。
我把平藏在家里没告诉瑞龙,目的是要惩罚瑞龙,让他独自带一带孩子试试。其实我只瞒了瑞龙一晚上,只想让他尝尝独自带孩子的辛苦滋味!我知道平是生一时之气,当时丢下女儿跑出来非本意。一晚上她想女儿想得彻夜不眠!趁她早上熟睡时,我悄悄跑去店里告诉瑞龙,数落瑞龙几句,嫌他不懂得呵护珍惜平。又吩咐他装作不知,带上孩子来我家找我……
我们两个一样的南北结合家庭,同在北方生活二十多年的南方人,却是两种载然不同的生活。瑞龙至今仍然保持着南方的饮食习惯,当了二十多年北方人,最终也没被北方同化。而我则巳成为了北方的俘虏。我不仅吃北方饭,我还会做各种好吃的北方饭,因为我嫁到了北方……
袁聚祥
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原华北煤炭医学院校长,现任河北联合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1978年毕业于唐山煤矿医学院医学专业,1985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中心留学,获diploma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XX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原煤炭部、河北省及唐山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为全国职业流行病学学组的组长。其中《八个煤矿尘肺患病率分析》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女性内生殖器切除后激素的变化和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稻农腰背痛病因学研究》获省农垦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唐钢高温作业工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获省冶金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还出版职业流行病学等专著10部,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
从1995年开始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有近30人获得了硕士学位,10余人考取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多年来致力于流行病学的推广与普及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为学院及区域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贡献。
1991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1992年被评为唐山市优秀教师,被原煤炭部选为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唐山市第二批、第三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流行病学和职业人群主要传染病防治。
笃定步伐谋大势 稳健前行又一年
时光流转,盛事如约。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我们即将开始XX年的崭新岁月。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代表河北联合大学党委和行政,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向辛勤耕耘的全体教工,向奋发求学的全体同学,向情牵母校的各地校友,向诚意帮助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祝福!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XX年是学校确定的“深化改革年”,各项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共识不断凝聚,效果正在显现,成为可圈可点的突出亮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创新局面,凝聚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实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科学研究实现新跨越,正式获批为河北省二级军工保密资格单位和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新提升,成为河北省院士智力引进工作先进单位;国际影响力实现新拓展,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共同申报的孔子学院正式成立;招生生源质量迈出新步伐,省内本二批次文理科分数线双双再创新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明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xx”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新校园建设和整体搬迁,做好搬迁动员和稳定工作;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3433”提升计划;以修订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大力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围绕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和职称评审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扎实维护安全稳定,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树兰滋惠,高挂云帆。让我们拿出众人拾柴、众志成城的干劲,拿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拿出放开手脚、甩开膀子的拼劲,拿出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韧劲,拿出勇毅笃行、步步为营的稳劲,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
语多情未,水深无声。最后,我们从河北唐山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校党委书记:张玉柱
校长:袁聚祥
XX-12-31
阿祥现代经典散文
昨晚做梦,梦见阿祥正语重心长对我说:“老刘,你年纪也不小了,并且身体不好,鉴于这种状况,我建议你回原单位,那里岗位多,祥利待遇均好,况且原单位对你的口碑评价都好,原单位领导也渴望你回去发挥你的特长,你知道原单位急需你这样的技术骨干,你考虑一下。”没等阿祥说完,我急了,差点对着阿祥大喊。
“让我回原单位?这是你的主意,还是车间的决定?”我问他。
阿祥:“老刘,你不要这样激动好不好,这只是我的建议,你不要往坏处想!”
“我听着觉得你有撵我走的意图,是不是你觉得我老了,将来对车间是一个累赘?”我带着寻求答案的语气问他。
阿祥有些委屈地说:‘你看你,老刘,我寻摸着这对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你也知道,当下生产单位的人才奇缺,你去了,不但能发挥你的优势,而且依据相关政策可以提前退休,你不是一直希望早点退休吗?我是真心为你好,你看你想到哪去了?”
