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家乡的星德山优美散文

家乡的星德山优美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篇家乡的星德山优美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家乡的星德山优美散文

家乡的星德山优美散文

最近一次登临星德山,是大年初三的清晨。因为妹妹相亲,竟然也选择了这座美丽的圣地,他们各自从前山和后山出发,约好到茶垭汇合。我只比队伍晚出发了十几分钟,却一直没能追上他们的脚步。莫非,他们对这座山的向往,已远远超越为我的一丝等待?

等我气喘吁吁的赶到半山,已经远远的看见他们胜利登峰了,也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渐次肥硕的身体。原来,攀登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

已经不记得往返多少次了,这座日渐扬名的仙山。印象里似乎四五岁就随爸妈登上过,因为近水楼台,因为我的家就在星德山后山脚下,站在屋外,就可以看到半山的庙宇。

大山的孩子,或许对山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眷念,还有敬畏。

很多年来,整座山上都只有羊肠小道,而我和伙伴们的攀登,几近奔跑,上山如此,下山更是一溜烟功夫。大好秀美的景色,都在沿路的嘻戏,都在放声的童谣里云淡风轻。只有在老人们变换着的神奇传说,只有在步入正殿时磕头作揖,才让小小的.心灵猛然惊醒。这座庇佑着祖祖辈辈的山川,奇秀和大美的外表下,竟然蕴藏了那么丰盈和厚重的历史和渊源。

中学以后,我便更多次的亲近家乡的这座福山,更多的是推崇,给同学们,给同事们,给远方的客人们。并为家乡的山水感动着,骄傲着,并深深的祝福着!

于是星德山的每一座庙宇,都是先辈的匠心。不着一草一木,全为紫砂岩砌。石墙,石瓦,石门,石柱,石刻精雕细琢,珠连璧合。星子宫,百子堂,南天门等远古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各自遥相对应,让人叹为观止。

于是星德山上的每一棵古松,都是岁月的见证。它们或独屹,傲视群雄,或落群,盘根错节。他们造型奇特且千姿百态,饱经风霜却遒劲挺拔,他们舒展的虬枝,放任缭绕的云雾亲吻滋润,斑驳的躯身,承载自然无穷的电闪雷鸣;它们四季常青,迎来送往,扎根石岩,巍然不动,以一种骨子里先天的坚韧与安然,陪伴着殿宇里不绝的钟鼓,积淀着人们对道义的虔诚。

于是星德山上的每一块岩石,都是神灵的化身。舍身崖的险峻,星子岩雄奇,磨子岩的俊朗,晒谷岩的开阔,情侣石的忠贞,数以百尊大小不一的奇石罗列在各个山头,绵延成一脉一脉绿色的长廊。他们若人若仙,如梦如幻,忽隐忽现,不紧不慢,如此栩栩如生,风度翩翩,偶尔窃窃私语,情意绵绵。他们暖在阳光每一次温柔的抚摸里,乐在山风每一阵淋漓的穿越里,美在月色每一抹皎洁的弥漫里,更醉在人们每一次欣然的眺望里,他们用执着的守候,证明着对承载自己的母体亘古的忠诚和感恩。

于是星德山上的每一个季节,都是大师的泼墨。春天的杜鹃,漫山遍野次第怒放,红似燃烧的青春,粉如懵懂的爱情,间杂些莫名的野花,或坠山崖,或挂枝头,或一枝独秀,或一地匍匐,清风拂来,芬芳四溢,令人心脾沁润,流连忘返。夏天的山风,徐徐吹来一身轻快,自然的清凉,变化的温差,旅途的困顿在轻捧起的清泉里幻灭,生活的烦忧在古松的庇荫里弥散。秋天的野果,串串飘香,农家的院落里,沿路的丛林里,落地的核桃开裂的栗子,红的发黑的葡萄,还有甜的腻人的猕猴桃,注定你的口福尽在着丰硕的深山里。而隆冬的冰雪,漫山遍野洁白的光华,会不会把所有的邪恶和卑微都葬下?当世界静寂的只剩下一种颜色,我们的心是不是也接近无瑕?那些压断的枝桠,有没有更骄傲的挺拔;那些流长的冰挂,会不会也幸福的说话;而我所有的诗情,也在这一场接一场的冰封里静止,或是另一种孕育,甚至新生。我在星德山的四季里长大,并且老去。只有他们还将继续绚烂绝美的芳华,任更多的旅者在跋涉和攀登中微笑如花。

每一座山都有他的情感,他的灵气,他的期待和远方。风景秀丽,建筑独特,民风淳朴,渊源深厚,一点一滴丰盈着这座山的丰盈,呵护着这座山的呵护,诗意着这座山的诗意。

无数次的往返,不同的时节,变换的心境,家乡的星德山,养在深闺却遗存了绝世的容颜,福佑四方永绵延着不灭的香火。

“石壁星辉,观其上,如近碧天尺五;

佛宫月朗,到此间,顿忘尘世三千”。

这副清道光年间翰林院学士昌国镌刻在星子宫南天门上的楹联,应是对星德山的最绝妙的推崇和礼赞吧!

篇2: 仲春,星德山之旅散文

仲春,星德山之旅散文

去年应石门有名的民族曲作者山野风之邀,为他们拍摄的相关桃源县热市镇星德山风景一个短片,写一首歌词,对照简介,三天内给逼出来,可他说,词写得真好,真美,但考虑到是个短片,要短一点。再来。便又弄了一首。

既然都切入此山这么远,不登上去看看好像心里不能过去。便邀约友朋四人,且兼带了两个九岁的小公主,于上个周末4月13号,前往星德山。

走高速到热市一个半钟头,自前山径往,车可开到半山腰。我们到时已是十点四十几,已停有十数辆车。六人中唯我与元璋是男士,也想尽量绅士一点,所有吃货都由我们z来拎。凡事初始都充满着快乐和对未来的憧憬。循着土灰的泥巴岩石路一路上行一路拍照,一路欢歌笑语。元璋摘了柳枝做成了防晒帽,将荫凉始终带在头顶。

