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银屏上的武则天散文,本文共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银屏上的武则天散文
一介女流,双悬日月,执掌乾坤,光耀万世,抚慰苍生。她的爱恨情仇,她的坎坷经历,引得后人竞相追寻。她是独一无二的天之骄女,是永世流芳的风流人物,是惊世骇俗的千古一帝。且看今日之卫视,争相播放的是她——武则天的动人传奇。
要说关于武则天的影视剧,就不得不提小时候看过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应该是年代最早且印象最深的了。这部作品将武媚娘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女皇的心路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后来对刘晓庆那一版始终没什么感觉。从媚娘的天真活泼,到武则天的盛气凌人,这部电视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不谙世事的武才人,还是隐忍坚毅的武皇后,或是在登上皇位后一展帝王风范的武则天,都塑造得自然流畅,没有一丝雕琢痕迹。古色古香的背景设置,高贵典雅的人物扮相,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让观众对则天大帝的传奇经历一览无余,堪称经典。
当李少红开启她的冒险之旅的时候,一个不一样的武则天呈现在观众眼前了。她不是皇帝,只是一位母亲。然而高高在上的地位早已注定她成不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母亲。她可以为了女儿的幸福背上千古骂名,但绝不能忍受儿子一丝一毫的背叛。诚如剧中的李贤所说,他们的母亲是复杂的,是多面的,而每个人却都只看到她的一面。的确,长久以来,我们只看到武则天的一部分,尤其是她害死女儿、逼子退位的冷酷一面,事实上,她虽是一位铁腕女皇,但也仍不失妻子的贤良、母亲的慈爱。起码她并没有杀害李弘,相反她很喜欢这个儿子,对他寄予厚望,只是天不遂人愿,终究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她造成的伤痛也是难以言喻的。《大明宫词》以别致唯美的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别样的母亲,一位严苛凌厉却又柔情似水的母亲。
《美人天下》里,武则天已不再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君王,只是一心守护丈夫的痴情妻子。平心而论,《美人天下》算不上一部佳作,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对于武媚娘的塑造。媚娘初进宫的时候,也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小丫头。为了保护心爱的李治,不惜将自己变得强大、变得工于心计,可到头来只不过是李治的一颗棋子,一切只是镜花水月,她倾心相爱的那个人从头至尾都在利用她以坐稳那把椅子,媚娘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听着李治的甜言蜜语,看着李治的一张笑脸,她已分不清真真假假,已失去了感知的力量,终于迷失了媚娘的本性,沦为攀登权力高峰的机器。当剧中的武媚娘说完最后一句台词:“棋都下完了,还要棋子干什么” 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武媚娘已一去不复返,武则天已应运而生了。
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知得到了多少编剧的青睐,一次次被搬上银幕。近期就出现了“则天热”。只是鄙人对《武则天秘史》不敢苟同,只第一集就有将武媚娘妖魔化的嫌疑,很多地方都与史不符,说是秘史,也有点不伦不类。既是讲述历史就要以尊重历史为前提,虽不是要还原史实,但也请不要差得太离谱,以免误人子弟。
在银屏上看你散文
银屏上看你,你走进夕阳的怀抱。秋风拂着你额前的秀发,拂落了你昨日的梦,梦的种子萌芽在你那宽宏的原野,您是那样的清高、那样的睿智和稳重!
在银屏上看你,你走近属于我的天地,你端坐在银屏前,是那样的老成,是那样的秀丽。汽车的马达掩埋了我呼唤的声音,远去的车子、喧闹的城市,掩埋了我嘶哑的呼唤!只有键盘的敲响传送友谊!
在银屏上看你,泪水从我眼角划落,那早以不是眼泪,是夏天的降雨。降落在平坦的马路上,结成串串的珍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回忆是绽放的花蕾、是雨后的彩虹、是友谊的象征、是网络的奇遇、更是心中的旖旎!
在银屏上看你,夕阳好温柔。你那玫瑰的脸和那扑闪的大眼睛,唤醒了我昨日的梦。没有经常和你联系,伤了你的心,我内疚,我自责。然而,你没有怪罪,反而,你用那热情话语在感悟我,我感激,我赞叹……。我来不及更多的回忆,仿佛看见夕阳沐浴着您的秀发;仿佛您是我梦里的仙客。我默默无语,熄灭了你跳跃的火焰,此时我呆若木鸡没有更多的话语!
在银屏上看你,你怯怯的站在那里,如原野的小鹿。我不忍心伤害你,你隐隐的泪痕,在控诉我的骄狂。我只好用长长地叹息来挽救我的内疚。我是新版的书,你用眼泪写书评,书无法再读,正如许多内情无法诉说。我是飘零的小船,驮不起夕阳的美好。秋风起时,大雁南飞。然,我不是南国的湖泊,怎能留住您的`倩影,与你一屏之隔却隔开千万里!
在银屏上看你,如和风细。阵雨过后给你清丽。我会永远的陪伴你,支持你。时常梦里醒来,遥听你对我的呼唤,我的心情向山般的沉重,让我无法呼吸。我仿佛坐在你的面前,缓缓的吐着烟圈,企图织成细网,网住你的情怀,网住你的思念,网住你的忧伤,网住你的惆怅。此时,我孤独地坐在窗前,沉沉地看着夕阳、看着街灯、在等你那飘洒美丽的倩影出现。然而,你像月宫里的仙娥在银屏里向我招手致意!
不要问夕阳,可曾有故事?我依然在想你,风雨隔不住,巍峨的群山挡不住,若干年后我化白云伴你!
