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描写宁波的散文(描写黄河的著名散文)

描写宁波的散文(描写黄河的著名散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描写宁波的散文,本文共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描写宁波的散文

老外滩被看成宁波的新名片,这个直视三江口的地方,面对浑浊的江水,造出了上海外滩和新天地的结合体。它的位置颇像外滩,但房子却与新天地类似,身着婚纱拍照的青年人穿梭于这里的每条小巷。在整个建筑群的外沿,矗立着一座天主教堂,新人们从里面走出,让人看到上海的影子。

做城市研究的杭州人杜克说:“宁波是浙江的上海。”在一个经济强大的省份,宁波对其他地市人的不屑和轻视仍然经常性地出现在关于宁波的讨论中。从1980年代成为副省级城市后,它和浙江其它城市的关系,其实和青岛之于山东、大连之于辽宁别无二致。宁波造就了一连串富有声誉的企业——杉杉、雅戈尔、吉利、波导……

中国的副省级城市是一个让人产生特殊心理的地方,行政级别上的高一等级决定了市民自信心上的高人一等,而全国普遍存在的各类资源向行政中心集中的特点,又让宁波人产生了杭州是靠全省人民养大的,而宁波的发展则源于自身的心理,自豪感表现得更加强烈。

从经济上看,宁波的发展和浙江赖以成名的“小商品、大市场”模式颇为不同,在地理和血缘的亲近感上,它和上海的纠结显然更多。

二者之间的联系始于1793年,历史上著名的马戛尔尼来访,为乾隆皇帝带来了一张地图,上面标明上海和宁波两个港口,英国人希望用通商码头的开放,来扭转常年的贸易逆差,并同时指定宁波舟山的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暂住和存放货物。要求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一直到1840年xxx战争后,宁波和上海才成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xxx战争后,宁波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上海。由于甬江的港口无法满足近代轮船的停靠和卸货,逐港口而居的宁波人一批批迁往上海,以致于号称现在30%的上海人都是宁波人。此后宁波人利用和政治的联姻,开始在上海滩站住脚跟,创办了上海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五金店等等,至少创造了50个以上的第一。他们先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后又成功利用老乡xxx的政治影响力,成为中国近代最成功的商帮。

人员的流动造成了宁波一直是上海人走亲戚和扫墓的重要目的地,许多上海家庭都有宁波亲戚。去过宁波的一些人告诉我,宁波不是一座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

后来,上海建起了洋山港,与宁波北仑港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宁波市的官员说,这个港口本身就是为上海而建的,因为“宁波本身没有那么多货物可供运输”。但是,上海兴建世界级港口的梦想还是促使他们上马了洋山港工程。

围绕两个港口的口水一直没有断过,但浙江人再次选择了多做少说,在奥运火炬到达之前,通畅了从宁波到嘉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自己和苏南的距离拉成了直线,使得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到北仑和洋山两个港口的物流成本被拉平,宁波港和上海港的竞争正式开始。采访中,宁波人更多谈到的是杭州湾大桥大大缩短的宁波和上海之间的距离,上海对宁波的经济辐射作用,并不轻言竞争。

对于浙江的宁波,它显然已经是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它拥有更高的行政级别,并且继承了浙江令人羡慕的私营经济活力,但显然,它更愿意把自己和上海联系在一起,接受这一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并与其展开小心翼翼的竞争。

在宁波,当地人热衷于讲述宁波商人在上海的故事;在浙江,宁波是上海的宁波。

篇2:描写宁波的散文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去宁波游玩。我们乘着计程车来到了动车站等待动车,动车来了,我坐到座位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原本到处是高楼大厦,约过了十分钟后,就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的菜地了,就这样过了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宁波。

我们先去了宁波的松兰山,在那里可以看见大海,我光着脚丫子,奔跑在金黄色的沙滩上,蔚蓝的大海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波波海浪拍打着我的双脚,它们就像是在我的脚下奔跑。时间过得真快,夜晚来临了,于是我们在一家宾馆住了下来,外面依然灯火通明,过了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梦乡。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准备去下一个游玩的地方,宁波海洋世界,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宁波海洋世界,那里分为两个馆,一个是海洋剧场馆,另一个是水族馆。我们先进了海洋剧场馆。海洋剧场鱼儿们开始了表演,第一个出场的是白鲸兄妹,两只小白鲸全身雪白,很可爱。让我感到很惊讶的是,训兽表演员竟然可以站在两只白鲸的背上任白鲸在水池里遨游,引起了全场的一阵惊呼。下一个出场的是海豚,当然,说到海豚最著名的是就是海豚跳跃了,三只海豚一起从水中跳跃起来,跳起来有好几米高,真是壮观啊,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到海豚的跳跃,于是我用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接下来是海狮表演,海狮顶球是海狮的拿手技术,看了真是名不虚传啊。看完了海洋剧场,接着就去参观水族馆,水族馆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有小鲨鱼,有魟鱼,有海马,有企鹅等等,水族馆里还有美人鱼表演,美人鱼是三位美女姐姐打扮的,美人鱼姐姐在大的'水池当中表演,身体好柔美啊,让人看了觉得她们的表演舞蹈技术真好。 鱼儿的表演真是棒极了。