上得两三里,觉腿肚子渐趋沉重,像是有谁将铅粒一颗一颗往里加。便大口喘着气。感觉身后两位美女更甚。累了,也只得三步一停五步一歇,也顾不得万人踩踏,逮着一点荫凉就阶席地而坐。阶梯是青石岩做的,表面光滑,边缘锋利。就这样走走停停。元璋属肌肉男,锻炼多多,强于运动。常站在前路的远方等看着我们。俩小女孩累了又歇,歇了很快又恢复,蹦蹦跳跳,一路还附带着采摘各色花朵,用花帽装载。迹近一个钟头,到了半山腰的八角亭。众人商议就在此整体歇息,一是恢复体力,二是吃下我们的自助餐,三是减少手上的负担。亭子依山而筑,分上下两层,下层小而窄,不能进人,也没座位,上层一围四条长凳,呈很传统的朱红色,与主色调为红色的亭子相得益彰。近前来,听得有熟悉的声音,哈哈,天下本就不大,桃源更其狭小,亭间的五人中,竟有两个不同时期的同学和另一位早期同事,均因舞场而走到一起。寒暄一会,看他们尽情摆弄POS,拍照留念,他们中两位美女见元璋的草帽,觉颇有新意,借来带上,感觉一下渴盼的野性。很热烈喧嚣的一群,像一阵风拂过水面,吹过就走了。大地便暂时安静下来。我们大人小孩六人占据了这一制高点。自亭高处向下展眼望去,山间群峰呼应,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山下沟壑成行,屋舍俨然,在嫩绿和深绿为主色的覆盖下,枝繁叶茂藤萝虬曲间,随处可见一丛丛黄色、白色的花朵,如一朵朵嫣然,给空旷辽阔的大山平添诸多柔媚。而唯独那映山红,如一串串火,在蓝天下,腾起一阵烈焰,金色的阳光下,仿佛要染红整个山谷。

真亏了元璋想得细致周到,竟然备好了六个塑料碗,手套和卫生纸。把几个塑料袋展开,将切好的酱板鸭、酱板鸭脖子、米泡、青皮梨、甘蔗坨一一摆放,还真有几份“驴友”的味道。有油有盐有甜食有水份,该补充的都补充了,只是水用得太厉害了,疑虑着山顶是否有矿泉水销售。我想山泉应该不会少的,有山的地方就应该有泉水,细流小溪。大快朵颐后,后来者又有多人拥入进来,看来,我们也该走了。有好事者问下山的人,还有多远就到峰顶?答案不一,有说不远的,上去就是主峰,有说很远很远,才刚三分之一。玩笑调侃,真假难辨。地球的引力仿佛将我的双脚牢牢地钉在这亭台中。所谓望峰息心,感觉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还真想就此罢脚,止亭歇息,等众人来归。但看到路途有四五岁小孩子和七旬老人,想法便止于玩笑,星德山不就是800多米么,比之古人之越蜀道又算什么?还有红军长征呢?仅六盘山那满山积雪都让人望而生畏。虽则今非昔比,但真的坚持我想也是可以克服的――再难,爬也要爬上去。吃饱喝足,z小姑娘雀跃向前,爸爸,妈妈,我们在前面等你们。我们没有了停下的理由。四个人在陡峭的石阶上蹒跚而行。大抵过了两千多级,过一个拐点,竟然峰回路转,荫翳的前路豁然开朗,滕树相缠的遮蔽已然不见,头上是连片的蓝天,广袤的天宇下,染上丝丝金色阳光的白云,或幻成牛或幻成羊,或幻成堆堆棉垛,自由缓缓地徜徉。

绝大多数的风景麋集于2公里以内。据说这种特别集中之景色世所罕见。

距离顶端百米处,又遇一亭,内卧一石槽,人在见到自然物事时,总会往好的方面想,故名之为聚宝盆,摸之触之能招财进宝。但凡到过此处者,均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抚摸个遍,想着不需要增加成本也许就可发财,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自然未能免俗,并在此用手机、相机留下念想。

隔山峰直线距离不足五十米,有巨大光洁平整的石壁,呈长方形,中有亦长方形亦梯形的中空,像有哪位巧手镂空,边缘齐整,自下至上,尚有三四米陡坡,坡度应有75度,且只有极少数弱小枯瘦植物,其余全是沙子及细碎卵石,很是难于攀爬。趁另三个成年人还在后面,我极力撺掇两位小公主勇敢的上行。两人手攀脚登,手脚并用,一番与怯懦的斗争,经过了厉声的尖叫,在我从后面稍稍托举下,美丽的公主终于置身巨大石壁前,甚觉很有成就感。

松是愈高愈奇,泉寒水冷,风狂雨暴,峰高日烈,均是大自然赐予古松的礼物。主峰分上下两层,上下各生一株古松,下层松树枝干枯皱,寸叶不生,酷似一尊雕塑,上层松树臂枝虬张,枝叶繁盛,展现的是那种耐高傲寒的'强盛的生命力。两棵古松分长于围栏内外,“根相连,枝纠结,如飞如坠,如携如拥,情深似海,厮守千年,羡煞多少过客”。这也是会摩崖上“奇观”的由来。顶峰为一道观,名为星子宫,为明朝著名道教大师张会道所修,经千百年战火洗礼和政治浩劫,修筑、兴盛、禁忌、毁损、开禁和重新修葺,主体建筑竟然幸存,石墙、石砖、石柱、石梁、石瓦,整个建筑不着一钉一楔,充分展现修筑者的智慧和高超工艺,凸现当时文明的发达程度。这也应该算是奇迹吧。

七星岩便着落在道观百十米处。赭黄色岩层约摸七层,层层迭迭,直端端矗立于青山之沿,只无缘见他与北斗七星那种天地风云之感应。同样距离星子宫百余米,蓝天辽阔白云皑皑之间,一块巨大石板堪堪平伸出去,足有十个平米,如此险峻的山壁凭空长出屋大的石板,仿佛专为演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便是著名的舍身岩。这么奇的山崖,这么奇的石板,应该也一定有传说。最后结局一定是徇情的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双双坠入深崖,可让人掬一把泪,并易铭刻于心。

在星子宫后廊分食残存食品,几位硬是逼着所谓原创作者朗诵原创作品。只得就着峰顶仙气,濡染些松风,高亢而吟诵。这时脑海里施施然出现了两千年前的一幕: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一片战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夫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有勇猛者如子路有谦谦者如冉有和公西华,志向是让百姓远离饥馑,增加勇力,强化国防,并以实力为基础做强外交,所有这一切均以礼也就是秩序为核心。一首曲子迹近终了,曾皙手上的瑟渐渐弱化成尾音,但见他从容弹拨出最后一个强音,放下瑟站起来:我与三人都不同。曾皙双手后剪,款款言道:“暮春三月,大家穿着春服,大人五六人,小孩子六七人,自由自在地在沂水里嬉戏,在山峰上享受微微春风带来的惬意,吟诗咏赋,尽兴而归”。夫子深深叹息:是啊,我非常赞赏曾皙呀。思谋着这是孔老夫子用对话的方式来对心灵身躯的自由之讴歌赞美。乘奔驭风,做回自己又有几人呢?今者我们在这星德山之巅能做到机心俱无,宠辱皆忘,也就算不虚此行了。

差不多下午四点多,休憩、听松、观景也差不离了,山上好像也只有我们一家了。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而我们上山本就不易,下山更其酸累。长恨此身非我有。想起那句歌词――“手不是手,是温柔的宇宙”,便顿觉――腿不是腿,是沉重的负累,想要往前行,除非你能飞。腿都有些虚晃,从肉身到骨子里仿佛没了一点气力。

