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俯仰之间的经典散文

俯仰之间的经典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俯仰之间的经典散文,本文共11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俯仰之间散文

俯仰之间散文

从“两棵奇树”到“俯仰之间”

但看现在人的网络简介,资深媒体人,资深律师,资深会计师,资深……几乎很少有资不深的例外出现,面对种种张扬,难免自惭形秽,羞于自我简介 ,好不容易想出来一个资深的长处——资深主妇,职业——相夫教子,业余爱好——文学。

只因为业余,所以很少知道作家与出版社的关系,作协与文联的关系和职能区别,也毫不关心这方面的报道,无意中看了湖北作协主席方方关于要取消作协和文联的言论,觉得也挺在理。

曾经看到一位老师光荣加入了中国作协,遂予以真诚的祝贺,对方或许是自谦,并不认为有什么值得可喜可贺的,我还傻乎乎地表示:“我连县作协的会员都还不是呢。”我当时其实并不知道我们县还根本没有作协,还是12月,在网友动态里瞅见邻县蒲城县作协成立了,我才知道一个比我还要悲哀的事实——竟然连县作协也没有。这让文字始祖仓颉该有多伤心啊?还好意思说仓颉故里吗?

就是这个时候,我才得知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得主有两位是渭南地区的,其中一位就是散文集《俯仰之间》的作者,渭南市作协主席李康美。我这才注意了一下冰心散文奖是与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齐名的大奖,于是就有些好奇,这个获了大奖的《俯仰之间》到底有多好,于是上网搜到了李康美博客,虽然很遗憾,从中并没有看到几篇《俯仰之间》所收录的散文,但还是有幸看到了其它一些好作品。一下子改变了我的成见,让我对“作协”这两个字有了好感,毕竟还是有关注劳苦大众的作家作品的嘛,而且还是领头人,真是本土文学之大幸。

《故乡的葬礼》(散文),《先人屋》(短篇小说)或褒或贬的手法,细腻的笔触描写并真实记录着行将消逝的乡土风俗习惯,葬礼前箍墓 ,葬礼中“请灵”、“迎客”、“献饭”、以及葬礼后逢年过节供(先人)像,每逢六月晒像等庄严肃穆、神圣无比的繁文缛节,并说:“城里人越来越看重活着的质量,而农村人却还是非常注重对亡灵的仪式。参加了几次故乡亲属的葬礼之后,我这样的感觉就总是郁结心头,挥之不去。”

短篇小说《活鱼》,娓娓道来的是一位孤独寂寞的单身汉张成,在独守鱼池的日子里,与后天智障患者李十升夫妇的故事,李十升曾经年年是模范工人,后来因为他管的仓库失了大火,就一下子变得智力丢失,精神飘渺,“啥都可以忘,就是忘不了吃!”,“吃一斗屙十升的吃货!”,但这样的人却能够“似乎比生活在天堂里还要自由自在,无忧无患,坐享清福”,最后掉进贪婪的儿子偷鱼开的冰窟窿里丧命,悲惨的结局值得玩味。

其中,张成和李十升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社会忽略,甚至被家人或抛弃或放弃的可怜人。

然而,李康美老师却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为读者惟妙惟肖地生动刻画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间的真实生活和心理活动,如此细腻传神的描写无疑是源自对生活中类似的原型的长期悉心关注。

还有曾经荣获“陕西省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的《空村》。更是不惜笔墨,直击城市化进程中由哑巴、寡妇、小孙子、老年人、黄闹闹和瘫痪妻子等等这些老弱病残的特殊弱势群体因无奈自愿或不自愿地坚守着的空洞无魂,毫无希望的村庄。细腻的笔触深深隐含着对渐趋病态衰败的乡村未来的忧虑和思索。其中描写的孤独的狗和羊那些片段似乎像是为了衬托乡村的死寂。

李老师笔下的这些主人公,在我身边都有类似的人物和故事时有发生,尽管我也注意并同情着这些人,而我的写作却还未就此着眼,甚至有意避之落笔,几乎很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是惭愧啊,至此,我再也不敢妄言自己来自底层,最了解底层疾苦了。李老师虽然早已脱离了农村,但是他对农村始终敏锐独到地观察着,感悟着,反映着,实属难得。

