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牛背上的童年散文

牛背上的童年散文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牛背上的童年散文,本文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牛背上的童年散文

牛背上的童年散文

像我这种快要摸着五十岁边的人,如果自小生长在乡村,不论男女,多半是放过牛骑过牛的,至少见识过放牛骑牛是怎么一回事。

我的家乡在川北乡村,那里山大沟深,少有平畴。儿时的记忆里,山不像现在这般葱茏馥郁,几乎没有大树,偌大的山坡上遍布着嶙峋的乱石,零星的灌木丛点缀其间;草也不像现在这么肯长,几日就是翠绿绿的一大遍。那时的山坡只要一泛青,就有人用镰刀去割草喂牛,或者干脆将牛牵上山来,将草啃个精光,所以那山一年四季都是荒秃秃的,像害了黄痂疮的癞疤头。山路又窄又陡,弯弯拐拐黄不拉几像是从山头扔下去的一条裤腰带,所以能够上得山来啃草的只能是体型较小四蹄矫健的黄牛,水牛体型大,是不大容易上去的,即使是勉强上去了,也不容易下得来。那一年,我隔壁的三婶上山割草,图便宜就顺便把家里的那头两岁水牛伺候上了山,结果在下山时水牛没有撑住,一咕噜滚下山坡摔死了,为这事三婶差点上了吊。

那个时候,牛是农民家里的重要成员。农民吃饭,一要靠天时,二要靠卖力。天意难测,你永远说不清楚它什么时候会刮“牯牛风”,将一地半人高的苞谷苗悉数齐根斩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将鸡蛋大的雹子劈头砸下,将一田黄澄澄的稻子打成一片乱草。唯一能明白的,就是土地不出卖舍得花力气的人,但是人的力气毕竟有限,像耕田耙地这样的粗笨活,如果让人去干,既费时又费力,而农时是耽误不起的,就只能借助畜力。川北山高路险,又无草场,不宜养马。马是家畜中的贵族,在这个地方,肯定呆不下去。牛就要好伺候得多,住不必讲究,食不必精细,性格温顺老实好调教,所以家家养牛。

养牛分圈养和放养两种方式。光圈养是不行的,那样会使牛软了力气,而且还容易生病;但放养又不能由着牛的性子胡来,还得有人在旁管束着它。如果由着牛无拘束地去野外散心吃草,万一不小心被石缝扭伤了牛蹄,让石头碰坏了牛角,人的心里如何疼得过去;又万一贪嘴啃了别人家麦苗,踏坏了别人家的瓜地,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不说,还免不了被敲上一竹杠。所以,牛是一定要有人去放的,放牛的意思其实就是对牛的行为实施监管,跟字面意思是反着的。

放牛算是轻省活,家里一般都交给小孩去做。小孩子对这个安排很少有不乐意的,因为放牛就可以骑牛。

说到骑牛,我记得看过一幅画:远山近树,绿柳荷花,一片碧绿的草坪之上,水牛四蹄悠游,一牧童约摸七八岁,短褂短裤,裸胸露腿,头顶荷叶,侧跨牛背,短笛横吹,空中两只小鸟悬停,柳上知了羞愧闭嘴振翅欲飞。那头水牛体型庞然,牛背宽阔如磨盘,牛头侧抬,牛目凝神,牛耳大张,似闻笛声而忘草味。

画是好画,为世俗所累者看了也许会心生短暂的向往之意,但是如果拿来做骑牛的教材,其缪大矣。根据我的经验,骑牛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侧身坦然坐于牛脊,双手放开不抓牛缰,那简直就不可能办得到。

十岁以下的小孩,如果不是天赋异禀,最好不要去尝试骑牛,在天井里骑板凳,骑笤帚,骑狗骑鸭那是可以的。牛看似温良恭俭让,但并不是没脾气。如果人牛之间,情不深意不厚,它是不会轻易让你骑在它身上去作威作福的。牛也有做牛的原则,耕田耙地拉磨碾米就算是它的本分,这没啥好说的,凭啥还要让你对它无端增加压迫?就算你与牛知心知意,单凭人牛身高悬殊,就是大人想要跨上牛背也绝非易事。就算你从高凳子上爬上去或者被旁人抱着爬上去,而牛背无鞍,牛脊无鬃,人体轻腿短,牛蹄一迈,左颠右簸,即使是在平地,那也是很容易滚落在地的。如遇上坡下坎,就更容易滑落于牛尾牛头,弄不好还会被牛蹄牛角所伤,若是摔落于臭水沟烂泥塘甚或十几丈高的悬崖,那也是够惨的了!