下山已是下午六点,天、云、山、水、树、草渐渐变暗,太阳自天边挂到树梢,温度也不似先前那般热烈,颜色已经由亮黄色转为浓丽的玫瑰色。便驱车下山。近山脚,路旁,元璋依稀见一物什,像钱包,但很破旧,车仍然呼啸而过。开过两三里,均觉心里不踏实,复返,包仍在原地,隔窗隐约见包口有红色逸出,有些“红牛”的感觉。有戏!钱包属于历尽沧桑的那种,黑色塑料皮表层,满是半脱落的碎皮,没有二十年也有十好几年,内有九百二十七元五毛钱,身份证一个,治疗眼疾的付款单和8月10日话费付款单各一张。征求两位美丽小公主的意见,异口同声说道,交给失主。知道了名字,知道了电话号码,按说事情比较简单,可是三次都没人接听,只得交到派出所。看来聚宝盆对我们来说,有了些许效果。回家的路上,所有风景往后飞快闪过,太阳已经变成害羞的驼红,在西边的峰林间一点一点沉落下去,月亮船弯弯淡淡地自西向东缓缓升起。一行由白日的方丈外,又复回到夜色里的红尘中了。

用《风景星德山》这首自创歌词来作这次旅游的结尾:

月,朗照江岸,

星,寂寞无言。

谁苍凉阵阵钟声,空旷悠远?

风,醉了江岸,

雨,湿了苍苔,

谁点燃丛丛杜鹃,漫山红遍。

山,绵绵不绝,

峰,咫尺云天。

谁流连一碧江南,千山走遍。

树,松涛连连,

溪,水冷泉寒。

谁缭绕丛丛紫烟,径起雾岚。

舍身崖,爱情不死,

七星岩,北斗耀眼。

举杯畅饮过往,

何必恋尘世三千?

太极鱼,游向何往?

仙炉练,丹霞满天。

冰雪透明了灵韵,

我是你前世的梦幻。

篇3:家乡的山优美散文

家乡的山优美散文

我曾登上了五岳之首的泰山,也领略过以奇著称的黄山,但让我久久难忘的还是家乡的山。家乡的山名气不大,但秀美。尤其是那绿绿的植被,满满的硕果,美丽的野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家乡在冀西南的赞皇县,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西部。那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足见山区面积之广大。家乡的山,是树木覆盖的绿色的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家乡的山在三十年以前曾是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孤僻的很。野草都不喜欢这里,偶尔有一株两株的灌木,稀稀拉拉的,在风中摇曳。后来,家乡的山在上级的关怀下,由“荒”变“绿”了,又由“绿”变“甜”了。幸福了家乡的山,幸福了家乡的树,幸福了家乡的人。

家乡的山从此变得年轻了,夏秋季节绿油油的,焕发了生机,许多人有事没事都愿意到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家乡的山从此年轻了一年又一年。

春天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勤劳的人们开始到山上点播。他们用自家的牛车拉上大的水桶,把枣树的空闲处点播上了花生、中药材,为的是使家乡的山变得更绿。人们一波接着一波,各种不知名的花草夹在其中,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舞动着诱人的腰身。劳动的人们、牛车、绿草、野花、静静的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秀美的勤劳图,足以让你目不暇接,热闹了家乡的山。

夏天里,各种植物处于生长的高峰,家乡的山更绿了,枣树挂满了青青的枣子,一些中药材和花生在枣树的间隙里开花结果,到处一片生机盎然。就连难以通过人的山涧也种上了南瓜等易管理的作物,顶着像蒲扇一样的绿叶,沐浴在阳光下,绿的直刺你的眼。

秋天里,整个家乡的山就是一座花果山。有许多野花开的满山遍野,红彤彤的.大枣挂在了枝头,远远望去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树上。人们都忙着收获中药材、花生、大红枣。大人小孩都忙的不亦乐乎。各种丰收的喜悦写在不同年纪人的脸上,到处一派繁忙和喜悦的景象。相约在秋天去看山,肯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冬天里,家乡的山静了。偶有一些勤劳的人们喜欢到山上管理枣树,跟枣树谈谈心,或者犁翻收获后的闲地。另有一些人忙着开挖沟渠,正在往山上压着管道,想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家乡的山会变的更绿,更美。

家乡的山每季都有每季的不同,每季都有每季的特点,每季都有每季的精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就是淳朴的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人们对家乡的山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升。

很怀念家乡的山,因为它是不老的山,迷人的山,壮美的山。

篇4:德山公园游记散文

德山公园游记散文

德山宛如洞庭湖沅水之滨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她一直真情地伫立在城市的一角,以无比宽阔的胸襟诠释着德文化的内涵,她是武陵人的脊梁,勇于担当,勇于推陈出新,勇于跋涉新生命的足迹。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德山余晖的宁静与安详!在这里,你会轻轻触摸着古木参天的大树,看树的褶皱,看叶脉年轮,看生命轮回的变迁。在这里,你聆听着沅水从心上缓缓地流淌,流过昨天的历史,流向有限进而无限的江湖。

攀登德山,就像攀登着生命的高远,厚重的泥土就在自己的脚下,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这是一条通过胜利成功的大门,虽然硝烟在这里早已经散去,然历史的尘埃不会因为时代的远行,而将你我隔开,我仿佛看到将士们浴血苦战的战斗场面,号角声,摇旗呐喊声,响彻蔚蓝的天空。

站在半山腰,是一块开阔的原野,有翠绿的芳草,也有芳香的花朵,我信步走到山的边缘,感觉山浮游在江水中,像一艘启航的江轮在向前行走。我扶摇在山的围栏边缘,遥望江的对岸,古城武陵尽收眼底,那高高的楼盘,层林叠嶂,像城市的雨林,森林般地环抱在德山的周围,远来的风从四面八方簇拥在我的身旁,给我轻柔的抚慰,给我亲切的人性的关怀。我如同飘渺在自然与天空的那一片真情的地带,云淡风轻地陶醉在这片让我眷恋的土地。

枫桥夜泊,渔歌唱晚,品一壶心上的茶坐在明清建筑的亭台楼阁,我聆听着鸟儿的欢笑,倾听着山的回音,没有一点高语喧哗,也没有一丝车水马龙的嘈杂。我实则喜欢这般沉静,在宁静的自然深处,使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自然的归宿感。有了一个让我可以快乐,又让我痛苦宣泄的载体,望着空旷的舞榭楼台,是不是来来去去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欣赏着风景,又反哺归真着自己呢?是为了不再寂寞而来,还是把孤独继续真心地收藏?我欣赏着禅的意味的简单,没有着心灵的屏障,也没有你我阻隔的窗。一切都还原得那么真实生动,空灵的美妙与人格的升华。

