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山城印象之金木水火土散文

山城印象之金木水火土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山城印象之金木水火土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山城印象之金木水火土散文

山城印象之金木水火土散文

先生打来电话,说已经到了山城。一时,关于山城的记忆,诸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等代表性的印象,都纷至沓来了。

――题记

【金:璀璨夜话】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

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

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

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

――都说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是“巴渝十二景之一”;都说山城夜景可与香港夜景媲美,来到山城不欣赏夜景,那是虚了此行。

那年初到山城,朋友已提前给预订了酒店,就在长江滨江路上。房间正对着长江的是落地玻璃窗,拉开窗纱,美仑美奂、流光溢彩的夜景就那样铺呈在我的眼前,令人眼花缭乱。脚下,一字排开的路灯蜿蜒开去,来来往往的车辆宛如游龙,拖着长长的光的尾巴;江对岸,南滨路上舞动着万千的萤火,再往上去,是依山而建的楼群,各色的灯光错落有致、星罗棋布,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玉树琼楼,疑是银河落九天;而江面,倒映着天上的星、地上的灯,静静泊着的轮船灯火通明,缓缓驶来或离去的灯火摇曳,波澄银树,浪卷金花……

后来,听山城的朋友说,观山城夜景最好去南山一棵树观景台或是鹅岭公园瞰胜楼,也可参加朝天门两江游。由于工作忙,三者都一直没能成行。也有晚上出去的,多是在高楼林立的街道间仓促穿行,视野有限得很。好不容易在樱花烂漫的时节,我与朋友去了南山,本来准备白天赏樱花、品泉水鸡,晚上上观景台观夜景。谁知天公不作美,下午下起了小雨,整个山城笼罩在一片水雾当中,不得已只得放弃原来的计划。

离开山城前,朋友终于满足了我的愿望。他开着他的那款越野车,放着舒缓的舒伯特的《小夜曲》,载着我满城地跑。我俯仰顾盼,目不暇接。一会儿在南滨路,对面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渝州岛金碧辉煌,成了灯火的海洋,“满江红”号则在海洋边游弋;一会儿又来到了朝天门、解放碑,美美、重百、大世界等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犹如现代美女身着镶满钻的华服雍容、高贵;一会儿在洪崖洞,雕花的楼阁依山而立,楼的轮廓缀着密密麻麻的小灯笼,飞檐上则挂着大红的大灯笼,宛如大家闺秀身着大红嫁衣典雅、端庄;一会儿又来到了观音桥,两旁火树银花、灯火阑珊、人声鼎沸、美女成群,恍如人间仙境、地上天堂。车时而徐徐往前,时而疾驰如飞,两旁的灯火时而明晰、静谧,时而流动、跳跃,比起静立在那儿看灯火,更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韵味儿……

离别多年,暑假从川南返家,选择了山城为中转站。时间仓促,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脚和心,乘坐着地铁到处捡拾梦遗落的踪迹。

簇新的地铁呼啸着前行,两旁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拖着绚烂的尾巴跟着快速奔跑,眼前便只有金色的光带闪烁。而当地铁钻出遂道上了高架桥,漫天都是星星点点的眼睛眨呀眨的,更为林立的高楼霓虹七彩瑰丽,拥挤的公路上则涌起了光的波光的潮。

较之数年前的山城夜景,今日的山城之夜,气势更恢宏,更有底蕴,就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洗礼,不仅美貌不减当年,还更显得有内涵有思想有品味,让人神魂颠倒,为之沉醉。

【木:磁器古镇】

磁器古镇位于嘉陵江畔,古称龙隐镇,因清初盛产和转运磁器得名,曾是一个大商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曾是它辉煌的写照。如今,它位于高楼林立的山城一隅,显得有些破败、沧桑。

“由历史的沧桑感引发人生的沧桑感”,受余秋雨先生的影响,我特喜欢到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走走转转。机缘巧合,那年我有了赴山城进修的机会,也便有了近距离感受古镇的机会。

未到古镇正门,就见一溜排仿古的木制高楼。而正门上,“磁器口”三个烫金大字匾额高悬,两旁则是“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对联,一旁的石刻上有游览线路图,还有磁器口名字的由来及辉煌历史的介绍。

过了正门,便是纵横的巷子。一色的青石板路,宽处三五个人可以并排行走,窄处两个人对过还需侧身;两旁全是高高矮矮的灰瓦木房子,灰头灰脸,却有着雕梁画栋;巷子的上空多是横着的竹竿,晾晒着衣服被褥,风吹来似万国旗帜飘飞瑟瑟作响。巷子里涌动的是人流,来来往往的有各地的国人,也有外国朋友。

巷子两旁的木房子临街都成了铺面房,门口、屋内全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吃的有古镇三绝“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还有古镇鸡杂、麻花、玫瑰糖、姜糖、牛皮糖、大砸酥、臭豆腐、糖葫芦、麻辣烫、龟苓膏、碗豆粉、牛肉丝……甜的、咸的、酸的、麻的、辣的,应有尽有。在那里,你还可以观看大砸酥、姜糖、玫瑰糖、豌豆粉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亲手尝试一番。

除了吃的,古镇上有许多小工艺品、纯手工制品,也有不少的画坊、古玩店。各式各样的项链、耳环、手链、发簪,还有烛台、灯罩等,自制的土布及土布服饰也不少。有一家店店面很小,卖的全是用当地的一种叫黄桷树的叶脉制作的书签、山水画,而山水画的主题多以“巴渝十二景”为主;也有一家专卖剪纸的,把“重庆十八怪”、新旧“巴渝十二景”等用古老淳朴的艺术表现了出来;在巷子的一头,有一家绣房,专卖各种手工绣品,又有一个二八年华的女子,身穿旗袍,或粉或黛,端庄秀丽地坐在店门口飞针走线;还有一家缫丝作坊,三五个婆姨在那里剥茧、缫丝,制作丝棉被、袄等,店里还有丝巾、睡衣、外套等丝制品。

走累了,吃撑了,也有休闲玩乐的地方。在铺面之间,穿插有几家茶楼,丝弦乐总能断续飘来。在嘉陵江畔,也有画舫,可以边品茶边欣赏音乐及江景。

记得第一次去磁器古镇,是刚到山城不久。一个人大着胆子,乘公汽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再经过一段蜿蜒的乡村公路,最后在桥头公汽终点站下车,到古镇一直游荡到暮色四合才踏上归途。

后来,休息时,一个人或是与友人一起,曾多次光顾古镇打发无聊的时光。我们尝过几家毛血旺,数龙隐门旁的那家味道最地道;麻花据说“陈麻花”最有名,可是打着陈麻花招牌的太多,只不过有一家门口经常排着长长的队伍,那家最正宗。每次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寻着从巷子那头飘来的臭味儿,到一个中年汉子的小摊猛吃热臭豆腐,越咀嚼越香。然后再在隔壁来碗豌豆凉粉,一冷一热,满嘴酸辣,末了还来一碗龟苓膏,回味无穷。几条巷子逛下来,肚皮早就溜圆,用不着再吃饭了。

也曾在大年初二,和先生一起赶上古镇一年一度的庙会。天气阴霾,各个铺子外面都挂上了大红灯笼,木门木窗上贴满了大红福字,有的还挂着红红的中国结,红红的鞭炮噼里啪啦……舞狮耍猴的,说书唱戏的,捏泥人吹牛皮的,还有观赏游览的,人声鼎沸,直差把龙隐门掀上苍穹;也有虔诚的信徒,一早就到宝轮寺烧香拜佛,嘉陵江边的坡地上也插满了香烛,甚是壮观。只是人太多,不如平时玩得尽兴。

后来跟先生躲进一家叫“深水井”的茶楼。由窄窄的石阶拾级而上,“深水井”三个墨绿色的大字苍劲有力;经过一个斑驳的木门,则是一口深水井,据讲明朝皇帝朱允商幽咽痹避于此;再往里走是一个四合院子,里面全是木桌木椅。来了一壶“香渝春雪”,一碟兰花豆,一碟盐瓜子,再听着丝竹班子演奏的《二泉映月》、《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外面的喧嚣便都不复存在了,一磨就磨了半天的时光。

