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家的村支书散文,本文共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家的村支书散文
记不得鸡叫了几遍,直到太阳从窗户透进来,他才懒懒地起床,往村口的渡头走去。一路上扛着锄头的老农笑着和他打招呼,他也笑着应了。
文山在村子里当了三年的村支书。刚被分配来的时候也是有些不情愿的,觉得乡下条件太艰苦。可来的时候他忽然觉得也没那么糟。村民的和善好客,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城市里一张张充满紧张和没有生气的脸,和这里完全是两个样。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村头的渡船还没来,他就在村口等了一会儿,点了一支烟,蹲在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旁边的人聊了起来。
聊了一会儿,文山往后看了看。正是春天的时候,后面是错落的瓦房,再远一些,是大片大片的麦田,闪着绿油油的光。他看了一会,站起来,就看见船慢慢地停在渡口。就和旁边的村民道了别,往船上走。不大的一条船,开船的是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敬了船夫一支烟,然后又和船夫聊起来。聊了一会儿,又有些人上船。看着人差不多了,船夫便把船掉了个头,又向前开去。
文山是前两天接到通知的。让他去市里,说要把他调到县城,让他去开个会。他看着后面的小村子,竟有些舍不得。这三年生活比不得城里的好,可是在村子里的.这些日子让他觉得抛掉了许多包袱,没有那么多的虚伪,勾心斗角。他眯着眼,看着头顶的太阳,心里边还想着该怎么办,船就到了。他又坐公交车颠簸了两个小时,那柏油路才出现在眼睛里。他下了车,看着晒得发亮的柏油路,废气的味道让他皱了皱眉头。他随手拦了辆出租车,一路上嘈杂的车声让他觉得烦躁,下了车,付了钱,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匆匆往市政府走。
文山和市政府里的人打着招呼,大部分人都没有理他,有几个对他笑了笑,文山觉得有些泄气。会议室在二楼,文山看着一些人走了上去,都是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文山叹了口气,上了二楼。他觉得像是背了个包袱,压抑的氛围让他有些喘不过气。开会的时候文山觉得每个人都像是一台机器。他看着手里的通知,心里却计较着,他还年轻,不能在村子里呆一辈子,可他觉得在这里累得慌。出去的时候,他觉得阳光晃得眼睛有些疼。他看着来来回回的人,每个人都低着头,匆匆走着,眼神里都是戒备。他觉得累得慌,又看了看手里的通知,心里就有了决定。
他给父母打了个电话,听见那边的声音,心就放了下来。他觉得尔虞我诈的生活不适合他,他喜欢村里的清净。看着渡口的方向,又打了个电话。他把手里的通知随手扔了,觉得像是扔了一块石头,轻松了许多。
在市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天刚亮,他便拦了车回去,到渡口的时候,又碰见昨天的船夫,于是笑着聊起天来,太阳照在河面上的时候,被一层层的波浪打碎。他看着越来越近的村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1
整个童年时代,我最畏惧的一件事是回老家。
一度不明白,为什么已经有了家,还会有一个老家?大人给的解释很简单一一那是爸爸以前的家。妈妈说,当初爸爸转业时最大的心愿是回老家的县城工作,却未能如愿,才转到了和老家同属临沂地区的另外一个县,距离位于沂蒙山腹地的老家沂南县整整一百公里。
老家却还不在沂南县城,在距离县城15公里左右的小村子。年少无知时,我很同情爸爸从小生活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里。
老家有爸爸的其他亲人——他的母亲、兄弟姐妹等。
因此,回老家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时间总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九,因为那天是奶奶的生日。
每年正月初八的早上五点钟,便要早早被妈妈自被窝中拉起来,手忙脚乱地穿衣吃饭。五点半之前是一定要出门的。街上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寒冬的清晨又冷得彻骨。一家人大包小包、深一脚浅一脚地终于赶到车站。车里没有暖气,窗户永远关闭不严,四下漏风。爸爸用大衣裹着我也无济于事,车开起来,依旧冷得发抖。