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天,我恋恋不舍地乘动车回家了。

篇3:描写宁波的散文

终于放秋假了,这次我可是“早有预谋”的:我要去宁波孔庙游一游!

孔庙孔庙,顾名思义就是“为祭祀孔子而建的庙宇”。孔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教育、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样一位圣人,为他建十座庙宇都不足为奇。

首先,我们跟随导游来到了泮池。我了解到泮池的名称源于它的形状。这池子成半圆形,半和水合在一起,就成了“泮”字。池前有三道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通常是不开的。从大门进入,便有三座桥。中间是状元桥,西边是榜眼桥,东边是探花桥。再往前,又是三道门:中间是状元门,西边是榜眼门,东边呢,自然是探花门了。再看那门槛,榜眼和探花门都很普通,而那状元门,嗐,有普通的门槛的三倍高!所以当姑夫提出跳过去时,我和导游阿姨都不由地想起了刘翔。不过刘翔不在这儿,我们只好从榜眼门进入。

我们接着来到了大成殿,这儿供奉着孔子像和四配十二哲,用于祭祀孔子。

穿过大成殿,便是明伦堂了,那儿有许多桌椅,堂中有一幅大大的孔子讲学图,一看便让人知道这是孔子为学生们讲学的地方。导游阿姨突然问我:“小朋友,你知道孔子叫什么名字吗?” “仲尼” “好”。导游阿姨立刻讲起了“仲尼”的由来:“孔子的父亲有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生了九个女儿,第二个妻子生下了一个腿残废的儿子,都无法承家。第三个妻子则生下了孔子。在这之前,孔父和他的第三个妻子到尼丘山上拜过菩萨。“丘”和“尼”自然就明白了,而孔子是二儿子,按“伯仲叔季”排行,正好是“仲”。现在。轮到我考阿姨了:“孔子除了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外,还是什么家?”阿姨果然答不出。呵呵,是老人家!

篇4:宁波汤圆散文

宁波汤圆散文

宁波汤圆名闻遐迩,以其皮薄馅甜、糯滑可口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我们宁波人习惯把汤圆叫做汤团,把汤圆的小弟弟酒酿圆子叫做酱板汤果。

我小时候过春节,大年初一清早吃的一直是酱板汤果,只有客人来了妈妈才会给大家吃汤团。这儿习惯将农历正月十四作为上灯夜(也就是元宵),那一天的晚餐也是酱板汤果。

无论是汤团还是汤果,都得用糯米粉制作而成。过去在我们乡下都是自己磨的粉。先将晒干了的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在清水中浸泡几天,然后拿到石磨上去磨。石磨有大有小:大的磨由一个人把磨,另外一个或两个人推磨,把磨的一边将带水的米舀入磨孔,一边把着磨担;磨担的小把插在磨把的圆孔里,丁字形的磨担那一横的两头由一条人字形的绳子悬挂在房梁上,推磨的人双手把在那根横木上来回推拉,带动石磨转动。像我家这样的小户人家,磨的粉不多,就用小石磨磨粉啦,母亲一个人一边推着石磨转动,一边添米加水,吱吱啊啊的,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磨好的水磨粉装在一只抽粉袋里,埋进草灰之中将水分抽干,拿出来就可以做汤团或汤果了。后来有了小钢磨,那磨的是干粉,省去了抽粉这一环节,将干粉兑上水就行,省事是省事,可这味道就大不一样了,绝对没有水磨粉那么细腻、柔软,滑溜可口。

将抽干的糯米粉反复揉捏再搓成粗细像小拇指那样长长的一条,然后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搓成圆球形,这就是汤果了。如果在下锅以后再放一块酱板,就成了酱板汤果。