今年外出游玩从川南返家,要到山城转火车。期间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空隙,而闪羊羊又没有去过古镇,便同先生一起带他去了。

古镇一如当年繁华,正门外古色古香的木制楼房明显增多,都占满了街道的两旁。古镇内,熟悉的大部分店子都还在,做“大砸酥”的仍在挥着大木锤,做姜糖的仍在表演着把糖拔熟的过程,“陈麻花”门口依然排起了长队,臭豆腐的奇臭依然满巷子蹿。吃食也一样精彩,馋得闪羊羊都觉着胃不够大,吃了棉花糖、牛皮糖,又吃臭豆腐、水果冰沙,再吃羊肉串、鱿鱼卷,末了还来了一小只烤鸡,最后直喊肚子疼,望着两旁还有好多未尝的美食心不甘情不愿。

只是,岁月还是给古镇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巷子内临河的房屋好多都成了危房,没有人居住了,甚至已经拆掉了;“张飞牛肉”门口那个沾着满脸胡子,全身上下涂得漆黑的“张飞”不见了;绣房前一针一线做着绣品的典雅女子没有了;巷子影壁上曾经一起照过相的龙头,也消失踪影了;曾经萦绕在巷子上空的丝竹声,更是没有耳闻了,原有的很多茶馆都改头换面成店铺了……

就连伫立在江边的“龙隐门”,也是衰老、颓废了,一如一位苟延残喘的老人,在历史的风雨中,颤颤微微。

【水:蜿蜒道路】

翻开或是网上点开城市交通地图,很多城市,如北京一样,布局多是方正的,主要路线纵横都是规规矩矩比较均衡。山城却不一样,整个城市布局没有明显的章法,道路曲折错踪复杂,有的地方几乎没有路,有的地方路又盘曲如榕树裸露在外的虬根,甚至有像缠在一起不易解开的一团粗毛线。反正,给不了人一种豁达开朗的感官。

那年初到山城,四十三度高温,军训结束后有半天假期,喜欢独来独往的我上了公交准备去百货大楼。上车之后,才知道山城的公交司机绝对可以跟汉城的PK,不管男女,是一样的彪悍。汉城司机彪悍还有他们的先天条件,毕竟路宽路面相对平坦;可在山城面对那样彪悍的司机,还是心生恐惧的。路窄得可怜,错车时都感觉得到旁边车呼啸而过带来的风和气的冲击,有时还多是单行线。路又随着山势起伏,亦或左右分叉,车跑起来就像是在玩漂移,似乎都能感觉得到车轱轳高速扭转的声响,也能感觉得到车屁股明显的晃荡和摇摆。

就这样,眼看着车一会儿擦过路边的小摊位,一会儿挤过路旁伸出的小叶榕枝,一会儿绕过迎面而来的的士,一会儿又闪过突然穿路而过的行人……司机就像玩杂耍般掌控着咣当响的车子,在两旁高楼间的狭隙里狂奔。

提心吊胆里,终于听到已到百货大楼站的提醒。提起包前脚刚落地,车子就一股烟儿地跑开了。当时也没多想,跟着指示牌下了地下通道,绕到了街对面的百货大楼,进去消磨时光,也蹭点儿空调的凉快。

等意犹未尽地出了楼,准备回住处时才傻了眼,这里竟然是单行道,根本不像家乡下车后对面马路100米范围内准有返程车的站台。更要命的是,返程的车道根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一时如热锅上的蚂蚁,在百货大楼附近乱蹿,也没找到头绪。那时手机也不是智能机,没有导航功能。最后无奈,只能开口问路。按着人家的指点,在大楼旁边绕了很远一段小路,终于看到了另一条道,是双行道。也看到了站牌,可是在那儿看了半天,也没看懂方向,不知道是在这边还是对面搭车返回。

眼见得天色暗下来了,作为路盲的我无奈之下准备打的回。真是城市大了什么都不方便,就连在百货大楼附近打的也要排队,是车要排队,人也要排队。大楼楼前那条路吧,有的士,却是相反方向又因为单行道不能像家乡那样随意调头。

只得老实地排在那儿等,最后好不容易才上了一辆的士,等回到住处已是精疲力竭。自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再也不敢一个人出去瞎蹿了。

那年大年初一,带着来山城陪我过春节的先生去磁器古镇玩。满以为自己会是不错的向导,也满以为两块钱两个人就可以坐着843公交悠闲地到达目的地,却不料,车刚刚过了喧嚣的闹市进得相对清静的郊区,就没了往日的狂奔劲儿了,渐行渐慢,时行时停。

原来,还是信息出了状况,我没想到初一磁器古镇有庙会。前去表演的艺人,看热闹的游人,赚钱的小贩,烧香还愿的俗客,一拨拨,一群群;车自然也不少,大个儿的公交车,牛气的公家车,豪气的私家车,还有拖着锣鼓家伙几大件的卡车、小四轮……本来就窄得连错车都困难的山路,一时热闹极了。

车走走停停,终于在喘着粗气艰难地挪了一小段路后彻底不走了,陷入了车流和人流的漩涡。而我也被磨得没了耐心,拉着先生的手随同样等不下去的人群下了车,开始了步行。

已不记得到底走了好长一段路,只记得是走得腿都发软了,才到了水观音桥,沿着歪斜的石板上行到得古镇中的一条街。闻着麻花的香,豆腐的臭,听着茶馆的小曲,宝轮寺的佛音,一切的辛劳,便又是值得的了。

说起山城的路,恐怕人们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先想到的要算解放碑商圈那儿了。也是,自己去解放碑那儿逛不下十次,就没有一次是能正确找到公汽站返回的。

有一次,跟着室友又去解放碑逛。想着人家两个都是山城本地人,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更是放心大胆地跟着瞎逛一气。

三个年龄不一的女人凑在一起,逛起来都不要命。百货大楼、王府井、新世纪、美美、大都会、好吃一条街……一个地儿也没落下。后来不知是董还是霜提议,又带着我这个外来妹去了较场口,再转回来。

穿梭在狭窄的街道小巷,两旁的高楼似乎在往拢挤往拢扑,莫名的压抑让人有些出不动气。我晕头转向,紧跟在她们旁边生怕走散了,小心翼翼地抓着霜的手。她好笑地说:“妹儿耶,安心耍,我好歹也是本地的蛇撒,咋能把妹儿给搞丢!”

有些难为情,可无奈,谁让自己走到哪儿都是路盲呢?不过,还是按她说的放下了心,跟着试衣服,看小饰品,吃小吃,倒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等天色晚下来,也觉得累了,大伙儿准备撤。霜拍着胸脯说回去带我们坐地铁,说是又便宜又舒服。董便孩子似地欢呼,说是自己还没坐过地铁从渝中返回沙坪坝。

霜带着我们七拐八拐,东穿西蹿。渐渐地,我们有些怀疑她能否真把我们带到地铁站口。她也有些郁闷,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明明记得就在这附近撒,咋个找不到了嘛”,一会儿又拉着我们的手说不对,要从另一个巷子出去才能到地铁站口,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次绝对没错。

结果,跟着她说的路走,还是没有找到。前前后后找来找去找了好半天,都有些泄气,霜也不免自嘲地说:“妹儿们呢,姐今儿个没戴眼镜,看不清呢。走,我们搭公汽回吧,下次,姐保证带你们坐地铁回去!”

还是董心直口快,直接嚷:“姐呀,你就饶了妹儿吧,脚杆都不是自己的,晓得你又会不会带我们找到公汽站哦,还是打的回吧,累死!”