寒冷却不是最让我畏惧的,最畏惧的是我天生晕车。妈妈说我还在襁褓里时坐车便吐奶,所以乘车对我来说等同于受罪。车子也就刚出县城的样子,早上吃的东西便已全数吐出。后面的路程,吐了喝水,喝完再吐,最后小小的心苦涩无比。我缩成一团,眼泪汪汪,昏沉沉地瘫在爸爸怀里,抱怨着一个词:“老家。”
为什么要有老家?宁愿是没有的。
2
好在离车不远的路边,永远是有人去接站的——三两个男人不知道等了多久,齐齐蹲在路边抽着廉价的烟卷。
永远分不清他们谁是谁,大伯或者叔叔,堂哥还是别的谁。只是任由他们一边和爸妈用家乡话寒暄,一边接了我过去,用脏乎乎的棉大衣包了抱在怀里,东西放在唯一的一辆自行车上。一行人步行半个小时,才到那个寒冬里更显孤寂、荒凉的村落。
那个村子叫张家屯。奶奶的家在村子中间的位置,是多年前的土坯房,低矮阴暗。房子没有窗,黑漆漆的木头房门,若关上,即使白天,屋子里也伸手不见五指,所以家家户户都有那种麦秸扎成的半门,虚掩着,实在挡不住任何风寒。
为取暖,奶奶会在屋里用木头烧火——也只在我们回去的时候才从早到晚地燃着。每一张面孔都是相似的,灰扑扑的,布满皱纹,好像经年都不洗脸的样子。男人女人的衣着,除了黑色便是藏蓝色和灰色,只有小女孩是俗气的大红大绿,长头发结成麻花辫子,浑身散发着长久没有清洗的油腻味道。
饭桌上倒是丰盛,奶奶会把过年的鸡鱼肉蛋一直留待我们回去,再倾数端出享用。好在冬天存放食物不易变质,但颜色也失了新鲜,看着并没有食欲。
老家的风俗,整个正月是不做主食的,于是年前,家家户户都烙下整整一大陶瓷缸的煎饼,吃完整个正月。
这就是老家。寒冷和贫穷,成了老家留给我的刻骨的'记忆。
3
回老家,每次也只住两个晚上,给奶奶过完生日后的初十早上即回。一是爸妈要赶回去上班,另外住宿实在不方便,几乎每一户都没有多余的被褥,一家人晚上要挤在同一张床上。
但我最怕的也不是这种拥挤,而是跳蚤。每次回老家,我无一例外被跳蚤“亲吻”得浑身是暗红色的包包,即使抹上药膏,也总要十几天才能慢慢止住痛痒消下去。
走时也是大包小包,大娘婶婶们做的煎饼,堂嫂堂姐们绣的鞋垫,大伯叔叔们种的花生、红薯,还有奶奶晒的红薯干、干豆角和煮好的鸡蛋。
路上,爸爸会叮嘱去送我们的堂哥、叔叔、伯伯照顾奶奶,然后塞给他们一些钱。
钱不是太多,爸妈那时抚养我们兄妹三个,经济本不宽裕。
整个童年,老家对我来说,是畏惧,是排斥,是抱怨和微微的恨意。
4
时光就这样在回老家的仪式中一年一年过去,但对老家,我始终不热爱。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伯伯叔叔们总有数不清的事情打来电话,修房、买拖拉机、孩子嫁娶……长年累月拿走爸妈收入的一部分,所以,因为有一个老家,一个少女的成长便少了心仪的单车,少了想要的随身听,少了新衣、新鞋和零花钱……
那样一个老家,我拿什么来爱她呢?
奶奶是我上大二那年去世的,也是冬天,我已放了寒假。得到消息,一家人赶回去给奶奶送别。
83岁也属高龄,爸爸没有表现得太过悲伤,只是在最后守着奶奶的那个晚上,一直沉默着,一会儿帮奶奶整理一下衣服,一会儿看一看奶奶手中握着的“元宝”是否安好……更多的时间,则静静地注视奶奶苍老却平静的面容。
我默默地看着爸爸,想了一个问题:爷爷早已辞世,如今奶奶也不在了,老家可还是老家?可还有曾经的牵绊和挂念?
那年春节,我们在老家度过。我以为,那该是我们最后一次在老家居住和停留了。
5
果然,自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回老家居住过。大学毕业后,我在郑州一家杂志社安顿下来。每次回家,都只有少少的几天陪伴已经年迈的父母。
听妈说,老家也富了,堂哥他们收入都错,再也没有人跟爸妈伸手,反倒是我每次回去,车子的后备厢里总是被塞得满满的,鸡鱼肉蛋、花生油、新鲜蔬菜……爸 说,那可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当然,再也没有你最怕的跳 蚤了。”爸又说,“新农村干净卫生,街道整齐。”
我听了,笑,却无语。富起来的老家对我来说已经全然陌生了,也想不出日后还会有怎样的交集。
6
那年春天,爸爸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癌症晚期。
入院两个月后,爸爸的人生进入倒计时,消瘦虚弱到已近乎无力言语,断断续续开始昏迷。
那天午后,他却忽然清醒了,嘴唇嚅动,似乎想说什么。握住他的手,我贴近他,听到他喃喃地说:“回老家。”
“什么?”其实我听清楚了。这样问,是因为我不解。
他看着我,慢慢地说:“带我回老家吧,我想和你爷爷奶奶在一起。”
