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刘亮程散文优美句子)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刘亮程散文优美句子)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本文共14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

孔若秋

“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活――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

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

一,浏览文章 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鉴赏文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所以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

A, 年龄:四十上下

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B, 身份:农民

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C, 身材:瘦弱

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

D, 学历:不高。(初中,没有进过大学)

[ 亮出谜底 ](多媒体投影作者照片并介绍)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二, 细读文章,再猜性格(学习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1,找出文中表达“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

“这也许就是命运。”(“这”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指代上一句,“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表达对自己不能干重活累活的无奈,自嘲自慰。)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讨厌只追求物质的人,认为他们是虚度岁月的不道德人。一个人不仅应该尽自己热情参加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应该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

“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为自己无意间改变了世界高兴,说明“我”是一个热爱劳动并且积极思考其意义的人。)

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为自己无意间做的事改变了事物、给人带来了好处而得意。)

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为自己做了有意改变了事物而无害于社会的事而得意。无意而为的事要善于思考它的意义。)

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坚信自己干的小事有意义。说明一个人作每一件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

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小事而自豪。)

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坚信自己扔木头这样的小事也有意义,因为它也改变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人的行为,因此也影响着周围的事物。)

2,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自己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这些小事不被周围的人们理解,可是作者还很得意地说这是改变的事物。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人家又是怎么评论的。

刘亮程(回答记者):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个“村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这个村庄既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曾庇护了众多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李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3, (讨论,综合归纳)“我”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训练综合归纳能力)

“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只会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小事。但又不是像普通农民一样仅以一幢好房子、壮牲口、农具、衣服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而是不愿意虚度岁月,以追求精神的满足为乐,有自己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常常为自己有意无意做的小事给人带来好处而得意、自豪。所以,“我”是一个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意义的人。正因为能够不仅思考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也思考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因而,“我”是一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恬淡地生活的睿智者――乡村哲学家。,

三, 品读文章,体悟哲理(学习领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仔细阅读文章,讨论:

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体会却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哲理。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很有

篇2: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

“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活——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

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浏览文章 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鉴赏文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所以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

A, 年龄:四十上下

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B, 身份:农民

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C, 身材:瘦弱

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

D, 学历:不高。(初中,没有进过大学)

[ 亮出谜底 ](多媒体投影作者照片并介绍)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二, 细读文章,再猜性格(学习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1,找出文中表达“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

“这也许就是命运。”(“这”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指代上一句,“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表达对自己不能干重活累活的无奈)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讨厌只追求物质的人,认为他们是虚度岁月的不道德人。一个人不仅应该尽自己热情参加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应该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

“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为自己无意间改变了世界高兴,说明“我”是一个热爱劳动并且积极思考其意义的人。)

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为自己无意间做的事改变了事物、给人带来了好处而得意。)

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为自己做了有意改变了事物而无害于社会的事而得意。无意而为的事要善于思考它的意义。)

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坚信自己干的小事有意义。说明一个人作每一件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

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小事而自豪。)

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坚信自己扔木头这样的小事也有意义,因为它也改变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人的行为,因此也影响着周围的事物。)

2,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自己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这些小事不被周围的人们理解,可是作者还很得意地说这是改变的事物。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人家又是怎么评论的。

刘亮程(回答记者):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个“村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这个村庄既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曾庇护了众多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李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3, (讨论,综合归纳)“我”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训练综合归纳能力)

“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只会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小事。但又不是像普通农民一样仅以一幢好房子、壮牲口、农具、衣服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而是不愿意虚度岁月,以追求精神的满足为乐,有自己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常常为自己有意无意做的小事给人带来好处而得意、自豪。所以,“我”是一个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意义的人。正因为能够不仅思考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也思考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因而,“我”是一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恬淡地生活的睿智者——乡村哲学家。,

三, 品读文章,体悟哲理(学习领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仔细阅读文章,讨论:

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体会却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哲理。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很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A,“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 “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

[ 蕴含哲理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有意无意中干的小事,只要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你就可以得意自豪。不必去计较别人是否理解你。

B,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

作者认为“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不道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生。

[蕴含哲理] 人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C,无意而做的小事:赶麻雀,钻进玉米地。

有意而为的小事:铲土包,挖土坑,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用铁锨拍牛。赶走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扔木头。(两类事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 蕴含哲理 ] ①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能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也值得自豪,因为它使世界上的事物发生了变化,