“谢谢领导关心,不过,我觉得现在很好,况且不打算挪地方了。”我带着赌气神情回绝了他。
阿祥看我表情有些不悦,便说到:“既然不想离开,就好好工作,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我还要往下说时,隔壁的宠物狗叫声又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才发现自己躺在被窝里休息,而不是在阿祥的办公室与阿祥交谈,这才长长出了口气。
被狗叫声从梦中惊醒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奇怪第一次梦到阿祥。
阿祥,我们单位的领导,普普通通,淳朴厚道。椭圆形的脸上长着一脸粉刺,一对小眯眼,一副近视眼镜,给人平添了忠厚老实印象,如果这般模样倒还让人觉得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儒雅形象,但偏偏人未老头早谢顶,却总觉得有点猥琐的样子,也让人对他的形象打了折扣。走起路昂头挺胸,步幅大,手臂前后摆动也大,仿佛在做队列训练,又好像准备要执行军检似的。除过这点,在看不出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仔细端详阿祥,的确与普通员工没什么两样,来车间办事的人如果不按着写有主任室的牌子进主任室和阿祥会面,与阿祥交谈,准不会相信阿祥是拥有六十来号人的单位领导,但与之接触后,却总让来办事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不显山露水的样子,很让人忽视其真正的身份,主任的角色……。
有次,单位的一名没听说阿祥是主任的员工,在路上碰到正准备回家接我孩子的阿祥,出于礼貌,这位冒冒失失的员工,问匆匆忙忙回家的阿祥:“阿祥,你慌慌张张回家干啥子去?”阿祥也没生气这位冒失鬼的不尊敬,不礼貌,只是憨厚地对着问他的工人笑了笑,心平气和地回答到:“接孩子去!”说着匆匆忙忙地走了。当这位冒失员工知道阿祥是单位一把手时,觉得闯下对领导不敬的大祸而忐忑不安,等待阿祥打击报复时,却没了下文。
阿祥的穿着打扮,说什么也不能和那些西服革履,腋夹公文包,或背手提电脑,斯斯文文,一脸严肃,装腔作势单位领导相提并论,更无法和哪些下现场巡视工作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动不动大发雷霆,喜好在办公室,会议室听结果,听实施的领导比较,总觉得领导是那些既有气宇昂扬的外表,又有沉稳淡定气质的人啊,绝不会是像阿祥这样走到那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状况。
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领导,一个在主任岗位坐了十多年的领导,一个领导着六十来号人的领导。他与人们的想像思维是多么的相去甚远啊。
大家觉得凭阿祥的资历,凭阿祥的敬业,不会是一个小小的科长级别,怪就怪在阿祥的正直,不会逢迎,不会阿谀奉承上,要不然,当了几十年的领导位置还没挪挪,最近听说上面要实行管控一体化,个别单位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阿祥的位置,不,确切的说,我们单位要归入一级生产单位,阿祥的正科级要变为副科级,但阿祥,还是那么坦然,好像与他无关似的。
要知道阿祥可是这个新成立分公司的资历最老的主任呀,比他迟上来的主任都坐到总经理书记的位置上了,甚至他的昔日助手都到了正处,副处的位置上,他还是一个主任,仿佛要将他主任坐的那个位子坐穿似的。
听说,车间投产那会儿,大家和阿祥一样,正投入到系统投产试车阶段,这关系着生产单位能否正常投产的关键,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成功,上高楼,上设置在百米高的系统试车最高的现场亲自实验,亲自查看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不畅的原因,一进去就是两个多小时,等阿祥出来时,只有眼睛是黑的,其它全成了白的,俨然不是主任,倒像是个身先士卒的班组长,从那时起,车间的员工感慨到:这样的主任哪里去找呀,恐怕在现在公司找不出第二个。
当然,只是工人私下叫“阿祥”当面说什么也不好意思开那个口,除非那个不知道情况的冒失员工这样,一般员工还是主任长,主任短地叫,以博得主人的`好感,好在这个地方多呆几年,多拿点奖金什么的呀!