说完,他的眼神忽然温柔起来,那样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一个孩子对母亲和家的向往。
终于听懂,我用力点头:“爸,咱们回老家。”
当天下午,我们带着爸爸离开医院,回到我许久不见的老家。回去二十分钟后,在奶奶曾经居住的屋子里,爸爸轻轻闭上了双眼。
那一刻,他的面容格外安详平静,踏实满足。旁边,一直沉默的大伯用粗糙的手轻轻抚摩了一遍爸爸平静的面容,轻轻地说:“不怕了,回家了。”
六个字,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那天晚上,像他最后一次守候奶奶那样,我们守着他,一遍遍为他整理衣衫,轻握他的手指,抚摩他的脸庞。无端想起好多年前问他,为什么不把奶奶接到我们家,那样,就不用每年来回折腾了。记得当时,爸爸沉吟良久:“奶奶年纪大了,离不开老家了,因为她怕死在外面,灵魂回不了故乡。”
那一刻,爸爸的这句话倏然在我的记忆中跳跃出来,令我的灵魂战栗不已。
7
竟是在爸爸离去后,我开始频繁回老家,爸的五七、百天、周年……还有清明节、中元节、春节一一按照老家的风俗,爸爸葬在老家,作为子女,我们要回老家请回爸爸的灵位,一起过三个年。三年后,爸爸的灵位才可入族谱。
老家,终于成为我不断自愿回归的地方。
一如爸妈所说,老家早已变了样子,变得富裕整洁。但这已不是我在意的,我在意的是爸爸的安身之处。在爷爷奶奶的坟墓旁边,春有垂柳秋有菊,两棵松柏是大伯亲手种下的,四季青翠。‘坟土永远被归拢得细致整齐,每一个节日里,墓碑前干净的供台上都有好酒好菜,有人在那里陪他聊家长里短。堂哥家十岁小儿,称呼爸爸“四爷爷”,常常摘了自家大棚的新鲜蔬果送过去,这样说:“四爷爷,你吃啊,咱家的。要么,你想吃什么自己摘。”
那天真孩童,记得那个外地的四爷爷给他买过玩具枪、新衣服。
孩童亦是有情的。我终于熟悉了他们每一个人的面容,就如熟悉我真正的家人。
那天,生性寡言内敛的堂哥在喝了一点酒后,借着微微的酒意对我说:“叔在家里,妹妹,你在外面放心。”
是的,爸爸回到老家,我放心。我已经知道了,老家还有一个名字,叫故乡。她永远等在那里,等待她所有离家的孩子灵魂最后的回归。
村支书的笔记本散文
“问你个事,老书记,我符合贫困户的条件不?”大清早七点半左右,老书记第一个来到村办公室,从口袋里娴熟地摸出了钥匙,拧开了链条锁,抬起前脚正准备进门,順喜扯着嗓门老远跟来这样问着。老书记迈出去的前脚又撤回来,转过身,双腿站立,两只胳膊垂下来,身子向前探了探,眯着小眼睛仔细瞅了半圈,唾沫星四溅开来,说道:“我知道你家里困难,你看你腿脚又不好,重体力活又干不了,你这情况特殊,我跟包村干部商量过,准备今天去你家登记信息,你看你怎么跑来了?我把你这情况清清楚楚都记在我这笔记本里面了。”说话间,村支书从腋窝抽出一个本子,拿在手里晃了晃。本子皮是黄色的,封皮写着作业本三个字。老书记说的笔记本,是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他外出开个会,碰到村里人反应问题,只要是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会记在这个本子里。因此,这个笔记本和他形影不离。
老书记推开办公室的门,倒了一盆水,手伸进水盆,向外撩着水,一会功夫,地面全洒得湿漉漉的。他拿起抹布,蘸湿了拧干,由外向里,把门、桌子、椅子擦了个遍,等地面稍干些,拿起笤帚,把犄角旮旯的尘土沙粒扫得干干净净。这当口,包村干部火急火燎地来了,他们告诉老书记,赶快把两委会的干部叫来,乡政府有重要的事情安排。人都到齐了,老书记从裤兜拽出笔记本,放在桌子上,两面满是褶子的笔记本用手上下压了压、抚平了,食指沾了点唾沫,翻到了一张空白页。包村干部小刘说:“老书记,乡政府不是给你们村干部发笔记本了,那封皮有多精致,你还这么省干嘛?”他本来麦粒大的眼睛笑得更看不见眼仁了,说了句:“你不知道,这种本子我用了三十年了,用着美。”但是我们不解的是,其他村干部都在用新的笔记本,他为什么还用这么旧的呢?
会议传达了每个村民小组的.贫困人口家境现状,还拍了几张照片,给乡政府上报。临出发前,老书记从兜里捏出两百元,送到会计手里,叮嘱着:“你快去街道超市买些水果、副食品,咱们去村民家里不能空手啊!顺便代表村上慰问一下这些贫困家庭。”包村干部小李很惊诧:“老书记,你行啊!自己的笔记本旧成那样舍不得换,却舍得自己掏腰包慰问困难户?”老书记摆了摆手,摇了摇头,道:“小李,你这就不懂了,在农村工作你要记住,自己的事情永远要简单处理,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你要是不把村民放在眼里,村民认你是个弄啥的!”听完这席话,小李点了点头,努着嘴夸赞:“还是老书记经验老道啊!”
