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灯的优美散文(关于清明节的优美散文)

灯的优美散文(关于清明节的优美散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8篇灯的优美散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灯的优美散文

灯的优美散文

日落不久,昏黄的暮色便渐渐消褪了,夜的暗黑随之弥漫开来。饭后闲暇无事,就独自倚靠在阳台举目眺望。白昼里那一片绿色的田野现已模糊,原本分明的群山也只有轮廓。由屋舍的这头扩展到延绵的群山底下,视力所及之处,只剩苍茫大地了。视野因此寂寥时,却有一盏灯隐隐约约亮着。那是山脚下发出的一点亮光,不知是哪户人家点起,这样的光极平常,甚至微不足道。刚开始,我对它也没在意,但是在每一个夜晚来临时它总能亮起。远远望去,仅朦朦胧胧地照耀出那么一些光芒。

这是什么样的一户人家呢?这引起了我的联想。这应该是晚归的一家人,或许他们在吃着晚餐。想必家里的顽皮孩童,此刻定是一面咀嚼嘴中的菜食,一面还捉弄伏在地上的小黑狗,还会玩耍似“狗儿,狗儿,骨头,骨头”地唤叫。屋中大人必也极累了,也不去理睬孩童的贪玩,任由其纵情玩耍。劳作了一天,围在桌旁的大人依旧不得不顾念白天的`事情:“收成好价不值。”“恩。”“歉收价又高。”“恩。”“来去总归一个样。”“是。”……这是很普通的一家子,他们在这旷远的空间里一如既往地生活着;在这微小的灯光底下平常地吃晚餐,平静地论议着,安静地期待着,没有过多的争论。

夜愈加深了,那盏灯依旧明亮,似乎较夜幕降临时更显眼。这深暗的夜,没有扁月颗星,在路上走行的人,见得这盏宁静的灯,心里定会温暖,步伐将不再烦躁。多少赶夜路的过客,从四面匆忙而来,在经过这家灯火的交汇点,又向八方急促离去。他们互相并不会留下什么,但那点亮光将会照耀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引导他们的人生征途。他们甚至也会燃放一盏同样的灯,在房檐,在屋顶,在心间,平静自己,照亮别人的路途。

这样想着,我到底怀念灯下那安静的一家人来了。

篇2:冬与灯优美散文

冬与灯优美散文

某一天的清晨,朦胧睁眼,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中裹了一层被子。我将头探出去,毫无防备地被被子外的世界所弥漫的寒冷气息所偷袭,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真冷啊!

原来今年的冬天就像我此时身上的被子,不知不觉就来了。

我立身于这个初冬还稍显稚嫩的清晨,有一种莫名的忧伤。那种忧伤,大概就像初生儿刚从母亲温暖的子宫中,来到这个白色寒冷的世界的第一声啼哭,那是对未知的惶恐。

冬天有何可忧伤?冬天到了,春天也不会遥远了。可这种安慰的话,我并不大喜欢。我只爱冬天,冬天有着干燥的.空气,萧条的树枝,凄瑟的冬天,也有着温暖的正午阳光,温热的水,温柔的被窝。在我眼中,冬天是一个富有个性,风情万种的女诗人。

而冬夜就是她展现狂野个性的时候。下了晚自习,我才体会到女诗人的压抑和疯狂。我裹紧外套,这冬夜的寒风还是不住地往我衣服里头灌,我不由得收紧了身体,将背弓了起来。我想这时候的我,一定很像电影中,风雪夜里艰难前行的老人,想到这里,我为自己在这个时候还能自嘲感到好笑。这时,又是一阵寒风呼啸而来,头顶边树叶哗啦啦作响,如一面面猎猎捕风的旗子,似乎在为此时已疯狂的诗人欢呼。

这个女疯子!我低呼道。我有点疲累,我要一鼓作气,不想太多,不作停留,直达温暖的家。尽管很醉心于这样的景,我也不可再停滞不前,我的衣衫太单薄,而前路还很漫长。有时候盲目的文艺也是需要现实来敲碎。我需要赶快回家。