于是,几个狼狈的女人还是以打的回住处了事。自那后,霜再也不在我们面前说自己是山城本地人了,而是说她是江北人。

在山城,路随山势走行,随河流走行,遇山开洞,逢水搭桥,也有随山势七曲八拐盘旋的,随水流延伸交织的。譬如:沿两江的长滨路、嘉滨路、南滨路、北滨路等滨江路的不断延伸和汇合;八一隧道、向阳隧道、鹅岭隧道、黄沙溪隧道、朝天门隧道等的建成、维修与使用;长江大桥、菜园坝立交桥、黄花园大桥、嘉陵江大桥等的建成、改造或是增加复线……又譬如,我们从火车北站到磁器古镇,坐地铁只需要转线路,就可以轻松到达杨公桥,然后再转公汽或是打的就行。等计划中延伸到古镇的地铁线修通,那将更加便捷。

充分利用地面地形修路,设置单行道、双行道;开发利用隧洞资源,铺设地铁,向山里、地下发展交通;架起立交桥上下分层分流车辆减少相互干扰,架起高架桥铺设轻轨,向空中发展交通。山城这些形形色色的'路,宛如汉城的湖泊水系,四通八达,密织成网,构筑了山城人而今红红火火生活的根本,也预示了山城人明日如水般永不腐朽的追求和思想。

【火:麻辣火锅】

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不辣怕的湖北人我,在以麻辣享誉神州甚至世界的山城呆了一年,可以说是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

在山城的日子,满鼻子里闻的,多是火锅麻辣麻辣的味儿;满耳朵里听的,多是吃着火锅行酒令的吆喝或是动情地放歌;满眼睛里看的,多是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火锅招牌:德庄、小天鹅、刘一手、苏大姐、巴将军、周渔府、龙湖鸭肠王、龙腾、骑龙、齐齐、奇……数不胜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些招牌的霓虹就分外耀眼,店前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在山城吃火锅,没有季节之分。寒冷的冬日,家人、朋友或同事,三五个一群,七八个一伙,凑在一起涮着火锅、行着酒令,再喝着“老山城”,人越多越好,声音越大越好,场面越火越好,图的就是热闹、暖和;炎热的夏日,同样是家人、朋友或同事,三五个一群,七八个一伙,凑在一起涮着火锅、行着酒令,再喝着“老山城”,人越多越好,声音越大越好,场面越火越好,图的就是爽畅、渲泄!

在山城吃火锅,没有地方之别。奢华的大厅或是包间,考究的桌椅,刻意的装饰,训练有素的侍候人员,人们围成一团,举杯挥箸,吃喝、划拳、唱歌,声音可以说是震耳欲聋,也没人介意;简陋朴实的小店或是街头巷尾,几张桌子,几个塑料凳子,几个老锅子,还有粗手粗脚的大妈大婶,人们照样是围成一团,筷子忙着,杯子忙着,嘴巴更是忙着,兴起的时候,脱去上衣,赤膊上阵,还一脚踩着凳子,只差掀了桌子。

在山城,火锅是涮出来的。一锅红艳艳、油花花的汤料,上面飘着麻麻的花椒、红红的辣椒;一碟碟的毛肚、鸭肠、耗儿鱼、鲳鱼、猪黄喉、酥肉、方竹笋、鲍鱼菇、玉兰片、鸡腿菇……依次排在锅的周边;一箱箱的“老山城”被拖了出来,掀了瓶盖,在座的每人面前摆几瓶,分明是不醉不归的谱儿。人们吃着炒豌豆,嗑着葵花籽,娴熟地往油碟里加盐、加醋、加味精,加香菜末儿,加香葱段儿。待到锅里的汤料上下翻腾咕嘟嘟冒泡的时候,一碟碟的冰冻耗儿鱼、鲳鱼等被倒进了锅里,筷子上则夹着毛肚、鸭肠,在锅里“七上八下”,即可夹起放到油碟里搅拌后入口了。又麻、又辣、又香,再灌上醇香的“老山城”,那真个是荡气回肠!

在山城的一年,跟着朋友们去过“天下第一庄”德庄火锅店,也去过刘一手、龙湖鸭肠王、苏大姐、巴将军、周渔府等火锅店,只有“小天鹅”,因为值班的缘故,没有去成。在山城的一年,跟着朋友们在沙坪坝区吃,九龙坡区吃,渝中区吃,渝北区吃,江北区吃,甚至还到南岸区、巴南区去吃过,只要想得到的地方,他们都炫耀地带了我去品尝;也是因为他们,我知道了涮毛肚、鸭肠时,“七上八下”,东西不老不嫩刚刚好;因为他们,我迷上了“刘一手”的特色毛肚和“龙湖鸭肠王”的鸭肠,临离开山城的时候还不忘千里迢迢带回了几袋毛肚。

临离开山城的那段日子,朋友们天天请我吃火锅,说是离开山城后就吃不到正宗的麻辣火锅了。我是吃得满脸疙瘩痘、满脸放油光。我决定回请这些热情似火的山城人,地点定在三军医大正门旁的“刘一手”形象店,因为那里的毛肚,也因为那里有无烟锅,吃完衣服上没有火锅的味道。

老大要去上海开肝病会议,没能去;一线医生包括进修的,去了二十几人,住院老总也去了,给足了我脸面。大家热闹地吃着,热闹地喝着,穿梭地跟我碰杯,说着一些离别的话。菜换了一碟又一碟,酒拖了一箱又一箱,我们久久不愿散去。不知谁起了头,大家行起了酒令,会划拳的划拳,不会的用其他代替。于是,什么“哥俩好啊、五魁手啊”,“两只小蜜蜂啊、飞在花丛中啊”,“十五、二十啊”,五花八门,笑得人仰马翻;最有趣的,连“石头、剪刀、布”和“虎棒鸡虫令”都给搬了出来,一直闹到深夜才散去。待得我去结账时,好看的山城小妹儿告诉我已有人买单了。原来,老大临去机场前已托人带了钱来。

而今,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也有两家德庄火锅店,还有重庆仔儿火锅、齐齐火锅等。试着怀着回味的意思去吃了几次,失望得很!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味道全变了;更重要的是,没有那氛围。或吃得静悄悄,了无生趣,味如嚼蜡;或吃着火锅却喝着高浓度白酒,除了满嘴满肚冒火,没有一点儿舒爽感;或为了你我杯中的酒不一样多争来吵去久久不下肚,少了那份麻辣山城人的豪爽和大气!

【土:土里巴人】

“高高的朝天门,挂着棒棒的梦哦;长长的十八梯,留下棒棒的歌;爬坡上坎脚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十余年前,一部名为《山城棒棒军》的方言剧曾火了大半个中国,成为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当我在山城生活了一年,亲眼看到形形色色的棒棒后,更是感慨万千。

在我的印象中,帮别人运东西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用手拎的,有用背驮的,有用头顶的,还有用车、马等拉的……记得在我老家,是用背篓背的,累了的时候还可以歇在俗称“打杵子”的T型木架上,这样的人称“背脚的”;在泰山玩的时候,慢十八盘、紧十八盘上也曾见零星的用扁担挑日月的“挑夫”;在边境的茶马古道上,也有赶着马吆喝着前进的“马夫”……唯独在出了门便是山的山城,有一群靠一根棒棒求生活的“棒棒军”。

其实,在去山城的途中,船一靠码头,也见过不少的棒棒,像巴东、万州都有。但最有味道的,人数也最多的还是山城的棒棒军。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有意思的是,没有山城本地的下岗工人,多是周边县市的农民,也有从川西来的。

一根竹棍子,两截麻绳子,外加两片嘴皮子,这就是棒棒们谋生活的工具。无论是骄阳似火的酷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在朝天门码头,菜园坝火车站、汽车站,大学城,农贸市场,甚至是大街小巷,你随处都可以看到棒棒们的身影。或三五成群,耍着纸牌、侃着龙门,或一人独坐,抽着劣制香烟;眼睛却是盯着过往的路人,一旦有生意,立马围过来;一人谈价、成交后,其余的人则继续他们的等待……饿了,一包快餐面或是几个冷馒头;渴了,在就近的广场或是餐馆捧几口自来水;困了,背靠着小叶榕或是抱着竹棍打个盹儿……在第三军医大学的后门和西南医院老门诊部广场之间,有许多小叶榕,还有花坛。在那里,经常围坐着不少棒棒,尤其是学生开学或放假前后,那里的棒棒更多。每次上下班从那里经过的时候,总能见到他们。

