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析词句。
(1)赏析类。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整体模式:指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A.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突显了对象的勃勃生机)
B.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词赋予了对象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突显了对象的勃勃生机)
C.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怎样的情感,增强气势,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D. 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使用,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怎样的情感。
E.设问: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提出……的疑问,自然地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F.反问: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加强语气,增强情感。
G. 反语: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实际上是自嘲,讽刺了……,表达了……
H.对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A. 人物描写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他人的言行。
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讽刺、对比。
整体答题模式:
指出描写方法十分析+效果(塑造人物形象)
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使用“压”“推”等动词,生动形象(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修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B.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突出时令特征。
b.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c.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命运。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e.如果环境描写在后半部分或者结尾,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的作用。
f. 解释文章主旨。
3.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句子。
A.分析词语。即指出词性或解释词语的意思,有的词两者都需要,如:颤栗。颤栗是动词,是颤抖、发抖的意思。
B.指出词语效果。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C.如果加点词是拟声词或叠词,需指出个性特点。即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然后再去指出词语效果。
含义类题
题型: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A.解释词语。(使用两个近义词或者阐释性的句子来解释)
B.结合语境解释该词。(在文中指的是……)
C.该词表现了……
示例:“与世隔绝”是和世界、和外界阻断隔离的意思,在文中指的是我因为患上二期肺病被长时间隔离在病房中,不能和外界联系,该词表现了我患病期间的孤独和痛苦。
理解类题
题型: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
A. 解释句子。
B.分析该句子表达的情感。
配图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
题型:文中的某某是一个……的人/文中的某某有……的性格特点。
模式:点析结合。
分点作答,有点有析。
示例:
1.善良,乐于助人。文中的奶奶在地震发生以后主动地搭建帐篷,帮助受灾群众。
2.乐观坚强。奶奶在地震发生后,每天穿旗袍,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好的心情。
3.疼爱孙女。遭受地震重创后,奶奶在我身边安慰我,帮助我走出恐惧。
(2)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
1.这是怎样的人,是否对其他人物形象有衬托作用。
2.解释文章主旨。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结构紧凑。
(3)人称作用题。
1.第一人称: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拉进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作者的感受和看法。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包括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能反映广阔的生活面,叙述灵活自由。
三、句段作用题。
题型: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结尾的妙处是什么?文章写什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句段作用题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来考虑。
1.开头。
内容上:交代了……,写出了……,突出了……,表现了……(如果有使用手法,要分析手法,如对比,突出了……)
结构上: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
内容上:写出了……,表现了……(如果有用插叙,必须要分析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回忆了……,解释了……的原因,与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
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3.结尾。
A.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B.出人意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如果是写人的结尾,一定要考虑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人物形象一突显,就要考虑揭示文章主旨。 E.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F.形成情节反转,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文本的可读性。
G.富有戏剧性,增强讽刺力量或幽默效果。
H.总结全文,富含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
标题的含义
考虑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带入到文章中看具体所指。
深层含义:如果是具体的物,一定要考虑象征义。
如果和文章主旨有关,考虑主旨义。
具体答题过程中,可写成:……既是指……。又是指…