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军营的端午节随笔散文,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营的端午节散文
不要让那花香始我停止远行的步伐!因花香只是瞬间拥有一份欣赏。而没有时长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中重复。只好把留恋遥寄远方.去编写属于自己的开始!――题记
在九八年的一个五月,踏着麦浪成熟的金黄。迎着槐花盛开的馨香,一个女孩踏着五月的晨风。带着寻觅的梦想!踩着端午节的旋律。踏上北行的列车,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在这个槐花飘香的季节,心儿再度远行,而远行中多份母亲的泪水。添份父亲的叮嘱!落在这片已经成熟的叶片心中。给心添份忧伤!系在父母的额头,在离别的话语中多份对家的留恋。
叶儿成熟的脉膊,都拥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开段与结束都要去编写,之所以远行:是自我而飘荡,自我而流浪,自我去寻觅,自我去圆橄榄绿的梦。
在清晨的薄雾中,看到父母送别的眼神。让心里有份心酸,有份对家的留恋。在简单的叮嘱中,心里多了几份酸痛。远行也有多次,可这次是为了走向围城的边缘。才知道离别是一份酸楚的开始!还有对亲人的思念。
带着朦胧的心情,踏上北行的列车。心里有一份迷茫!可坐上客车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有份依恋,围绕在少女的情怀。等到了济南火车站,买去哈尔滨的火车票,在大厅里等晚上的火车,那是晚上七点一刻的车,到哈的时间是后天半夜。心里想;“到哪里大半夜,部队多远?我都不知道。”那怎么办呢!这是过来一位好心的列车员,说:“你可以去电报呀!”一语惊醒梦中人,在那时电话是很少的,只有BB机的响声。 部队里也是在小卖店里有电话,还不给找人。那就是网络不发达的九十年代,书信传情的时代。等把东西让列车员帮我看着;我去邮局发了一份电报(可这份电报,等我到了半个月才收到)。让朋友接站,心里美滋滋地。就等着坐上列车去寻橄榄情!
等列车开出济南站,带着幻想的翅膀!编织绿色军营的开始,我想总有一天我要飞翔 。一路的风景;迷恋少女的情怀。有欢笑也有烦恼!等夜幕拉长了心事,黑夜迷失了星辰。列车如一条长龙把我带到异乡黑色的土地上,半夜十二多点的时候列车到站。我带着欣喜来到出战口。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影!还有那半夜陌生的呐喊。让我有点惊慌涌上心头,眼前没看见熟悉的身影。有份失望,让我的暴脾气又在作怪。真想回头坐上列车回家,可又一想,可能电报还没有收到,还是.... 一切的瞎想涌上心头。耳边响起门口列车员的喊声,才打听柞树林部队离火车站有多远。列车员很热情的说,“很远!你一个姑娘家就别去了。在火车站旅馆住一宿,天亮再去吧!万一让坏人把你骗了,可咋整呢!”我也很累,就让他们领我上旅馆住了一宿。
第二天的太阳早早的唤醒了我。我踏着异乡的那缕晨风,坐上去部队的客车。想着那份相聚时的尴尬,听听没有来接我的原因。心里又是生气,又时想盼。在矛盾的心里上徘徊!第一次去部队有一种好奇的心理。等车开出市里,到了柞树林的部队管辖区。卖票员问去哪个部队,我说;“工兵营(81156)部队。”心里想我哪里去过吗?就凭一张照片的后影,知道部队的模样。等到了渡江团,他们告诉我:到来部队了。可我去问问;大门口站哨的士兵,说:“工兵营在前边。”我又坐上下一趟车往前走,等到老虎团的部队门口,我又问哨兵:“工兵营在哪里?”哨兵很礼貌的向我敬个礼,”把我的手整的不知放哪里好。到现在想起来还可笑呢!哨兵往后边靶场那边一指,说:“那就是工兵营。”我也看见那座新盖的楼房,就是朋友照片的身后吗。
来到部队的门口,告诉哨兵,我是来找人的。可部队的纪律很严格,不让外人随便进院里。我就成了一位在外飘摇的流浪人,等一切的盘问结束后。才有朋友带进院里,安屯在一楼连部里。等见到连长,指导员,还有那些大兵们。一排的眼神把你的心看透,让你的脸红到脚后,而那是一个营的兵呀!让一个少女透出羞涩的红晕,好像来了一个外星人。落在部队的大家庭里!
五月的东北,同我家乡一样的清凉。没有槐香的郊区,只有那橄榄绿的真情。同脚下的汗水,滋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顶着启明星而起,踏着北斗星而睡。响亮的歌声同哨声,响遍军营的每个角落。每个单调的日子,每位青春的年华谱写一首慷慨的军歌。一声:“军嫂”改变了我的一生,惊醒异乡五月的天空。
端午节到来,在军队过端午节很有意义。也很有特别的定义。因为部队上有纪律,家属来部队处了探亲就是结婚。要不就住几天就让走。所以过完端午节就是我们的结婚的日子。
东北的端午节是踏青的季节,同山东的清明节一样踏青。当清晨的第一次哨声响遍军营,听见战士们整齐的脚步声,叩响我的梦乡。清脆的鸟鸣赶早的晨露,天边那缕朝阳早早地睁开睡醒的眼帘 。为那五月的天空洒落一份心情!东北的夏天亮的早,黑天也早。我带着对异乡的好奇,早早地踏着朝阳的光辉,来到离部队不远的苗圃,挖起野菜的心事,回来分享她的苦涩。踏着晨露打湿脚面的快乐!享受晨风的亲吻。怀揣少女美丽的情怀,做着诗般的梦。欣赏遍地的野花,温情的小草;愉悦的心情,陶醉的晨风。让我记起那个端午节的早晨,静静地走进自然。默默地留有记忆!封存在心底寂寞的角落。想你!