武则天的一生-1500散文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称她为淫.荡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来,以武则天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档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专象们各抒已见。“五四”运动以来,以武则天为内容的论文、专著已超过500篇,这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帝王仅此一人。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代]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己当了皇帝,此时她已经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可以站得像她一样高,从来没有一颗心可以像她的一样骄傲,从来没有一位帝王会像她一样立下一块无字碑,功过自由后人评定……
那无字碑上真的是一片空白吗?不,我分明看到了碑上镌刻出了一名女子的睿智与豁达。
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枝独秀,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整片江山。将无数须眉驰骋沙场得来的大地轻易地俘虏了过来,轻松地续上了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她深知自己正遭受万人唾骂,“狐媚偏能惑主”,男人的骂声中还夹杂着女人的骂。她也深知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是,她又做出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为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不着一字,孰是孰非皆凭后人断定。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由别人书写。功大过大皆由后世千秋评,这种大智慧有几个男儿能及?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在那片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襟与明智。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乘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
她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那挂在草尖尚未风干的泪珠,是她午夜梦回时落下的。
不能书写功德,不能书写悲哀,那就什么也不写。是悲是喜,都由她留下的那一点空白说。
也许,不说就是说得最多,空白就是描绘最多的图景在上面。“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千古罪人还是流芳百世的名主。她留下的那一点白是给后人,也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余地。她活得太累,勾心半角的深宫内院,阿谀奉承的下层,尔虞我诈的政治大漩涡……太多太多的东西都由她一个承担,“高处不胜寒”啊!
融融月,淡淡风,一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散去的一天。再华美的词藻写出的功德也有磨灭殆尽的一天。她那一点留白,不仅是歌功颂德,也是为自己做过的错事的反省吧!那是历经千秋万载也消不尽的……
武则天是盛唐时期的女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也是一位高寿的皇帝,她经历了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四代帝王,享年81岁。她之所以长寿,与她长期骑马锻炼以及参禅修心有密切的关系。
武则天自幼身体强健,擅长驯马。在为唐太宗才人时,有一回外国进贡来一匹骏马,性情暴烈,不能调服。这时武则天走了出来,敏捷地跃上马背,任凭那马怎样嘶鸣跳跃,她紧抓住缰绳,镇定自若。最后那马终于被降服了,这使太宗惊叹不已:女流之辈竟胜于须眉。他问武则天是怎么驯服烈马的?武则天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用鞭子抽它,如果不顺从,那么便用槌子扎它,如果马还不老实,那么就立刻用匕首杀死它。唐太宗听了啧啧称奇,暗自赞叹这位“媚娘”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见识。“才人”在宫中是专为皇帝后妃出游准备车马的,在太宗出去打猎或游玩时,武则天总是骑马护驾,前后照应,这使她练成了一身好骑术,长期的马上运动使她一直保持着健康和充沛的精力。
武则天27岁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后妃之一,他被送入感业寺,当了三年尼姑。在这三年里,她整日参禅打坐,在身心修养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也成了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盛行佛教,武则天自幼随母修习打坐。在寺院里,她更得以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了。她每日早起,或是观心,默默地观照自己心里念头的生灭,一直到某时忽然前念已空,后念未生,就一下子定在现前的这个不起分别、了了常知的境界中。这就是禅定的境界。有时她也修数息、随息:放松周身,跏跌而坐,默数出息入息的次数,从一至十,循环不断,渐渐发觉自己似已不呼不吸,周身舒畅,这时便可停止计数,只是静静地让心思随着呼吸一出一入,长久下去,也可得到禅定。如果从现代观点看,这种禅定的'修习,无疑包含了深妙的气功,在气功状态下,全身的兴奋灶集中于一点,或为心思,或为呼吸,而机体的其他部分相应得到了休息。这样,就达到了补养精气、积蓄能量的保健目的。从更深的角度上看,禅定修习使她的智慧得到开发,认识到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不能永存的,人的生命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这样的认识使她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能保持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对于健康长寿无疑是最关键的。中医自古认为七情过极皆可致病,而武则天依靠修习禅定获得的见地,远离一切烦恼,豁达乐观,因而得以高寿。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他废掉李氏之后,自己称帝。许多效忠于李氏的大将纷纷起兵反抗,其中以徐敬业为最主要的一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瞾檄》,痛骂武则天身事父子,惑乱宫闱,杀子废子,人神共弃。然而她看了之后,非但没有发怒,还连连称赞骆氏的文笔,说朝廷没有任用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过失。徐敬业兵败之后,武则天也并未将他按造反论斩,而只是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刺史。除此二人,他还赦免了一些辱骂自己、诽谤朝政的人。她有如此的心胸和修养,无疑是她健康长寿的最佳的保证。
武则天兴趣广泛,她写得一手好字,喜欢音乐、诗歌。她还喜欢大自然的风光,这对她的健康长寿也是大有好处的。
武则天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巨大动荡,但她能一次次坚持下来,创造出一番伟业,得享81岁高龄,这正是她长期修心养性心胸开阔的结果,也是她坚持锻炼。爱好广泛的结果呀!