甜酒酿我们宁波人称之为酱板。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制作的,农村的的老人基本上都会搭酱板。选择上好的粳米或糯米蒸煮成稍微干一点的米饭,将它凉在团匾上,不断地拨动,使饭粒分散,不粘在一起,等它冷却后均匀地拌上碾碎了的甜白药(这种白药懂得秘方的人会自己做,一般人都是到商店里去买或向人家讨要一点),然后将拌好药的米饭一层层地装入瓦甑里,边装边用双手按结实,最后在中间挖出一个孔(也有人在装饭的时候就在中间插一只玻璃瓶,等饭装满了,再将瓶子抽出来,这样孔沿就非常光洁),只要把这只瓦甑放进酱板窝里,让它发酵就行了。所谓酱板窝就是一只竹箩,里边的四周围上早稻草,(不能用晚稻草,因为早稻草保暖性好)再铺好棉袄、棉裤之类,形成一个保温筒,为了增高温度有时候底下还会放一个火熜。搭酱板的'关键就是温度,那时没有温度计,全靠手的感觉,太冷了酵发不起来;太热了,酱板会发酸。几天以后,酱板出窝,中间的孔里全是酱板滷(俗称酒酿),舀一口尝尝,那是又甜又香,不胜酒力的朋友喝了说不定还会醉呢。

在煮汤果的时候,切几块酱板在里面,真是增色又增味,看到它绝对令你垂涎欲滴。

如今的汤团,馅子可谓花色繁多,无奇不有。过去我们乡下的汤团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芝麻猪油馅,虽然品种单一,但是决不掺假、掺杂,口味绝对纯正。

芝麻是自己种的黑芝麻(当然不会是用白芝麻染黑的冒牌货),收下来以后晒干了备用,要做汤圆的时候还得经过反复的挑选、清洗,然后再把精选出来芝麻炒熟以后放进一个很小的石臼里,用石捣子头慢慢地将它捣碎,要求是越细越好。

猪油必须是从刚宰杀掉的家猪身上取下来的板油,仔细地去掉包在外面的那层皮以后切成骰子那么大小的方块和碾碎的芝麻一起均匀地拌和,使劲地揉捏,让它们融为一体,并根据各自的口味掺和进白砂糖。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随时将猪油中的残渣清理出来,不得有半点马虎。如果秋天有心收下了桂花,做成了糖桂花,放进这芝麻猪油馅中,那可真的是锦上添花啦!(有人为贪图方便,不用生猪油,而用熬好的猪油,那味道可就大相径庭了)

万事俱备,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汤团。宁波人常说:“肉切大奸,汤团包小乖。”想想也对,肉切得很大,客人一怕吃相不好,二怕吃不了,就不敢吃;这汤团包的小,皮薄馅多好吃,但不好包。这汤团想包的小,那没有一点耐心和技术恐怕是不行的。关键之一是糯米粉要调得干湿恰当:太湿了,立不住,容易塌;太干了,包不住,要开裂。放馅子、包汤团的手法其实和包小笼包子基本一样,那也是熟能生巧。

快节奏时代的今天,什么都机械化、电气化了,商场里多的是现成的酒酿、小圆子、汤圆,买回来烧一下就成,甚至还有即食的。方便是方便,就是少了点什么。真想再吃一碗妈妈亲手做的汤团啊!

篇5:宁波之行的散文

宁波之行的散文

从去年开始,小野不断吵着要我去宁波玩。我以各种理由为托词,迟迟不去。以致后来我每说起想去看看他时,他置若罔闻。不再对我抱有任何期待。上周六他突然要求我过去,说是带我散散心。的确,最近心绪是有些不宁,诸事扰人,几乎让我对什么都没了兴趣。面对他的邀请,我仍未置可否。打算和景商量后再做决定。几分钟后,这小子告诉我已为我订好了房间,面对他这一未经我同意而做的决定,我只好答应了。毕竟,有这份诚意在,我也不好再拿劲儿了吧!

我们匆匆理过发,买好东西,急忙上路。到达宁波已是夜里十点多。初次来到这个城市,它与我想象的并无多大差别。只是火车站前那一辆又一辆仿佛是进行拉力赛一般的出租车,着实让我深深惊叹了一把――――场面太壮观了。

打的来到小野所在的地方,他在大排档等我,屈指可数的人群里,我们通着电话寻找对方。视力极好的我愣是看不到他,他一会说在左边,一会又在右边,等我苦苦寻找到他的身影时,发现这小子真是脑子出问题了:他明明站在接近马路中心的位置嘛!于是走到他跟前,劈头就是一顿批评。这么大人了,连话都说不好。入座后,四人闲聊一阵,菜还未上。小野早已开喝,我一把夺过啤酒,叫嚣道:“快上酒啊,你看你!”他照办。四人边聊天边等菜,待两位姑娘吃得差不多时,弟妹对景说,我们先回去吧,让他俩好好聊聊。一语深得我心,不禁感慨弟妹的善解人意。有女人尤其是自己的女人在场,男人喝酒终究难以痛快。