走到后来,我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抱怨,也许是对冬天的到来没做好准备吧,我单薄地走在路上,感到这条路似乎没有尽头,寒风钻骨入髓,没有抱怨那是假的。

然而,回望独自来时的路,咬牙也就过来了。在那时联想到,似乎没有任何一件事在人生的长河,时光的洪流中是屹立不倒的,最难熬的也就是正在经历的那段时光,我们瞻前顾后,惶恐不安。从前、现在、未来,我们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正当我忧伤而又矫情地想着时,我已到了我家楼下,窗户里透出的灯光辉煌,然后,我有种泄了气的感觉,就像鼓胀得快炸裂的轮胎放了一点气,剩下的气量刚刚好。我上到一楼,就发现二楼我家的门已打开,灯光照亮上面的楼梯——我剩下的路程。妈妈就站在门口,絮絮叨叨地念着:“穿这么少衣服,冻死了吧!路上不知道磨叽什么,晚上危险啊!走快点啊,哎哟,我的祖宗啊,你快点啊……”

此刻,耳朵里灌满了妈妈的唠叨,眼睛里浸满了温柔的灯光,我忽然被积极的力量感染了,就只觉得刚刚想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都算不了什么。

这盏在冬夜中温柔等候的灯,把归来的一步步照亮,驱散一路的黑暗与消沉,然后照在我眼底,我心底。

窗外寒风依然呼啸,我意识到人生最幸福的事不过如此。饥饿的旅途尽头,有一个温暖的家,家里有一个亲人,和一盏点亮的灯等我归来,足矣。

寒风呼啸的冬夜是密友,是独立,也是困难,而家中那盏灯却是人的灵魂深处最隐秘,最温情而最渴求的东西——归属。

篇3:放荷灯优美散文

放荷灯优美散文

我的故乡在白洋淀水乡,小时刻听大年夜大年夜人说,每年六七月间,平易近间都要放荷灯。不过只是据说罢了,真正领略放荷灯壮不雅不雅排场,照样在“中国白洋淀荷花节”揭幕式的那天晚上。

夜幕降临,白洋淀船埠人山人海。空中繁星点点,无数双眼睛注目着水面,晚上8点整,三颗绿色旗子暗记弹划破夜空,船埠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刹时,千百只小纸船载着点燃的小蜡烛,顺风向淀中飘流,烛光连成一片,像一条条燃烧的火龙,在水面上蜿蜒蠕动……

划子越来越多,烛光越来越亮,似乎水面上摆下一个宏大年夜大年夜的灯阵。烛光与星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再加上一道道摄像机眩目标灯光,汇成一幅迷人的画面。

这时,水面中间出现了一朵硕大年夜大年夜的“荷花”,花梗透绿,粉红色的花瓣上点燃着一支支小蜡烛,花蕊闪烁着娇艳的黄色光线,这就是荷花节的吉祥物——“荷花灯”。荷花灯通明透亮,放射出柔和的灯光,切切只划子围着荷花灯,似乎似乎一只色彩艳丽的'凤凰正领着百鸟翩翩起舞……

据说以前放荷灯,是本地庶平易近向河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产。而今,放荷灯已成为宁靖盛世里人们进行的一种喜庆的娱乐活动。

溘然,空中又升起三颗红色旗子暗记弹,切切朵礼花在空中散开,如同天女散花,人们的欢笑声吞没在锣鼓、鞭炮声中……

篇4:灯优美诗歌

长长的岁月里,

就做一盏灯。

花影前,月光下,

心绪香染,

为你染一隅生命的暖。

风烟里,雨陌上,

执心如念,

为你念一阙不离不散

……

《愿》

你的眼里

有我想要的浪漫

所以我日夜颔首

忠实于岁月的寻常

以光阴做画

修补内心的残缺与荒凉

以便来生

将更美的自己

连同诗与远方

一起打包给你

……

《平安扣》

这个冬季

我用文字做绳

用心念做结

串一枚平安扣

坠在胸襟

祈愿它掠尽寒山

护你一生安好

护我一世周全

……

篇5:灯优美诗歌

烛油开始燃烧

红灯笼张开

如鸟冀

八月的风

祈愿的风

托起它

夜空中又多了

一颗星星

我们把它仰望

那光芒

有着慰藉的

热力

它把我们俯视

炙热

而怜悯

黑暗的脸上

你听它

在作一次宣告

“人们啊,要相爱”