这让我想起一位与我同年而生的小伙伴,她曾经在很小的时候,先后三次从窑背上失足坠落,导致左手和右足终身残疾,额头上还留下一块花生米大小的凹陷。所以,她不能像我一样背着小书包去上学,但每当我放学回来路过她们家门口时,经常会看到她大老远就特别特别激动地叫我,残疾的左手端着,右手一甩一甩,极不协调地用左腿拖着右腿“通,通,通——”地向我奔跑,跑近我的时候,呼吸紧促,额头上那块凹陷的花生米大小的疤痕随之一起一伏,一起一伏,令我震撼。她的面庞是白皙美丽的,如果她小的时候没有从窑背上跌落过,她应该比我漂亮,比我优秀,可是她连上学的机会也失去了,她一见我就那么热切,那么激动,让我无法拒绝她那既真诚又特殊的欢迎方式,也许是她想表达对求学的渴望,想搜寻一些学校的信息吧,却无意中时刻刺激着我要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

所以,再怎么不起眼的人,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唤醒人类本真的感动。不论是职业作家还是像我这样的业余写作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眼光。而不是像娱记一样去跟风媚俗,长篇大论地去抢写名人明星为何打了个喷嚏,又为何皱了一下眉头,出席了或回避了什么私人聚会。也并不是只有先进人物和社会精英值得写。

后来,在我逐篇细读李康美博客时,发现其中还有一篇特殊的博文——《两棵奇树》,竟然写的就是我的家乡那两棵树——“迎客松”和“天下第一槐”,是李老师两年前的偶访随记。我经常从那两棵树身边经过,非常熟悉,却不如李老师这样的偶访者着墨深重详尽,尤其文末的感悟更是经典——尽管那两棵奇树都有它的奇妙之处,但我仍然不能说出它们奇妙的深刻。只是在心里想,那棵孤零零而又远离公路的“迎客松”到底能迎来什么呢?而那棵古槐之下,一条公路却几乎是和它擦身而过,现代的尘嚣肯定又会加速着它的腐朽。一个想迎客而却门前冷落,一个想清静而却车轮滚滚,就像年青的人和年迈的人一同行走,尽管都扑闪着寻求的眼睛,其心境其期盼却各有各的不同。

我连忙收藏了这篇博文,像是在珍藏墨宝,又像是在弥补我的不足。我知道,这个博客里仅仅收录着李老师极少的一部分作品,还有很多我还没读过呢。

看了这些博文后,我更加期待阅读散文集《俯仰之间》了。

早在今年6月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获奖名单已经揭晓,当时对于频频出现在网上的获奖名单并未留意,因为我明白那里面的人名,我除了认识那些个字,别的什么也不了解,觉得那肯定是“极高、极大、极上”与我无关的内容和事情。半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渭南籍作家李康美散文集《俯仰之间》也获奖了,这部散文集精选了作者70多篇作品,融入了作者多年的所见、所想,所思和所悟,在世态和自然的万千变化中,倾注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也许,在未读《两棵奇树》和《俯仰之间》之前,两棵树仅仅是两棵普普通通的树而已,俯仰也仅仅是一个极其简单平常的体育动作而已。但从“两棵奇树”到“俯仰之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俯瞰文学的视角和深度以及仰望文学的广度和高度,就觉得有些深奥了。不论是面对我们这儿穷乡僻壤的两棵树,还是面对俄罗斯世界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墓地庄园,他都会产生那样独到的感悟。

李康美:“一、存心。凡事都留心在意,从而体察生活的细节;二、沉静。拒绝浮躁于心灵之外,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坚韧。转化挫折为认识的财富,成功只是对失败的修改;四,读书。汲取前人的.智慧,发现自己的创造力。”

在网上看到李康美老师刚刚又出版了一部30万字左右的长篇报告文学《麦田:生命的守望》,讲述的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事迹,该书被列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出版。另外,他还正在修改一部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涉猎到民间艺术的生存史。他告诉记者:“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具体内容,那还是等我把馍蒸熟再揭锅吧。”

祝贺李老师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之余似乎已经嗅到馍香飘逸了,更加期待李老师的新“馍”早日蒸熟出锅,为本土文学增光添彩,同时热切希望渭南地区在新的一年能出更多的文学佳作。

当我拆开快递邮封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里面装的就是散文集《俯仰之间》,反复盯着封皮上有股清秀简约之美的工整字迹,意外地发现几分出乎意料的风格,再次证明字如其人的说法不能扯上外表。这个新年礼物太厚重了,我想,得把双手洗干净再俯案阅读才算仰望吧。