有一次,小李和几个乡干部去老书记家里串门,坐在沙发上,小李发现他家沙发边堆着厚厚的一沓作业本,足足有三十多公分高,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些作业本,还以为他是教师。听老书记九十多岁的母亲讲,老书记之所以把这三十多年的工作笔记本放在手头,是为了查找方便。翻开几十年前的本子,字的颜色还是蓝色,只是纸张摸上去已经软绵软绵的了,但纸张并没有返潮。我们仿佛能清晰地看到老书记三十多年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头向左歪着,左手按着本子,右手一笔一画的写着一个一个豆腐块般的字,嘴还不停地小声嘟囔着,写完一页,食指沾点唾沫,翻到下一页,继续呲呲地写着。
三十多年前,老书记就喜欢练字,村里能见到的纸张有限,他在树叶上蘸着墨汁写字,天长日久,横撇竖捺练得是有棱有角。这些年村里婚丧嫁娶,都离不了他的笔墨。后来,他当了村里的会计,能见到纸了,桌子上多了一个牛皮纸锥起来的本子,专门用来做账,老书记在上面记一记村里谁都上缴公粮了,谁又缴纳了多少。这个牛皮纸本子,几年间始终陪着老书记,办公的时候放在手头边,睡觉的时候用枕头角压着,生怕一觉醒来不见了似的。再后来,子女上了学,每每用完的作业本,老书记都要把它们收集成厚厚的一沓,用纳鞋的锥子扎几个眼,用麻绳穿过眼,打紧绳结防止纸张散了。就这样,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儿女大学毕业。因为他们毕业了,没有作业本了,老书记只能自己去文具店买,作业本正面记录村级事务,等正面写完了,用反面记下报纸上摘抄的大政方针政策。
不管在哪,只要能看到一个人随身带着笔记本,本子封皮有作业本三个字,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老书记。有时,我们也问自己:这是节俭还是坚守?这是榜样还是力量?小小的笔记本给了我们没有尽头的思考。
老家印象散文
那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绿油油的麦田、清澈的河流、阵阵的蛙声、高低不平的土路,亲人的陪伴,热情的家乡人……所有的一切,无不在勾勒出老家的独特的美!
——题记
每逢清明节将至,根据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了寄托我们对逝去亲人的相思,我们都会给那些逝去的亲人们送去纸钱,以示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像往年一样,爸爸、妈妈、叔叔和婶婶,都会一同前去给爷爷、奶奶送去纸钱。而今年却稍有些变化,因为他们一行中多了一个我。由于常年在外上学、工作后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看爷爷奶奶。已是几年未回的老家,今天不知将以什么样的面貌,来迎接我这个久别的人?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老家之旅。
一大早,太阳公公就已用它那暖洋洋的温暖,拥抱着我们每个熟睡的人儿。按捺不住那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我便喊爸爸、妈妈起床了。然后和妈妈一起准备早餐,吃过早饭后,我们开始准备回老家要带的东西,妈妈忙着做大肉,爸爸忙着去街上买烧鸡,我忙着为爷爷奶奶准备一些水果,虽然这些东西他们不可能真的能吃,但是,这也是我们对爷爷、奶奶的一份孝心。所有的东西都备齐后,我们便开始向老家出发了,今天,路边的花儿开得如此的艳丽,鸟儿们在前面欢快地带我们驶向老家的路,一切的场面都是如此的美好!
终于到达老家了,叔叔、婶婶已等了多会。我们便一起出去看爷爷、奶奶了。通往爷爷奶奶的“家”有两条路:一条是宽阔的水泥大路,一条是崎岖不平的土路;经过一番讨论后,爸爸说:“土路稍近一些,另外,那条土路已经几年未走了,让我们一起走上一走,再去回味回味那年的味道吧!”于是,我们一行人就一同走向那条熟悉而亲切的老路。本来就提到能回老家高兴不已的我,此刻听到爸爸说,要走那条留下那么多美好童年回忆的老路,内心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这条老路,如今再走起来,显得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些美好的童年片段,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春天里,和妈妈一起在花丛中追赶蝴蝶;夏日里,在河边,追着哥哥一起欢快地去河里抓鱼,结果弄了个“狗啃泥”的景象;秋收时,爷爷、奶奶在田地里耕作,而调皮的我,在后面蹦蹦跳跳地在田地里抓蛐蛐;冬日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美美地欣赏河边的芦苇雪景……
此刻,再次走在这条路上,虽已没有了童年的味道,那些美好的曾经,也就只能化为美好的时光回忆。如今,哥哥已经远在上海,爷爷奶奶已去了“天堂”,小伙伴们也都已各奔东西了……但是这些年过去了,这里的自然之美并没有褪去:田地里还是绿葱葱的,一望无际的田地里的麦苗,在竞相地伸展着属于他们的“婀娜多姿”;河边的水虽褪去了不少,但是,还是那样的清澈,成群的青蛙在河里欢唱着,你一跳,我一跳,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河岸旁开着各色的花,一朵、两朵……五颜六色的,伴着各种野草,为这个美丽的春天增添了不少的美感;抬头望去,那参差不齐的野树(不是人们刻意去种的,自然长出来的树)也已慢慢抽出新芽,它们也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拥抱春姑娘了;仰望天空,那蓝蓝的天空,在白白的云朵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靓丽”,像是被打扮出嫁的姑娘般那样闪亮!我们一行置身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中,让人无不感到的,是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此刻,真的想说:“老家真美!”
