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稻菽飘香优美散文(腊梅飘香优美散文)

稻菽飘香优美散文(腊梅飘香优美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9篇稻菽飘香优美散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稻菽飘香优美散文

稻菽飘香优美散文

稻菽飘香的时候,是江南水乡最为迷人的季节。

长河落日,两岸一块块丰收的稻田,在霞光的辉映下,染上了一层喜悦的红晕,随着那持续而又温柔的晚风,田野里四处流淌着金色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清香,此时的大地显得那样的丰满,那般的成熟和那么的富有!

稻子是江南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水乡人也都喜欢吃大米,每天白亮亮的喷香米饭,配上两个荤素小菜,可以说是劳作之后最好的享受。以大米为原料还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糕点,吃起来极具美味。尤其是那些用糯米粉做的元宵、麻团和年糕等食品更是人人爱吃,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用酒引子和大米发酵做的酒酿特别好吃,不少人家都能自己制作,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拿出来吃,很受欢迎。

从插秧到收割,一粒粒的稻谷不但经历了夏的孕育,而且饱含了水乡人的辛勤和汗水。在水乡,人人都有一个好肩头。由于田间的道路比较狭窄,割下的稻子完全要靠人工挑到场院上去脱粒,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个子并不高的大妈、大嫂担着比她们自己还高的两捆稻子稳稳地走在细细的田埂上。最有趣的还是当两个人都挑着担子面对面走来,狭路相遇,颇似过独木桥,不过,他们都非常老练,自有高招,先是互相把对方的担子逐一置换过来,然后再相逢一笑,擦身而过。

割稻子的镰刀很有特色,弯弯的半月形刀片,刀口呈锯齿状,并不是那种锋利的刃面。这和稻杆的特性有关系,稻杆柔柔的,具有韧性,不像麦杆那样硬挺,所以割稻子的镰刀就需要做成这种锯齿形状。不过,稻子似乎要比麦子好割,稻穗也不容易脱落。每到收割季节,水乡就格外忙碌,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间、场院,到处都是紧张劳动的人们,虽然大家都比平时要增加许多疲劳,但不时还会传来欢声笑语。

这里有一段与割稻子有关的小故事,那是当年读初中时,第一次下乡支农,帮助老乡收割稻谷,尽管我们干活的.速度和质量赶不上成年人和农村的孩子,但劳动中,大家还是干得热火朝天。由于都是青春少年,不到半晌就有人叫饿了,这时有老乡告诉大家,等一会休息时有点心吃,同学们一听都很兴奋,因为那个时候在平时一般是吃不上糕点一类的食品的。半晌休息时,果然有人招呼我们都过去吃点心,一大群孩子都围上去一看,地上只放着一桶白米饭,几个热水瓶,以及一盆小菜和一些碗筷。原来老乡所说的吃点心就是吃泡饭,根本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什么精美糕点!不过,这时大家的肚子也确实有些饿了,不少同学也还是有滋有味地吃起了泡饭。

我已离开江南多年,但金色稻田在我的脑海中是一副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时常让人触景生情。有一年的九月,随车去江南公干,大约半早晨的光景,路过一丘陵山坳,只见离公路不远处,遍地泛着金黄的稻谷,像无边的海洋一般簇拥着一个人家并不多的村庄,茂密的绿树掩映着几处传统的农舍,放眼寻找,看不见人的踪影,只在静寂中隐约传来零落的鸡鸣犬吠之声,在淡淡的雾气中,山野有些飘渺,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停车驻足久久不愿离去。

过去的日子是流金的岁月,金色的稻田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一个美好象征,它给我们带来了浪漫和享受,带来了寄托与梦想。我们的昨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在记忆中都是金色,我们在怀念中收获,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篇2:话菽优美散文

话菽优美散文

《诗·小雅》歌: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筐,即筐子。筥,即篓子。菽,则是大豆。

菽,音同叔,原字为尗,后来才写作菽的。尗,音亦同叔,是象形文字,像豆苗儿破土萌生的样子。那中间一横意为土地,下面的“小”,是豆苗儿的根,上面的短竖与短横,是豆苗儿的嫩芽。如果是见过豆类植物的人,定会觉得这个字造的形象生动到如此,实在是绝妙。

《诗·小雅》所曰之大豆,产自中国,南北普及,各地皆有种植,概唯东北盛产。我们老家地处黄河流域,惯常亦可见着各种豆类,当然也就不乏大豆了。老家属于产粮地区,主要作物就是小麦、葵花、与玉米。过去年间,人们种大豆的还多,现在种的相对就少了。而且一般不单独拿出上好的耕地去种,而是种在等外地,或种在地垄上,也或套种。所谓套种,就是在种别的作物时,在其行间空隙处种植,一般多与禾本科植物混播。如此,既充分利用了土地,也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那种下的豆种子,一定要覆土严实,若漏了风,种子干裸着,就很难生根。

