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简绍自己经典散文

简绍自己经典散文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简绍自己经典散文,本文共8篇,欢迎阅读!

篇1:简绍自己经典散文

简绍自己经典散文

一看网名,就是有故事的人,没有故事的人,我们算白活了, 嘿嘿O(∩_∩)O很多人问:“为什么叫遗逝的美好?有点伤感,遗失了什么美好”其实,不管曾经遗失了什么,只要珍惜拥有现在的美好,就会知足常乐。

70后的我们,也许老了,青春不在,也许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前卫被淘汰,但我们曾经也年轻过,曾经也怀揣梦想,满怀热情。70后的我们,品尝了酸甜苦辣,经历了人世沧桑,丰富了人生阅历,更成熟稳重,懂了生活,学会感恩,懂得知足,学会珍惜,那一份体会是年轻人没有的历练,是我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是女性,我骄傲,女人不一定就比男人差,有人说,下辈子不做女人,我想还是顺其自然吧,其实,做女人也没什么不好,做一个温柔似水,温文尔雅,知书识礼的好女人,那样没有男人会不爱的道理。男女平衡才会和谐,上天赋予你什么性别,我们就要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的性别,对得起自己。

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这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那是我的一个目标,也是我的心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那份正义,不被世俗困扰,做最真实坦诚的自己。有朋友戏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穿别人的`鞋,让别人去找吧”后来我也添了两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穿别人的鞋,让别人去找吧;种自己的菜,让别人去偷吧” 希望大家开心开心,娱乐娱乐,你的笑脸,是我最大的满足。

说起我的故乡--四川,没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川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在外打工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们四川人凶,其实很多外地人也羡慕咱们四川男人好,因为有出名的“耙耳朵”,“耙耳朵”可不是丢脸啊,是我们四川男人温柔体贴顾家的特色,四川男人好比弹簧,在别人看来凶,那是他不强你就会强,所有给点颜色给你看看,是不是够爷们,在自己老婆面前,弹簧的弹力就自动减弱,张弛有度。

说起四川人那土得掉渣的四川话,真是有性格,很容易学会,但真正的意思没多少人能懂。咱是四川人,说四川话,听到家乡方言特亲切,《山城棒棒军》里的重庆崽儿,《幸福耙耳朵》里的王宝器,甘江豆,耙哥,真是太搞笑,把四川方言发挥得淋漓尽致,笑一笑,十年少嘛。

篇2:小学生自我鉴定简绍

我是李XX,我来进行一下自我介绍。来自XXXX.我身高1米45,不算高;一张圆脸,一束扎起来的马尾,这形象一直跟随着我的小学6年。我今年XX岁了,已经是个初中生了,却总还是脱不了这满脸的稚气。一张嘴巴特别能说,只要一说起来,说上一个小时也没问题。我的主要爱好是爱看书、和主持节目,因为我天生就声音清脆动听,朗诵带给我许多快乐,使我的业余时间变得丰富多彩。要说我讨厌的,就数运动了。所以体育成绩也一直不好了。我一个外向又喜欢朗诵的人。

篇3:简祯经典散文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仁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嗷、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暴雨;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消灭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涵意。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 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国,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于江与万川同-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当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江万川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于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他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幻灭是唯一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几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升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荫,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 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人泪属于水。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蓑衣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钓叟朝无垠的江面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篇4:简祯经典散文

月光,抚慰乡城的人。

明日的太阳仍会上升,在水声戳乃之中,他们将醒来。

明日的太阳不是我的,我是乡城的异客。

难舍须舍。就连跋涉多年的我也眷念水乡的风情,几个

叫得出名姓的,暗示我已不知不觉成为他们惦记的人,当肥 鱼新蔬上桌时,派遣孩童前去邀请的人之一。 他们宽容地与我分享着,不拿我当作外人。水泽的温柔 洗去人的棱角,结实得像鹅卵石,就算碰撞,也不会刺伤。 常常,我坐在路边的亭子内,观赏男女老少打我眼前走 过。他们比别处的人多一股水香,从衣袂飘动、行瞩错落中、显露一颗从容的心。这也是水的恩赐吧!飘荡是天生的,可是在摇荡中懂得 相互体贴,以爱作为锚,像同船的人。

月光,我不禁祈求月光,更柔和地怀抱他们;“不祈求无 风无灾,但愿多大的灾厄来袭,便有多大的气力撑过来。

明日,他们不会发现我已远离,商家依然开着店门招呼 来客,、江衅小馆内依然高朋满座。

若有人间起摆渡的,船夫会这样告诉他:

那人走了,沿着鸥鸟的旅路走了。

那人是只水鸟,眷恋水又听倦涛声的。

那人是个迷路的,想要停驻又向往远方的。

那人是个善感的,

断不了悲欢离合,又企求无忧梦土的。

那人是个造谜的,猜中谜底又想把自己变成谜题的。

那人是个找伴儿的,又害怕守不住约。

那人走时只有星光送他。

1.经典散文

2.学车记_经典散文

3.经典散文蜕变

4.经典散文青瓷

5.经典散文路与行

6.经典散文:春思

7.秋思经典散文

8.简o经典散文

9.老舍经典散文

10.经典散文寻找自我

篇5: 简婚散文

简婚散文

一切都来的匆忙,我无法去定格那一瞬间,也无法将那一段时刻永远保留,我只有深深地远望,直到最后一抹粉色在我视线的尽头,远去……

在大众的眼光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那么简单,一只仅仅由七八辆车组成的车队,每辆车上只是装扮了一簇气球那么简单,却迎来了彼此一生最美好的一天。也许对于这一天,一些人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一些人充满了无比温馨浪漫的回忆,还有一些人正在上演今天的故事。而我恰恰属于前者,一个感觉到麻痹却依然不愿意放手的人。也许对于这一天的含义,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和生活中完全走入另一个人世界的公正,这不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是这份情感的一个全新的延续。

也许这一幕,已经是司空见惯,几乎无法拨动人们的心弦,甚至会遭受别人的白眼和讥讽,“就你这生活条件怎么给自己爱的人幸福,跟你在一起只会饱受贫穷之苦“。是的,对于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物质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去向和抉择,而金钱即是物质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和程度见证。比如农村,姑娘长的漂亮,对于考上学的家庭,普遍的观念也许不是自己的女儿的工作有多么好,会挣多少钱,来改善目前的物质生活,而是叮咛嘱咐女儿一定要找一个金龟婿,即使没有考上学,但是容貌俊俏的姑娘也要找一个小老板之类的人,而这种观念的诞生正是来源于他们过去和现在生活的经历和体会。而这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去向和抉择。在长辈们的眼中,这就叫做“现实”。但是我们永远是从理想主义过度到现实的',我们无法去判断这条路是帮助我们成长,还是在腐蚀我们原本纯真的灵魂。也许真正的一切,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我曾幻想过我可能给予她的多种婚礼的形式,但是我应该给予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惹人注目,而是这一生路途的风景,每个人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的人,每一个人的心底也许总会有一些记忆不属于你身旁的这个人,但是既然选择了,就全心全意的去让眼前的风景更加秀丽,景色更加宜人吧。

又一次踏上了乡间的这条路,以前的我,幻想着我将从这条路走向哪里,而现在的我,憧憬着我将牵着谁的手,踏上这条回家的路,和我共赏一样的路,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生。

篇6:素简散文

素简散文

越来越喜欢安静,一个人,一支曲,一本书,一段闲暇的时光,可躺、可卧、可蜷曲,这样就很好。

安静的时候,细数阳光中的颗粒,聆听风中的水响,轻闻空中遍布的桂花香。

居陋室,食粗粮,竟也甘之如饴。

有衣穿,有房住,有车可代步,足矣。

更多的时候,用来探寻与聆听。书中美妙如溪涧的语句,窗前熙熙攘攘的合欢花,耳畔高高低低的鸟啼,让人莫名微笑。

万物美好,我在其间。比起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幸福。

心容世事而不争,意纳万物且自明。

用粗茶淡饭保持眼睛的清澈,用棉麻衣裳保持身体的柔软。太阳的光,野草的芒,青瓦的旧,花朵的美,空气的净,都让人一一躬身,细细探寻。

与“世俗”背道而驰,沉溺于自然淳朴、恬淡如菊,耽美于大道至简、见素抱朴,这样的素简,仿若入禅。

读书,读到这样一段话:所谓新幸福,就是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外物的束缚,让我们重新拥有自由。

深以为然。

素简,如同减法,一样一样地卸载,一样一样地放下。

因为轻盈,所以自由。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雪小禅说,饮食简明扼要,生活删繁就简。