这条路上,虽然自然的美观并没有退去,但是已经很少有人行走了,一路上,并没有见到熟悉的路人,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安静,也许正是这种自然的安静,才编织出了这条老路的独特美!
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老家村头,安静的场面,突然被对迎面而来的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打断,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大林(爸爸的乳名)你们回来了,可是有一段时间没回来了,给你爹娘送完纸钱,今天回来可就别走了,一会去我家吃饭去!”我抬头望去,原来是儿时在老家居住时,我们的邻居朱爷爷。看到朱爷爷,我赶忙向他问好,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还记得儿时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我可是经常去他家蹭饭的,呵呵……那场景犹如发生在昨天一样,虽然我长大了,朱爷爷变老了,但是他带给我的爱永远存在。爸爸回应朱爷爷的话说:“大爷,不用啦,我们去地里看看我爹娘,就回去了,这儿离我们现在的家又不是很远,等有时间了,再回来陪您说话!”老人这下脸上似乎有些失望了,然后笑着说:“咋,还嫌弃我们农村人,以前就能在我家吃饭,现在就不行了?”呵呵,妈妈笑着回答道:“真不用了,大爷,谢谢您,你之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都一直记着呢,以前都老麻烦您,另外,下午珍珍还要赶着回学校上课,所以就不再麻烦您了!”朱爷爷听到这些话,笑着回答说:“好吧,那以后有时间了,要常回老家看看。”朱爷爷这些淳朴的话,让我又一次感到了浓浓的爱意、浓浓的家乡情。
穿过村庄,来到一片田地里,我们便到了爷爷奶奶的”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和我,给爷爷、奶奶送完纸钱,妈妈说:“爹、娘,你们活着的时候,都不舍得花钱,那是生活不好;现在生活都好了,给你送的钱,你们该花就花,东西想吃就吃。我们现在每家发展得都还不错,你们尽管放心……”虽然这些只是简单的话语,但是,这应该是给爷爷、奶奶捎去的让他们安慰的话语。我默默地祈祷着:“愿爷爷、奶奶在天堂安好!”
向爷爷、奶奶告别后,我们走在返程的路中,此时的我们,又置身于这自然美景之中,为了记录老家中的美好画面,我提议要去采集一些这些美的瞬间。爸爸应允后,我欢呼雀跃着,去寻找老家的春之美,去寻找童年的影子:去河边、去树边、去田地里,时而蹲下身子,时而踮起脚跟,慢慢地去记忆这大自然赐予老家的美!
这一天,因为有了爸爸、妈妈、叔叔、婶婶,朱爷爷,有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有了阵阵的蛙声,有了那宽广的田园,有了浓浓的孝心、爱心,让我感受到了老家的独特美,那些童年的美好片段,将会永存我心!老家,我爱你!
老家-随笔散文
老家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朝日初升,几缕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田野里,几位农民,扬起犁锄,和着晨风鸟鸣,在地里编织着他们秋天的梦。
我爱这一方土地,尽管它没有巍然耸立的高楼,尽管它没有花香四溢的花海,尽管它没有充满欢声笑语的游乐场,但它有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它有着我幸福的.时光,它有着我和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它更有着我最在乎的人——我的亲人.
或许它早已破旧,或许它和大城市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
或许它如今已人事全非,或许……
即使这样我依然爱它,依然想念它,依然想回到它的怀中,只因它是养育我的地方,只因那里都是我最在乎的人.大城市繁华昌盛又如何,人人向往又如何,在我心中,始终比不上它——我的家乡.
小时候,由于爸爸工作忙,妈妈在武汉读书,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学语,走路,这片土地承载着我的太多的记忆,装饰了许多童年的梦想。
欢乐,天真,或许是爷爷奶奶的溺爱,在这里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我喜欢拿着木棍,到处追着奶奶家的小花猫打,就是摔上一跤,也顾不上痛,拍拍身上的土灰,继续大叫狂追;我喜欢用细条“斩削”奶奶养的花花草草,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
岁月如歌,我已不是懵懂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也在变老,但我依然爱它.
我爱已渐渐衰老的家,更爱那里的人们,父母已渐渐老去,家,需要我们来撑起,让我们一起来为了让家延续下去而奋斗吧,青年们!
回忆老家散文
离开老家有十几年了,虽然不是距离很远,但是父母都随我们生活,回去就很少了。今年清明节前夕,弟弟从外地赶回来扫墓祭祖,我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回去的理由。
随家人携带供品、香烛等祀品踏上了回乡的路。进入乡镇,映入眼帘的是,繁华的街道,高高的楼房,周边一栋栋现代化建筑精巧的民宅半遮半掩地映在山角树林间,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乡镇的变化真的好大啊!宽敞水泥路,已经不是记忆中坑坑洼洼的土马路了。
乡镇是越来越好,而我老家比较偏僻,却愈加荒芜,下车后还要步行几里乡间小路。当我走在那条熟悉的羊肠小道上时,那种好久不曾感受过的又软又滑脚踏实地感,让我百感交集。
一阵清风拂过,篱笆内的菜点着头,悠悠荡起绿波。有的`菜开了花,金黄金黄的,黄绿相间,错综交织,镶嵌在这绿色的田野上,菜花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在乡间来回荡漾,招来无数蝴蝶和蜜蜂。沿路时不时有一位位面容依稀记得却全然不知怎么称呼的大叔大婶热情地和妈妈打着招呼。
“不是说昨天就回来吗?”