在部队过端午节很平常,如果是星期天让休息。如赶不上还是在吃饭前的那首歌中,闻到那淡淡地粽香。那是从市里的早市上买来的,小小地粽子;红红的枣核,甜甜的心情。勾起战士思乡之情。那是天南海北的一颗相思的粽香情。没有都市中的繁华之语!没有家乡的浓情。只有淡淡地遥寄一份对亲人的问候,一次军旅的端午节。 一次过往的人生,书写一段唯美的回忆!多年后陪我慢慢地变老。
清翠的哨声惊醒
熟睡那颗未落的晨辰
在那片绿色的原野中
清晨;是一首刚刚抒写的诗篇
在这个军营的哨声中深展
青春的年华
在这片霞光中多一份风景线
橄榄情:这首朴实的绿色
在默默献身自我
从不为大自然的绿而争艳
只为自身的一方净士
谱写自己的年华岁月
在这个无人想起的角落
有一颗颗的火花无比灿烂
系在橄榄的绿色中
与那星辰挂在天空照亮
一方永有的家园
用仅有的光辉点亮
自己的里程
与清晨同步
照亮橄榄的绿地
谱写一首心曲
在清晨中飘翔
(这首小诗书写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清晨,哈军营)
[军营的端午节随笔散文]
端午节随笔散文
一直都觉得端午节更像是南方的节日。
包粽子用的米叫法也不同, 南方人叫糯米,北方人叫江米,还有人叫黏米。大概每年能想起来吃粽子而且愿意费时费力的做出来,大概也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了。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缝制香包,戴五彩线,包粽子,泡雄黄酒...在我们家还有祭祖,开蒙日。
每年到端午节前后,刘妈就会提前准备好很多零散的布头,有丝绸的,也有棉布的,大多是从旗袍店师傅那里要的零碎的下脚料,色泽鲜亮,又柔软能透出香料的气味儿来。买的香料大部分都来自中药铺,每年的这个时节,哪个中药铺里的香料更纯正,就代表了材料的正宗和可信度高,口碑就会更好。进入农历五月,刘妈就开始督促我们做香包,一般女孩子的香包都是自己做,男孩子小的时候有长辈做,十二岁以后就不再佩戴,长大以后如果有女孩子喜欢他,就会做了香包送给他。香包往往做成各种形状,有小袋子样子的,还有动物样式的,元宝和心形的比较多见,猫头的小孩子戴的比较多,用各种颜色的方块布拼接成各种形状,然后里面充满丝绵,让香包显得饱满,丝绵的里面就是香料,对比现在常用的香水,我还是更喜欢香包这种天然的气味儿。
在炎热的夏天,常常可以在傍晚的合欢树下,看到坐在一起纳凉闲谈的妇孺,端午前后,正是合欢花盛开的季节,在粉红色的树伞下,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香包暗香,让人莫名的安详。 经年不觉流水长,岁月无痕暗沉香.... 做香包的时候,刘妈就会先帮我们每个人都绑五彩线。我看到她拿了好几种丝线在那里比较,拣选,然后拧一下看看效果,再抽出几根替换,但是大多数都是红绿黄白黑蓝紫青里面挑出来的五种。刘妈用牙齿咬着彩线的一头,两只手顺时针搓几下,五种颜色的丝线就并成一股,小时候她总是把我的脖子上,手腕脚腕都绑上,后来长大了,就只绑在手腕上了。有时候我嫌太麻烦,很早就弄掉了,刘妈就不厌其烦的再给我弄一条新的绑上,她念念叨叨的说:这个五彩线是续命索,要到端午节以后第一场雨才能剪断扔到河沟里的,这样五彩线才会变成家蛇游走,就把小孩子的病都带走了。如果端午节那天刚好下雨,刘妈就会说:这是白娘娘为了救许相公,跟法海斗法呢。赶紧把五彩线剪断了送走,去帮白娘娘。 这样的说法无从考证,反正我特别留意过很多次,都无缘得见五彩线变成蛇的过程,但是后来有一次在后院瓦砾堆下面真的看到一条花蛇着实把我吓的不轻。
端午节的粽子是要在头一天开始准备的,包粽子的糯米大概要提前泡两个小时,包括用到的花生,红绿豆,都要提前浸泡,蜜枣和猪肉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刘妈带着家里的女眷围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就把粽子包完了。这些粽子要到第二天早晨提前两小时开始煮,同时还会煮咸鸭蛋,红皮鸡蛋,有时候还煮整头蒜。包完粽子,这些女眷就会开始忙碌摆放第二天祭祖用的东西,大大小小的盘子,碗碟,一般就是四种干果,四种坚果,四种供饼,四种水果蜜饯。今年我居然看到了有桑葚,让我很是期待了一阵子~~ 端午节当天,一般就是迷迷糊糊的还没有睁开眼,刘妈就会端着雄黄酒进来封五窍。这个雄黄酒看起来很诡异的样子,雄黄竟然都是砖红的颜色,我有时候就怀疑那就是红砖磨成的粉~~里面泡着艾叶,蒜瓣,有时候还会有一只面貌狰狞的壁虎,我颤颤巍巍的看着刘妈手里透明的玻璃瓶子,担心那只壁虎会突然窜出来。刘妈一边拿一片浸泡好的艾叶开始点在我的额头,然后是耳朵眼儿周围,鼻孔下面,嘴巴一圈,肚脐眼儿,还有....屁股眼儿.....一边对我说:壁虎都被酒泡死滴啦,优隆 我还是心有余悸的问她:那万一那只壁虎特别能喝酒,只是喝醉了死不了呢?? 刘妈噗嗤就笑了:还有能喝酒的壁虎滴啦??小毛头! 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我一直怀疑刘妈这样做的正确性,但是有一次我起的早,看到刚起床的老爸额头上跟我一样的砖红色以后就释然了~~~
早饭的粽子是不能吃太饱的,小孩子一般也吃不下去,往往都是随便吃两个粽子,喝一杯牛奶就行了,我小时候有一次吃粽子伤了胃,很久都不愿意吃粽子了,但是刘妈为了让我多吃点,就会特意包两个蛋黄味的,就是把煮熟的金黄色的鸭蛋黄包进糯米里,放一夜,蛋油就会浸入到糯米里,包出金黄色的粽子。据我所知,广西也能用果壳灰包出金黄色的粽子,我一直都很期待能品尝到那样的味道。今年刘妈不在了,家里也没有了金黄色的粽子。
早上七点,家族里能赶到的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祠堂里,女眷有族长老婆带着站在旁边递东西,没有结婚的和小孩子站在一起,有的小孩子过了这个夏天就要上小学了,所以也要来参加今天的开蒙日,已经满了六岁的女孩子开始留起了小辫子。二叔公带着家里的长男站在左边,一边小声的讨论什么事,虽然人很多,但是却格外的安静,大部分时间除了几个小孩子不懂事的吵闹,就是很久不见的同族客气的小声问候,寒暄。八点,大部分人都到齐了,二叔公开始唱名,大多是叫那一房的长子,然后就听到那个长子汇报家里谁谁没有来得及赶回来,谁谁生病了没有来。大概十几分钟过去,叔公会先领着全族人给祖宗上香,然后像汇报一样说说过去的.一年家里殁了多少人,新添了几个丁,祈祷祖宗保佑全族人丁兴旺。过年的时候长叔公去世了,所以今年看到二叔公说到的时候神情很凄然,这个过程大概到了九点多一点,就会到最让小孩子期待的开蒙仪式。 所谓开蒙,其实就是表明小孩子长大了,可以进学读书识字了,一般都是家里年满六周岁的小孩子穿着新衣服齐齐整整的站成一排,然后由族里年纪最大长辈挨个看一遍,问问年纪多大了,喜欢读书不喜欢,递过来一个新书包,里面会放两本书,一本三字经,一本百家姓,今年百家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新华字典......。最后小孩子会向着那块刻着: 书香门第 诗书传家 的牌匾磕头,整个仪式就算完成了。我五岁开蒙的时候,撅着屁股偷偷看旁边的祖宗牌位上面的字,根本没有听到族长说什么,直到屁股被爸爸轻轻踢了一脚才回过神儿。那个时候太叔公还健在,他笑着问我认识上面写的字吗?我不知深浅的就念出来了,太叔公制止了我爸对我的呵斥,夸我认识的字多,还纠正了我:那个字不念臣,念姬。 每次回来我都喜欢到太叔公家里玩,虽然他不是族长,但是威望最高而且脾气很好,从不发火,哪怕有一次我把他的眼镜腿弄断了又用万能胶粘在一起,差点把他的眉毛扯掉,他都没有骂我。长叔公的脾气和涵养就不如太叔公,我有一次祭祖的时候偷偷拍照,就被他罚跪了一个小时。
但是从太叔公开始,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叔公就会送来一坛子端午酒,一坛子咸鸭蛋,端午酒是在开春第一场雨的时候就埋到地下的,里面泡了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酒味清香甘冽。这些吃完了,要装两坛子粮食送回去。每年都是,今年是二叔公送的.....