梭罗说,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素简,一种横亘的力量,低调、持久、温和。

拍卖会上,一个简简单单,毫不起眼的宋代白瓷碗竟拍出了20万港币。人们吃惊,难以置信。却不知,白瓷碗的昂贵在于简单中见大方,朴素中见端庄。

有一种美,低调中的奢华。素简的物品,经过时间的淘洗,越发美丽,越发圆润。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点击量过百万。范的文章,朴素无华,波澜不惊,却有一种安静的力量。

“没有苦吟,也不用琢磨,连修辞都是一种烦琐,诚实道出就是。”范雨素的走红,与她平淡自然、不雕不饰的写作手法,不无关系。

娱乐新闻里,郭晶晶与霍启刚过着平常人的幸福生活。刚生完二胎的她,抱娃在街头,一身朴素,干净从容。

千亿媳妇郭晶晶,嫁入豪门,却和“豪”字不沾边。头戴几毛钱一个的橡皮圈,手拎一百多块钱的包,给儿子买20块一套的童装,还要货比三家。

这样的她,口碑极佳,通透似玉,温婉迷人。

常常的,临窗而望。

窗前的玉兰,开了又落,结成的籽,上尖下圆,仿若一支倒悬的笔。也会想,如若用玉兰花做笔,写出的字也是素简淡朴的吧。用来画画呢?只能是丹青水墨,黑白两色,寓意深远。

墙头的凌霄竟也结籽,一串一串,弯弯的月亮。亦想起小时乡间树梢的刀豆。粗犷的刀豆仿佛一把把结实的弯刀挂满藤蔓,大咧咧,胖乎乎。一把撸下,切成薄片,佐以姜、蒜,咬一口,香喷喷。

苏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样的“清欢”亦是素简。

小时候,外婆为我烧豆腐,煮白菜,青青白白,醇香诱人。根深蒂固的记忆,认定清淡为终身的食之味蕾。

有人沉迷酒店大厨的“美食”,或油,或咸,或辣,或甜,油腻而刺激。

总是无法喜欢,对于人群、对于热闹、对于味重的食物,保持莫名的疏离感。

喜欢家常小菜,清清淡淡,过水拌盐。

喜欢家常旧裳,松松垮垮,温软舒适。

喜欢君子之交,清淡如水,从容似风。

这,也是素简吧。

所谓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所谓简,“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物质可以粗糙,心灵却应精致。

秋虫的鸣响,落花的缤纷,雨后的空气以及屋外桂花三两枝,每一样都在眼里生动而珍贵。

家人的体贴,孩子的活泼,陌生人的微笑以及礼让行人的车辆,每一样都在心里温馨而暖意。

生活越发简单了。

读书,听音乐,写文字,赏花草,知己二三,便很好。

读书,读到经文中的一句话:“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澈,净无瑕秽。”一时愣住了,这样的句子,恰似山中的水,又素又简。

听音乐,遇到林键标的《一叶子》,叮叮咚咚,清澈见底,雨落青瓦一般。一时呆住了,这样的曲,来自天外,又纯净又无邪。

去湘湖,芙蓉红,苇花白,一时竟又痴了,如此空旷的好地方,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

这样的欢喜与美意,也是素简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急,不萎,不卑,不亢,把每一寸光阴过成花好月圆。

如此,亦是素简呀。

篇7: 绍兴安昌古镇一日游散文

绍兴安昌古镇一日游散文

那天一早,刚吃好早饭,女儿就打来电话问,“今天有没有兴趣去绍兴安昌古镇一游?”

安昌古镇?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再说今天是月底,又是星期六,我还要将下个月全公司的考勤卡填写完毕,而且窗外的天色也是阴沉沉的,梅雨时节,说不定又是阴雨连绵。我有点犹豫地问:“去绍兴。一天能回来吗?”“很快的,开车走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到,吃了中饭就能回来。”女儿看来热情很高,不可以扫她的兴吧,我自己做主给自己“调休”一天,考勤卡明天再填。“好吧。”我就爽快地答应了。“赶快起床!”电话那头传来她的命令,那是她在叫我的外孙快快起床。

很快,她的小MINI就停在了我们公司的门口,带上相机,轻装出发。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由柯桥出口,根据指路牌的指引,没多少时间就到了古镇牌楼下。

一路上时阴时雨,到了目的地雨就停了,真是天公作美,太阳居然还时不时地露出淡淡的笑脸。

古色古香的水乡古镇,不像其他一些所谓很有名气的地方,她没有过度开发,见不到游人如织,也没有大幅的广告,只见一条小河穿镇而过,古朴的店铺、民居沿河而建,陈旧而厚重。镇口广场边就是售票处,详细地标明了所有的景点和票价。女儿说:“我们先坐船游览,然后从最里面出发,沿着水街一路往回走,参观各个景点。”