②如果一个人无意间做的小事对人带来好处,也可以因此而得意;如果你有意做出努力,并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自己喜欢做的,只要对人无害,就都可以做。

D,“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 蕴含哲理 ]①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时间不可抗拒的改变着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人总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一件事无意有意做的小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只要自己喜欢而对人无害的事就可以高兴,只要对人有益的事就可以自豪,人家理解不理解都不必在乎,你都可以笑对人生。

②虽然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是命运注定的,但只要善于思考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的意义,就是一个聪明的睿智的人。

③随着世界间的流逝,时间改变了人,但人在有意无意中也在改变着事物,改变着世界。关键是一个人是否在改变世界上的事物中做有益于人的事。

四, 拓展回味 布置作业

印度诗人泰戈尔《萤火虫》里写道:“天空没留下我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可是刘亮程《我改变的事物》却说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留下痕迹,都会改变事物,每个人在有意无意中都在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如果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就一定会笑对人生。刘亮程的散文让我们的心灵感到好温暖哦。我想,大家肯定愿意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世界上留下痕迹。同学们,你的一生将留下怎样的痕迹?究竟怎样才能留下值得自豪的痕迹?请以“ 痕迹”为话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

篇3: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 ..

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 ..

孔若秋

“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活――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

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浏览文章 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鉴赏文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所以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

A, 年龄:四十上下

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B, 身份:农民

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C, 身材:瘦弱

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

D, 学历:不高。(初中,没有进过大学)

[ 亮出谜底 ](多媒体投影作者照片并介绍)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二, 细读文章,再猜性格(学习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1,找出文中表达“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

“这也许就是命运。”(“这”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指代上一句,“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表达对自己不能干重活累活的无奈,自嘲自慰。)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讨厌只追求物质的人,认为他们是虚度岁月的不道德人。一个人不仅应该尽自己热情参加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应该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精神的追求。)

“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为自己无意间改变了世界高兴,说明“我”是一个热爱劳动并且积极思考其意义的人。)

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为自己无意间做的事改变了事物、给人带来了好处而得意。)

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为自己做了有意改变了事物而无害于社会的事而得意。无意而为的事要善于思考它的意义。)

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坚信自己干的小事有意义。说明一个人作每一件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

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小事而自豪。)

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坚信自己扔木头这样的小事也有意义,因为它也改变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人的行为,因此也影响着周围的事物。)

2,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自己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这些小事不被周围的人们理解,可是作者还很得意地说这是改变的`事物。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人家又是怎么评论的。

刘亮程(回答记者):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个“村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这个村庄既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曾庇护了众多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李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3, (讨论,综合归纳)“我”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训练综合归纳能力)

“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只会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小事。但又不是像普通农民一样仅以一幢好房子、壮牲口、农具、衣服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而是不愿意虚度岁月,以追求精神的满足为乐,有自己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常常为自己有意无意做的小事给人带来好处而得意、自豪。所以,“我”是一个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意义的人。正因为能够不仅思考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也思考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因而,“我”是一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恬淡地生活的睿智者――乡村哲学家。,

三, 品读文章,体悟哲理(学习领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仔细阅读文章,讨论:

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体会却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哲理。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很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A,“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 “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

[ 蕴含哲理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有意无意中干的小事,只要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你就可以得意自豪。不必去计较别人是否理解你。

B,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

作者认为“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不道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生。

[蕴含哲理] 人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C,无意而做的小事:赶麻雀,钻进玉米地。

有意而为的小事:铲土包,挖土坑,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用铁锨拍牛。赶走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扔木头。(两类事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 蕴含哲理 ] ①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能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也值得自豪,因为它使世界上的事物发生了变化,

②如果一个人无意间做的小事对人带来好处,也可以因此而得意;如果你有意做出努力,并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自己喜欢做的,只要对人无害,就都可以做。

D,“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 蕴含哲理 ]①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时间不可抗拒的改变着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人总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一件事无意有意做的小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只要自己喜欢而对人无害的事就可以高兴,只要对人有益的事就可以自豪,人家理解不理解都不必在乎,你都可以笑对人生。

②虽然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是命运注定的,但只要善于思考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的意义,就是一个聪明的睿智的人。

③随着世界间的流逝,时间改变了人,但人在有意无意中也在改变着事物,改变着世界。关键是一个人是否在改变世界上的事物中做有益于人的事。

四, 拓展回味 布置作业

印度诗人泰戈尔《萤火虫》里写道:“天空没留下我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可是刘亮程《我改变的事物》却说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留下