那年,流火的七月,因工作和家里的事,我只得提前结束进修返家。先生在南宁出差,接不了我。除了飞机,没其他的方式可以轻松直达家,只得选择把物品邮寄回来。其实最让我头痛的,是满满两箱一年来我在山城淘的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书。从居住的三生公寓五楼到高滩岩邮局,快速步行约20分钟路程,但要我把两箱书搬到邮局那是天方夜谭的事,只能求助棒棒。

大中午,街上的行人、车辆都少得出奇,在第三军医大学校门旁的树荫下却闲坐着两三个棒棒。我随手一招,一个瘦小的年近五十的中年人一猫腰穿过马路过来了。我有些犹豫:“全是书,您吃得消吗?”他说:“没问题。”不知道行情,他说5元一趟,我想了想答应了。

其实,从竹棍放上肩头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他很吃力,更知道这一趟按重量只收5元他有些亏。他踉踉跄跄下得楼来,衣服已经湿透了。我有些不忍,叫他歇歇。他在一棵树下歇了,我在旁边的食堂超市买了一瓶矿泉水,给了他。他没言语,接过喝了,又开始往前挪。一个撑着粉红太阳伞、身着蓝色碎花衣裙的女人,跟着一个衣服湿透、步履蹒跚的棒棒,在炙热的夏日午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途中,我从他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供女儿读大学才在农闲的时候从老家出来当棒棒挣点小钱的。

到邮局后,他帮忙将两个纸箱搬到磅秤上称量再搬到柜台后,才停下来。我给了他10元钱,没打算要他找钱。谁知他找了我6元,还说山城的棒棒是讲信用的,另1元是付的矿泉水钱。我只能目送他走远,湿透的衣服紧紧贴着他那微驮的脊梁……那些书具体重多少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平邮也花了我50多元的邮费。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山城棒棒军。在那座飞速发展的城市,到处是高楼,许多人忙于纸醉金迷。只有他们,一群土里巴人,仍在靠自己的体力和脊梁撑起一片天!

篇2:散文命之印象

散文命之印象

父亲终于入了我的梦。

恍惚中,他双手向前猛地一拢,一个短促的声音凝固呼吸,只有后脑上那一簇突起的头发轻轻一颤,便没入了无边的黑暗。真的是这样吗?我曾多次想象他是如何地离去,心也一次次随之沉坠。

日子在风里跑,父亲的模样像被风化了,终究越来越模糊。那些他生活过的痕迹,如同在习俗中被烧掉的遗物,化作青烟,在故乡盘桓,也自绝于我所栖身的城市。

为了生计,兄弟们远行外省,而我则把小家安在离故乡四十里的县城里,留着一个低平的石头房陪伴母亲。今年她已花甲,依旧过着“两班倒”的生活,一边种地,一边上班。我们多次劝她不要再工作,到县城里来住,母亲总是微笑着说:“在村里住比较习惯,比较自由。”

其实,母亲总在搪塞我们。每次听她说起村人谁家新建房子时,满脸洋溢着羡慕;而每次提起小儿子超龄未婚时,转身后总有长吁短叹。连村里都有不少人知道,小儿子相亲多次因为房子的状况而告吹。随着邻里四周的新房子一栋栋立起,老家的石头房逐渐成了洼地,而母亲仍是低着头劳作,兀兀穷年。

母亲说,这是她的命。

母亲还说,父亲的离世,也是命中注定的。我连忙追问。大抵是说,父亲依据平日所学,推断那年必有一场大难,过得了可续命十年。不料竟应验了。

我对这个所谓的命大有疑惑。

记忆中,母亲除了种地之外,搬运工、煤工、小店主、厨工、建筑小工、清洁工、洗碗工、瓷砖生产流水线工等可以得钱的苦力活都做过。而父亲也在多个工种里辗转,流落经年,却时常被母亲埋怨。这真是他们的宿命吗?

年幼时,母亲为了教育我们,常给我们讲忆苦思甜的经历,严格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善良做人。时过境迁,她对我和我的儿子日益慷慨了起来,隔三岔五打来电话嘘寒问暖,叮嘱我要多注意休息和注意给她的孙子防寒保暖,并反复交代我不要苛责他。遇上年节或回家等见到孙子的往来时,她似乎很大方,买这买那满足孩子的玩意。而我只有在回老家时,才能从残羹冷炙中瞥见她独自度日的清冷生活。

而父亲也许真的也没有那种好命。

老宅的大厅正中挂着一个镜框,那是爷爷一九八一年光荣退休的见证。在那个干部退休子女可以补员的年代,身为长子的父亲或因学历或年龄之故,无缘这个吃公粮的机遇。家中唯一符合条件的是三叔,而三叔却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里。

为了让三叔能够顺利“接班”,父亲是几乎每天书信一封寄往三叔所在的部队,费尽心思才为三叔谋上公职。三叔在工作一年之后,猝然离世,生活又把父亲打回了原形。

三叔的遗体被运回到村边的小山岗上。爷爷和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恸哭不已。父亲泪眼婆娑,那极力压制哭声的举动,在后脑上那簇翘着的头发上不停地颤抖。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哭。失去亲人的眼泪,除了自觉地流下之外,其中的深切内涵,过于年少的我仍是无力深谙。

生活的影像是走马灯,一茬晃过一茬,死亡勾勒的点连成了一条醒目的线。爷爷在六十八岁那年脑溢血后十几天就走了,奶奶老年痴呆后在病中也走了。在奶奶出殡的路上,父亲头上扎的白布,从十几年前披散着一个布头,束成了一个锃亮的箍,他后脑上那簇微隆的.头发耷拉着,在乐队的演奏声中,缩小成那张日已见驼的背。

在行进的路上,父辈的村人在对谈中道出一句话:父母死完之后,就轮到我们死了。一阵寒意窜进我的脑门,死的必然在顺序逼近的一刻,仿佛已紧紧地套住了余生的所有。我的父亲,那时您是否也这样想过?

四年之期,像只是画一个句号的瞬息,您把临终交给了漫漶的黑夜,迅疾得不留只字片语。您一定不知,在您离去的五年里,光阴施施而行,往事蒙尘;您多年前在大门后墙上留下的“良德传家”的手迹,让我沉吟至今。

还有您的孙子,当我带他去坝基上散步时,他指着水库的一个方向,又一次兴奋地告诉我:那个晚风吹暖夕阳的黄昏,一条小船停泊在那里。我顺势望去,一群水鸟正翩飞,被惊起的水面漾开微澜。应该还有些鱼儿沉浸在水的中央,吞吐着我看不见的幽情。

愿这些都是我永恒的命。

篇3:山城云海散文

山城云海散文

永安是闽中山城,多山,多树,多溪流。绿色瑰丽的南国风情,常常被我们这些怱怱忙忙的上班族忽视了。其实,燕城除了有众多的著名风景点和名胜古迹外,最令我兴致盎然的要数燕城的“云海” 了。每到四五六月间,雨雾里,飘然变幻的白色云海,在经意或不经意间,都能让人感受和触摸到湿漉漉的水灵和清透。也很具特色。给本来就水墨含情的山城,凭添几份神密和倩丽风彩。

又是五月,雨线连珠敲打着旺盛生长的万物和远处黛色的群山。云雾便在这经意或不经意间悄然生成,且变化万端,时而象害羞的少女,在沟壑或树群间闪露一下身影,瞬间便又与别处飘过来的云雾联成了一气,一副磅礴饕餮之势!变化之大,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将整个山垄,甚至群山遮得严严实实的泛白一遍,直挂苍穹。更有甚者,雨气重时,周边所有的大小山脉村落全被云雾连天遮隐,翻腾的云雾背后可以让人想象无限!“白云深处有人家” 的 诗句在这里是最好的写照。独自站立在自家阳台上的我,仿佛身处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景之中。