桌上只有我和小野,少了约束,我登时感到心胸舒畅,甩开了膀子和小野推杯换盏。胡吃海喝中,想起了大傻,遂打去电话问候。时已深夜,没人接听。估计在睡梦中。便发条短信问候,奇怪,他竟回复了。看来并没入睡。我又打去电话,彼此闲扯一阵。大傻说要起床送货了。一句话让我顿生时光错乱之感――――我明明在吃晚饭,他怎么就起床工作了呢?管他呢,挂了电话继续喝。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想到明天还得出去逛逛,我决定不喝了。小野大概也已酒兴阑珊了,便决定一起回去睡觉。他知道我近来的情况,临走前,又掏出几张红票子递给我,帮我度过苦日。我几番推辞,最终还是接受。连谢谢都没说。兄弟如此,说什么都显得多余了。

回到宾馆,弟妹和景正在看李连杰的《新少林五祖》。我们便也坐下一同观看,四人边看边笑,数我声音最大。景不断责备我:“你看你笑的!”看来是酒后失态了。看完后,小野和弟妹告辞。我们也匆忙洗漱待睡,谁知澡洗了一半,我忽然酒劲上涌,趴在马桶上一阵狂吐。醉眼朦胧中,我只觉天旋地转,太阳穴阵阵涨疼。不知多久后,惊觉自己又回到了淋浴的喷头下,继续洗澡。经过清水的冲洗,我半醉半醒,半睡半醒。景看我颓然地坐在地上,似乎也没去搀扶,待我起身洗完澡后,才扶我上床入睡。

次日醒来,大脑昏昏沉沉。等小野来退房,步行到他住处。吃过早饭,略作休整,开始当天的旅行计划。第一站是老外滩,下车后却是先看到宁波美术馆。许是酒力并未全消,这次我并不特别激动。懒洋洋地在门口照了几张相就踅足进馆内参观。一进展厅,迎面就是一张巨幅油画海报:一个奔跑中的男青年,身形瘦削而精悍,手脚奇长,完全不合人体比例。对于这种现代派风格的作品,我向来无多大兴趣,也缺乏欣赏能力。匆匆一览便去了另一展厅。这一展厅多是水墨、彩墨画。属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中国画,只可惜东方艺术的诗意淡了很多。整体感觉不够空灵,用墨也稍嫌不够精到。展厅西侧又有一小展厅,内陈宁波籍画家的作品,比之前看到的油画更加抽象、光怪陆离,我几乎没环顾一圈便走了出来。还是外面的作品好些。入口左边那副水墨画上钤的'印章倒让我记忆深刻,为“渲染无声乐章”,椭圆形印,朱文,饶有意态,于是驻足观摩良久乃离去。离开美术馆时,频频回首。讶异于它的特别造型和古朴风致。对于此馆的设计者王澍不禁更加钦敬。他说宁波美术馆可能是世上第一个港口美术馆,我不知却否,但看其坐落在港口,的确是比别的美术馆风格迥异且突出。

美术馆右侧不远处便是老外滩,整体看去不够古旧,不过还是能看出设计者求古的匠心。一条小巷直通尽头,曲曲折折,两边建筑参差错落。有现代风格的精品小屋,也有古色古香的老屋,结合在一起却不显得突兀。我们信步走着,看着,不时拍些照片。晌午的阳光越过高高的屋顶,投射在这一小块静谧的地方,舒适怡人,令人忘此酷夏。巷子的另一头是天主教堂,砖瓦古旧斑驳,看来是保住了原有的模样,未经翻新和修整。教堂不大,高耸的塔尖显得有些威严,入口处还悬挂了一幅宣扬其教义的对联。其实我至今不明白基督教和天主教究竟有何区别,只是觉得天主教徒比之基督教徒,多了一份激进和狂热。因此对天主教及其门徒略存忌惮。可是好奇心还在驱使我,想去教堂里看个究竟。我们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往里看,犹豫是否该进去,不想开门的人却很热情,微笑着对我们招手。我们回以微笑,便进去了。找了靠后的位子坐下,信徒跟着台上的一个中国男子在唱颂歌,过了一会,他们都站了起来,神情肃穆。我们便也跟着站起,听颂歌,歌声倒也娓娓动听,只是一句都听不懂。整个教堂,大概只有一个人在肆无忌惮地玩――就是我们前面那个外国小姑娘。约莫五六岁光景,金发碧眼,胖乎乎的,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毫无拘束。她母亲感觉到我们在看这个孩子,便也回过头来,对我们友好一笑。然后拉回孩子。