篇4:刘亮程:谁喊住我

刘亮程:谁喊住我

当我走了,那滩芦草会记得我。那棵被我无意踩倒又长起来、身子歪斜的碱蒿会记得我。那棵树会记得我。当树被砍掉,树根会记得我。根被挖了,留在地上的那个坑会不会记得我。树根下的土会不会记得我。

多少年后我如烟似风的魂儿飘过时,谁会喊住我。谁会依旧如故地让我认得我的前世。

能挡住我风一样的魂儿的,必定是那堵残破不倒的土墙,能缠住我烟一般的魄儿的,除了年复一年的草木,除了一朝一夕的炊烟,又会是谁呢。

我认识的人们不会在那时候,站在村头。和他们相貌一样的子子孙孙会在这片土地上来回走动。他们说话的声音不会让我陌生。在那些院子和田野里,人们依旧干着多少年前我干过的那些事,吃着多少年前我吃过的那些食物。我依旧会在那时的微风里,闻到米饭和拉面的香味,闻到炒土豆和酸白菜的香味,闻到酒、烟叶和清茶的香味……我在虚茫的飘游中必然被它们唤醒。我会激动。无由无端地感激我曾实实在在经历的一切。它让风中飘渺的我逐渐有了意识。让早已成一缕烟一粒尘土的我,突然间()有别于其它的烟和尘土。它停住。

篇5:刘亮程散文《寒风吹彻》

刘亮程散文《寒风吹彻》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寒风吹彻 刘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禾,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来越远。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千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吉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

那个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禾,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上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干涉,像再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 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日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飓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摘自《一个人的村庄》)

篇6:我看到刘亮程笔下那些等死的人散文

我看到刘亮程笔下那些等死的人散文

突然想到那些一把年纪的人。他们一整日都坐在房根下或大门口,一声不吭,也不动,晒着古铜色的太阳。

刘亮程说,这是一些等死的人。他们的确已是鸡皮鹤发,风烛残年。皮肤松弛,手上和脸上布满了老年斑,双目浑浊,眼光模糊,散淡。

他们一整天都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路人匆匆地从他们的身边来往,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不置一语。他们不理识路人,路人也懒得理他们。好象他们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早已经归属于另一个世界,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人。

他们已经不会再给这个世界制造点什么声音,似乎也已懒得去制造。他们一直哑着口默对剩下的一段岁月。

他们是一些不再畏死,视死如归的人。阳间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快乐,大千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早薄得像一张纸,毫无新鲜可言。即使再走下去,也只能是简单乏味的重复。这个世界对于他们已没有秘密。

他们对死有了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渴求。余下的一截子岁月,再多捱过一天,都是煎熬。他们的日渐老化,行将摧枯拉朽,大厦将倾的病体早折磨得他们生不如死,他们早就盼着能早点到那边去了,可以没有痛苦,一跃获得永生。

他们不怕死。死以后的岁月自有他们的儿孙辈替他们活。他们用后人的眼睛继续去看世界,借助后人的腿脚继续行走人生。

我不知道他们于阳光下的默坐中究竟想到了什么。看到他们雪白的乱发在风里一绺绺地飞,我突然好想哭。但我不知我为啥哭。大概是为了我所见识的纷纭众人,亦或是为了我所目睹的一场场有血有肉的人生。

篇7:刘亮程:我受的教育

刘亮程:我受的教育

黄沙梁,我会慢慢悟知你对我的全部教育。这一生中,我最应该把那条老死窝中的黑狗称师傅。将那只爱藏蛋的母鸡叫老师。它们教给我的,到现在我才用了十分之一。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出生,让我在一根木头旁呆二十年,我同样会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蕴含了全部。

一头温顺卖力的老牛教会谁容忍。一头犟牛身上的累累鞭痕让谁体悟到不顺从者的罹难和苦痛。树上的鸟也许养育了叽叽喳喳的多舌女人。卧在墙根的猪可能教会了闲懒男人。而遍野荒草年复一年荣枯了谁的心境。一棵墙角土缝里的小草单独教育了哪一个人。天上流云东来西去带走谁的心。东荡西荡的风孕育了谁的性情。起伏向远的沙梁造就了谁的胸襟。谁在一声虫鸣里醒来,一声狗吠中睡去。一片叶子落下谁的一生。一粒尘土飘起谁的一世。