沿着山间石板路向上攀岩,山林将我变得愈加渺小,我仿佛穿上绿叶的棠衣,点缀在这绿叶芳菲的世界。我欣赏沿途不同的路段的风景,不同的高度展现不出的植被,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与层次感。我看到了梧桐,樱花,枫叶,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植被,久远地藏留在这里,我找不到她的寂寞,她也无法找寻到我一样,我们无言地相对,终成为了各自的风景。

宝塔峰是德山公园的最高峰,站在宝塔下面,我看不到了自己,我被宝塔的高大上深深地迷惑,我依稀看到文人墨客行走在宝塔里,旋转的木楼不由得发出深浅不一的心灵的足印,是人文的背影吗?还是烟雨风云的沉积,是千年的烟雾的投放?还是自我的分心,渴望今生得到一个真心的释然呢?我回不到过去,也抓不住未来,只有虔诚地攀登着我生命的最高峰,欣赏我所欣赏的,专情我专注的一切。

站在宝塔峰的.顶楼凝望四周的景致,我感到前路是如此开阔,悠远,我感到心胸也是如此豁达,明了,孤峰已承载几千年,在风雨飘摇的变幻的自然世界,宝塔一直高高地耸立在云端,置身在德山深深的泥土里。我感觉不到她的孤独,也许德山孤峰霞光才是美丽的晚景,才是最美的夕阳红。

不远处寺庙的钟声回荡在德山的山谷,我心的步伐向着这座俯角名山走去,我喜欢禅的哲思,还有普度众生博爱的情怀,走进庙堂,寺庙主持站在大厅的中央,我不停地对着福相膜拜,我祝福着今生能痛过,也快乐过,也祝福着今生能有不了情左右我的思绪,特别是让我有更多的思想去理清我曾经迷惘的来去路,我庆幸着自己能真心地存活着,这样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欣赏美丽的德山,美丽的大好河山。望着朝圣的大幅,我是知足呢?还是清心寡欲地生活呢?望着庙宇的华丽,还有立体三维的建筑布局,人生的色彩不正是有了这些美丽的装点才让我们倍加珍惜动情而愈加从容吗?

德山公园美名由来已久,德山有地山有德,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自然山色与人文美景之间穿梭,你会得到心灵的沉淀与真情的感悟,你会自然想把美丽的德山一一包揽在自我的胸怀,让夕阳不老,让德山永远厚德载物,永远徜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我深情地喜爱德山,让青春不会老去,让世间人人充满爱。

篇5:家乡优美散文

家乡优美散文

—题记—

此时此刻我很希望自己是个画家,能画出记忆中的家乡。可惜我不是,我不敢提笔用我似幼儿的绘画水平,勾勒山山水水,破坏那美好的意境。我不想用一个、两个形容词来定位它,因为它是那样的独一无二。它的每一处地方都是一个故事,承载着我无限的想念。离开家乡在外也曾去过一些地方,面对各种各样的景象,心底的声音告诉我:还是家乡好。它是有何特别之处,往下看。

01山

我的家乡是个小村,在村子前面十几公里外就有座山。山不是特别高,估计一个来小时能爬完。山上树木茂盛,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春天时,满山的杜鹃花一片一片的火红,远远望去就像绿色衣服上绣着大红花。半山腰处有座庙,住着一位慈祥的道人。在村里读小学那会,每逢周末约上班里几个同学一起去爬山,终点就在这座庙。口渴时向师傅要点水喝,那水清凉甘甜,与我平时喝的完全不同,师傅说那是这是井水打上来的。水喝完帮忙打扫打扫庙里,有时跪在佛像前拜拜许个愿,有时摇摇签看看请师傅帮忙解签。山上会长野柿子树、枇杷树,我们会去采摘一些尝尝,尤其是野草莓,是我们最爱摘的野果,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除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爱去山上玩,大人也爱去,不过不是玩。那时烧饭还在用木材,爷爷每隔几天就会到山上砍柴,用草绳捆起来两捆,扁担一前一后挑着回来,偶尔还会带回只山蚱蜢供弟弟玩。爸爸呢在山顶种蕃薯,时候到了去挖番薯用两箩筐装着挑下来。烧饭时弄点烤蕃薯、平时晒点蕃薯条、蕃薯丝当我们这些小孩子的零食。吃着用爷爷砍的柴烧出的饭和菜,吃着爸爸种的各种蕃薯零食,幸福满满。虽然爷爷已经不在,爸爸年迈了,但那座山还在,一直都在,还是那么伟岸挺拔。

02小河

我们的小村被河围绕,就像围着一条腰带。河的一条支线将村分成东西两边。每每早晨,叫醒我的不是爸爸妈妈的声音,而是河面上噔噔的马达声。那是运泥沙、运石头的轮船经过,出发去交易。经常会有赶鸭子的人摇着桨,将鸭子从河上往岸上赶,鸭子嘎嘎地叫着,张开翅膀摇摇摆摆地走上来。孩子们觉得挺好玩的,站在不远处看着,等它们再下河里去时,孩子们会跑到鸭子走过的地方找找鸭蛋。一有收获能高兴半天,吃饭时可以加菜了。我曾经捡到过一个无壳的,以为不能吃就扔了。回家同妈妈讲起,被批评一通,甚是委屈。

村头沿河处有个码头,那时没自行车,没三轮车,去镇上或去别的地方只能坐船出去,坐满就开动,去镇上一般要5毛钱。小时候同妈妈坐过无数次,船在水中开,周围水波层层荡开,我玩性大起,将手伸到水里,感受着水从我指间流过,鱼儿在我的指尖轻咬,有点痒痒。提手泼起水花,在阳光下如同钻石闪闪发光。当我享受在其中时,那边船长看到大喊:“请家长们看好自己的小孩,别把手伸外面。”接着是妈妈的呵斥,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一路微风拂面,波光粼粼,无不享受着这份惬意。

夏天的傍晚4、5点钟,叫上好朋友,各自带着弟弟妹妹们,套上游泳圈到支河里游泳。支河没有轮船经过,偶有划桨的小船,相对安全些,就这样成为孩子们的游泳池。孩子们从河的`这边游到河的对岸,又从对岸游回,就像在游泳接力赛。外出干活的大人们回来,也会到河里游泳,和小朋友玩一块,不会的则坐水漫得到的台阶上擦拭身体。那时的水特别干净,可以供洗脸刷牙、洗衣服洗菜。好多孩子在嬉戏玩闹中以自己的方式学会了游泳,比如我弟弟、隔壁邻居姐弟。而我和妹妹还是旱鸭子,没有游泳圈的时候只能双手支撑,脚放水里扑腾,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每天早晚的小河两岸好不热闹,大人在洗衣服,小孩在边上玩耍,甚至隔着河大声向对岸的亲戚朋友问好,闲扯些家常。安静的小河慢慢流淌,河面上的小船、河里的花草树木房子的倒影、河两岸的人们无不为此增添生趣。