哲理散文《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唐武后光宅元年,爆发了一场由徐敬业等人发动的旨在反对武后称制的叛乱。这场叛乱因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而闻名于史。尽管这场叛乱很快被讨平,但因骆宾王的这篇杰作,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笔力雄健,行文流畅,其名垂千古的文学价值向为学人所尊奉。或许其历数武氏罪状极具文献价值,在最终将武氏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功不可没。如果将此文印证于其创作时代,又会从其文里文外,体味出它隐涵深刻的历史文化命题。其中尤以社会权力的形成与维系、知识分子与当权者的关系,最为令人警醒。这方面的严酷,不仅构成了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困惑,同时也与几千年来知识阶层沉重而扭曲着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难解。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巨大人文价值集中体现在其篇首,即历数武氏罪状的部分,不仅为历史提供了一个丑恶的统治样本,也提示了一些历史未解之谜。为方便叙述,将这一部分内容分句标识。其文曰:“①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③洎乎晚节,秽乱春宫。④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⑤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⑥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⑦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⑧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⑨近狎邪僻,残害忠良。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够了。引文至此,已基本体现了该文的巨大价值——其可证实内容已足为世人提供一个道德败坏的掌权者的标本;而其不可证实部分,则给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内容都是些什么。①句文章开头就将当时的现状与历史结合到了一起。现实是什么?皇帝已经成年,太后临朝称制于古制不合。更值得诧异的是,这个违制称制的太后的品行也很成问题。“性非和顺”确有所指。早年唐高宗为立武氏为后,欲废当时的皇后王氏,为此与大臣褚遂良见解不合。高宗出言叱退遂良,一直藏在帏帐之后的武氏出言道“何不扑杀此獠”。“地实寒微”或有数解。武氏之父地位本不甚高,她在自己家里因非正室所出,就更见低微。正因为此,武氏在太宗宫中只是一介才人,此其一。武氏被唐高宗从沙门超擢入宫,此其二。皇后、太后,都是应以母仪天下之面目面世,武氏显然与此无缘。此等人物临朝,实在是开了历史的大玩笑。②句进一步张扬武氏的来历。既然武氏曾为太宗所御,高宗再以其为妃为后,显然是高宗的不是了。当然,骆宾王的着眼点,并不在编排两位先帝的不是,只是着重强调武氏的尴尬出身。③句费解。昔人以为此晚节是相对于太宗朝而言。武氏以事太宗之身,再事高宗,确实称得上秽乱。但以武氏日后的荒淫习性来看,如果在高宗宫里,有秽闻传出亦属情理之中。④句又一次提到武氏身事两帝之事,并表明其原有的皇后地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联系到当年的皇后废立**,武氏的个中伎俩当是朝野皆知的。⑤⑥句回顾了武氏登上皇后之位的简要过程及关键所在。确实如此。一向庸懦的唐高宗在废后立后一事上,表现了他绝无仅有的刚毅。其结果昭示,朝野的一片反对之声,也挡不住皇上的一意孤行。⑦句是⑤⑥句的结果。后半句前人解为,因武氏以一身事父子两帝,从而陷太宗、高宗父子于兽行。确实,若武氏只是隐事高宗,不示丑于世,纵使这种乱伦行径为人不齿,但若隐晦行事,总较之冠冕堂皇张扬于世让人容易咽下这口气。怎奈唐高宗喝了武氏的迷魂汤,非示丑于天下,这也叫无可奈何。或许前人的解释还不充分,高宗朝前期,曾由武氏授意,赐其长子、废太子燕王李忠死。而李忠的谋反罪名又显然不为朝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宗的此等兽行又是拜武氏所赐。⑧句为武氏品行定论,非臆断。武氏之毒也是大大有名的:为了搬倒王皇后,她不惜闷毙亲生女儿;如愿称后,她又将王皇后及萧妃斩去手足扔进酒缸溺毙;至于毒死亲生的儿子太子弘,饿死儿媳等事,更是令人发指。⑨的前半句,前人多解为武氏重用李义府等奸人。此解不确。李等人士毕竟还是朝廷大臣,不能一概指为邪僻。在高宗乾封年间,武氏招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行巫祝之事,被高宗发觉,差点酿成了一场废后**。自汉武帝起,巫祝之事就被皇室严厉禁止。作为皇后,武氏以身犯事,尽管至骆宾王写此文时,年代已远,但仍是大罪一件。后半句无需解。长孙无忌、来济、韩瑗、褚遂良、于志宁都相继遭武氏陷害。⑩句的“姊、兄”可以指出其证据:姐指韩国夫人——武氏的同母姐,因与高宗有染,被武氏毒死;兄指武氏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堂兄武惟良、武惟运——此四人因早先对武氏母女无礼,及武氏立为皇后,升他们的官,他们毫不领情,终被武氏找罪名处死。而“君、母”二字一向无解。史料中也找不到武氏谋害高宗的明证。但武氏的长子太子李弘被毒死后,曾由高宗破例尊号为孝敬皇帝,这或可给弑君一辞提供弱证。鸩母一说,则没有丝毫痕迹。或许是骆宾王写作时为了与前句配对凑音节而作。但在此之前,其所列武氏罪状足以骇人听闻,骆宾王及其主使似没有必要编排一条伪证,使武氏罪状的整体真实性受到破坏。在没有证据而只能臆断的情况下,笔者猜测此事可能与韩国夫人之死有关。武氏毒死其姐,或会受其母杨氏的诘难,母因此而遭毒手。究竟如何,恐怕已成千古无解之谜了。
行文至此,武氏之罪大恶极已无可辩驳。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固然是昏君暴君层出不穷,但可以肯定,像武氏这样有如此之多的品行低劣、公开罪恶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从理论上讲,皇帝应是天下道德伦理的准绳。毫无疑问,以武氏为首的政权在道德上已经破产。即使以前没有破产,经过骆宾王这一番张扬也必定破产无疑。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道德破产的武氏政权曾有过任何意义上的权威削弱。据此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政权的生存与否,道德因素并非至关重要。这样说确实令人吃惊,然而却是严酷的事实。那么,维系一个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或曰,是权力带来的利益分配——当一个权力可以有效地予人以好处时,它总是能有效地运转,正是武则天时代,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武则天不以杀功臣著称,但她杀功臣的数量之多,在历史上亦可名列前茅。这里所谓功臣,是指为其取得权力出过死力之人,其中有一大半为她所杀,过河拆桥的意味极重。值得一提的是,她如此做派,竟毫不担心会无人替她的政权效力。据传,确实有人为此提醒过她,可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她以飞蛾扑火为譬,指出,尽管有飞蛾因扑火而死,并不能阻挡其他蛾子继续向火扑来,因为只要是蛾类,就非如此不可。原来如此,社会培养的士人都必须通过入仕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难怪他们义无反顾地以能入朝为官为毕生追求。所以,尽管中国古话里就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感叹,迫不及待以求伴君者,仍然多如过江之鲫。这或许与供需关系有涉,因为由皇权决定社会地位分配的数量,总是远远低于社会显在与潜在的求职人数。而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欲为社会服务,除了入仕一道,竟再无其他出路。所谓“练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除了皇上的“恩典”,人们并没有其他途径。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是靠了笼络住唐高宗才一步一步攫取权力、扩大权力的。深谙权力三昧又修成正果的武则天之流,从骨子里轻贱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才,先是使用他们,然后毫不留情地干掉他们,而绝无人才断档之虞。于是,在很多人还愿意为这个政权效力时,它是很难垮台的。这就是武氏政权岿然不动的秘密所在。同时,这种现实又印证了这样一条严酷的社会法则——不论社会精英受到何等程度的摧残,都不会使一个政权迅即崩溃。它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只是社会发展的停滞与社会生活的黑暗,而这一切灾难恰好是由社会底层,包括被摧残阶层最为深切地感受着。既然施虐者在施虐时没有任何直接损失,又怎能奢望这些暴虐会停止下来呢?