民谚有言:“有雨山戴冒,无雨山无腰”, 经我观察,永安的云雾确是如此。雨下久了,偶有停歇,那群山腰间一定是白云飘带,仙姿卓越,给原本巍峨素慕的群山带来几份飘逸鲜活的灵动。晴天的清晨更具特色,薄薄淡淡的迷雾,给所有眼睛能见到的景物都披上了或浓或淡的轻幔,让人看到的'所有景致,都是那么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但又都能看到一个大至的情形——隐约含情。淡淡的轻雾从眼前阵阵飘过,伴着金黄的晨旭,很有几份人间仙境的幻感。待日光渐强,轻幔遁尽,只剩下远山腰间的白色飘带,偶尔散漫开来,将整个山腰以下的实体虚幻,那又是另一番景致了。

有雨的清晨,风景最可人,遮天蔽日十天半月的景致,这时,依然濛濛胧胧淅淅沥沥,更加清凉纯净,一尘不染,借着晨光,远近风光尽收眼底。最抢眼的正是那远山的“云帽”,山是黛色的,云帽是雪白的,一团团“戴” 在峰顶,天是灰色的,在“景天一色”间,这种纯白显得特别高贵迷人,且飘怱向上,令人向往!随着雨雾的扩散,常常同远处飘过来的白云连成一遍,令晨光晨景更加可人醉人。

其实,“朦胧”永远是生活中的最美景致。燕城这种多山带水的地方风情,造就了南国山城的特有云雾飘逸,我爱山城,更喜山城的雨,山城迷人变幻的云海美景!

篇4:山城游记散文

山城游记散文

山城顾名思义就是依山而建的城市或城镇,而我所在的这座小县城四面环山,可算是名副其实了。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管脚下的山城没有太多的矿产资源或者珍奇之物,但是也有它不同于别处的独特魅力。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憨厚朴实的风土人情,都值得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也足以令天南海北的客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这里有历史上著名的“三贤”——春秋时期的燕伋,赴鲁从师孔丘,归里设教,育化桑梓;西汉丞相司直郭钦,执法不避权贵,闻名于世;唐将段秀实,奋击叛贼,以死报国,朝野上下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燕伋,他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二十多岁前往鲁国拜孔子为师,学成之后返回故乡创办私塾,在山城开启了教育的先河,传扬孔孟之道近二十年。由于相距千里,燕伋日益思念自己的老师,于是每日清晨用衣襟装一捧黄土到开阔地带垫在脚下遥望鲁国,日久年深形成了高约十几米的土台,后人尊称“望鲁台”,因其距今已两千四百多年,亦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它地处山城的西北角,背靠大山,目浴大河,可以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如今修缮一新的望鲁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从东边进入山城,顺着横贯东西的一条省道,不足十分钟车程就会来到燕伋望鲁台的牌楼前,路北的正前方立着一块功德碑,铭记着一些历史的印记,大理石的路面上深深地刻着“念师、尊师……”等等用来表现燕伋高尚品质的文字。再往北行走十几步就是高高挺立的大理石牌楼,两边静卧着巨大的石狮镇守门户,威武之气浩然冲天,使人由此开始便产生了几分敬畏的情愫。走过牌楼向西转弯二十多米就能够看见开阔平坦的燕伋望鲁台广场,广场两侧则竖立着一排排迎风招展的彩旗,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座上镌刻着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的名讳、生辰等资料,从微小之处彰显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广场正北方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汉白玉燕伋雕像,古朴的服饰,长长的胡须,双眼炯炯有神,双手持一卷竹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从春秋一下子传到了今朝,让人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腔“行千里路,破万卷书”的豪气。

雕像身后由下至上延伸着三层近百级的台阶大道,拾级而上到第一层平台之后往东行进,路过一排老屋便会看见最古老的燕伋望鲁台入口。沿着一条两米左右宽的石阶缓缓地爬坡,台阶的顶层正对着“燕伋塾坛”遗址,简朴的门楼上是双层的雕梁画栋,透过门缝仿佛可以听见从院子里飘出来的朗朗读书声,那抑扬顿挫的音调如天籁一般令人陶醉。推开两扇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陈旧但却整洁的窑洞,它们分别为思师亭、尊师祠、启文坛、燕伋望鲁石刻图、民俗宫等人文景观,内部陈设或记录着燕伋求学、育人、尊师的物品和故事,院子西边的竹林旁边立着一块六棱碑,上书“木铎千秋”,其蕴意相当深远。一边用心汲取着浓郁的儒家思想精华,一边出门转向东边走过一段陡坡台阶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宏大的古建筑,踏进红色的铜钉大门迎面又是一尊较之前小一些的燕伋塑像,唯一不同的是他手中的竹简是展开的,虽然个头小但气势没有一丁点减弱,一个用来祭奠的石鼎装满了香灰。大院正北方,二十四根粗壮的红色柱子支撑起最宏大的“燕伋祠”,抬腿轻轻地步入大殿,一缕不知从何而来的清风犹如醍醐灌顶,使人瞬间变得神清气爽,心境也豁然开朗。大殿前方是一尊泰然而坐的燕伋铜像,此像更加栩栩如生,面含微笑,慈眉善目,右手持一卷书简,左手则轻轻放在三卷书简之上,身后从右往左摘录着数行《论语》,好像他一刻都不能离开书籍似的,那勤奋好学,严以致学的风范更是力穿古今。迈出“燕伋祠”的大门,在它的正背面便是最神秘也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望鲁台”,“中华尊师第一台”几个中国繁体书法苍劲浑厚,金字塔式的土台四周绿草盈盈,疾步登上台顶放眼望去,山城的一草一木尽收眼底,使人们更加对燕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筑台望鲁的尊师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山城还有碧波荡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千湖、休闲胜地——莲花山狩猎场等优美的自然风光,虽然比不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也是山水依依、鸟语花香的清新秀丽之地。

这些自然景致中最受都市人喜欢的莫过于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了,它的水域面积达八千五百多亩,既是一个植物园,也是一个动物园,更是一座大型的'天然氧吧。千湖公园由西往东全程七千多米,可以驾车也可以选择步行,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步行应该是上佳之选,这样一来就可以仔细欣赏沿途的美景、呼吸干净的空气。步入公园的门户区迎接人们的是两行金黄色的旗子,可以让人感受到古时皇家的贵气,在它的尽头往北行至湖边就会踏上隐藏于茂密杨树林里的木栈道,弯弯曲曲的木质走廊别具一格,恍如穿越了时光。木栈道上不对称地布置着几座长亭,设有长长的椅子,悬挂着珍禽、鱼类等等的介绍,供游人休息和了解千湖。每到盛夏时节,杨树厚厚的叶子遮天蔽日,凉风习习的长亭便成了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偶尔也有羞涩的情侣相依而坐,诉说着甜蜜的情话,畅想着幸福的未来。而到了中秋时节,树叶相继变色,大片大片的金黄气势壮观之极,在一阵阵秋风里木栈道上时不时会飘落几枚枯黄,令游人能零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从萧瑟的秋景中悟出几许处世的道理。

走出木栈道不远就是观鸟台,在这里可以观赏湿地公园里的大天鹅、白鹭、绿翅鸭、豆雁等一百多种珍禽,当然不能一次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鸟类,到底能够目睹多少芳颜,那就要看运气如何了。由此再往湿地公园深处行走,有秦风民俗园、亲水湾景区、纸坊湾风景区等等建设风格不同、娱乐项目众多的景区……最不能遗忘的是漫漫黄沙、层层碧水,这是自然中的自然,没有半点人为的雕琢,如若遇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日子,脚踩着绵软的沙粒,用手触摸着平静的湖水,吸一口潮湿的空气,那心旷神怡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如果遭遇雨丝纷飞、风浪拍岸的天气,撑一把雨伞观赏烟云密布的湖面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盛景,倾听滚滚浪花此起彼伏弹奏“十面埋伏”的佳音,都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等待游玩结束之后,一定要去公园内的农家乐品尝一下风味独特的饭菜,要是大酒店具有大家闺秀的瑰丽和大气,那么农家乐就独有小家碧玉的柔美和精致。热情好客的农家乐主人从来不按饭菜算账,只按人头收费,每人二十到三十元之间,苜蓿芽、荠菜、豆芽、凉皮、凉粉等各种各样的野菜和小吃,还有味道鲜美的千湖鱼,汇聚在一起散发着让人垂涎的浓浓香味,食之难忘,流连忘返,着实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城的魅力几天几夜也说不尽,唯有到此一游,唯有来此一尝,方能领会这美景、美食的悠悠神韵,方能体会这一方水土醉人的风土人情。