03田野

小村里除了房子就是田野,零零落落的房屋被田野包围着,从山脚下一直到村里。田里种着水稻,等到稻谷成熟时,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就像给村里盖上金色的被子。每当这个时候,村里的小学会放假七天,主要任务就是帮忙家里收割稻谷、晒稻谷。村里每户人家都有几分田地,到收割时候几乎每家都全家上阵,田野里又是一个好玩的去处。

大人不允许孩子插手割稻谷,要用到镰刀怕伤到。于是变成大人弯腰割稻,孩子在稻丛内到处抓青蛙、抓蚱蜢、踩扁稻谷根部。途中当个跑腿,回家拿水或是送饭到田里。稻谷割割需要一整天。割完稻谷才有小孩的用武之地那就是打稻谷。爸爸妈妈脚踩着打稻谷机,我们从田里抓起一把稻谷交到他们手里,他们将稻谷放在打稻机上上下翻动,没多久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从机器上蹦蹦出来,散落在已经铺好的布上。爸爸妈妈手中剩下的就是一把稻杆。他们将稻杆扔一旁,重新接过我们手里的稻谷,继续着,周而复始。有时直到披星戴月才能结束,就为了赶上第二天天晴好晒谷子。

春天的田野一片绿油油,随**动像是柔顺的绿绸布。待到夏天的早晨,挺立的稻杆的叶子略微弯垂,那是因为露珠挂在叶尖轻晃着即将落入大地的怀抱。无论是稻杆间或是稻杆上面结着好几处蜘蛛网,网上布满了水珠,每次从田野边的小路经过,看到一大片的蜘蛛网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发亮,让人误以为那是仙子遗落的珍珠衣裳。这一发现让我的上学心情大好,大自然真是心灵手巧,让微小的露水点缀不起眼的蜘蛛网竟有这么奇妙的效果。

04榕树

村里有两棵历史悠久的榕树,一棵在支河的头,正好在码头边。一棵在支河的尾,在菜场边上。据老人们说它们有几百年历史的了。无论边上怎么变化,都不会砍了它们。

码头边的榕树是老人孩子夏天纳凉的好去处。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就像一把绿色的遮阳伞。老人拿着蒲扇坐树底下轻扇着,下下象棋,听听京剧。孩子们则闲坐不住,调皮地从树上爬上爬下,摘些绿色果实扔河里或是摇晃枝干让树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等到秋天时,码头的榕树完全是孩子们的乐园。榕树的果实成熟了,由原来的绿色完全变成了黑色,是那种红的发黑的那种,犹如甜豆大小,树底下落满一地。我们小朋友喜欢拎着塑料袋将其一颗颗捡到袋内,能装够满满好几袋,然后拿到码头那清洗干净一起分享吃吃。味道挺不错的,甘甜甘甜的。

菜场边上的这棵榕树下面造起一个店面,卖点现烧好的菜供应。我喜欢吃他们家的肉饼,当家里没啥菜时,妈妈会拿钱让我去这里买点喜欢吃的,我一般会选这个菜。

榕树对面是卖面包摊,有红糖包、有白馒头、有菜包、肉包、麻球等。一块钱能买四个肉包、六个馒头或红糖包。冬天小学时的早餐基本在这解决。每当接过冒着热气的它们,馋得我口水直咽。过年回去再也找不到那家店、那家摊了。

傍着榕树的菜场在每天的傍晚热闹不减。由于离海边近,菜场的一边摆放着新鲜的海鱼、海虾,另一边是卖肉、卖豆制品的小摊,当中走过的是挎着菜篮子的人们。岸边停靠着几艘小船,吆喝着大白菜、卷心菜、萝卜等。我们一日三餐的菜都在这采购,鸡鸭是放养的,蔬菜是自产自销的,做出的菜是新鲜美味,至今回味难忘。

出门在外,吃着河鱼很是没味,偶尔到超市购得海鱼没老家来得有味。父母知道我很想吃海鲜,到肥美季节时候就会买好几斤的鲳鱼、带鱼寄顺丰过来。打开快递虽然扑面而来的是冰块的寒气,心里满是父母对子女暖暖的爱意。

05人们

村里的人们百分九十都是同姓,邻里关系和睦。孩子们玩在一起的时候到处串门,前门进后门出,村里的大部分人都能认识。故每次出门是一路打招呼到目的地的。每户人家大门敞开着,毫无防备,走开一会也没事,不像现在城市里每天房门紧闭,住了好久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夏天的夜晚是人们活动最热闹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搬凳子、竹椅子到院子里坐着乘凉,有竹床的抬竹床出来放在两张长木凳子上,可以直接躺上面睡觉。有电视机的人家会将电视机也搬出来播放节目,与大家共同欣赏,往往这时大人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水浒传、西游记、抗战片,或是听人说书、看戏剧等。孩子们有的去抓萤火虫,有的听大人讲故事,有的玩游戏。这里我说的院子是没有围墙的,只是大门口前面的一块长方形的水泥地,可能是为了方便晾衣服、晒稻谷吧。这样更好使邻里关系融洽。

—结束—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承载着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现在的家乡住着的都不是本村人,原先的人为了更好的发展已经搬到别处。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估计我回到家乡,大概也会如此吧。

篇6:山娃优美散文

山娃优美散文

那远远的地方,那是世界的尽头么——那是一带远山。

那远山在梦中是深绿色的略带朦胧感的一条带子。那带子是否能够托着山娃到思绪锁定的远方呢?那或许仅仅只是一带山脉,是静止的不可能有任何举动的一带远山。

那一带远山的另一边是世界的尽头么——那或许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崭新的,令人目不暇接,灿烂夺目,五彩纷呈的另一个所在。

山娃凝视着远山的葱茏,托颌沉思着,他多么想去山的另一边,去那另一个陌生的或许更趋完美的世界走走。

他的父亲没去过,他的祖父没去过,他的遥远的祖先均是在这片土地上——也仅仅只是在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地劳作过;也仅仅是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与天上的骄阳作着周而复始地游戏。

祖父佝偻的身躯,父亲佝偻的身躯,那沉甸甸的太阳仿若一个懒惰的孩子伏在祖父与父亲黝黑的背上嬉皮笑脸,这是对被征服者的嘲笑么?

那么他呢?山娃是否有朝一日也要同祖父、父亲一样驮着那沉甸甸的太阳而重复这乏味的游戏么?他不禁打了个寒噤——他实在是不想!

他只是一味地想探究出远山之外的'世界——远山之外的那个世界到底是何等模样?