翻开《俯仰之间》,看到一些远古名人,治水英雄大禹的足迹,文字始祖仓颉的庙宇,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事;看到黄河,渭河,作者故乡的小河,部队的河,或滔滔不绝奔腾激越,或绵远流长平静安详;看到平实记述的欧洲随想,俄罗斯见闻,西宁、沈阳、甘肃、三峡、澳门游历补记,以及渭南各县人文感想,韩城着墨较多,作者故乡写得更多更细情感更丰富,既有粗犷豪放的“乡韵沧桑”,又有尽显温润细腻的《乡土情愫》,就是这篇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位貌似农民,体魄如军人的作家之手,可见乡土足以让铁汉温柔。

这七十多篇散文中,作者落笔精雕时不忘感悟,凝眸细磨时不乏哲思,有奔腾的脚步,跳跃的思维,喷涌的豪情,又夹杂着对历史传闻的质疑,对丑恶的贬斥与不屑,也饱含着对故土和故人,以及故去岁月的真诚真挚的回忆和思索。

其中一篇《炕》,很有意思,我在博客看过,现在拿起书,又仔仔细细看了几遍,《炕》是写作者游览故宫时看见皇帝的炕,想到普通老百姓的炕和民谚:“吃饱了,喝胀了,睡到热炕上就和皇上一样了!”,后来联想到生产队饲养室的大热炕,最后说:“皇帝的炕成了文物,而饲养室的热炕却消失得无声无息了!回忆起众多的热炕,而就饲养室的热炕记忆最深,我想,那样的热炕也应该留为文物的,因为那是一代人或几代人们生存方式的见证。”《炕》无疑是对特殊年代苦难的记忆和见证。

我一直以为,读书品茶看日出日落,是人生一大幸事,尤其在这寒冷的冬季,幽居暖阁再捧一本好书,然后潜入书里的年代和季节,书中的人文和情怀,像是在各个时空遨游,穿越,以至于忘乎所以……那真真地胜过穿上华服,精描细画后招摇过市的感觉。

读《俯仰之间》,以及李老师那几篇小说,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能感觉一种扑面而来的黄土般的真实质朴,毫无华丽辞藻的堆砌和高高在上的姿态。篇篇都言之有物,就事论事或者触景生情地抒发好恶见解,遐思感悟。向读者勾勒描画的是生活的本质本色和人性的本真本心,又揭示了普通事物的两面性和双重性,赋予了哲学意味。让人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诱发一种想象,深入文中的时代和季节去体验那情那景,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明白一些道理

俯读仰思,开卷有益,读书的意义不就在此吗?我迟迟没有上传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读懂了《俯仰之间》散文集里面收录的一篇《保存虚荣》,里面批判了某个人,某些人借人借物炫耀自己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我老提李康美老师签名寄赠,谦恭手书“XX存正”,是不是也有虚荣之嫌,也在批判之例?

篇2:俯仰之间的经典散文

俯仰之间的经典散文

登山观风景,攀悬崖、钻密林,牵云雾、立高峦、揽群峰;溯溪源、处深谷、临幽潭、听泉音、闻鸟语。登高峦多了,涉溪涧久了,心里便有了更深的体味和感悟,凝目遐思、触景生情。

山峦在上,巨峰高耸,危崖峭立,云腾雾绕,托日拱月,远望而生敬意,它给人太多的神秘感和诱惑力。常观山景看山色,心里便多了一种克服战胜它的欲望,渴望有一天能够登上仰慕已久的峰巅,亲自体验一下居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但真正能够轻而易举地攀上峰顶何谈容易。

依路而行,或者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攀上峰巅倒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坐车到了半山坡上,或者直接到达山顶的位置,站在山巅,极目远眺,一览无余,也许会顿生快意,但那种快意来得容易,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久,过上一段时间,你也许会忘得一干二净。

徒步登山,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不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其困难可想而知。在弯弯曲曲、充满岔路的羊肠小道上行走,或者完全是在密林之中一边摸索一边探寻的状况之下登山,这样的登山,千万不能够急功近利,得一步一步慢慢地爬、慢慢地走,一边爬,一边还要把准前行的方向和目标,而且还不能够经常抬头,得弓起要,低着头,默不作声,咬紧牙关,踽踽独行,走上一段路,要停下来歇息一会儿,缓缓神,蓄积一下力量,然后再登,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依然要坚持攀援,决不轻易放弃。有时候,在密不透风的深林之中,人迹罕至,寂静无声,阴森恐怖,没有伴侣,依照自己的判断力和毅力前行,或者处于悬崖之上,走在崖壁之间,险象众生、危机四伏,依然没有退路,依然要凭借自己的韧劲和耐力继续向前攀登。