从教堂出来,转车去下一站――天一阁。未来之前,它已是常常徘徊在我脑海的一个名词,一种代表。我想,对任何一个读书人而言,天一阁都是引人感慨不禁的话题。作为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它所经历的沧桑已足以显示了它在中国藏书史甚至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它的荣辱兴衰正如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见证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见证一段又一段沧桑,见证亘古如斯的日升与月落……

站在天一阁的门前,我静看这一片古色古香的屋瓦和墙垣,看着稀疏的游人,倒心生一丝安慰――它就该如此安静得坐落在这里,不该有太多人打扰,比起那些人潮汹涌的名胜,它保留了一份原有的寂寞。

小野买过票,我们便踅足走进天一阁。这里房间甚多,场地也大得近乎庄园。不过它也确是个庄园,只是古人喜欢给私家宅院起个雅致的称号,例如“XX阁”、“XX轩”、“XX楼”之类,仅看名字,就给人以精致小巧之感。实则有些并不如此。例如眼前的天一阁即是。没来这里前,我以为它只是一个几层的古楼,里面尽藏天下名书。想象中的它,也不过如今天的图书馆一般大小。待走进去逛了一圈后才知道,天一阁不仅仅是个藏书楼,严格的说,天一阁是一个富藏天下书籍的豪宅大院!我们在里面穿来穿去,常常迷了方向。我来此的初衷是为了看到那些珍贵书籍,很可惜只能看到藏在玻璃柜中的一部分,暗黄古旧。另有很大一部分都密封在木柜中,只能通过柜上贴的字条,大概知道里面藏些什么书。

这里也不失为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后花园有一座小山丘,树林阴翳,空气清爽。坐在亭中,闲看眼前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池一石,都倍觉身心自在。坐在亭中,我用景的手机播放一首《菩提明镜》的曲子,推荐给小野,他连赞不错。继而三人都不言语,静听美妙的音乐在这静谧的空气中回荡。

过不多时,一导游带了一队人过来,扩音器发出的声音打破了此刻的宁静。我只好将曲目暂停,且听导游讲解。待导游走后,我继续播放音乐,不多时保安又走了过来,告诉我们这里不能休息。于是我们走出亭子,回首一看,亭边有个提示不准进入的指示牌。顿觉自己闯了禁区,于是灰溜溜走开。

从天一阁走出来,我已双腿发胀,肚子发慌,急需觅一处吃饭休息。几人沿街走来走去,决定不好究竟去哪吃饭。最后还是由小野决定,带我们去了一家精致的当地菜馆。席间我们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合肥一别,我和小野几乎再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席间我谈到近来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忍不住感慨不尽、牢骚不止……面对我的喋喋不休,他仍旧是以前那副不痛不痒的表情,发表两句不痛不痒的见解――就算是安慰我了。饭菜都很精致可口,可惜我胃口不太好,因昨晚饮酒太过,这次更是滴酒未沾。小野一人自斟自饮。倒也不苦劝我喝。只是我觉得辜负了他的美意,说好了见面后要彼此大喝特喝,一醉方休。到头来我还是扫了兴。也罢,权且以茶代酒吧!

吃晚饭,日已西昃,景也催着我回柯桥了。我虽觉还有好多想去的地方没去,也还未尽兴,却也不得不归。因次日还要上班。去小野住处小憩片刻后,小野送我们到车站,我们就此告别。此次行程就此化作归程。

篇6: 宁波的英语角散文

宁波的英语角散文

刚到宁波的时候,工作未落实,暂寄宿于同学的住处。同学是个英语发烧友,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大二上学期,这家伙就在第一次四级考试中通过。本来过四级不算什么稀罕事,但我们学校是一个普通的大专院校,每年参加四级考试的不少,通过的不多。那次考试,两个班80多个人,也就四个通过了。而我这个同学是唯一一个过70分的(当时是,采用百分制),而在以后的各项英语考试中,他都表现不俗。正因如此,班里一些同学给他送了个雅号“英语小才子”。既得此雅号,他对英语的学习更加勤奋了,好像生怕辜负了这个雅号似的。到宁波去英语角,也正是缘于这个同学。我本来是对英语没多大兴趣的,倒是对汉语兴趣浓厚。但客随主便,每天“寄人篱下”,自然也没什么发言权了,周末也只能随他行动了。