祭祖结束大概都十点左右,家里的女眷开始收拾东西,男丁开始话家常,小孩子就开始转悠着吃供桌上的零食。堂婶对我说:今年的荔枝和桑葚都很新鲜,你赶紧尝尝鲜。一大把桑葚还没有吃完,忽然听到叔公叫我的小名,我从小就特别怕二叔公,他总是不苟言笑的样子,但是据说二叔公书读的是最好的,而且书法也写的最棒。我走到他跟前,看到案子上的托盘里放着五福袋,所谓五福袋,实际上是各家来的时候带来的五种粮食,基本上都是五谷杂粮,这个是全族里最珍贵的一种荣耀,代表着全族的期望和祝福,以前都是轮流着给小孩子,每年一个。我看着二叔公,轻轻说:叔公,去年给过我了。 他还是不苟言笑的自顾自喝着茶,慢条斯理的说:你身体不好,今年的福袋还是给你。 我答应一声,轻轻退出来。哥看到我出来,跟叔婆打了招呼,一起回家。
回到家,嫂子准备好了过节吃的东西,虽然没有刘妈在的时候那么丰盛,但是还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大家商量着明天去嘉兴看龙舟竞渡,我赫然发现自己的盘子里,有两个金黄色的鸭蛋黄....
军营生活散文
军营生活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怎么办
--让想像更现实一些
年轻人喜欢想像,许多新战友在参军前,对绿色军营充满了憧憬:绿色军装刚中有柔,绿色方块威武雄壮,绿色生活绚丽多彩,绿色人生充满希望……刚穿上军装时,对未来的军旅人生更是浮想联翩:训练或演习,风风火火,冲冲杀杀,好不刺激;穿着军装上街,孩子尾随,姑娘回首,好不得意;为群众做好事,大爷感激,大娘道谢,好不荣耀;抢险救灾回来,庆功授奖,夹道欢迎,好不威风。总之,军营生活到处是美好的光环。
然而,想像毕竟是想像,现实终归是现实。不少同志在进入军营不久就发现,军营里的一切并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新奇、刺激,而是寻寻常常、平平淡淡,有时甚至还有点枯燥乏味。迈进教室学习,与学生时代的感觉没什么两样;走上操场训练,总是重复练习那么几个动作;课余时间搞农副业生产,就像个穿军装的农民;甚至连人际关系,也不像当初想像的那么纯而又纯。于是,一些同志产生了困惑:军营生活为什么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有的为此感到苦恼,极个别的甚至怨天尤人,后悔当初。
为什么这些同志会产生这种心。理感受呢?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偏差问题。也就是在对军队、军人及军人生活的认识上比较片面,与客观实际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青年战士入伍前很少到过部队,对军队、军营和军人的了解,一般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是通过别人宣传和介绍听到的,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常常是经过加工的,有的甚至是艺术化了的。在这样的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想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离现实生活的情况。其次,青年人富于理想,敢于设想,对将要进入的军营生活更是充满了憧憬,很容易把事物想像得很美好,有的还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一旦面对现实,产生心理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我们感到军营生活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时,既不要责怪自己过去太天真,也不要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而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科学家在取得重大发明时,面对赞誉和奖励,无疑是幸福的,但为此而进行的推理和实验却枯燥乏味;运动员在夺得冠军时,面对金牌和鲜花,无疑是荣耀的,但为此而进行的训练却异常艰苦。同样道理,军人的荣誉,军人的潇洒,也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养成去凝聚,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去创造。
心理学中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支队伍行进在马路上,群众看到的是整齐的步伐,严整的军容,感到既威武又雄壮;而作为队伍中的一员,想的则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军容,迈好自己的步伐,甚至还会为脚上打泡而感到疼痛难忍。此时我们的感觉与群众的感觉肯定大不一样。假如你正在为军营生活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而苦恼,不妨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改善一下想问题时的心境。我们原来对军营生活的想像,大都是从宏观角度来构思的,是以憧憬的心态去设想的。而到了部队之后,接触的大都是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此时往往容易从微观角度去审视军营生活,甚至会带着挑剔的眼光看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心理状态不一样了,对军营生活的看法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办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理想融入现实,看问题、想事情实际一些,多从当兵尽义务、报效祖国的大局想问题,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扎扎实实在军营全面磨炼自己,争做合格兵。干当前,想长远,正视军营生活埋头干好面前的具体事,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能够求得心理平衡,而且会更加坚定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进一步激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军营杂记杂文随笔
部队为了改善官兵生活,借内蒙大草原之地利,养了近500只羊。羊是什么时候开始养的我不知道,我们团部的兵有好多人都轮流去放过羊,我是75年3月到7月放了4个多月的羊。团部的牧场具体在什么地方我是记不得了,只记得在我们团跃进公社连的北面不远,是在锡林浩特西面,离部队大约40里地左右。我记得的是有一天傍晚,孤独且单调的牧羊生活使我想起了跃进连的老乡,于是我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策马奔驰在去往跃进连的方向。大草原是没有路的,我走的是两点之间的直线。那天的天气很好,没有一丝风,天空也没有一丝的云。我骑的是那匹爱躲生的黑马,这黑马在我的催赶下跑的飞快,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两耳生风。当时的心情是非常的好,也不知有多长时间就到连队了。
每当回想起放羊的工作,真的很是惬意的。当时的伙食也是很好的,3个人在一起相处也是很和谐的,我只记得尹全宝了,他是河北蔚县的兵可能比我晚一年入伍的吧。我们有两个蒙古包,一个是住人的,一个是伙房,也放些杂物。
内蒙的天好似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远比不得内地的正常。内蒙的2.3月依然是看不到春意的,还是寒冷异常。我在日记中有3.25日<风雪夜>记载。“青女无策守纷雪,风神束手狂飙烈,枕上犹同包外冷,煎熬子夜衣未卸”。可见内蒙的气候是很无常的,春天来的也是很晚的。
白毛风是内蒙的专利。记得有一天是我的班,我赶着羊群刚走出不远天就暗了下来,随后刮起了白毛风。那雪花真的是大如席了,在紧密且又大的雪花遮挡下5米远以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好在羊群非常的老实没有顺着风狂奔,要是狂奔的话,说不定我也会成了男玉荣了。一般情况下的风雪羊们还是艰难的在大雪中寻找可以裹腹的食物。天气不好时是要跟着羊群的,以防羊群跑丢了。我穿着厚厚的内衣,外面又穿着军大衣,脚穿高腰的毛毡鞋一点寒意也没有。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当时真的有点小兴奋,我也成了诗人郭小川笔下的“好兵将呀,白旗,白钾,白头盔”。当时的我也是白衣白甲了,跟着的黑狗也变成了白狗,那些羊们也都是身上肿了。