更多的时候,自己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突然发现前面竟然是个绝壁悬崖,无路可行,无法再继续往前走的时候,你又不得不退回到原地,再重新选择登山的路径,遇到这样的情形,心情特别沮丧,既消耗时间又费体力,足见登山之艰难。

人说绝处有异景,险象获重生。登山的过程,不仅仅要有韧劲和耐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技能,心向高峦,目标确定,就不要轻易放弃,就不应该中途退却,只有坚持,最后才能够到达预期的`目标。

高峦之上,危崖绝壁,怪石嶙峋,风景奇异。人居高处,极目远眺,可看群山逶迤之状,可察风云变幻之态,可知沟壑纵横之势。居高而俯瞰,心境宽广,视野辽阔,景象雄浑,众山相拥,群峰相依,云腾雾绕,情感激荡,欣悦异常。

但居高也有居高的无奈,人说高处不胜寒,人居高峦之上,近云雾而忽视险象和危机,往往因为迷惑而失去判断力,往往因为得意而胆大妄为,出事的频率就较高,略不注意,便受重创;稍微不慎,就有性命之忧,最后印证了“失一足而铸成千古恨”之古语。

处低谷溯溪源时的感受与登高峦时的感觉也许有所不同,人处低谷之中,目光所及的不是很远,两山相夹,群峰环拱,视线往往被阻挡,你想远看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目的,静下心来,觅幽静,寻鸟语,听泉音,让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求闻达,只得雅兴。

幽谷漫长,毫无人迹,同样也是险象众生,同样也会有性命之忧,你想觅佳境,你想得奇观,依然得冒险,依然得有独到的眼光和发现力,依然得凭借智慧和持衡的毅力,许多人处于深谷,一生平平庸庸,就是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后穷其一生、默默无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是居高峦之上还是处深谷之中,无论是走坦途还是处险境,无论是走大道还是觅小路,心境很重要,因为观察的角度、个人的情趣不一样,你获得的感悟也不一样,人生处处皆风景,高低俯仰各不同,同样是美丽的风景,不同的人观看,获得的感受绝对有差别。路就在脚下,有的人是凭借上几辈开拓出的现成之路行走,走的一路顺畅,走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有的人只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另辟蹊径,艰难开拓,走的坎坎坷坷、波波折折。而后者对于路的体验一定较为深刻,对于自己的成功一定倍加珍惜。

不管是登高峦还是觅幽境,目的大同小异,都是穷极最佳之境,都是为了体验成功的快意,高低俯仰,尽显风流人生,等到了一定的年轮,再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心无遗憾,此生便足矣!

文 /刘继智

篇3:俯仰之间

俯仰之间_800字

几米说:“我在最深的绝望里,低头看见了最美丽的惊喜。”在他的眼里,俯首拈花的一瞬,光彩遗万年。

可我们好像总是习惯了仰着头向天空索要惊喜:学子们挤破了头地向成绩榜的龙头位置冲;上班族拼了命地朝那个可以在办公室里吹胡子瞪眼的位置挤;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官大的;自家的孩子位高权重了才叫光荣…我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心中却在窃喜自己离那个悬浮于高处的惊喜又近了一步。

可是,也有人如是说:人人都向往高处,谁知“高处不胜寒”?人人都嫌恶低处,谁知“低处纳百川”!

又想起了曾经去爬山的经历:在山脚下时我久久地凝望着那翠色缭绕的山顶,期盼着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震撼和惊喜。于是,我向上爬着,用尽力量!…终于,山顶在即!—却只是平淡无奇的风景,震撼?甚至连感慨也算不上。—然而,当我俯瞰来时的路,我却突然被山顶以下的风景所慑服:这醉人的繁华似锦,在我登山的途中不过是一闪而过的画面,现在却真正成了我的惊喜的源头!

何苦汲汲于高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攀登的真正内核并不在于高处本身,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心情、一种可以俯察美丽的高度!也许,多少年的辛苦攀爬之后,当你终于站在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制高点,再度回首,你却突然发现:一度向往的地方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沼泽,曾经踏过的深深浅浅的脚窝里此时却开出了五彩斑斓的花朵!

就像一座传统与现代化并存的城市。时代的发展在新城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科技在这里达到了一个又一个前人难以想象的制高点。然而,人们享受着新城中的便利快捷,却始终难忘暮色四合时老城在氤氲雾气中的安详模样…我还记得春暖花开之时老城各家各户门前的藤椅,那些晒太阳的人们脸上的惬意甚至让人忌妒!