篇5:山城过年散文

山城过年散文

为了更好地照看宝贝,我和爱人没有回老家过年,与去年一样,还留在山城。

在山城过年,让我体味了别样的年味。

二月,初春似酒,东风骀荡。

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儿子和儿媳去靖州走亲戚。我和爱人在家无聊,决定带小孙子去迎丰公园,享受悠闲时光。我骑电动车头前走,爱人推着宝贝后边跟,约好在赏红梅的地方见。

虽然是大年初一,迎丰公园内依然游人如织,异常热闹。公园呈马蹄形,青山环绕,中间平坦。山上多松柏翠竹,杂树丛生,生机勃勃。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高不过五六十米,可对我一个有腿疾的人来说,还是望而生畏的。再看着山上游人的身影,又激发了我爬上去的勇气。我想,不能上到山顶,哪怕到半山腰也好,疼点可以忍,不能辜负了春光。

拾级而上,不时遇到下山的游人拎着干柴而过。路上隔几米会有一个固定的凳子,为了节约用腿,只好走一段,坐下来歇一歇,不大会功夫,就来到了半山腰。

山上树林里,许多人在一心一意地捡干柴棒,有人还折树上的干树枝。捡好的干柴捆成两捆,小木棍当担子,就如樵夫挑柴的微缩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至一家人全出动。大家都在为柴忙,兴致高涨,乐此不疲。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北方人,哪里见过这阵势,我实在猜不出来大家为何这么做,好奇心驱使我走向附近的一对母女。她们身边放着一小担柴,那是她们的收获。

“过年好!请问捡这些柴干什么用的?”

“捡柴,就是寓意捡财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有美好的寓意在其中。大年初一登高捡柴,就是图个平安财气,讨个好彩头。

大年初一“登高捡柴”的习俗,在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不少地方都盛行,由来已久。爬山登高,取步步登高之意;捡拾干柴,取抱财归家之意。

下山与爱人会合。但见两山之间,一片粉红色的花海灿若云霞,仿佛人间仙境。馨香缕缕袭来,沁人心扉。

正出神间,花海里传来女声悠扬的歌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美丽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是一位女游客在放声歌唱,歌声如一泓清泉,缓缓流进人的心田。

才入得花海,歌声又飘入耳际:“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这是一首我熟悉的《红梅赞》,颂扬了那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唱者动情,听者动容。

待我走近才看清楚,原来是几个五十来岁的女游客在赏梅、拍照,兴之所至,率性而歌,用歌声表达此时的心境。

红梅花与桃花极其相像,单从花瓣看上,并无异样。红梅乃“岁寒三友”之一,开于早春,而桃花开放时间要晚一些。梅花开放时无叶,而桃花开放时伴随叶片同生;再者,梅花的枝干较粗糙,而桃花的枝干则光滑。

赶赴一场花事,却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红梅枝头,花开嫣然,像施了粉黛的少女,散发着自然之美。簇簇红梅,游蜂时舞,春意正闹。徜徉在花海之中,人纯粹得纤尘不染。

梅,向来为文人雅士所题诵、泼墨,元朝画家、诗人王冕就是代表性的一个。隐居会稽九里山期间,王冕种梅千株,筑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诗人一生爱梅、种梅、咏梅,又擅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存世画作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王冕的诗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了梅花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高洁品质,蕴含着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染人间,岁月流香。

初一赏梅,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

我国各地过年风俗尽管有所不同,但年味都包涵着亲人团聚、祈福求财、欢乐吉祥。如今,年味渗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

篇6:爱在山城散文

爱在山城散文

备受新闻媒体关注的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富兴堡残疾女子易红,近日又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自己和女儿易良权(学名赵蔼琪)今年在三明过了一个最快乐、最难忘、最感动的春节。她要感谢的人很多,想借助本报表达她的谢意。

易红原本是一位健全人,那时她带着女儿从四川到三明做小生意,过着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后来通过热心人的介绍,与三元区一肢体残疾的赵氏男子结了婚,婚后不久,易红不幸中风成了一名残疾人。本来组合的家庭是互补性的,没想到现在两个人都成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瓦解了,易红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离异后的易红一时租不到房子住,她所在的富文社区了解情况后,帮她联系到一套民房暂时居住。去年底,在民政政部门和居委会的`帮助下,易红申请了廉租房,并幸运的拿到了房票,过不了多久,她就可以搬到三元区绿景花园50多平方的新家去住了。

5.12四川大地震后,三明人除了给灾区捐款捐物外,也没忘关心三明居住的四川人。一些单位和个人经常给易红送衣送物,问寒问暖。春节期间,三明市政府、残联、三明稽征处,社区的工作人员到她家慰问,并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三明市疾控中心的肖国勇还给她女儿易良权100元的红包和几套衣服。三明市十二中初一三班的刘老师和黄老师,得知赵蔼琪的情况后,利用休息天,叫赵蔼琪到老师家免费补课……

拿到低保和廉租房的易红,一直非常感谢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她虽然行动不便,但也不想一直待在家里依靠政府和她人帮助,只要身体稍好一点,易红就到街上摆摊,试着去卖一些小饰品来补贴家用。一时找不到摊位,城关崇荣路的君安药店的老板同情她,叫易红把东西摆在她药店的外面的阶梯上卖,三元城管一中队和二中队的工作人员,也同情易红,叫她在潘氏面包店门口卖。每天易红拖着沉重的箱子来回坐车,司机们也认识了她,富兴堡五路一姓代的司机只要看到易红,就将车子停下来,帮忙易红搬东西。有一次下晚班,代师傅推着自行车准备回家,在路上看到易红,他又特意送了她一程。代师傅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和车号,叫易红需要帮忙时尽管找他。在代师傅的代动下,五路公交车的其他好几位师傅也纷纷向易红伸出了援助之手,那些与易红一起摆摊的小商贩们,也经常对易红力所能及的帮助……生活在山城的易红,感受着来自大家的关爱,她倍感温暖和幸福!

篇7:山城花信散文

山城花信散文

刚入三月,山城花事一波接着一波,花事纷繁,挑逗人的眼睛。

于我而言,赏花不必远足。从腊月的蜡梅,正月的红梅、山茶花,及至眼下的海棠、桃花、紫荆花,在小区还有就近的市委、政府都可以观赏到。市委、政府有大面积的花圃,能满足我寻春的愿望。

政府花圃的玉兰花盛开了,状若莲花,高洁芬芳,清新可人,充满禅意,唤起心底的敬畏和热爱。明·睦石《玉兰》诗中赞美玉兰:“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轻轻走过玉兰,再穿过一条静谧的小径,迎面棚架上悬挂着一串串紫色的花朵,犹如一道道紫色的瀑布,壮丽迷人,浓香溢远。前来休闲赏花的市民,有人叫它“槐花”,还有人叫它“葛花”,其实它就叫“紫藤花”。

记得家乡的小河边也开着紫藤花。儿时,我与玩伴常抓住坚硬的藤蔓攀援上去,荡秋千、捉迷藏,尽情玩耍。摘的'紫藤花,母亲拌上鸡蛋一起炒了,抑或蒸食,沥上芝麻油,清香味美,绿色天然。今天想起来仍口舌生津。紫藤花,温馨了童年时光。

花圃幽深处,一片蓝色的鸢尾花映入我的眼帘,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蓝色蝴蝶,生机和谐,自然律动。鸢尾花怎么提前开放了呢?我有些惊奇。转念一想,它们的身影出现在大江南北,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地域差异使然。在我家乡豫东大平原,鸢尾花此时还在春风里沉睡,一直要等到五月份才会醒来。彼时,它才会大放异彩,让人眼前一亮。