周末的前一天,这个同学从网站上将英语角入场优惠券下载、打印出来,每人一张,本来20元的入场券,凭它可以优惠10元,相当划算。地点是宁波天一广场二楼的上岛咖啡,10元入场费,咖啡馆为每张桌子提供一盘花生,一盘瓜子,自制的饮料可以畅饮,零食用完后也可以再加。到了那里,随便找个有空位子的桌子坐下,这就开始了。这时,我那个同学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眉飞色舞,表现得十分抢眼。我倒是能听懂大部分,但就是张不开嘴,没有勇气说,就在旁边坐着、吃着、喝着、听着,充当一个配角,或者连个配角也算不上。听他们聊天,先是东拉西扯,每个人自我介绍,算是认识一下。之后,会有人提出一个话题,以此为切入点,各自畅谈个人的想法、观念,以此丰富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去过几次后发现,这些人中,大概分为四类:1、在校的学生,周末闲来无事,喝喝咖啡,聊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2、从事的工作与英语相关,想加强口语学习。3、英语爱好者,像我同学那样的。4、英语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唐宁街英语”、“韦伯英语”等培训机构的学习顾问或培训老师,想在此弄几个学员。而我是单独的一类,周末无处可去,被“绑架”来的。就这么几类人,在一起天南海北的聊着,刚开始用英语,一两个小时后,就有人说有点累了,开始讲汉语了。还有人提出玩会扑克牌,有表示赞成的,就有人拿了扑克牌,一般四个人玩。其他人看着,边看、边聊,有用英语的,有用汉语的,那场景好不热闹。这场面,持续一两个小时后,开始有人陆陆续续离开,我们也夹杂在人群中回去了。

除了上岛咖啡,有时也去老外滩的英语角。下了公交车,在江边悠然的步行,看着江水,吹着江风,感觉不错,就这么似走似逛的往前挪着脚步。有时,遇到别致的风景还会逗留一下。正走着,前面出现一排古老的建筑,青砖、蓝瓦,古香古色。同学说,快到了,然后一转弯,进了一个屋子,屋子是木质的,门和窗也是,除了门鼻上挂着的'大铁锁,几乎找不到现代的气息。进去后,看见长条凳上已经坐了四五个人,同学用英语打了个招呼就落座了,我也随着坐了下去。不消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凳子基本坐满了,服务人员给每人倒了杯茶,放下茶壶就出去了。其中一个用英语说道:“今天我们聊什么话题?”另一个回应:“Let’stalkaboutBible”。接下来,这群人就《圣经》聊开了,说到了欧美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国人信仰的缺失。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交换着各自的想法,我也从中吸收了不少。总体感觉这里比上岛咖啡更上档次,人员的英语水平相对较高,所聊话题也比较深入。喝茶、聊天,两三个小时后,开始有人坐不住了,找借口离开了。有了开头,其他人也有些按捺不住了,三三两两的离去,看看天色不早,我们也启程返回了。

英语角,给了那些喜欢英语,需要英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一个相互提高的机会,也给那些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打发时间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无拘无束,在凉爽的小屋内谈天说地,轻松、愉快的度过一个凉爽的夏天。屋外酷暑难耐,屋内逍遥自在。英语角,一个学习的空间,一个消遣的场所,一“角”多能,安抚了人们夏日浮躁的心情,点燃了学习英语的激情。

后来,同学离开了宁波,我也就不去英语角了。但当时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让人怀念。

篇7:描写宁波环境的作文

我们都向往远方,向往山的对面,海的彼端,那是无数梦想包围的世界,然而无论我们去往何方,家乡都在远方等着我们的归来,虽然它在我们眼中已变得平淡无奇,但仍是我们内心永远最美丽的地方。

宁波,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这里物产丰富,花果飘香;这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这里名人辈出,扬名天下,这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这又是一座集艺术和历史于一身的城堡。

你看那东钱湖,它是浙江最大的淡水湖,它四周青山环绕、林木苍翠。它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它被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蒋介石的故乡——溪口,以剡溪之水闻名。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雪窦山更是闻名天下,古迹繁多,古人美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它还有着风水宝地之称;水蜜桃、芋艿头、千层饼都誉为家乡的特产,闻名于世。