单位上下都知道,阿祥不喜欢灯红酒绿的生活,也厌烦推杯推杯换盏时那些虚假的敬辞,他从不参与那些隔三差五由下属以工作沟通,增进彼此感情的请客聚会的应酬场面,更杜绝以玩麻将形式对下属进行变相的的拙劣行径。
对于逢年过节这样礼节性的场合,多半他也以不胜酒力等理由婉言谢绝,遇到员工婚丧嫁娶之事,脱不开身,往往人不到礼到。至于每年领导拜年怎样应付不得而知,这也是我们大家好奇的话题,也是大家猜测阿祥不会曲逢迎直、不谙世事,凡是讲原则,迟迟上不去的缘由。
一次,单位几位喜欢玩的下属趁阿祥在家没事,打电话约阿祥去市区消费,阿祥说啥不去,说有工作没有完成,下属那肯罢休,直接开车将阿祥连拉带拽地塞进了车里。到了酒吧,大家你来我往的轮番让阿祥接关,不一会儿,果真把不胜酒力的阿祥灌倒了。
眼见天很晚了,阿祥老婆打电话问阿祥在哪里,,由于阿祥喝的太多,躺在酒吧包间的沙发上不能接电话,一位下属拿起阿祥手机学着酒吧小姐柔声细语样子,给阿祥老婆打电话说:“哪位啊,×××在我这里休息,你要没其他我就挂了。”阿祥老婆想问对方是谁,怎么拿着阿祥的电话,阿祥现在在哪里时,同事把电话挂了。神志不清地阿祥醉眼朦胧地连捶带夺过下属手中的电话,正准备口齿不清,摇摇晃晃回电话解释,无奈怎么找不到号码,只好作罢。就埋怨下属玩笑开的太没分寸了,一脸的愧疚与无奈,然后嘟囔着又躺在沙发上……。
消费结束,大家照样把阿祥送回家,但到了门口,屋子的灯亮着,知道阿祥老婆在家,但就是死活不开门,大家知道事情闹得有些大,于是嫂子长,嫂子短的给阿祥老婆给阿祥老婆解释,这时的阿祥还在醉酒的神志下,醉的跟面条似的怎么也扶不住,只好让他靠在楼道的墙上,几个阿祥的下属反复解释其中的缘由后,阿祥老婆这才开了门,才将阿福扶进了屋。详细解释其中缘由,阿祥老婆这才原谅了阿祥。
从此以后,阿祥说什么也不参与下属的所谓的消遣娱乐了。遇到单位下属的婚嫁,需要他出面也是以茶代酒,或者用饮料代替,对酒一滴不沾。
现在同事说起阿祥,总认为阿祥的生活单调,要么回家给孩子辅导作业,要么在单位处理他那没完没了的公务,偶尔也在街上看到阿祥买菜,或者带两个儿子购物或者送两个孩子上学的情景,很少能看到阿祥出入于那个饭馆或者酒吧去。
阿祥是个烟民,但从没在大家面前抽,多半在没人知道的办公室,一根接一根抽,虽然经济相对宽裕,但抽的都是工人都抽的低价烟,遇到下属喜欢抽烟的,阿祥也出于礼节性地拿出连工人不愿抽的低价烟,但大多被下属拒绝,搞得阿祥在哪里憨厚地笑笑,把自己烟放在一旁,抽起下属递上高价烟,下属说,阿祥不是在抽烟,而是用烟麻醉神经,让烟气缭绕驱散没完没了繁琐事。
阿祥思维古怪,有时令人难以理解,比如,有时布置任务,按别的领导的思维,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哪用的着找这个班长,找那个班长,一会儿一趟,一会儿一趟到处找。在找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和工人寒暄几句,比如某某身体如何,对工作有影响否?随便给你讲讲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要大家理解企业难处,又将单位同其他单位比较,从全国其它相同的企业做类比,让大家懂得知足,懂得感恩。
大家知道阿祥是在感化员工,但谁在乎他的这番苦口婆心的教育呢?