除了对武氏的揭露,骆宾王文章还揭示了一个反抗者自身的问题,即,武氏的种种劣迹并非到骆宾王写作时才广为人知,为什么到徐敬业起兵时才一下子提出清算总账呢?原来徐敬业等人因触犯了武氏之法,遭到贬黜,一些心怀不满分子聚到一处,才酿成了一场大乱。那么,如果不是这样,武则天再有十倍罪恶,徐敬业等也不会起事。于是,徐敬业等人的反抗,并非是出于公心义愤,完全是因为武则天革命革到了他们头上,严重损害了他们个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动了私心私愤,最终铤而走险。最妙不可言的是,他们居然也做成了这篇慷慨激昂的公论,尽管骨子里并不硬气。难怪武则天之流要看不起知识分子,只要他们可以依附,他们总是会安之若素,依附不成时,才会发难,而这种发难又多半成不了事。所谓秀才造反,十九不成。
更有甚者,徐敬业造反不成,自己人头落地、全家灭门不算,连祖坟都让武则天给扒了。想当初,正是徐敬业的祖父李勣一言九鼎,为武则天当上皇后铺平了道路,并为武则天主持史无前例的封后加冕仪式,其对武氏的贡献应是无与伦比的,其最后竟落得个掘墓鞭尸的下场。凡为武则天出力的人,多没有好下场。不知是报应,还是为虎作伥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已提供了太多这方面的范例。也许正是这种不良预后,使得整个社会保持了一份良知,也使恶势力的膨胀有度可限。无论怎么说,武则天政权持续时间之长还是令人惊异的。由于武氏早先的卑微以及其追逐权力的行径,受到绝对多数的朝廷正统势力的强烈抵制,故武氏政权对所谓的正派人士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如同武氏本人唯权是务、品行俗劣一样,武则天时代朝中的下三滥也异乎寻常的多。并且这些下三滥根本不屑以假仁假义的面目出现,处处以丑恶本色招摇得势,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有正义感及有才干的人处处受倾轧,常常处于下风,且人材凋零。就在这种状态下,武则天的政权经历了诸多的内忧外患,策动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竟是无往而不利。是不是那些品行极差之人身负治国之才呢?当然不是。那些败类充其量只能是构成武氏权力,并为其壮大声势,而事关天下气运的国计民生料理,又非正派人士料理不可。于是,历史又产生了一个奇异现象,即,尽管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有才干的正直人士饱受摧残,仿佛生物生理上的代偿功能一般,那些幸免于难的知识管理人才超负荷超水平的运作,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完成了那些看来无法完成的事,终于维系了社会不至于崩溃。
如同历史上多数暴君一样,武则天的政权基本上没有输给任何政治势力,只是由于时间的自然法则而终结。于是,一千多年前由骆宾王《讨武氏书》揭示的诸多命题,始终占据着人们的思考。人们沉痛地发现,此问题尚未因时代的演进而得到彻底解决。所幸的是,现在的知识阶层已可以不通过仕途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后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历史的侧影一稿终于完成了。值此稿出版之际,菜九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不仅大体上包容了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更有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对于喜欢比划文字的人来说,生于网络时代,绝对是一种幸运。早先是居里先生还是居里夫人说过的一句话,对醉心于比划文字的人也是有说服力的。这句话大概是这样的:如果投入得不到回报,就会使投入的热情降低。这里说的投入与回报指的是科学研究,但换成比划文字,也同样有效。如果划拉出来的文字得不到发表,就会使划拉的动力大大降低。而在网络时代,这一切都不成问题。只要你愿意,你想发表就发表,多少遍,多少站点,都不受任何限制。这种时代特点,不仅催化了菜九的.写作热情,也使得菜九的若干文字能在网络上流通起来。文字无腿会走路,当菜九的某些放在以往可能永无出头之日的文字,被无数素不相识的人推动着,走到了菜九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国度,更加重了菜九的幸运感。至少我们这一辈人,再也不用像前人那样,深受只能将无缘面世的文字藏之名山的煎熬了
饮水思源,菜九特别要感谢田秉锷先生。在田先生主持纸质传媒的那些年,菜九是每投必中,这就引导了菜九,将自己的写作兴奋点相对集中在一个较为固定的题材上,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基本的知识积累,构筑了相对稳定的话语平台与知识模块,形成了较为强劲的核心竞争能力。菜九深有感触,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来自身外的鼓舞的,而田先生的这种强力鼓舞是一般人很难撞上的机遇。田先生对菜九的鼓舞也是从未间断的。自从菜九迷上了网络写作后,文字越来越口语化,见到田先生还有点不好意思,常自称是野狐禅,但田先生却鼓励说,没准这是一个新的学术写作方向。鼓励包容到了纵容的程度,菜九在这样的激励下,自然是信心百倍,天马行空,出手更野。只是这样不加约束、辣味十足的文字,难免会伤到所有与菜九见解不合的人。菜九到了这把年纪,总会有若干专家教授朋友,他们也未必同意菜九的看法。菜九划拉狂贬横扫文字时,当然要把枪口从这些朋友身上移开。