谁收割了太平渠后一百年里所有收成,留下空荡荡的年月等人们走去。

最终是那个站()在自家草垛粪堆上眺望晚归牛羊的孩子,看到了整个人生世界。那些一开始就站在高处看世界的人,到头来只看见一些人和一些牲口。

(摘自《风中的院门》)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刘亮程:村庄的头刘亮程:剩下的事情

篇8:论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内涵 毕业论文

论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内涵 毕业论文

试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    江春丽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揭阳52)

摘要:刘亮程的散文呈现了一个生命、乡土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但可贵的是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灵魂的呼唤。透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活着的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着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一个人的村庄》;灵魂;诗意;家园

面对人们的浮躁、冷漠与无情,刘亮程深感伤痛却无能为力,写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表达的是一种孤独的精神追寻。换言之,刘亮程不满于人们的精神缺失,他在寻求诗意地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他那些独特而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是渴望生命自由的自然流露,那些零零散散出现的关于生与死、时间与生命、存在与虚无的思考,正是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对读者而言,这既是一种精神的安慰,更是一种灵魂的呼唤。

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首先看到文集中苍凉的文字呈现了一个生命意识、乡土意识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

一、生命意识的缺失

刘亮程往往通过平平淡淡的话语来揭露人的自以为是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幼稚无知。他的文字中很多生命不被尊重,弱小者往往备受欺凌。同样是人的冯三被当成工具使唤,同样是生命的动植物连生存、繁衍后代的权利都被剥夺。人随意改变树的长势甚至命运,杂毛黑狗因看不了门而被扔掉,小黄狗一抱回家耳朵就被剪成三角形,只因“耳朵长大了耷下来会影响听力”……本是众生平等,人却肆意蹂躏生命,总以为动植物的一切必须接受自己的安排。一条称职的好狗得洞悉人情世故、受人摆布,但“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问津它多病的肉体”。狗的一生,写尽弱小生命的沧桑!这是人自私自利、自以为是所制造的悲哀。更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有《野地上的麦子》,文中质朴无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人不顾牛的伤口如何疼痛难耐,只管把牛当工具使唤,甚至为达目的竟不惜放火夺取牛的生命这一残酷面目!曾听说牛一出生就流泪,我不知道牛为什么流泪,但牛会流泪却让我想起了人对牛所做的一切。人一味地盘剥和利用自然,是因为没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倘若人能正视和善待生命,用爱去维护一切生命的尊严,我想作者将无须因同情和关注弱小而身心备受煎熬了。

二、乡土意识的缺失

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人数典忘祖,漠视故乡,羞于公开自己的生源地。本来“农村是每个中国人的老家”,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于乡村应当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恩和热爱!但是,随着城乡距离的拉大,繁华和物欲的诱惑,落后和贫苦的逼迫使人们纷纷逃离家乡。作者曾借冯三的口说:“村里有点本事的人都搬走了,到外面干大事情去了,剩下些没出息的。”虽然中国人向来安土轻迁,除非万不得已,不然不会轻易丢掉自己的家乡,但我们却看到许多农民还是费尽心思往城里奔。正如《有人死了》中所描述的,进城已成为多少人的强烈愿望!一户户农民,靠着四处托朋友、找亲戚,一步步走近城市,最后彻底扔掉土地变成城市人。然而,这是一种“无根”的选择,当有朝一日他们成功地进入城市实现了家族的兴旺时,“城里的乡下人”这一尴尬地位便形成。浮萍般四处漂流的生活也正开始,荒凉必将步步逼近,因为他们已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了自己的“根”。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中阐述“荷尔德林的预感”时也说了,人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家乡,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有如孩儿失去了母亲”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篇9:《我改变的事物》优秀教学教案

《我改变的事物》优秀教学教案

一, 浏览课文 猜猜作者:

我们平时看报纸读杂志的时候,往往是先了解作者,再读文章,今天我们来先读文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猜猜文章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扫描一遍,然后从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身份、长相、爱好等方面进行判断。

好,请你告诉我,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身份。长相。爱好。

好,请看大屏幕,作者的名字叫做刘亮程,这是作者的长相,这是作者的介绍。

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你们猜得怎么样,如果你觉得你们猜得还不错的话,请为自己鼓鼓掌。

二, 再读课文 讨论“改变”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改变世界,改变事物。

“我”改变了那些事物?按顺序把它们找出来。(在荒野上挖两锨,把土包铲平,几年后…… 在平地上挖大坑,几年后,……为别人增收了几斤玉米、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在牛屁股上拍了一锨,赶走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

我读一下最后第二小节,大家觉得这一节写作者改变了什么?哪一句话最值得玩味?