内蒙最美的季节就是夏天的到来,你看那遍地不知名的野花在暖暖的风中轻轻摇曳,有的与蝴蝶低语,有的与蜜蜂嬉戏。你看那远处的羊群好似一大片雪白雪白的白花,在百灵鸟的啼叫声中缓缓的移动。你看那远处的马群和牛群又似一副铺地的锦缎。偶尔你也会听到几声马头琴和“好来宝”那悠扬粗旷的动听旋律,那是远处牧民躯赶寂寞的歌。你身边的那只活泼好动牧羊犬一会狂奔去追逐叽叽喳喳的百灵鸟,一会又与几只蚱蜢玩耍,一扑一跳的不知疲倦。马儿在马绊子的束缚下,悠闲的啃着青草。那时的你把军大衣往地上一铺,拿出一本你喜欢的书,可尽情的陶醉在书中的故事里。看累了,你可听一会收音机,那时你的收音机里能听到的大都是蒙语,也能听到苏联台的`广播。不想听了,你可抬眼看蓝蓝的天空中优闲散步的白云。内蒙的天是湛蓝的,内蒙的云是雪白的,那真的是蓝的白的没有一点瑕疵。中午你可策马回家吃饭,晚上有时羊群不用找自己就回家了。还有最美的是雨后的草原,那空气是特别的清新,深深的吸一口有野草和野花的香。雨后的百灵鸟特别的欢快,叫的也特别的响亮。内蒙的草原雨后大都能看见彩虹,那彩虹就像是神话故事里的雀桥,从这个山岗跨到那个山岗。有时你看到的彩虹就在不远处,当你骑马奔过去这彩虹好想跟你捉迷藏一样没有了。我不止一次的追过彩虹,可每次我都是悻悻然。
我们的给养是团部不定时的送,吃的是比士兵灶要好的。要是想换换口味,可挖几样野菜,有野韭菜,有小根蒜。也可去寻野兔的洞穴,然后你挥锹挖下去,一般是会有收获的。我的枪法还是可以的,没有见过狼,我只打过一只秃鹰还有二只野兔(那时的子弹不太受限制),秃鹰我们没敢吃。放过羊的都知道羊群大都是查不出准确数的,都是大概数,包括牧民家的羊群也是没有准确的数。但我们可没敢想吃羊肉了就杀一只的,我们还是很自觉的吗。
放羊的那一段生活已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中了,永远也挥之不去的。
战友们你们谁放过羊呀?
军营生活优美散文
每次路过哈军工的大门口,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静静地在那里站上五分钟,仿佛有列队的脚步声传来,那一声声的震天吼把那往日火热的军营生活瞬间拉到我的面前。
在我的生命里,让我感到最为荣耀的事,那就是我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龙腾虎跃的军营生活,就像一部厚重的书,在我脑海里萦回。它如一股甘甜的果汁注入我心田,在我的血液中奔涌流淌。
我是一名军人,不管曾经、现在还是未来。只要穿过那件绿色的军装,我就把自己看作是永远的军人。虽然,当年入伍时,是母亲苦口婆心地劝导,我才一步三回头地爬上了那辆大卡车的,但是,近十年的部队生活历练了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时刻按照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当好永远的军人,生命之水才不至于过早地枯竭。
部队的生活是火热的,在军营学到的第一首歌,那就是战友之歌,“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知道了军营里,官兵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战友。”“同劳动,同休息,同训练,同学习。”团结就是力量。懂得了第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当兵是要打仗的,打仗是要死人的,”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随时献身一切。
军人必须积极得过每一天,积极得接受任务和挑战。积极是种生活态度,一种随时准备子弹上堂的战斗状态,随时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状态。男人作为军队的主体,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吃苦。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体能极限的挑战,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与累。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的意思就是让军人拥有更强的执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各种复杂坚苦的工作。
提起军人,“坚苦”二字,就像是军营生活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苦在那里?常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先看走步吧,你别看在电视上的军人们正步走的那么自然,那么美。那可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几句赞美话就能了解的。就说我们连队吧,为了练出队列硬功,单是“四面转法”动作,就不知在沙石地上,在每个人脚下“拧”出多少坑。军纪严厉,优劣分明。尤其是北国边疆,严冬队列训练,凛冽的西北风像把把尖刀一样削着脸颊,军人们纹丝不动。按照军纪,那怕有样东西叮在脸上,也不能顾及。由于站立时间过长,有的战友累到在地,但休息过来之后,又迅速走向训练场。这就是军纪,这就是军人。“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合格军人的起码标准。“踢脚一阵风,抓地一个坑。”这是正步动作训练的要求。训练场就是“战场”,这是军人明白的起码道理。不管多么苦累危险,军人们都坚信自己一定要顽强地挺着、站着,轻易被击倒不算军人。
军人虽说有钢铁铸造出来的筋骨,但毕竟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对军人最难耐的是想家,尤其是在过节期间。要知道,来自“五湖四海”组成一个家的战友们,毕竟远离了爸妈爹娘,骨肉分离是割不断的亲情。“男儿有泪不轻弹”,那要分谁跟谁,思念着温热的亲情,就忍不住鼻腔发酸,泪就禁不住涌向眼眶,流了下来,然后默默地擦去。再咬紧牙关,把思念存在心里,积蓄成动力。就这样,什么也不说,这就是军人。
蓝天百声笑,绿地千鸣开。每当我出夜岗,身穿整洁的军装,身背钢枪,站在那神圣的地标线上的时候,我都精神倍增,感到无尚荣耀。只要没有阴云密布,只要没有雷雨,那蓝宝石一样的天空,澄明如镜,像平静的大海一样包容,让人心旷神怡。夜晚,那数以万计的星星,一闪一闪都把光芒交织在一起,总是让人读出很多奇妙。星星们虽不像阳光那么明媚,也不像月亮那么清澈,但却十分明亮。我发现自己离天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辰。当然,我不会试图望空摘月,我只是想要星星奔我而来,聊上几句心里话。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夜空,瞬间就消失。可它在夜空里却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像邮递员一样,带着我和战友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奔向远方。这些小星星就像我们军人一样,在部队短暂的生涯里,每个人都要做出最大努力,尽职尽责,放射出生命里最闪亮的光。湛蓝的夜空,星星们一颗一颗全都亮得很真诚。晚风一阵紧过一阵,将灿烂的`星光吹灭,可它却送去了我对星星的敬仰。爽风时柔似钢,吹送着天河的星。不想惊动,默然走近,却收不住流连的脚步,侧耳倾听我的呼吸,似乎生怕惊动被星空融化了的我,像孩子们捉迷藏似的,偷偷地抚摸我手中的钢枪,悄悄地轻吻我的脸颊,恰如一首优扬悦耳祝福的歌。
在部队,越是过节,战友们就越要警惕。站岗,是军人们睁着的眼睛。记得有一天深夜,我的岗,正在我身背钢枪守卫在军事阵地的时候,忽然间,不远处出现了一个黑影,紧急情况下,我实施了哨兵的值勤要领,最终那擅闯军事禁区的黑影被“活捉”。愿来,黑影是个贪了杯,迷了路,找不到北的“醉鬼”并非敌特,也无故意,确也让我虚惊一场,但我毕竟没有放过一个可疑的人,行使了一名军人的职责,放过任何可疑的人,都是军人的耻辱。
部队生活严肃中也不失活泼,我们习惯以军人特有的方式丰富生活。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踢一场球赛,十分欢快惬意,痛快淋漓。我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照样把我们逗得笑声一片,乐不可支。我们的雄壮嘹亮又饱含挚诚情义的歌声,会把我们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
无论是平原、山巅,还是沙漠、海岛,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中国军人。军人是祖国的儿女,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他们日夜穿梭于北国边疆,扒冰卧雪,顶风抗寒;站立在南国山岗,沙漠海岛,日晒虫咬。他们处处撒下幸福,快乐的种子,流下的汗水滋润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他们踏过的足迹,坚实了祖国大地。当人们笑醉于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枕着家人的宠爱甜甜地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们的脸上便漾起了欣慰的笑。军人那不抛弃,不放弃,勇于对祖国对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人们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蜕变着,审美的尺度也正悄然变化。他们羡慕于满眼的富丽堂皇之美,却不知日照军营的绚丽。鲜花、掌声送给了星光大道舞台上的演员,又有谁为军人喝彩?把视线转向他们吧!军人让国家犹如松柏般挺拔!在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朴实、无私、奉献的真谛,体会到了辛勤的汗水和钢枪的情怀。