据说鸢尾花形如鸢尾而得名,鸢是鹰科的一种鸟,《诗·大雅·旱麓》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鸢尾花三枚花瓣,三瓣萼片。鸢尾的“花瓣”一半向上翘起,一半向下翻卷,花形优美,有着如绢的质感。梵高曾画过一幅《鸢尾花》,画面上的鸢尾花,蓝紫色花瓣丰硕,长叶如剑,花蕊星点。鸢尾花能入梵高的法眼,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报春少不了樱花。玉兰开放的时候,樱花也不甘落后,异军突起,惊艳山城。樱花在山城随处可见,市委大门前一排高大的樱花树,更是一树繁花生暖香。远远地望去,你会以为树冠落了雪。这些樱花树大花盛,香气直透心扉,令人叹为观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樱花、玉兰虽好,总会有谢幕之时。紧跟着海棠花和紫荆花粉墨登场。

宗璞说,“有上场,有退场,人,也是一样。”

市委大院一角,紫荆花盛开了,紫红一片,繁花满树。紫荆花修长的枝条上,密集地挤满了簇簇花儿,一簇数朵,别有风韵,格外迷人,有“满条红”的美称,是故园亲情的代表植物。

我在花下盘桓许久,美丽的紫荆花让人沉迷。路过的一位老太太见了,眯着眼说了一句,“男士也爱花啊?!”说完,慢悠悠走了。或许在老太太心目中,春天的色彩只属于女人吧。花儿妩媚了春天,也妩媚了女人。

篮球场右侧,几十株垂丝海棠正在怒放,柔蔓迎风,垂英袅袅,气势壮观,用“花团锦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往日,竟然没有发现海棠的存在,倒是旁边花圃里的茶花,每每吸引着我的目光,这应该是茶花花期长的缘故吧。

一拨赏海棠花的女士,还没进来就兴奋地喊着“桃花,桃花”,急切举起相机拍照。看来,她们张冠李戴了。一些花长得十分相似,不认真观察是很难分辨的。之前的许多年间,虽说与海棠多次谋面,我也叫不出她的芳名。昨天,一个在杂项方面颇有研究的文友告诉我,那些是“垂丝海棠”。“垂丝海棠”,好听,富有诗意。

小区楼下也有几株海棠,她们身姿娇小,比起市委那边的,只能称作“小家碧玉”了。海棠刚打花苞时,我就开始注意她的一举一动,玫瑰色的花苞,恋在枝条,迟迟不肯开放,大约仍在酝酿花事,羞羞答答的模样,如养在深闺的少女。海棠性格温柔,不像樱花热烈。樱花常常一夜之间,一树粉白,芬芳满天涯。

海棠最终是耐不住寂寞的,不愿意错过明媚的春光。先一朵两朵徐徐开,继尔竞相绽放,积蓄了一季的力量破春而出。那些垂下的粉红色花朵,又似喝了酒的少妇,一笑醉颜酡,娇弱无力,撩拨人心,其姿色、媚态,更胜桃、李,俗眼莫相轻。

唐高宗当年用“海棠春睡”来形容杨贵妃的醉颜。大文豪苏东坡的《海棠》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装。”照的就是海棠。

张爱玲女士曾提过人生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没完。”足见海棠在作家心中的位置。当然,海棠无香亦是缺憾,世事本来就没有圆满。

篇8:读戴望舒之《印象》经典散文

读戴望舒之《印象》经典散文

你是否聆听过,那摇曳在幽幽青谷里的铃音,你是否遥望过,那迷蒙在氤氲水雾中的渔船,你又是否曾微眯着眼,仰头望向那柔和又颓然般的残阳里,还有它莹莹闪在林梢里的微笑?读过戴望舒的《印象》,纵使你没有亲身感受过,你亦能从《印象》中,目睹那轻渺空灵的美景,还能走进诗人构造的审美世界,聆听诗人发自内心的苦笑,感受他的失落、迷茫,还有孤独。

曾有人评戴望舒,其诗“恬淡而隽永,轻灵而睿智”。确实如此,每每读着戴望舒的诗,总会让我无意间闯入他的世界,以一颗审美的心,以一份无形中产生的平静,似捧着一杯香茗,悠然坐在洒满阳光的摇椅上,细细品味他描绘的美景,只觉空灵飘渺,恬淡舒适,又觉有绵绵不绝之韵味,如此睿智而隽永,简直回味无穷。“深谷”、“铃声”、“烟水”、“渔船”、“珍珠”、“古井”、“林梢”、“残阳”,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几乎被我们忽视的景致,竟在戴望舒的笔下,俨然活化了般轻轻地呼吸,是的,它们是有生命,在戴望舒的世界里,生命长存,无论是希望,还是落寞。他喜欢简单的事物、简单的景致,在简单的情景里,来构造他非凡的内心世界,他有一颗带着淡淡忧伤的眸,和着一颗淡淡感伤的心,他用不同的意象,告诉我们他隐藏在诗歌背后的韵味,还有被他埋葬在意象里的,若隐若现的感伤和忧郁。他的诗歌,如同一幅欧洲象征主义的绘画一般,在一组组令人似懂非懂的画像里,抹上浓郁、幽暗、深沉、凄美的色彩,就像他笔下的“深谷”、“铃声”、“烟水”、“渔船”、“古井”、“残阳”,如此轻灵恬淡,却又意味深永。这些意象,是灰暗的,朦胧里透出淡淡的感伤,诗人在希望里失望,在失望中心灰意冷,又再心灰意冷里品味孤独,希望之后,却是换来满身的落寞,带来斜光暗影里洒下的、一地的惆怅......

戴望舒擅于在身处的环境里,捕捉常常被人忽视的美,他喜欢将那种“美”,幻化成一系列动人心弦的古典意象,并通过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将其进行组合和渲染,以此来展现他躲藏在心灵深处的“印象”——那凝结着现代人精神追寻中的孤独、寂寞的.“印象”。《印象》里的一组组意象,唯美、幽峭、轻灵,并充满一种淡淡哀怨,这股淡淡的哀怨,正是诗人发自内心而流露于笔上的惆怅和失望。“深谷”、“铃声”、“烟水”、“渔船”、“珍珠”、“古井”、“林梢”、“残阳”,所有的意象如此清冷,幽远,是诗人的心境么?是的。每一个意象,恍似一根纤纤细指,轻而柔的,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窗,缓而沉的,拨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他将我们带入的审美世界,走进那空渺又如真实存在的意境,聆听着幽微的风铃,在空谷的熏风中发出叮咚脆耳的铃音,遥望着那驶向迷蒙烟水深处的渔船,孤独而迷茫的身影,这些,都象征着诗人对希望背后的迷茫感到阵阵挫败和无力,他的希望,竟是如此渺茫,恍如捕捉不住的风,从指间无情般流走。他的希望,纵使是一颗青色发亮的珍珠,也会像是坠入幽沉的古井一般,褪尽光彩暗淡无光,甚至不见天日吧?希望,由此变成了失望,失落也从此铺天盖地般袭来。曾经的轰轰烈烈和孜孜不倦,那一段终于隐没的奋斗历程,亦如林梢间颓唐斜照的残阳,在空寂的林间发出幽微的余光,诗人浅浅的微笑,终于渐渐隐没唇边,希望已湮灭,微笑又如何?终是无法再展露笑颜,唯有让笑容伴着破灭了的希望,陪他一起藏在心底苦苦挣扎,纵是有笑,亦是苦笑了吧?希望与理想,从寂寞的心中而生,又从寂寞的心中逝去,空洞了的心房,唯有满满的落寞填满,渗着苦涩寂寞的潮水,呜咽着,蓦然拍打到希望的岸上,又悄无声息般,随着身后寂寞的潮汐,往寂寞的方向,寂寞地,徐徐而去。诗人的“哀愁”,和那梗在喉间的“呜咽”,终于随着孤独、寂寞,和忧郁,远远而去了......