也要感谢出版社相中了菜九的网络文字。经过十多年的网络锤炼,菜九的文字形成了两个品牌,一个是千古谁识,一个是中国人最不认真。出版社提出将千古谁识系列精选补充结集出版,是非常有眼光的。因为近几年来,菜九的文字从网络转为纸质媒体上刊发,基本上都是千古谁识系列中的篇什。此次应出版社之约定,又重新写了一批新作,占到一半以上的篇幅,并且重点将中国人最不认真作为写作主线。如果不是出版社催促,菜九的这些新内容可能迟迟不会动手呢。
还要感谢长期以来所有提携、祝福、关注菜九的人,感谢网络上对菜九文字的欣赏者、鼓励者及厌恶者,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菜九必须倍加努力地把文字弄得精致一些,并挖空心思奉献新作品。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女儿、兄弟姐妹,因为他们以最大的爱心与耐心包容了菜九长期一贯做这种没有收益的事。在菜九享受比划文字、传播文字快乐的时候,他们要默默忍受因菜九沉湎于此道而难免会有的亲情缺失。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忍耐,菜九也不可能安心码字。
因为以上等等机缘,菜九无疑是幸运的。那么,菜九是否能把握好这些幸运,还有待时间与读者的检验。希望广大读者仍能像以前一样,及时指出菜九文字中的谬误,以便菜九日后改进。
太平公主是怎样监控武则天的散文
晚年的武则天虽然荒淫放荡,但在政治上还是没放松警惕,后来由于身体不好,卧病在床。这期间太平公主曾参与李家阴谋,导演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拥立李显。这次政变给武则天造成重创,提前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主要原因是张柬之等五个大臣,联合政变的结果,武则天传位给李家,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太平公主一直想效仿武后,在这期间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她又是怎样监控武则天的呢?
武则天不传位给太平公主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武则天的两个儿子都不是亲生的,长女在政权争夺中,被武则天狠心掐死,唯留下独女太平。可是在唐朝女儿无继承权,太平又与李家走的很近,最重要的是武则天看出了太平的野心勃勃。因此在武则天的心里,太平是政敌!这也是太平公主一直不得施展的原因,因为武则天一直在提防着她,而太平也一直在监视着武则天!
第一,太平公主以女儿身份监控武则天的动向。因为晚年的武则天不常见其他人,而女儿看望母亲,却是人之常情,不好推辞。太平公主喜权势是众所周知,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生前很有原则,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并不封给太平实权。太平公主虽然畏惧母亲,但暗地里与李家联合,因此行事比较谨慎,骄横跋扈的个性也收敛了好多。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宫中机密被太平窃走,又送给李家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任凭我们去想象了......。
第二,太平公主联络宫女,监视武则天。因为参与政变的'还有一些宫女,而这些宫女被太平公主笼络收买,也不是不可能。还有太平公主身边也有自己的一小支“娘子军”,这就是在杀武则天的第一任男宠冯小宝时培养起来的。当时太平公主在宫人中选了几十个身强力壮的中年妇人,由专人领着训练了一段时间,策划并参与暗杀了冯小宝,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太平的贴身护卫。史册记载公元7,李隆基突然出兵,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及家人,除薛崇简一家被饶过,其余的全部陪太平公主一同赐死。而当时在杀二张,拥立李显时,这些宫女出现在武则天身边做内应的,也有七、八个之多,虽然没有给武则天造成什么致命威胁,但确是太平获得母亲消息,最简便的捷径。
第三,太平公主借助于才女上官婉儿,积极联合婉儿。婉儿举目无亲,没有可以相信并保护她的人,政变之后,婉儿看清了当时的处境,她不得不为自己谋出路。闺中密友在一起联络感情,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太平的目的是想把她拉拢过来,而婉儿当时虽然是内丞相,但是也不敢得罪李家,她也需要这么做,可以说与太平是一拍即合!
其实太平公主在张昌宗兄弟一事上,采取参与帮助李家的态度,对二张是恨之入骨的,因为这之前,张昌宗诬告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的情人高戬,引起武则天大怒,将魏高二人下狱。最主要的是,此时的太平已经看清了大势所趋,在二张被诛之后,亲自来到武则天的床前,劝说母亲,得到了武则天的传位诏书,将皇位传给哥哥李显。我们看到的太平公主,表面上是武家的儿媳,但暗地里却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这其中不知道有多少无奈,又会有多少心酸!