可爱的军人,自豪吧!因为你有钢强的资本。骄傲吧!没有谁比你们更坚强。为军人鼓掌……他们是祖国的卫士,和平时期的保护神,战争中的利剑。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战士,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他们和祖国一样的辉煌。
有多少人把闪光年华,多姿的青春,永远留在那神圣的军营,那绿色的梦里。敬礼!难忘的绿色军营,你给了我勇敢、智慧和力量。敬礼!整齐划一的军营生活,你是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写于八一节前夕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开始买粽叶、粘米、大枣等等,然后就开始烀粽叶,泡粘米……端午节头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就能看到妈妈坐在台阶上包粽子, 旁边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于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妈妈学包粽子的心情,开始凑趣。只见妈把两三片粽叶瞬间就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捞起粘米放到粽叶 里,再在里面放上大大的甜枣,然后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铺均匀,接着我是怎么也学不会了。我包好的粽子几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状也不对,于是妈妈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么也学不会,于是我索性不学了,坐在那里看着妈妈包,妈妈手疾眼快,那么多粽子妈妈包了几个小时,终于包好了,就在大锅里煮,闻着粽香味,我 和弟弟心里馋馋的,可也只能等到时间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妈妈说将煮好的粽子要用凉水多泡一会,吃着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节的回忆随笔散文]
忙在端午节随笔散文
每年端午节的头一天,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个把小时。然后再用苫鸢迅崭瞻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忙在端午节随笔散文]
端午节的回忆随笔散文
一年又一年的端午节从生命中经过了,带走了时光的碎片,而那些与端午节有关的往事,成了我一生的珍藏……
在年少时我很喜欢过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有好看好闻的香袋、五股线佩戴。那时候佩戴的香袋与五股线,都是母亲在农忙中抽时间亲手做的。
快过端午节时,村子里就会来一些卖香草与雄黄的人。他推着破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提包,边走边大声哟喝:“香草,香草,卖香草!雄黄,雄黄,卖雄黄!”这时,村子里女人和小孩便会迅速围拢过来。母亲听到卖香草的也会前去购买一些香草与雄黄,以便闲时给我们姐弟四个缝香袋。
缝香袋可是个眼力活,心灵手巧的自然缝得漂亮,眼力差的缝得就有点儿欠缺美观了。在我的眼中,母亲缝的香袋是最漂亮的。母亲缝香袋时,会先找来几种颜色鲜艳和几种不太鲜艳的碎布,还有雪白的棉花,然后再从大蒜头上剪下蒜梗,这样就可以开始缝香袋了。
母亲先把碎布片剪成各种形状,然后根据想要缝的香袋形状来缝线。首先会先缝大香袋,大香袋是最漂亮、最大气的,也是缝起来最麻烦的一种香袋。缝大香袋要用上三四种颜色的布片,还有多一些的.棉花与香草。那些布片在母亲的穿针引线下,很快就缝成了一个花样的正方形,不过这样正方形是双层的,而且留下一个小口子没有缝。那个小口子不是母亲忘记缝了,是为了好把裹着香草的棉花放进去。缝好后母亲就把带针脚的一方翻到里头,这样露在外面的就看不到针脚,然后拽一小团棉花,把棉花撕开一个洞将香草倒进去,之后用棉花把洞口堵上,最后塞进缝好的布袋里。此时,母亲就会把留下的小口子用最细的针脚缝上。缝好小口子,母亲会把一根线穿在香袋的最上面,然后拉着线的两头一拉将上面的两个角并在一起缝起来。这时,香袋就缝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给下面的两个角做花穗子。
做花穗子首先得把蒜梗剪成一厘米左右长的小蒜梗,然后把各种颜色的布剪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正方形,接下来把三四个小正方叠在一起用针线穿起来,然后穿一个小蒜梗,之后再穿几个小正方形花布,再之后又要穿一个小蒜梗。如此这般按规律穿下去,一会就做成了一个长长的花穗子了。花穗子做好后,根据与香袋相衬的尺过截成三截,然后在香袋下面的两个角处各缀一个花穗子,再在两角的距离中间缀一个花穗子,至此,一个漂亮的香袋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给香袋配五股线了。
五股线是用红、黄、蓝、绿、白几种颜色的线做成的,做的方法就是把五种颜色的线像搓绳子一样搓和在一起,这就是五股线了。五股线除了用来缝到香袋上便于佩戴到脖子上或衣服上,还要绑到手腕上和脚腕上。母亲说在端午节那天佩戴香袋和绑五股线可以驱虫避邪消灾免难,所以母亲做起香袋和五股线来丝毫不含糊。母亲还说,五股线要等到阴历六月六才能剪掉,剪掉后要扔到流水道口那里,那五股线会在流水中会变成神奇的小蛇,保佑小孩子常年不被虫子咬。
母亲除了缝大香袋外,还会缝鸡心香袋、小红辣椒香袋、紫茄子香袋等等。它们的做法与大香袋大同小异,只不过形状不同而异。总之,母亲会变着花样给我们缝香袋,好让我们欢喜地佩戴在身上。
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一个一个的帮我们佩戴香袋和绑五股线。我们姐弟四个可以在母亲缝的香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香袋佩戴。我和二妹、三妹都欢喜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香袋,欣喜地放在鼻子上闻着香气。弟弟并不积极挑选,只是站在一旁笑着看我们。母亲给我们姐妹仨人佩戴好香袋和五股线后,就拉过弟弟给他绑五股线,然后会挑一个颜色不怎么鲜艳的香袋给弟弟佩戴上。弟弟拿起香袋放在鼻子上闻了闻后,脸红红地把香袋藏到了衣服里。
端午节的早上母亲会早早地叫醒我们,小鸟已经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此时,父亲已经从地里割回来了艾草,并把艾草捆成一束悬挂在门边。父亲说,艾草可以驱邪,我长大后才知道,有一句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母亲已经煮好了鸡蛋与蒜头等着我们洗脸刷牙,不过那天洗脸可不是像往常那样用清水来洗脸,而是用兑了清水的煮蒜水洗脸。母亲说,用蒜水洗脸好,可以祛毒气,所以那天我们洗过脸后都笑自己成了“蒜人”,因为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熟蒜香气。
母亲给我们几个小孩子分好鸡蛋与蒜头,每个人的量都一样,不偏不向。母亲一个个摸着我们的头,亲切地说:“不管谁都得一天吃完哦!”父亲坐在一边眯着眼看着我们,开心地笑着。
我们领了自己的鸡蛋与蒜头后,都会争先恐后地送给父亲一个鸡蛋,并笑脸盈盈地送上一句祝福:“爸爸,生日快乐!”端午节那天正是父亲的生日,所以端午节对于我们家人来说更具有意义。
我们姐弟四人都会送给父亲一个鸡蛋,父亲见我们如此孝顺,自然非常高兴了,他收下“礼物”后便随手剥了递给我们吃,我们都摇摇头不要,父亲就会递给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母亲接了过去,把剥好的鸡蛋又递给了父亲。其实到了最后父亲与母亲也不过各吃了一个鸡蛋,父亲把收的“礼物”又放回到了饭桌上,等我们玩饿了就分给我们吃。
我最不喜欢吃煮熟的蒜头了,可母亲非盯着我吃,她说吃了煮熟的蒜头可以去掉身上的毒气,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无奈在母亲的监督下,我只好把自己领到的蒜头吃完,这才可以出去玩耍了。
我们并不会安安静静地吃,而是喜欢跟小伙伴们比赛碰鸡蛋。当两个鸡蛋同时碰在一起时,谁的鸡蛋破了,那就是败将;谁的鸡蛋没破,那就是将军。那天的小孩子在早上吃过一个鸡蛋后会在口袋里装上两个,去街上寻找比赛的对手。有时候,也会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比赛,只到最后选出将军来。那场面热闹极了,胜利者仰着头开心地笑着,失败者会发出一声声叹息。不过,胜负不重要,还是好伙伴,比赛后我们一个个会并排着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着手里的鸡蛋。