于是一行三人就上了一只乌篷船,付了四十元船费就出发了。

游船是典型的绍兴乌篷船,两头尖尖呈橄榄形,三爿乌篷可开可合,既可遮阳蔽阴,还能挡风避雨,前后帆坛以及中舱放着的小凳都可以坐人,精致的小茶桌,上面可以让游客放一些休闲食品或茶水,后艄是船工的座位,他背靠着一块窄窄的木板靠背,腋下夹着舵把,双脚划桨。船头的乌蓬顶上还结着一个大红的彩球,古朴中透着喜气。

船工大爷是一位很健谈的老人,一路划行,一路介绍。让我了解了不少关于古镇的事情。

安昌古镇说起来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家”就在此地,他的夫人涂山氏在大禹治水的中,一直就住在安昌古镇。

我们在这条小河中缓缓行进了一点七五公里,河水虽然不能说是清澈见底,比起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前的那条小河干净了许多许多,一阵阵清风吹拂,微波荡漾,街市和垂柳的倒影在河面上不停地摇曳起舞,一座座古老的石桥小巧精致,拱、梁、亭,栏,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古朴典雅。向前瞧桥下有桥,朝后看桥上建楼,抬眼望桥沿攀藤,低头见船在“月”中,真不愧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船儿缓缓前行,老船工娓娓道来,指点着两岸的一处处景点以便我们回程时进去参观,岸边不时有路人和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河道上对面来船的船工也是笑脸相迎。船到终点,大爷连忙戴好乌毡帽,手捧紫砂壶,熟练地摆出了一个pose让我们为他拍照。他说他不但给游客拍照,还给中央台、浙江台的记者拍过照呢。(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此言不假,很多网友的博文里,果然都有他这样的照片)临别,老人家让我猜猜他的年龄,我从六十、七十、一直猜到七十五,他都摇摇头,最后还是他告诉我,今年他七十又九了,说完一脸的自傲。他说:“为人一定要知足,知足然后就开心,开心身体就硬朗。”

是啊,我的信条也是“知足者乐,常乐者寿。”

再见,大爷,祝你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离船上岸,我们继续自己的旅程,开始游览古镇的各个景点。

第一个景点是“师爷馆”,绍兴师爷全国闻名,此馆自誉全国唯一。听起来似乎名气很大,其实门面很小。我们三人进去买票,被告知可以买整个古镇全部景点的联票。我,七十岁以上免票,他们二人每票五十元,女儿付了一百元,拿了票,准备进去参观,售票员叫住了她,说还有二十五元可找,原来她将外孙当成了儿童,想想也对,外孙虽然身高一米五十以上,但毕竟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与其他地方斤斤计较不同,这儿的人显得特别大方。

“师爷馆”展示的是清末山阴孙云章师爷所遗幕学,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绍兴师爷揭幕佐治的真实情况。前后几进房子简单朴实,但又不失浓厚的书卷之气;“石雕馆”则显得单薄多了,大约只是本镇上收集的一些石雕工件:石窗、石凳、石臼、石磨和石狮子之类的,和我们宁波的“南宋石刻公园”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一个小镇能收集、保存这些民间遗存,也实属不易。

我们遗漏了“民俗风情馆”,直接去了“百年中行”,这儿好像是一座清末民初的建筑,单间条石门框的油漆门面给人以厚重的感觉,里边除了接待室、账房以及后院的生活用房外,还特别设有金库,账房内的挂式时鸣钟、台式电风扇,让人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后院几间楼房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我外孙坐上了帐台体会了一番当账房先生的美好感觉。

前面就是全国闻名的“仁昌酱园”了。说他全国闻名是因为去年风行一时的央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经对他和安昌的腊肠做过专门介绍。酱园就在河边,一进大门就是它的展示厅,往侧门进去,我们看到了很多酱缸,一排一排,好多好大的七石缸,上面都盖着白色的尖顶的盖子,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这就是纯天然太阳晒出来的酱制品吧!