他真的想去,真的。他的祖先也曾经与他一般有过这样的一个梦么?有过这或美或丑不得而知的一个梦么?山娃痴痴地想。

爷爷咬着旱烟袋不断重复的故事里从来都没有山外的世界,那古老的神话里神灵们所居住的地方,永远都跟山娃所处的环境那么相似——甚至相同;那万能的、神通广大的神灵们所居住的也若山娃所住的草屋一般么?当然或许要好一些——若山脚下的那所庙宇——山娃痴痴地想。

那是山娃所见的最最宏伟的建筑。

祖父背着太阳,背了那么久,终于以八斗麦子领回了祖母;父亲却是十六斗甚至还要多的麦子领回了母亲,那么他呢?

他是否也得为或三十二斗抑或更多的麦子而奋斗,以求将来领回一个女人而传宗接代,是否也得若祖父、父亲一般背着太阳,佝偻着身子一边甩着流至下颌的汗珠,以便踏着上辈的足迹,无所谓创新,无所谓遗憾,只是一味地重复着祖辈的故事。

多少年后,咬着祖父传下的刻满皱纹的旱烟袋对着自个的子孙重复着,不知重复了多少辈的故事——这故事也永远只是涵盖着这大山内狭小的世界。

山娃在这十八岁多梦的季节为自个的思绪所困。

太阳依然从山的这头爬至山的另一头。小河依然唱着重复的一成不变的歌谣从西往东流着,日子依然无所谓创新的一日复一日地过着。

山娃却在某一日不见了,宛若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般,找不到踪影。

太阳又在山头露出笑脸,日子又将像以前以往的日子一般过着。

山娃却不见了。

父亲:给娃娶妻的钱准备得差不多了。

祖父:这孩子不安分。

篇7:写山优美散文

山是大海留给大地的签名留给大地的照片是大海的龙骨大海的精魂是大海的诗心挥毫泼墨抒发诗情画意是大海的化石精雕细琢鬼斧神工诉说着冲天的心曲是登天的台阶是天地的锦绣衣裙云霞为其舞袖风雨为其放歌

山是大海干涸的泪珠沸腾的血脉是跳过龙门的鲤鱼大闹天宫的石猴是大海高昂的头颅探看天庭的眼睛是大海把酒问青天的宝剑刺杀妖龙的长矛澄清万里玉宇的金箍棒是大海的青波花海涌向大地给大地送去花袄绿被

山汹涌澎湃是流向高处的大河倒卷天庭的清波是海洋掀起的巨浪飞冲天宇的激流是大海的点金指拥抱大地的臂膀爱恋苍天的飞吻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海洋最高最大最美的浪花最大的浪潮笔走龙蛇直通龙宫是飞流直上三千尺的银河引来群星在海底沐浴日月在水中漫游是开天辟地的金钥匙开出青青白日朗朗乾坤

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是纵横天地间的巨龙口衔太阳红珍珠把月亮宝石星星钻石送上天庭

山是撑天的巨柱补天的五彩石是地球的脊梁是地球追星摘月的巨手怒放云霞放歌清风挥洒云雨笑傲苍穹。

篇8:写山优美散文

人心中总要有座山。孔子登泰山,发现了世界的大与小;李白有敬亭山,即使在云飞鸟尽之时,还能“相看两不厌”。 在保山火瓢牛肉馆出来,我们计划经楚雄去元谋看土林。

她说:“有时间呢,干嘛非要走高速?小道风景或许另有风味。”

那座山这样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由南向北从高速拐进普通公路不多时,车就在深山峡谷中颠簸,越进,山越大,坡越陡,峡谷随之越来越深,海拔越来越高。许多风景如画的地方,要想亲近到它们,似乎都要以漫长而艰险作为代价。我看看她,她看看我,相视一笑之后,继续前行。我们就是这样被西北东三面的高山包围,红土壤上的树林,葱茏、挺拔、俊秀、蔚为壮观。在阳光下,不同层次的绿色愈加分明,或稚嫩、或深浓、或浅淡,可以细分无数。同一棵树上的颜色又各有所别,新枝老枝,新叶老叶,可见资历。和她说我们来对了,进入阿诗玛的家乡了。于是不再担心路径对不对,只顾哪儿风景更美就往哪儿跑。一路上彝族村寨蘑菇般散落在四周,若隐若现,炊烟袅袅,羊声咩咩。白云在头上飞,鸟儿在山涧鸣,有说不出的神秘感。又像熟睡的婴儿,镶在密林中,那么恬静,那么悠然。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树脂的气息混合着百草的清香塞满胸腔。左眼看山,右眼看水,一种熟识涌上心头。我不大喜欢诸如大峡谷那样的景点,它会让人在峭壁、巨石、激流中,突觉自身的渺小,而且骤不及防,不知所措。而那些形态各异的小桥流水,田园风光,就像在婺源、宏村、周庄,即使垂柳依依,溪水流红,鸡犬相闻,千年的文化一脉相承,千年的思想熠熠生辉,可总让人走来走去就是走不进风景,走不进那山那水,感觉它们于我是那么的遥远,对于它们的美,我永远只是个看客。至于名胜古迹,纵然底蕴深厚,可是人为因素很多,一不小心,就跌入一段历史,让人沉重的喘不过气来,乐山乐水的心情也就随名人史迹翻了过去。而这座不经意闯进来的山,却是陌生中透出几分熟悉,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像是一个梦境的延续,亦真亦幻,让人有些恍惚,有些轻飘,还有些许躁动。就像被突然勾起了儿时含在嘴里舍不得吞下去的糖果的味道。她说:是不是有种宝玉见到黛玉的意味?当然,“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就在这时,一泓碧绿的溪水蜿蜒展开。停车驻足,那股绿就那么乖巧的穿梭在大小鹅卵石之间,裂开铺天盖地的金色阳光,落落大方、从从容容的流转在青枝绿叶中。而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似乎没有独享那泓绿水的意思,总能让人在青枝绿叶的空隙处,看到水的柔动的魅力,那被反射的阳光,一闪一闪的,散开来,像少女闪眨着羞涩的大眼睛。草木的清香,溪水的泽润,直透骨髓,仿佛整个人都清透无尘了。她说:不去元谋看土林了,我们就在这里。你看那溪水不因为我们的到来而虎虎声威,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离去而失去龙的神韵。你见或者不见,它都那么自信的流着、欢快着。