何苦汲汲于高处?山顶自有睥睨万物、包罗乾坤的气势,可也莫忘了山腰的深山红叶和山脚的潺潺流水…最好之所以为最好,只不过是因为适合自己,高处低处并没有绝对的美与不美的界限,带着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攀爬,那么:仰望天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而俯首的刹那却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脚踏实地地前进!

“我们不只向往高处的云淡风轻,我们亦懂得珍惜低处的生机蓬勃,于是,俯仰之间,处处都是美丽在熠熠生辉!”

—后记

篇4:俯仰之间

站在颠峰,俯视一切,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有人说这就是人生。

立于谷底,仰视一切,体会一种高度的威严。有人说这就是人生。

事实上,他们都只说对了一半,两者各为人生的一个侧面。试想,没有高峰何来谷底?反之亦然。

人生中的高峰,有名誉有荣耀,有成功有骄傲。我们总会朝着那些方向攀爬,一步步地前进,也就一点点地离开谷底……

终于,我们登上了顶峰:山顶的风呼啸着吹过耳旁,山顶清新的空气漫入鼻间,山顶无限的风光收入眼底……我们像是可以飘飘然地忘乎所以,只管沉浸在那一阵喜悦当中——不,还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忘记!是谁为我们在山坡砌造了石阶?是谁在我们想要转身下坡的时候送来阵阵的鼓励?又是谁在我们于山颠兴奋地大声呼喊时默默地于谷底鼓掌?

当我们的人生因失败而跌落谷底,我们也决不能就此立住,然后欣赏地去仰望山顶的高度。这是自我的慰藉,自我的放弃!更显我们的渺小与懦弱。此时的我们要学会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理想,将它们抛向前方的山峰,为自己制造一个高度,也因此带来一份信念。

人生中,仅有俯视是不够的。纵然它带给了我们鲜花与掌声,羡慕与荣耀。但倘若只是站于高处,我们便无法倾听来自千米之下的谷底的声音,也无法与下方的土地亲密的接触。久而久之,我们是不是也会感到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惶恐。

当然,仅有仰视的人生也是不够的。纵然能够感受高度的威严,但倘若只是一味地立于最底端,我们又如何能够拥有更加远大而充实的目标?如何让自己有力争上游的干劲?又如何真正体会成功时的热泪盈眶?

朋友们,让我们于俯视的同时也别忘了仰视。它们都是生命中不可缺的元素。学会站在峰颠,也学会立于谷底。原因很简单——俯仰之间,就是完整而成功的人生!

篇5:俯仰之间已定成败高二散文

俯仰之间已定成败高二800字散文

炎炎烈日,仿佛要灼干大地一般。

街市上,人烟稀少,再也不复往日的喧闹。人们行色匆匆,脸上有的也只是惊慌与不安。当然,对于这座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城市,谁也无法奢求它能如此快的遗忘。不然,这就太过残忍了。

“唉!”一声轻叹传自城外的荒郊。望着远处这座高大的城楼,他不由得压低了草帽:曾几何时,这一切都是属于我的!可是现在……

他继续挥动手上的锄头,任凭汗水一滴滴的滑过他的面颊。自小养尊处优的他,在这几天里已是伤痕累累。不过,最痛的不是身体上的伤痕,而是当日向夫差俯首称臣的心痛。

我还记得,我还记得在城破前的最后一刻,全城百姓那坚毅的神态。直到那时,他们还对我抱着希望。可是,我却……

心痛之余,他用尽全力挥下锄头。那强劲的力道击断了粗壮的木柄,他任凭鲜血滑落土地,看着面前的城池,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宛如高悬在天空的骄阳一般。

这便是勾践,在俯仰之间,他领会了痛苦的力量。可同样身为国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他。

在隆冬的风雪中,他静坐房中,享受着面前美似孔雀的舞姿,身边更是美人相陪,美酒相伴。而对房中一角那垒得高高的文书,却毫不理会。

美酒佳肴,莺歌燕舞的生活亦是他忘乎一切。他忘记了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先辈们劈荆斩麻,浴血一生换来的却被如此的糟蹋着。

不错,他享受着生活,享受着这一切的美好。直到舞尽酒空,他才将久挡在外的文史宣进。

“陛下,赵将军的加急文书在此。”

“这些事全部交由相父处理不就好了吗,下去!”