前段时间,公司中层领导实行竞聘上,大家认为凭阿祥的竞聘个处长没问题,单位的副主任也在竞聘主任职位,等着阿福的挪位置,结果阿祥放弃了竞聘的副处的机会,本本分分的又呆在本单位,这让原本竞聘主任的副主任的计划落了空,被安排在一个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对于阿祥的选择与放弃,我想阿福做的既是必然的,又出于无奈。
阿祥很少参加班前会,除非非说不可,而且是上级重要指示,才破例参加,大多是生产调度会解决处理生产棘手问题。
但有次,受公司特别提示,单位领导必须参加生产班组班前会,就公司设备伤害事故传达给每一名员工,阿福害怕安全员讲不清楚,造成的后果严重,所以亲自出马。
也是,向来谨慎行事,生怕引火烧身的阿祥也不敢怠慢,做为十几年的基层领导,知道安全带来的利害程度,搞不好出了事,那不是奖金的问题,搞不好是要丢官的。这点阿祥比谁都明白。
从未听说过阿祥这么把几个文件看得这么重要,也没见过那位领导把一件事做得这么认真,仔细。
大概是正值严寒,室内冷,头上的安全帽始终没有摘下来,虽然平时话语不多,但到了正式场合,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几个文件,最多需要二十分钟传达完,让阿祥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很难将此时此刻的阿祥同平时憨厚且有些腼腆联系起来。“人在做,天在看”“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诚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极富哲理性的语句用在安全教育方面,让大家打开眼界。
前一阵子,生产遇到问题,阿祥忙得团团转,要知道以前是两个主任,阿祥主抓全面,副主任抓生产,现在副职不设置了,什么事都是阿祥扛着,大家见他灰头土脸的和投产初期没什么两样,知道遇到了最棘手的问题,看他不停地打电话,坐立不安的样子,好像是要出什么大事似的,小心翼翼的样子让大家觉得心痛,心想,那个领导像他这样,看他工作的多累,多辛苦呀!
看他的样子,完全不像那些坐在办公室喝着茶,抽着烟,遇到问题交给下属,然后万事大吉,等着下属汇报结果的领导,完全不同于那些领导遇事绕着走,要到好处身上揽,要么是责怪下属办事不力,处理问题不果断,要么大发脾气,动辄拿下属开刀试问的做派。
也许单位的人,摸透了阿祥的秉性,因此也助涨了了一些下属班组长的恶习。比如,个别下属工作不力,阿祥说重了,动辄拿不干或者辞职要挟阿祥,遇到这种情况,阿祥总是打比方,举例子,反复开导,直到下属想通为止。没有你不愿干,那就拉倒,或者一棒子打死的武断行径。
有时遇到班组责任范围不清不清,不愿去解决的问题,阿祥总是利用手中的全力来一句:“干也得干,不愿干也得干!这是任务!必须立即执行!”,使班组上下极为不满,但也得忍气吞声地干。事后大家也理解阿祥的做为。
大家都知道阿祥是个不愿让上级说他工作不到位,也不愿见到领导巡检出现涉及本单位的巡检通报,因为阿祥怕领导指指点点,怕领导拍桌子训人场面,所以阿祥总是避着领导,尽量将工作干得有条不紊。
也知道阿祥不愿让别人给他添麻烦,因为他的工作很多,无法抽出时间去想每名员工的想法。
每次车间来新人,不管年轻或年老,不管有病无病,来到阿祥办公室报道,阿祥在握手后,一句“欢迎你到我车间工作”,然后问来报到者身体状况,以前从事什么工种,接着介绍车间现有的状况,询问报到者在他列举几项工作中选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通常来单位的新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也着实为阿祥省去需要多麻烦,也很少有在班组干的不顺心要求调工作,换班组的。这也是阿祥与众不同工作方式吧!