“这是老大还是老幺?”
“老大啊?长胖了点,都认不出来了!小时候可瘦了,光生病!还记得你爸爸经常带你去看医生呢!这女子小时候不爱说话,可文静了!”我讪讪而笑,儿时充满乡土气息的称呼被时间和城市异化的书面称谓在此时竟然都呼不出口了。
乡亲们的絮叨唤醒了我记忆深处一个又一个儿时的记忆,心灵深处的弦被这些记忆牵扯得莫名的痛疼。童年,就象一个美好的梦,醒来时才知道永远都回不去了!
回到家,已是中午,院子里半个人高的杂草葱翠茂盛,朱红的大木门干燥斑驳,显得越发陈旧。屋前屋后都长满青苔,那一扇镶嵌在古老土砌成墙上的窗户,窗纸早已荡然无存,八仙桌上布满了厚厚的灰尘,静静地睡在角落里。
我站在阳台驻足眺望,阳光还是一样温暖,山风还是一样柔情,小溪水还是一样轻盈,只是物事人非,村庄的一切都不如从前了。
吃过午饭,妈妈建议出去走走。我也顺了她的意,毕竟这么久没回老家了,我们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来到儿时的欢乐故地。这里已经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儿时羡慕的小洋楼如今也只剩下断壁残垣;曾经去偷摘的果树只留下几根残桩;人丁兴旺的土墙瓦房处处衰败萧条,院坝里杂草从生,房门紧闭,土墙被风雨侵蚀得东掉一块西掉一块,看样子已经多年没有住人了。在坟地,我看见一座座或新或旧的坟墓,想到里面埋葬曾经抱过我、唤过我乳名、给我塞过烤红薯、讲过鬼故事的老人,我有些茫然,音容依旧,人成黄土,人活着为了什么!
曾经200多户人的村子,如今居然不到30人,而且全是耄耋老人。记得当年,每到傍晚,家家炊烟四起,鸡鸣犬吠声,孩子嬉闹声,母亲唤儿回家声,男人们田地收工聚到一起的招呼声、寒喧声、讨论农药喷洒、收成如何的声音……多么温馨和谐啊!而现在,孩子们长大了,再也不愿呆在这偏僻的山村,都走出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了;父母老了,有的随孩子离开了乡村,有的却依然厮守着老家,在一天天衰老中等待儿孙回来,过几天短暂热闹和享几天亲情团聚的快乐。这也许是他们唯一的坚守了。
妈妈去串门找人聊天了,我却真的不愿去“串门”。我不忍看到老人们被劳动压驼的背和被孤独包围的空洞眼神,不忍看到他们因我的到来而显出的那种惊喜留恋的样子,更不愿让他们因看到我而唤起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以及对自己儿孙的思念。
乡村的夜好像来得早些,春季六点多就夜色朦胧了。到了七点,天已大黑。我和妈妈在床上坐到九点过后才睡。妈妈十分感慨,说还是回来住一段时间,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再说老家空气好,清静,人老了很适合,只是没有啥人说话。我无言,一种寂寞笼罩了我和妈妈,也笼罩了整个乡村。我不敢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个山村会变成什么样,乡亲们会怎么样……只是觉得,很多在我生命中最重要最珍爱的东西都在渐渐离我远去,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力挽留;而他们也在眼睁睁地看着我,却无法停留,越来越远,直到永远消失……
我们这一代,还有个永远的老家,还有守候在老家的永远的亲情,在累了哭了的时候,回老家想老家就是慰藉心灵创伤的良药。而我们的孩子呢,在享受着父辈几经奋斗脱离乡村到城市带来的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在一次次平房换楼房、小房换大房辗转搬迁中失去心灵的老家……
老家来客散文
前几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远客,是山西老家舅舅的孙女小艳。十几年不见,她已经是个二十出头的大姑娘了。我当知青时,在老家待了好几年,每次去和回来,都是舅舅接我、送我,给我买票,遇到什么自己办不了的事情,就往舅舅家跑。那段岁月,什么时候也忘不了。
小艳说,她在城里打工已经好几年了,但是看起来,还是透着几分农村姑娘的羞涩和纯朴,话很少,几乎是问一句说一句。她说是陪一个一起打工的女伴,到成都来看病的,女伴有个亲戚,安排她们到一家医院看了病,已经住进去了。说了这些情况,小艳忽然开口要帮她的同伴借钱,我们觉得很奇怪,既然是来看病,还不准备钱吗?而且,按小艳的说法,她们才来了一天,就把钱花光了吗?更何况,那个女孩子不是还有亲戚在这里吗?小艳支支吾吾了半天,又说是她自己要借,想给她的爷爷奶奶买点东西。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给了她一些钱,对她说,不要她还了。
第一次见面后,好几天小艳都没来,想到她们两个农村姑娘,人生地不熟的.,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就到她说的那个医院去找她。结果很奇怪,在住院部找了个遍,都没有一个山西来的病人,又到门诊部、急诊室、手术室去查了,也都说这段时间没有这么个病人。