我直到七岁,母亲才允许我去放牛,但她还是放不下心,生怕牛发了癫狂,细胳膊细腿的我抓不住牛缰绳,反被牛拖个皮开肉绽。很多时候,我在田埂上放牛,母亲就在我附近割草,不允许我逃离她的视线。看到不远处的田埂上邻家大哥骑牛优游而行的神气样子,心里痒得实在难受,再加上看了几场骑兵打仗的电影之后,便萌生出长大去参军当骑兵的念头,更是恨不得立即飞身上牛去驰骋沙场叱咤风云。曾经也背着母亲尝试过几回,却不成功。最惊险的那一次至今令我难忘:我一双手按住牛背才使劲往上一跃,牛悚然一惊,四蹄疾驰而去,我就像一片枯叶一般被轻轻带翻,差点落身于牛蹄之间被踩成一滩肉泥。后来被母亲知晓,被她好一顿严词斥骂,最末的惩罚是,从此不允许再去放牛。

直到十岁那年,母亲才解除禁止我放牛的命令,那时我已读小学三年级,个子也长高了不少。我知道母亲之所以解除禁令,主要是家里劳力有限,牛的`草料又不充裕的缘故。当然,毕竟我也长大了,不至于像以前那样让她太担心。母亲知道我骑牛之心不死,又不可能时时跟着,就只好跟牛说好话。每次我牵牛出去的时候,她都要对牛说:“要听话,要乖顺,不要乱跑,不要偷嘴吃庄稼,不要到崖边去。”又转身对我说:“要给牛勤赶吸血蝇,太阳大了就到阴凉处去,要给牛喝干净水,回来时到井里打水给牛洗澡,不要让牛滚烂泥塘,烂泥塘里有蚂蝗,有瓶子玻璃渣。”

要想骑上牛背,我学会了讨好牛,我给牛说话,给牛唱歌,给牛背诵在学校念的课文,给牛搔背挠痒,看到崖边有鲜嫩的草就想方设法弄来亲手送到牛的嘴边,按照母亲的吩咐,给牛喝清水,给牛赶吸血蝇,给牛洗澡,天热了就去折树枝给牛搭凉棚。

有一天,我又想尝试骑牛。有了曾经被摔的教训,我先使劲在牛背上按了一下,然后转身就往后退,见牛身子未动,又上前使劲地按一下,再快速后退,牛仍然没像以前那样脊背一耸四蹄疾窜,反倒是回过头来望着我,哞哞地叫了几声。我走上前去,抱住牛的大脑袋,摩挲着牛的宽额头,对着它的一只耳朵说:“牛啊,我多想骑在你的背上去,我大了要去当骑兵打仗,不提前训练不行啊!”神奇得很,牛竟然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又哞哞地叫了几声,还伸出长舌头舔舐我的光脚,润润的,痒痒的。我再一次走到牛的侧身,双手一按牛背,双足在地上使劲一蹬,纵身上跃,可是两腿太短,人没上去,反倒是摔了了四脚朝天,屁股都疼木了,牛却转过身来,哞哞叫着,用嘴来拱我,可我龇着牙咧着嘴,半天爬不起来。正垂头丧气,牛竟在我身边跪伏下来,露出一片宽阔的脊背。我一阵狂喜,忘了疼痛,赶紧一骨碌爬起来,张开两腿,趴上了牛背。牛待我趴稳了之后,才慢慢悠悠地起身,我在牛背上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两腿紧紧地夹住牛腹,双手死死地揪住十几根牛毛,额头上冒出一层汗。还好,虽然还是够颠簸,我总算没有掉落下来。那天傍晚,母亲见我骑着牛回家,差点把她吓晕了过去。

终于骑上了牛背,当骑兵的梦想就像一撮火药碰上了火星,砰然大放光明。我用竹片削了一把“军刀”,用黄麻编织了一条腰带,给牛鼻子一左一右系上了两条缰绳。每次出去放牛,一出圈门,我就让牛在院前的一块平地上四蹄跪下,然后气定神闲地跨腿而上。腰间插着“军刀”,双手抓着缰绳,两腿稍稍一夹,牛便缓缓起身,驮我远去。众人视之,莫不称奇;邻家大哥视之,羡慕嫉妒油然而生。

牛毕竟不是马,体型笨重,不善奔跑,又是行进于田间阡陌,高低起伏,斗折蛇行,四蹄不可生风。我手中的“军刀”在空中挥舞劈刺,至多也就是砍落一些桐叶嫩柳,这于我很不尽兴。我很想体验一把战场上纵横驰骋的感觉,就把牛赶下了一块宽阔地油菜地。油菜长势正好,叶子肥厚,嫩绿的茎顶着一团团含苞的花骨朵,成行成列,俨然敌阵。那时我的骑术已经有了几分火候,虽然屁股下照旧无鞍,但能随牛的身躯顺势起伏而不落牛下。我纵牛奔驰,口中嘶喊,手中“军刀”横挥竖劈,一大片油菜花骨朵应声而落。时间不长,一田油菜便被践踏成一片绿汁。