篇6:灯优美诗歌

路灯下的雨夜,布满宁静的歌声。

歌声穿越浓密的雨帘,

飘向远处的浮窗。

行人匆匆潮涌,

在灯光照射的雨路上,

感受醉眼朦胧下的笑脸。

抖落生活疲惫,

蕴含着微微故事,等着雨水沾湿睫毛。

在悄悄隐去一片繁华之后,

亲情显得那样真实。

追赶着回家小酌的人们,

浮华的外表渗出谎言的落幕。

歌声回荡,熏醉我的.思索。

我臣服于这不变的喧嚣,

把快乐的步伐踩得更有节奏。

悄悄在雨夜里笑了,

忘却明天的忧愁,

沐浴这细雨中星光闪烁的心醉。

雨夜伴着深深的思幕。

碾碎记忆里的浮华,

那些黑暗里,我们曾闪光过的灵魂。

和早已被抛弃的,关于月亮的童话。

无言的倾听,在面对面的诉说中,

找到了开启心灵的钥匙。

慢慢的品味,人生美好的瞬间。

我对着雨夜思念 。

时光将留恋细雨 。

清凉的雨水,浇不灭美丽的记忆。

沉默在路灯阴影里。

回忆在雨中零碎,

淡然的安静。

抹不去的回忆。

等读懂我,总会默然一笑。

伸出暖心的温柔。

在雨夜里我感受到那天际飘零的温暖。

牵起一个梦想。

让我找到,昔日容光焕发的奢望。

此时,我才发现,我已关不上,

曾被岁月尘封的记忆。

月色在雨夜凋谢。

夜的尽头是无数双眼睛,

埋藏着万丈霞光。

我站在云的背后,

凝望着人们寻找星光。

雨线在你我间交织,

无意间连成了一面情网。

风流泪落在路面 ,

抛洒沉默的冷色调.

流云匆匆 ,

映出红色的忧伤。

揣着一份莫名的快乐。

定格住美丽。

在这清爽的雨夜里,

何谓真实,何为虚妄。

我们是在醒着做梦,还是在梦中笑出声来。

篇7:灭虫灯散文

灭虫灯散文

我的家乡在鄱阳湖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上世纪七十年代,农药仅有“六六六”粉和“敌敌畏”并且限量供应。遇到水稻害虫严重的年份,我们这一带村庄都用自制的灭虫灯灭虫。

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早稻秧苗发棵拔节的时候,稻飞虱大螟等害虫蚕食稻杆,咬断稻蔸,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如果生产队派人撒了一遍“六六六”粉或喷了一遍“敌敌畏”仍不见效,就只好动员全村用灭虫灯灭害虫。

村委会规定,除了五保户,每家必须出一盏灭虫灯。如果你家有“马灯”,找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棍或竹竿插在田埂边,把“马灯”挂在上面即可。当然,灯下面还得放一个装满水的木盆或铁盆,扑“火”的害虫落水后才会被淹死。如果你家没有“马灯”,就只好用自家照明的油灯。这样的灯不防风雨,你得设法让它在野外不熄灭。有经验的乡邻会教你这样做:先把装满水的大脚盆放在田埂上,然后在脚盆里放一个小方凳,再在小方凳的四脚绑四根细棍子,把油灯放在方凳上后,用塑料薄膜罩在四根棍子上,给油灯遮风挡雨。别忘了,塑料薄膜的四角要固定在四根棍子上,顶端还得留一个透气的小孔。

点灯用的煤油或柴油由生产队提供。傍晚,各家各户带着灭虫灯去生产队仓库领油,然后到队长指定的田埂上点灯。这时,暮色苍茫的田野上,你经常可以听到“点好了么?要帮忙么?”“回去时留意脚下,别踩到蛇。”这样温暖的声音。

队长晚上经常带着民兵巡查,偶尔发现有灭虫灯熄灭了,他们就不声不响地重新点亮。刮风下雨的晚上,村里有一批老农会自觉起床,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打着手电筒去察看自家的灭虫灯是否还亮着。