母亲会亲手为父亲做长寿面,面自然是母亲最拿手的手擀面了,我们几个小孩子和母亲会陪着父亲一起吃长寿面。母亲说,我们一起吃替父亲“咬灾”,意思就是把父亲所有的灾难一起给咬没有了。
母亲会把兑好了的雄黄酒端过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坐好,母亲用雄黄酒耐心地给我们几个{耳朵、鼻子等。她说,用雄黄酒{过之后小虫子就不会往耳朵、鼻子里面钻了。
后来我们长大了,也知道害羞了,就不愿意佩戴母亲做的香袋了,母亲也就很少做香袋了,而端午节这天母亲依然会煮鸡蛋与蒜头,叮嘱我们要吃鸡蛋,要用蒜水洗脸,依然会为我们{雄黄酒,我们依然会给父亲送“礼物”。
这些年过端午节,我们姐弟几个都会回去陪在母亲的身边。父亲因病去世十多年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给父亲送“礼物”了,而母亲在端午节那天再也没机会给父亲做长寿面了……
难忘的端午节随笔散文
6月16日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骑摩托车到离城很远的山上踏青。一路顺风顺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车后轮胎突然瘪了。我们只好推着泄了气的摩托车打道回府。
因为这里离市区很远,所以在短时间内没有地方修理。摩托车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没有气,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后面推,爸爸在前面推,过了不大一会儿,我们两个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妈妈不但一直给我们鼓劲,而且还积极的寻找修理点。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因为我自己也尽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
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我们足足走了5公里,但还是没有到达目的地。向当地村民一打听,说再往前走半小时会有一个修车的地方,到那里就会有希望了。虽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一听到这话,我还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来。在这半小时里,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最漫长的30分钟,路上我竭尽全力的向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终于,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这段艰难的旅程。
这次特殊的旅行,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相信这次旅行会让我终身难忘,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束手无策了。
[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
军营里的生活散文
年轻人喜欢想像,许多新战友在参军前,对绿色军营充满了憧憬:绿色军装刚中有柔,绿色方块威武雄壮,绿色生活绚丽多彩,绿色人生充满希望……刚穿上军装时,对未来的军旅人生更是浮想联翩:训练或演习,风风火火,冲冲杀杀,好不刺激;穿着军装上街,孩子尾随,姑娘回首,好不得意;为群众做好事,大爷感激,大娘道谢,好不荣耀;抢险救灾回来,庆功授奖,夹道欢迎,好不威风。总之,军营生活到处是美好的光环。
然而,想像毕竟是想像,现实终归是现实。不少同志在进入军营不久就发现,军营里的一切并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新奇、刺激,而是寻寻常常、平平淡淡,有时甚至还有点枯燥乏味。迈进教室学习,与学生时代的感觉没什么两样;走上操场训练,总是重复练习那么几个动作;课余时间搞农副业生产,就像个穿军装的农民;甚至连人际关系,也不像当初想像的那么纯而又纯。于是,一些同志产生了困惑:军营生活为什么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有的为此感到苦恼,极个别的甚至怨天尤人,后悔当初。
为什么这些同志会产生这种心。理感受呢?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偏差问题。也就是在对军队、军人及军人生活的认识上比较片面,与客观实际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青年战士入伍前很少到过部队,对军队、军营和军人的了解,一般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是通过别人宣传和介绍听到的,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常常是经过加工的,有的甚至是艺术化了的。在这样的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想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离现实生活的情况。其次,青年人富于理想,敢于设想,对将要进入的军营生活更是充满了憧憬,很容易把事物想像得很美好,有的还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一旦面对现实,产生心理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我们感到军营生活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时,既不要责怪自己过去太天真,也不要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而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科学家在取得重大发明时,面对赞誉和奖励,无疑是幸福的,但为此而进行的推理和实验却枯燥乏味;运动员在夺得冠军时,面对金牌和鲜花,无疑是荣耀的,但为此而进行的训练却异常艰苦。同样道理,军人的荣誉,军人的潇洒,也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养成去凝聚,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去创造。
心理学中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支队伍行进在马路上,群众看到的是整齐的步伐,严整的军容,感到既威武又雄壮;而作为队伍中的一员,想的则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军容,迈好自己的步伐,甚至还会为脚上打泡而感到疼痛难忍。此时我们的感觉与群众的感觉肯定大不一样。假如你正在为军营生活与原来想像的不一样而苦恼,不妨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改善一下想问题时的心境。我们原来对军营生活的`想像,大都是从宏观角度来构思的,是以憧憬的心态去设想的。而到了部队之后,接触的大都是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此时往往容易从微观角度去审视军营生活,甚至会带着挑剔的眼光看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心理状态不一样了,对军营生活的看法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办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理想融入现实,看问题、想事情实际一些,多从当兵尽义务、报效祖国的大局想问题,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扎扎实实在军营全面磨炼自己,争做合格兵。干当前,想长远,正视军营生活埋头干好面前的具体事,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能够求得心理平衡,而且会更加坚定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进一步激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军营的青春旋律散文
军营,多少人魂牵梦绕终生的一抹绿色。
85个春秋过去,曾经的疆场厮杀浴血鏖战,曾经的逐鹿中原驱贼平寇,在奠定了一个挺立在东方的强大国度后,军营,已经成为保家卫国的一道钢铁长城。
这里走出我们的先辈,我们的父母;这里走出我们自己,我们的姐妹弟兄;一代又一代把青春年华倾注在军营,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走进、走出着我们的绿色屏障!