回家挨打是少不了的,牛也跟着我受了罚。母亲当时气得红了眼,拧着我的耳朵去给惨遭侵凌的人家请罪,同意给人家把田重新耕了种上一季蔬菜,并赔偿菜籽油若干斤。回来又找棍子打牛,一边打一边发着狠说,一定要杀了它吃牛肉!我哭着抱住母亲的手,说:“不要杀牛,不要杀牛吃肉,想吃肉就把我杀了吧!”母亲愣了一下,扔了棍子,哭笑不得。最后,牛被套上犁去给人家耕那块被我们踩成石板一样的油菜田,我便背上背篼拿着镰刀满山坡满田埂地去给牛割青草。

几年之后,我上了中学,又在城里念了几年书,就再也没有放过牛骑过牛了。当年当骑兵的梦想也因为不长个子不长膘,也渐渐地泯灭了。

“火烧房子牛滚崖”,这在乡村曾经是极其其凄惨的事。几十年过去了,原来乡村常见的茅草屋、土木小瓦房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两层三层的混凝土洋楼,煮饭用的是沼气,照明用的是电灯,火烧房子的事多年未曾听说。人们种庄稼也没了热情,精壮的男女都外出打工,一年要揣回十几万甚或几十万,买粮食花不了几个钱,所以很多田地都荒芜了。牛没有了用场,也就没有人再养了,“牛滚崖”就成了民间传说。我家的那头牛因为岁数大了,又生了一场大病,最后也卖给屠牛卖肉的牛贩子了。

而今,群山耸翠,泉流急湍,水泥路边百草丰茂,田埂地角草与人齐,这也许曾经就是牛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吧,可是势利的人们却将牛驱离家门,忘之脑后,这可真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话。生长在乡间的孩子们已经不知牛为何物,“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本来是乡村中最常见的景象,而现在孩子们对这种牛背上的童年景象,就只能靠脑袋去想象了。

篇2:牛背上的童年散文

关于牛背上的童年散文

人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总喜欢怀旧。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时常怀念童年时代与牛相伴快乐而温馨的时光。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江汉平原农村。那时农村很穷,缺吃少穿,也没用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远远没有现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条件。上小学的娃儿能帮家里放牛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那种骑在牛背上放牛的心情是城里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爸一直在大队当会计,为了多挣工分兼职给生产队放牛。我在家里排行老幺,小时候的我很乖巧粘人,每逢星期天我总是缠着父亲要跟着一起去放牛。因为放牛可以骑在牛背上,靠在父亲的怀里听他讲总也讲不完的故事。如《徐三爹的故事》天门民间故事与传说,还有我最爱听的《西游记》。父亲讲到兴头上,我总会在他的口袋里掏出一支“大公鸡”香烟,替他用火柴点上。看着父亲陶醉的样子,幸福从心底油然而生,感觉时光不知不觉从脚底下溜走。父亲能给与身边的人带来欢乐,仅从周围村民崇拜的眼神与爽朗的笑声中我就能读出,村民对于文化人的尊敬。父亲俨然又是一位民间说书艺人。

我曾一度认为,能拥有这样一位爱我的父亲而感到自豪。父亲在带我玩的同时叩开了我文学兴趣之门,也教我学到了不少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我热爱文学并逐步走上创作之路,父亲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我九岁的那一年夏天早上。正值“双抢”割麦与插秧的农忙季节,学校放三天农忙假。在当时农村,队里割麦与插秧大部分都是人工作业,农业机械化还处于低级阶段。农事耽误不得,父亲叫我替他放牛。

“从娃,把牛放饱、喝水之后拴在村西头的老杨树底下,一定要拴好,可不能叫它吃了队里的秧苗!那是生产队一头壮年母水牛,正在河岸边吃草。”父亲对我交代一下就出工了。

我第一次单独放牛,说实在的,心里根本没底。“要是牛儿用犄角攻击我怎么办?还好不是那种好斗的公牛。”我看见牛儿头上尖尖的牛角,心里确实有点害怕。

牛儿在河边专注地吃着夏天的露水草,一只鹭鸟悠闲地站牛背上。河里的蒲草与荷叶长势正茂,时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几只不知名的红嘴水鸟在蒲草间觅食。

堤岸边是一片刚插过秧苗的稻田。早就听大人讲过,秧苗与荷叶都是水牛爱吃的食物,稍不注意水牛就会偷吃,吃了队里的庄稼是要挨批评的。我当然不敢粗心大意,小心翼翼地跟在牛身后。

“要是能骑在牛背上放牛该多美啊!既可以欣赏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又可以舒舒服服感受到驾驭水牛的快感。”可惜在我身边就没有一个人。

我试图把牛赶到地势低洼之处,然后在爬上牛背。没等我抓起牛绳,牛就扬起犄角向我袭来,我扔下牛绳撒腿就跑。“好家伙,你咋不认识我了?没有我爸在我身边你就敢欺负我了!我就不相信收拾不了你!”