上书法课散文
今天是星期四,下午做完眼保健操,我带上了毛笔、画毡、水、墨汁、宣纸、墨盒,一大堆重重的东西和同学随缘去上书法课,一起到了书法班里,一看一大堆人都围在门前,噢,我忘记了老师上周说:书法班换教室了。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把我们带到学前班的教室。“一、二、三年级在这儿练习书法,四、五、六年级跟我走”一个美术老师的.助手说到。我们爬了五层楼才到了教室。老师说道:“五、六年级的同学在这儿上书法课,四年级的小同学们跟我走。”我们又爬到了第六层楼梯,老师指着这间屋子说到:“这以后就是你们的书法课教室了”。
“下课铃声已到,大家尽情地活动吧!”这广播都说下课了,这忽忽悠悠一节课都过去了啊!不一会儿,第二节课开始了,美术老师的师傅来教我们书法课,教我们横、竖、撇、捺,其中一个老师的帮手吴老师对我说:“呀,小朋友,你练的是楷书啊!”我“嗯嗯”了两声,老师在我的纸上写了“历史”两字,对我说到:“我小时候可喜欢历史了”,便走了,我照着样子学写了一个,不错,今天书法课真开心,既学习了知识也得到了快乐,今天我太开心了。回到家后,爸爸看了我的作品高兴地说:“我小时候字写的好,老师就给画红圈”,说着,他就给我画了五、六个圈,嗨!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
塬上散文
我说我要回塬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塬上?是原上吧。我说不,是塬上。然后就有疑疑惑惑的眼神在我的脸上漫游,似乎在说,塬上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样次数多了,就有人去百度,有人去查字典,查完资料之后他们依然眉头紧皱,不明白塬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仅仅从文字上弄清楚了,所谓塬上,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四边陡峭顶上平坦。他们说这不就是一个黄土的台子吗?我说是啊,是文字上或者照片上的一个土台子,要是你身临其境了,大概就不会说“不就是一个黄土的台子吗”这样的话了。要是你在那里生活过几年,或者说你就出生在那里,你的感觉就又不一样了。他们说也许吧!
我对塬上是有感情的,这感情与生俱来。去乡愈远,年岁愈长,这感情愈浓厚。衣锦还乡是人生快事,“不敢问来人”的“近乡”者同样也怀着一腔思乡之情。写《情人》的杜拉斯晚年总结道,一个人转来转去,总走不出自己少年的记忆。而少年时代,大部分都和故乡连在一起,故乡成为少年记忆的背景和场地。
我爱塬上,不是说塬上一直笼罩在诗意的光环中。恰恰相反,在我的记忆里,大部分时候塬上是一个让城里人和川里人鄙薄的地方。捎带着鄙薄一下塬上人,秀一秀自己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我上高中的时候,自然是在县城里,县城呢,在塬下的川道里,因此就受到城里人和川里人的双重鄙薄。
高一刚开学,老师排座次,我的同桌是一个城里人,女生。她不知哪儿来的优越感,时时刻刻表现出对我的鄙视。一开始我觉得可能是我穷吧,她觉得摊上我这个服色黯淡的家伙很倒霉。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对所有的塬上人,不论男女良莠一概鄙视。原来她鄙视的不是哪个人,而是人的来处,是塬上。塬上在他们的嘴里叫山上,俨然未经开化的闭塞蛮荒之地。他们哪里知道,山和塬是截然不同两个概念呵!山,还在塬上之上呢。
我一直怀疑《白鹿原》里的“原”是否就是我们这儿的塬。白鹿原在陕西,说起来和我们这道塬也还有些渊源。陕西就是因为在这道塬的西边而得名。这道塬历史上叫陕塬,也有写作陕原的,是当年周公召公划陕而治的界线,历史上许多典故、成语,《诗经》里的一些篇章,都和这塬有着勾连。塬在河南省最西边,小时候老师指导学生作文,往往写作“豫西边陲”。陕这个字,就是狭的意思。在陕西渭河平原和河南九朝古都洛阳之间,崤山怀抱里,黄河蜿蜒,山、塬、川各种地形起伏陈列,陕县即在此间。
县境多山,百度上说其地貌大致南高北低,东峻西坦。我觉得这是局限于行政区划而言。其实,假以大局眼光瞭望,其地东、南、西基本都是山、塬、丘陵,只有北边靠近黄河南岸的地方是滩涂和平原,黄河对岸还是崇山峻岭。夹杂在各道塬、山之间狭长的平地,地理上称为川道,而居民习惯上称之为川里。在过去的'年代里,川里人和城里人一样,他们是瞧不起塬上人的,更不用说山里人了。
瞧不起塬上人的人自然不知道塬上的好处,就好像瞧不起河南人的人对河南孤陋寡闻一样。十年之前开始,我每年都要到昆明呆上一两个月。刚到昆明的时候是夏天,气候宜人,跟塬上相似。我就去查昆明市的海拔资料,居然跟塬上差别不太大。昆明市的海拔1800多米,塬上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是山峰,那是全县的制高点,大概也是1880多米吧。这样的地方四季分明,夏天凉爽宜人。我小的时候农民们都住的窑洞,夏天睡觉时要盖厚厚的棉被。这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以为睡觉就必须盖被子。后来到武汉去读书,盛夏寝室里没空调,大家都裸体而卧,还不停地摇着扇子,我却习惯性地盖着被子,于是大家都笑。就不盖。可是不盖又睡不着,感觉哪儿都不对劲儿,最后还是盖上。迷迷糊糊一觉醒来,被子都湿乎乎的,满身的汗水跟刚冲完澡一样。于是特别地想念家乡,想念塬上。
塬上的东边是川道,西边也是。北边呢,沿着一条弯曲的公路一路向下,再下,一直下到底,就是县城和黄河,以及河边的滩涂、这自然算是川里了。往南呢,一条公路通向后山。后山在我们的语境里叫南山。小时候唱儿歌,有“钢红日头下大雨,南山下来个花花女”。老辈人说谜语,开口即是“南山下来一群雁,扑棱扑棱下个蛋”这样耳熟能详的传统节目,这样的谜语自然是不需要猜的,都知道谜底就是纺车纺线,纺车扑扑棱棱的声音和形貌,都让老人们联想到南山大雁归窝的情景,而那个蛋呢,自然就是纺出来的白色穗子了。
在塬上的人的生活中,南山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地。衡量一个男孩是否勇敢勤谨,是看你是否能够进山挖药、砍柴,独当一面。及至成年,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的标志,很可能就是你放下高中的课本,响应政府号召,到南山修建水库,替家庭分忧。及至现在,南山在塬上人的生活中依然不减当年的份量。旅游开发、林果和木材生产,春天挖药,秋天收获。上一趟南山是自豪的大事情。
南山对塬上人如此重要,连接南山和塬上的公路就更其重要了。公路不宽,大概可以两车并行吧。公路两侧都是果木树林,苹果梨子桃树杏树不一而足。春华秋实,煞是好看。公路不长,从北到南最多20公里塬就完了,就到了山根上,然后一路向南仰面上山。公路两侧错落着十几个村庄,一万多口人,是一个乡镇的建制。比起城市的喧哗,塬上的安静简直称得上世外桃源了!