这里没有风景处常见的红楼雅舍、回廊亭榭,没有刻意建筑的小桥,没有文人雅士激情的石刻文字,甚至不知王维柳永姓甚名谁,就是苦行僧的足迹估计也是罕见,不像中原,名山胜水寺庙多。一切司空见惯的生硬的人工介入,在这里完全不存在,它就是不规则的,随性的,甚至是漫不经心的。泥土潮湿而芬芳,青草漫漫而自由生长,叫不出名的各色野花,三朵五朵,东一簇西一簇散落在灌木丛、草丛中尽情开放。黄色的,粉红的、乳白的大小成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蜻蜓,蜜蜂振翅其中,时不时有一两声鸟声掠过寂静,划破湛蓝湛蓝的天空,渺渺的荡开来,渐远渐杳,最后被宁静彻底吞没,正如那股绿水,淙淙消失在密林中。静得空灵,静得平和。

也许是我出生在大山里的缘故,爬过华山、登过黄山后除了感概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不动心。我需要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山水,一种似梦非梦的境界。谢灵运说“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走在王维的“清溪石上流”,一种“此山即我,我即此山,此水如我,我即此水”的感触布满全身。遥望四周,青山隐隐,层层山峦淹没在青烟轻雾中,山拥着山,绵连的曲线就像大海的波浪均匀而适度起伏,没有生硬的间断,直到山的边际消隐于高天远方。湛蓝的天空下,白云被野风吹荡的云浪浮涌,银辉熠熠。随她手指之处,一主山峰像极了披发静思的少女,那周围随风拂动的树林,就是那少女飘洒的秀发。她说假若我们是那其中的一颗挺拔的树,就是少女的一根秀发了,就能陪少女静思默想了。

我懂她的意思,我们向往的不仅仅是奇山异水,更关注生态的延续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野,每一种生物都有尊严的自由的活着,不像城里的风景树、花花草草总是被人为地修剪着,按人的意志生长。高大挺拔的杉树,细小的附着在岩石上的芝麻粒大的菌子,美得让人窒息的彩蝶,丑陋的让人不敢瞩目的蟾酴,舞着曼妙的身材的青竹,岿然不动的巨石,它们都以本真的方式体现自己,不张扬,不卑微。土有土的尊严,石有石的执着。于是倒地而卧的树干,任那藤蔓缠绕,随菌类、苔类布满全身,这时你会感悟到,即使是一具消失了的生命,也有着轮回的光灿,完成了自我成就了他人。物种也许就是这样彼此搀扶,彼此容纳,才青青翠翠的光彩。也因为如此,在这块红土地上,随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淳朴,俯拾皆是的亲切温馨,随处可见的天真烂漫,无处不在的快乐和谐。无论哪个民族,当你走近他们,那单纯无邪的笑脸一下子就贴在了你的心窝里。

可是在这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害怕失去,哪里还有如这少女峰般静静独处、感受天人合一的耐心?哪里还有那树干般的接受轮回、默默奉献的无悔?人有时候是需要独处的,就像现在,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忘记一切纠缠在心头的忧恼,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让灵魂彻底的净化。岁月静好,我心安然。在宁静中谛听,在宁静中感悟,在宁静中冥想,就会有一股力量从心底升起,感觉自己就像这大山般坚实稳固。

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啊,你也在这里?’”我觉得我和这偶遇的不知名的山也是如此。相遇在有限的时间里,相会在无限的空间中,我的情思一下子就缔结在那纵横交错的青枝绿叶间。纵有一千种愿望,一万种设想,这时候,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对着少女峰长啸数声!啊--呵--呵,啊--呵--呵!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少女峰懂得我们的心思,默默地带领群峰回应我那不加修饰的感概,越过山山岭岭,直达天的尽头……

篇9:山区情优美散文

山区情优美散文

一脚踏进山区,我的心都醉了。

山好高啊!山多美啊!横亘在江浙交界处的天目山余脉,好象一道天然的屏障把两省分隔开来。一边是青山绿水,另一边是绿水青山!一般的锦绣,一般的妩媚,一般的神奇!

那峭壁断崖上直泻而下的清冽的山泉跌落在岩石上,形成了一幅飞珠溅玉的神奇景象。那“珠玉”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瞬息即逝。你急速地投去一瞥,留下的只是梦一般奇异的幻觉。那跌宕的泉水声更为你的梦幻添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声响!

你置身于松涛竹海之中,整个身心仿佛都溶入四周那一片幽深迷

人、气象森严的氛围之中。这时你感觉到的只是大自然的雄伟富丽,仿佛已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这神秘的变化万千的山区!难怪人们对它是这般神往。

不错,这里没有纵马驰骋的百里平川,展现在你眼前的只有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这里看不到长河落日的景象,然而山区的.风光一样使你赏心悦目。

阳光下,清澈见底的溪涧中,砂粒在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幽静的山谷中传来了婉转的鸟鸣;寂静的山间小路上留下了辛勤的护林人的脚印;云雾出没的高崖上有时会传来采药姑娘优美的歌声;萦绕山腰的白云下有山区气象测报站的小屋;绚烂多彩的花丛中出没着远道而来的“拓荒者”的身影。

山区美啊!它引起了多少诗人的遐思,触动了多少画家的灵感。这美不只属于自然,也属于那些保护并培植了“美”的辛劳的人们。

篇10:山之子优美散文

山之子优美散文

泰戈尔说得对,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本文的主人公麦永理,原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黎族汉子,由于他能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把一个亩产粮食不到300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小黎寨——三用二村,带过了世代渴盼的温饱线,便成为享有“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三亚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的新闻人物。

这里要讲述的,就是这位“泥腿子”,带领全村劳苦大众斗穷奔富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

一嶂隘重重的高峰山区,像屏风一样坐落在三亚市的西北角。在那莽莽无际的万绿丛中,掩藏着一个仅有22户、170人口的三用二村,麦永理从小生长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村子里。

村子后面都是山,抬头见山,出门见山,山遮住人们的视线,隔断了村民与山外的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麦永理常常一个人站在山脚下,对着那死寂一般的三用二村焦思苦虑,心潮起伏:解放几十年了,可瞧瞧村里22户父老乡亲,还天天在等待救济粮、救济款和城里人凑集的旧衣服过日子;他还看到有人找信用社申请5元贷款买盐。他流泪了!