“你甭说,这牛还真欺生,平日里我和父亲把它养得膘肥肉满,现在它却翻脸不认人了。它不会是吓唬我吧,父亲是怎样把它调教得服服帖帖的呢?”我在心里回想父亲放牛时的细节,就近折断了一根长柳枝和一把带叶的.树枝跟在牛屁股后。

夏天的大头苍蝇和蚊虫疯狂地叮咬着母牛。我想牛儿一定是被叮咬的慌,才不断地用牛角和尾巴驱赶蚊虫。父母常说“公牛打架斗红了眼才会伤人,一般是不会攻击人的。人畜一般,人与牛都怕蚊虫叮咬,牛只是不会说话。”我想“我跟你赶蚊虫你总不至于伤害我。”

我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手持长棍,一手拿把带叶树枝,大胆地走到牛身边。牛儿好像明白我替它驱赶蚊虫心思,竟然接受了我的美意。我把牛赶到一条小水沟内,站在沟埂上顺利地爬上牛背。直到牛儿吃饱喝足之后,我唱起父亲教我唱过的红色歌曲往家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还有《闪闪的红星》主题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快乐在我心间荡漾。我能帮家长干活,小小的成就感驱使我爱上了放牛的差事。父亲把这份轻活儿慢慢交给了我,牛儿成了我的伙伴。每逢下午放学回家,我就约上自己要好的小伙伴,结伴成群去放牛。在放牛的同时,我们顺便挖一些蒲公英、地骨皮捎回去晒干,积攒多了便拿到药材收购站卖钱,然后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时常几本小人书与《少年文艺》便成了我和伙伴们争先阅读的课外读物。

儿时,最有趣的事就是与村里的好伙伴一起去看斗牛或者去捅马蜂窝。那场面惊心动魄,绝对够刺激,胆小的女孩都不敢看。说起捅马蜂窝,草帽、胶靴、棉手套、遮颜头巾、厚实的上下棉衣,绑有火把的长竹竿,行头一样不可少。虽然是“全副武装”,有时也难免被马蜂蛰得鼻青脸肿,可依然乐此不彼。收获的战利品——马蜂窝同样是上好的药材。那一幅幅画面定格在我脑海,成为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人啊,干什么事全凭心情!心情好,吃粗菜团子也觉得香;有时候创作完成一件作品就像病过一场,可我依然沉迷其中。童年时代与牛相伴生活片段,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篇3:牛背上的童年作文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而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大半都是在牛背上度过的,牛背上是我童年时耍“杂技”的天堂。

一天傍晚我和我的两个小弟弟来到水库埂边上放牛,我们把牛牵到一片空旷的草地让牛尽情地吃草,而我们则打着赤脚在草地上你追我,我追你的嬉戏打闹。在草地上摔跤最厉害的要数我了,我摔可不光靠蛮力,我还有心计。我先让他俩先摔跤,这样他们就力不从心了,最后这场摔跤比赛我就胜利了。

接下来我们又开始到小溪中嬉水,我们在小溪各站一方仿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孙权,曹操,而我则是最厉害,阴险的曹操了。不好,他们俩个既然耍诡计联吴抗曹——同时拿水泼我,我也不甘示弱顿时就反击了。不过我这一己之力可敌不过他们两个的猛攻,我败了而且还败的很惨,变成了一个落汤鸡。