村里的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劳动的?他们能理解作者的劳动吗?

同学们怎么看待作者的劳动呢?

作者怎么看待自己的劳动呢?在他改变了一个个事物时他是怎么想的呢?请跳读全文,找出一些能透露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请猜测一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兴奋、成就感)对吗?或许大家说的是对的,或许大家说的是错的,因为作者说“这时我内心……”

作者改变了事物,什么改变作者?时间。时间不仅改变了我,还改变了村里的一切,乃至世上的一切。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节,思考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三, 品读课文 深入感悟

(1)在时间面前,人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渺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深深地思考)

(2)请大家把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体会作者有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作者在写最后一句话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平和、坦然、幡然醒悟、大彻大悟)

刘亮程究竟悟出了什么大道理?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干了那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一辈子所做的事往往都是小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小事足以改变一些事物的命运,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这些小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往往是有意义的。)

我们再来看作者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 者:我还和别人说你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你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很得意地说这是你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刘亮程的散文,“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刘亮程就是因为把乡村的平凡小事想成大事,被称为乡村哲学家,请大家沿着这位哲学家的思路思考,人的一生究竟怎样才可以留下痕迹?人的一生可以留下多少痕迹?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当我们想到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会留下痕迹,我们肯定会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当我们想到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会改变事物,每个人在自己的“村庄”里都可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我们的人生肯定是无怨无悔。刘亮程的散文让我们的心灵感到好温暖。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过,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村庄就是他勤勤恳恳建造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灵魂的栖居地。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当燥热的城市越来越难以容下远道而来的流浪者,刘亮程用他一个人的村庄庇护了众多城市人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也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

李陀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林贤治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四, 布置作业 拓宽视野

但是,刘亮程已经离开农村很久了,他的创作也由散文转向长篇小说,近几年他好像一直都沉默着,大家非常担心的是长期的都市生活会不会让他失掉那些金子般宝贵的东西。我想推荐大家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那就是温岭作家郭小橹创作的《我心中的石头镇》,大家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这就算作是今天的一个作业吧。

或许生活教给作家的东西远远多于学校教给他们的东西,于是,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低学历作家,刘亮程算一个,还有没上过学的战士作家高玉宝、只有小学毕业却写出《边城》这样伟大作品的沈从文、读过小学四年级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大家可能都看过电视剧《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可大家知道吗,他们的编剧海岩只是读到小学四年级,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韩寒,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探究他们的成长道路,可以去思考学历教育与作家成长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第二个作业。

篇10: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教案教学设计

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2、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教学设想:

一课时 活动课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美国“都不是她的家”。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的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句体验整篇文章情感的.关键句,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关键字是什么?

全体:灵魂深处永久。

生1:永远挂念、永远不会忘记。

师:在心里哪个位置?

生1:心里最深处。

师:对,心里最深处、最原始的地方。

生2:一个人一生会去到很多地方,但是最难忘记的是小时候父母爱护我们的地方。

师: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家的概念是从那获得的。

生3:冰心住在中剪子巷,那个家是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她认为是她灵魂深处的家是因为那是她梦开始和发芽的地方。

师:对,所以我们说少女爱做梦,那个梦就是从那个家开始萌芽的。

生4:冰心晚年写了这篇文章,想过的家越过成年每一个地方,回到最初的家,这个家有父母之爱

兄弟之情,这才是最自然、最纯真的爱,是其他家都不能比的。

师: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取代的。

生5:我想问一个小孩家是什么,他会回答,家是妈妈温暖的双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作者沉静在了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她眷恋当时人间最美好的情意。

师:她为什么眷念童年?