这样一道底蕴厚重的塬,在塬上人眼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们祖祖辈辈温良敦厚地在塬上生活和劳作,享受苍天赐予的幸福和安逸,也享受别人的鄙薄和眼色。不过,在他们心里,那些鄙薄和嘲笑,似乎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庙上散文
到了读书的年龄,我非常用功。这是有原因的。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把我抱在怀里,总是总习惯用指头戳着我的额头,嗔怒又怜爱地说:“你这个小东西的命呀,是三个命堆哈的!”母亲说的,是在我碎姐之前,溺死过两个姐姐的事情。她下手重,我也就更能体会到她说话的分量。
我开始并不愿意听她这个话,我听了这个话,总觉的仿佛自己成了一个罪人,痛苦懊恼之余,既想反抗又无从反抗。她总是这么说。她一次一次这么说的时候,一定是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被父亲溺死的另外两个孩子。我能感受到她这样说的时候,对我的一种爱恨交织的幽怨,对自己做母亲的无奈和自责,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反抗,那是种说不清的感情。面对自己孩子的命运,做母亲的自然是心疼,却又救不了他们。这是那个时代的事儿,也由不得谁。
在这样天长日久的耳提面命之下,六岁上学后,我就能理解母亲的痛苦了。我想,我不是一个命,我要对得起三个人的命,所以一定要好好读书。
父亲对我虽然很溺爱,但在读书问题上,却又是很坚决很严厉。
父亲写的一手好字。我家有个两个抽屉的桌子,父亲经常在上面练习书法。大约五岁半,我还没去上学的时候,父亲就亲自教我练习写字,练字成了我痛苦又幸福的记忆。农村冬天极冷,手都冻得僵了,而写字的手又是翘起来的,经常是翘成那个样子想变也变不回去了。
第一次写字,父亲让我坐在他常坐的靠背椅子上。我小心地爬上去,椅子靠背上有着雕工精细的花纹,很高大,我一时觉得自己也高大起来。那是一种很神奇、很神圣的感觉,那种感觉让我记忆犹新,身在此处,却又心神飘荡,喜悦与庄重、虔诚与得意交织在一起。这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大约是因为冥冥之中对文化文字的景仰。而这景仰来自哪里?应该来自于父亲,更来自于尊重知识、读书至上的传统文化。
父亲很细心。他将草纸和哥哥们带回来的报纸,整整齐齐地裁成十六开大小,在上面画上直线,于是凌乱的纸张变成了规整的方格习字纸。在父亲心目中,传统的东西,比如毛笔字要写好,写好字才能考功名。父亲不止一次严厉地说,好好练字!字写不好,连考功名的条件都没有!他每天晚上坚持教我写字。每晚写二十个字,横着五格,竖着四格。我先写大字,写完后又在空白处插入小字。父亲就这样教会了我敬字惜纸。这样坚持了一年。虽然这一年练习写字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童子功的基础却是相当扎实的。
六岁的时候我就正式上学了。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一个庙里,庙是村里的老庙。当时,学校不叫学校,读书也不叫读书。我们不说“去读书”,也不说“去上学”,而是说“到庙上去”。上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没有桌子,写字的桌子,是几个土台子;写字坐的凳子,也是土台子。虽然满眼满身全是土。但我只当自己是一个认真的小学生,虔诚又满足。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如此良好的感觉。尤其是女学生。当时上学有些女同学年龄已经很大了,大概有十四五岁。一年级没上完,第二年突然就出嫁了,第二年要上二年级的时候,突然看到她在村上抱着娃走着,神态凛然,俨然是回娘家来了。这些女孩子们在学龄阶段可能要帮着带弟弟妹妹,或者其他条件不具备,没有学可上,到有条件上学的时候,人已经大了,甚至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我当时旁边坐的就是这样一个大女孩。她书没有我读的好,却潜移默化拥有了一些做母亲和姐姐的禀赋,总是想管我。大女孩老是管我,我却不喜欢她的.关心。那关心里有一些自上而下、不由分说的胁迫,还有一些男女授受不亲的尴尬。
当时附近的农村有种海棠叶子,这叶子生长在池塘边,吸足了水分,油光发亮,一尘不染。因为叶片很宽很绿,又肥又厚,也颇经得起揉搓。我们附近村里勤劳、贤惠的主妇,总是将海棠叶子铺在胡几灶台上,相当于现在装饰性的台布。灶台铺上油光油光的海棠叶子,显得干净整洁,端庄持重,却又不傲娇奢华,好似村里那些回门的新嫁娘。
那个大女孩仗着自己年龄大,体格大,每当看到我身上有土的时候,不由分说把我拉出去,手里拿着海棠叶子,啪啪啪地连扫带拍,用叶子帮我扫土。这时候,其他同学们就开始笑我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那么大,一个这么小,却又是同班同学,那种不协调,那种反差,作为一个小男孩,让我非常难为情。在同学的嘲笑声中,我窘迫万分,不由将这一切迁怒于她,进而反感她。而她似乎浑然不觉,或者是宽容了原谅了我的反感。