阿祥这样,完全出于他有一个幸祥的家庭,一个理解他的老婆,一对人见人爱双胞胎儿子,这或许是他工作的动力。
听大家说,阿祥大学毕业那会儿,分在车间当技术员,由于相貌平平,个儿又不高,眼睛上套着眼镜,一脸的粉刺,典型的丑男。没有那位姑娘能看上他。尽管是位大学生,但在相貌决定一切厂里,他简直毫无优势可言,有些姑娘宁肯找帅气的普通工人,也不找形貌平平的大学生,随后还是他的领导,车间主任,成全他的婚姻大事。
阅人无数的阿祥岳父看重阿祥的务实,勤奋好学,将女儿嫁给了阿祥,因此阿祥,在感激他遇到一个好领导的同时,更感激岳父,将漂亮女儿嫁给他,让他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阿祥当主任的同时,岳父退休了,把单位的一切工作放心地交给了阿祥。同时交给阿祥还有责任与希望。
我想,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普通相貌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关键要有智慧、胆识、气魄。普通相貌不一定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相反它或许成为你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我想,阿祥或许是这样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向既定的目标进发……。
丙祥同学散文
偶遇同学的妹妹,谈话间说起她三哥的近况,以及儿时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小学同学孙丙祥的样子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多故事在脑中呈现,感慨颇多。
孙丙祥是我小学同学,比我们其他同学大四、五岁,大如此多的原因:他是一个残疾人。因患小儿麻痹症,故左腿肌肉严重萎缩,右腿也发育不好,但勉强维持腿部功能,他靠柱双拐上学。记得他把洗得干干净净的.黄书包挎在胸前,柱着双拐一步一步走向学校,从他居住的铁路家属房到二小学步步上坡,雨水从上向下将土路冲刷成条条沟壑,坑洼不平,每一步都很艰难,但他行进的每一步都很坚定,不退缩不迟疑。汗水从他的脸上滴滴哒哒滴落下来,他也不擦试,依然坚定不移地前行。当时很小并不懂什么叫不屈服,什么叫向命运挑战。
他是残疾人,作为同学按理应该是我们照顾他一些。可事实恰恰相反,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其它方面,他给我许多的帮助。在学习上遇到弄不懂的难题,他耐心地讲解,示范。在其它方面遇到问题,他也出谋划策,俨然是成年人。渐渐地他成了我们一班男生的中心人物,大家围绕在他身边学习,玩耍。没人把他看成残疾人,他是大哥,可依靠的大哥。
放学后或者节假日我经常去他家玩耍。我家在二小学西侧,他家在二小学南侧。他父母都是铁路职工,他们住在铁路家属房。这是一片由日本人遗留下的日式房屋,特点是窗小墙厚铁皮屋顶,在小镇来说这是极好也是极有神秘特色的建筑。记得到他家见他自学绘画,很吃惊很佩服。他用铅笔画的肖像素描维妙维肖,十分逼真,那时想他的未来应该是画家吧!那时还担忧如果到名山大川去写生,他该如何去呢?他在家不但自学绘画,还主动承担家务。记得他家炉子在屋里,他用残躯的身体端着大铝锅烧火做饭,很危险,他却无怨无悔地做得很好,这对于我们这些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重于言教的身教。与他相比我们健全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做家务呢?
一晃小学毕业了,在初中的校园里没有见到孙丙祥的身影,我想他因为身体原因未读初中吧,心想真是太可惜了!后来我未完成学业就当兵去了。我从部队复员回来分配到镇上的工厂当工人,这时他已是小镇有名的个体户了,他开了一个修鞋铺,记得叫“玉祥修鞋铺”。一次我去修鞋,见他精神状态很好,穿针引线,刀起刀落,异常麻利,修鞋质量好,且服务态度好,在小镇口碑甚好。通过交谈知道已经成家了,妻子也是残疾人。谈话之间,他妻子来送饭了,记得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子,有些瘦弱,虽然也有严重的残疾,但是我仍然为老同学寻到人生伴侣而欣慰。他说她人挺好,我说我看也不错。提到她,他的脸泛出红晕,腼腆之中溢出满满的幸福。离开时回望小小的修鞋铺,猜想“玉祥”玉应取自妻子的名字吧。他妹妹告诉我在那个都很贫穷的年代,靠这个小小的修鞋铺他的储蓄数额竟高达十万之巨,其辛劳和付出可想而知。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我老了他一定也老了。他妹妹说他现在是一个人生活,很孤单很寂寞,妹妹每周都专程回小镇帮他料理一下,收拾屋子,洗洗衣服等等,他有一个好妹妹呀。
我的工作很忙很忙,人也在全国各地跑,但是无论怎么忙那天我抽时间去看看他,他是我的同学,他是我的兄弟。虽然他的身体有残疾,但他的心没有残疾,我在他身上学到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