生5:那里有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师: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刻,我们的心灵可以得以依靠。

生6:我们在语文校本课上,老师曾为我们放过一部叫《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里面有两句话说:“走了那么远,才知道心比脚还累,出了山一辈子都想家。”那家就是父母的家,是保护自己、守得宁静的家,对家的想念是落下的眼泪、留下的欢笑。

[课件展示: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她生命中最初地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师:有过泪水、有过欢笑、有过回忆,回忆里有很多很多。刚才也谈到那是她十多岁到二十多岁度过的地方,她的理想、抱负正是在那树立的。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大家是有感触的。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你们现在能体会这种感情吗?可能有的同学能够体会;有的同学体会得很朦胧;有的同学正在学着体会。毕竟我们的经历还不是特别丰富。没关系,生活就是一本书,让我们细细去阅读。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哪四个字来概括?

全体:酸、甜、苦、辣。

师: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原由的眼泪。你们会嘲笑这种眼泪吗?

全体:不会。

生1:那泪是真情的流露,所有的情感都倾泄出来了,是很动人的泪。

师: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与美德的老人,我们满心是尊敬而仰慕。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一无所有的心声时,万万没想到她还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我们一起把全文的最后一段文字朗读一遍。

(全体朗读)

师:其实那个家不就一直藏在她心灵的最深处吗?当白发老人与天真少女融成了一体,冰心老人的这些回家梦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旅程呢?

全体:不是。

师:为什么?

师:当然不是。如果冰心老人始终没离开过早年的那个家,那么今天的回家梦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这就是冰心老人的这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她的那个家就在曾经和父母、弟弟一起居住过的地方。文字简约,表达深切。对于散文创作,我们能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1:用朴实的语言来写。

生2:从生活出发,只有在生活中你认真地去观察体会才会有真情实感。

师:说得很到位,二位是认真思考了的。从事散文创作,我们来看看冰心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是怎么说的:

(板书:“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

师: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写“家”的人很多很多,同学们手头上也有张抗抗、周国平、尤今写的“家”,结合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结合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你们渴望的、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篇11:《现代散文选读》教案: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

胡适

一、教学目标: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练习册题目。

篇12:《现代散文选读》教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教学设计

梁实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授法、探讨法、比较发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1930年,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的散文《雅舍谈吃》介绍了很多菜的做法与吃法。如以下所列举的:

薄饼

菜包

豆汁儿

芙蓉鸡片

烙饼

烧鸭

烤羊肉

酱菜

佛跳墙

栗子

醋溜鱼

狮子头

西施舌

瓦块鱼

酸梅汤与糖葫芦

栗子

生炒鳝鱼丝

火腿

煎馄饨

八宝饭

2、注释:

①《官场现形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是一部专门揭露官场黑暗的小说。它不但写出了大批形形色色道德败坏的贪官污吏,而且写出了清末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的官场运动机制。

②《玉梨魂》:徐枕亚( 1889-1937),江苏常熟人。他在19出版的《玉梨魂》。这是一部具有“自传体”成份的小说。书中男主人公梦霞为小学教师并兼任家教。与该家寡媳白梨影互相倾慕热恋,书信往来,诗词酬答,而又以她8岁的儿子,作传书的青鸟。但碍于礼教的束缚,寡妇再嫁有关名节,而且也为儿子日后的前程计,终于不敢效法司马与文君的“叛逆”行为。于是梨影以李代桃僵之计,千方百计促成小姑筠倩与梦霞的婚姻,自己则殉情,以一死报君。结果筠倩也因感到个人的自由意志未得体现而郁闷殒亡,而梦霞亦在辛亥革命中于武昌城下殉国。

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考分为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第四级,由天子主持。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④盅:zhōng

⑤按捺:nà

⑥选辑:ji

⑦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191月,梁启超开始为期一年的欧游。巴黎和会休会期间,和随行之记者考察一战之西部战场、莱茵河右岸、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等地,游历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国,考察伦敦、爱丁堡、伯明翰等城市,访问亚当斯密、莎士比亚等名人故居,参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后整理辑录为《欧游心影录》。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他为国内的读者发回了最直接的对于欧战的感受,生动方面,非其他后代的史书可比。

⑧张东荪:sūn 1886年生,知名政治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49年时是燕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燕京大学取消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⑨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⑩“清通”意谓用词造句通顺清洁,这是语法的范围。

⑾气盛言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⑿诌出来:zhou 编

二)、初读印象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

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书呆气: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有才气:①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②对作品领会深入、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2、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

明确: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3、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感情如何?

明确:和梁实秋感受一样;他是个以真面目示人的有生气的人;希望我也有这样一位老师:等等。

4、梁实秋把自己写成了怎样一个人?

