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这篇文章是我在无所事事中写完的,那天晚上感觉很累,躺在床上反省自己今天到底做了什么有无意义的事情。孔子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我要求自己每天晚上临睡前至少反省自己一次,于是用手机随便就把这篇文字写好了,顺手发到了博客上。我没有觉得这篇短文是我正规意义上的文章,就跟与自己聊天差不多,但是没有想到外界很多人读后评价甚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觉得这篇拙作立意是很清楚的,但是很多想法都没有来得及展开。我喜欢比较文学之类的学术作品,于是养成了很多问题都要比较地思考。比如,我读完了《曾国藩》这部长篇小说之后,关于清史的小说又读了好几部,做了一个比较分析。我以为在清史小说的创作方面,凌力老师绝对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国内很多写清史小说的作家简直就没有过及格线,至于是哪个作家我就不提了。首先,价值观输出错误,为几个昏庸无能的帝王大唱赞歌,正史和野史都分不清。举个例子,清朝的一个皇帝,过着一种怎样的奢侈生活,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嫌不够吗在妓院寻花问柳得了性病而死(在那个年代,性病是不治之症),而在这个作家的笔下,这位皇上面对死亡,表现得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样,大有一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感觉。其实,他也知道他活不了了,还不如在临死前再表演最后一次(至于他得了性病而死,在当时可是国家机密)。
这样的历史岂不很可笑吗我只能说他无知者无畏了。
一个鸦片只能毒害一个人,一本价值观错得离奇的书面世后,不知道要毒害多少人仔细想想,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
再回到我这篇拙作上来,这篇短文是试图通过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来分析民族的优劣性,最后,通过中国人与宗教的关系分析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
此文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论据有些单薄,要说民族的劣根性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南京大屠杀中,几个日本人押着一群中国人,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反抗,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假如第一批跳出来很跟日本人拼命夺枪的人,肯定会死,所以大家都在等,其结果是日本人像赶牲口一样,把中国人大批地活埋,这样还可以不浪费军火,效率也高。
假设,大家齐心协力与几个日本士兵拼了,他们会被全部活埋吗南京大屠杀能死亡三十多万人吗
可是,历史不能假设。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国人没有抵抗,还四处围观那些蓝眼睛,黄毛发的鬼佬,因为好奇,没有见过外国人,还给人家引路,感觉把自己当导游了,可是人家没有给你付过一分钱的导游费呀!
英法联军要火烧圆明园,因为找不到地方,龚自珍的孙子竟然给人家去带路;
……
让我们再回到当前,前几年,赵薇穿着日本国旗登上了北京某个杂志的封面。我们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刚刚过上了几天和平的日子,就忘了过去日本给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样一个创意,意义何在作为这家杂志的编辑以及领导,还有赵薇本人,你们有脑子吗还是脑残了呀
这件事情的反应是惹怒了中国人,后来他们集体出面向公众道歉。这种做法,实在是伤害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与感情;
现在中国人很多富了,出国旅游热潮汹涌。前几年,有几个年轻人到日本旅游,竟然穿着日本军国时期的战服拍照留念……很多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血性,缺乏家国情怀……我们这个民族缺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写一本书比写一篇文章更容易。
据统计,西方人对全世界的国民素质的评估,中国排在倒数第几。
可是,我们从小到大,老师给我们贯穿的概念是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在西方国家待过的人都知道,西方人对我们这个民族评价是很低的,说我们是一个野蛮的民族。
为什么
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都知道,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两千年来,中国人自己跟自己打,这个仗几乎没有停止过,这就是所谓的“春秋无义战”;
成吉思汗入侵中原,到了那里都是屠城,杀了汉族人一个多亿;
满清入驻中原,杀了汉人又是一个多亿,据统计,满清统治中原的前几十年,汉族的人口是不断在减少;
太平天国的起义也是如此,杀人如麻;
当然,我们历史上也有和平盛世,但是,普通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你不当官,你的子孙后代连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都没有,一切资源都被官僚阶层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到现在,中国人依然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很深,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
但愿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历史,但愿我们时刻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但愿,但愿如此吧!