我们三人上岸后就去看牛儿吃饱了没有,牛儿吃饱了,我们牵着它到小溪中洗了一个“冷水澡”,最后我们牵着牛儿回家了。

快升中学了,但是童年时的放牛乐趣却像树根一样牢牢的扎根在了我心中,怎么忘也忘不了。

篇4:《牛背上的童年》 读后感

《牛背上的童年》 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就是《牛背上的童年》了。 这本书讲了作者欧塘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他们小时候捕麻雀、捉黄鼠狼、拍香烟壳、看露天电影、钓鱼・・・・・・ 我读完这本书后很羡慕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羡慕他们无拘无束的玩耍,他们不像我们一样整天窝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玩悠悠球,而是在户外奔跑、在河里游泳、在河边钓鱼。我最羡慕他们玩弹弓了。 弹弓现在几乎没有人玩了,因为怕伤害别人、打碎玻璃。但在作者小时候,弹弓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玩具。书上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弹弓的做法:一种是取一个质地坚硬的树杈,两根树杈呈35至45度之间的角最好,两根树杈分别截取 十厘米左右的的长度,树杈下方的把手留够一拳握的长度就可以了。然后去掉树皮,将两根树杈接近顶端的地方,凿出个小洞,以便栓绑皮筋或自行车的轮胎皮用。两根皮筋之间再栓一块稍宽的猪皮或牛皮,皮的大小裹住一个麻雀蛋大小的'鹅卵石就可以了;另一种只是弹弓架取材的不同,因为合适的树杈终究不好找,可以找筷子般粗细的钢丝制作。截一根约一尺长的钢丝,用钳子和火,把它掰成弹弓架的形状。钢丝的两头可以掰个小圆圈来绑皮筋,弹弓架也不用像树杈似的呈三角形,掰成肚大口小的红酒杯形会更好看些。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经常用弹弓打鸟。 我们现在的孩子觉得无聊就看电视、玩电脑、玩游戏机,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单调,不像作者那样在户外玩耍,所以,现在的孩子有很多都发胖,我也是发胖孩子中的一个,我真希望我可以穿越时空,来到作者小时候,体验一下作者的生活。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吧?赶紧找来读一读吧!

篇5:读《牛背上的童年》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本好书,不过,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牛背上的童年》。顾名思义,这本书一定是写作者欧塘的童年趣事。我想,说起童年,大家都会微微一笑,因为它让成长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童年。

当然,作者也不例外。

作者的童年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村庄。他往家门口一吆喝,家家户户的伙伴不约而同就带着自己的陀螺来比赛,冠军一定会引来许多伙伴的围观,之后就会获得大家的掌声。玩疯了就把外套一脱,即使浑身是汗也要玩个过瘾,否则决不罢休。

作者和小伙伴在耕地里打泥头仗,也是家常便饭。这跟打雪仗差不多,但是要用泥打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比打雪仗刺激多了,弄不好就被砸得灰头土脸。如果担心回家挨骂,那就到小溪边清洗一下浑身的泥巴,就能把罪证轻松洗干净。

水秧角花,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它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

…………

看完了这本书,我既觉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又觉得有点儿可惜。

我们的生活有滋有润,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可是,我还是常常埋怨爸爸妈妈不给我买想要的东西。每次,他们都说:“我们小时候上学要走好几里路,哪像你,有人接送……”想想也对,我们的童年有玩伴,有父母,有快乐,想要什么玩具,就有什么玩具。父母的童年,大多数都是放牛,带弟弟妹妹或帮父母干活。我们一校对,就知道我们是幸福的。

可是,我们又是不幸的。

同龄人哪里有机会打泥头仗,找个空捏点泥巴就不错了,要是敢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回家就被“紧箍咒”念死了!放牛也是白日做梦,这个地方,哪里找得到牛呢?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也没有机会尝试着自己做个小牛郎啊!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是赠给现在的孩子和曾经的孩子的,它让我回味无穷!

篇6:牛背上的思念优美散文

牛背上的思念优美散文

那一年,我九岁。吃过早饭,抓一把山芋出门。元宵节过了,天气还是很冷。北风呜呜地叫着,绕过日头,从树梢上下来,刀一样割人。身上的棉袄很旧了,薄薄的,有几处还露着絮,根本吃不住劲。我学着老年人的样子,佝身缩脖,双手拢进袖筒,侧身往前走。

在屋后的篱笆,我遇到小能。小能穿一件过年才上身的新棉袄,里面填着厚厚的絮,像肿了一样鼓鼓囊囊;看一眼,我便觉得身上腾起一股暖气。

小能脸上红扑扑的,嘴里冒着白气。我问他,大冷的天不在家烘火跑出来做什么。小能暖暖地笑着,说他今年开始上学了,问我去不去。我愣了一下,说不行,我要放牛呢。小能走了,对着他背书包的背影,我望了好一会,然后,抽出手来,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根竹丫丝,哆嗦着向牛栏走去。

小能比我小一岁,八岁。他家挣工分的劳力多,是生产队里的进款户。白天,小能就做两样事——吃饭和玩。现在他去上学,而我却不行。我家人口多,劳力少,家里年年超支,哪里有钱供我上学呢?除了扫地、洗碗、捡粪以外,我去年就接替姐姐放牛了。放一年牛挣的工分,差不多能够养活我自己。但我很想去上学,跟着老师读书写字,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如果不想着上学的事,放牛也很有意思。我们往往把牛抛在山坡上,让它自己找青草吃,然后找一处空地尽情地玩,踢毽子,跳绳子,抓石子,或者谈天。