明确:有点淘气;有点傲气;是国文老师看重的人。

三)品味语言

梁实秋的'文字,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1.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2. “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3. 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原因:①运用生活中的口语,通俗易懂。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③展现时代、地方特点,给人新奇感。

4.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5.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原因:细节展现得很具体

6.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7.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原因:该雅的地方很雅致。

四)拓展:课后二、三题。

附:

佛跳墙

梁实秋

佛跳墙的名字好怪。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过墙去品尝?我来台湾以前没听说过这一道菜。

《读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文版)引载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墙》,据她说佛跳墙“那东西说来真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钝成一大锅,……这全是广告噱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跳墙去偷吃了。”我相信她的话,是广告噱头,不过佛都跳墙,我也一直的跃跃欲试。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墙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自福州的佛跳墙……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莱,大部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其实源自福州的佛跳墙,配料极其珍贵。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刺、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己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

北方流行的一个笑话,出家人吃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荤腥,暗中买了猪肉运入僧房,乘大众人睡之后,纳肉干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蜡烛头一罐,轮番点燃蜡烛头于釜下烧之。恐香气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气。一罐蜡烛头于一夜之间烧光,细火久焖,而釜中之内烂矣;而且酥软味腴,迥异寻常。戏名之为“蜡头饨肉”。这当然是笑话,但是有理。

我没有方外的朋友,也没吃过蜡头炖内,但是我吃过“坛子肉”。坛子就是瓦钵,有盖,平常做储食物之用。坛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肉及佐料放在坛子里,不需加水,密封坛盖,文火慢炖,稍加冰糖。抗战时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颇适于做坛子肉,以坛置定盆中,烧一大盆缸炭,坐坛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烧,约十小时后炭未尽成烬而坛子肉熟矣。纯用精内,佐以葱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笋为最宜,因为笋不夺味。

“东坡肉”无人不知。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宗的东坡肉,则去古已远,很难说了。幸而东坡有一篇“猪肉颂”:

净洗挡,少着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说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无他秘诀,小火慢煨而已。也是循蜡头炖肉的原理。就是坛子肉的别名吧?

一口,唐嗣尧先生招余夫妇饮于其巷口一餐馆,云其佛跳墙值得一尝,乃欣然往。小罐上桌,揭开罐盖热气腾腾,肉香触鼻。是否及得杨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说,但亦颇使老饕满意。可惜该餐馆不久歇业了。

我不是远疱厨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近有所谓电慢锅者,利用微弱电力,可以长时间的煨煮肉类;对于老而且懒又没有记性的人颇为有用,曾试烹近似佛跳墙一类的红烧肉,很成功。

篇13:冰心散文:《霞》《我的家在哪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锁玉

冰心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 重点难点

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 教与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5-.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思考

1、《霞》一文,选材上跨越了广阔的时空,表现在

时间上-------- 空间上---------

2、文中说“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仔细揣摩这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

(1)这句如何理解?(2)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试以说明.

4.<我的家在哪里?>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我的家在哪里?>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板书

<霞>

眼见------云翳-------------霞光

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所想------痛苦-------------快乐

<我的家在哪里?>

梦(迷惘的精神)-------------寻找家

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路途后,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现----------------------寻找灵魂永久的家

作者邮箱: suoyugz007@126.com

篇14:我的童年--叙事性散文的写法指导(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叙事性散文的写法指导(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区分两种文体:记叙文和叙事性散文。

2、初步掌握写作叙事性散文的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写作叙事性散文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罗大佑《童年》。

1、导入:童年--是一首歌,是人生最纯真的美好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书写童年,把你的欢乐放大,与我们共享;把你的愁闷缩小,让我们一起分担。

2、自由欣赏《童年是一首感伤的诗》和《童年,留恋……》这两篇文章,讨论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叙事方面有什么不同?哪一篇是记叙文,哪一篇是叙事性散文?

3、结论:

《童年是一首感伤的诗》是叙事性散文

《童年,留恋……》是记叙文

→叙事性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事,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语言重描摹。(多用描述性的语言)

内容重感情。(注重事件给我的感受)

4、研究探讨

叙事性散文该怎么写?

5、练笔:我的童年(书写步骤)

定感情基调--神。

搜索事件--多,语言概括。

定详略--最能体现“神”的为详,辅助的为略。

用具有感情性的语句串连事例。

请记住:一切的书写都为了“神”。

--形散神不散

6、作业:

把课堂上未写完的文章补充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