豆种子得阳光沐雨露后,那破土而出时的小芽儿,半藏在土里,半探着头,宛如一只眼睛乌溜溜转的胆怯小虫,很可爱。若长上一二日,芽儿就自然分成了两瓣儿,肉肉的,与“尗”字横上之状极似。再长些时日,便又从原来的两瓣儿嫩芽内长出一对叶子,毛茸茸地,顶在细细地茎上,袅袅地像个美人儿,有股子娇羞怯弱之觉。类似如此,叶子一出就是一对,呈卵形或椭圆形。初长的叶子是单片儿的,后来生出的叶子,就不独立成章了,而是三片儿一组,若鸡爪子状,偎偎簇簇着,翠碧而热闹。豆苗儿成行时,更好看,一垄一垄地。蹲低了身,放眼瞧去,像条绿蛇,蜿蜒蠕动在田间地头。

大豆苗儿小的时候直立着,一旦长成,高达三四尺,还会生出许多蔓(土话叫wan),蔓与蔓纠缠在一起,结集成蓬,一派繁茂景象。大豆的花,样子很小,有白色,有红色,有紫色。单朵似蝶,多朵连缀,仿若一串铃铛。花落即结豆荚,初时扁小,通身附短毛,活脱似青虫。大了,豆荚就鼓涨肥硕起来,胖乎乎地,对着日光看,内里豆粒或三三一组,或五五一巢,丰盈饱满颗颗可见。成熟的豆荚,颜色便由绿转黄,继成褐色,一吊一吊的挂在株蔓上,昭示着生命的力量。

时下很流行一种挂在胸前的豆荚形饰品,或用玉琢,或用红木、紫檀雕成,样子皆简约古朴,极富禅意。别人或有胸有成竹者,戴此饰物的人,概是胸有成“豆”。胸有成竹固然好,可胸有成“豆”,也不赖。

《诗·小雅》里说,“采大豆呀采大豆,用圆篓子方筐子来装满它们!”你听,多么欢快的劳动号子,多么有生气的劳动场景。

古时候的人,生活的`真是挺诗意的,连采割个大豆,还要唱歌。我们乡下人采大豆,可不用什么筐子篓子的小物什,我们弯腰执利镰,呼哧呼哧一气就能割倒一片。割倒的豆秧子扎成捆,赶个马车拉回去场院去,用小碌碡碾碾(大碌碡会把豆粒压碎),迎着风用簸箕擞擞,豆皮随风散去,豆粒就赤裸裸的堆成小山了。像我家豆子种的较为少,也用不着什么碌碡之类的东西。每年割回去的豆秧子,就散摊在小南房的房顶上,晒上些时日,那豆荚干到一触及破,父亲就用连枷来捶打它们。

连枷,是一种手工原始脱粒农具,由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谷物,使谷物表皮脱落。《说文·木部》曰:“柫,击禾连枷也。”说的就是这种物器。现在农村都有了脱粒机,连枷就很少用了。

用连枷打豆子这活儿,比起大田里弯腰割麦子来说,实在是个小活儿,一般不会占用白天的时间。况且,豆子本就熟透了,再连晒上几日,那豆荚便是不触碰都会自裂,若在白天或正午捶打,豆粒定会四溅如雨,就会浪费。遂农民多于有月色的晚上劳动。晚上露下来了,那豆蔓及豆荚微微沾些露气,半潮不潮的,刚刚好。夜幕四围,碎星如钻,那连枷敲击豆蔓的声音回旋于乡村的上空,极为好听。月色之下,那农村汉子挥舞连枷的动作也很好看,将柔软与力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简直是种极具乡土气息的另类舞蹈。宋范成大者,就有《秋日田园杂兴》诗曰:“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用此一句概括农人敲打大豆的场景,是最熨帖不过了。

古语里,菽,及豆。菽乳,即为豆腐。幽菽,则是豆豉。那个时候,豆类作物不像今天一样多作榨油用,一般也就制作成豆豉或豆腐之类食用。有成语曰“菽水承欢”,典出《礼记注疏》。菽水,是指豆和水,意为菲薄的饮食。承欢,即老幼同堂,安暖与共。菽水承欢,就是形容生活纵然是贫瘠清苦,然做晚辈还能用仅有的薄衣素食来奉养长辈。古人虽布衣菽食,却能孝道当先,真是值得后人学习。如今的后辈们,不啃老、不怨老就算不错了,能菽水承欢者,概就是奇闻了。与此一词相类,还有一词叫“菽水藜藿”,亦是粗茶淡饭的意思。可见这菽菽豆豆之物,在过去年间本就是些贫寒之物。然,现下豆类作物好像很走俏,什么磨个豆浆了,调个豆奶了,做个豆浆面膜了的,皆乃养生、保健、时尚的带头兵。