春天,我们站在旷野里看景,看满山满地的绿,看满坡满洼的花,心里就有一种痒痒的感觉,格外舒坦。有时我们会跑到山坡上采一些映山红来耍,那些粉红的花瓣不仅好看,而且像秋天的鸟儿柿、毛栗子、山里红一样,也可以吃,酸酸甜甜的味道。

天暖的时候,我们喜欢到河滩上去放牛,那里草色连碧,青葱一片,是放牛的好地方。牛自吃草,我们选一处小水沟,用手垒一个坝,然后把里面的水戽干;运气好的话,一人能分一碗小鱼。

放牛的快乐,还来自牛背上,我会玩很多骑牛的花样。我常常仰躺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走动,晃晃悠悠,舒服极了,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摇篮。这时睁眼看天,一点也不费劲。

天很高很蓝,有云,白白的,一块一块,像棉花。遇到风的时候,云会变换面孔和花样,一会像条狗,一会像群羊,一会像雪山。偶尔看到一种不知名的鸟儿,在高空里振翅鸣叫,声音绵长,忽上忽下,直线飞行,速度极快。

小能上学后,我放牛的心思就淡了,兴趣减了,脑子里尽是小能背书包的情景。

有一天,牛收栏的时候,遇上放学回家的小能,他说要写个字给我认。说着,他捡一根柴棍子,在地上写一个字,然后得意地看着我。我心里有点虚,偷眼看一下,我笑了,切,这是“席”字嘛,哪个不认得?说着,我还抢过他手上的`柴棍子,重新写一个大大的“席”字,神气地对他说,你的字写得好丑,看我写的多好看!小能傻了,不服气地抢过柴棍子,又在地上划起来。我一看又笑了,这是“疆”字,哪里难得倒我!小能看看地上的字,又看看我的脸,然后一声不吭地走了。

我虽然没有上学,但我认识字,会写字,还会扳着手指头算帐。这都是父亲教我的。父亲从夜校里拿来粉笔,在门上写一些字教我认和读,再让我照葫芦画瓢去写。有一段时间,我天天认字、写字,家里的前门、后门、耳门甚至板凳上,到处都是我写的粉笔字。日子久了,我就能认好多字,会写好多字,连村里很多大人都不如我,小能就更不必说了。

虽然我不费劲就认出了小能写的字,但心里却快乐不起来。我知道,我认的字很有限,总有一天,我认不出小能写的字来。我想,小能长大后一定可以当保管员,或者会计,甚至当上老师,能做更多、更大的事情。而我一直在放牛,认得的那些字也管不了大用,长大后能做什么呢?大概只能犁田了。

于是,我时常闷声不乐地骑在牛背上,远远地看着村里的学生,他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欢欢笑笑,真像一群快乐的鸟儿。我觉得他们长大后,都能像天上的鸟儿一样,能飞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去。我听见自己出气的声音,像牛鼻孔里出气一样。

正月又到了,吃过早饭,照例抓一把山芋出门。父亲却叫住了我,说,别放牛了,老师来家里催了,你上学去吧。

这一年,我十岁。春天来得格外早。

篇7:故乡童年骑在牛背上的我们优秀作文

故乡童年骑在牛背上的我们优秀作文

故乡的童年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那群天真无暇的孩子,总喜欢骑在牛背上,那时候什么也不懂,什么都感到新鲜,什么也不满足。岁月的流逝好象淡忘了那时候的我们,现在他们也不知道去那里拉。现在我很渺茫啊,只有回忆童年拉来满足我心理的寂寞,童年,故乡,是很美丽的虽然家乡穷,但是有我们这群孩子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拉我可爱的'家乡,现在亲人们也老了,留下的是他们那在那岁月的冲击下的人生,苦而苦,淡淡的生活,追求的另一种生活,苦了他们。童年的梦想好象是一场未知的方向,天天只知道在牛背上过日子,饿了就回去吃野果,那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从山里走出来,又走进去,永远也走不出山里,走完了又是一座山,穷啊,穷,就连我们这群孩子也知道,小时候的我们也就在这样的日子中走过了。

现在我们大了,回忆从前就是对现在的赞美,我们没有什么本事,对家乡还是很爱的,那里有我的亲人也有我的同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穷但是也是财富,有我们的记忆,有我们的足迹,那里曾是我哭过的地方,是我快乐过的地方,牛背上的我们也过去,留下的是回忆,回忆那段因为我们而美丽的故乡,在远出蔚蓝的天空下,曾是我们的梦想,在那条路上有我们没有走完的路,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等待我们爱过的地方,因你而感到而美丽。牛背上的我们过去了,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我们的心情也感到高兴,没有坚强的理由,没有温暖的家,只有牛儿陪着我们走过了,这段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篇8:童年散文