她每天要把海棠叶子铺在学习的土台子上,又擦得干干净净的,这显然是在无意识地演习一个家庭主妇的美德。而我坐的土台子,写字学习的土台子,也无功而受禄,承此恩惠。但我依然并不领情。因为我竭力反对她的帮忙和管制,所以我在的时候,她不帮我擦。可一旦我不在,她就反客为主,神态自若地帮我铺海棠叶子,再把海棠叶子擦得干干净净。后来的一些日子,在其他班里学习的碎姐,不知道是长大了无师自通,还是受了这个大女孩的启发,也来和她一起帮我铺台子,擦叶子,经常忙得不亦乐乎。
较大的女同学在学校对我的照顾,在幼时我非但不感激,反而有种恼怒。成长中的我,总觉得她们在管着我,把我当小孩子看。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这都是她们的善良,她们的勤劳,她们习惯去关怀幼小的人,习惯尽力使不整洁的事物变得整洁体面些,她们一厢情愿的帮助哪怕不被理解,也丝毫妨碍不了她们的热情。这一切,都对我后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不枉父亲的精心教育,刚上学的我,在学校年龄虽然最小,毛笔字却明显比其他孩子写得好。我写的毛笔字作业,总是被挂在教室后面,上面画满老师的红圈圈。二十个字二十个红圈圈,每个圈圈就像一个眼睛,看的我内心溢满骄傲。和我一起上学的碎姐不擅长念书,四年级就退学了。读书的事情,是天生造化么?后天教习么?个中缘由不一而足,说不清。但村里人总爱说,谁天生就是读书的料,谁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父亲看我毛笔字写得好,又爱读书,就想继续培养我,鼓励我。父亲的奖品是一种糖。过去乡村没有洋糖,只有平时走街串巷的货郎出售一种胶糖。这胶糖可以用钱买,但大多是用废铁烂鞋换。胶糖黑色,由糜子熬制而成,用刀子分割成一块块麻将大的长方形方块儿。胶糖虽陋,但在那时都是很奢侈的。父亲有个枕匣,一般不让人动,枕匣里面就放着胶糖。晚上布置写的毛笔字,我如果写得好,父亲高兴了,就拿出糖说,幺儿,过来。
哈,父亲哈出一口热气,胶糖表面变软,有些粘了。父亲快速地将有了粘性的胶糖一巴掌粘在我的额头上。我的额头,包括我整个的人就被这一哈一拍的动作幸福地麻醉了。然而我是舍不得吃的,我只是顶着它,心满意足地去睡觉了。额头上粘了胶糖的我,就睡在父亲身旁。父亲的肩膀很宽,好像一道遮挡寒冷的墙。胶糖的味道从额头润遍全身,我睡得很踏实,很甜蜜。
第二天我依然舍不得吃这个糖,依然将糖顶在头顶上。上小学的路程,就走得轻快。庙上的老师和父亲很熟,看到我额头上的胶糖,似乎猜到了几分,带着一些赞许和欣赏,低着头、轻柔地、微笑地问:“得是——昨晚——的字——写得好?”面对老师的关心,我骄傲地头一抬,却不说话,径直走进去,开始读书了。
读书写字之初的时光就是在寒冷的老屋和在村里的庙上度过的。虽然条件简陋,但父亲是这般庄重,老师又这般看重,使我深深知道,读书写字的事情,不可以狎弄。
上庙散文
我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一旦遇到不顺心或者难以决策的事情,就会盘算去庙里烧香、抽签、许愿,虽然不是每次都去,但一年也没少上庙。
其实,我心里也清楚即使去了寺庙,也不能改变我的什么,但我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却能让我心里感到踏实,因为我相信“心诚则灵”这句话,况且只要去了寺庙,无论我的.内心是多么的狂野和烦躁,都会变得平静。
每次去寺庙,我都是满脸的严肃和虔诚,为此没少遭受同行者的调侃,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没叫你破除迷信吗?亏你还是一个大学生呢!”但不管他们怎么嘲笑我,我始终保持默然,依旧执迷不悟,迷信的无可救药
在寺庙里,我的每根神经都会绷得紧紧的,不知道是敬畏,还是害怕。说是敬畏吧,很多神仙的故事我都不了解;说是害怕吧,我向来胆大包天,长这么大,也没过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不管哪一种推测,都是没有理由和根据的!
老家,每年都会唱一台戏,时间并不固定,一般是在三、四月的时候。一年一次的唱戏,对于我们整个小村庄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为此,小时候,每年唱戏,学校就会放假。村庄里一直没有固定的戏台,每年都临时搭建,一般都是用几根粗实的树杆塔上粗布就可以了。唱戏一般是三天的时间,这三天,家家户户的老少爷们都会上庙烧纸,上布施。
我一直认为,我的迷信和我的父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受苦人,不光他们迷信、信神,从小也教育我到了寺庙,首先要烧香,烧纸,三磕头,并不能在庙上大声喧哗,不能对雕塑指手画脚等等。
我无欲无求,祥和平静寺庙啊,你会永远是我心中最大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