我的家乡只是城镇中普通的一个,但这里生活的人们,这里的每座街道桥梁,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包含着我的快乐,它已深深地扎在我心中。

篇8:描写宁波的作文: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宁波,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城市。家乡,就像一个少年。虽然还在成长的道路上,但成长的脚步越来越快。他身后的脚印就等于他的一个个成绩。

看,一座座高楼大厦仿佛一夜间拔地而起。轨道交通的建立更是缩短了宁波的城乡距离。这些“长龙”在地下穿梭,就像一张四通八达的网,将宁波的每一个角落都连在一起。

家乡,像一个姑娘。她羞涩、腼腆,慢慢向我们拉开她那朦胧的面纱。每当夜幕降临,勤劳务实的甬城会变得格外迷人、妖娆。绚烂多彩的三江口,夜色里的天一音乐喷泉,七彩玻璃般的文化广场……让你瞬间沦陷。家乡,也像一位老者。他那苍老的脸庞无处不在诉说着他的历史。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向我们记录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天一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最早的私家藏书楼;镇海海防遗址诉说了明朝以来一场场艰苦的外侮战争;玲珑精巧、古朴庄重的天封塔更是宁波港城重要标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址。有机会来我的家乡走走吧!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体会她真正的美。

优爸点评:小作者对家乡的描写实在是内涵与生动并重。小作者把家乡每个不同的侧面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少年、姑娘、老者,通过这些比喻,突出了家乡方方面面的特点,这样的比喻使得文章让人读起来更是回味无穷,印象深刻。例如,小作者能够抓住家乡繁华美丽的特点,用美丽而活力的姑娘来进行比喻,让人更能够感受宁波的迷人,妖娆。文章运用了三个比喻,把宁波的当代和古代串联起来,跨度之大,但又不失衔接性,是非常棒的一篇文章!

当然,优爸也想说,三个比喻,如果各成一段,首尾各以一段开头,总结全文,这样的结构会更加清晰,你可以回去试一试这样的中——分——总的结构哦!

作者:吕沐繁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3

篇9:描写宁波老外滩的诗句

在一个繁忙的都市里,

获得了新生,

向人们展示了,

不同历史时期的,

不同风貌,

从骨子里透出了,

新的`都市文化。

感受老外滩,

就是感受宁波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二)

宁波城市的正中心,

静静地躺着,

那个历史,

比上海黄浦外滩,

还要早上的老外滩,

唐宋时东方文明的输出口,

和近代西风东渐的接入地。

今天老外滩的复活,

将千年的水和城市、

百年的滩和建筑、

二十年的经济能量、

未来的时尚趋势,

尽在其中,

让城市特质,

充满自己的个性。

沿着老外滩小路,

脚下踩着的是,

不规则而有规律的青砖,

再看看四周,

洋气漂亮而别致建筑,

显露出古老历史,

走到小路尽头,

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甬江。

风平浪静,

甬江尤如一面,

巨大的镜子;

风起时,

荡起层层波浪,

宛如少女,

时髦的卷发。

篇10:宁波汤团和酱板汤果散文

宁波汤团和酱板汤果散文

宁波汤团是我们宁波著名特色点心,名闻遐迩,以其皮薄馅甜、糯滑可口而深受男女老少的欢迎。我们宁波汤团用通用语来说就是汤圆,而汤圆的小弟弟——圆子我们宁波人就叫它汤果,酒酿园子就被叫成酱板汤果了。

记得六十多年前,我还很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一大清早吃的一直都是酱板汤果,整个春节期间的点心不是年糕,就是汤果,只有客人来了妈妈才会包汤团给他们吃,我们同时沾光。即使在农历正月十四作为上灯夜(也就是元宵),那一天的晚餐也只是酱板汤果,可见汤团在当时乡下人的眼中是何等珍贵。

无论是汤团还是汤果,都得用糯米粉制作而成。过去在我们乡下全是自己磨的粉。先将晒干了的糯米和粳米根据各人的口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在清水中浸泡几天,然后拿到石磨上去磨。石磨有大有小:大的磨由一个人把磨,另外一个或两个人推磨,把磨的那位一边将带水的米舀入磨孔,一边把着磨担;磨担的小把插在磨把的圆孔里,丁字形的磨担那一横的两头由一条人字形的绳子悬挂在房梁上,推磨的人双手把在那根横木上来回推拉,带动石磨转动,磨细了的糯米浆就顺着磨嘴流进抽粉袋或木桶里,大户人家一磨就得半天一天。而象我家这样的小户人家,磨的粉不多,就用小石磨磨粉啦,母亲一个人一边推着石磨转动,一边添米加水,吱吱啊啊的,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磨好的水磨粉装在一只抽粉袋里,埋进草灰之中将水份慢慢抽干,几天以后拿出来就可以去做汤团或汤果了。公社化以后有了小钢磨,起先磨的是干粉,省去了抽粉这一环节,将干粉兑上水就行,省事是省事,可这味道就大不一样了,绝对没有水磨粉那么细腻、柔软,滑溜可口;后来还是将糯米浸水以后再磨,好味道就又回来了。