童年散文

穿梭在芸芸众生之中,时间悄无声息的从指逢间流逝,充满梦幻的童年已经逝去,在留恋的时候又迈向了五彩的青春。——题记

喜欢快乐,所以喜欢童年。

在清幽的小院里,独自四处奔跑,或是追赶着蜻蜓,或是欣赏着花草,没有忧虑,没有烦恼,这,便是童年。

而童年中,更有不少小插曲。

曾几何时,当摔倒在地上时,仍不懂事的我便哇哇大哭,而身后的父母急忙想尽一切办法哄住我,但丝毫不见效果。后来,哭够了的我便站了起来,呆呆的摸摸头,随即破涕而笑。

沉浸在童年的欢乐中,常常使人忘记自己在慢慢长大,或者说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长大。但是,当长大真正到来,却真的无法阻止它的脚步。

夏日。月光。流星。清风。

我不喜欢时光似箭,时光似箭却是那么喜欢我。

当学业日益繁忙时,童年,便是真正的结束了。但同时,随之而来的便是青春。

青春,人生中最纯美的一段年华,那时的我们敢爱敢恨,不怕失败,不怕痛苦,敢于体验。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在这象征着活力的时期,总有着快乐的回忆。

难以忘记,运动会,全校师生各显身手,为了班级荣誉而拼搏;难以忘记,考试前,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哪怕是资质再差的学生也是认真复习;难以忘记,课堂上,不同老师的不同风格,总能引出我们内心的求知欲;而青春礼上的热闹,更能激起人努力学习的斗志。校园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这,便是青春。

人的一生,有着令人怀念的童年,有着叛逆的青春,有着满身责任的中年,还有这悠哉悠哉的老年。可是,人们最向往,便是青春。正是因为,青春看起来并没有童年那么无忧无虑,但青春与之相比,更活跃,更具有魅力。

童年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而美好,而青春更是如此。但即使它终将逝去,我们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童年、青春的美好,我们永远会怀恋。

篇9:《童年》散文

《关于童年》原创散文

于是我的记忆里又出现了那条灰白色的水泥路,路面逼仄而拥挤,上面永远有一群顽劣少年飞驰而过,他们像鳝鱼一样在人群里穿梭不息,在整个的童年时光里我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而我竟然不是这群顽劣少年中的一个。

在南方温暖而湿润地日光下,我守在家里的窗子前看着外面惊红骇绿的过往片段,跑马灯似的从我眼前一闪而过,然后心里如同纺车一样纺出悲悲戚戚的孤寂罩在我的四周。是我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每天照看我,只好把我锁在了家里。我到现在也能清晰地记得那把铜锁扣上时发出的冰冷脆响在头脑里炸开的情景,当我使劲捶打那扇木门时,我知道父母已经离开了。因此我最怕的就是假期,那表明我将会独自在屋里将大把大把的时光痛苦地捱过去,而我也像被挤掉了一半,显得空洞如风。

我想自己后来的想象力也许就是在那时被逼迫了出来。当我把作业写完后能做的`就是趴在窗台上仰望外面澄澈的天空,头脑里已经天马行空奔腾不已了。假如这样也值得庆幸的话,那真该感谢我一直孤独而灰色的童年。

对于父母把我锁在屋里这件事,我从未怀恨在心,我唯一怨恨他们的是在我多年的小学时光里,每学期的学费都让我到楼上一个阿姨那里去借。这件事被我写进小说《青春期》,里面的剑的原型就是那个阿姨的儿子,曾是我最好的朋友,不过我始终觉得和他隔了一层,其原因就在于此。有一次等到老师把学费收好之后,唯独我的还没有交上。老师就大声问我,你的学费到底要拖到什么时候。那刻我觉察到所有同学的目光都盯着我,灼热之感让我眼睛发疼。于是我冲回了家把书包摔在地上,对我妈妈说,我不读书了,我没钱交学费。可是我妈妈只是看看我,就从口袋里摸出八十元票子放在我手上,说,学费一直替你准备着,让你借钱读书,就是要你知道读书不容易。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直直注视着我妈妈,然后说,我以后挣钱给你花,不要让我再去借钱了,我觉得丢脸。那年我大概九岁。

我所居住的这个小镇临河而建,在夏天时总会闻到河风送来的臭味。汽车从水泥路面上驶过后扬起的尘瘴在狭长的街道上久久的飘着,而无数少年就是这时背着书包从那灰雾里出来,向镇北面的学校走去。我现在回忆起那段学校时光总会记起印着卡通图案的画片、香烟盒和弹珠,那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少年都曾疯狂迷恋过的玩具。也许它们是我乏味童年里唯一斑斓的色块,以至多年以后我依旧会保留住它们的整体模样。