我们乡下人很土,对大豆不兴时这么吃这么用,我们除了制作成豆腐、豆酱外,还在其尚未完全成熟时期煮着吃,即煮豆荚,家乡土话叫煮毛豆角角(音决)。

《诗·幽风》里讲,“七月烹葵及菽”。就是说,每年七月节是煮吃毛豆的最佳时期。记得每年一到七、八月的盛夏里,地里的毛豆长的胖乎乎地,翠碧色,约寸长,直惹人馋。午后得闲,执篮摘上一些,放到大锅里焖上十来分钟。后捞在漏盘里,沥干了水气。等到晚饭罢了,一家子围桌坐在檐下的果树旁,边唠家常,边剥吃豆荚。间或燃起些艾草或小麦秸秆,用以熏蚊子。袅袅的烟气在月空里飘散着,妖娆而美,极似仙境。后海的蛙鸣,随着小风,从那烟雾里一阵一阵的飘来、散去,飘来、散去,宛若小提琴协奏曲。那日子,别提有多么的惬意了,绝对比《诗经》里所歌的还富有诗意。

毛豆可以煮着吃,亦可用火烧着吃。小的时候,我们小娃儿们经常犯馋嘴病,总三五一伙儿的结集成匪队,小鬼子进村似的揪来谁家的豆荚,躲在没有水的渠沟里,用麦秸秆拢一堆火,烧着烤着吃。烧毛豆比煮毛豆好吃,剥开来,豆粒软软地,还有一股淡淡的烟熏味儿,极耐咂,越砸越香。小娃儿们吃东西随性的很,也不像大人那么克制且有规矩,每每是吃声,笑声、嚷嚷声俱沸不说,还弄个两手两脸黑黑地秸秆灰,配以乌溜溜的小眼珠子,你看我,我看你,小丑一样,快乐无忧。

与毛豆一样可煮食、烤食的,还有一种豆,叫蚕豆,也叫胡豆,我们也称其为大豆。概因其因豆荚的样子似蚕,遂才得了“蚕豆”之名。它的个头要比大豆大,煮着吃,口感也比大豆绵密。炒着吃,很硬,非“牙尖嘴利”者不能享受。不过,自从来了山西后,发觉山西人喜欢将这种豆子泡足了水,脱去皮(有的不脱皮),用小刀向豆心处切一口,用胡麻油炸着吃。如此炸出的蚕豆,样子黄澄,口感酥脆,在往其上撒些盐粒儿,更就越嚼越香,吃着手里望着碗里的了。当地人把这种油炸大豆美其名曰“莲花豆”。因炸熟的蚕豆,原来的细细刀痕,受到油煎火烈后,皆绽裂开来,极似朵朵盛放的小莲,故而得名。想来,这真算得是吃上面独特的文化创意了。

再说这毛豆,其不仅可单独吃,亦可配以别的什么来做菜。记得有位胡姓作家就说过,其最爱且最擅做毛豆汤。说取两勺猪油入锅,烧滚,将剥好的毛豆入里炒至七成熟。后放盐及佐料若干,添水。待水开后,撒些碎青菜叶,几许鸡蛋浆,片刻后,起锅,汤即成。说此一毛豆汤人见爱之,且百吃不厌。并冠之以极婉约之名目---“宋词金镶玉”。此文人还曰,用丝瓜烧毛豆也很好吃,口感清而不淡外,亦颇有其可观之处,说炒好的丝瓜毛豆盛在敞口的圆盘里,大有黛玉扶柳之妙。想来,此人能把毛豆吃到如此之境地,那可谓不是一般的高手,也就怨不得会写得出一手好文章了。

差点忘了说,大豆还可以生了芽儿,炒着,拌着吃。亦可“干嘣”(土话,炒的意思)着吃。冬天里,每到饭罢了,乡下人的热锅热灶,不用也是浪费,就从粮仓里取些圆滚滚的豆粒儿,放于簸箕里簸簸,于锅灶的余火里炒成金黄色,抓一把,就着电视里的肥皂剧,咯嘣咯嘣咬着吃,很带劲儿。平素里也可炒些,孩子惯会把它当零食,揣在衣兜里,随玩儿,随咬吃。豆子养人,那些吃豆子的小娃儿们,不知怎地,悠忽悠忽就长大了。

大豆豆粒可以吃,那豆蔓晒干了,也可以当柴火烧。《世说新语·文学》曰:“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曹操这个儿子呀,真是聪明的很,只一句诗就把豆类的两种用途皆概其间,并且还隐含了一个天大的道理。想来,真是不逊其父。