直到残阳似血,献城投降之际,他也没有一丝的'悔恨,安然的享受着作为臣子的待遇,这便是阿斗。

同样作为国君,又遭受了同样的亡国命运,后者的屈服实在无法一起前者的反响。面对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临的困难,是甘愿俯身苟延残喘,还是仰身坚定的面对,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

或许我不是上天垂青的那个人,但我也绝不甘愿做一个连步都不敢迈出的人。

佛说:“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学问。”

我在勾践的俯仰之间看到了一种力量,这是心痛的力量,是绝望中涌现出希望的力量,它会支撑着我行走在荆棘的道路之上。

如果有人问我:“俯仰之间,你得到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希望!”

篇6:俯仰之间美术课件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二、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三、教学难点

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

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1)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

课件: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2)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3)示范引导

第二课时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篇7:俯仰之间初二作文

俯仰之间初二作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题记

黑暗中我寻到了一丝光。

我从无边的黑夜与潮湿中挣脱的那一瞬,空气里有阳光安静地落下。我舒展着身体,任那自飘落的途中析离成细小的碎片的光斑游移于清晨的雾霭间,在我周身纷扬,光怪陆离得仿若梦境。沁润的空气里每一次律动都带着催促的意味,涌入我体内流转为生长的力量。我一抬头,便看见了整个世界——而与此同时,世界却只让了那么一双漆黑的眼,微微俯视着我。

“发芽了呢。”他笑笑,清澈细长的水流渗入我身边的泥土,又有新的力量汇聚到我身旁。他收回手,俯看着我的眼底是真切的欣喜与渴盼:“快开花吧。”

我是一株花,生于高山脚下低矮的泥土中,仰头便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而自己所见所闻皆不过方寸。幸而,我亦无什么远大的想法——平平静静地成长,开花,如那个一直以来悉心照料我的人所愿的那样,然后待到某一阵寒风刮过,凋入尘土。

“待到寒风刮过,它终会凋入尘土。”一个声音说着,语气温淡,不悲不喜。那个从高山上走下来的人,平和地阐述着这样一个事实。“世间纵有万物,生死却不过一瞬,如何能将自己拘于一草一木,不知这天地之大?”那人将视线从我身上移开,侧头看他。他却沉默未答,只是拿着土锹,将我身边复又生出的几棵杂草一一除去,又细致地替我周遭松土。那人也沉默下来,看着他轻柔小心的动作,终是未置一言,拂袖而去。

他在我身边坐下。“站在山顶上的滋味,就这样好么?”他仰头向上看,目光不知落在何处,有些迷惘地喃喃自语着:“一切皆为俯视,超乎象外,看得那么高那么远,甚至视芸芸众生都微如芥子,可是那样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好追寻的呢?”我摆摆叶子,虽然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但之于我,一生也不过是发芽,开花,间或抬头看看这天高地远,最后安然自得地迎接死亡的`到来。一瞬又如何,于一朵花而言,那就是足够仰仗一生的,完整的全部。

“从高处往下看,你能看到的会比穷极想象的还要多。”

“可我们都活在这尘世之中,又怎能将自己抽离尘世之外?既已身陷囹圄,那么抬头向上看,纵使不知尽头,可每竭力着一分,每多看到一分,都是令人心动的喜悦。”

“可我们都是要个结局的。历史留给我们最后所能看到的,也只有一个结果。就如同这花,从出生起的那一刻就逃不过凋敝的结局。”

“从高处向下看,最先看到的总是结局。”他仰头看着那人,仍然微微笑着,“所以你看到了它最终的死亡,而我看到的,是它的生。”

那人怔住,终是无奈苦笑:“既是如此,那你便继续仰视这世界吧。也许,你真的能一寸寸去追寻到更多。”

“走吧。”两人转身,比肩离去。身后,是花开灿烂,摇曳生姿。

篇8:俯仰之间皆风景抒情散文

俯仰之间皆风景抒情散文

春天爬上了树梢,冬已经悄悄地从我们身边逝去。春爬了起来。心里涌上来的喜悦爬上了嘴角。朋友,你脸上的笑,是春带来的吧!手摘一朵花儿,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这也许是我对春的爱慕吧!