正在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小艳自己来了。说起我们去找她们的事,她说因为嫌贵,她们没住在医院里,在医院旁边找了个小房子住。还有,她来是为了告诉我们,她的同伴的亲戚,把同伴接回家里去住了,她自己准备当天晚上就走,要赶回去上班,现在找个工作也不容易。听她这么一说,我们也不好强留她,就为她的走忙了起来。
我去给她买了车票,考虑到她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又给她买了路上吃的东西,还收拾了一包衣服,让她带回家去。火车开车的时间,是晚上差两分钟12点,我们留小艳吃了晚饭,说好到10以后,再送她去火车站。可是才8点钟,她就坚持要走,而且一定不要我们送她。好说歹说,到了9点,我把她送上了去火车站的公交车。在路上,她还乖巧地对我说,她回去以后,就把我给她买火车票的钱寄来。我说,不用了,你那么远来一趟,我给你买―张火车票,还不应该吗?我问她身上还有没有钱,她说没有,我又把口袋里的钱,都掏出来给了她。
第二天晚上,估计小艳快到家了,我们给老家通了个电话。那头一听,很意外:“她在你们那儿?”……我们这才知道,几年前,城里的亲戚,给小艳找过好几次工作,她都是干了几天,就不想干了,后来,就在外头打着亲戚的旗号到处借钱,借了从来就不还,再后来,就不见人了。到现在,她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过家了,也不知道靠什么生活。去年冬天,有人看到她挺着个大肚子,是和什么人有的孩子,孩子生下来以后,又是怎么办的,都不得而知,家里人为她的事,气得没有办法……
放下电话,我突然想到,要给成都的亲友,都打电话说说这事,没想到,有个亲戚说,我们知道她,今天上午还来了一趟,说是想借点钱……这么说来,小艳根本就没有上火车!怪不得她前一天晚上,那么早就要去火车站,她是想早点去退票!
我有点发懵,平时看到报纸上、电视上那些上当受骗的故事,总觉得那些人,怎么会那么缺乏警惕性。结果没想到,自己这么轻而易举地就被个小骗子给骗了。其实回过头来想,从一开始,小艳的言行,就有很多疑点,但都被我们满怀的亲情和轻信给淡化了,抵消了。再说,如果是一个从来就没有见过的人,也许我还会有几分戒备心,可是,面对一个见过面的人,又觉得她不过是个孩子,怎么会怀疑她呢?更可笑的是,我们还担心她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不厌其烦地对她谆谆教导,叫她在成都的时候,晚上不要出门,小心遇上坏人,一个人坐车更要注意,不要一不小心,被人贩子给拐跑了……不知道她当时听我们说这些话时会怎么想。
小小的受骗上当,损失了一点钱财,浪费了感情,但也吸取了不少教训。然而,毕竟是自己家亲友的孩子,就走上了这么条路,再发展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舅舅家就这么一个孙女,也许是小时候太娇惯了,结果成了这个样子,他老人家不知道伤心成什么样子了。想到这一点,心里很难过。
不知道这些天,小艳还在成都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游荡。我老在想,如果我早点和老家通电话,了解了小艳的情况,是不是可以规劝她一下呢?
乡下老家散文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许多事,早已忘怀,许多情,落满尘埃;在童年的记忆里,乡下老家才是最美的地方。无论你走向那里,乡下老家就是风筝的长线,不管你飞得多远,都离不开乡下老家的怀抱。
我的家乡在鲁北平原,那绿荫满地碧波荡漾的乡村小径,那炊烟袅袅夕阳如画的家乡暮色,无时不在我的脑海萦绕。乡下老家,每每想到它心里总是美滋滋的甜丝丝的。瓜果飘香的时候,田野里弥漫着一种浓烈的草香味。青蛙歌唱的浪潮覆盖田野,萤火虫闪亮的弧线划过夜空。捉虫,掏鸟窝,挖野菜,放风筝——无数的故事在田野上播撒。
每逢过节,佬贵就会在榕树上挂上很多很多的彩灯,今年的春节还挂上了灯笼。弄得很好看,尤其是晚上,只可惜,美丽的东西总是不长久的。没过几天,风一吹,雨一下,麻烦就来了。那些彩灯的电线被吹下来,垂到地面上。那是很危险的.。乡下老家,满身浸润着黄河的灵气,坦荡这生存的本态。
这是一个独特于大山中的生命群体——唐宋元明钟灵清秀,寻常巷陌卧虎藏龙,城垣古道人文蔚起。于是,便有了十里花雨的润泽光艳,便有了二月的踏青,四月的祭祖,冬月的嫁娶——还有,当他们点起了大年三十的烟花,吃过二月二的炒豆,聚会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喝完了腊八粥,就会把自己完全放逐于本体之外,去寻找更为贴合自身价值的人生印迹。
乡下老家,充盈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的老家。
于是我登上了大禹风雨吹打的点将台,听着老街上飘来的夜曲,看着匆忙而不失雅俗的人群,踏着弯曲漫长的石板路,就会品味她迥然不同文化色彩所赋予的古雅神韵。那不留任何痕迹的雕饰更能让人体味的一种情怀,温馨而拙朴。而当我看见老家人在月光下说古,抑或在河畔散步,吃着取之不尽的果实时,又着实为他们自由而超脱的生活感到慰藉和释怀。
品味老家,就是品味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
乡下老家,古老又神奇的老家,在鸟的飞翔中,坦荡这一种精神的浪迹,泽披着一脉潜在的理性之光。在历史的河床里,沉淀着几许凝重和俊秀,开阔着几许胸襟的力量!