快到景区出口,我们进了这个小镇的城隍庙,因为只是一个小镇,所以“城隍庙”规模不大,大殿前有一个古戏台,据说大家称之为“万年台”,戏台正上方挂有“古今鉴”的扁额,两边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的对联。记得这两句是鲁迅先生非常欣赏的早年间中国戏园子里的对联。另外,我觉得庙堂中有一对盘龙柱的确很有特色:

连接各个景点的是那条长长的沿河古街。其实,长街比这一个个景点更能反映安昌古镇的风貌。

据资料记载:安昌镇,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沿河而居,直至北宋时期才渐成规模,后因战乱,多次焚毁,至今仍保留着的建筑大部份为明清时期所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依带水,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精彩纷呈:古色古香的店铺、凝重古朴的台门,别具地方特点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等等。因而古镇就成了浙江省重点历史保护地。

从乌篷船上或站在河边一眼望去,河沿的翻杆蜿蜒连绵,林林总总的商铺、摊贩和作坊鳞次栉比,廊檐下挂着的腊肠随处可见。没有翻杆的地方放着店主或居民的桌椅板凳,人们在这儿喝茶聊天,打扇乘凉,吆喝买卖……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悠闲舒适。

街市以店铺为主,也有几处很有特色的老作坊,还有规模不大的小商品市场。市上卖的基本上全是安昌本地土产:霉干菜、腊肠、麦芽糖、裙带面、乌毡帽、黄表纸,还有各色小镇生活用品,就是很难见到有人在推销旅游纪念品。

我们选择在“乌毡帽酒店”用午餐。

酒店就在河边,翻杆里边放着一溜木板制作的方桌,每张桌子四周是简易的木制长凳,就像我们家中过去的桌子、长凳,在此落座,不由我产生了一种回到老家的感觉。一位三、四十岁的大嫂,热情地招呼了我们,在她们的店堂内,两张大方桌子上放满了菜肴的样品:大白鹅、白斩鸡,清蒸腊肠、盐水河虾、红烧河鲫鱼、清炒螺蛳、青菜蘑菇、臭豆腐、苋菜等等,旁边还有一只颇具绍兴特色的大酒甏。

女儿根据我们三人的喜好,点了几个菜,再三向大嫂强调,份量不要太多,以免造成浪费,我们点的菜有:腊肠、大白鹅、清炒螺蛳、盐水河虾、臭豆腐和苋菜。我女儿还给我舀来了一壶绍兴老酒。外孙喜欢吃腊肠和大白鹅,我喜欢老酒咪咪,螺蛳啄啄,女儿就爱吃素净的。不过这清蒸臭豆腐和臭咸菜炒的碧绿生脆的苋菜真的是“臭味十足”,将外孙熏得捏着鼻子连说难受。我倒是好像又吃到了当年母亲煮的'“下饭”。我们各取所需,基本上是做到了“光盘”。

用完午餐,继续我们的旅程。

一家“箍桶作坊”吸引了我的眼球。箍桶师傅是我们乡下人的叫法,城里人称他们“圆木师傅”,因为他们做的全是圆形的木器,当然乡下人也有道理,因为所有圆形的木器都得有“箍”,这“箍”材质多样,有竹子、铁丝,还有铜质的。如果没有“箍”,桶不就散板啦!所以叫“箍桶师傅”还是名符其实的。

你看,这位师傅,当我们饶有兴趣地站在他的作坊门口指手画脚说个不停时,他还是专心致志地在干着自己的活,他的身边放着用来打洞的拉钻子;这正在操作的圆刨子不但可以将木板刨平,还能把整个木桶刨平,还有斧子、大刨子、小刨子、粗刨、弓刨、平刨等多种工具。过去这些师傅不但在作坊里箍桶,而且还经常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乡亲们修桶、打箍(我们宁波乡下叫“打串”);可惜现在由于塑料制品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如今他们制作的提桶、蒸笼、水桶、浴盆、锅盖等等基本上都无人问津,只有那些怀旧的人们才在婚丧祭祀时还会来买一些子孙桶、祭盘之类的木器,人们日常用的圆形容器大多都是塑料制品,也就不必修补、箍桶啦。

其实木头做的东西虽然笨重,但是耐用,并且环保,据说还有保健作用,不是吗?当今市面上出售的木制洗脚桶就很行销!而且价格不菲。

这位师傅作坊里摆设的除了极少数的生活实用品外,大多数全是“袖珍型”的,就像那只“子孙桶”,只有成人手掌那么大,看来是给有兴趣的“遗老、遗少”们买回去留作纪念或是做女儿陪嫁的。我想师傅是即使不用吆喝,也有游客自己想买的缘故吧,这儿陈列的样品真的不少哦。