清晨,我推开窗户。听,沙沙的,是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还是那春雨光临大地,或是小鸟的乐章。看,幽幽的,是远处的云不甘于寂寞,轻拭着每座山岚,擦一拭得光洁鲜艳,云殷勤地擦一拭,擦一拭的到处洋溢着绿意。连我心灵的灰尘都擦一拭干净,又把绿留进我的心里。

我寻觅记忆里开过的鲜花,布满星星的天空,山间清澈的溪水,绚彩的云霞……。轻轻的呼吸那嫩绿与清香,将碧水、流泉、花馨、绿韵融进我的心里,让自然之音流淌于我的心间。夜雨淋湿我的记忆,狂风卷不走我的思绪。哪里有不住地鸟声、水声、风声。黎明的曙光就会带去我的心语。

捧一束鲜花,晨雾纺着云霞,织一顶美丽的.帐纱。唱几句山歌,笑声串着鸟声,编一曲动人的乐章。脚,踩着黄土,急急地翻阅着:野花、陽光、朝霞……。路边的小草,在默默地纺织绿色的事业。我的心呵,格外芳芬!

我溶进了晨雾,晨雾溶进了鲜花,而鲜花,溶进了我的心,化成一个朦胧的记忆。美丽的记忆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山坡,坡上有美丽的花朵。高高的山坡,弯弯的小路,深深的脚印,在小路上盘旋,山驮着我,我压着山。我美丽的家园:往年春天播种,今年我要播种春天。

我,站在大树底下,细听那青枝绿叶的话。我,站在高山顶上,听那鸟雀的心语。我,坐在小河畔,听那碧水游鱼的话。我感到了温暖,那是细心的太陽怕我会冷,前来照看我。当我幼小的心灵融下了这片美景,我就将变得伟大。醉人的花香,喧笑的树叶,林中的鸟鸣,都是我思念的伊人。于是,我超越了自我。我带着连串的笑声,我带着满心的喜悦…,看五月的麦浪,八月的桂花……我又走完了一个春夏。

我的一个天真的钟表,每天,推着我走过。指针,伸向黎明的窗口,剪出一幅美丽的早晨。钟摆,带来一份空寂,敲落迟纯的黄昏。我在我的小屋里,天天幽静的度过……。以人性的灵魂,融汇自然的音符。让山林微云、芳草碧天、一涌清泉成为我生命的全部。生活本是一种悠然的心情。

篇9:俯仰之间,饮啄人生

也许李太白那一声长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太过豪迈飞扬,也许杜少陵杜鹃啼血般的沉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让人掩卷垂泪,而我更欣赏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平淡之中见睿智,磨砺之中生超然。蓦然回首间,只有青山隐隐,白水迢迢,淡看人生沉浮回旋……

一声“我来了”,是年轻人的自信爽利,是对征服世界的十足信心。仿佛是刚抽芽的紫荆条,锋芒毕露中透着新鲜的柔软。因为不识山外有山,认为世界独以自己为中心,“我来了”,请大家都要看,看我青春飞扬,看我一往无前,看我才华横溢,与众不同——当然要看,因为你们本就是为赴我的华宴而来。

诚然,这是一种可爱的纯真,隐约间还透着青草乳汁的芳香,让人心生保留之心。可这并不非常尖锐的棱角毕竟是要被一点点磨光的——就像溪水泉水江河湖海齐齐来砺一块石头一样,生活就是这样磨掉人的棱角的,让人感慨的是,流水与生活并非非常刻意去改变什么,它们只是漫不经心地向前赶着自己的脚步,可那些不羁的年轻已被“圆润晶莹”了。正因为此,她才会抛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是一枚夹着血色斑驳的鹅卵石,血色是生命的痕迹,而沉淀出的,是一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派成熟。也许失了那份勇敢的一往无前,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心存感恩,保留敬畏。

实无法评说优劣高下,就像一株桃树,你固然爱她初绽时粉嫩诱人的花雨,但你也不能说历经日晒雨淋,虫噬风刮的桃子没有了魅力。前者轻盈而不轻佻,后者厚重但给人甘甜的享受。都是生命的痕迹,都值得期待和珍藏。

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人生闪耀着光华的珍珠;青涩的骄傲,生活的抗争,淡然的成熟也都是醇美的佳酿。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你经历了多少,而是你心中还存有多少美好的希望。人生之路,就要怀着美好的希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就爬起来,失败了就再努力,相信无论自己多么普通,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不知不觉间,你已收获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篇10:高中生漫画作文:俯仰之间

高中生漫画作文:俯仰之间

高中生漫画作文:俯仰之间

文/林金艳[福州三中]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是经过许多人验证后得出的理论。人们大多有这种经历:你对某一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每日朝思暮想,辗转难眠,有朝一日,你意外得到了它,就如天上掉馅儿饼一般,你瞬间惊喜若狂,可然后,你觉得它也不过如此。