大豆分黄豆、黑豆、青豆几种。青豆外皮是青绿色的,我们老家很少见。相比,倒多见黄豆、黑豆。黄豆的主要用途即食用。黑豆也叫乌豆,其味甘性平,除了食用外,还可入药,有祛疮、止痛、消水肿等效,还可祛风湿、活血,亦可解各种毒。李时珍于《本草纲目》里说,“古代药方中称黑豆能解白药之毒,我每次尝试,却不能验证这样的结论,但加上甘草后,便出奇灵验。”这个李时珍,不仅具有古今难有的医者人心,还勤奋敏学,据闻,其为了收集并研究药物,曾不耻下问,先后拜过渔人、樵夫、农民、车夫、捕蛇者等为师。这样一个奇人,能创出黑豆配甘草的解毒灵方,不知其是否亦是烹饪豆类的妙手?

稻、黍、稷、麦、菽五谷缺菽难为,酸、甜、苦、辣、咸五味亦缺一不行,此二者对照着,概便是生活的真味了。还有,老话里常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细细思来,那就不单是生活的真味,而是真谛了。

篇3:稻花飘香的季节散文

稻花飘香的季节散文

八月,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稻苗正值壮年,一株株威风凛凛,齐刷刷的吐出铿锵的稻穗,深情的绽放出诱人的芳香,沁入心扉,让人如痴如醉,吸引你毫不犹豫的走向稻田,感受那水稻青春的气息。毫无掩饰,没有做作,就是稻花自身散发的自然的味道,她清纯、朴实,虽不及四季繁花雍荣华贵,却是我们的稻姑娘情窦初开,是累累硕果的起源。她清新淡雅,洁身自好,不争名利,不图回报,一种清高,一份奉献,等到她花谢花落,便是满地的金黄,满目的丰收。稻花给人快乐,予人喜悦,使我们许多的作家和诗人因此而抒发情感,使农民们因此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把一个美丽的梦,寄托在这一片稻花飘香的季节。稻花是我们家乡的象征,因稻花的飘香,我们的建三江才有了绿色米都的荣誉,稻花飘过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甜蜜生活也像稻花,弥漫在浓浓的稻香里。

你走近稻田,俯下身来,仔细观看,清晨的露珠在嫩绿的稻叶上,随着微风轻轻起伏,风与稻嬉戏,稻浪轻轻荡漾,露珠儿快乐的滚动着,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眼皮底下,从那温柔的稻叶上落入一片一望无际的'绿浪中,对着朝阳向远处张望,繁星点点,我们北大荒的巧手绣女在绿毯上点缀了闪动的银星。白云蓝天,绿稻黑土,北大荒人用智慧和汗水绘出了一幅壮观的宏伟蓝图。

闻着稻香,一股收获的欢欣已油然而生,看着满地茁壮成长的稻苗,不仅为水稻家族而自豪,生长在绿色米都之乡,有多少勤劳人们的精心呵护,不惜一切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它一生的成长和发育。稻花不负众望,在八月里浓郁芳香,引来了国内外的客商,引起了国家各级领导的关注,所以才有了八月建三江的“稻米节”,三江也因此而闻名世界。

经过了稻米节的爱抚,有种稻政策的照耀,有新式城镇的辉映,米都的稻花更悠扬了,这一份实实在在的喜悦,丰收在望的景色,时时洋溢在农民的心头。我们的绿色米都,水稻之乡,我们美丽的北大荒已是闻名全国的大粮仓,我们为能在这里生活而骄傲,为能在八月稻花飘香的季节里享受着晚年的幸福而自豪。

篇4:小院飘香优美散文

小院飘香优美散文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院子里的桂花,在一阵一阵北雁南飞声下次第悄然开放。下午,我正在昏昏欲睡,还是被这种泌人心肺的香气所惊扰,抬头、起身,走到院子中。

这棵桂花树被移植在院子里快有十年了,是我一个专事花草树木的朋友所馈赠。记得房子刚刚落成时,他来到院子后,大声叫嚷着由他负责对院子进行规划,一切花草树木的添购由他包干,从此小院里便有了桂,它相依相伴在人工制作的一座假山边。

院子并不大,但被朋友布置得很是别致(起码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左侧几双菜地,每逢空闲时间,家人都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自发地侍弄菜蔬,无论季节怎么地变换,每到了就餐时间,都有一盘盘不同的纯天然绿色时鲜在桌上香气萦绕,这不仅锻炼了身体又节省了不少生活开支。

小院中间是一条人行通道,用水泥铺垫,镶上温润可人的鹅卵石,从院门一直延伸到正门口。右侧则用红砖砌成四方块花池,中间的假山高约二米多,不知道朋友从哪儿搜寻到的几块大石头,用水泥很自然地粘合在一起,假山上爬满了青苔,幽幽苍苍,凭空给假山增添了几分浑然天成。