响应南云过雁战友的【回望军旅文化展】,旧文重发,让我们的青春年华定格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哎~
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哎?
是谁帮咱得解放哎?
是亲人解放军!
是救星共产党!
嘎啦央卓诺诺诶,
格桑梅格桑~~
军民本是一家人,
帮咱亲人哎洗呀洗衣裳~~”
洗衣歌,这支舞蹈当过兵的战友们大概没看过的很少,而在曾经的军营中似乎无处不在;每当欢快豪放的旋律响起,似乎就又看见年轻的我们在乐曲声中尽情的歌舞……
七十年代初,为参加医院组织的春节联欢汇演,我们科报排的歌舞就是这支洗衣歌。
请来歌舞团的老师教导,却没有合适的服装——因为春节汇演哪个单位的服装都紧张;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开始了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的筹备:那个年月,买什么都凭票,不是文艺团体的驻军医院,凑出一台舞蹈的装束,着实颇费心思。
用买来的白绸子接在白衬衣的袖子上权当水袖,用借来的毛背心五彩缤纷套在衬衣外充作藏式服装,借来的各色不一的裙子,用别针固定大小肥瘦;七色彩纸剪裁成半尺长、一寸宽整整齐齐的纸条,搭配颜色,各自粘贴缝制在统一的军用白毛巾上,组成三排的图案,缝一根带子系在腰间充作围裙;最难的是脚下的鞋子,对于只有黑布鞋与绿胶鞋的我们穿哪双跳这支舞都不合适,应穿的小靴子对于提干不满一年的小女兵,那是想都不敢想!不仅没有人拥有,更没有卖的。
为了跳得轻快,为了颜色统一,集思广益之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大胆决定——自己缝制白色统一的软底鞋!
一群很少做过针线活的十六七岁的少年女兵,第一次为自己做一双跳舞专用的鞋子!军用白色床单成为几乎的唯一选择。好在幼时在家中看见过妈妈做鞋打袼褙,于是如法炮制:很少的几层布抹上浆糊晒干,摆一只鞋在上面,画出鞋底的轮廓,剪出几层后,用白线缝住,记得我还装模作样的仿效纳鞋底缝了好几圈的针脚;比较难的是鞋面,按照布鞋的样子照猫画虎的剪成,反面缝上,正面翻过来一穿,大了!
于是开始狐狸分饼一样左脚的鞋后跟缝进去一点儿,右脚的也缝进去一点儿,再试,还大!又把左脚前面缝小半圈,再把右脚前面缝小半圈,再试,还松!只好在脚面上加带子了,横着固定防止脱落。
其他姐妹们的鞋也都陆续完工,相互比比看看忍俊不禁:都是大同小异、别出心裁的“出类拔萃”!这也叫鞋子?只能彼此安慰着频频打气:套在脚上的不叫鞋子又叫什么?舞台上,离得远;灯光下,看不清;笑得灿烂些,让目光都集中在我们的'舞姿和脸上!
多少次的练舞,都没舍得穿着走台,直到最后彩排才隆重试穿了一把;负责审查的政治处干事认为效果还不错,起码颜色款式大致相同,至于大针小线的手艺,那就是勉为其难、各展千秋的问题了。
终于等到了大年三十儿的春节汇演,也终于听到报幕员清脆的报幕:下一个节目——五官、门诊的“洗衣歌”!
欢快的乐曲响起,挥舞着长长水袖的藏族姑娘们载歌载舞的出现在河边洗衣;我们尽量的微笑着,努力地挥舞着,转着圈的激情跳啊跳!
突然!台下传来排山倒海的爆笑,夹杂着:“掉了!掉了!”的呼叫,我一步未敢停的快速低头看了一下自己,尚好!赶紧用目光扫过一个个姐妹的装束,无异!台下的笑声未见降低的此起彼伏,只好再一一巡视过去,这才发现一个姐妹的鞋子不幸从中间裂开,已经一个踢腿甩了出去,正咧着嘴孤单的躺在舞台上!
台上台下笑声一片,这下的笑绝对是发自内心的酣畅淋漓了!再看我这位好姐妹,到底是军队的女儿,大将风度,临危不乱,光着一只脚,一丝不苟的微笑着舞蹈继续;就这样一直跳到谢幕!回到后台的我们,乐不可支的彼此捶打着捧腹大笑……
数十年过去,这一幕场景在我的脑海中跨越时空的清晰回旋,恍如昨日;多么青春、多么无羁,多么自然,多么执着的军营旋律啊!只可惜没有留下当时的剧照……
悄悄说一句:那个假装歪了脚的藏族小姑娘,就是我!