我在整个小学时光里总是以一种怯懦固执的形象出现在所有老师面前,因此他们都不大喜欢我,而我也不喜欢他们。这样的对峙结果就是我常常被罚出教室,立在屋檐下反思。可是我能反思什么呢?天上有许多飞鸟一掠而过,扔给我声声明亮清脆地鸣叫,于是在罚站的那些日子里我竟觉得神清气爽,不自觉地挺挺脊背,仿佛要让教室里面的老师感受到一种严重的挫败感。

我小学的班主任周老师是我唯一尊敬的老师,可是若干年后我在路上碰到她时竟装作互不认识形同陌路。我没有说上一句“老师好”。后来我听另一位老师说,周老师很伤心,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学生好像都没有记住她。后来我想,长大以后的我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避开本来是温暖的感情,而宁愿去触摸冷冽的冰霜,至于原因真是无法说清。

假如要从童年里挤出最快乐的成分,我想一定是在乡下外祖母家里度过的那些时光了。乡下的生活里充满了民间的神秘,慵懒的气息和引人入胜的事物,它们充斥在我身体里时,让我第一次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强壮而亢奋的从身体里冲出来。我在许多散文里都写了乡下的生活,写了有外祖母陪伴的生活,那是一种有别于城镇喧嚣脏乱的格调,它让一个少年的童年变得有了质感,我感谢那段时光,让我也曾亲手触摸过属于自己真正的童年,它也是我至今对童年不再过分惋惜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我再一次说起童年,那些顽劣少年飞奔的身影,那些徜徉于学校顶空的飞鸟唱鸣,那些乡下恣意地叫喊,还有那把铜锁背后无数孤寂的时光,全都立在我的周围,把我重重裹挟。原来它们一直不曾离开,原来它们不会离开,我把它们记录了下来,我把它们彻底的天荒地老。

篇10: 童年短篇散文

童年短篇散文

早上上班路走在宽敞的大路上,看着满眼的秋色,尤其是看着路两旁刚掰下的一堆堆金灿灿的玉米棒,让我不由地回想起了小时候过秋季的许多事儿。

每逢收玉米的时候,都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因为那时学校都会放秋假,我们便在这个秋假里疯玩着。我们和大人们一块去地里,大人们在忙着收玉米、挖花生,在一边帮着摘花生的小伙伴们,心其实早就跑了,坐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找个理由溜走。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捉蟋蟀、蚂蚱多好玩啊,一玩就是大半晌,怎么也玩不够。回家时人人手里拿着一串蟋蟀、蚂蚱,还对大人美名其曰是“给鸡儿捉好吃的去了”。有时在收过的玉米地里刨个坑,将挖出的花生、红薯,再用土埋了,放上玉米杆,点上火,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闻到烟气里冒出红薯的香味。这时我们就会把土扒开,看是否熟透了。有时太心急把土扒开好几次,在里面的红薯就“气死”了,怎么也熟不了了。那时地里几乎家家都种有甘蔗,吃过红薯、花生,再在地里挖棵甘蔗慢慢吃,等大人叫着要回家吃饭的时候,一个个小肚子都饱了……

晚饭后,小伙伴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玩捉迷藏、杀羊羔、老鹰捉小鸡,一个个游戏让我们跑得满头大汗,还总是笑得肚子疼。等到大人在大声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沉浸在游戏里不愿散去。

当玉米编成一串串挂在墙上的时候,村里就会有外面的人骑着自行卖“焦酥”??那是玉米籽通过高漫膨化做成的一种浅黄色食品,比拇指要粗些,中间是空芯的,人家在做时绕成了一大盘,吃起来脆脆甜甜的。每一次卖“焦酥”的人来了,我和小伙伴们围着他的“焦酥”看着眼馋,一个“焦酥”要一毛钱,但我们小孩子手里都没钱。记得有一次,卖“焦酥”的人和我们达成协议:用一个玉米棒换一个“焦酥”。于是我们都偷偷地溜回家,趁大家不注意,从玉米串上拽下个玉米塞进书包,再跑去换“焦酥”。大家心满意足地吃着“焦酥”,还在一块商量着这件事一定不能告诉大人,如果谁说了,以后都不会和他再玩了。想想那时,一个“焦酥”就让我们感到心满意足的,如今再吃上“焦酥”时,总觉得没有那时的好吃了。

想想真是很好笑,童年的`小伙伴们虽然没有享受到可口的美食,虽然没有各式各样的玩具,但我们却拥有最开心的童年、最天真灿漫的童年。现在每个小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享受着全家人的小心呵护,玩具啊营养啊他们的小手拥有的真是太多太多,可是他们却少了那份大自然提供的土生土长的快乐童年。

回想曾经的童年,感觉真是太幸福太幸福……。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