为了打破沉默,我打趣问师傅:“师傅,你女儿是不是九斤姑娘?”,他抬起头笑了一笑,没有回答。爱好越剧的人都知道聪明伶俐的九斤姑娘,她的父亲就是诙谐幽默的“张箍桶”。

告别“箍桶”师傅,我们沿着街市又见到了几家理发店。

这儿的理发店就像我们过去乡下的“剃头店”。不像城里有些所谓的“美容美发a”,门窗半遮半掩,几个“美女”在那儿搔首弄姿,里边全是“现代化武器”,吓得我们乡下人望而却步,这里是大门正开,一排大镜子挂在墙上,一溜木制长柜上放着理发工具,几把转椅上坐着正在理发的顾客,理发师一边忙忙碌碌剪剪、轧轧,一边和顾客说东道西,另一边墙根的长凳上坐着等待理发的人们,他们正捧着茶杯喝茶,有的在看报、有的在看电视,店堂里热热闹闹,一片和谐。

听说这儿的“扯白糖”很有名,我们一路寻访,终于见到了现做现卖的糖摊,一位身板壮实的大嫂正在那儿大显身手,可是她做的不是扯白糖,这种糖就是过去在我们乡下叫“生姜糖・糖饼”中的糖饼,其实就是饴糖(麦芽糖)。很多兑糖担与小孩子换废品用的就是这种糖。

这儿最有名的扯白糖,可能是我机遇不好,没有找到,有点可惜。

下午二点多,绍兴安昌古镇一日游结束了,女儿驱车回宁波。

这儿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也找不到什么名胜古迹,但是古镇那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的人文风情却令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我们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古镇那条幽幽小巷,宁静中透着无限的雅韵。

篇8:再见绍新的情感散文

再见绍新的情感散文

再见绍新是在昨天,从毕业到现在22年间,我们虽有联系,却未曾见面相聚,我忙着结婚生子,她忙着读书读书再读书,那个一直学霸下去的同学,以至于读到了博士后。我曾设想她的样子,带着瓶底,身上全是书的味道,也许有可能过马路时也需要我拉一下,肯定是一个满嘴研究话题的妞,貌似不食人间烟火才对。

老样子看上去她真的没变多少,还是那样的朴实,还是那样的精神,有种成熟的味道,完全颠覆了我的思维,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没有我的幻想,倒是我不自然起来,甚至面对我淘气的娃,她还挺有见解,可能是做课题研究的缘故,看上去比我细心多了,我开始患得患失起来,原来读书这么好。

我们在一起,更多的是讲述回忆,讲述成长经历,小时候的家乡,小时候的懵懂,聊着聊着亲切感伴随着那个谁,那个谁,那个谁,我们声音的分贝,兴奋的高起来。在我们那个时候,在我们那个年龄,能考上高中的同学真的.不多,那时教育还是很严格的,寒窗苦读大概是对于我们这批70后的孩子是最贴切不过的,冬季我们双手满是冻疮,脚丫子也全是红包,夏季宿舍里有跳蚤但是蚊子很少,也没见过进口的蟑螂。简陋的教室,门被淘气的男孩们修理的能钻进新鲜的空气,那时读书的孩子好多,甚至到现在我俩都盘点不过来。

面对在京生活,我们都曾有着诸多自己的不如意。农家孩子在外,仅仅依靠自身淳朴是不够的,还要比别人多付出N倍的努力,人前人后辛苦挣扎,我们都曾留下过自己的遗憾。其实,现在回头望去,那些真的不算什么,甚至我们曾经的理念和执着,在今天也只能换回自己的一句自嘲,而毫无实际意义,也许那些过程是我们成长所要必须经历的。

我和绍新站在现在的角度,再次阅读了自己的父母亲,可以确切地讲,我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认识,还处于父辈对我们的养育方法,及他们视野对我们成长产生的余震里,但我们更知道责任,我们更知道言传身教,我们新的教育理念会对下一代产生新的影响,我们是保守而不固执的一代人。

聊天中得知有些老师和同学已经故去,深深触动了我俩脆弱的神经和情感,惋惜的同时,我们都一致认为,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要幸福的活着,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在那么多的意外中,我俩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没有理由颓废,也没有理由不去感恩和努力。

曾经很拼的两个孩子,感悟着,絮叨着,期待着。人到中年,能继续保持着那份淳朴,很不容易。聊了很久,直至儿子喊我要去篮球训练,才匆匆告别,希望我们能常相聚,希望我的同学们能常相聚,希望大家都能常相聚,带上我们的家人,去继续感恩生活。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