戴望舒的《印象》,只有慢慢赏析,静心地细细品味,方能感悟得到它背后的韵味。他所采用的暗示与象征主义的手法,为我们铸就一幅幅美丽空灵的画面,同时,也一层层的掀开了他发自内心的、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哀叹诗人的悲愁,感悟他构造的“印象”,可是,尽管希望逝去,生命依然在继续,纵使青春隐含了诸多无奈和失落,我们都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篇9:孤岛山城,后会无期散文

孤岛山城,后会无期散文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出了门就是起伏的山峦,每当风起时,层层林海涌起了绿色的波涛。屋子周围很静,除了夏夜的虫鸣,偶尔也会有飞鸟从头顶掠过,留下了清脆的鸣动在檐下回响。在后来的岁月里,几经成长与波折,我辗转到了海岛开始新的历程。虽然距离遥远,但我还是会在浪花拍岸的季节,在四下无人的时刻独自坐在长椅上,回想起山城里的日子,浅别往日时光。

身处大山,梦里有座挥之不去的海岛;身处海岛,心里又有一片难以忘却的大山。

海上起了风,山里会下着雨吗?雨点又会不会溅落在窗前的书桌上,浸湿那封未写完的信,墨迹未干,伴着雨水扩散在纸面,却渗透进了提笔的心中。不知是谁又碰倒了桌上的杯子,破碎的海上起了风,山里会下着雨吗?雨点又会不会溅落在窗前的书桌上,浸湿那封未写完的信,墨迹未干,伴着雨水扩散在纸面,却渗透进了提笔的心中。不知是谁又碰倒了桌上的杯子,破碎的情感四下流淌,滴落桌边,却又无处安放。四下流淌,滴落桌边,却又无处安放。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会听同一首曲子,曲子临近尾声,总想起曲终人散,可是从头到尾也只有我一个人,又何散之有呢?

似乎很安详,心如一潭死水,甚至像那种连微风都不能掀起涟漪的宁静湖面。但我知道,看似平静的表面不过是为了掩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句普普通通的道别,仿佛永远也说不出口;山城到海岛的距离,也似乎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走完。我不敢停下脚步,怕跟不上前进的速度,尽管我知道我是被遗弃的那一个,但我也从没有放弃追逐。

我愿化身麋鹿,穿山过水,只愿在荆棘丛中将你追寻;我愿变成海鸥,远渡重洋,只愿在惊涛骇浪里与你相伴;我甚至甘愿化作一株紫蔷薇,守候在路边,只为看见你从这里走过,雨淋日晒,哪怕奉献生命也在所不惜。可是我知道,往昔不再,无论多么坚定的承诺都抵不过早已决定的离去。

我曾无数次在梦里回到故地,回到那片波涛起伏的林海,可等我真正回到熟悉的老屋前,却又迟迟不敢推开那扇曾经被推开过无数次的大门。我害怕着离去,同时又更加恐惧着失去,那些该拥有的从未得到,该抛弃的却早已丧失。

孤岛的海是山城的'雨,山城的冬是孤岛的寒。

漫步在孤岛的海滩,等着潮水退去,捡拾一两片搁浅的贝壳,抖落了层层覆盖的沙子,却抖不掉深埋在心头的回忆,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深深浅浅、清晰可见。每当浪花消散,岩石凹凸不平的表面便会留下一串串晶莹透亮的水珠,美丽却又短暂。风吹浪涌,在短暂的绽放中水珠迸裂,我不知道海风中破灭的是这些无关痛痒的泡沫,还是如泡沫般无关痛痒的事实。不知道下次涨潮的时候,潮水能不能将这些一并冲刷:咸腥的呼吸、苦涩的回忆以及虚幻的愿望……

行走在山城的公园,沿着过去的轨迹,淡然释怀也好,难以忘却也罢,也只是少了些欢声笑语,多了一分独行的孤寂。虽没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但闭上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拂面飞舞的花瓣,凉飕飕的,却又很自在,像是耳畔的喁喁私语。仰起头,灰蒙蒙的天不知又飘落了谁的行走在山城的公园,沿着过去的轨迹,淡然释怀也好,难以忘却也罢,也只是少了些欢声笑语,多了一分独行的孤寂。虽没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但闭上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拂面飞舞的花瓣,凉飕飕的,却又很自在,像是耳畔的喁喁私语。仰起头,灰蒙蒙的天不知又飘落了谁的思念,冷冰冰的打在脸上,从脸颊缓缓流到了唇间,用力一抿,不知为何却是咸的。,冷冰冰的打在脸上,从脸颊缓缓流到了唇间,用力一抿,不知为何却是咸的。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经历着相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楚,在离别与重逢的不断交织中,渐渐的坚强和成长。只是有些故事,一离即逝;而有些情感,纵然远去,也不会随风而逝。就是这样,不断经历着相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楚,在离别与重逢的不断交织中,渐渐的坚强和成长。只是有些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经历着相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楚,在离别与重逢的不断交织中,渐渐的坚强和成长。只是有些故事,一离即逝;而有些情感,纵然远去,也不会随风而逝。,一离即逝;而有些情感,纵然远去,也不会随风而逝。

篇10:山城晨雾优美散文

山城晨雾优美散文

山城通什有三好:好山,好水,好雾。

幽山谧林,绿水飞泉,峰回路转,石奇岩峭,百鸟欢歌,山涧和鸣。依山傍水开辟了的旅游景点、度假山庄,集大自然之精秀,熔黎苗族之风情,别具特色。让无数游人恣情山水,留连忘返,魂牵梦萦。

好雾,却不曾相见。虽数次到山城,不是公务缠身行色匆匆无暇顾及,便是来的不是时候,得闲时无雾。有次耐着性子连等三天,也只看到几丝飘游在半山腰轻纱似的雾霭,于是自叹与好雾无缘,却又念念忘它不得,所以只要踏上山城这片热土,一睹晨雾的念头便油然生出来。

年初出差山城,适逢立春。

晚饭时淅淅沥沥下了场春雨,时断时续的雨阻隔了逛街的.脚步。无所事事便到邻居家串门,闲聊中,一位「老通什」告诉我明朝有好雾,喜得我一宿难眠。半夜里几次爬起推窗外望,外面黑乎乎的一片,赏雾还为时尚早,不免为自己心急而发笑。和衣躺下,不知啥时入睡,一觉醒来,已是五时三刻。赶忙起床开门,哗!一股白白花花的浓雾潮水#之外再入,屋里顿时被浓雾充满。走出阳台一样躲是雾,眼前除了不断涌动的浓雾,十#了。也看不到它物了。高楼、山峰变戏法子##了起来,整个世界都被浓雾所包围,与#券梦里寻你千百回,今天总算如愿了。#债就傢一只久受攀笼之困的鸟儿脱身返###然一样,兴高采烈地走上大街,走向南圣河大桥,一路上与雾嬉玩,随手抓一把希望捏出水来,不时车转身子,看身后的浓雾被撞开又重新聚拢着追过来。我真的有些飘然若仙了。

在南圣河大桥上赏雾,最让人神情律动而奇想突发。冷冷的北风把湿漉漉的浓雾掀起来又摔下去,风涌起伏,形成了壮观的雾海惊涛;而我脚下的桥,就像出没**里的一叶小舟。雾海无边,乡关何处?这时,我才真心体会「雾都茫茫」、「雾锁江心」的意境。偶尔传来一声沉重的马达声,接着便看见桥那边有两个红点在不断扩散着没过来,红点所到之处,浓雾便惧怕似的纷纷向左右躲闪,汽车远去,,桥上已被浓雾包围,一切又重归寂静。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边天际开始泛白、泛红,那浓雾也慢慢地变薄了,变得轻盈而绚丽,变得多情而有灵气,一派云蒸霞蔚景象,观之心旷神怡。

站在桥上,我在想,山城晨雾堪称一绝,然而,拥有山好水好雾好等诸多资源优势的山城的明天,在决策者的精心构建和黎、苗、汉等民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定然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胜景,让世人为之瞩目。

美哉,山城晨雾;壮哉,明天的山城!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