紧贴在假山身边的桂花树,身高近三米,一根主干分成两支,每根枝上又分成若干,枝干上的叶子一层覆盖一层,甚是茂密,而它的翠绿更具朝气。这主干上的两支分支,它像一对恩爱无比的情侣,在小院里携手并肩,共度日月,沐浴风雨,朋友们都戏谑其为“夫妻树”。桂树后方是一张墨灰色的石桌,四方围着几张石凳,当院里的桂花飘香时,这里就成了极佳的聚会之地,几个死党常常不约而至,在院里的'石桌上摆上三盘五碗,吆三喝四,海天阔地,不醉不归。

热闹了几年,后来,随着朋友们为生活、为事业各奔西东,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即使我出面相邀,也难得凑齐,这让我惆怅好一阵子,索性不再约会了。

近几年来,桂花树的长势越发好了。每逢桂花开花时,香气越过围墙,四处蔓延,这让邻居们仰慕不已,也让我养成了茶前饭后在院里溜达来溜达去的习惯。偶尔,拉着家人坐在石凳上,再摆上一些小点心,在一轮皓月下静听桂花纤细却又绵延不绝的呼吸,在它温婉细致的梦魂萦绕中怀旧畅新,倒也添了不少天伦之乐。

是的,朋友们如今天各一方,难能相聚,但桂花常开,小院依旧。每当我迂回在小院中,总是不自觉地四处张望,那曾逗留在小院里的笑语欢声,难免心生对昔日时光地挂念,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心情是否同我一样。或许,冥冥中的他们也在某一个时间,在不知名的某个城镇角落,对着故乡的明月,默数着此时的桂的花开花落,浮生万千思绪。

篇5:艾叶飘香优美散文

艾叶飘香优美散文

端午节到了,在我们乡下,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大门头上都插上菖蒲和艾,说是能驱邪避难保平安。父亲相信这些,这天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弯刀去菜园割回一大捆艾,挨家挨户地送,然后再把自家前门和后门都插了个遍。他不知从何时起,年年如是。

父亲一生勤劳善良,从不怕苦怕累,唯独怕的就是灾难。“平安就是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的,他希望全家平安,更希望全村平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非常岁月,说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封建迷信活动。村民们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习俗因此曾一度中断。然而,父亲种植的艾根如韭菜一般,还是年年生长,年年收割。父亲把它晒干贮藏起来。谁家的新生儿洗三朝,就送一些;谁家婴幼儿感冒了,父亲就拿出艾叶叫他把艾叶和鸡蛋一起油煎了给患儿敷肚脐。我童年时,由于兄弟多家境贫寒,冬季穿不暖,常常感冒,父母亲就常常用开水泡艾叶给我蒸脚、泡脚发汗。的确比吃药打针要好得多,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无副作用。父亲的艾叶在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众乡邻也夸他的艾叶治感冒功不可没。父亲打心眼里高兴,禁不住露出了得意而又满足的微笑。于是,他种植艾的劲头更大了。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鬓发花白的父亲像小伙子一样,在几亩责任田里,挥汗如雨,春播秋收。转眼几年过去,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可父亲还是闲不住,又忙于选地基建新房。新房门前是一片荒山坡。父亲觉得荒着怪可惜的,就起早歇晚地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开垦出一大块来作菜园。在这个园子的一角又种植了一小片艾。春天一到,艾芽萌发,长出绿叶,远望如席如茵;入夏长到半人高,株株如鸡毛掸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艾香扑鼻,沁人心脾,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临近端午了,父亲又带着灿烂的微笑忙于收割挨家分送。就这样不辞辛苦,年复一年。

后来,我成家独立门户了,每当端午节的早晨,我一开大门,一股扑鼻的艾香,就沁入肺腑。抬头一看,哦,这是父亲插的艾呀!虽然独立门户多年,不管大事小事父亲总还为我操劳。我知道:这门头上插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艾草,它还是父亲为子孙、为他人和谐安康的一颗善心啊!

如今,父亲已过世八个端午节了,虽然他种植的艾根依然年年发芽、艾叶年年飘香,但是再也没有以往端午节早晨开门闻到艾香的.惊喜了。我失落地站在大门前,放眼望去,那园子里绿油油的艾依然在风中荡漾起伏,心头不由得涌出一阵酸楚,朦胧中仿佛看到父亲正在那里收割的身影,仿佛又闻到了父亲的艾叶在飘香,那艾香飘到了他曾经劳作过的山野,飘到了他曾经赠送的乡邻,飘到了我的心里。

篇6: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那是一个温馨的夜晚,初夏的和风飘散着浓浓的芳香。我也有点惊怪,怎么就在这儿下了车呢?