漫画上获赠瓷瓶的人正属此例。未得到时艳羡不已,一朝得手之后便觉其乏善可陈,不过如此。究其缘由,乃位置变换之故。初时你仰视它,自然便生出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觉得精美非凡;后来你俯视它,又觉得它一般般,不过尔尔,再无满足之感!就如你面对偶像与伟人,离得远时,你仰望他,将他想象得高大完美,心生敬仰;待接近后,你发现他也有许多普通人的缺点,甚至心生轻视。

位置变换决定了心态的不同,然或仰或俯,都不是正确的抉择。真正的态度应是予以平视。平视,顾名思义,即平等去看待,这种平等不仅指位置上的平等,更是心态上的平等。于物如此,于人亦然。

只有平视,才能体味到尊重,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也尊重了物质本身。如庄周笔下的无用之木,其无用正是它的用处,木匠也应平等视之。其中的平等便蕴含着“尊重”之义,这尊贵的是品格,是权利,更是共同生长在一片沃土之上的生命。时刻秉持着尊重的心态,便不会因为赶不上目标而忧戚终日,这是平视所赋予的不分贵贱的心态。

平视还给予我们客观的评判标准。看待物质角度的高低导致了评价有所偏颇,平等视之才能看到真实的本质。如当下许多人抱怨国内不法商贩横行,环境污染,欧美大国等却多是诚信商家、蓝天白云。实际上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大国也曾遭遇我们眼下的困境,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更甚严峻,这是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对其平视,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设法积极应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愤慨不平。以发展的'眼光平视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仰一俯之间,秉承“尊重”之念,平视大千世界,亦能获得意想之外的满足与快乐。

-----------

本文作者准确理解了漫画表现的意图:花瓶价值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人的心态。从而在首句就亮出观点: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立意鲜明、准确。而不同于同类作文的是,作者巧妙选取了三个概念为自己展开论证:“仰视”“俯视…‘平视”。先从“俯”“仰”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性的弱点:人们对于尚未得到的东西总是取仰视之姿,导致无比夸大了事物本身的价值,一旦得到,又迅速贬低了事物应有的价值。究其原因,乃是对事物本身缺乏真正的了解判断,只怀揣一颗占有之心,没有用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作者在分析了两种错误的心态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后,提出了应该以“平视”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观点。从平视才能体味到尊重、平视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两个方面论证了“平视”的重要性。简洁鲜明利落地表达了对事物应该有的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

这种清晰简明的措辞,层次分明的逻辑分析、论证,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严谨。同时,叉因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表达人生苦短的句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撷取“俯仰”二字作为自己的文章标题,又用这二字再组新词,为文章倡导的“平视”的推出做好铺垫,既富有文化色彩,又给予其新意。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彰显了作者的思维智慧与文化积淀。当然从论证的角度来说,还略显单薄。

(高海燕)

篇11:俯仰之间优秀作文600字

提起笔,我就感到了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向我袭来,使我艰于呼吸。我想把热血中燃烧的敬仰淋漓地铺洒在纸上,也想用一种无奈来表达我的某种绝望。

我这里的人性也许是狭隘的,生活浩如天宇,我只能窥探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见义勇为和无视冷漠。

这源于我看到的两则截然相反的新闻:一名年轻妇女当街被抢,被砍下左臂,而围观者数十人,无一援助;一名残疾民工,奋不顾身抢救素不相识的落水妇女,以至殒身不恤。

当我看到第一则时,我愤慨,既而有了悲哀,我实在不想用鲁迅先生的话形容他们说他们是“示众的材料,麻木的看客”,然而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当代的人戴着“文明”的帽子,披着“道德”的外衣,嘴里滔滔不绝地讲着“五讲四美”、“雷峰精神”,而这些都那么地不经不起考验,一遇邪恶就被碾地粉碎。对于这些,我都觉得不配我的俯视,我宁可折断自己的.目光,去寻求点别的。

仰望,那正是,奋不顾身,殒身不恤,平凡而又伟大。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他自己身有不便,明知跳下去再上来的希望是渺茫的,但我想他跳下去的那一刻,头脑里绝对没有这些,只是如救火一般急切地救人,他的躯体上残缺的,而灵魂却异常高大,人们几乎都不敢正视他,因为它的光辉无比璀璨。

一俯一仰,使我不得不迫使自己严肃,迫使自己守住心灵的净土,永葆一份人性的芬芳。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