乡下老家,乡下老家!也许老家那清澈的水和蔚蓝的天空,只能永远回旋在我的梦里,但无论以后我还要漂泊多远多久,静下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拔节或开花的声音。也许梦醒后,我不知故园在哪一滴雨水里闪耀,在哪一个春天里微笑,但是乡下老家啊,你永远是摇曳于我心一隅的最美的风景!
老家记忆散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临近,母亲便有些坐不住了,因为四年没有回家为姥姥姥爷扫墓,在母亲心中便觉有些不孝;但是母亲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今年的腿痛尤甚往年,车马劳顿怕母亲吃不消。经过我们兄妹三人和父亲轮番游说,终于成功,由我们兄妹代替母亲回家扫墓。
诸事妥当,定在周日出发。但是气象预报说明日雨夹雪,心中便很惴惴,料想明日之程风雨相阻,一路上要吃些苦头了。凌晨五点出发,却发现风平浪静,原先阴沉的天气竟也渐渐散开,透出一抹阳光,不禁唏嘘,敢莫是姥姥姥爷一生良善,地下有知,也在保佑我们少受些苦头。
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知不觉就到了,来接站的是四大爷家的义哥和老舅家的表姐。多年不见,岁月的痕迹越发明显。一路上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四大爷家。(注:四大爷已作古多年,前文有《那一丛灿烂的的桃花》略记)四娘久病在床,近二年愈发糊涂,只记得记忆深处的那些事,而眼前如何告诉也是不知!看着四娘,不由得又想起了四大爷。
闲聊了一会,外面义哥已经准备好了车,先办正事吧,先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注:父母是一个村的。爷爷在父亲十岁时就去世了,奶奶据说是我三岁时没的,所以爷爷奶奶只是血缘上的亲人,根本没有丝毫印象,更谈不上感情。)一会来到坟地,农村的坟地其实就是自家庄稼地里腾出一块。先拜祭爷爷奶奶,化纸,行礼。然后拜祭四大爷。四大爷作古很多年了,但是不知怎的,看到四大爷的'坟仍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心里酸酸的。坟地后那片桃林,纵横交错,桃枝上已经孕有若干花苞。俯下身子,点燃烧纸,一张两张,心中默语:愿四大爷天国有知,保佑四娘,保佑一家平安。愿四大爷天国安详!
回来的时候,老舅和表哥已经在等我们了,下一个行程是给姥姥姥爷上坟。由于表姐经常照看打理,坟上倒没有衰败的气息。一行人带了好几斤烧纸,表姐开玩笑说,“你姥爷得病后爱钱如命,就给他多寄点,花不了存银行里!”我的脸上虽然笑着,但是明明有种咸咸的东西流出来。对着姥姥姥爷,郑重的磕了头!心中叨咕,愿姥姥姥爷保佑父母健康长寿。
回来的路上,我提议到老宅看看。推开院门,满目荒凉。记忆中的那株枣树已荡然无存,院中凌乱地堆放着许多闲置物品,墙体已经开裂,似乎随时有可能坍塌下来。由于许久没有人住,这座老宅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体力严重透支!哎!再也见不到那株枣树了!它曾经那么茂盛,那么蓬勃,硕果累累。每当我们放暑假的时候,姥姥姥爷还有四大爷就会写信或者托人带口信叫我们回来。姥姥会在第一时间用竹竿使劲的打枣,恨不得一竿下去全打下来!若干年后,姥姥得病过世,枣树也跟着死去了!人们说,是姥姥和枣树有感情带走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开春后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了!但只是活了三年,姥爷过世后,它就再也没活过来!
印象中的老宅,或者说心灵深处的记忆,应该是一对慈祥善良的老人和一群嬉戏打闹的孩子,在夏夜的枣树下,躺在藤椅里,看天上的星星,听姥姥讲久远的故事。
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暗有些后悔。为什么要看这些?独自转到僻静处,抹去了正在外溢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