我感到那是春夏之季最美好的日子,就像是四季接力赛,春天把最恰到好处的日子递给了夏。为了完成巧妙地交接,夏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树已穿上入夏的盛装,河水已从干涸的瘦弱中脱落得充满丰韵。只可惜,那是一个夜晚,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河对岸酒店的霓虹灯醒目地闪着“清溪河畔”。河水格外的轻柔,映着灯光忽明忽暗,好叫你坐下来,用心灵而不是用眼睛来感知她的美丽。

我是搭便车去池州的,到朋友那里拿一叠文稿。我告诉朋友,把文稿递给我后,我还搭那辆便车回去,她爽快地答应了。

“那你去哪儿下车呢?”

“你说我在哪儿下好呢?”

“随便吧,只要你方便。”

方便,那自然是好。但方便应该让给带我来的司机,所以我叫司机在最方便的地方让我下。竟那么巧,车子就停在清溪河畔古石桥的旁边,我就在香樟树下等朋友过来。这儿实在太美了,樟树清幽的芳香,飘向树下,飘向桥上,飘向河面。岸边出来散步的人,三三两两,幽雅而娴静。她们轻轻的漫步,轻轻的呼吸,轻轻的交流,为的是不打破这儿的宁静,就像一首和谐的小夜曲,不高不低、不紧不慢,和谐而有节奏。

我没有打手机,我想等等,独自欣赏,独自品味。

古石桥头一块石头上刻着李白的《清溪行》诗: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我在想,唐朝的清溪河该是怎样的美:河水清澈,游鱼戏水;蓝天碧水,水天相映。夕阳西下,斜晖晚照;青枝翠叶,和风摇曳。晚归的渔夫荡着渔船,一支渔歌脱口而出。远去的归鸟飞向绿树如屏的对岸,对岸的`归鸟,又仿佛被渔歌吸引,振翅纷飞。鸣声内外相应,又与渔歌相和。夕阳也留恋忘返,反照出一片幽蓝。“清溪水啊,就是与众不同,她不仅清我心,而且美我心,醉我心。”此情此景令大诗人李白逸兴横飞,一首好诗随口吟出。李白的眼光就是独到。这从比李白迟来的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中也得到旁证。杜牧《池州清溪》诗中写到:

弄溪终日到黄昏,

照数秋来白发根。

何物赖君千遍洗,

笔头尘土渐无痕。

朋友打来电话,已到古桥上的对岸。待会儿我该返回了,怀古的兴致也告一段落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李白吟唱的地方是不是这里,我不太确定。但是池州的这条河的确是一条诗化的河。她位于城区,经过治理和美化,又处处体现出设计者的妙笔。仿古的建筑古朴典雅,两岸的灯火流光溢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岸边石刻的诗歌长廊,一首首诗,一幅幅画,是那么赏心悦目。这条清溪河现在流淌的都是诗意,就像这樟树飘着的都是芳香。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过渡到小康,又从物质的小康步向精神的小康。生活的品位越来越高,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古桥头樟树下有一排座位,我正好坐在香樟树下等朋友到来,樟树浓浓的香味又在新的思绪中渐渐弥漫开来。

篇7:飘香的信天游经典优美散文

飘香的信天游经典优美散文

走进浩瀚的陕北民歌海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陕北地方小吃都会跃然闪现在那些委婉悠扬的信天游的歌声里面:

“煮了个钱钱下了个米,

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妹子开门来,妹子开门来!

哥哥给你提了一条羊腿腿来!”

“黄米馍馍热油糕,

哥哥你在外能吃饱?”

“荞面饹饦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这些夹杂着美食的信天游,也不知在这块浩淼的黄土地上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以至于有些已经演变成了经久流传的陕北谚语。比如:“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如今就成为了陕北人用来比喻和谐般配、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婚姻的一句俗语,广为流传!

陕北高原盛产荞麦。每到初秋季节,黄土地的山山峁峁上,到处都盛开着一片片紫格盈盈的荞麦花,给秋天的猩红、橘黄、墨绿和蔚蓝的世界又增添了一片别样的色彩。

由于盛产荞麦,陕北女人做荞面的本领也发挥到了极致:荞面饸饹、荞面碗饦、荞面凉粉、荞面搅团、剁荞面、擦荞面等等,在她们灵巧的手中相继诞生,而且都已成为黄土地上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绝佳美食。然而,在这个荞面美食的大家族里,最耐人寻味和受人青睐的,莫过于那个精巧美味的“荞面饹饦”了!