土生土长的麦永理,多么希望有一个像黎族传说中寻找太阳的英雄,能带领乡亲们踩出一截路来。可是,在他思虑之间,乡亲们经过“瓜里选瓜”,竟把他推上了“寨主”的位置。

“我能当好这村长吗?”三十不出头的麦永理内心感到了压力。

然而,在同胞爱、民族情、山乡恋的驱使下,这位年青人只好别无选择地挑起乡亲们的希望和苦盼进行了艰难的跋涉……

山是绿的,可山里人的.生活却很穷,穷的原因在哪里?麦永理上下求索,山穷水尽就在面前。可他不甘心哪!他坚信:山村有路通小康。

盘算,实践,探索,一个“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构想,须臾间在他的心中运筹:目前全村人均不足7分地,即使把地种得像绣花一样,也治不了乡亲们的穷病。村子周围都是山,如果把眼光从地头转到山上,走以山富村、以集体经济带动个体经济的道路,不要多久,全村群众就能丢掉吃不饱肚子的忧愁。

发现了山的特色,找到了山的价值,麦永理悠悠然地报以会心的微笑。

“咬定青山”这盘棋定下来后,麦永理就及时进行了从“围地转”向“围山转”的引导工作。

可是,当他挨家挨户敲门动员群众上山时,一个个都象惰性气体一样动不起来。这也不奇怪,分田到户后,“集体”对大多数村民来说,已经成为很遥远、很陌生的词了。

如何把一颗颗被历史埋人泥土的心灵激活?这个问题深深地拧在麦永理脑门上的皱纹里。蓦地,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叩击他的心扉:1974年,村里的群众曾经在附近的三汤山上集体种植了3000多株槟榔,收入过2万多元。土地承包后,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分给了各家各户。现在,死的死,丢荒的丢荒,挂果的也被偷得七零八落。要是能说服群众把这些槟榔收回集体经营,不但能够改变单家独户难管理、难发展的状况,也能对群众进行一次同走致富路的教育。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

人常说,为了春作,更为秋实。麦永理根据群众的意见改进了管理方法:挂果时节,以户为基数,每个劳力管理11天计算,分组分批管理,被偷一串罚当班者100元。为了让管理出效益,他寄宿嵩山岩洞,日夜厮守着那块无异于生命的槟榔园。

天不负人。收回集体管理的那2600株槟榔,长得茂茂实实,第二年挣得了4万多元,凭借集体力量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空壳村一下子充满着亘古未有的活力。

群众尝到甜头,苦也心甘。1988年,全村合力开山辟岭大干一年,种植槟榔5000株,橡胶2.3万株,椰子130株,其他经济作物种了180亩。集体经济的优势初露端倪,山的概念,被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可是,成绩却使一些人产生了小满足的情绪。要不要歇一歇?麦永理曾经有过考虑,但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急促地催促着他:“不能歇,要乘势而上!乘势而上!!”

超前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麦永理把目标定得高高的:到了1996年,全村集体和个体种植的槟榔发展到15000株,橡胶发展到50000株,椰子发展到5000株……

目标更高更远。

这话说起来轻松,实践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没有人心、人力的超常组合,没有同大自然抗争的苦干、实干精神,没有带头人的气魄和胆略,别说攀登高峰,就是向前挪动半步也难呀l是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麦永理这个带头人倾注全部的心血和感情,运用灵活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带领群众以动真格去开拓,去拼搏!

1990年,大开放、大发展的形势催人奋进,麦永理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带领群众在村子后面的凤头岭上开展了治山、治坡的“第二次革命”。

麦永理的拼搏精神,再一次唤起全村群众“挖掉穷根栽富根”的内聚力。经过240多天的艰苦奋战,全村群众再种上橡胶1.2万株、槟榔5000株……谱写了一个个强烈、动听的绿色音符。可以想见,三、五年后,村集体每年就会有几十万元收入。

一匹驮负着重荷的骆驼,它只要能够站起来,就一直走下去,直到把它的脊梁磨出鲜红的血也不会停下来。1992年,麦永理又按照乡党委的指示,举全村之力,攻贫困之坚。

第一主攻点,突破群众收入少的难关。

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是个硬仗,他经过充分考虑后,推出了“山上与山下共谋,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双线开发”的方略。这步好棋,人们称之为“一篙撑活两条船”。

他是怎样提携着来自心灵深处的泉水,浇灌这株个体经济之花呢?

带。麦永理了解到,群众不敢发展个体经济的原因是,怕大政策不稳,怕“土”政策变卦。他动员麦永贵等5名党员带头先干。这几个人平均种植槟榔1200株,其他经济作物也种了不少,产生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推。山村人对“商品经济”不了解,仍然无所企求地耕耘着祖宗留下的那片星空。麦永理以心为桥,慢慢沟通他们与市场的联系。麦玉头一家13口人,8个劳力,在麦永理的启发和推动下,安排2个搞运输,2个办小零售店,2个搞饲养,其余的务农,每年收入40000多元,还种植了槟榔1800株。1992年盖了幢300平方、6房3厅的平顶房,价值3万多元。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也默默地跟着他走出了“老思路”的沼泽。

扶。启动型的农户虽然有一股早富快富的冲动,但是资金、种苗缺乏,大大制约了他们发展商品经济的行动。村里先后给19户农民无偿提供槟榔苗(果)1750斤,价值8900元,拿出4000元资助8户农民买耕牛8头,同时还帮助贫困户麦亚海买碾米机一部,价值2700元。对于一分钱都能捏出水的穷山村,这笔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

憨厚有余而精明不足的三用二村人,在带、推、扶三力的驱动下,一步步跨进了商品经济的乐园。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比1987年提高了7倍。

不少人购买了彩电、摩托车、录音机,有的还购卡车、面包车用于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二主攻点,解决长期缺粮的问题。他一方面引导群众进行科学种田,改变“种了一山坡,收不到一箩”的落后习惯,一方面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发动村民大力种植各种杂粮作物。1992年全村人均粮食达到了720斤,五保户每个月得到二、三十元的生活补贴费,群众把返销粮、救济款甩到了脑后。

第三主攻点,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1987年前,村里人长期蜗居在难以遮风挡雨的茅草寮里。1988年后,群众的经济收入虽然有了好转,但尚缺乏“治窝”的经济实力。为了消除怕住瓦房会死人的封建迷信思想,麦永理自筹资金,盖起了第一间瓦房,并与村干部商定,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30%的钱用于民房改造,规定谁盖一幢瓦房村里就拿万元补贴。到了1992年,全村70%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1996年全村实现了瓦房化。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不少人家“打瞎摸”,村民们看见城里人用电灯,眼很馋。1990年,村里买回发电机自己发电,大伙高兴极了。

第四主攻点,提高村民素质。

因为填不饱肚子,村里人不愿喝“墨水”,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不少穷人家的孩子,读不完五年级就辍学了。青少年窝在村子里、打架、盗窃。为了“治愚”,他取得村委会干部的同意,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3500—4000元,作为本村小学的办学经费,并认真做好适龄儿童入学的发动工作。现在村里有了2名大学生、1名中专生和10名高中生。为了对村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争做“四有”新人的教育,村里每月放映l一2次电影。他还打算,将来集体经济收入多了,要建造一个农民文化宫,用精神的富足弥补生活的艰辛。

踏平坎坷成大道。至1996年,全村先后种下橡胶580亩,槟榔800亩。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大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了2500元。水通、路通、电通,群众的衣、食、住、行大为改善。

现在,麦永理又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豪情满怀地同三用二村人一起,在新的起点上开辟美好的未来。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