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但是中国的历史还“有救”吗我不敢妄下断言,且让我们记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20年为止总共是600年。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
青州历史更悠久。因为青州位于山东省,作为古代山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而益都则位于河南省,历史虽然也很悠久,但是相较于青州而言要稍微年轻一些,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同时,青州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八达观、大明湖等,也是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可以明确的是青州历史更悠久,益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但是不如青州历史悠久。
当然是北京历史悠久了,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散文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伟。传统。而新文学史上,散文所取得的成就也曾一度在小说、诗歌、戏剧之上。
传统的散文研究方向对散文语言、意境、结构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散文发展的需要和读者对散文的美学追求。
散文最吸引读者的东西是什么通过对丰子恺散文书写与漫画的探究后发规,半子恺的教文与绘融会的特点能够与文学达成共识:即文学本质是表现情感。小说、诗歌、戏剧中表现的情感带有虚拟性、戏剧性、浪漫性。
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北京虽为辽、金以来帝王之都,然史迹不过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远在南北朝以前也。四大古都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河南历史更为悠久,
原始社会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南地区,河流纵横、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甲骨文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就出自于河南河洛地区即洛阳伊洛河谷地区和郑州嵩山地区的“宅兹中国”文献。《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河南有中国、中原、中州、中土、神州、华夏、中华之称。因为历史上的河南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有“河南”之名。
北京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世界读书日又要到啦,对于爱书人来说选书买书,一杯清茶静静地品读一本好书,就是完美的一天。通过书本我们记录思想,传承历史的记忆、传播知识与文化,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书又有怎样的发展演变故事呢
(一)古老的文字记载
(1)甲骨文
文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商周时期人们很重视占卜。遇到祭祀、征伐、灾害等大事时,都要举行仪式求神问卜,来听上天的安排。在龟甲和兽骨之上,就记录下了他们问卜的种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经过近现代的研究,我们已经识读出了不少甲骨文,带我们走进了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2)金文
青铜器是商周时期贵族使用的重要器物,有礼器、兵器、食器、乐器等。青铜的铸造颇费人力,如传世的青铜大鼎可谓“国之重器”。在这些珍贵的青铜器上,有些会刻有铭文,记录下铸器的缘由,和属于人物家族的回忆。在传世的青铜器中毛公鼎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仔细看看你是不是也能认出几个呢。
(3)简牍与帛书
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有了初期的形态,简牍和帛书是主要的形式。《诗》《书》《易》《礼》《春秋》这些经典大约成于这一时期。不过竹简制作麻烦,使用笨重,孔子因喜读《易》,还发生“韦编三绝”的故事。帛书则是另一种相对轻便的材质,但由于它是用丝织品制成的,成本很高,因此也无法广泛使用。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这些都是早期的文字形式和记录工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二)读书人的福音:印刷术与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大约在西汉时期,东汉时蔡伦加以改进,纸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纸书逐步取代了此前的各种材料,而纸书具备的轻便、价廉等优势使书的使用大大普及。
另一个改变书籍的重大发明就是印刷术。此前竹简、帛书都为手写,颇费人工,也影响传播范围。而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需求,使传播和发展需要新的形式。雕版印刷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唐代雕版印刷被用于佛经、 佛画等的刻制。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书,从此通过制字、排版、印刷,可以反复利用,书籍成本大大降低,造福了读书人。
这些伟大的发明,对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三)今天的书籍
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的普及,今天我们的阅读早已不局限于纸质的形式,现在你就在津津有味地读一篇手机文字。这些电子化读物是阅读大大便利了,几乎不需要空间的储存,也不受时空的约束。
当今天的我们回忆从厚重到轻巧的书籍发展史,是否也有别样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