顾名思义,“荞面饹饦”,就是用荞麦面,掺加一半的白面,加入七、八十度的热水搅拌,和成松软的面团,然后,揪一块下来搓成小拇指粗的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指头大小的面球,把面球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使劲一搓,就会搓出一颗颗指头蛋大小的半圆筒来。如此搓出的一个个“指头蛋蛋”,就是陕北人称之谓“饹饦”的面食。也有人为了把饹饦做得更加美观一些,更是为了引诱孩子们的食欲,就把面球放在高粱杆纳成的盖子上搓,搓出来的饹饦外表有着一道一道的花楞儿,煞是好看,也的确勾人食欲。“饹饦”,关中人把它叫做“麻食”,山西、宁夏人则称之谓“猫耳朵”。细观之,其形状的.确很像猫的耳朵,因此鄙人以为:称之为“猫耳朵”乃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陕北,它却的的确确被当地人叫作了“饹饦”。

“好马配好鞍,好汤配好饭”!有了如此精巧细作的“荞面饹饦”,那么给它配以醇香美味的汤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陕北山大沟深,自古以来就有家家户户养羊的习惯。而且这里的羊肉鲜嫩少腥,十分美味,所以,炖羊肉也是陕北一道极为盛行的美味佳肴。

陕北有句俗语:六月六,新麦馍馍熬羊肉!说的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前后,是新麦上场、喜获丰收的季节。而且此时的山羊,经过一个春季的放养,长得膘肥体壮,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因此,炖一锅汤鲜肉肥的羊肉,就着蓬松清香的白面大花卷,那滋味,绝对能让你吃得香烂脑子哩!

荞面饹饦羊腥汤。所谓“羊腥汤”,顾名思义,就是用羊肉炖的汤。在过去,陕北地贫人穷、僧多肉少,做一顿羊肉汤,往往只用少量的羊肉,炖一大锅羊肉清汤,吃的时候几乎找不到几块羊肉,但却能闻得到羊肉的鲜味儿,故而称之谓“羊腥汤”。

农历十月,也就到了秋季荞麦收获的季节了,而这个时候的山羊,也是一年当中最肥美、最鲜嫩的时候。

炖羊汤时,把剔骨羊肉洗净后切成花生米粒般大小的肉丁,放在清水里煮沸后,打去浮沫,然后放入葱姜、花椒、大料、干辣椒等佐料,慢火炖上两小时以上即可。

食用时,把搓好的饹饦在开水里煮熟,捞在碗里,浇上炖好的的羊肉汤(当然还有羊肉),用筷子轻轻地搅拌起来,以至于让羊肉粒钻进饹饦的肚子里。然后,放入油泼辣子,撒上葱花和香菜末,吃起来面和肉搅在一起,咬一口饹饦,口感筋道、特别有韧劲儿;喝一口汤,羊肉的鲜美和甘醇的香味盈满口腔,沁入心肺,让人回味无穷,令人荡气回肠......

荞面性凉,羊肉性热,二者搭配可以互补,相克相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羊腥汤配荞面饹饦,乃属于真正的最佳搭配。

信天游里的那一句“荞面饹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 即道出了荞面饹饦和羊肉汤这两种食品的绝妙搭配和相得益彰的经典组合,由此也暗喻和表达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甜美爱情。

美食与爱情,看似无关的两种事物,在这里应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把二者结合得如此巧妙、相得益彰。这是信天游的典型手法。

在黄土高原,特色饮食和地域文化有机的地结合,是陕北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那一曲曲凄婉、缠绵的情歌,一首首高亢、激昂的信天游,随处都洋溢和飘洒着陕北美食的醇美和清香!

试想:相爱相恋的哥哥妹妹们,美美地吃上一老碗荞面饹饦羊腥汤,之后便手拉着手,相跟着行走在尔格(如今)山清水秀的圪粱梁上,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唱上一曲:“哪嗒嗒都不如咱山沟沟好”!那该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淋漓酣畅啊!

篇8:桂花飘香的优美散文

桂花飘香的优美散文

这是个满月的晚上,月亮落了一地的光华,我和女儿手牵手到操场散步。

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桂花香,我贪婪地吸了几口,香味沁入心间。

循着香气,我们来到了桂花丛。

“怎么看不到桂花呢?”女儿张望着寻花。桂花该是尘世间最小的花儿吧,你看她那么一丁点儿,似米粒大小,淡淡的黄,一簇数朵,怯怯地藏在叶腋下,怎会轻易看见。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桂花不仅小而且开在仲秋,是不是因为自己渺小,不与千娇百媚的花儿在春光潋滟中争宠,静静地飘香在这成熟的季节呢!

小时候我没见过桂花树,所有关于桂花的记忆都是从月宫中砍不败的桂花树而来,从一包风干的桂花而来,从桂花糕、桂花糖而来。

皓月当空,遥望月宫,吴刚正卖力伐树,一刻不息。可几千万年过去了,你看,那神奇的.桂树依旧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每至中秋,诱人的香气飘飘荡荡。我常常纳闷,月宫中有这么神奇的桂树,人间有没有呢?“山寺月中寻桂子”、“宿因月桂落”,白居易曾在一个朗月高照,轻风拂面的夜晚,徜徉天竺寺寻找桂子。我抬头凝望月中的桂树:在这静静的夜晚,她是否也会悄悄地撒下几粒种子呢。我流连桂丛,一边享受桂花独特的香味,一边低头寻找。我想,这里的桂树该不会就是月桂撒下的桂子长成的!