将抽干的糯米粉兑点水反复揉捏再搓成粗细像小拇指那样长长的一条,然后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搓成圆球形,这就是汤果了。如果在下锅以后再放一块酱板,就成了酱板汤果。

我们宁波人所说的酱板就是甜酒酿。那时候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制作的,农村的老人基本上都会搭酱板。选择上好的粳米或糯米蒸煮成稍微干一点的米饭,将它凉在团匾上,不断地拨动,使饭粒分散,不要粘在一起,看上去“粒粒如珠”,等它冷却后均匀地拌上碾碎了的甜白药(这种白药懂得秘方的人会自己做,一般人都是到商店里去买或向人家讨要一点),然后将拌好药的米饭一层层地装入瓦甑里,边装边用双手按结实,最后在中间挖出一个孔(也有人在装饭的时候就在中间插一只玻璃瓶,等饭装满了,再将瓶子抽出来,这样孔沿就非常光洁),只要把这只瓦甑放进酱板窝里,让它发酵就行了。所谓酱板窝就是一只竹箩,里边的四周围上早稻草,(不能用晚稻草,因为早稻草保暖性好)再铺好棉袄、棉裤之类,形成一个保温筒,为了增高温度有时候底下还会放一个火熜 。搭酱板的关键就是温度,那时没有温度计,全靠手的感觉,太冷了酵发不起来;太热了,酱板会发酸。所以火熜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拿掉,一定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几天以后,酱板窝香气四溢,就可以出窝了,打开盖子一看,中间的孔里全是酱板 滷(俗称酒酿),舀一口尝尝,那是又甜又香,不胜酒力的朋友喝了说不定还会醉呢。

在煮汤果的时候,切几块酱板在里面,真是增色又增味,好的酱板久煮不腐,韧韧的、甜甜的、还带点酒味,看到它绝对令你垂涎欲滴。

汤团和汤果不同之处就是里边包进了馅子。

如今的汤团馅子可谓花色繁多,无奇不有。过去我们乡下的汤团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芝麻猪油馅,虽然物料单一,但是决不掺假、掺杂,绿色环保,口味绝对纯正。

芝麻是自己家地里种的.黑芝麻(当然不会是用白芝麻染黑的冒牌货),收下来以后晒干了备用,要做汤团的时候还得经过反复的挑选、清洗,然后再把精选出来芝麻炒熟以后放进一个很小的石臼里,用石捣子头慢慢地将它捣碎,要求是越细越好。

猪油必须是从刚宰杀掉的家猪身上取下来的板油,仔细地去掉包在外面的那层皮以后切成骰子那么大小的方块和碾碎的芝麻一起均匀地拌和,使劲地用双手揉捏,让它们融为一体,并根据各自的口味不断地掺和进白砂糖。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随时将猪油中的残渣清理出来,不得有半点马虎。如果秋天有心收下了桂花,做成了糖桂花,放进这芝麻猪油馅中,那可真的是锦上添花啦!(也有人为了贪图方便,不用生猪油,而用熬好的猪油,那味道就大相径庭了)

万事俱备,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汤团 。宁波人常说: “ 肉切大奸,汤团包小乖。 ” 想想也对,肉切得很大,客人一怕吃相不好,二怕吃不了,就不敢吃;这汤团包得小,皮薄馅多不但好看,而且好吃,就是不好包。这汤团想包得小,没有一点耐心和技术恐怕是不行的。主要关键是糯米粉要调得干湿恰当:太湿了,立不住,没等下锅就塌了;太干了,包不牢,下锅以后会撑船(就是开裂)。放馅子、包汤团的手法其实和包小笼包子基本上差不多,那也是熟能生巧的哦。

快节奏时代的今天,什么都机械化、电气化了,商场里多的是现成的酒酿、小圆子、汤圆,买回来烧一下就成,甚至还有即食的。方便是方便,就是总感到好像少了点什么。

真想再吃一碗妈妈亲手包的汤团啊!哪怕是酱板汤果也好。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