我们村庄有几十户人家。五六月份的夜晚,村前村后两条西高东低的田垅里的高高低低的灭虫灯,是我们村最美丽的的风景。

篇8:属相灯散文

属相灯散文

“元宵节”晚上,我们家乡不吃元宵,所以,在我们家乡不叫它“元宵节”,就叫“正月十五”。正月十五要把面点蒸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来,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习俗,其中,为家庭每一个成员蒸出他的属相来,是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

天一明,母亲就把大哥叫起来,早饭放下不做,先指导大哥和上一大盆发面。盆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很大,母亲是没有力量和那么大一盆面的,只能让有力量的大哥来和。大哥和,也得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和得符合要求,和下来后也是累得满头大汗。

面和好之后,大哥叫来二哥,两个人抬着,放到墙角处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堆麦草上,然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等待盆里的面发酵。这时母亲才去做早饭。

午饭之后,收拾停当,母亲让大哥、二哥把面抬出来,放到案板前。母亲再指导大哥把盆里已经发酵好的面,一块一块地挖出来,放到案板上揉搓,揉搓成一块一块的面团,大哥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母亲要把这一块块的面团,做成各式各样样的面点,来展示她作为一家内政总裁的风采。

正月十五里的面点花样繁多,其中有“规定样式”,也有“自选样式”。“规定样式”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属相;“自选样式”里,面灯是每年必做的,也几乎成为了必选,除此之外,母亲还会做出大雁、小燕子、青蛙等等造型来。

属相也都是动物,要把家庭日常用来蒸馒头的面,蒸出这些动物的造型来,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面比较软,不易成型,成型后,不一会也会变形,何况还要放在锅里蒸,蒸的过程面还会长呢?为了克服这样的困难,让蒸出来的属相可以辨认出来,母亲采取了一种大写意的象征手法,丢弃形似,追求一种神似。比如,我的属相是虎,虎头上的“王”字和虎嘴上的“虎须”,是夸张般地表现出来的,一出锅,我立马就可以认出我的属相来。再比如,大哥属龙,二哥属蛇,两者的做法一开始是完全一样的。先做好一块圆圆的、厚厚的面片放在那里,用块面搓成一个蛇状的面长条,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放在面片的正中央,抬起,然后,面长条环绕着它一圈圈地盘起来,正好盘到面片的边缘。昂在中央的粗的一端做成头,眼睛,嘴巴、嘴中的信子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区别呢?母亲的做法是,蛇身上的鳞片用剪刀给剪出来,整条蛇像是一个长长了的刺猬。做龙身上的鳞片时,母亲抹下中指上的顶针,用顶针在龙身上做出压痕,一圈一圈地叠加,套印在龙身上,套印出来的纹路有铜钱花印的`味道,便有了一些华贵的气息,正符合龙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那种感觉。然后,母亲在龙嘴两边,“啪、啪”两剪子,龙须就飞扬了起来。

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母亲是一个心智极高的人。她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她为我们每一个人蒸出的属相决不雷同。母亲与父亲都是属马的,父亲的马,马鬃是直竖着的;而母亲的马,马鬃则是耷拉在一边的。

正月十五是灯节,每一种属相身上,都还做一个可以用来点灯的地方,属相就变成了“属相灯”。用一块面片,做成醋浅子的形状,放在属相身体中央上边。到了晚上,在“醋浅子”上倒上一些植物油,然后拿出一根火柴棒,去掉磷头,缠上一些棉絮,插在油里,形成灯捻子,点上就成了灯。谁捧着谁的属相灯,一直到灯油耗尽才许放下。母亲说,正月十五里,让自己属相的灯光照一照,可以保证来年一年身心无灾。

点过灯放下的属相,由母亲统一收管,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早上,等到父亲把院子中的“仓”围好,母亲才揭开锅,谁拿谁的属相吃掉。正月十五到二月二,已经过去了十七天,但属相作为馒头的味道依然香甜如初,母亲是如何做到的,至今于我依然是个谜。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母亲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在正月十五给我做属相灯,来保证我在来年的一年里身心无灾了。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