桂花糖桂花糕是小时候向往的美味。“香烟洋火桂花糖———”电影中常常有小男孩小女孩臂弯上挎着一只竹篮高声叫卖,心里想象着:那桂花糖定像花儿样的好看吧。

有年春节,父亲的朋友来访,送给我们家一包风干的桂花,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桂花。“怎么这么小啊!”我不屑地叹道。

父亲抚着我的头说,你可别看桂花个头小,用处可不小。这几天你嗓子不是不太好吗,我煎桂花茶给你喝喝看。真的神了,喝了三天的桂花茶,我哑哑的嗓子居然清亮了许多。父亲用桂花泡酒喝,他说桂花酒能舒筋活血、帮助消化、消除疲劳。父亲还用桂花做了桂花糖和桂花糕,那香甜的记忆一直萦绕在我心间。

长大后我又加深了对桂花的认识,知道桂花不但可以吃,可以当药用,还可提取清油,香气幽远绵长,很是名贵。我不再觉得桂花小了,每当闻到那芬芳的香味,我都会停下匆匆的脚步,怀着敬慕的心,寻找桂花的芳影。

不以娇艳迷人,而以香气悦人,以实用惠人,此乃桂花脱俗的品质。

篇9:栗花飘香优美散文

栗花飘香优美散文

小满节气的日子里,下过一场阵雨。清晨,早早起了床,敞开大门,漫步于塆边一侧的小丘下,雨后的清新空气伴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不由得加快脚步,愈往前行,香气愈是浓烈,不是清香了,而是沁人心脾的芳香!

芳香自有源头,登上小丘寻觅。举目田园僻野,山丘坡地,目之所及,我惊呆了:眼前恰似昨夜阵雨初至,“轰”的一声,铺天盖地,遮云蔽日——我的板栗花哟,雨后毫不含蓄,突然开得如此恣意!

穿梭在一棵棵栗树间,让我收获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凭我的人生阅历,却从没见过像栗花这种样式的花姿。没有花托,没有花萼,更没有花瓣。这是一种怎样的花啊?长长的,短有三寸许,长达六寸余,初时形似一挂小小的鞭子,随着时日的交替,渐渐地,小小鞭子上兹生出一缕缕毛茸茸的花丝,花丝密密层层,排列有致。这时,呈现在眼前的栗花,宛若一条长长的毛毛虫。这就是栗花的形状吗?

花开有色,栗花也不例外。栗花的色彩是清一色的黄,而又不是单调的黄,她以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树龄,不同的花期,分出不同的艳黄:金黄、淡黄、浅黄、深黄、鹅黄、橙黄……此时的栗乡,举目远眺,一条条山岗,一洼洼山地,那各种各样的黄啊,挨挨挤挤,碰碰撞撞,掺杂交错,彼此辉映,构成了一片无可比拟的金黄的世界。

栗花艳丽,栗树也毫不逊色。开花季节的'栗树,其形更是美不可喻。笔挺的树干,支撑着亦似卵形,亦似心形,亦似椭圆形的树冠。树冠低垂,只露出小小的一截树干,看上去像一株硕大无比的蘑菇,又像一柄遮阳挡雨的巨伞,更像一个梳扮着娃娃头型的少女。

花如人,人如花。在一株株低矮的栗树下,我轻轻地、暧昧地托起一枝枝低垂的栗花,像托起情人的面颊,亲昵地吻着,吮吸着,吮吸着她的芳香与甘甜。吮到了,是露珠吗?感觉不像露珠,是蜜汁!

啊,栗花产蜜,我差点淡忘。想起来了,每年芒种前后,忙煞了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养蜂人。我曾请教过一位养蜂人,他说:养蜂赶栗花最是划算,栗花流蜜最为丰富,他们隔天就要摇一次蜜。栗花让他们赚了钱,心境尤为快畅。养蜂人也知道感恩啊,他们时不时把栗花蜜送给周围培植栗树的栗农。这仅仅是送蜜么?这是在传递甜蜜的情谊——栗花把甜传给蜜蜂,蜜蜂把甜传给养蜂人,养蜂人把甜传给栗农,栗农又花力气培植栗树……“甜”是循环的,是无止境的,周而复始。栗花啊,创造了“甜”,把“甜”织成纽带,让这纽带把“甜”毫不吝啬的奉献出来!

今晨,让我心境如花,如栗花怒放……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