1972年11月,我仍然作为先遣队队员和指导员孙培珍率一连机务排、生产班、炊事班部分人员重返绥棱农场,就是老百姓说的海鹰又飞回来了,这时陆军老大哥将农场交还给我们了,部队番号绥棱县37001部队农场一连。
我8月份时已经是连队副指导员,我是71年12月7日任命的一连机务排长,和郑文清、祁广泰、王家斌、涂芝桂一起提的干部,一个命令。当了7个多月的机务排长,机务排长还没配,因没有副连长,仍然协助连长安秉勤管机务、生产,先过来是要做好来年的生产准备。
这时整个农场还在小红营子。老兵复退工作在庆安进行。
1966年,国庆节的日子。
一天下午,我们正在地里收割大豆,只见北面10多里远近的四海店方向浓烟滚滚,还可见到树头上的火头在飞窜,虽然是南风,仍可听到哔哔剥剥的声响,那是松树油在爆炸。不好!这是一场森林大火。
林区的部队同时担负着护林防火的任务,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不用谁下命令通知,迅即组织部队进行扑火。因当时正是收割季节,部队比较分散,再说也不能将部队全部投入灭火。当时农场下达紧急通知:一、二连各抽调20人,由各连指导员任排长,组成一个扑火连,朱永江副政委任连长。在这同时,绥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已发出了通知,叫我们集结待命,由他们来人带我们赶赴火场。
这时的天气晚上已经很冷了,已是零下。森林大火不同于绥棱县城的那场大火,这是大森林,一个礼拜、十天半月、一个月的也有可能。
我们连的孙指导员4月份时已调回旅顺,我接替了他。这时连队配了副连长高彦堂,河北元氏人,是1966年入伍的,先我两年,我刚当兵时他是中队文书,此前是连里的生产排长。没配副指导员,这时还是我上第一线,领导挺看得起我的,我觉得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应该上,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要不让我上就不正常了。
这次我们没带大衣,因要在林中扑火,不方便。倒是穿了大头鞋,抗造,不怕扎了脚。穿棉工作服,背上水壶,带了两把斧头和几把镰刀,这用得上,可割草、砍树。
我们坐着大解放,跟随指挥部的人一路北上,路经几片火场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在林间公路上行驶,有时实际上是在火中穿行,公路可以阻隔地面火,可树梢上的火苗一蹿就到了另一片林中。明显地一股灼热的气浪,到处都是爆炸的声响,看到远处的是黑烟,近处却是黄黄的浓雾。指挥部的人告诉我们,起火点有好多处,我们要一直往北,一个什么沟里去,那儿是原始森林,要将大火阻断在那儿,否则,过了那条线,一直烧上山,就没法救了,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我们能在沿途看到老百姓的扑火队,天上有直升机在喷洒药粉,这些大都是人工造林。
我们在一处火点停下来,这儿是地面火,猛的地方一人多高,小的贴着地面,这儿有两个人,看样子是向导。我们迅速跳下车,用大斧子砍下小树枝,这时我们都憋足了劲,个个如猛虎下山,从中分头向两边扑去。一阵的功夫,就扑灭了好几百米的火头,一个多小时就将这一处的火头压了下去,在防火路边切断了火源。为了防止死灰复燃,在后边留有小部分人用脚将余火踩灭。我们将此处火点交给地方,由他们负责。我们马不停蹄,又奔向另一处火点。
进入半夜时,我们在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经过这近10个小时的扑火,我们体力消耗很大,棉袄早就湿透,一旦停下来之后又干了,因年轻人火力旺盛,这时已是零下了。此前一人发了一袋饼干,一小包咸菜,这是飞机空投下来后发下来的,饿急了的我们,也不敢都吃了,还不知道吃了这顿下一顿在哪儿呢。水早就喝完了,选在小溪边休息是有说道的,一是可以补充饮水,二是不怕被山火包围。刚休息一会儿,就听到一阵呼啸而来的烈焰声响,那是从远处的树梢上传导过来的。不一会儿的功夫就窜到我们的头上。
这片树林在小溪这儿就没有了,可是那强大的火球并没有到此熄灭,而是降落下来,到了小溪这边一人多高的荒草地,将已枯燥的干草瞬间点燃,这是一大片荒草甸子,刹那间便到了另一片林子的边缘。这并不奇怪,我们也有在一旦陷入火海不能脱身时,也可能先将这片草地点燃,阻隔火头,也就是遇火用火迎。我们追赶着火头,它到了那片树林的边缘时,火势小了下来,我们奋力扑打,很快就扑灭了。我们用粗树棍刨开一道防火小沟,火头在这儿就完全熄灭了。
我们累极了,再也动弹不了了。我们三三两两地靠在一起,睡了。清晨,我们站了起来,用小溪里的冰水冲了一把脸,有的战士用棍子捅开那薄薄的一层冰,抓了一些小鱼,拣来一些干树枝,将烤得半生半熟的小鱼儿吃了。
我们扑灭了一片片的山火。渴了,喝一口小沟里的水,饿了吃几块饼干咸菜,困了就靠着树干眯一会儿。当时有一条严格的纪律,就是绝对禁止单独行动,一旦迷失了方向,或遇到了野兽,那就没命了。
最后一天的晚上是各路人马在一个山头会合。这个山头很高,火已经到了半山腰。指挥部传下死命令:一定要将山火就地熄灭,否则过了这个山头就到了原始森林,就没法救了,搞不好越过边境,那就成了国际问题。这是一片浓密的林子,是准原始森林,地面很厚一层腐质层,全是千百年来的树叶腐烂了积淀成的,你表面上看不到明火,可不一会儿就有可能从你的脚底下窜出火来。山民说这叫穿地龙,它可以从几里路远的地里头窜过来,让你防不胜防,比明火利害,危险极大。这时大家谁也不敢大意,人们沿着火线排开,一人负责有10米远的距离,这时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些铁锹。有明火和冒烟的地方一直要挖下去,切断火源,看不到火苗的用粗木棍捅出一条防火沟来。这一切做完后,指挥部通知部队撤离,这最后一道关口由森林工人负责防守。
我们撤出时已经是下半夜、凌晨的3、4点钟了。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下了山,在一个3间小草房子前停下来,中间是门厅兼灶间,两边房子里是南北对面通铺土炕,我们40来人和衣躺下,炕是热的,谁也没有说话,一倒下去就响起了鼾声。
我是在清早7点钟的时候醒的,严格地说我是被收音机的声音叫醒的。朱副政委那时应该有50岁了吧,他是45年以前入伍的,他是首长,也是我们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连队的指导员起,各级政工领导必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林彪事件后,他拿出几十年来省吃俭用存下的4000元钱,交了党费,在部队反响很大,我很敬重他。他多年的习惯,每天早晨都要收听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这些日子他是不是收听了我不知道,但今天打开时我却听到了。这是一条重要新闻,是说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我们一下子全都醒了过来,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几天来到了极限的疲劳一扫而光!我们纷纷起了床,用凉水冲了脸,将一大锅大餷子粥吃了个锅底朝天。
我记住了这个日子:1966年10月7日。
我们走到小火车站,这是森林小火车,林区的木材从这里运出,工人们从这里走进、走出大山,就全靠这单线小火车了。我们开始往回返了,有通知说我们要在三线指挥部停下,我们要在那儿简单休整一下,绥化军分区和地委的领导要接见我们。这时大家情绪高涨起来,又是一路行军一路歌了。
我们在一个有一片很好看的楼房的站台上停了下来,真没有想到在这深山老林里还有这样好的建筑。我们下车不远就到了一个大楼房前,好像是一个招待所什么的。我们走在一群人们欢迎的夹道中,有一个大红条幅,欢迎我们凯旋的。
这时的我们才看到自己像一群叫化子。身上的衣服没有一处好地方,棉花都露出来了,全是泥黑色,头发胡子老长,有的头发是被火燎了的,成了黄毛,脸上手上黑红,一个个尖嘴猴腮,身上一股浓浓的怪味……这那儿像是青春四溢充满活力20多岁的小伙子?
地委、县委的领导和军分区的首长站在前面,用劲地和我们握手,说你们是英雄!这让我们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